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曾经筹办煤矿.pdf
本栏编辑王惠霞 对于谭嗣同 1 8 6 5 - 1 8 9 8 年 ,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同志, 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中国近代 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政治家、思 想家、诗人,生于湖南浏阳,号壮 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 廖天一阁主等。幼年丧母,青少年 时博览群书,喜弄词章,但六次参 加科举考试而不中。他在清王朝 日益腐败,社会政治经济每况愈 下的局势中,报国之志益坚,救国 救民之心愈烈,特别是在甲午之 战中国大败之后,受到极大刺激, 决心抛弃旧学,追慕新事物,遍交 改革维新之士,投身救亡图进、变 法求新活动。他那“誓向沙场为鬼 雄”、“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 恨漏声迟”的激扬诗句充分表达 他追求“翱翔云路”,以天下为己 任的远大抱负。后在湖南巡抚陈 宝箴、按察史黄遵宪的支持下,与 唐才常等创办了时务学堂、南学 口春雨 会、湘报等,这样使湖南风气 为之一振,成为全国富有革新朝 气的一省。 然而,许多人不了解的是,谭 嗣同在维新活动中极力主张开发 矿业,兴办煤矿。尽管煤矿并没有 大获成功,但其办矿的思路与实 践却是后人不应该忘记的。 谭嗣同是一个政治家和思想 家,并非实业界人士,但他为什么 极力主张开发矿业,兴办煤矿呢 一是,湖南有较丰富的煤炭 资源,有煤可挖,这就为开发煤炭 提供了资源条件。即使在他的家 乡浏阳也有煤炭赋存,而且开发 历史并不短。浏阳土产叙中 讲“浏阳利源,当以矿产为大 宗。”据清嘉庆年间和同治年问编 纂的浏阳县志载此地“惟煤 炭、石灰⋯⋯间为利”。又据湖 南各县调查笔记讲浏阳“金石 之属有煤炭。南乡偏 遍 地产 当代矿工回2 0 0 2 .1 煤,悉用土法开采,故每年仅产八 万余石,运销邻县亦不过二万石 耳”。谭氏对家乡的煤产是十分了 解的,大量宝藏深埋地下,岂不可 惜 因而他极力主张在家乡开办 煤矿,自在情理之中。 二是,洋务运动之后,全国, 特别是京、津、沪、穗,以及汉口、 南京等地,大办各类企业,而湖南 虽思想先进,实业方面却落后。一 批有识之士都认为要振兴湖南经 济,须首先倡开矿业。“湘省时事, 尽在于矿业兴旺,则百废待举”。 巡抚陈宝箴也提出“先行开办煤 矿,⋯⋯当可岁获数十万,再次第 行各矿并铸钱,开学堂、设公会、 报馆、练营伍也”。在这种形势下, 1 8 9 5 年湖南设立了“矿务局”,以 兴办矿业。而极具实业救国思想 的谭嗣同必然率先响应,急切投 身于其中。 三是,1 8 9 5 年,谭嗣同在浏阳 万方数据 筹建算学馆,是年浏阳大旱,饥民 遍地。开矿获利,以救灾民,这是 诱发谭嗣同力主开发浏阳矿业的 一个直接因素。他先是主张在西 乡开金矿,“金沙本为天地自然 之利,于求荒尤为上策”;此后又 与黎少谷“谋南乡之煤矿,⋯⋯ 招民采选,一使少谷主之矿大开, 全活无算,而所屯之煤,亦并得善 价”。此外他也办过锑矿。这样他 办矿的态度更加积极,以实现增 加财源的目的。 四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代 才臣”盛宣怀于1 8 9 6 年接办汉阳 铁厂,而没有焦炭不能炼铁。解决 炼焦煤源问题,成了盛宣怀当时 朝思暮想的问题。盛氏在从河北、 江西萍乡购买煤炭的同时,不能 不考虑利用运距较近的邻省湖南 的煤炭。“铁厂为今日要政,惟患 乏煤,⋯⋯湘鄂煤铁必当使血脉 贯通,乃可共迹”。于是盛宣怀看 中了才干过人的谭嗣同,遂委托 他回湘筹办开煤事宜。正如一份 回忆录所写的那样“汉阳铁厂 急需焦炭,欲于比邻之地开矿供 之,以省运输之费,乃命矿师外出 探寻。渠闻吾乡产矿丰富,遂托复 生 嗣同 回湘,与义宁筹划。” 当初盛宣怀对谭嗣同回湖南 办煤矿寄予较大期望,而谭也想 借此而发展湖南煤业。他回到湖 南后,确实广为谋划,提出设想。 先是与欧阳中鹄等商议在浏阳开 办煤矿事宜,并决定由唐才常主 持浏阳矿务,还派人将这里的煤 炭运送汉阳铁厂化验质量。后征 得陈宝箴同意,准备带洋矿师来 湖南进行煤炭勘查。当时谭嗣同 踌躇满志,以满腔的热情准备大 干一场。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高 兴地讲道“浏阳近得大矿。虽用 土法开采,而办事之人尚极认真, 唐钹丞拔贡才常是其一也。顷接 唐信,已将该处之煤运来而百二 十二石交铁政局试验。”而盛也 复函同意“煤船开往铁厂卸载”。 然而可惜的是,谭嗣同虽多 方奔旋于湘鄂之间,也表现出了 办事能力,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 条件下,终未能成功,未能实现他 的良好愿望。因为盛宣怀又变卦 了,他告诉谭嗣同,办煤矿事待 “明年再议”。此时的谭嗣同十分 失望,无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十分不满地讲 了此事经过“嗣同与矿师已将 同行矣。乃盛杏林 盛宣怀 忽然 变卦,言天寒水浅且到明年再议。 嗣同遂亦决定舍去矣。”后来他 还讲到“适复生 嗣同 赴鄂将 偕矿师速归湘。意杏林变卦,尼其 行。⋯⋯复生每言及此事,常为之 扼腕” 原来盛宣怀,此时正瞩意 于萍乡。他认为“江西萍乡焦煤, 久经试用,最合化铁,矿脉绵亘, 所产尤旺,实为最有把握之矿”。 而湖南浏阳的煤矿,虽运近价省, 但煤质不甚好,出产不多,故决定 舍湘而取赣。另外,湖南巡抚陈宝 箴与盛宣怀之间在开发湖南煤矿 一事上,各有算盘。一方主商办, 一方主官办,致使老谋深算的盛 宣怀下决心在江西萍乡大力投 资,修铁路,运机器,大干了起来。 对此,谭嗣同如何能不扼腕叹息。 当然,此次办煤矿无功而落 幕也有其个人原因。严格说来,谭 嗣同虽思想敏锐,政治激进,但他 仅是个改革家,并不是个实业家, 缺乏办煤矿的实际经验,光有满 腔热血和良好愿望是不行的。再 加上过于轻信盛宣怀,没有获得 地方大吏陈宝箴的实际支持。这 样看来,谭嗣同的办煤矿愿望没 有实现,可以说并不令人感到十 分意外。 谭嗣同办煤矿虽然失败了, 但他的一些兴办矿业的主张,却 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比如他主 当代矿工回2 0 0 2 .1 张开矿以兴国利民的想法是十分 正确的,他充分看到中国矿业的 前景。他说“中国之矿,甲地球 也”。再者,他对湖南矿业不兴,矿 务办理不善的分析也是有道理 的。他认为之所以矿业不发达主 要是不知开矿之利,不知开矿之 害,而知其利与害而又不知开矿 之法。另外,他提出办矿先应从办 报开始,宣传培聚人才,最后集股 开办公司,采取商办的办法。他设 计的开矿先后程序是“由报馆而 学会,而学堂,而公司”。“矿学会 力量稍充,即可纠集股本,禀请设 立开矿公司”。这些想法在当时情 况下是颇具见地的,今天仍不失 其价值。 当然谭嗣同的不幸还不止于 办煤矿的失败。1 8 9 8 年 戊戌 年 ,光绪皇帝宣布实行变法。谭 被推荐于当年7 月进京,任四品衔 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他怀着满腔 热情,认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 大有可为”。但维新派迅即被袁世 凯出卖。慈禧太后一派于9 月2 1 日 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人 士。变法活动历时1 0 3 天,史称“百 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出逃,但 谭嗣同拒绝出走,他慷慨激昂地 讲“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 流血者,流血请自谭嗣同始 ”9 月 2 5 日被捕,2 8 日壮烈牺牲。一同被 杀害者还有林旭、杨锐、刘光弟、 杨深秀、康广仁,这就是令后人敬 佩的“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狱中坚贞不屈,曾 写过一首著名的诗,题于壁上,表 达了立志改革,视死如归的英雄 气概。仅以此诗作为本文的结 尾 望门枝上思张伶, 忍死须叟侍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