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研究.pdf
第 4 2卷第 8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8 2 0 2 0年8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u g .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5- 2 6 ; 责任编辑 陈鑫源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 0 0 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1 7 7 4 1 3 5 , 5 1 9 7 4 1 2 0 ) 作者简介 曾明圣( 1 9 9 6 ) , 男, 江西赣州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煤矿灾害预防与控制。 通讯作者 施式亮( 1 9 6 2 ) , 男, 浙江天台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 引用格式 曾明圣, 施式亮, 鲁义, 等.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研究[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8 ) 6 9 . Z e n g M i n g s h e n g , S h i S h i l i a n g , L uY i , e t a l . R e s e a r c ho n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c o a l a n dg a s s y m b i o s i s d i s a s t e r [ J ] . C h i n a 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8 ) 6 9 .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研究 曾明圣1, 施式亮1 , 2, 鲁 义1, 李 贺1, 吴 宽1 ( 1 . 湖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2 . 湖南科技大学 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摘要 为了分析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研究现状, 介绍了共生灾害特性及耦合关系的研究进展, 揭示了共 生灾害机理及防治方法, 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研究结果表明, 共生灾害多物 理场耦合关系复杂、 灾害趋势明显, 但目前共生灾害研究存在实验研究针对性不强、 未考虑全面漏风 场优化机制、 缺少共生灾害风险识别模型及预警机制、 防控体系较弱等弊端。在研究中应加强实验的 侧重性, 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漏风场, 并构建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判别指标体 系, 建立共生灾害风险识别模型及预警机制, 降低共生灾害频率及后果。研究可为共生灾害防治提供 理论指导。 关键词 煤自燃; 煤与瓦斯; 共生灾害; 采空区; 漏风场 中图分类号 X 9 3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0 0 0 6- 0 4 R e s e a r c ho n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c o a l a n dg a s s y mb i o s i s d i s a s t e r Z e n gM i n g s h e n g 1, S h i S h i l i a n g1 , 2, L uY i1, L i H e1, WuK u a n1 ( 1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S a f e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 ,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a n g t a n 4 1 1 2 0 1 , C h i n a ; 2 . H u n a nP r o v i n c i a l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S a f e M i n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o f C o a l M i n e s ,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a n g t a n 4 1 1 2 0 1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 o f c o a l a n dg a s s y m b i o s i s d i s a s t e r s , t h e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f s y m b i o s i s d i s a s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o u p l i n gr e l a t i o n s w e r ea n a l y z e d , t h em e c h a n i s ma n dp r e v e n t i o nm e t h o d s o f s y m b i o s i s d i s a s t e r s w e r er e v e a l e d ,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d e f i c i e n c i e s a n dp r o s p e c t s 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b a s e do n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 m u l t i p h y s i c a l f i e l dc o u p l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s y m b i o t i c d i s a s t e r s w a s c o m p l e x a n dt h e d i s a s t e r t r e n dw a s o b v i o u s . H o w e v e r ,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o ns y m b i o t i c d i s a s t e r s h a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t h a t w a s n o t v e r ys p e c i f i c , d i dn o t c o n s i d e r t h eo v e r a l l w i n dl e a k a g e f i e l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 a n dl a c k s 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r i s k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 s ,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s , w e a k n e s s a n do t h e r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 T h ee m p h a s i s o f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 h o u l db es t r e n g t h e n 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 , i n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a c t i c e , t h ew i n dl e a k a g ef i e l dw a s f u r t h e r o p t i m i z e d , a n dt h er i s k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r i s k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i n d e x s y s t e mf o r t h e s y m b i o s i s o f g a s 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 E s t a b l i s ha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r i s k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 a n de a r l yw a r n i n gm e c h a n i s mt or e d u c e dt h ef r e q u e n c ya n dc o n s e q u e n c e s o f 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s . I t c o u l d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 a l g u i d a n c ef o r 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o f c o a l ; c o a l a n dg a s ; 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s ; g o a f s ; w i n dl e a k a g ef i e l d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1 9 7 1 2 0 1 8年我国煤 炭消费增长了约 9倍[ 1 ]。2 0 1 9年, 我国原煤产量 3 8 5亿 t , 原煤及褐煤进口量 2 99 6 7万 t , 煤炭消费 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 7 . 7 %[ 2 ]。据专家预测, 煤炭 作为能源主体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 变。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 压力不断增高, 地温梯度急剧增大, 大量浅部低瓦斯 矿井升级为高瓦斯矿井甚至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6 2 0 2 0年第 8期曾明圣, 等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研究 第 4 2卷 不易自燃煤层转变成自燃甚至容易自燃煤层, 导致 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交织共生, 灾害风险不断增 大[ 3 ]。2 0 0 4年, 陕西陈家山煤矿采空区因煤自燃引 发瓦斯爆炸共生灾害, 事故造成 1 6 6人死亡; 2 0 1 4 年 3月, 安徽宿州任楼煤矿因煤层自燃引发瓦斯爆 炸, 造成 3人遇难, 1人受伤。近年来, 煤与瓦斯共 生灾害的发生愈发凸显, 充分表明了共生灾害对煤 矿安全生产的严重威胁、 共生灾害的传统防控过程 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 探求共生灾害事故预防 与控制理论及技术具有迫切性。 煤自燃是其低温氧化放热并在一定环境下聚热 使煤体温度逐渐上升并达到着火点的自发燃烧过 程。瓦斯灾害通常以瓦斯爆炸、 瓦斯燃烧、 瓦斯窒 息、 煤与瓦斯突出的方式出现, 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威 胁生命财产安全。井下瓦斯与煤自燃复合共生灾害 主要发生在破碎煤层以及采空区松散体等裂隙场 中, 自燃灾害较难检测, 当风流强度足够大时, 会带 走一部分热量, 能防止自燃灾害的扩大, 进一步降低 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概率, 共生灾害主要与低透气性 煤层开采、 深部开采瓦斯涌出量加大等有关[ 3 ]。目 前, 采空区瓦斯灾害及煤炭自燃的防治技术措施往 往只是针对煤自燃或瓦斯的单一灾害因素展开研 究, 未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耦合影响, 极易造成灾害机 理认识不明确, 导致灾害程度进一步增加[ 4 ]。煤与 瓦斯共生灾害造成的后果严重, 机理较复杂, 并且缺 乏健全的共生灾害研究及防治方法, 给煤矿带来无 法估量的损失。因此, 本文从共生灾害特性和耦合 关系方面探讨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 认清当前研 究进展不足, 可为共生灾害机理的认识、 灾害控制及 救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特性研究 采空区遗煤是一种多孔介质, 其孔隙率和渗透 率对共生灾害具有一定影响。孔隙越发达, 内表面 积越大, 煤吸附氧气能力增大, 但孔隙中大量气体的 存在降低了其导热性能, 煤低温氧化产生的热量不 断积聚, 造成煤自燃灾害; 同时, 发达的孔隙也为瓦 斯流动提供了较多路径, 如煤自燃造成区域温度达 到瓦斯引火温度( 6 5 0~ 7 5 0℃) , 将会引起瓦斯爆 炸。渗透率增大, 由工作面进入采空区的风流与煤 接触的机会增大, 煤低温氧化产生的热量持续累积, 煤自燃进度加快, 涌入的瓦斯量也持续增加, 自燃面 积越大、 引火温度持续时间越长, 共生灾害发生概率 与事故后果增大。采空区按自燃危险性可分为散热 带、 氧化升温带和窒息带( 表 1 ) [ 5 ]。 表 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标准 T a b 1 D i v i s i o ns t a n d a r do f t h r e ez o n e s 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b u s t i o ni ng o a f 划分区域 氧浓度/ % 漏风速度/ ( m s - 1) 遗煤升温速率/ ( ℃d - 1) 散热带> 1 8> 0 . 2 4< 1 氧化升温带5~ 1 80 . 1 0~ 0 . 2 4≥1 窒息带< 5< 0 . 1 0< 1 目前国内外处理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主要采 用钻孔施工, 以负压的方式抽采采空区瓦斯, 再向采 空区内注入防灭火材料, 防止采空区中遗煤自燃。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 1 、 图 2所示。 图 1 采空区钻场布置 F i g 1 D r i l l i n gs i t el a y o u t i ng o a f 图 2 “ U ” 形工作面钻场示意 F i g 2 " U " s h a p e dw o r ks u r f a c ed r i l l s i t emi n i n ga r e a 上述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防治瓦斯超 限, 又可以防治煤自燃, 但在前期准备防灭火材料耗 时较长、 所需成本较高, 并且没有很好地解决采空区 瓦斯在抽采过程中会导致遗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 由于抽采瓦斯时, 空气及瓦斯的流动造成采空区内 的气体温度及流场发生改变, 当温度上升后又会造 成流场重新分布, 流场重新分布后又会造成温度场 及氧气浓度场发生改变, 最终导致遗煤自燃。此外, 上述方法未考虑抽采负压对抽采效果的影响, 即抽 采负压过低, 会造成瓦斯流动的动力不足, 抽采瓦斯 量比预测值小; 过高负压抽采易造成钻孔内外压差 过大而出现漏气现象, 浪费负压资源, 瓦斯抽采效果 7 2 0 2 0年第 8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不理想, 同时也加大了煤自燃的风险。 目前有部分学者针对共生灾害展开了相关理论 研究。B e a m i s hBB等[ 6 ]针对含瓦斯与不含瓦斯的 干燥煤样进行了氧化升温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含 瓦斯的干燥煤样达到氧化升温条件用时更短。Z h a o J 等[ 7 ]利用自制程序化实验系统对煤自燃的高温氧 化过程进行模拟, 将氧化过程分为临界温度阶段、 裂 纹加速温度阶段、 加速点火温度阶段和燃烧阶段, 分 析了氧化过程的热特性。研究表明, 最危险阶段为 裂纹加速温度阶段, 在此阶段气体迅速增加, 热能释 放也逐渐增加。段中渊[ 8 ]总结出目前主要采取通 风、 瓦斯抽采、 惰化防火等以预测、 预报为主的复合 灾害防治方法。 综上所述, 大量涌出的瓦斯降低了氧气的体积 分数, 降低了氧气与煤的接触, 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煤自燃。另一方面, 煤自燃产生的大量气体混入瓦 斯气体中, 将导致混合气体爆炸浓度极限发生改变, 同时煤自燃产热为瓦斯爆炸提供了热源, 并产生火 风压改变瓦斯空间分布, 促使瓦斯爆炸。因此, 急需 研究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中诱发因素的互为影 响、 动态变化和关联特征, 并分析瓦斯、 煤自燃诱灾 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耦合关系研究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开展了采空区瓦斯和煤自燃 耦合数学模型、 不同瓦斯抽采方式对煤自燃三带的 影响, 研究手段主要以理论研究加数值模拟方法为 主, 并结合现场工程实践。 X i a T等[ 9 ]通过在耦合控制方程组中引入累积气 体释放函数建立瓦斯与煤自燃的共生模型, 为减轻长 壁采空区瓦斯涌出与自燃的共生灾害提供指导。周 福宝[ 1 0 ]研究了共生灾害致灾机理, 提出裂隙场、 C H4 浓度场、 O 2浓度场和温度场 4场交汇是致灾充要条 件,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郝宇等[ 1 1 ]利用程序升温和热重分析研究了 5种不同 瓦斯气氛下煤的自燃特性, 研究表明瓦斯含量增大使 得采空区的氧含量降低, 能够有效抑制煤的低温氧 化。董子文等[ 1 2 ]利用 C O M S O L软件建立变形几何物 理场、 温度场、 流场、 浓度场等多场耦合模型, 从而探 讨工作面推进对瓦斯及煤自燃共生灾害的影响。 T a r a b aB等[ 1 3 ]利用 F l u e n t 模拟了高瓦斯工作面推进 速度对采空区煤氧化自燃的影响。尹彬等[ 1 4 ]利用 C H E M K I N模拟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时间以及关键 反应基元步在自然发火不同阶段及工况下的变化。 T i n g x i a n gC等[ 1 5 ]对不同瓦斯抽放速率的瓦斯与煤自 燃灾害进行了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抽放速率增大将会 导致氧化带宽度增大。王依磊[ 1 6 ]采用高位钻孔抽采 瓦斯及压注液态 C O 2防治采空区煤自然发火一孔两 用技术, 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共生灾害耦合关系展 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 但煤自燃与瓦斯 共生灾害多物理场耦合关系比较复杂, 同时工作面 连续推进将造成各类参数时空耦合, 各类灾害交织 而生。因此, 急需研究多物理场灾变风险信息, 并基 于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耦合机制以及风险指 标关联特征, 探究诱灾因素信息的内在关联性, 利用 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识别与预警实验室模拟 系统探究共生灾害耦合关系, 为共生灾害防治提供 一定的理论指导。 3 存在不足及展望 3 1 存在不足 目前, 针对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的研究主要存在 以下问题 ( 1 ) 实验研究针对性不足。目前共生灾害相关 实验不完善, 大部分的共生灾害研究是通过数值模 拟完成的, 但是模拟结果与采空区真实情况还存在 一定差距, 不能准确反映共生灾害后果。 ( 2 ) 采空区漏风场对煤与瓦斯共生灾害具有较 大的影响。漏风源、 漏风速度、 漏风方式等对漏风场 具有影响, 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体系性不强。 ( 3 ) 由于监测系统的局限性, 煤矿获取的数据 信息有限、 系统性不足、 覆盖面不宽, 风险识别及预 警系统未建立。对于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识 别和预警过程中的指标体系、 模型、 应用体系等方面 的理论也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 4 ) 瓦斯灾害、 煤自燃火灾防治具有各自相对 独立的灾害防控体系, 但由于 2种灾害各自的特性, 虽然在防控基本思路上具有共同的基础, 但在 2种 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措施上, 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性, 甚至充满对立和矛盾性。基于 2种灾害共生且 耦合演化及防控耦合机制基础上的灾害风险预防与 控制理论技术, 在当前煤矿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中尚 处于“ 空白” 状态。 3 2 展望 ( 1 ) 加大实验研究, 搭建专用的煤与瓦斯共生 8 2 0 2 0年第 8期曾明圣, 等 煤与瓦斯共生灾害现状研究 第 4 2卷 灾害实验台, 尽可能模拟采空区实际情况, 寻找高精 度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 为研究共生机理及共 生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2 ) 探讨漏风源、 漏风方式、 漏风速度等对共生 灾害的影响, 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以对漏风场进行优 化, 降低共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 3 ) 探究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演化耦合机 制, 构建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判 别指标体系;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瓦斯与煤自燃共生 灾害风险识别模型及预警机制和架构。 4 结语 对煤与瓦斯共生灾害机理进行了探讨, 并对目 前煤与瓦斯共生灾害机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进 行了总结 实验研究针对性不足, 未考虑全面漏风场 优化机制, 缺少共生灾害风险识别模型及预警机制, 防控体系较弱。因此, 应加强对共生灾害的实验研 究, 并将漏风场优化加入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 进 一步探讨共生灾害耦合机制, 构建瓦斯与煤自燃共 生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判别指标体系; 建立基于大 数据的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识别模型及预警 机制和架构。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刘闯, 蓝晓梅. 世界煤炭供需形势分析[ J ] . 中国煤炭, 2 0 2 0 , 4 6 ( 4 ) 9 9 1 0 4 . L i uC h u a n g , L a nX i a o m e i . A n a l y s i so f w o r l dc o a l s u p p l ya n dd e m a n ds i t u a t i o n [ J ] . C h i n a C o a l , 2 0 2 0 , 4 6 ( 4 ) 9 9 1 0 4 . [ 2 ]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 1 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 E B / O L ] . [ 2 0 2 0- 0 2- 2 8 ] . h t t p / / w w w . s t a t s . g o v . c n / t j s j / z x f b / 2 0 2 0 0 2 / t 2 0 2 0 0 2 2 8 _ 1 7 2 8 9 1 3 . h t m l . [ 3 ] 周福宝, 夏同强, 史波波. 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研究( Ⅱ) 防治新 技术[ J ] . 煤炭学报, 2 0 1 3 , 3 8 ( 3 ) 3 5 3 3 6 0 . Z h o uF u b a o , X i a T o n g q i a n g , S h i B o b o . C o e x i s t e n c eo f g a s 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 ( Ⅱ) n e w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3 , 3 8 ( 3 ) 3 5 3 3 6 0 . [ 4 ] 裴晓东, 张人伟, 马伟南. 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 耦合模拟研究[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6 , 4 4 ( 4 ) 7 3 7 7 . P e i X i a o d o n g , Z h a n g R e n w e i , M a We i n a n . S t u d y o nc o u p l i n g s i m u l a t i o no f g a s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c o m b u s t i o ni nh i g hg a s s ya n d e a s y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g o a f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6 , 4 4 ( 4 ) 7 3 7 7 . [ 5 ] 焦庚新, 白成武, 戚绪尧, 等. 近距离煤层下分层采空区煤自燃 危险区域分布规律[ J ] . 煤矿安全, 2 0 2 0 , 5 1 ( 1 ) 1 8 7 1 9 0 . J i a oG e n g x i n , B a iC h e n g w u , Q iX u y a o , e ta l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l a wo f s p o n t a n e o u sc o m b u s t i o nh a z a r do f c o a l i nl o w e r g o a f o f c l o s ed i s t a n c e c o a l s e a m s [ J ] . S a f e t y i nC o a l M i n e s , 2 0 2 0 , 5 1 ( 1 ) 1 8 7 1 9 0 . [ 6 ] B e a m i s hBB , J a b o u r i I .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h o t s p o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b u l kc o a la n da s s o c i a t e dg a se v o l u t i o n [ C ] / / C o a l A u s t r a l a s i a n C o a l O p e r a t o r sC o n f e r e n c e , T h eA u s t r a l a s i a nI n s t i t u t eo fM i n i n g a n dM e t a l l u r g y , 2 0 0 5 . [ 7 ] Z h a oJ , D e n gJ , Wa n gT , e t a l . A s s e s s i n g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a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p r o g r a m m e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y s t e m f o rs i m u l a t i n g t h e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p r o p e r t i e s o f b i t u m i n o u sc o a l t h r o u g h t h e r m o k i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 o f f o u r o x i d a t i o ns t a g e s [ J ] . E n e r g y , 2 0 1 9 , 4 4 ( 1 5 ) 5 8 7 5 9 6 . [ 8 ] 段中渊.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防治机理与技术研究 [ J ] . 石化技术, 2 0 1 9 , 2 6 ( 8 ) 4 9 5 0 . D u a nZ h o n g y u a n . S t u d yo n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m e c h a n i s m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g a s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c o m b u s t i o ni ng o a f [ J ] . P e t r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9 , 2 6 ( 8 ) 4 9 5 0 . [ 9 ] X i a T , Z h o uF , Wa n gX , e t a l . C o n t r o l l i n gf a c t o r s o f s y m b i o t i cd i s a s t e r b e t w e e nc o a lg a sa n ds p o n t a n e o u sc o m b u s t i o ni nl o n g w a l l m i n i n gg o b s [ J ] . F u e l , 2 0 1 6 , 9 5 ( 1 5 ) 8 8 6 8 9 6 . [ 1 0 ] 周福宝. 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研究( Ⅰ) 致灾机理[ J ] . 煤炭学 报, 2 0 1 2 , 3 7 ( 5 ) 8 4 3 8 4 9 . Z h o uF u b a o . C o e x i s t e n c eo f g a s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c o m b u s t i o n ( Ⅰ) n e w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2 , 3 7 ( 5 ) 8 4 3 8 4 9 . [ 1 1 ] 郝宇, 徐龙君, 陆伟, 等. 不同瓦斯气氛下煤自燃特性及动力学 研究[ J ] . 煤炭转化, 2 0 1 8 , 4 1 ( 4 ) 1 6 . H a oY u , X uL o n g j u n , L uWe i , e t a l . R e s e a r c ho n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k i n e t i c so f c o a l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g a sa t m o s p h e r e s [ J ] . C o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 2 0 1 8 , 4 1 ( 4 ) 1 6 . [ 1 2 ] 董子文, 刘爱群, 齐庆杰, 等. 采场气体涌出与煤自燃的动态数 值模拟研究[ J ]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 0 1 7 , 2 7 ( 7 ) 3 0 3 5 . D o n g Z i w e n , L i uA i q u n , Q i Q i n g j i e , e t a l . R e s e a r c ho nd y n a m i c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 g a s e m i s s i o na n d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 i ns t o p e [ J ] . C h i n a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 2 0 1 7 , 2 7 ( 7 ) 3 0 3 5 . [ 1 3 ] T a r a b a B , M i c h a l e c Z . E f f e c t o f l o n g w a l l f a c e a d v a n c e r a t e o ns p o n t a n e o u s h e a t i n g p r o c e s s i nt h eg o ba r e aC F Dm o d e l l i n g [ J ] . F u e l , 2 0 1 1 , 9 0 ( 8 ) 2 7 9 0 2 7 9 7 . [ 1 4 ] 尹彬, 张伟光, 陆卫东, 等. 采空区煤自燃阶段特性与瓦斯爆炸 的动力学关系研究[ J ] . 煤炭工程, 2 0 1 7 , 4 9 ( 5 ) 9 9 1 0 2 . Y i nB i n , Z h a n g We i g u a n g , L uWe i d o n g , e t a l . K i n e t i c s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t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a l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a n dg a s e x p l o s i o ni ng o a f [ J ] . C o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7 , 4 9 ( 5 ) 9 9 1 0 2 . [ 1 5 ] T i n g x i a n gC , P i nL , Y u e x i aC .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o f g a s c o n t r o l a n d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o m b u s t i o no f c o a l u n d e rg a sd r a i n a g eo fa nu p p e r t u n n e l [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M i n i n g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9 , 2 9 ( 3 ) 4 9 1 4 9 8 . [ 1 6 ] 王依磊. 高位钻孔抽瓦斯与压注 C O 2防灭火一孔两用技术 [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1 8 , 4 0 ( 1 2 ) 3 8 4 1 . Wa n gY i l e i . O n e h o l e d u a l p u r p o s et e c h n o l o g y o f g a s d r a i n a g e a n d C O 2i n j e c t i o nf o rf i r ee x t i n g u i s h i n gw i t hh i g h l e v e l b o r e h o l e si n g o a f [ J ] . C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