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Co(3).pdf
第 1 3卷 第 1期 总第 8 0期 2 0 0 8年 2月 煤 矿 开 采 Co a l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 y V o 1 . 1 3 N o . 1 S e r i e s N o . 8 0 Fe b r u a r y 2 0 08 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层开采地 表移动规律对比研究 孙 洪星 煤炭科学研究 总院 开采设 汁研 究分 院,北京 1 0 0 0 1 3 [ 摘要] 针对榆林地区特珠的地貌和煤昙埋藏条件,在对风积沙和黄土性质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建立了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昙开采模型,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结合实际观测结果,对风积沙和 黄土覆盖下煤昙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 关键词] 采煤;地表移动;风积沙;黄土 [ 中图分类号]T D 3 2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6 6 2 2 5 2 0 0 8 0 1 - 0 0 0 6 - 0 4 Ru l e s Co mp a r i s o n o f S ur f a c e M o v e me n t i nd uc e d b y Co a l M i n i n g un de r Ae o l i a n Sa n d a n d Lo e s s SUN Ho n g 。 x i ng C o a l Min in g B r a n c h, C h i n a C o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3,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s p e c i a l t e r r a i n a n d c o a l b e d d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Ae o l i a n s a n d a n d l o e s s ,a n u me r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o f mi n i n g c o a l un d e r Ae o l i a n s an d l o e s s wa s s e t u p a nd r u l e s c o mp a ris o n o f s u rfa c e mo v e me n t i nd u c e d b y c o a l mi n i n g u nd e r Ae o - l i a n s a n d a n d l o e s s wa s ma d e wi t h on t h e s po t o b s e twa t i o n da t a. Ke y wo r ds c o a l mi n i ng;s urfa c e mo v e me n t ;Ae o l i a n s a n d;l o e s s 大规模煤层的地下开采必然造成地表的移动和 变形。由于松散层性质的不同 ,相同煤层开采所造 成的地表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对地表环境的 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榆林地区侏罗纪煤 田煤层埋藏浅 ,基岩厚度从 2 02 0 0 m不等 ,地表多覆盖新生代松散层 。榆林 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西部为风 沙草滩区 ,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相同的煤 层及基岩埋藏条件下 ,由于地表松散层性质 的差 异 ,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也具有不 同的特 征。 本文针对榆林地区特殊的地貌和煤层埋藏条件,在 对风积沙和黄土性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 计算 ,结合 实际观测结果 ,对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 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进行 了对 比研究 ,总结出 各 自的特点和规律。 1 榆林地 区煤层覆岩结构特征及移动规律分析 由于榆林地区构造单元基底是坚固的前震旦系 结晶岩系 ,成煤前后的整个地质发展过程继承了深 部基底的稳固性,中生代以来,地史上历次构造运 动对本区影响甚微 。煤系地层 和上覆 岩层整体性 好 ,抗压 、抗拉和抗弯强度大 ,在下方煤层开采后 不易冒落,使得其采空区的覆岩破坏和地表移动与 中硬顶板条件下覆岩破坏有明显的不同。 榆林地区侏罗 系煤层开采深度小于 1 5 0 m、基 岩厚度小于 1 0 0 m,采用长壁陷落法综合机械化采 煤方法开采时,基本顶常常发生切 冒,地表发生突 然塌陷和不均匀沉降,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塌陷。 2 榆林地 区风积沙与黄土分布和物性特征 2 . 1 风积沙分布和物性特征 榆林市西北部风沙区几乎全部被松散沙层覆 盖,厚度0 6 0 m,易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低 洼处多形成富水地段,湖泊海子星罗棋布,形成了 典型的沙丘梁峁及风沙滩地地貌。冲积物岩性以中 细砂、粉细砂为主,质地疏松孔隙率高, 透水性能 强 ,具有 良好的储水条件。 沙漠地区风积沙的主要工程性质 风积沙的粒 径为 0 . 2 5 0 . 1 m m,不均匀系数 为 1 . 22 . 0 ,曲 率系数为 0 . 91 . 3 ,属不 良级配 ,沙粒 矿物 以石 英长石为主,形态 以次棱角为主 ,天然状态下干密 度为 1 . 4 8 1 . 6 8 g / a m ,内摩擦角 3 l 一 3 9 。 ,压缩 系数 0 . 1 。 在榆林地区,风积沙层含水层尤其是下部的萨 [ 收稿 日期 ]2 0 0 71 0 2 5 [ 作者简介 ]孙洪星 1 9 7 0一,男 ,河北沧州人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现任开采设计研究分院综合办 主任 。 6 维普资讯 孙洪星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对比研究 2 0 0 8年第 1期 拉 鸟苏组含水砂层是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供水含水 层 ,也是矿井开采 的主要充水水体。煤矿开采对风 积沙层含水层的破坏将影响脆弱的毛乌素沙漠植被 生态 环境 。 2 . 2 黄土 丘 陵 区分 布和 物性特 征 黄土是一种以粉粒为主、多孔隙 、弱胶结 的黄 色第 四纪沉积物 ,具有 一系列独特 的 内部物质成 分 、外部形态特征和工程力学性质 ,不同于同时期 的其他沉积物。在天然含水量条件下 ,黄土往往具 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榆林 市黄土丘陵区分布于东北部黄土梁 峁地 区,所处地形较高,黄土垂直裂 隙及孔洞较发育 , 含裂隙孔洞,潜水水量贫乏。榆林地 区的黄土丘陵 区为典型黄土高原地带 ,黄 土总厚度可 达 1 5 0 m, 但湿陷性黄土厚度在高阶地一般为 1 0~1 5 m,低阶 地为4~8 m。黄土黏粒含量少,湿陷性 比较 强烈 , 较敏感 ,多属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有一 半为Ⅲ、Ⅳ级。但在坡脚处情况较复杂 ,在陡坡处 黄土易发生塌陷。 3 地表采动沉陷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3 . 1 模型的建立 针对不同松散层分布区域 ,根据榆林地区的典 型地质条件和煤岩等条件 ,分别建立了风积沙区和 黄土丘陵区长壁开采工作面模型,模拟计算时按水 平煤层考虑 ,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 。岩层从地表往 下共分为 7层 ,分别为风积沙层/ 黄土 、泥岩 、砂 岩 、砂泥岩互层 、中砂岩 、煤层 、砂质泥岩。 在风积沙区长壁开采工作面模型倾 向上 ,工作 面按实际倾斜长度模拟 ,长度为 1 3 0 m;考虑两边 各 4 0 m的边界影响 区域 ,最后模 型的倾 向长度为 2 1 0 m。在模型走 向上 ,工作 面长度按 2 0 0 m 模拟 , 另外考虑两边共 1 3 0 m的边界影响区域 ,最后模型 的走向长度为 3 3 0 m。模型 四周边界 和底端 固定法 向位移。在模型垂直方 向上 ,煤层及其直接顶 、基 本顶和直接底等岩层均按实际的厚度进行模拟 ,最 终建 立模 型 如 图 1 ,该模 型共有 1 1 7 8 1个单 元 , 1 3 4 6 4个节点 。 为考察黄土丘陵区地表的采动沉陷规律 ,建立 模型如图 2 ,地表按山区考虑为一起伏缓坡体 ,坡 度约为 1 8 。 。模型走向尺 寸为 1 6 0 0 m,倾 向尺寸为 2 5 0 m,模型分为 9 6 0 0个单元和 1 1 3 7 9个节点 。 模型中各煤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基本按照收集 到的试验室试验结果给定 ,没有试验室数据的按统 计数据的平均值来考虑。岩性参数见表 1 。风积沙 图 1 风积沙条件下模型结构 泥岩 砂岩 砂泥岩互层 中砂岩 3 2 砂质泥岩 风积沙 I 1 8 图2 黄土 丘陵条件 下模 型结 构 的岩性参数为考虑其含水时 的岩性参数。模拟选用 莫尔一 库仑破坏准则 ,材料 的屈曲面服从莫尔一 库仑 破坏准则 剪切屈 服函数 和拉伸屈服准 则。在 屈 曲面上的应力由非关联剪切破坏流动法则和关联 的拉伸破坏流动法则共 同确定。 表 1 风积沙条件下岩性参数选取 密度/ 厚度 体积模 切模 黏聚力 内峰擦 抗 拉强 k g. f l l 。/ m 量/ G P a量/ G P a / MP a 角/ 。 度/ MP a 风积沙 2 3 0 0 6 0 0 . 2 3 0 . 1 1 0 . 5 2 0 0 . 4 黄土 1 8 7 0 6 0 0 . 4 0 . 3 0 . 0 1 9 2 4 . 5 0 . 0 0 1 泥岩 2 6 8 0 3 6 4 . 6 2 . 6 1 2 3 0 0 . 8 砂岩 2 3 2 0 2 0 3 。 6 2 。 5 2 . 9 3 8 1 . 3 2 7 2 0 1 7 4 . 3 2 . 6 7 . 5 3 8 1 . 8 L J 云 中砂岩 2 6 3 8 1 0 4 。 8 3 8 7 4 3 9 0 . 7 泥岩 2 7 2 0 9 3 . 8 2 . 0 1 3 . 2 3 1 1 . 1 砂岩 2 5 5 0 1 3 4 . 5 3 . 1 2 8 3 7 1 。 2 煤层 1 3 2 0 3 5 0 2 9 0 . 1 5 0 . 6 2 5 0 . 6 3 砂质泥岩2 6 1 0 1 0 0 。 7 3 0 . 4 8 1 9 . 1 3 2 9 2 . 8 3 . 2 风积沙 区地表沉降及移动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模拟时,设置每 步开挖 4 0 m来研 究地表动态 破坏过程。 自工作面从切眼回采始至回采结束 ,上 覆岩层及地表经历的破坏过程可描述如下工作面 回采初期 开挖 4 0 m ,上覆岩层开始产生移动 , 主要是顶板发生断裂破坏 ,对地表影 响较小 ,随着 工作面不 断推进 开挖 8 0~1 2 0 m ,覆岩破坏 区 域不断变大 ,逐渐影响到地表。 由于岩土体的抗拉强度相对于其抗剪强度小很 多,而地表随开采的推进主要受到拉应力作用,因 此地表最先出现的是拉伸破坏 ,最先出现拉伸破坏 的区域是迎着开采 方 向的坡体表 面 开挖 8 0 m , 7 维普资讯 总第8 0期 煤 矿 开 采 2 0 0 8年第1期 这是因为该处既有岩体朝采空区域移动的因素 ,同 时也有坡体由于 自重 自身 向临空面下滑的因素 ,下 部煤层的开采加剧了坡体下滑的趋势 ,造成了坡体 顶部的 “ 拉坏” 。随着 开采的继续推进,切眼上方 区域的岩体也开始朝采空区移动 ,呈现受拉破坏状 态 开挖 1 2 0 m 。坡谷 由于受到两边坡体 向临空 面下 滑 的挤 压 ,整 体 呈 压 剪 破 坏 状 态 开 挖 2 0 0 m 。覆岩垂直位移剖面云图如图 3 。所 取剖面 为工作面倾 向中央剖面。 图3 开挖 2 0 0 m 垂直位 移等值 线图 覆岩位移从采空区逐渐传递到地表,受计算模 型的限制 ,随开采推进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整体沉 降的特点 ,没有 出现位移不连续的情况 ,在开采结 束后地表最大垂直位移达到 1 . 5 5 m,地表沉陷盆地 呈椭 圆形 。 工作面开采后 ,上覆岩层的整体移动带动地表 产生水平 移动。地表在 开采初期水平位 移为沿 负方 向,随着开采 进行 ,工作 面沿 正 向推进 , 地表开始 出现沿 正向的位移 ,这正体现 了地表 向着采空区方 向移动的特点。最终 负 向最大水 平位移达到 2 6 . 5 c m,X正 向最大水平位移为 2 0 c m 见图4 。地表 l , 方向的移动 向着采空 区的中一 t5, 以工作面 中心走 向线为界 ,其两边 的 l , 方 向水 平 移动均指 向该线。随着开 采沿 方 向的推进 ,地 表 l , 方向的位移不断增大,至开采结束时,地表 l , 正方向最大水平位移达到 1 1 . 6 c m,Y负方向最 大 水平位移达到 1 2 . 1 c m。 3 . 3 黄土区地表沉降及移动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黄土丘 陵 区长 壁 开 采工 作 面模 型开 采 尺 寸 1 5 0 0 m 2 0 0 m。每步开挖 3 0 0 m,共开 挖 5步。黄 土丘陵区地表随开采 的推进主要受到拉应力作用 , 最先出现的是拉伸破坏 ,最先出现拉伸破坏的区域 8 图 4 开挖 2 0 0 m地 表 方 向和 Y方 向位移分布云 图 是迎着开采方向的坡体表面。随开采进行,采空区 上方岩层拉应力区域不断扩大,地表也逐渐由以水 平压应力为主变为以拉应力为主 ;坡谷由于受到两 边坡体向临空面下滑的挤压 ,整体 呈压剪破坏状 态。上覆岩层的整体移动带动地表产生水平移动, 体现了地表向着采空区方 向移动的特点。黄土丘陵 区地表随开采推进 ,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出现整体位 移不连续的情况,呈现出整体沉降的特点,但在局 部范围 ,随地形起伏 出现下沉 不均 的情况 如在 坡谷 ,地表可能不能形成椭 圆形下沉盆地。山区 地表的水平移动体现了地表向着采空区方向移动的 特点 ,同时,其非对称性分布形状也体现了随地表 起伏变化的特点 。 覆岩位移从采空区逐渐传递到地表,呈现出整 体沉降的特点。图 5~ 6说明在局部范 围,随地形 起伏出现下沉不均的情况 如在坡谷 ,因此地表 未形成椭圆形下沉盆地。开采结束后地表最大垂直 位移达 到 2 . 2 m。 图 5 开挖 1 5 0 0 m后垂直位移剖面 图6 开挖 1 5 0 0 m后垂直位移分布云图 工作面开采后 ,上覆岩层的整体移动带动地表 产生水平移动 ,其移动规律与风 积沙地表基本相 维普资讯 孙洪星风积沙和黄土覆盖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对比研究 2 0 0 8年第 1期 同,其非对称性分布形状体现了随地表起伏变化的 特点 ,坡 顶处 的 向水平 位移较 其他 地 区要 大。 最终 负向最 大水平位移达到 4 8 . 7 c m,X正 向最 大水平位移为 8 0 . 7 c m 见图 7 。地表 y正方 向最 大水平位移达到 5 5 . 3 c m,Y负方 向最大水平位 移 达到 8 0 c m,地表 l , 方向位移分布特点与地 表坡体 地形有很大关系 ,坡顶处 的水 平 l , 向位移 明显 大 于其他地区 见图 8 。 图7 开挖 1 5 0 0 m地表 方 向位移分布云 图 图 8 开挖 1 5 0 0 m地表 l , 方 向位移分布云 图 4 地表移动规律分析 1 坚硬 顶板条件 下下沉较 小 风积沙 区模 型的计算结果符合坚硬顶板条件下煤层开采所造成 的地表移动规律 ,下沉较小 ,在风沙区最大下沉为 1 . 5 5 m,下沉系数为 0 . 5 2 ,符合 建筑物 、水体 、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 与压煤 开采规程 中总 结的坚硬覆岩条件下地表移动参数规律 见表 2 。 2 黄土区地表下沉较风沙区大 在我国渭 北矿区对黄土覆盖区煤矿开采后地表移动规律进行 了观测,其结果对榆林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厚黄土 层大大降低 了上覆岩层的平均硬度 ,地表下沉系数 大 ,较非黄土层覆 盖区增大 2 8 % ,煤矿初采 一般 下沉系数达 0 . 8 5以上。 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开采 同样厚度的煤层 ,在风积沙 区最 大下沉为 1 . 5 5 m, 而在黄土区则达到了 2 . 2 m,下沉 系数为 0 . 7 3 ,符 合中硬覆岩条件下地表移动参数规律 ,黄土区较风 积沙 区最大下沉增大了 2 9 . 5 %。 表 2 按覆岩性质 区分的地表移动一般参数综合 部分 覆岩 类型 重堂丝垦 主 赔性 耋 丧下 沉 系 数 水 平 移 动 系 数 3 黄土区地表水平位移较大,易出现高角 度裂缝 由计算结果可见,在黄土区地表水平位移 较大 , 向最大水平位 移为 8 0 . 7 c m,Y方 向最大 水平位移达到 8 0 e ra。由于在 天然含水量 条件下 , 黄土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在地表 为黄土覆盖区,地表会出现竖 向、高角度裂缝 。大 裂缝往往贯通井下采空区,造成工作面漏风。在地 表坡度较大的区域 ,出现 台阶状下沉。 [ 参考文献] [ 1 ] 国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 、水体 、铁路 及主要井 巷煤柱 留设 压煤开采规程 [ M].北京 煤炭上业出版社 ,2 0 0 0 . [ 2 ]煤炭科学研究 院北京开采所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 其应用 [ M].北京 煤炭工业 出版社 ,1 9 8 1 . [ 3 ]张华兴 .减少 采动损害 的工 程技术 [ A].煤炭科学研 究总院 开采研究所 .中 国煤 炭工 业 叮持 续发 展 的新 型工 业 化道 路 [ C].北京 煤炭上业 出版社 ,2 0 0 4 . [ 4 ]I t a s c a C o n s u l t i n g G r o u p ,I n c .F L AC 3 D US E R S MA N U A L [ M] 2 0 0 4 [ 责任编辑 邹正立] 一 一 一 ■ 一 一 薯 I 图 象发 改 委 要 球 己 化煤_ 矿 千 拓 书 局 萋 I山东省煤炭工 J 』 局 关于切i 抑 优一 匕 H拓布局 合理集中生产意见提出,要严格拄 l工作面个数和煤炭资源开采上 麓 0 Jt t_ J t j 灞 开采 度原则上应控制在 l O 0 0 m e 1 ‘l 、 , 、 r蒲 ,c - t . 函b R 殴应控南 在6 O n 【 J、 内 原则上不再批准提高 上限开采。 此 , 『 一 、 b 聚 灰负 1 禾 鬟 ≥ 檄 艏霜 麟 年 的蕃 宅 檗 聿 个 } 提瑶 产 力 妥逐 压 垦 限 j 予e I 关f 羽 o 9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