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矿产业市场失灵解析.doc
山西煤矿产业市场失灵解析 摘要山西煤矿行业的重组引起人们的热议。曾经的山西煤矿产业自身存在着市场失灵,加上市场准入制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其产能效率低、矿难频发的扭曲状态煤矿产业的市场失灵决定了重组的必然选择。市场这只“无形手”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手”拉在一起。从经济学中的外部影响为角度对山西煤矿产业进行重组的必然性进行解析。 关键词 市场失灵;外部不经济;行业重组 0 前言 在中国的一次能源供应中,煤炭的占比超过70全球平均水平低于30,从长远来看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第一能源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可见煤炭行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曾经的中国煤矿业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属于典型的国有资产流失点。2004年,山西省率先打破常规,提出了煤矿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打破资源垄断,放开行业进入门槛,推进市场化重组。这一措施明确了煤矿资源的财产权,使山西的煤矿产业焕发了第二春。但看似轰轰烈烈的市场改革下却蕴藏着危机接连发生矿难、官商勾结成风、安检制度形同虚设现有的煤矿产权制度、市场进入制度、安全监管制度等等存在严重问题。制度因素诱导私人煤矿形成机会主义策略,压低安全投入,抱着侥幸心理以低成本维持最简单因而也是野蛮的生产。同时为了实现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不惜牺牲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由此才有了贿赂。 正鉴于此,山西省决定对煤矿产业进行重组。按照规划,重组完成后2010年底,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缩减成100个左右。对现有民营煤矿实行国有控股,将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如何解答这次重组规划这样的政策是否能对市场产生有效调整 1 山西煤矿产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显然是造成山西煤矿产业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小型矿企是低效率真正的祸因,下面是具体分析。 1巨大的安全保障成本社会成本CS。 最近几个月来,这样的数字被多次重复中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 中国的煤矿开采条件较差,开采深度深,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煤层瓦斯采前不易抽放。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冒落等事故因而多发,造成的伤亡占到了全部事故伤亡人数的1/3。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突出矿井往往停产关闭,但中国尚无可能做到这一点。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以及煤炭工业的长期开采,原来埋藏较浅的煤炭资源日趋减少,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原来低瓦斯矿井可能变为高瓦斯矿井,甚至发展成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矿井瓦斯等级的不同,对于安全装备的要求差别很大。一个年产100万吨的矿井,从高瓦斯矿井升级到突出矿井,安全投资要增加5000万元到1亿左右,这还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之相比较的是这样,由于安全保障的投入成本过高,显然一般的煤矿主会宁可选择把这部分风险让矿工承担。 2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私人成本CP。 在建国初期,虽然同样伴随着高风险,但那时的煤炭工人属于较高收入职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分配到煤炭系统,月工资有50多元,而下井的工人月工资可以达到60-70元,当时有很多大学生愿意到井下工作。 然而目前,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悉,2002年1-11月,国有重点煤矿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为901元,在49 个行业中排倒数第二。长期拖欠矿工工资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据抽样调查,到2001年底,仅全国国有重点煤矿70个单位就拖欠在岗工人工资63.33亿元。 同时,矿工下岗失业率远远高出其他加工制造行业。 3矿企的暴利私人利益VP。 说明单位美元/吨。图2 按小煤矿的采煤设备、工艺、管理和用工情况,吨煤成本在150元左右,即使加上基金和税费,也不会超过200元。 以7月中旬580元/吨的坑口价计算,小矿的吨煤利润为380元。一座年产45万吨的小煤矿,每年利润就超过1亿元。4外部不经济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 图3 山西某市2007年1-6月的百万吨死亡率对比 对于一些大型煤矿,通常是CPCSVP,企业会考虑为那部分安全保障费用买单,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情况会比较缓和。 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矿企,情况却是CPVPCS,尽管对于社会来讲这是不利的,但作为煤矿主自然会为了利益放弃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而把因此带来的风险转嫁到较为廉价的矿工身上这就足以说明矿难频发将是必然的。 问题就出在小煤矿上 2 应该采取的措施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对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的纠正通常有三种有效的政策建议,通过进一步的比较说明,容易发现适合现在山西煤矿产业现状的措施其实只剩下一种选择企业合并。 1使用税收和津贴。 事实上山西的煤矿产业撑起了山西的财政体系。以山西大同为例,2008年平均一吨电煤纯煤价是580元;在煤站,发运企业要代煤矿交纳28元/吨的可持续发展基金;加上各种运费杂费运到秦皇岛港的电煤价格就到了883元/吨;交纳13的税后,煤价就成了998元/吨,还有各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每吨煤中间的税费大约为150元。简单的计算一下,2008年山西的煤产量约为6亿吨,这样税收总额就达到了6150900亿元。 但相对而言,煤产业的整体税收水平是比较低的,甚至增值税税率也是采用的低税率。 但问题在于煤矿的生产关系到中国工业的基础,单纯的征税势必将造成每台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的上涨和货币贬值。同时作为外部不经济的始作俑者,一般的小型煤矿对于征税会助长其机会主义策略,进一步压低安全投入,抱着侥幸心理以低成本维持最简单因而也是野蛮的生产。同时在征税对象上也很难控制如何区分哪些矿企造成了外部不经济 2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曾经的中国煤矿业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2004年,山西省率先打破常规,提出了煤矿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打破资源垄断,放开行业进入门槛,推进市场化重组。这一措施明确了煤矿资源的财产权,一时间是山西的煤矿产业焕发了第二春。但这种表面的红火下是矿难的频发,是资源利用率的停滞不前。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市场准入制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表面上财产权的明晰只是给一部分人侵吞国有资产一个更为正式的理由而已。 3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上一部分的讨论中可以简单看出山西煤矿产业的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制造者是一些小型矿企,由于CPVPCS,尽管对于社会来讲这是不利的,但作为煤矿主自然会为了利益放弃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而把因此带来的风险转嫁到较为廉价的矿工身上这就足以说明矿难频发将是必然的。但对于大型矿企,由于CPCSVP,企业会考虑为那部分安全保障费用买单,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情况会比较缓和。从这一方面来看,山西的2200多座煤矿确实有必要进行重组,形成一些较为大型的煤矿生产集团,一次减少外部不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下,不止是山西,而是整个国内煤炭产业还将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经营形式。至少这种寡头竞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大部分矿企追求短期利润、忽视外部不经济的现状。 3 思考及建议 产业重组势在必行,讨论重组是否可取已不是重点。山西政府、甚至国家政府在将来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重组、重组后如何避免犯以前集体经济时国有资产流出的错误市场经济不可能一劳永逸。 首先,以政府的干预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政府失灵”。当需要政府部门干预矿业时,一些政府官员自然就成为一些不法矿主的寻租对象。一些被勒令停产的煤矿老板,总是千方百计“摆平”主管领导干部,非法谋取暴利。更有个别利欲熏心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入股经营就像十年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