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doc
收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简介孟召明1975 ,男,江苏宿迁人,工商管理硕士,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从事煤炭行业技术管理工作。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 孟召明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在对当前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一般控制方法。关键词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人为事故;控制方法;违章 中图分类号T P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905-0106-02 1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1故意行为。当事人在进行某种作业时,明知道如何操作符合规定,但出于某种个人目的却不按规定去操做。如在井下高瓦斯区带电检修电气设备,明知道该做法是严重违章行为,并有造成瓦斯爆炸的危险,但图省事或其他原因,而有意采取错误行为。 2随意行为。当事人不考虑具体条件和对错,按自己的意思行事。如忽视警示标志或警示信号,乘坐罐笼或人车时抢上抢下,工作累了随便躺卧,热了摘掉矿帽,脱去防护服等。 3无意行为。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到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有的事后可察觉到,有的一直没察觉到。如操作机电设备按错按钮、绞车司机听错信号、新工人对煤矿井下不熟悉等均会产生某些错误行为。 2 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知识与技能缺陷。知识不足容易产生无意行为,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煤矿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很大比例,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接受能力差,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掌握不足,技能熟练程度差,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因而促成不安全行为多发。 2生产环境影响。生产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如作业场所狭窄、光线不足、设备 有缺陷,防护、保险、信号等安全装置失效,操作失误后很容易造成事故。煤矿井下光线昏暗、视野窄,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容易造成作业不准确,而 导致操作失误;井下作业空间狭小,易使操作动作变形;采掘作业场所风机及采掘机械噪声大,严重的噪声影响语言和声音信息交流,并易使人多疑易怒,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3思想和情绪因素。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职工思想情绪不稳定也易造成不安全行为。如发生事故后产生恐慌心理、畏难情绪;企业经济不景气,工资、奖金发放困难;生产不均衡、工作时紧时松等,均影响职工情绪,从而引发不安全行为。 4利益驱动。煤矿企业的领导者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如,生产任务过紧,为多出煤、多打进尺,现场管理干部违章指挥或者鼓励鼓动违章作业;工人为了多进尺、多出煤、多收入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 5管理因素。 规章制度不完善,作业规程不完整。企业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惩罚不到位,造成不安全行为如∀三违行为随处可见。∃安全技术培训工作薄弱,导致职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清楚应该怎样操作才能保证安全,不知道怎样操作会发生事故。思想政治工作不力或关心职工生活不够,职工有后顾之忧,致使工作时精力不集中。偷懒图省事,怕费力费时费材料,投机取巧等。 ∋ 106∋2009年第5期 中州煤炭 总第161期 3 不安全行为的一般控制方法 1加强安全道德培养和安全文化建设。安全道德的自律能力是决定矿工安全的重要一环。矿工在地下空间作业,时常处于监管的失控状态,他律行为很难奏效,只有将外在的规范、法规、标准、措施转化成为职工内在的安全信念、安全习惯,其影响才是主动的、自觉的,其影响力才会强大。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最终让职工形成一定的安全习惯、安全动作、安全信念,从而自觉抵制不安全行为,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2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制。在安全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对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组织矿工参加各种安全管理活动,鼓励矿工提出安全建议,尽量满足矿工的各种安全需要。要科学地选用人员,做到人机匹配例如采掘一线的职工,需要体力强的人员从业,如果选用体质弱的人员从业,在其体力不支时易产生不安全行为;绞车司机要选择视力和听力敏捷,精神专注的人员从业,否则易出现操作失误。 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人的行为都会潜在地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对群体成员来说,这些群体规范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使人们感到归属于某一群体。因此工作中一些制度的制定应通过群体的意见和讨论来进行,一旦群体确立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及规则,对每人而言,同伴压力便会起很大的作用。辅以相应的安全绩效考核方法,定会对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目前一些煤矿企业据此实行的∀班组网络、∀结对互保等管理方法均起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当前各煤矿企业大力推行的∀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准军事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对规范人的操作,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有着显著作用。 4强化培训教育。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法规教育。通过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规范行为,消除员工头脑中对安全的错误倾向性,克服不安全的侥幸心理,端正安全态度,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让职工在繁杂的工作环境中,珍惜自己的生命,自觉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和劳动纪律,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各项工作的关系,时时、处处、事事注意保护自己,不伤害别人,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强化技能培训,规范职工行为。目前煤炭企业井下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必须依靠煤矿自身培养教育,提高其安全技能、知识水平。 5改善作业环境。煤矿井下特殊的作业环境,容易造成人为失误,应尽可能为矿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减少人为失误。改善工作场所照明,控制和降低噪声的影响,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要积极创造条件,降低职工体力消耗。由于煤矿大部分岗位体力消耗很大,职工存有省劲或懒惰心理的较为普遍,因此要努力改善职工上下班及作业环境,降低职工的体力消耗。∃开展井下硐室和巷道的质量标准化建设。通过工作环境的刷新,约束影响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质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局面。 6做好职工心理调适。实践证明,心理对人们的行为既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又有反向的阻碍作用。研究表明,当前社会由于贫富差距、利益分配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并做好宣传贯彻,引导职工做好心理调适,防止因此而引起不安全行为。具体要注重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否公平、合理,并按时发放,员工的晋级是否公正,通过互相交流和谈心等方式加以化解员工与领导者发生矛盾;员工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妥善解决。同时还要培养职工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从而调动其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控制和减少人为失误,保障安全生产。 4 结语 职工不安全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只要管理者掌握了人为失误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就可以增强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自觉性,提高其操作的准确可靠性,有效地减少人为失误,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林泽炎.人为事故预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陈士俊.安全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 田丰泽,曹庆贵.煤矿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与发展[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熊晓英.∀三违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 国煤炭,2004,30963 64. 责任编辑梁郁鑫 ∋ 107 ∋ 2009年第5期 孟召明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 总第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