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制图基础.docx
一、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一)图纸幅面和格式 1.图纸幅面 绘制图样时,根据图样大小优先选用表2-1中规定的幅面尺寸,必要时可以沿长边加长。基本幅面的尺寸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基本幅面的尺寸关系 表2-1图纸性面尺寸 幅面代号 BL e c a A0 8411189 20 10 25 A1 594841 A2 420594 30 A3 297420 5 A4 210297 2.图框格式 1图纸上必须用粗实线画出图框,其格式分为留装订边和不留装订边两种(图2-2a、b)。 2同一产品图样只能采用一种格式,装订时通常采用A3装或A4竖装。 3.对中符号和看图方向 图框右下角必须画出标题栏,标题栏中的文字方向为看图方向。为了使图样复制时定位方便,在各边长的中点处分别画出对中符号(粗实线)。如果使用预先印刷的图纸,需要改变标题栏的方位时,必须将其旋转至图纸的右上角。此时,为了明确绘图与看图的方向,应在图纸的下边对中符号处画一方向符号,如图2-2c所示。 (二)标题栏 国家标准对标题栏的内容、格式及尺寸作了统一规定,如图2-3所示。 图2-2图框格式和看图方向 图2-3标题栏的尺寸及格式 (三)比例 比例是指图样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种类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绘图时,应从表2-2规定的系列中选取比例。 表2-2常用的比例 种类 比例 原始比例 11 放大比例 212.514151101 缩小比例 11.51212.5131415 为了从图样上直接反映实物的大小,绘图时应优先采用原值比例。若机件太大或太小,可采用缩小或放大比例绘制。选用比例的原则是有利于图形的清晰表达和图纸幅面的有效利用。不论采用何种比例,图形中所注的尺寸数值均指表达对象设计要求的大小,与图形的比例无关,如图2-4所示。 图2-4不同比例绘制的图形 (四)字体 图样中书写的汉字、数字和字母,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字体的号数即字体的高度h,分为8种20、14、10、7、5、3.5、2.5、1.8(单位为mm。 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并采用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宇。汉字的高度不应小于3.5mm,其宽度一般为字高的1/2。 数字和字母可写成直体或斜体(常用斜体),斜体字字头向右倾斜,与水平基准线约成75。 (五)图线 1.图线的型式及应用 绘图时应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图线型式和画法。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图线规定了绘制各种技术图样的15种基本线型。根据基本线型及其变形,机械图样中规定了9种图线,粗、细线宽的比率为21,其名称、型式、宽度见表2-3。 表2-3图线的线型与应用(根据GB/T4457.4-2002 图线名称 图线型式 图线宽度 一般应用举例 粗实线 d 可见轮廓线 细实线 d/2 尺寸线及尺寸界线 剖面线 重合断面的轮廓线 过渡线 细虚线 d/2 不可见轮廓线 细点画线 d/2 轴线 对称中心线 轨迹线 粗点画线 d 限定范围表示线 细双点画线 d/2 相邻辅助零件的轮廓线 极限位置的轮廓线 波浪线 d/2 断裂处的边界线 视图与剖视的分界线 双折线 d/2 同波浪线 粗虚线 d 允许表面处理的表示线 2.图线宽度 机械图样中采取粗细两种图线宽度,它们的比率为21。图线的宽度d应按图样的类型和尺寸大小,在下列数系中选取0.13、0.18、0.35、0.5、0.7、1.0、1.4、2(单位为mm)。粗线宽度通常采用d0.5mm或0.7mm。 3.注意事项 图2-5图线画法的注意事项 图线画法的注意事项如图2-5所示。具体为 1在同一图样中,同类图线的宽度应一致,虚线、细点画线、细双点画线的线段小圆中心线可由细实线代替长度和间隔)应大致相同。 2绘制圆的对称中心线时,圆心应在线段与线段的相交处,细点画线应超出圆的轮廓线35mm。当所绘圆的直径较小,画点画线有困难时,细点画线可用细实线代替。 3虚线、细点画线与其他图线相交时,都应画相交。当虚线处于粗实线的延长线上时,虚线与实线之间应有间隙。 (六)绘图工具 常用的绘图工具有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分规和铅笔等。 二、识图基本知识 (一)三视图 把物体放在观察者和投影面之间,用正投影方法由前向后、自上而下、从左向右分别向正面、水平面和侧面投影,就得到相应的三视图。图2-6表示了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图2-6三视图的形成 国家标准规定三视图的名称是 主视图由前向后投影,在正面上所得到的视图; 俯视图自上向下投影,在水平面上所得到的视图; 左视图从左向右投影,在侧面上所得到的视图。 (二)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1.投影关系 图2-7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如图2-7a所示,物体有长、宽、高3个方向的尺寸。规定物体左右之间的距离为长X,前后之间的距离为宽Y,上下之间的距离为高Z。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宽和高。由此可归纳得出三视图之间的对应投影关系 主、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方向的同样长度(等长),物体在主视团和俯视臣上的投影在长度方向上分别对正; 主、左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方向的同样高度(等高),物体在主视图和左视图上的投影在高度方向上分别平齐; 俯、左视图反映了物体前、后方向的同样宽度(等宽),物体在俯视图和左视图上的投影在宽度方向上分别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可概括为(图2-7c 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对应关系是三视图的重要特性,也是画图和读图的依据。 2.方位关系 图2-8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如图2-8a所示,物体有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位。从图2-8a可看出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上、下的相对位置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必须将两个视图联系起来,才能表明物体6个方位的位置关系。画图和读图时,应特别注意俯视图与左视图之间的前、后对应关系。由于3个投影面在展开过程中(图2-6水平面向下旋转,原来的OY轴成为OYH,即俯视图的下方实际上表示物体的前方,俯视图的上方表示物体的后方;当侧面向右旋转时,原来的OY轴成为OYW,即左视图的右方实际上表示物体的前方,左视图的左方表示物体的后方。所以,物体的俯、左视图不仅宽相等,还应保持前、后位置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