浅谈智慧矿山建设及煤矿的智能化开采.pdf
TECHNOLOGY AND INATION工业与信息化 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8月上 103 浅谈智慧矿山建设及煤矿的智能化开采 安江江 山西小回沟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499 摘 要 基于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现状及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的基本概念,以及煤矿智能化与智慧 矿山建设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政策导向,探讨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对煤矿智能化的理解基础上构 建了相应的智能化体系。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智慧矿山;政策导向;体系 引言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能源支撑,为国家的 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煤矿如何保持安全高效生 产,提高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社会和煤矿企业共同 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煤矿发展的日益进步与完善,我国 煤矿企业纷纷加大了矿井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数 字化矿山的建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的新战略,加快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的支撑下,推进数字 化矿山向智慧矿山发展,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矿产业的融合发 展,提升煤矿的智能化开采水平,成为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个部委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能源 [2020]283号)(简称意见),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出 了指导建议,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 1 煤矿智能化开采的基本概念 煤矿智能化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高新科技应用到自动化、信息化、机械化的煤矿企业,实现 煤矿开拓设计、地测防治水、采掘、运输、煤炭洗选、安全生 产监测管理、机械设备管理与监测等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实现 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感知、智能化分析和决 策、智能化控制和执行,进而推进煤矿信息化向煤矿智能化的 转变。煤矿智能化的核心在于利用人工智能替代人来完成煤矿 生产活动,降低煤矿生产安全隐患,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保障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王国法认为,煤矿智能化是煤矿综 合机械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煤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革命的新方 向。相对于现有煤矿发展阶段,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所应用的 生产机械设备和开采工艺更加智能化,受井下恶劣的生产环 境、工作空间限制更小、适应程度更高,安全生产效率更加保 障,井下作业人员数量更少,可以极大提高煤矿开采的可靠 性、精确性、操作灵活性[2]。 2 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 在受到全球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煤矿企业面临的人员、 材料、运输、设备等问题凸显,这也促使政府和煤矿企业不得 不深入思考煤矿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转型、向什么方向 转型成为热议话题,习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的新战略以及意 见的提出,为煤矿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意识到智能 化能源开采对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意见中对我国煤矿 智能化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①2021年建设多种类型、不同 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智能化煤矿运行技术体系; ②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自动化,形成煤 矿智能化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③2035年,我国所有煤 矿基本实现自动化开采,构建全国型的煤矿智能化管理体系和 智能化集成系统。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建成200余个不同层 次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在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 效,尤其是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煤科天玛公司等单位在神东榆 家梁煤矿建成的我国首个无人巡视、自主割煤的智能无人化工 作面,标志着我国煤矿综采智能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智能化 采煤工作面与煤矿智能化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与加拿 大、美国等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相比,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仍 旧处于初级阶段[3]。 3 煤矿智能化体系的构建 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矿井从生产、安全监测、数据分析和决 策、生产经营等所有环节的智能化运行,所以煤矿智能化体系 的构建不仅包括智能化开采和掘进,还包括井下安全生产信息 的智能化感知、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煤矿生产的智能化操 作和大数据处理、高速度的物联网传输体系建设、生产经营的 智能化控制和决策等多个方面,按照智能化建设的构想,可以 将煤矿智能化体系分为设备感知层、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 和应用层,见图1(在文末)。 (1)设备感知层,即对井下安全生产的智能化感知,是 对井下生产的人、机械设备、生产环境、安全监测信息、生产 管理等所有环节进行智能化监测,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决策和预 警,并基于已有的智能化应用情况和成果数据对井下安全生产 进行智能化控制。 (2)基础设施层,是煤矿智能化体系形成的桥梁,是基 于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构建的一个体系管理中心, 是建立智能化信息接收、管理、存储、传输的控制中心[4]。 (3)数据服务层,是煤矿智能化体系的核心,包含了煤 矿生产管理所有信息数据,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了煤矿生产、 安全、管理、市场动态等多个大数据控制中心,为煤矿智能化 建设和生产提供地图服务、空间服务、生产管理服务、决策分 析、应急管理等。并担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存储,数 据建模分析,数据智能化学习,数据的可视化显示等功能。 (4)应用层。煤矿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智慧矿山, 实现煤矿地质信息透明化,生产、运输、洗选等生产环节的智 能化,调度管理的智能化,是煤矿智能化的执行层。 综上所述,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数字矿山、综合机械化煤矿 生产的基础上构建“全局智能化、分级智能化、多点智能化协 同”的控制模式,以更为先进、智能的生产装备为基础,以大 数据、云计算、高效传输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依托前沿科技实 现煤矿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建设“运营一大脑,矿山一张网, 数据一片云,资源一视图”的智能应用系统[5]。 (下转第105页) 科学与信息化 8月上 内文.indd 10312/08/2020 161534 TECHNOLOGY AND INATION工业与信息化 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8月上 105 3 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定度 mrelT u的评定 (1) mrel Tu 读取8NTU 8次,测量数据为8.2;8.0; 8.0;8.1;8.0;7.9;8.0;8.1(NTU)则1 . 1RSD,规程规 定,实际每种浓度下测量3次,则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定度 为。 (2) mrel Tu读取16NTU 8次,测量数据为15.8;15.6; 15.5;15.6;15.7;15.7;15.6;15.7(NTU)则6 . 0RSD。 规程规定,实际每种浓度下测量3次,则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 定度为。 (3) mrel Tu 读取24NTU 8次,测量数据为23.2;23.4; 23.5;23.3;23.4;23.2;23.1;23.2(NTU)则6 . 0RSD。 规程规定,实际每种浓度下测量3次,则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 定度为。 (4) mrelT u读取32NTU 8次,测量数据为31.1;31.1; 31.0;31.1;31.2;31.2;31.3;31.3(NTU)则3 . 0RSD, 规程规定,实际每种浓度下测量3次,则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 定度为。 (5) mrel Tu 读取40NTU 8次,测量数据为40.7;39.8; 40.5;39.7;39.6;39.8;39.5;39.9(NTU)则1 . 1RSD, 规程规定,实际每种浓度下测量3次,则测量平均值的相对不确 定度为。 4 合成相对不确定度 4.1 不确定度一览 4.2 合成不确定度 校准点为8NTU时 校准点为16NTU时 校准点为24NTU时 校准点为32NTU时 校准点为40NTU时 综上,依据规程要求在量程上限不大于50NTU范围内, 均匀取五个测量点((8NTU、16NTU、24NTU、32NTU、 40NTU))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校准点为8NTU时Urel3.3 k2; 校准点为16NTU时Urel3.5 k2; 校准点为24NTU时Urel3.2 k2; 校准点为32NTU时Urel3.1 k2; 校准点为40NTU时Urel3.3 k2。 参考文献 [1] 浊度计JJG880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 版社,2012. 图1 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4 结束语 煤矿智能化是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矿山的核心技 术支撑,是能源企业供给侧改革和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经改革 之路。目前,我国仍旧处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煤矿 智能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 家政策支持和煤矿企业现代科技的不断驱动,煤矿智能化的进 程会不断加快。在这种大环境驱使下,煤矿企业更应当积极推 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开创煤矿智能化开采新模式,切实做 好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田成金.煤炭智能化开采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J].工矿自动 化,2016,421128-32. [2] 王国法,范京道,徐亚军,等.煤炭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创新进展与 展望[J].工矿自动化,2018,4425-12. [3] 王国法,杜毅博.智慧煤矿与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J].煤炭 科学技术,2019,4711-10. [4] 王国法,庞义回,任怀伟.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与技术路径[J].采矿 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2020,211-15. [5] 王国法,杜毅博.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与建设思路[J].煤炭科 学技术,2020,4811-9. 作者简介 安江江(1988-),山西省太原市人;毕业院校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专业采矿工程,职称助理工程师,现就职单位山西小 回沟煤业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 (上接第103页) 科学与信息化 8月上 内文.indd 10512/08/2020 16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