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doc
地质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地质学类 专业名称地质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械、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地质学专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但因为毕业生就业多是较为艰苦的岗位,因此,报考人数较少。 专业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地质大学 A+ 3 北京大学 A 2 南京大学 A 4 西北大学 A B+等6个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等6个长安大学、中山大学、长江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C等3个名单略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实践教学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地震地质学。 原专业名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 就业数据 表1 地质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2002年 3.86 0.77 0.77 0.39 0.00 1.16 0.39 0.00 3.86 1.93 3.09 1.16 0.77 0.39 2003年 1.28 1.71 0.85 0.43 0.00 2.56 0.43 0.00 2.14 2.99 3.42 0.00 1.71 0.00 2004年 4.35 4.89 4.35 0.54 0.00 3.80 0.54 2.17 3.80 5.43 4.89 0.00 0.00 1.09 2005年 9.17 9.17 5.00 1.67 0.83 1.67 2.50 0.83 5.00 7.50 5.00 0.00 0.00 0.00 2006年 5.80 4.35 7.25 0.00 0.72 4.35 2.17 4.35 3.62 7.25 7.25 0.00 2.17 2.17 2007年 3.93 2.81 5.06 0.00 0.56 5.06 9.55 3.37 1.12 3.37 6.74 0.56 0.56 0.00 2008年 0.47 3.74 1.87 0.47 6.54 4.21 1.87 7.01 1.40 7.48 1.87 0.00 0.93 0.47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5.41 1.93 2.70 1.16 5.41 0.39 0.77 0.77 1.93 1.16 0.39 0.00 4.63 0.39 0.77 0.00 1.16 6.41 2.56 0.43 0.00 2.14 0.85 0.00 0.00 0.85 0.43 1.28 0.00 1.28 0.00 0.00 0.00 0.00 13.59 2.72 13.04 0.54 9.78 0.54 0.54 0.00 3.26 0.00 0.54 0.00 12.50 3.26 0.54 0.00 3.26 11.67 6.67 5.83 0.83 0.00 0.00 0.00 0.00 10.00 0.00 0.83 0.00 10.83 0.83 0.83 0.00 3.33 7.25 7.25 1.45 2.90 12.32 0.00 0.00 0.00 5.07 0.72 0.72 0.00 6.52 0.00 0.72 0.72 2.90 5.62 1.69 3.93 0.56 13.48 0.00 0.56 0.56 3.93 0.00 1.69 0.00 15.17 2.81 1.12 0.56 5.62 5.14 2.34 3.27 3.74 14.95 1.40 0.00 0.00 0.93 6.54 1.87 2.80 8.88 1.40 3.74 0.00 4.67 表2 地质学专业单位性质流向百分比 机关 科研 设计 单位 高等 学校 其他 教学 单位 医疗 卫生 单位 其他 事业 单位 金融 单位 国有 企业 三资 企业 其他 企业 部队 自主 创业 自由 职业 其他 灵活 就业 录取 研究 生 出国 就业 率 待就 业率 2002年 1.16 5.02 2.32 0.77 0.00 3.86 0.39 10.04 3.86 5.79 1.16 1.16 - - 50.97 1.54 88.03 11.97 2003年 0.00 6.84 0.00 0.00 0.00 3.42 0.00 11.11 4.70 2.99 1.71 0.00 - - 49.15 6.84 86.75 13.25 2004年 1.27 5.73 0.64 0.00 0.32 6.05 0.32 26.75 1.27 5.41 0.64 0.00 - - 37.26 2.55 88.22 11.78 2005年 0.79 3.57 0.00 0.00 0.00 3.97 0.00 21.83 0.00 9.52 1.59 0.00 0.00 0.00 47.22 2.78 91.27 8.73 2006年 0.75 4.23 0.00 0.00 0.00 1.74 0.25 15.92 1.00 4.48 0.75 0.00 0.50 0.50 56.72 5.72 90.56 9.44 2007年 0.47 2.82 0.24 0.24 0.00 2.35 - 15.29 0.71 3.06 0.00 0.24 0.94 0.94 51.53 1.65 80.48 19.52 2008年 1.70 2.55 0.00 0.00 0.00 5.33 - 9.15 1.49 4.04 0.00 0.21 1.70 0.21 51.49 2.34 80.21 19.79 综合介绍 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至40年代才形成的,是地球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她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球的内外圈层,含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生物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接带。②矿物和岩石。③地层和古生物。地层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记录;古生物是指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④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 在未来,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①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处,而且对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尤其是月球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②随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③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如将实验室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提得更高,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地质作用,并把实验因素也纳入模拟试验之中。④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将继续深入。⑤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以及不断扩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 可见,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将要学习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了解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的历史和构造,为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专业教育发展史 地质学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之间,以后不断发展,至19世纪初,地质学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约始于20世纪初,1909年京师大学堂的格致大学开设地质学科。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13年北京大学地质学门首届毕业生为两人。1913年9月地质研究院于北京成立,招收学生,培养地质人才,章鸿剑任所长,1916年21人完成学业。此后到1945年抗战结束,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先后设立了地质学。1945年后,又有台湾大学、北洋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大学设立地质学系。除北京大学曾设立经济地质外,其余都属于理科性质的地质系。到1949年共计毕业学生约700多人。 建国后,地质学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生。1949年先后在长春、南京成立了地质学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学院,逐步形成了隶属于教育委员会的综合性大学地质系、由地质矿产部领导的地质学院和工业部领导的工学院地质系和地学专业、以及中等地质专业学校,系和专业设置不断增多。属地质科学本身的有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地质矿产勘测、煤层地质、石油地质、放射性地质、水文地质和工业地质等。部分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成立的研究生院也招收一部分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上述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对象分别为大专生、学士、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等专业人才,其中一部分机构还招收少数外国留学人员,或设立教师进修、成人教育部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四光,他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主要领导人。五十年代,李四光通过对构造体系和矿产分布的控制研究,提出了新华夏体系石油广阔前景的论断,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文革期间地质事业和教育工作被迫中断,学校整顿停课,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此期间,曾培养数届工农兵学员和部分短期培训班。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也组织一些专家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突出成果如李四光倡议的将地应力分析用于地震及地区稳定性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效,1966年中国首次在世界上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成为基础理论与突际应用相结合的典范。同时期的成果还有张文光提出的“定边探隆”等勘探方法,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目前各国都普遍开设了地质专业,培养地质学不同层次的人才,专业教育进一步细分,学科设置日趋繁多,大致可分为探讨基本事实的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和生产相互结合的学科。其学科设置分支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水平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既成体系,又相辅相成。同时地质学专业又联系着更广泛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教育随着地质学的发展不断的增加新分支。并且各分支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各个学科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正朝一个更加充实、完整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体系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地质学教育得到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全国有武汉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改为地质大学、长春、成都、西安、杭州华东、桂林等七所地质学院和十九所高等地质专科学校。另外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现已与其它高校合并成为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52所高等学校设有地质系或地质类的系和专业。还有50多所高等学校和中等地质专业点。其中重点建设的学校有以下几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学院现已与其他高校合并成为长安大学、兰州大学。1949年以来,各地质系和有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已达20万以上。目前在以上机构学习的人员在5万人以上,在各类地质机构包括学校从事地质及相关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在14万15万之间,其中地质及分支学科毕业生约9万人。上述学校都刊印了附有外文节要的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刊物。这些院校中学科建设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北京和武汉两个独立的教学机构,学校设有13个系,17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专业,14个博士专业。教师有学部委员5名,尹赞勋、冯景兰、张席提、孙云铸、袁见齐等都在该校任教,学校招生每年约二千余人。此外长春地质大学、成都地质学院也是此类院校中较为突出的。 地质学教育随着地质学科的发展不断前进,目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所关注的问题。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取得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扩大地质学的研究深度、范围和服务领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地质学及地质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学科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持的地质学,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地质学所研究的地质、水文、生物等因素对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进行建设事业就要增进我们认识自然,增进与地质环境相协调的能力。人们的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也越来越大。一些地质学分支的发展将成为重点,如地下水作为一种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质问题。因此,地质学与人类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利用,还与人类在诸如生活环境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地质学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学科。参照地质知识制定矿产资源保护法、水法等就体现了这种密切关系。总之,地质科学已不是与少数人有关的事业,在未来,地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地质专业人才也一定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受益。 就业状况及趋势 和地质类工作相关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其服务领域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各个方面。它既是超前、先导的性质,又是不少部门在生产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因为地质工作按照需要,得把不同的学科、工种组织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地质工作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从属于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和发展的大系统里的一部分,即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由于地质工作服务于各个不同的生产和建设部门,所以,在每个生产和建设部门的复杂系统中,这又构成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地质工作的范畴特别的广泛。所以地质学类的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部门中工作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其工作性质主要为进行国土范围内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总的布局和国土开发整治决策服务;勘测矿产资源、能源、地下水资源、并提供地质资料,为工农业的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提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目前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高水平,同时具有较高实际工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上。 由于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先行地位,地质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鼓励有志青年从事地质类的工作,加入到地质工作的队伍中来。长期以来国家给予地质工作人员较高的待遇,一般规定野外工作比室内工作的同级人员的待遇高二级。目前地质工作是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其成果也是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完成的,近几年来的突出成果有在“吐鲁番哈密盆地”找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塔里木盆地的开发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毕业生就业时应根据自己的条件,所学专业,选择理想的工作。既要考虑工作单位是否对口问题,也应考虑工作单位的前景,以及经济收入的多少。目前许多地质类工作单位的效益不佳,发展缓慢,而有些部门的情况较佳,比如从事热门专业的石油、天然气开发生产的部门,效益就比较好。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先导之一,同时它又贯穿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地质工作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地质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地质工作及相关行业一定会得到大的发展。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将是优先发展的部门,它们是矿产地质的研究,以解决找矿中的关键科技;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工程地质的研究;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的开发研究;研究和开发新的勘测技术方法等。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地质类的教育调整后,地质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将基本保持在38000,每年毕业人数保持在10000人的水平。这样,地质类专业人员的队伍更替将基本保持平衡。一方面是需要人员的相对扩大,一方面毕业人数的减少,造成了对高等学校地质类毕业人才的强大的需要。可以看到,地质类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保证,特别是有较高资质的学生。 院校分布部分 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