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问题与发展.doc
山东科大中天电子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主通讯传输速率仍然偏低,系统响应时间长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恶劣、巷道距离长,多年来在系统传输速率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为了保证长距离可靠传输,大部分系统采用2400 bps或4800bps传输速率。一些采用9600 bps传输速率的系统,为达到超过15 km传输距离的要求,需要增加中继器,而中继器往往会被认为是通讯可靠性的瓶颈。部分厂家在传输链路中增加矿用光端机,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实现高速率远距离信号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抗雷击性能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1.2产品易用性增强,但关键传感器技术仍需提高 众多厂商的参与使产品功能更完善、性能也得到提升。尤其是监控分站功能方面,除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目录AQ要求的功能外,部分产品具有液晶汉字显示界面、RS485智能通讯口等。在分站处理能力方面,采用了ARM处理器、双CPU等技术,使分站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传感器性能方面,由于甲烷热催化敏感元件技术水平限制,使得甲烷传感器在寿命、稳定性和耐用性上仍然没有得到本质性改善,在这一点上与国外技术也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近年来红外甲烷传感器开始在部分煤矿投入使用,但从检测原理上决定了它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有限。 1.3 系统抗干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普遍存在抗干扰性弱的问题,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冒大数”,造成系统误告警。干扰源主要来自传感器本身和传输线路。在煤矿所使用的传感器当中,最易受干扰的要属CO传感器。由于CO敏感元件为电化学原理,输出信号很微弱,几乎所有厂家选用的敏感元件灵敏度都不到0.1μA/ppm,很容易被干扰造成输出信号异常。另外,传感器输出信号采用最多的200~1000 Hz频率信号也是主要的干扰侵入点。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2.1 统一系统架构,规范通讯协议 目前大部分型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架构在原理上是相同的,但接口协议的统一是困扰多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如对接口的电气特性、时域特性和安全特性进行研究。电气特性和时域特性都可以通过发布标准来约定,但只有找出设备关联安全性的评判方法才能解决不同厂家间产品的互联问题。 2.2发展高可靠性的矿用传感器 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提高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煤矿电子产品更多的注重安全性设计,在电磁兼容性方面考虑不足,特别是CO传感器。二是研制新型传感器,改善现有传感器,从原理上解决稳定性差的问题。 2.3提高数据应用水平,建立专家分析系统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数据的分析只是简单的阀值超限判断,缺少对数据的深入发掘和综合应用。虽然近年许多煤矿都在配备综合信息平台,但大都停留在数据信息汇总层面上,还达不到综合应用的效果。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方面,山东科大中天“软件硬件专家服务”的思路值得借鉴,重庆梅安森科技在煤与瓦斯突出实时预警系统上的思路也值得思考。 2.4提高监控系统整体反应速度 AQ6201标准中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响应时间要求是小于30s,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或许都能达到标准要求,但在现场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信号传输干扰,响应时间可能会远超出30s。有的产品通过以太网网桥方式传输数据,表面上看链路数据达到百兆甚至千兆,但串口网桥的低速瓶颈制约了传输速度,而且以太网的非实时特性还可能造成比直接传输更加延时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的传输模式做深入的研究,提高系统整体反应速度。 企业介绍 山东科大中天位于中国院士泰山创业基地,注册基金1150万元,由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汇聚多位院士等业内高端专家,充分依托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与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组建而成。 以煤矿安全监控预警与智能化安全开采成套技术及其全过程实施管理信息化为主导产业,强力打造专家服务团队、技术研发团队与现场实施团队,不断拓展了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等理论与研究方法体系,确保公司的产品研制与现场应用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以井下岩层运动为中心,自主研发了“矿山压力位移监测系统(KJ385/KJ2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KJ599)”等硬件系统,并通过“煤矿重大事故远程预警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将矿压、瓦斯、水文等数据进行实施分析,实现了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产品均已通过IS09001认证、煤矿安标认证、“双软”认证等,长期受到国家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及省科技厅经信委的专项扶持,获国家专利十余项。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推出了以支承压力分布监测系统为主的冲击地压预测与专业探放水设备,继而形成了从工程材料、工程装备到工程管理的防治水与冲击地压防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现场实施队伍,从而建立了与煤矿现场长期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