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96-2003_地铁限界标准_市政规范.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 铁 限 界 标 准 Standard of metro gauges CJJ 96 2003 J 274 2003 2 0 0 3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 铁 限 界 标 准 Standard of metro g aug es CJJ 962003 批 准 部 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实 施 日 期2 0 0 3年1 1月1日 ♦钃i t f l L工 社 n l- 爪■ b - P P, R R, 5 车 体 受 风 面 积 形 心 距 轨 面 高 度 (mm; -轨 顶 面 至 隧 道 顶 板 建 筑 限 界 高 度 (mm; -曲 线 建 筑 限 界 高 度 ( 距轨面)(mm; 车 体 侧 墙 高 度 (mm; -抗 侧 滚 扭 杆 的 抗 侧 滚 刚 度 ( 每 根 )(N.mm/md; -整 车 一 系 弹 簧 侧 滚 刚 度 (NTnm/rad; 整 车 二 系 弹 簧 侧 滚 刚 度 (N*mm/md; 最 大 轨 距 ( 含钢轨内侧面磨损)(mm; 转 向 架 计 算 断 面 至 相 邻 轴 距 离 (mm; 含 载 客 车 体 重 量 (AW3 kg; -载 荷 不 对 称 的 计 算 载 客 重 量 (kg; -车 体 计 算 断面 至 相 邻 中 心 销 距 离( mm; -车辆一侧一系弹簧并列数; -车辆一侧二系弹簧并列数; -转 向 架 固 定 轴 距 (mm; -风 压 (N/m2; -线 路 水 平 曲 线 半 径 (m; -线 路 竖 曲 线 半 径 (m; _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T r a车 体 在 凸 形 竖 曲线 外侧 最 大偏 移 量(mm 转 向架 在水 平 曲 线 外 侧 最 大 偏 移 量 (mm Thi转 向架 在 水 平 曲 线 内 侧 最 大 偏 移 量 (mm T,车 体 在 水 平 曲 线 内 侧 最 大 偏 移 量 (mm; T、车 体 在凹 形 竖 曲 线 内 侧 最 大 偏 移 量 (mm; v车 辆 运 行 速 度 (km/h; Z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横向移动 量mm; y, 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移动 量mm; X计 算 点 的 横 坐 标 值 (mm; A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点的横坐标值 mm; 2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内侧最大宽度计算 点 的 横 坐 标 值 (mm; A 3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外侧最大宽度计算 点 的 横 坐 标 值 (mm; 夂直 线 地 段 设 备 限 界 最 大 宽 度 点 的 横 坐 标值 (mm; V计 算 点 的 纵 坐 标 值 (mm; Y,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计算点的纵坐 标 值 (mm; Y2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内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 纵 坐 标 值 (mm; Y3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外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 纵 坐 标 值 (mm; a轨 道 超 高 角( ; 8C线 路 中 心 线 竖 向 位 差 值 (mm; de轨 道 竖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mm; 两 次 旋 轮 间 踏 面 磨 耗 量 ( 不 可 补 偿 的 踏 面 磨 耗 量 ) mm; w l车 轮 最 大 旋 削 量 (mm; 8必---轨 道 竖 向 磨 耗 量 (mm; 线 路 中 心 线 横 向 位 差 值 (mm; 站 台 区 域 中 心 线 横 向 位 差 值 (mm; AC y t接 触 轨 距 相 邻 走 行 轨 轨 面 高 度 公 差 值 (mm; 轮 对 横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6 Zd e 钢 轨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直线 与曲 线 差 值(rnm; 轨 道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mm; 4/p转 向 架 一 系 弹 簧 竖 向 动 挠 度 (mm; Afa转 向 架 二 系 弹 簧 竖 向 动 挠 度 (mm; Ahcl两 条 钢 轨 的 相 对 高 度 误 差 值 (mm; Ah。两 条 钢 轨 的相 对 高 度 的 弹 性 变 化 量 (mm; AHy X受 流 器 非工 作 状 态 下 竖 向 向上 位移 量(mm; AJy d架 空 线 抬 升 量 (mm; ---架 空 线 磨 耗 量 (mm; AMtl转 向 架 中 心 销 安 装 定 位 误 差 值 (mm; AMa转 向 架 一 系 弹 簧 横 向 定 位 误 差 值 (mm; ---车 体 半 宽 横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t4车 体 表 面 设 备 安 装 误 差 值 (mm; 受 电 弓 横 向 安 装 误 差 值 (mm; AM车 辆 地板 面 未 能 补 偿 的 高 度误 差 值 (mm; AMa车体下 部及吊挂物高度尺 寸制造 安装误差值(mm; AMt S 车体上部或上部安装设备的高度尺寸制造安装误差值 mm; ---车体销外上翅/下 垂 量 (mm; AMll0转 向 架 构 架 横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m转 向 架 构 架 向 上 竖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tn转 向 架 构 架 向 下 竖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tl3转 向 架 簧 下 部 分 横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X U转 向 架 簧 下 部 分竖 向 制 造 误 差 值 (mm; AMt l 5 受 流 器 横 向 安 装 误 差 值 及 受 流 器 横 向 尺 寸 公 差 值 mm; AMl l 6 受 流 器 竖 向 安 装 误 差 值 及 受 流 器 竖 向 尺 寸 公 差 值 7 Aqx转 向 架 轴 箱 轴 承 横 向 游 间 (mm; Aq2车 轮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mm; Aq,转 向 架 一 系 弹 簧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 或轴箱与导柱最大 间隙)(mm; 5 a曲 线 轨 距 加宽 外 轨 分 量 及 外 轨 磨 耗 量 (mm; 知曲 线 轨 距 加 宽 内 轨 分 量 及 内 轨 磨 耗 量 (mm; AShd受 电 弓 相 对 车 体 横 向 晃 动 量 (mm; ASVW受 电 弓 炭 精 板 磨 耗 量 (mm; 转 向 架 中 心 销 径 向 间 隙 及 磨 耗 量 (mm; u,2转 向 架 二 系 弹 簧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 静 态 )(mm; 3转 向 架 二 系 弹 簧 横 向 弹 性 变 形 量 ( 动 态 )(mm; 车 辆一 系 弹 簧 横 向 位 移 在 曲 线 及 直线 上 差 值 (mm; 车 辆 二 系弹 簧 横 向 位 移 在 曲 线 及 直线 上 差 值 (mm; AX Bp车 体 横 向 偏 移 量 (mm; Bq---车 体 倾 斜 量 (mm; ea车体及转向架由于轨道及车辆参数在曲线地段的变化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外 侧 加 宽 量 (mm; AXci车体及转向架由于轨道及车辆参数在曲线地段的变化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内 侧 加 宽 量 (mm; AX,设 备 限 界 在 曲 线 地 段 内 侧 加 宽 量 的 总 和 (mm; AXy---构 架 横 向 偏 移 量 (mm; AZQa欠 超高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曲 线 外 侧 加 宽 量 (mm; 超 高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曲 线 内 侧 加 宽 量 (mm; AZBd---受 流 器 横 向 偏 移 量 (mm; 簧 下 部 分 横 向 偏 移 量 (mm; AY AYB Pu车 体 竖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mm; 8 AYB d车 体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mm; AFf车 轮 轮 缘 部 分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mm; ---受 电 弓 竖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mm; AY,设 备 限 界 在 曲 线 地 段 总 的 内 侧 加 高 ( 或 降 低 )量 mm; AYm车 轮 踏 面 部 分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mm; ---受 流 器 向 下 偏 移 量 (mm; Ys u 受 流 器 向 上 偏 移 量 (mm; AYQ a欠 超高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加 高 或降 低 量 (mm; AYQi---超 高 引 起 的 设 备 限 界 加 高 或降 低 量 (mm; AYld转 向 架 构 架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mm; AYiu转 向 架 构 架 竖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mm; AY---簧 下 部 分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mm 。 9 3地铁限界计算的基本规定 3 . 1车辆限界的计算 3 .1 .1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原则 1车 辆限界的 计 算 应 以 列 车 在平 直线 上 ,并用额定速度在 整体道床的轨道上运行为基本条件。根据线路环境不同分为隧道 内 车 辆 限 界 和 高 架 线 ( 或地面线)车辆限界两种基本类型。 2曲 线地段增加的附加 因素,不 应 在 车 辆 限 界 内 考 虑 ,应 在设备限界内考虑并加宽、加 高 。 3车辆限 界的 计 算 参 数 ,按 其 概 率 性 质 应 分 成 两 大 类 ,即 随机因素和非随机因素。对非随机因素应按线性相加合成;对按 高斯概率分布的随机因素应采取均方根值合成,将两大类相加形 成车辆的偏移量。 4对 隧 道 内 、高 架 线 ( 或 地 面 线 )两 类车辆限界均应采用 统一的计算公式。计算时应根据不同外部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的计 算 参 数 。 5车 辆 限 界 的偏 移 量计 算 应按 车 体 、转 向 架 ( 构 架 、簧下 部 分 、踏 面 、轮缘 ) 、受 电 弓 ( 受 流 器)三部分分别计算。 3 .1 .2车辆限界应包括下列计算要素 1车辆的制造误差值; 2车辆的维修限度; 3转向架轮对处于轨道上的最不利运行位置; 4转向架构架相对于轮对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5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6车体相对于轨道线路的最不利倾斜位置; 7车辆的空重车挠度差及竖向位移量; 8因车辆制造、载荷不对称等引起的偏斜; 10 9车辆一系悬挂及二系悬挂侧滚位移量; 1 0轨道线路的垂向及横向几何偏差、磨 耗 、维修限度及弹 性变形量。 3 .1 .3区间平直线车辆限界应由计算车辆轮廓线各点坐标加横 向及竖向车辆偏移量得到。偏移量的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部分 1车 体 横 向 平 移 和 车 体倾 角 产 生的 横 向 偏 移 方 向 相 同 时 车体横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A „ I I - d 2n a\ /A A A . 2n a zMbp j 92 93 Awi Aw2 2〃 a Ae Yl S 1 0 0 1 5 f 3 U W 2 A M a 2 A M a 2 A M J 2 A M 2 A S hd2 Uc 或 W c] 2 f F - hS J] cq fk o Yl s ] 2 Pw1 sCh] 2 [ 1 SC、] 2 3.1.3-1 c I “sc 一 知 C P 知 8 C 一 cs\ s h P - n r - k 令卩 0 .5 UpC p bp fH8 0.5nacab2 s 2k n 注 1 当 yAc p 、Y / P2 2 碼P u j1 .J . Ah 1500 言1 s u 1 0 0 1 s 忐 忐 卜 AxB q X \ X [ ] 1 Sx] [ Aw . Pw l S hrn B W ] [ mB aB l S ] 3.1.3-6 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计算公式 B Pd /oi f 01 f\ /02 /2 占e 谷 w O 谷w l 或 D ki,s 』 b 3.1.3-9 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计算公式 / o i 汐, wl 或占 wl /oi f\l /02 /2 沒e * 0 iAMtny 2 簧 下 部 件 簧下部分横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Pw l SX SX h. 3.1.3-136 AX, Ae Ahc2 15001 SY W c 2 tl32 [ i sr] 3.1.3-14 簧下部分竖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氣2 A d 15001 S X /01 wl 占e 谷w O J AMa42 Sc2 [ l SX] 3轮缘部分竖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Ahcl 3.1.3-15 AY, 汐,w l y 汐c2 “ 2 3.1.3-16 17 4踏面部分竖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AYm de 7 Uc2 3.1.3-17 3受电弓及受流器部分 1 受电弓偏移量计算 a 横 向 偏 移 量 应 采 用 公 式 (3.1.3-1进 行计算。 b 竖向向上偏移量 AYg u AJv d AJy y f AS 3.1.3-18 2 受流器偏移量计算 a 横 向 偏 移 量 AXa d AX, AMll5 3.1.3-19 b 竖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 上部受流工作状态) 受 流 器 根 部 转 轴 ( 图5.3.1中 第15,点 ) Ya u AYtu AMtl6 3.1.3-20 受 流 器 与 接 触 轨 接 触 点 ( 图5.3.1中 第14c点 ) AYS U 正 公差) (3.1.3-21 受 流 器 端 部 按 以 上 两 定 位 点 用 作 图 法 求 得 [ 转 轴 用 3.1.3-23式 ] 。 a 竖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 上部受流非工作状态) H y l AMtl6 3.1.3-22 b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 上部受流工作状态) 受 流 器 根 部 转 轴 ( 图5.3.1中 第15点 ) 厶y8 d AYld AMtl6AYld 公式中 5w l 用 8、代 替 ) 3.1.3-23 受 流 器 与 接 触 轨 接 触 点 ( 图5.3.1中 第14c点 ) 负 公差) (3.1.3-24 受 流 器 端 部 按 以 上 两 定 位 点 用 作 图 法 求 得 [ 转 轴 用 3.1.3-20式 ] 。 18 a 竖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 上部受流非工作状态) AYsd AYld AMil6A Yld 公式中 L 用w l 代 替) 3.1.3-25 b 垂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 下部受流工作状态) AYa u 厶 厶 竹取正公差) ( 3.1.3-26 c 垂 向 向 上 偏 移 量 ( 下部受流非工作状态) AYau AY{ U AHn AMtl6 3.1.3-27 d 垂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 下部受流工作状态) AYad 负公差) (3.1.3-28 e 垂 向 向 下 偏 移 量 ( 下部受流非工作状态) AYad AYld 厶Mtl6U F td 公式中 8w l 用 w l 代 替) 3.1.3-29 3 .1 .4车站区域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有效站台区的车辆限界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 3.1.3条的规定。 2当车站有 效站台区域的计算参数不同于区间时,可使用 新的参数进行站台区域车辆限界的计算,并制定站台区域的车辆 限界。 3当车站有效站台区域的计算参数同于区间的计算参数时, 站台区域的车辆限界可使用本标准的区间车辆限界。 3 .1 .5高 架 线 ( 或地面线)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 架 线 ( 或地面线)的车辆限界,当采用本标准第3.1.3 条的公式进行计算时,其 中 风 压 (Pw 值 一般 情 况取600N/m2 。 2高 架 线 ( 或 地 面 线 )车辆限界可取当地气象资料核定值 Pw600N/m2 进 行 计 算 并 制 定 符 合 当 地 气 象 资 料 的 高 架 线 或地面线)车辆限界。 3 .1 .6碎 石 道 床 车 辆 限 界 的 计 算 宜 采 用 本 标 准 第3.1.3条的方 法 ,取碎石道床参数进行车辆限界的计算。 19 3 . 2设备限界的计算 3 .2 .1直 线 地 段 设 备 限 界 与 车 辆 限 界 之 间 ,应 留 安 全 间 距 。车 体 肩 部 横 向 间 距 应 为100mm;车 体 下 边 梁 横 向 间 距 应 为30mm; 车 体下边梁向下间距应为50m m ;车 下悬挂物向下应为50m m ;车 体 顶 部 向 上 应 为60mm 含竖曲线偏移量) ;车顶与车体肩部的过 渡 线 应 相 距60 100mm构 成 设 备 限 界 ,转向架 部 分横 向及竖 向 间 距 应 为1530mm。转 向 架 设 备 限 界 ( 轮 对 除 外 )最低点离轨 面 净 距 A型 车 ,25mm; B型 车 ,15mm。 3 .2 .2设备限界应采用基准坐标系确定其计算点的坐标。 3 .2 .3水平曲线地段 的设备限界应 在 直 线 设 备 限 界的 基 础 上 加 宽 和 加 高 ,本标准直线设备限界巳包括竖曲线偏移量故竖曲线设 备限界不必加高。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几何偏移引起设备限界加宽和加高量的计算公式 1 车体横向加宽 量 曲线外侧 r a [4nn a - p2] /SR 3.2.3-1 曲线内侧 Ti [4na - n p2] /SR 3.2.3-2 2 车 体 竖 向 加 高 量 ( 当已包括在直线设备限界内,可不 另计算 凸形竖曲线 T\ [4nn a - p2] /SRy 3.2.3-3 凹 型竖曲线 T \ [ 4na - n p2] /SRy 3.2.3-4 3 转向架横向加宽量 曲线外侧 Tha m m p/2R 3.2.3-5 曲 线内侧 20 Tbi 二 mp - m/2R 3.2.3-6 2超高与欠超高引起的设备限界加宽和加高量的计算公式 1 车体横向加宽量 曲线内侧 h, AXQ i 1500 曲线外侧 K 1500 1500 S hdc v/3.6 R h, 1500 3.2.3-7 3.2.3-8 3.2.3-9 2 车体竖向加高量、降低量 由 超 高 引 起 ( 曲 线 内 侧X为 正值,曲 线外侧 尤 为 负值) Y 0i ht 1500mBgX \ h‘ 厶c p ha c - h, k 1 S h 3.2.3-10 由 欠 超 高 引 起 ( 曲 线 内 侧X为正值,曲 线 外 侧X为负值) 知dc AYr 1500mBgX \ 知 c cp ha c h - k 1 S 3.2.3-11 当超髙由单独注当超高由提髙外轨和降低内轨各半实现时fac 提髙外轨实现时h hK/20 3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的设备限界加宽和加 高量的计算公式 1 车体及转向架横向曲线外侧加宽量 整体 道床 z c a Z \ S a d e 厶w 3.2.3-12 碎 石道 床 21 AXC B 型车 1000 1050mm; 2有 效站台范围内,站台 边 缘 与车 厢 地板面高度处的车辆 24 限 界之 间的 水平间隙不 宜小于10mm,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 度处的车辆轮廓线之间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00mm。 3有效站台范围外的站台边缘距设备限界的安全间隙不宜 小 于50mm,有效站台范围外 可设 过渡 段,过渡段长度不应大于 20m。 4车站范围内有墙 、柱 处 的 建 筑 限 界 当墙、柱上悬挂设 备 时 ,应 按 设 备 限 界 加400〜500mm空 隙 确 定 ;当 墙 、柱上不安 装设备或管线时,线路中心线至墙柱的建筑限界可按设备限界加 200mm空 隙确 定 ;困难条 件下不应小于100mm。 5车站有效站台范围内的屏蔽门或栏杆与车辆限界之间的 安 全间 隙不 应小 于25mm。 3 .3.11曲 线 站 台 应 按 直 线 站 台 车 辆 限 界 加 曲 线 偏 移 量 ( 公式 3.2.3-16、3.2.3-17及 安 全 留 量 确 定 ,曲 线 站 台 边 缘 至 车 辆 轮 廓线之间的间 隙不 得大 于180mm。 3 .3.12辅 助线 的水 平 曲线 半 径 小于 正 线 水 平 曲线 最 小 半 径 时 , 其建筑限界应另行计算确定。 3 .3.13直线地段防淹门和人防隔断门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 的横向间隙不应小 于lOOmrn;高度应与区间矩形隧道相同。 3 .3.14车辆段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段库外连续建筑物至设备限界间距不得小于200mm; 当 设人行便道时宜为1000mm; 2车 辆 段 库 外 非 连 续 建 筑 物 ( 其 长 度 不 大 于2 m 至设备限 界的净距不得小于200mm;当设人行便道时宜为600mm; 3车辆段车库大门与设备限界的横向间隙不应小于100mm; 4车 辆段 车 库 大 门 最小 高 度 应按 车 辆 高 度 加 不小于200mm 安全间 隙;当列车升弓进库时,应按受电弓设备限界确定; 5库内检修平台不得侵入车辆限界。 3 .3 .1 5当两线路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两线路中心线水平 间距应按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小于100mm计 算 。 3 .3.16道岔警冲标至相邻两线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应按两单线 25 设备限界确定。 3 .3 .1 7高 架 线 ( 或地面线)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最小间 隙 应 为500mm。 26 地 铁 A 型限界标准 A型限界主要计算参数 4.1.1 A型车采用受电弓受电。 4.1.2 A型车计算车辆主要参数宜符合下列要求 1车辆长度 1车体长度 22100mm 2 车辆定距 15700mm 2车辆宽 度 1 车体外侧最大宽度 3000mm 2 车顶外侧宽度 2823mm 3 底架外侧宽度 3000mm 3车 辆高度 1 车 顶 高 度 ( 距轨面) 3800mm 2 落 弓 高 度 ( 距轨面) 3810mm 3 地 板 面 高 度 ( 距轨面) 1130mm 4转 向 架 转向架固定轴距 2500mm 5车 轮 直 径 ( 新 轮 ) 840mm 6 受电弓宽度 1550 1700mm 7车体重 量 1 空车 22000kg 铝车 ) 2 重车 47920kg 铝车 ) 8最高运行速度 80km/h 4 .1 .3制定限界的主要设计参数宜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导线距轨顶面安装高度 1 隧道内 4040mm 27 2 高架线和地面线最 小 高 度4400mm 3 车辆段车场线 5000mm 2水平曲线 最小 半 径 1 正线 R300m 2 辅助线/150m 3 车场线RUOm 3竖曲线最小半径Ry 2000m 4钢 轨 类 型 1 正线及辅助线60kg /m 2 车场线50kg /m 5轨 道 超 高 1 最大超高值120mm 2 超 高 设置 方 法 第一种内轨降低半超高 外轨抬高半超高 第二种外轨抬高一个超高 6各 种 断 面 隧 道 内 整 体 道 床 的 轨 道 结 构 高 度 ( 轨道中心线 处 ) 1 矩形560mm 2 马蹄形 按结构仰拱矢跨比确定 3 圆 形 一般道床740mm 减振道床 840mm 7风 荷 载 1 高架线或地面线600N/m2 2 隧道内0 4.1.4 A型计算车辆轮廓线坐标值见表4.1.4和 图4.3.1。 28 表4. 1. 4 A型( 隧 道 内 、 高 架 或 地 面 线 )车 辆 轮 廓 线 坐 标 值 (mm 点号0123456789 X0250500850103113001365141215001500 Y3800379037593677362335043416331318001130 点号10111213141516171819 X15001400125011201 12 0811.5811.5708.5708.5676.5 Y52052023423417017000-28-28 点号2 0212 2232425OkIk2k X676.562662645045000466772 Y1601609595160160384238423780 点号26 272829OsIs2s3s4s X14251481150714520325615687850 Y307830642621260540404040402239923856 点号 0 a1 a2 a3a4aOb162b364b X03256156878500325615687850 Y5000500049824952481644004400438243524216 注 表 中 第 0 13点 是 车 体 上 的 控 制 点 ;第 1315点 是 转 向 架 上 的 控 制 点 ;第 16-19点 是 车 轮 上 的 控 制 点 ;22,23两 点 为 连 接 在 车 轴 上 的 齿 轮 箱 点 ;20, 21,24 , 25点 为 连 接 在 转 向 架 构 架 上 的 车 载 信 号 设 备 的 最 低 点 ;26 29为 信 号 灯 预 留 位 置 ;第 0 a,la , 2a, 3a, 4 a 点 为 高 架 或 地 面 线 受 电 弓 ( 高 度 5000mm控 制 点 ;第 06,16, 2b, 3b, 4 6 点 为 高 架 或 地 面 线 受 电 弓 高 度 4400mm控 制 点 ;第 0S,Is, 2s, 3s, 4 s点 为 隧 道 内 受 电 弓 控 制 点 ; 第 0 A、Ik , 点 是 车 顶 空 调 器 控 制 点 。 4.2 A型车辆限界 4.2.1 A型隧道内车辆限界坐标值应符合表4.2.1和 图4.3.1的 规 定 。 29 表4. 2. 1 A型 隧 道 内 车 辆 限 界 坐 标 值 (mm 点号0 ,V2y 4,5,6 ,7,S X052591698411711437149915441642 Y387838853794370036303503341433091677 点号9,Iff11,12,13, 1415,16,IT 157815651465130311551155846841738 Y10073994011 2212580821818 点号18,1少2Qf23,24,2526,2728, X7386476434214150155016061620 Y-54-5442427375307430582498 点号05,Is,2s3s4s X0464753824984 Y40844084406640363900 注 第 Os,,Is ,, 2s , 3s, 4 Z 点 为 隧 道 内 受 电 弓 车 辆 限 界 坐 标 值 。 4.2.2 A型 高 架 线 ( 或 地 面线 )车 辆 限 界 坐 标 值 应 符 合 表4.2.2 和 图4.3.2的规定。 表4. 2. 2 A型 高 架 线{或 地 面 线}车 辆 限 界 坐 标 值( mm 点号0 ,r2 ,3,4,5,6 ,7,S9, X052610121067126215241583162416711584 Y387838993769368635963461336932631634964 点号\ o rIT12,13,14,15,16IT18,197 X15651465130311671167858841738738647 Y35536084927477-18-18-54-54 点号2 0 ,2324,25262T28 X6344214030162316781677 Y42427173302730102454 点号0ala.2a3 a4aOb16,2b3 b4b X0624913983113805888779471102 Y50445044502649964860 4 4 4 44 4 4 4 442643964260 注 第 0 a, ,l a ,2a , 3af , 点 为 受 电 弓 高 度 5000mm时 坐 标 值 06、16 , 2b, 3b,,46 点 为 受 电 弓 高 度 4400mm时 坐 标 值 。 30 4.3 A型设备限界 4.3.1 A型隧道内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坐标值应符合表4.3.1和图 4.3.1的规定。 表4. 3. 1 A型 隧 道 内 直 线 地 段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mm 点号T1“ry 4“ 5“6“r8“ X0531952101611931477157016441703 Y393839453848375836863551345233091677 点号 1T11“\r13“14“IS116”ir X162215931482130811701170859856753 Y100736837171745052-18-18 点号 18“W2023“24“25“262T2 X7536336294084050164517001700 Y-69-6930304345307430582498 点号0 / Is“2s“3sw4sn X04657658511016 Y41344134411540793938 注 第 0 S “ ,\ s\ 2 s“ ,3 Z ,4S“ 点 为 隧 道 内 受 电 弓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 4.3.2 A型 高 架 线 ( 或 地 面 )直线地段 设备限界 坐标值应符合 表4.3.2和 图4.3.2的规定。 表4. 3. 2 A型 高 架 线 ( 或 地 面 )直 线 地 段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mm 点号 O\ “r3“4“5“6“r9 X053310501102128615651655172417321629 Y393839593821374336513507340632631634964 点号 ior.ir12“15〃16“IT18“192T2r X1593148113088 6 8856753753634620411 Y3233293447- 18-18-69-693030 点号 24“25“26“2T2 X4040171717721758 Y4143302730102454 点号0 a“la” 2 a“3 a“4 a“Ob“lb“26”36“4 b” X06269251010117105908899741135 Y5094509450755039489744944494447544394297 注 第 0 a“,la“,2 a“,3a“, 点 为 受 电 弓 高 度 5000mm时 的 坐 标 值 ; 第 06“ , lb“, 2b\ 3b“ ,46“点 为 受 电 弓 高 度 4400mm 时 的 坐 标 值 。 31 图 4.3.1 A 型隧道内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直线地段设备限界 4.3.3 A型 隧 道 内 曲 线 地 段( / 300m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应 符 合 表4 .3 .3和 图4 .3 .3的规定。 表4. 3. 3 A型 隧 道 内 曲 线 地 段( lf 300m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_ 点号lw .3“, 4 r t 8“. X06101113115112751619175818281842 Y393839603857382137193565340932641631 点号 1CT,11、121314、15\16T,i r t X1743170815971423118211828728 6 8765 Y9633243303574505218- 18 32 I 3356 3544 车辆轮廓线 i车辆限界 设备限界 2421 20 15 IT 1919,n 节 点1局部放大图 is 节 点1 图4.3.2 A型高架线或地面线车辆轮廓线、 车辆限界、 直线地段设备限界 33 续表4.3.3 点号 181920i232425 X7656216173953930 Y-69-6930304345 点号 262TX28“,05“,1 A2s\3 A4sw , X1823187718630382 7819511113 Y30293011245141344147 413340553910 注 第 0 / ,,1 A ,2s“t, 3s\, 4 A 点坐标为隧道内曲线段受电弓设备限界坐标。 4.3.4 A型 高 架 ( 或 地 面 )曲 线 地 段( / 300m设备限界坐 标 值 应 符 合 表4.3.4和 图4.3.4的规定。 表4. 3. 4 A型 高 架 ( 或 地 面 ) 曲 线 地 段( / 300m 设 备 限 界 坐 标 值 (mm 点号 T, 1“. 2*.3“, 4“, 5“,6r ,8“, X06321203124813681707184219071871 Y393839753833379236873522336032161586 点号力1 , 11、 12“, 15 1 . ir ,18“,19, X174917081514238808 6 8765765622 Y91927928925471818-69-69 点号 2 T,2324w ,25“直26w ,2T,28T, X608398392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