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Co(5).pdf
第 1 3卷 第 3期 总第 8 2期 2 0 0 8年 6月 煤 矿 开 采 Co a l mi n i ng T e c hn o l o g y V o 1 . 1 3 N o . 3 S e r i e s N o . 8 2 J u n e 2 0 0 8 新 庄孜矿 北二 一8 1 2 m B 4底板 北运道“ 地 堑“ 构 造研 究 张 士 环 淮南矿业集团 新庄孜煤 矿 ,安徽 淮南 2 3 2 0 7 2 [ 摘要 ] 在 F 6断层尖灭端形成 的褶 曲 背斜 北 翼,执行 了 “ 边探边掘 ” 的措施 ,逐步认 识到地层的不连续性,发现了F c断层和F d断层组成的 “ 地堑”构造,结合地面钻孔Ⅲ一 Ⅳ2孔资料分 析 ,F d断层为新水平新断层,地 层断距达 3 7~ 4 2 m,给井巷工程施工带来严 重的安全威胁。 [ 关键词] 新庄孜矿 ;地堑;褶 曲;地层 断距 [ 中图分类号]T D 1 6 3 . 1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1 0 0 6 - 6 2 2 5 2 0 0 8 0 3 - 0 0 1 4 - 0 2 Re s e a r c h o n “ Gr a b e n ” Te c t o n i c i n No r t h I I T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Ro a d wa y i n - 8 l 2 m B4 Fl o o r o f Xi n z hu a ng z h i M i ne 新庄孜矿北二采区的 “ 地堑”构造 ,位于Ⅳ 线与Ⅲ. Ⅳ线之间2 5 0 m范围内,受影响地层为二叠 纪 下石盒子 组 B组 地层 、A组 地层 和底板 的石炭 纪 太原群灰岩 ,A 3煤 层与 B 4煤层 的层 间距 为 6 0~ 6 5 m。工程标高 一8 1 2 m ,对应地面位置为淮河河 床 、河漫滩、六方堤。组成 “ 地堑”构造 的断层 为 F c 断层与 F d断层。F d断层为新水平地层断距 达 3 7~ 4 2 m的新断层。 1 “ 地堑”构造的发现与证实 在 一8 1 2 roB 6 底板北 运道按设计施 工过程 中 , 当施工至 “ F I 5 ”测点前 8 . 5 m 时,发现迎头地层 产状为 7 6 。 /2 6 。 ,岩性 为浅灰色 中厚层状 中粒砂 岩 ,夹深灰色粉砂岩条带 ,判断距顶板 的 B 6突出 煤层较近。决定停头 ,沿倾 向、待掘方向 走 向 施工了前探孔。结果证实迎头硐顶距 B 6煤层法 距为 1 0 . 2 m;待掘方向前 方 1 0~ 2 8 m 范围内,硐 顶距 B 6煤层最近距离为 4 . 5 m。因此推断 ,该范围 内存在 F c断层 ,预计其地层 断距 为 4 . 7~7 . 5 m。 为了避开 B 6煤层 的威胁,井巷工程被迫进行了设 计变更 ,将运道移至 B 4煤层底板 图 1 。 在 一8 1 2 mB 4 底板北 运道按新设 计施工过 程 图 1 新庄孜 矿 一8 0 0 m水平切面 [ 收稿 日期]2 0 0 80 22 7 [ { 乍 者简介]张士环 1 9 5 7 一 , 男, 山东枣庄 .高级工程师 , 现任淮南矿业集屡公司新庄孜煤矿总工程师。 1 4 维普资讯 张士环 新庄孜矿北二 一 8 1 2 m1 3 4底板北运道 “ 地 堑” 构造研 究 2 0 0 8年第 3期 中,当施工至 “ B 9 ”测点前 7 . 8 m时,发现了 F c 断层 ,带宽 0 . 0 3~ 0 . 0 7 m。其断层产状为 7 。 /5 5 。 , 5 . 0 m。见 F c断层前 ,地层 产状为 7 4 。 /2 8 。 , 岩性为深灰 ~暗紫色含铝粉砂质泥岩 ,易碎 ,硐顶 距 B 4煤层法距为 3 2 . 0 m。当施工至 “ B 9 ”测点前 2 4 m时 ,岩性为灰 ~ 深灰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 ,夹 炭屑 ,易碎 ,层面不清。根据层理判断 ,向顶板方 向穿层 ,地层产 状总体为 4 1 。 /2 8~3 2 。 。预计硐 顶距 B 4煤层法距小于 1 0 . 0 m。决定停头 ,沿倾向、 待掘方向 走向及周围对 B 4 ,A 3煤层施工了前 探孔。经钻 探证实 ,迎头硐 顶距 B 4煤层 垂距 为 8 . 5 m;迎头前方 1 6 . 0 m处 ,硐顶距 B 4煤层最近 , 垂距为 3 . 2 m。再次进行设计变更。结合地面钻孔 Ⅲ一 Ⅳ 孔资料分析 ,在前探孔与Ⅲ. Ⅳ 孔之间,水 平断距达 9 3 m,必然有 F d 断层 的存在。 F c 断层与 F d断层的存在 ,是构成 “ 地堑”构 造 的基 本条件。F c断层 倾 向 N E,地层 断距 5 . 0 m,正断层 ;F d断层倾 向 S W,地层 断距 H 3 7 m~ 4 2 m,正断层 ,致使该两条 断层共 同上盘 的 地层下降,从 而形成了 “ 地堑”构造。其 范围 4 0 ~ 6 5 m,在平面上呈西小东大的倒“ 漏斗”状 ;在 剖面上呈上大下小 的倒 三角形 。从切割地层 方面 看,其向下尖灭于石炭纪太原群灰岩;向上开放于 B组地层 。同时 , “ 地堑”构造内,还伴有附 伴 生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 系。 “ 地堑”构造 的存在 , 改变了原来只认为是褶曲构造转折端的观点,见图 1中的 B组煤层虚线连接部分。 2 F d断层分 析 F d断层 ,为推断断层 ,预计呈带状分布 ,带 宽为 8~2 3 m。现迎头正处 于 F d断层带影 响范 围 内,地层走向 6 0 。 ,倾 向 S W,倾角达 3 6~ 3 9 。 ,向 底板 A1 煤层方向穿层 ,有 明显牵 引现象 ,硐 底见 A 3构造煤 ,硐顶距本 “ 地堑”构造 中 B 4煤 层 的法距为 1 8 . 3 m。结合地面钻孑 L Ⅲ. Ⅳ, 孑 L 与前探 孔资料分析 ,由于水平断距达 9 3 m,推断其地层断 距达 3 7~ 4 2 m;由于断层下盘的 B 4煤层在平面上 向东位移 ,证 明 F d断层 为正断层 ,且倾 向 s E或 S W;由于 Ⅲ一 Ⅳ, 孔 该孔 向北 区域地层 之问是相 互吻合的,不会进入 F d断层下盘的存在,F d断 层的位置必然在与前探孔之问 ;结合 A组煤层 的 赋存状态不稳 定性和前探 钻未探 到 A1煤 层 的事 实 ,证明 F d断层有相互切割关系的附 伴生断 层发育;由于施工 的前探孔 、卸压孔和抽采孔 ,均 未发现出水现象 ,因此证明 F d断层导水性弱 ;由 于对应上 阶段 一7 0 0 m B 4底板南 运道及 一6 1 2 m, 一 4 1 2 m水平 ,均未发现该断层 ,因此证明 F d断层 是由深部向浅部发育 的新断层 ;由于上覆 6 6 2 1 3工 作面 已回采完毕 ,未见此断层 ,因此证明 F d断层 没有发育到 C组地层。F d断层下盘地层产 状为 ; 5 5~63。 2 4~2 6。 3 地质结论 1 目前迎 头 正处 于 F c与 F d断层 组 成 的 “ 地堑”构造之 中,F c 断层下盘、F c与 F d断层带 中、F d断层下盘的地层产状均不相同 图 2 。 图2 8 1 2 mB 4北运道施工方 向走 向剖面 2 “ 地堑”构造位于 F 6断层尖灭端形成的 褶曲 背斜 北翼 ,F 6断层不再 向深部发育 ,且 有 4 0 m的错位 ,说明 “ 地堑”构造发育在 一 7 0 0 m 标高以下。 3 F c断层是 由推 断到实际揭露 的正 断层 , 致使硐顶距 B 4煤层间距变近的原因除其地层断距 外 ,主要原因是断层上盘的地层产状的变化 ,改变 了原来的地层走 向造成的。 4 F d断层是推断的,发育在 c,B,A组地 层中,勘探线钻孔尚未控制,弱导水 ,伴有附生断 层的、由深部向上发育的大中型新断层 ,是整体呈 张扭性质的正断层 。 5 A组 地层 中上 行钻未 探到煤 层或煤线 , 下行钻中探到煤线 1~ 3层 ,证 明 A 2煤层的存在 , 同时证明 目前迎头硐 底所见 煤层为上 覆的 A 3煤 层。同时根据钻探 资料证 实,迎头硐 底 的 A 3煤 层 ,呈上小下大,东薄西厚的不规则体 ,因此证明 硐底 的 A 3煤层是处于构造带内的构造煤 。 6 F 6断层 与 F d断层 在 剖 面和 平 面上 对 “ 地堑”构造 内的地层产状虽有类似 的变化 ,但其 有 4 0 m的错位 ,地层断距相差很大且 F 6断层 向深 部发育呈尖灭趋 势 ,导水性上的巨大差异等,说 明 F 6断层与 F d断层不是同一条断层。分析认为, F 6断层与 F d断层在发育延展性上呈斜“ T ”状。 7 组 成 “地 堑 ”构 造 的 F c 与 F d 断 层 , 切 下转 1 9页 1 5 维普资讯 刘鸿泉 连续 电导率剖面断裂构造的正演与识别 2 0 0 8年第 3期 深度仅为 6 0 m左右 ,探 区场 地、目标深 度等物探 条件相对较好 。图 9为N o 1 1探测 线的连续 电导率 剖面 局部 。分析认为 1 煤层露头是该矿开采上边界 ,No1 1线 的 F 1 和Nol O线的 是新发现的2条小断层,均为有 破碎带的正断层 ,且均与煤层露头走 向呈 x状斜 交 ;F 1 使煤层露头向村庄 内偏移约 2 0 m,F 2使煤 层露头向村庄 内又进一步偏移约 1 8 m; 2 由于 F 1 ,F 2小 断层 的存在 和矿 区构 造 东 I 逆断层位置 的误差 ,造成该矿实际开采范 围扩大 ,从而形成房屋损坏范围明显超 出正常地表 变形范围的假象 ; 3 断层受采动影响 “ 活化” ,不但使地表变 形范围进一步加大 ,而且 造成地表变形量局部增 加 ,产生了房屋损害程度局部加重 的现象。 连续电导率剖面断裂构造正演研究对本例物探 的地质解释起 到重要作用。E H_ 4系统 C E MA P法 物探结果最终得到验证 ,为法院的诉讼判决提供 了 可靠依据。 L/ m 图9 某矿 区村庄 内N o l 1 连续 电导率剖面 4 结 论 1 无破碎带 断裂构造 的性 质可 以根据连 续 电导率剖面上视 电阻率 曲线是否连续、折返等分布 特征来判别 ,其位置可 以根据视 电阻率 曲线间断 点、折返点来定位。无破碎带正断层比逆断层相对 易于定位 ,但逆断层倾角相对容易确定。 2 正断层 的破碎带是否含水可 以根据连续 电导率剖面上视电阻率曲线的低 阻或高阻圈闭区来 判断 ;有破碎带正断层比无破碎带正断层相对易于 识别 ,定位误差也相对较小,但低阻或高阻圈闭区 的规模均略大于断层破碎带的实际规模 。 3 应用实例 表明,在小型煤矿 的地质和开 采资料可信度较差情况下 ,正演模拟连续电导率剖 面断裂构造的异常特征,对正确识别和准确定位断 裂构造,提高 E H_ 4电导率成像 系统应用效果有实 际意 义 [ 参考文献] [ 1 ]刘鸿泉 ,孙希奎 ,张华兴 ,等 .电磁 成像 系统 在煤矿 中的应 用研究[ J .煤炭科学技术 ,2 0 0 2,3 0 1 0 3 9 - 4 2 . [ 2 ]郭秀军 ,王兴泰 .利用 高密度 电阻率法进 行断层破 碎带探查 的数值模 拟方法 [ J ].青 岛海洋大学学 报 ,2 0 0 1 ,3 1 5 7 5 5 - 7 61 . [ 3 ]唐新功 ,胡文宝 ,严 良俊 .层状地 层 中三维 薄板 的瞬变 电磁 响应 [ J ]. 石 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0 ,3 5 5 6 2 8 - 6 3 3 . [ 4 ]雷德文,唐建华 ,邵雨 .准噶 尔盆地莫北 地区小 断裂的正 演模拟 与识别[ J ].新 疆 石 油地 质 ,2 0 0 2 ,2 3 2 1 1 1 - 1 1 3 . [ 5 ]徐世浙 ,刘斌 .电导率分层 连续变 化的水平层 的大地 电磁 正演[ J ].地球物理学报 ,1 9 9 5,3 8 2 2 6 2 - 2 6 8 . [ 6 ]唐新功 ,胡文宝,严 良俊 .瞬变电磁法 找水 研究[ J ].工程 地球物理学 报,2 0 0 5,2 3 1 8 1 1 8 4 . [ 责任编辑 邹正立] 上接 1 5页 割了 A 1~ C 1 4煤层 。 8 本区域 的 “ 地堑”构造致使 B 4与 A 3煤 层之间的层问距呈 “ 喇叭口”状 。 4 安全 建议 和防范措 施 1 必须对硐 底 的 A 3构 造煤执行 “ 边探 边 掘”和 “ 边抽边掘” 的措施 ,同时尽量探 明下伏 A 1 煤层的赋存状态及其底板水文地质状况。 2 必须对 A 3构造煤准确地长期地进行突出 危险性预测预报。尽管 目前迎头预测的效果检验值 均不超 限,回风瓦斯浓度最 大达 0 . 2 8 % ,并不能 代表 A 3构造煤体深部的数据。直到远离 A 3煤层 法距 l O re 以外 。 3 施工方 向上 ,l O re 范 围内可见 A 3构 造 煤 ,但 A 3构造煤不会上升到硐顶 ,主要分布在巷 道上帮 西侧 。l O re之外将逐步远离 A 3构造煤 , 且不再揭露 B 4 ,A 1等突出煤层而造成误揭煤层。 4 继续控制 F d断层上下盘 B 4煤层 的法距 , 防止 F d断层发育有新的分支断层出现。 5 F d断层与深部的 F 1 断层是否有联系,需 在地面或井下补钻或今后的采掘活动中加以探 明和 证实。 6 北二 一8 1 2 m B 4北运道 ,按 目前 的设计 方案 ,在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前提下 ,可继续施工。 7 新庄孜矿六、四采 区可联合 布置分层 回 采 ,也可分采区布置分层回采。同煤层同采的可能 性很小。 [ 责任编辑 邹正立] 1 9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