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雷达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分析.pdf
科学管理 264 2020年第8期 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应用原理的阐释 对于地质雷达而言,包含了雷达主机、天线、显 示器以及传输线等部分。在这当中,雷达的天线由发 射天线、接收天线组成。此次研究的为200 MHz的雷 达,相应的发射和接收天线存在一个箱体中;针对 50MHz的雷达,其天线属于独自分开的个体。由发射 天线朝着地下发射相应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而电 磁波信号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介电差别很大 的介质界面情况下,将产生反射、透射以及折射等现 象。当两类介质介电常数之间的差别很大时,相应的 反射电磁波能量会很大,在反射电磁波接收到信号之 后,会传送给雷达主机设备,将反射电磁波具体的运 动特点加以准确记录,借助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能 够产生具体的雷达扫描图像,依靠有关技术人员进行 准确地判读,对地下目标位置的具体构造加以阐释[1]。 2 矿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具体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的煤矿勘探区中出现了小型的陷落柱、 破碎等灾害,而煤层相应的倾角变动很大,主采的煤 层是3、8、15号煤层,具体的探测方位处于15号煤层 的进风巷和回风巷相应的掘进工作面上[2],如图1所 示。 图1 地质雷达探测的位置图 当巷道的掘进速度加快后,相继处于2个月当中实 施掘进面的雷达探测,一共进行了8次,探测相应进风 巷、回风巷的两个掘进工作面时,利用地质雷达完成探 测任务,准确辨识前方大约50m区域中所隐蔽的灾害源 与煤层倾角的变动情况,确保巷道路掘进的安全[3]。 2.1 雷达探测方式的说明 运用50MHz、500MHz频率天线实施相关掘进工作 面的科学探测,具体检测的时候,借助人为托举的方 法,可以把雷达天线贴到需要进行探测的掘进工作面 上,并沿着测线进行持续地滑动,然后借助手动打标 的方式实现精准地定位,并结合相应的系统配置、天 线滑行的速度,合理设置空间的采样率,此时的雷达 主机设备能够对各个测点反射波相应的时间、振幅值 加以实施测定与记录,形成相应的连续雷达剖面。进 行测定的时候,应适应服巷道的复杂环境,确保雷达 设备能够进行移动,特别对于50MHz的雷达,应该确 保两天线的时刻处于平行、距离不变的状态,关于雷 达掘进工作面测线的布设、探测的方向见下图2。 图2 雷达掘进工作面测线的布设、探测的方向图 2.2 针对相关雷达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与处理 进行雷达探测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涵盖了预 处理、后处理,旨在科学压制规则,进行随机的干扰 影响,进而使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在相应的探地雷达图 像剖面上面呈现出具体反射波,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异 常数据信息,并对其加以有效阐释。 表1 系统采集的相关参数 天线频率/MHz采样时窗/ns增益采样的点数 20030021026 5080031026 2.3 对探测结果的深入研究 2.3.1 科学探测陷落柱 进行8510探测工作面回风巷的探测过程当中,巷 道的宽大概为5m,经过200MHz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之 后,掘进工作面的前边大概5.67.2m、9.213.2m的位 置属于较强的反射区域,结合相应的反射界面,不难 获悉,异常区域和周边的地层加以对比,出现了界面 下陷的情况,同时异常区当中出现了反射幅度的差别 情况,表明异常区域的岩石产生了破碎的现象。由此 判断其属于陷落柱区域。 而200MHz雷达探测的有效距离大概是25m, 50MHz雷达探测的有效距离大概是55m。由50MHz雷 达探测的结果,虽然能够看到陷落柱的位置,不过陷 落柱的边界清晰度却不足。根据巷道掘进验证得出, 矿井地质雷达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李敬鹏 阳煤集团寿阳开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之下,雷达探测技术得以诞生。对于这种电磁勘探技术来说,能够实现对地下介质 构造与分布的规律情况进行探测的效果。鉴于此项技术不仅便于操控,而且更加直观,所以迅速被运用到煤矿开采工作当 中。本文通过阐释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分析了矿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具体的应用案例,从而有效提升矿井地质 雷达在煤矿中应用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矿井 地质雷达 煤矿 应用措施 (下转第268页) 科学管理 268 2020年第8期 主界面的作用,同时注重以下功能的开发。 1)为继电保护整定短路电流计算提供标准的网络 拓扑绘制。通过基础的元器件作为绘图的单元电气接 线图,其中包括系统的母线、变压器、线路以及负荷 元件等,同时对这些图元实现多元化的操作,例如实 现便捷的旋转、删除、添加和移动等多元化的功能。 2)确保网络拓扑模块的设计具备全屏动态的缩放 功能,同时满足屏幕漫游的功能,在对鹰眼功能的实 现时,能够实现随时查看整个网络系统中的概况。 3)需要网络拓扑模块设计中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无 限大的网络绘制和打印功能。确保网络拓扑系统能够 允许用户绘制大规模的网络图,并可以将网络图氛围 多个小图,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修改。 4)在网络拓扑模块的设计时,需要其具备母线分 裂与合并的能力,并能够直接通过图形来实现这一系 列的操作功能。 5)系统支持子系统功能。 一旦设定子系统后 , 程序窗口中将只显示当前子系统中的元件。数据前端 功能将访问 PSS/E数据的复杂性隐藏起来 ,用户可 直接从图形上查询元件电气参数。系统的集成功能 其他模块都无缝地集成进绘图模块 ,用户可以方便地 在图形界面上进行短路、整定等各项操作。 6)确保网络拓扑模块的设计具有良好的电气链接 功能和判别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 对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而继 电保护装置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检修和监控,才能最大 程度的促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 和其他较为复杂的故障都伴随着复杂的电磁和极端过 程,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短路电流计算的问 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完整的短路电流和故障计算 策略,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罗庆跃, 李晓明, 佘国鸿, 等 . 零阻抗支路在短路故 障计算机分析中的应用 [J]. 电工技术学报, 2015(4) . [2] 朱浩骏, 蔡泽祥, 侯汝峰, 等 . 面向对象的图形化地 区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软件研究 [J]. 电网技术, 2014(22) . [3] 郭谋发, 杨耿杰, 黄巍, 等 . 基于模块的发电厂继电 保护整定系统 [J]. 高电压技术, 2015(9) . [4] 刘永祥, 田振军, 等 . 分布式电源不同接入方式对继 电保护影响的分析 [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0, 39(03) 118-121125. [5] 秦飞飞, 王栩颜 . 中压配电系统设计中保护用电流 互感器的选用 [J]. 通信电源技术, 2020, 37(5) 115-116. 在相距探测面5.28.4m、9.212.4m的巷道当中具有碎 石,由于煤层出现中断情况,和雷达所预测的两个陷 落柱的出现位置是相同的。 2.3.2 合理探测破碎带 进行8510探测工作面进风巷的探测过程当中,经 过200MHz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之后,从中获知,上端 掘进工作面的左边到右边的黑色虚线的位置出现了1 个条带外形的反射异常区域,其中,条带的宽度大约 55cm,左右发射层面处于连续的状态,通过科学分析 之后,判定是小型破碎带。在掘进工作面的前边大概 58m的位置属于较强的反射区域,不过由于相位和周 边介质的反射图像相同,判断为岩体构造异常区域。 根据巷道掘进验证得出,在与探测面相距大约 1.44.5m的位置,此时煤层产生了条带形状的破碎现 象;在与探测面相距大约59m的位置,煤体表现出块 状,整体的煤质很硬,和200MHz雷达探测的结果相 同。在与探测面相距3234m的位置,出现了1条宽度 大概1.4m的煤体破碎带,和50MHz雷达探测的结果相 同,误差很小。由此表明,对比50MHz雷达,200MHz 雷达探测的精准度更高。 2.3.3 针对煤岩交界面探测结果的分析 经过50MHz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之后,从中获知, 进行8510探测工作面进风巷的探测过程当中,在掘进 工作面的前边大概2530m的位置出现了层面发射信 号,同时发射很强、层面持续,由此推断出在前边会 出现由于地层褶皱导致产生煤层和岩石层的交界面。 根据巷道掘进验证得出,在与探测面相距2633m 的位置,因为地层产生了扭曲的现象,导致砂岩地层 形成,而探测剖面处于扭曲的尖端位置,因此尺度很 小,和雷达探测的结果大概相同。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系统分析与思考 矿井地质雷达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及有效措施显得尤 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 阐释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分析了矿井地 质雷达探测技术具体的应用案例雷达探测方式的说 明、针对相关雷达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与处理、对探 测结果的深入研究。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 果,能够得到有关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启发和帮助,以便增强矿井地 质雷达在煤矿中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煤矿 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连成 . 矿井地质雷达的方法及应用 [J]. 煤炭学报, 2019, 115(521) 105-109. [2] 申宝宏 . 矿井地质雷达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 [J]. 矿 业安全与环保, 2019, 144(101) 113-115. [3] 何兵寿, 王磊 . 矿井地质雷达正演中的两个理论问 题 [J]. 中国煤田地质, 2019, 182(181) 159-162. (上接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