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doc
淄博光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 光正公司 二00九年七月二十日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 1 矿井概况 1.1 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淄博光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南镇南石村东首,以矿井工业广场为起点,北距淄博市政府驻地张店城区24km,距淄川城区4km;南距淄博市博山城区20km,距昆仑3km。张博铁路和205国道由矿区西部穿过,矿区专用公路与205国道相连,矿专用铁路与张博铁路昆仑火车站相接,有城南公路直通淄川,交通十分便利。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淄川区煤炭工业局管理。 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淄博光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石谷煤矿,为1920年所建,1924年开始生产,因涌水量大,1942年停产。1958年5月恢复建设,济南煤矿设计院设计,(58)煤济基字第164号文批准,1958年5月1日开工建设,1960年9月29日投产,设计能力45万t/a,服务年限50年。1972年达到设计能力。因煤层薄,构造复杂,提升能力不足等原因,1963年核定生产能力30万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30万t/a(鲁煤规发[2003]193号文批准)。1998年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矿井开拓布局和采场进行了调整,对提升设备进行了改造,加强了企业管理,实际年产量达到了45万t以上,2001年最高年产量达到50.2万t。 矿井为中型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方式,主副立井进风,斜井回风。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6万t/a,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6.3年。 1.3 瓦斯 1.4 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二迭系山西组(淄川组)和石炭系太原组,总厚度225m。山西组(淄川组)含煤10余层,分别为为1煤层上、1煤层、2煤层、3-1煤层及若干煤线,其中1、2、3-1煤层局部可采,其余均不可采。太原组含煤12层,分别为4、5、6、7-1、7-2、8、9-1、9-2、10-1、10-2、10-3、10-4煤层。其中4、7、9-1、10-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1 其它煤层均不可采。煤层总厚度8.24m,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7层,平均可采总厚度4.59m,含煤系数3.65,可采煤层含煤系数1.3。各可采煤层特征如下 1煤层位于二迭系中部,上距1煤层上3.6m,距黑山组S层砂岩28.30m,煤厚0.09~1.2m,平均厚度0.56m,局部可采。主要分布在-245 m水平以上,其可采区分布在2-4线-245m以上及4-5线井田中部。煤层一般不含夹石,属结构简单煤层。可采性指数10,煤厚变异系数52.1,为不稳定性煤层。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砂质页岩,强度低,厚度一般3m左右,底板灰色中粒石英砂岩,坚硬,平均厚4m。 2煤层位于山西组(淄川组)下部,上距1煤层8m。煤层厚0.24~0.94m,平均厚0.61m,为结构简单煤层,局部可采。其可采区分布在2-5线上部,倾斜长1000m,井田中部亦有零星小块可采。可采性指数12,煤厚变异系数25.9,属较稳定煤层。有0.1~0.3m的炭质页岩伪顶,直接顶板为灰色致密的砂质页岩,平均厚4m左右,底板是土灰色坚硬的砂岩,厚4~5m。 3-1煤层位于淄川组下部,上距2煤层18m左右,煤层厚0.05~ 0.76m,平均厚0.44m,局部小块段可采。主要分布在2-3勘探线,15号钻孔与42号钻孔连线以上。煤层含有0.02~0.35m的页岩夹石,平均0.2m,为结构复杂煤层。可采性指数为9,煤厚变异系数64.1,属极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及页岩,平均厚8.4m。底板为灰色粘土页岩下部为中粒砂岩,平均厚8m。 4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上距3-1煤层21.64~32.24m,平均 28.27m,下距5煤层12.12~18.27m,平均14.94m,距二层石灰岩45m左右。煤厚0.4~1m,平均厚度0.6m。属局部可采煤层。其可采区分布在2-3线中部,4-6线的深部和7线的浅部,可采区段内厚度0.7~0.96m,平均0.79m。煤层含一层夹石,厚度0.03~0.34m,平均0.14m,夹石成份为页岩或炭质页岩,含夹石孔数率为19.39,为结构复杂煤层。煤层可采性指数为22.07,煤厚变异系数为38.5, 2 为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一层石灰岩,厚度为0.5~1.2m,平均厚度0.9m。底板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砂质页岩或砂页岩,厚5.8m。 7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上距二层石灰岩3.96~13.08m,平均8.05m;上距4煤层平均50 m左右;下距三层石灰岩3.45~14.7 m,平均 8.66m。煤厚0.3~2m,平均厚1.1m。煤层一般不含夹石,仅有85号孔和12号孔两个点见一层夹石,厚度0.18~0.12m,平均厚0.19m,成分为页岩,含夹石孔率为4.08,为结构简单煤层。煤层可采性指数为47.3,煤厚变异系数为46,为不稳定~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均为较厚、强度低的砂质页岩,厚度分别为4m、7m。顶板层理明显,棕色条痕。底板含泥质较多,层理不明显,灰白色条痕,含植物根茎化石多。 9-1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五层石灰岩之下,上距四层石灰岩 15m左右,距7煤层36m左右,下距10-1煤层21 m,煤厚0.2~1.26m, 平均厚0.8m。煤层含夹石一层,夹石成分为炭质页岩或砂质页岩,其厚度0.05~0.22m,平均0.11m,含夹石孔数率为11.25,为结构简单煤层。煤层可采性指数为60.4,煤厚变异系数为36,为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五层石灰岩,平均厚1.74m,个别地点相变为砂质页岩或砂页岩,底板是微具韧性的砂质页岩,厚3m左右。 10-1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9-1煤层21m左右,下距石英 砂岩含水层12m左右,距徐灰35m左右,煤厚0.15~0.87m,平均0.62m。煤层局部含夹石一层,为页岩,厚0.02~0.5m,平均0.21m,含夹石孔率为15.25,属结构简单煤层。煤层可采性指数为39.8,煤厚变异系数为34.9,为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砂质页岩,厚0~9.09m,平均6.33m,底板为砂质页岩或粘土页岩,局部为细砂岩,厚2.07m。 井田内2、4、7、9-1煤层为不稳定~较稳定煤层;1、3-1、10-1煤层为不稳定煤层,局部可采。在延深区域,4、7、9-1煤层较厚,为 主采煤层;1、2、3-1煤层较薄,为配采煤层。根据剩余储量分析,不 3 稳定煤层储量占矿井总储量的60以上,煤层稳定性定为Ⅳd。 1.5 煤质特征 1、物理性质 1煤层黑色,丝绢光泽,条带状、粒状结构,以亮煤为主,变质程度高,灰分低,为半亮型煤。 2煤层黑色,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镜煤与丝炭互层,为半暗型煤,局部与伪顶有粘接。 3-1煤层黑色,丝绢光泽,呈条带结构,以镜煤为主,少量暗 煤,为半亮型煤。 4煤层黑色,沥青光泽,上部多为条带状结构,下部常呈线理状结构,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镜煤条带,为半暗型煤,含页岩夹石。 7煤层黑色,弱玻璃~玻璃光泽,上部以条带状、粒状结构为主,下部多为粒状,线理状结构,以亮煤为主,次为镜煤,夹暗煤条带,为半亮型煤。 9-1煤层黑色,沥青~玻璃光泽,呈条带状、粒状结构,以亮 煤为主,少量暗煤、镜煤,为半亮型煤。 10-1煤层黑色,沥青~玻璃光泽,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层状 结构。夹薄层状黄铁矿或黄铁矿透镜体,以亮煤为主,次为镜煤,暗煤,为半亮型煤。 上述可采煤层,在岩浆岩附近,常变质为天然焦,呈钢灰色,粒状、块状或柱状结构,硬度较大。 2、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 区内可采煤层的煤质情况,延深勘探时对主采煤层4、7、9-1、10-1煤层煤芯采样化验,其主要指标化验情况如下 4煤层 灰分(Ad)原煤14.59~34.43,平均24.14,精煤4.19~10.74, 平均7.10。 挥发分(Vdaf)原煤8.79~17.07,平均14.39,精煤9.79~ 4 16.55,平均12.84。 全硫(St,d)原煤0.86~2.87,平均1.87,精煤0.96~1.55, 平均1.16。 高位发热量(Qgr.d)原煤24.646~29.334MJ/kg,平均 27.017MJ/kg,精煤32.085~33.695MJ/kg,平均32.813MJ/kg。 磷(Pd)原煤0.0085,精煤0.0085。 粘结指数(GR.I)原煤1~4,平均1.67,精煤1~5,平均2.60。 胶质层最大厚度(Y)(精煤)0~8mm,平均2.5mm。 7煤层 灰分(Ad)原煤11.63~34.6,平均16.14,精煤3.94~8.41, 平均5.83。 挥发分(Vdaf)原煤9.86~15.33,平均12.54,精煤9.03~ 14.00,平均11.80。 全硫(St,d)原煤1.28~4.39,平均2.32,精煤1.14~1.43, 平均1.25。 高位发热量(Qgr.d)原煤30.057~31.199MJ/kg,平均 30.630MJ/kg。 磷(Pd)原煤0.034~0.1272,精煤0.0081。 粘结指数(GR.I)原煤1~4,平均1.77,精煤1~5,平均2.70。 胶质层最大厚度(Y)(精煤)0~7mm,平均0.70mm。 9-1煤层 灰分(Ad)原煤9.98~34.89,平均17.87,精煤2.47~8.21, 平均4.36。 挥发分(Vdaf)原煤6.54~17.21,平均12.67,精煤7.63~ 14.20,平均11.07。 全硫(St,d)原煤1.70~5.78,平均2.9,精煤1.16~1.99, 平均1.44。 高位发热量(Qgr.d)原煤29.480MJ/kg, 精煤33.917~ 34.306MJ/kg,平均34.113MJ/kg。 5 磷(Pd)原煤0.00243~0.0091,精煤0.0058。 粘结指数(GR.I)原煤1~3,平均1.45,精煤1~4,平均2.33。 胶质层最大厚度(Y)(精煤)0。 10-1煤层 灰分(Ad)原煤7.61~38.40,平均16.52,精煤3.74~6.37, 平均5.39。 挥发分(Vdaf)原煤8.50~16.86,平均10.37,精煤7.05~ 14.31,平均10.81。 全硫(St.d)原煤1.41~5.40,平均3.45,精煤2.86。 高位发热量(Qgr.d)原煤29.505~32.127MJ/kg,平均 30.981MJ/kg,精煤33.348~34.757MJ/kg,平均34.118MJ/kg。 粘结指数(GR.I)原煤1~2,平均1.27,精煤1~3,平均1.83。 胶质层最大厚度(Y)(精煤)0 多次化验情况分析,各可采煤层灰分在本井田范围内变化不大。1、2、4、7煤层属中灰、中硫、特低磷、无粘结性煤,9-1、10-1煤层属 中灰、富硫、特低磷、无粘结性煤。可采煤层只有挥发分随采深增加而稍微降低,粘结性、Y值自下而上有上升趋势,硫分自下而上有降低的规律,发热量与灰分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系。 3、煤种及其用途 井田内开采煤种工业牌号为贫煤,因其粘结性差,挥发分低,只用作火力发电用煤和少量民用煤。 4、有害成份 井田内煤层主要有害成份为硫化铁(黄铁矿)。硫化铁在煤层中分为片状或块状存在,现采煤层中含量较大的有4煤层和9-1煤层。煤层中部分硫化铁可用人工拣选的方法选出。 5、变质规律及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规律煤的变质与岩浆岩的侵入息息相关,煤层中只要有岩浆岩侵入就伴有天然焦现象,由于岩浆岩的侵入而使7、9-1、10-1煤层大面积失去了开采价值。三个可采煤层自下而上其变质程度有降 6 低的趋势。 变质作用类型从本区的煤质分布情况及煤的变质规律来看,其变质类型主要有接触变质、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力变质。 岩浆岩与天然焦的分布关系正是接触变质的特征标志。纵向上自下而上的变质程度的降低,显示了深成变质的作用踪迹,根据列文斯汀煤深成变质的理论,本区煤的最高变质阶段达不到气化阶段,而本区煤的最低牌号为瘦煤,其原因是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力变质相迭加的结果。 从上述煤变质的规律和变质作用类型来看,影响本区煤变质的主要因素是岩浆活动。 1.6 岩浆岩 石谷井田的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对煤层的破坏也较严重,从岩浆岩的侵入方式上来看,主要有岩墙和岩床两种。互相平行或者呈雁行式排列的许多岩墙是本区岩浆岩空间分布的一种主要形态,其次是较大片分布的岩床和沿断层向两盘伸出的舌状岩床。岩性主要是基性辉绿岩和中基浅成辉长斑岩。从岩浆活动的时代来讲,为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向挤压构造以后燕山期活动中~晚期侵入。从岩浆活动的部位看北部较剧烈,南部次之,中部较差,井田深部比浅部剧烈;从岩性上看,基性浅成侵入岩(辉绿岩)比中基性的浅成侵入岩(辉长斑岩)发育。沿断层上升的基性岩浆粘度小,易于造成大片岩床,而中基岩浆粘度较大,有时形成舌状岩床,因而辉绿岩较辉长斑岩危害大。从岩浆岩的相互穿插关系看辉绿岩侵入较早,辉长斑岩后期侵入。 按岩浆岩的侵入方式及对煤层的破坏情况叙述如下 ㈠岩墙 本井田岩墙较发育,分布较均匀,已开采煤层均有揭露,颜色多为灰绿色,其延展方向在310~330之间,一般320,倾角在65~85之间,一般75。岩墙的宽度4~12m,一般8m,相互间隔250~750m不等。岩墙两侧均有规模不同的舌状岩床侵入煤层,对煤层造成一定破坏。7、9-1、10煤层侵入较宽,有的地段达50m以上。1、2、 7 3-1、4煤层侵入较窄,一般10余米。区内较发育的岩墙有10条。其 具体情况详见表3.4 “井田内岩浆岩墙情况表”。 火1位于井田南部边界浅处,其延展方向为316左右。在-245m 水平二号上山380采区南部顺槽1煤层及-320m水平910上山7煤层南三~南六顺槽、9-1煤层南二、南三顺槽均有揭露,控制长度1800m, 墙宽一般8~10m,在第二勘探线两侧2煤层被其侵蚀。 火2位于立井井筒南部与第三勘探线斜交,其延展方向为330 左右,在-245m水平560采区小四行下山北一、北二顺槽3-1煤层,-245m 水平560下山一节主副巷,南三~南六顺槽4煤层,-430m水平760上山主副巷及南四、南五、北三顺槽7煤层及9号钻孔揭露,控制长度400m。 火3位于第二、三勘探线之间,延展方向为315,-245m 水 平二号片盘下山南部顺槽1、2煤层,-245m 水平560小四行下山南 六、南七顺槽3-1煤层,-430m 水平760下山南四~南九各顺槽7煤 层揭露,控制长度800m,墙宽4~20m。 火4位于井田中部,与第4、5勘探线斜交,延展方向330左 右,-245m水平三四行一号上山南一~南七顺槽1、2煤层,-160m水平三号上山北部2煤层,-245m水平520上山南四、南五顺槽,530下山南一~南三顺槽4煤层,-320m水平730上山南一~南六,720下山南六、南七顺槽7煤层,-320m水平930上山主副巷及南一~南四顺槽9-1煤层,-430m水平水仓揭露,控制长度2370m,墙宽5~25 m。 火5位于井田中部,与第5、6勘探线斜交,其延展方向为320 ~330。-160水平二号上山南部顺槽2煤层;-245m水平一号片盘下山北三~北七顺槽1煤层;-245m水平520上山北七~北十顺槽、550下山南三~南五顺槽、-430m水平590上山北一~北六顺槽4煤层;-320m水平740上山北一~北九顺槽7煤层;-320m水平940上山北部顺槽、-430m水平980辅助上山南部顺槽9-1煤层揭露,控制长 度3200m,墙宽7~9m。 火6位于井田中部,与第6勘探线相交,其延展方向为325 8 左右,-160m水平二号上山主副巷,-245m水平三号上山北一、北三顺槽,-245m水平410下山南一、南二,北一~北五顺槽1、2煤层;-245m水平550上山主副巷、北一~北四顺槽,550下山北二~北六顺槽,-430m水平590上山北二~北四顺槽4煤层;-320m水平950上山南一~南四,970下山主副巷,-430m水平980下山二节主副巷、南二~南八顺槽9-1煤层揭露;7煤层被岩浆大面积侵蚀,控制长度 3150m,墙宽5~10m。 火7位于井田中北部,与第6、7勘探线斜交,其延展方向为 325左右,-160m水平三四行二号上山北一~北六,-245m水平410上山南一、南二顺槽1、2煤层,-245m水平550上山北二~北七顺槽,570上山南一、南二顺槽4煤层;-320m水平750上山主副巷;-320m水平950上山南部顺槽970下山北部顺槽;-430m水平980下山北二~北五、南四~南八顺槽9-1煤层揭露,控制长度3150m,墙宽 5~12m。 火8位于井田中北部,与第6、7勘探线斜交,延展方向为320~ 330。-160m水平490上山底车场1、2煤层;-160m水平540辅助下山南一~南三,-245m水平570上山北一~北六顺槽4煤层;,-320m水平 950上山北六~北十顺槽,-430m水平980上山南五~南七、北一~北三顺槽,980下山北五~北十顺槽9-1煤层均有揭露,7煤层位臵被岩浆侵蚀,控制长度2500m。 火9位于井田北部,延展方向为320左右,-160m水平540上 山北二~北七顺槽,-245m水平580上山北部顺槽4煤层,-320m水平950辅助上山北二、北三顺槽9-1煤层揭露,控制长度1900m,墙宽 10~25m。 火10位于井田北部,与第7勘探线斜交,延展方向320~335 。-160m水平540上山北五、北六顺槽;-245m水平580上山北七~北十三顺槽4煤层;-320m水平950辅助上山北二、北三顺槽9-1煤层 揭露。7煤层被岩浆侵蚀,北23、北117、北132、北133号孔揭露,控制长度1500m。 9 火11位于井田北部,沿F28号断层侵入,北132、北133号孔及 北大井二一00上山、三五0集中下山底车场揭露,延展方向为320左右,控制长度1500m。 火12位于井田北部,沿F22号断层侵入,北83、北105号孔揭 露,延展方向为325左右,控制长度1500m。 ㈡岩床 本井田内岩床较发育,颜色为灰~浅灰色。主要侵入井田北部的7、10-1煤层,井田南部沿F10号断层侵入2、10-1煤层,深部侵入各 煤层中,破坏面积较大,在井田中部7、9-1煤层侵入范围不大。各主 要可采煤层的岩床分布及对煤层的破坏情况如下 2煤层1-3勘探线之间的中下部全部被岩床侵蚀,失去开采价值。 4煤层无岩床分布,煤层基本不受破坏。 7煤层岩床分布范围最广,第4勘探线以北全部被岩床侵入,失去开采价值,对煤层的破坏性最大。 9-1煤层岩床分布较零散,且范围较小主要在北部和中部岩浆 岩墙附近,对煤层破坏较轻。 10-1煤层岩床分布范围较广,对煤层的破坏程度较大,其分布 范围主要在1-4勘探线的中部和5-7勘探线的浅部。 本区岩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⒈岩浆活动有穿层侵入和顺层侵入两种形式,穿层侵入形成岩墙,顺层侵入形成岩床。 ⒉岩墙发育是其一大特点,岩床分布面积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一大因素。 ⒊岩性以基性岩为主,而岩床的岩性则以中基性岩为主。 ⒋岩浆活动对煤层破坏程度是 4煤层最轻,2、9-1煤层较轻, 10-1煤层较严重,7煤层最为严重。 综上所述,井田内岩浆活动比较剧烈。井田北部比南部剧烈,深部比浅部剧烈,对下组煤的侵蚀破坏比上组煤剧烈。沿井田走向共 10 查明岩墙12条,延展方向310~330,岩墙宽4~12m,相互间隔250~750m,岩墙两侧往往有不同规模的舌状侵入,对煤层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对7煤层侵蚀破坏最大,第4勘探线以北全部失去开采价值;对10-1煤层破坏次之,主要分布在1-4勘探线中部和5-7勘探线 浅部;对9-1煤层侵蚀范围小,仅零星分布。岩浆侵入范围大,对煤 层破坏较严重,岩浆侵入对煤层的影响定为Ⅲc。 1.7 水文地质特征 主要充水因素有含水层水,采空区积水,相邻矿井和小煤矿涌积水。 (1)含水层水 a.二迭系石盒子组厚层砂岩水 该含水层组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主要有三个层段,自下而上分别是 下石盒子组砂岩(S层砂岩)。万山段砂岩。奎山段砂岩。 该含水层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坚硬,性脆,裂隙发育。大面积出露于井田中浅部的丘陵,成为盘阳河与孝妇河两水系的分水岭,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含水比较丰富。 b.太原组薄层灰岩水 共有五层灰岩,总厚度平均7.75m,一灰和五灰为4、9-1煤层的 直接顶板,二灰位于7煤层上8m,三、四灰位于7、9-1煤层之间。上 述薄层灰岩局部裂隙发育,在开采4、7、9-1煤层时,有时以淋水的 形式进入工作面,但对采掘威胁不大。 c. 本溪组徐上砂岩水 该含水层位于徐家庄灰岩之上,上距9-1煤层一般25.0~35.0m, 平均30.0m。徐上砂岩含水层是开采9-1煤层是底板突水的重要水源, 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下伏徐、奥灰承压水的中转层。 d. 本溪组徐家庄石灰岩水 井田内徐灰普遍发育两层,为青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上距9-1煤层67.55m~73.39m;下距奥灰20.0~24.6m。徐灰除露头区接受大 11 气降水补给外,井田内还接受奥灰水越流补给。徐灰水是9-1煤层底板突水的一个补给水源。 e.奥陶系灰岩水 位于煤系地层底部,厚度约800m,上距9-1煤层85~113m,在上 部岩溶裂隙发育,富水较好,是开采9-1煤层是底板突水的主要水源, 也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水源。 2水闸墙堵截积水 1998年,本矿井实施了井下堵截水工程,共施工了11道水闸墙,蓄积起来的水量161.3万m3,积水上限标高-203.0m,下限标高-385.0m,积水后动水量正常从-245水平流出。 3相邻矿井和小煤矿涌积水 北大井大片连片积水区,位于井田北部边界上部,总积水量约1500万m3。井田浅部边界上部广通公司龙泉煤矿F6断层以北及其井 田范围内废弃的多数小煤矿涌水已进入光正公司-320辅助水平,然后从-245水平流出。井田南部废弃的小煤矿积水区积水量达20万m3。 2008年矿井平均涌水量1605.6m3/h,最大涌水量1775m3/h。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型。 2 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2.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淄博(章丘)矿区地质构造受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鲁中隆起的控制,是鲁中隆起的北缘部分。矿区总体构造轮廓是地层走向EW,向N倾斜。由于西部断距600m的文祖正断层东升西降,东部断距600至100Om的禹王山正断层西升东降的切割,淄博(章丘)煤田分为三个地质单元东为淄博向斜,西为埠村向斜,中间为岭子明水斜地。 淄博向斜轴向NE5~8。东翼宽缓,地层走向NE40~50,倾向NW,倾角8~15;西翼狭窄,走向近SN,倾向E,倾角大于30;南端封闭翘起,向北倾伏展开,封闭部位走向呈缓弧形,倾角20~25。向斜轴心部位为侏罗系地层,两翼为石炭、二迭系地层,含煤地层面积约418km2。外围为广阔的奥陶、寒武系灰岩山地。 12 埠村向斜在一号井与王黑向斜复合,主轴向NE20~25。西翼平缓,地层走向NW25,倾向NE,倾角10~15,最大可达40;东翼窄,走向NE50,倾向NW,倾角15~20,最大可达30~40;南缘封闭,向北倾伏展开。含煤地层面积约70km2,外围为奥陶15Okm2、寒武120km2系灰岩山地。 岭子明水斜地走向NW70~80,倾向NE,倾角10~20,含煤地层面积19Okm2,南为奥陶29Okm2、寒武16Okm2系灰岩山地。 控制矿区的构造有四组 ㈠ SN向构造组一般为断距较大的正断层,对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的控制作用。由东而西有 ⒈临淄正断层走向近SN,西升东降,落差大于100Om。东侧为40m~8Om的第四系,之下为第三系400余m和白垩系500m~600m, 西侧为石炭、二迭纪煤系。 ⒉金岭正断层走向近SN,西升东降,落差由南而北0~41Om。东侧为石炭二迭纪煤系,西侧为金岭穹窿闪长岩体及奥灰露头。 ⒊张店正断层走向近SN,南段北西20~30,倾向W,东升西降,落差150m~350m,向北加大到100Om左右。东为金岭穹窿,西为上二迭及侏罗系地层。 ⒋王母山正断层走向近SN,东升西降,落差60m~600m,南小北大。东为石炭、二迭纪煤系,西为上二迭及侏罗系。 ⒌禹王山正断层走向近SN,西升东降,落差600m~1000m,南小北大。南段东部为石炭、二迭系煤系,与西部奥陶系对接,北段东部侏罗系与西部石炭二迭系对接。 ⒍朱家庄正断层走向近SN,东升西降,落差20~370m,南小北大。使岭子明水斜地划分为东、西两片。 ⒎明水正断层走向NW5~10,西升东降,落差大于l00m。向南延伸到甘泉庄一带,沿断层有明水泉群出露。 ⒏文祖正断层走向NW10~15,东升西降,落差600m。东侧奥灰与西侧上二迭系对口,由于西侧的相对南移,形成了埠村向斜盆地。 13 ⒐亭山正断层走向近SN,东升西降,落差20m~10Om。是淄博(章丘)矿区的西边界,使埠村向斜盆地与曹范地堑相分界。 初步分析认为该组断层是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形成东西向基底褶曲纬向构造时的横张断裂面,后期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又有不同形式的挤压和扭动,从力学性质上看是先张后压扭或张扭。 ㈡NNE向构造组由向、背斜和逆断层组成。由东而西有 ⒈五井断裂带走向NE20~30,呈现右旋扭动, 东侧向南西侧向北,水平移动近1000m,断距近1000m。 ⒉淄河断裂带总的走向NE25左右,主断裂在黑旺铁矿实见,局部走向NE0~34,倾向SE,倾角78~85,东升西降逆冲。断层带宽5m~1Om。有胶结良好砾岩带,有左旋、右旋、张裂、挤压等多次活动。左行位移逆时针900m以上,落差100m~150m。 主断层东侧亦有两条平行断层,同时有以5~10锐角与主断裂相交NNE的断层三条,主断层西侧间距30m~4Om,还发育有三条平行断层。因此,淄河断裂带实际上是由10余条基本平行的断层群组成。断裂带宽度大于200m。 ⒊金岭穹窿长轴走向NE 20~30,长轴20km,短轴9km,总面积15Okm2。轴心为闪长岩体,周围为奥陶系和石炭、二迭系。其中奥灰出露面积约10 km2。 ⒋洪山向斜走向NE5~20,轴向延长达20km。向斜东翼宽缓,西翼窄而陡。与之紧密毗连的西侧就是华坞背斜。 ⒌西河龙泉逆断层走向NE20~25E,倾向NW,西升东降,落差22m~3Om,走向延长6km以上。明显被NW向断层切割。 ⒍白虎山逆断层走向NE 20~25,倾向NW,倾角34,西升东降,落差30~5Om,走向延长25km以上。 ⒎淄博大向斜轴向NE 5~8,延长25km以上,东翼宽缓,西翼窄而陡。 ⒏埠村向斜主要轴向NE20~25,延长近5km。东翼地层走向NE50,倾向NW;西翼地层走向NE25,倾向NE。倾角10~15 14 ,轴部大于40。 这一组构造显示了NW70左右压应力场的存在。 ㈢近EW向构造组绝大多数属北升南降的正断层。由北而南有 ⒈辛店地堑正断层由两条平行的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组成, 走向NE 77,北条倾向SE ,南条倾向NW,间距800m,落差均为400m~450m。向西逐渐消失。 ⒉漫泗河弧形断层走向由NW70转为EW向而后折转为NE70左右,倾向S,倾角75,台阶断落,第一台阶落差70m~8Om,第二台阶65m~10Om,总落差13Om~180m。 ⒊夏禹河(佛村)正断层走向NE80渐转为近EW向,倾向S。有左行扭动现象,断距不一,走向延长13km。 ⒋东笠山正断层走向近EW,倾向S,北升南降,落差2Om~35m。 ⒌辛庄正断层走向NE70~80,倾向N,南升北降,倾角75,落差48m。 ⒍夏庄东顶山正断层走向近EW,倾向N,南升北降,落差22m。 ⒎神头西河正断层走向NE70~80,倾向S,北升南降,落差300m。 ⒏黑山岳阴正断层走向EW,后折转为NE70,倾向S,北升南降,落差6Om~300m。 ⒐石马正断层走向近EW,倾向S,北升南降,落差300m。 ⒑大冶正断层位于埠村向斜盆地内,走向EW,倾向N,南升北降,落差5Om。 从力学成因上看,这一组断层是淄博地块发生左行或右行扭动时沿老应力场形成的EW向张裂和NW、NE向剪切面牵就而成,因而在某些部位便形成了弧形断层。 ㈣NW向构造组表现为一套雁行排列的岩脉和正断层。由北而南有 ⒈雁行岩墙群主要分布在淄博向斜轴部,间距大体l00m~200m出现一条,有100条以上,延长到向斜东翼而进入奥陶系灰岩露头区 15 的有20余条以上。 ⒉高留地堑正断层走向NW40,倾向相对,西边一条,倾向NE,南升北降,落差15Om;东边一条倾向SW,北升南降,落差150m~310m。 ⒊炒米庄正断层走向NW43,倾向SW,北升南降,落差l00m。 ⒋凤凰岭白沙庄正断层走向NW50,倾向NE,落差34m~4Om。 ⒌南旺正断层走向NW38,倾向NE,落差60m。 ⒍龙泉石谷边界正断层走向NW48,倾向NE,南升北降,落差15m~25m。 ⒎夏家山正断层走向NW52,倾向SW,落差25m。 从力学成因看,这是一组早期南北向,二期近东西向两个应力场的剪切面,后期受左旋或右旋而张裂,有的形成正断层,有的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岩墙。 上述四组构造的特征及力学性质表明,淄博(章丘)地区至少有三个应力场的作用。一是近SN向压应力场,形成了地层产状EW走向,倾向N,并伴有规模不大的逆掩断层。这是较早发生的应力场,它同时形成了EW向的纵张、SN向横张和NE、NW向剪切破裂面。二是NW70左右的近EW向的压应力场,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褶皱和逆掩断层或挤压破碎带。第一次应力场的纵张,这时牵就复合为横张,并发展形成了近EW向的张性正断层;第一次的横张这时成为纵张或近SN向的挤压破碎带;剪切面基本复合了第一次应力场所形成的破裂面,在这一应力场的作用下都发生过左行或右行的扭动。随着倾向和扭动方向的不同,有的成为压扭,有的成为张扭。从构造发生的应力场及其序次、规模可以大致判定NW向构造属张性或张扭性,EW向构造一般先压、次张、后张扭。 2.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本井田地层整体上呈单斜构造,走向NNE~NE,倾向NWW~NW,地层倾角5~28,一般10~14。井田内有一组轴向与地层走向一致的褶曲及波状起伏。其褶曲的轴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井田局部块段的地层走向与倾角变化较大,并受纵 16 横交错的断层构造与岩浆的侵蚀破坏,使该井田显现出复杂的构造形态。 根据本井田的褶曲、断层的展布规律、岩浆岩墙的延展方向及相互切割关系等,形成以下三个序次。 第一是NNE向挤压构造及伴生构造。该组构造决定了本井田的构造格局。显现出该区经受了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一套宽缓的褶曲和伴生的小型逆、正断层。属于这一系统的包括石谷背斜、石谷向斜、F18逆断层、F7正断层及北西雁行排列的张性裂 隙,并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岩墙(床)。这一组的特点是褶曲轴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并随地层走向的变化而变化,该组构造往往被以后的断裂切割。 第二是NW向挤压构造及其伴生构造。这一组的构造不如第一组的构造发育,但局部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查王背斜及地层沿走向的波状起伏。另外从F1号断层两侧岩层产状观察,也见到一个被破坏了的 背斜。伴生断层有F14、F17。显现出本区有来自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压 应力场的作用。 第三是北西向剪切断裂及伴生构造。F1号断层带是这一系统的集 中表现,附近岩层极度破碎,局部砂岩石英化,倾角55~88,水平擦痕明显。显现有一北西方向左旋的剪应力场作用。 现将井田内主要褶曲、断层构造分别叙述如下(附井田构造纲要与井巷开拓示意图) ㈠褶曲 ⒈2~5勘探线浅部有一组宽缓的向斜、背斜,又称石谷向斜、石谷背斜,轴向N37E。分别在上组煤-245m水平以上的380上山,一号上山、北翼三号上山、下组煤-320m水平910上山、930上山、960下山、970下山区揭露。 ⒉在井田中上部有一组轴向沿地层走向的波状起伏。其波峰与波谷轴向与地层倾向基本一致。该组波状起伏在井田南部的910、930区又与石谷向斜复合作用形成了椭圆形构造盆地。而在井田北部形成 17 了查王背斜,其轴向与地层倾向基本一致。在-245m水平北翼四号上山、-430m水平北翼980上山均有揭露。 ㈡断层 ⒈大构造发育情况 本区的断层构造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断层倾角一般在65~70之间,根据井巷开拓揭露和钻孔资料分析,该区共查出落差10m以上延展较长的断层26条。 按断层的延展方向大体可分为四组 ①近东西向包括东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断层。该方向的断层较为发育,延展长度较长。共有7条,分别是F2、F5、F7、F9、F13、F14、F21。 ②近南北向包括南北向和北北东南南西及北北西~南南东向。该方向的断层在深部较发育,一般延展较短,但对煤层破坏严重。共有8条,分别是F3、F4、F8、F10、F19、F24、F27、F29。 ③北东-南西向该方向的断层数量较少,延展长度较长,对煤层破坏不甚严重。共有3条,分别是F18、F25、F26。 ④北西-南东向该方向断层比较发育,延展较长,并伴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墙。共有8条,分别是F6、F1、F11、F12、F17、F22、F23、F28。 按断层落差大小分为 ①落差小于20m的断层有10条,分别是F2、F3、F4、F5、F7、F9、F12、F18、F21、F24。 ②落差20~30m的断层有8条分别是F1、F10、F13、F17、F22、F23、F27、F28。 ③落差30m以上的断层有8条,分别是F6、F8、F11、F14、F19、F25、F26、F29。 按断层控制程度分为 ①查明的有两个及两个以上钻孔穿过或在地面及井下巷道多处实见,其延展方向、落差已得到比较准确的控制。共有11条,分别 18 是F3、F4、F5、F7、F9、F10、F12、F14、F18、F21、F25。 ②基本查明的有一个以上钻孔穿过或井下一个以上点揭露,其延展方向、落差系分析推定,有5条,分别是F1、F8、F17、F19、F28。 ③初步控制的只有一个钻孔或一个点控制,有10条,F2、F6、F11、F13、F22、F23、F24、F26、F27、F29。 各主要断层构造特征及控制情况详见表3.3“井田内主要断层情况表”。 ⒉中小构造发育情况及对开采技术的影响 区内落差在3~10m的断层比较发育,根据井下开采资料,一般落差在3~10m之间的断层分布密度为15~20条/km2,平均17条/km2。落差在3m以下的小断层极为发育,根据井下开采资料,一般落差在0.5~3m之间的断层分布密度达345~795条/km2,平均594条/km2。这些中小断层的走向不仅与区域应力有关,而且还受附近大断层的影响,往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