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基地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汇编.pdf
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空基地 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汇编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汇编 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空基地““亲商助企亲商助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2016 年年 8 8 月月 前言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一个 重要任务是向企业宣传政策,促进政策落实。西安航空基地“亲 商助企”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了中省市以及基地有关扶持企 业发展的政策,旨在帮助助企干部指导企业用活、用好、用足各 项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更多资讯请关注西安航空基地官网 西安航空基地微信西安航空基地微博 目录 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工作方案1 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汇编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汇编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国家部委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18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 23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工业强基 2016 专项行动的通知42 工信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46 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 5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53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5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6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62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66 财政部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后补助项目(课题) 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72 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 75 财政部印发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77 财政部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的通知 78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80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和取消免税资格名单的通知 83 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2014 年修订) 84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8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9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 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98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 99 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 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10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 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10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10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问题的公告11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12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12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 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123 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124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126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13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 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13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38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 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141 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印发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 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的通知14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153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156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157 中国银监会关于 2015 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158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陕西省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陕西省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开展 2015 年陕西省质量标杆活动的通知 162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 2015 年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164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征集工业固定资产 投资风险补偿贷款项目的通知167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 2015 年消费品 工业促销奖励工作的通知168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 2015 年度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征集工作的通知170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推荐 拟挂牌新三板后备企业的通知175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申报陕西省第二批省级工业 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通知176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申报 2016 年陕西省 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的通知178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申报 2015 年度陕西省 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180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财政厅 2015 年陕西省级工业转型升级 (企业技术改造、 示范基地) 专项资金申报指南18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 2015 年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 服务补贴工作的通知187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征集 2016 年度陕西省重大科技 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的通知189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征集 2016 年度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 计划项目的通知19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 2016 年陕西省中小企业 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项目的通知194 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 2016 年省级商贸流通专项资金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197 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 2016 年陕西省 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199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 2016 年省级中小企业发展 专项资金市场主体和服务体系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203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西安市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西安市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转项目促投资稳增长若干意见的通知210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 2016 年度西安市 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215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安市 2016 年 工业发展专项(转型升级)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222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做好 2015 年西安市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申报等工作的通知227 西安市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征集第二批西安市中小企业 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通知229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组织申报 2015 年 西安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的通知231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工业 园区贷融资试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232 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申报 2015 年中小微型 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补贴的通知237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对 2015 年工业稳增长 企业实施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通知240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西安市 2016 年 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范围的通知242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等三部门关于做好 2015 年工业企业 扩大产销奖励工作的通知245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做好 2015 年军工单位民品研发生产 企业发展奖励和民营企业申请军品资格认证奖励申报审核工作的通知247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做好 2016 年工业 地产品配套采购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250 西安市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开展第四批“西安市中小企业 20 强” 评选活动的通知253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关于对 2016 年工业高成长性 企业培育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255 西安市中小企业促进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做好 2016 年西安市中小 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业务补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257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统计局关于做好 2015 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奖励工作的通知 261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知识产权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安市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资助办法的通知263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申报 2015 年度西安市 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的通知267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2015 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 269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申报 2016 年度西安市 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272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 2016 年西安市服务业 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275 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16 年西安市 科技发展专项(高技术引导)专项申报指南的通知280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 2016 年西安市丝绸之路 经济带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283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 2015 年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 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287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航空基地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航空基地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 西安航空基地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的若干措施290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暂行办法294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的暂行办法296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金融、商贸、服务经济发展实施意见298 西安航空科技创业资金管理办法300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购买或租赁生产办公场地资金补贴管理办法(试行)302 推进西安创新型航空产业集群建设的若干措施304 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意见305 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关于加大投资力度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意见309 1 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工作方案 西航空发〔2016〕91 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 市政府 关于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的意见 (市字 〔2016〕 24 号) 和全市千人亲商助企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 的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信心,促进 航空基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经管委会研究, 特制定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工作方案。 一、活动期限一、活动期限 从 2016 年 6 月 1 日开始,为期 2 年。 二、服务对象二、服务对象 从航空基地 2016 年“抓项目、促发展”实施方案中所列项目、市级重点建设项 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入区培育重点项目中选取,共 76 家。 三、助企干部三、助企干部 充分发挥管委会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 委领导和部门领导 (含助理) 干部按照 “一 对一”的方式,深入企业和项目单位,开展“亲商助企活动”。其中,参加全市“千 人亲商助企”活动的 31 个项目按照市上确定的助企干部安排,其余助企干部参考航 空基地 2016 年“抓项目、促发展”实施方案确定。 四、主要任务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调查研究。亲商助企干部要加强与项目单位和企业的联系,详细了解 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进展情况,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 题,要强化分析研判,及时向管委会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宣传落实政策。亲商助企干部要积极宣传基地管委会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要 求和工作重点,宣讲国家、省、市、基地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 答疑解惑,指导企业用活、用好、用足各项利好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 持。 (三)促进项目建设。亲商助企干部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经常与帮扶企 业沟通联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扩大产能。 (四)服务企业发展。亲商助企干部要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协调解决用工、 用地、用电、用水、用气、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 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五、工作要求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成立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领导 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见附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亲 2 商助企活动工作要求,做好与西安市亲商助企活动领导小组衔接协调工作;负责基地 亲商助企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掌握基地“亲商助企活动”进展情况,推动基地“亲 商助企活动”扎实有序进展。 (二) 明确工作标准。 实施亲商助企活动是管委会进一步优化航空基地发展环境、 加快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的工作标 准按照全市“亲商助企活动”的要求执行,需每月到项目单位和企业服务时间不少于 2 次,并于每周四下午 1700 前将周报表,每月 3 日前将企业问题台帐及月度汇总表 报送经济发展局。 (三)切实解决问题。助企干部要针对帮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 措施,明确工作目标,设置时间节点,力促问题尽早解决。同时要定期将帮扶进展情 况报送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统一汇总后,报市亲商助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加强监督检查。为促进基地亲商助企项目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活 动取得实效,党政办公室负责亲商助企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对问题解决进展情况进 行督查,并以快报等形式定期通报帮扶进展情况。 附件航空基地“亲商助企”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 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 2016 年 6 月 22 日 附件 西安市千人亲商助企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 组长孙琦峰航空基地管委会党工委书记 何亮航空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张炎航空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李西宁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马胜利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张友社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仝秀丽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杜崇壮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胡广鑫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阎增选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3 祖国鹏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苗卫孝纪工委副书记 蔺建武党政办公室主任 吕瑞娟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 吴春鹏发展策划局局长 王小红经济发展局局长 张立伟人力资源局局长 张旗财政局局长 李伟投资服务一局局长 张俊投资服务二局局长 刘昱投资服务中心主任 陈锋规划局局长 夏楠建设环保局局长 李嘉社会事业局局长 张卫土地和房屋管理局局长 张小强统筹城乡局局长 郭超通用航空产业园管理办主任 郑金铎出口加工区管理办(筹)主任 王仑孵化器管理办主任 解晓强发展公司总经理 薛晓芹投资公司总经理 焦群省保障房公司总经理 边雪雪投资服务三局副局长 王盈清河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经济发展局,办公 室主任由王小红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杨洪焦、刘国龙同志担任。 4 第一部分 国家部委制定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印发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2016 年 7 月 21 日) 新华社北京 7 月 21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 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 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 著增强。但也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和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 行机制滞后、有共识难落实等突出问题,军民融合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 一步发挥。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站在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 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 意见明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 国和强军统一,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创 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 展。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 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 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到 2020 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体 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先进 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 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 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6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建设 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 用,全面加强党对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 落实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强化国家主导。牢固确立国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 强军地各领域各部门各层级的统筹协调,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 法治保障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合力。 注重融合共享。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 战略,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和改革强军战略,加强军地协调、需求对接, 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在国防建设中合理兼顾民用需要,促进要素交流融合, 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发挥市场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军地资源配置,积极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 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深化改革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和利益藩篱,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 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 意见提出,加强基础领域统筹,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 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军地需求,综合运用重要资源。地方交通运输建设 要按照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贯彻好国防要求。优化空域 结构,推进空域分类管理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空域动态管理、灵活使用机制。 加强交通领域军地资源、信息、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 享机制建设。统筹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统筹信 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军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优化总体布局。 统筹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定期汇交和位置服务站 网共享机制。统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军地气象整体布局。统筹标准计量体系建 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 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 制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 推进社会化大协作,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扩大引入社会资本,积极稳妥推进混 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 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 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积极参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加强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 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广泛吸纳专家 7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 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国防科研平台向民口单 位开放力度,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提升军事人才质量,推 动军事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范围,构建地 方师资力量、科研设施、创新成果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服务的政策制度,健全依托社 会开展军事人才专业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加强军地教育 资源统筹,充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储备新兴专业人才,对承担军 事人才培养任务的地方单位,国家在条件建设、财政投入、表彰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 倾斜。 加强社会服务统筹,提高军队保障社会化水平。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 务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军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 制,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和改革,进一步发 挥双拥工作服务保障作用。统筹军地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军队各项保 障水平,深入推进军队饮食保障、商业服务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将营区供(排)水、 供电、供气、供热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调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军事 区域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军地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同步 达标。 强化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地协同应对能力。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健 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 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军地应急保障装备设施 建设, 明确军地应急保障装备设施合作途径及任务分工, 改善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 加强人才队伍、科技研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力量的应急作用,建立健全应 急动员响应机制,强化综合防护措施建设。 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统筹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制 定国家海洋战略,实现开发海洋和维护海权的有机统一。加强行动能力和保障设施建 设,进一步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戍疆新局面。 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切实维护国家海外经济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保护海外中国 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 意见要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强统 一领导,搞好军地协调。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 责任。加快建立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健全统一领导、 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 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军地规划主管部门组织 编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国家规划管理体系和军队建设规划 8 计划体系,搞好军地相关规划计划协调衔接。加强重大事项会商,及时通报情况,协 商解决问题。 规范需求对接,促进资源共享。按照研究提出、分析论证、归口上报、综合平衡、 审核确定、落实反馈的程序,建立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军地双方要明确需求报送归口 部门,规范对接内容和程序,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军地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拟制发布资 源共享目录,制定资源共享办法,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军地 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按事权划分,落实军民融 合发展资金保障,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军地联合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 公益性的重大工程,着力推出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 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国防经济和地方经济深 度融合。 健全法规标准, 加强监督评估。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加快推 进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法律立法,清理现行法规制度,修订完善交通、信息、测绘基 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完善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防范和控制国家 安全风险。加强考查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加大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监管 力度,建立健全规划、项目、投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意见最后强调,军地双方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 法治保障,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把军民融合 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 设融合发展工作,一件一件督导推进,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国家有 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 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 觉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各级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着眼夺取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 挑战,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同心协力开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新局面。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5 年 3 月 13 日)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 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 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 面对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 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 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 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 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 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 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 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 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 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 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 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 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 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 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 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 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 实现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 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 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 10 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 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 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 偿标准, 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 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 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 措施, 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 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 推进知识产权民事、 刑事、 行政案件的 “三审合一” , 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 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 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 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 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 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 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 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 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 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 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 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 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11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 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 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 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 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 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 决策和组织模式, 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 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 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 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国家科技规划要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 究,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 自主决策。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 政府引导、 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 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 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