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pdf
7 周 畅 周 畅 传统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 有感于第七次中德建筑研讨会 由中国建筑学会和德国海因里希博尔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七次中 德建筑研讨会不久前在中国贵阳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传统建筑的 保护、开发和再利用。笔者近年来参加一些城市旧街区改造规划的设计 和方案评审论证工作,深感此事在我国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和历 史文化遗迹丰富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中德两国对待传统建筑保 护和利用的对比,从中感悟到一些问题,或许能对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 提供参考。 保护内容和政策支持 德国的旧城保护工作开展较早,东西德合并以后,面对东德一些亟 待保护的历史名城和传统街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把古建筑维 护和古建筑保护做了明确分工,将古建筑保护列为政府的职能,而古建 筑的维护作为政府部门以外的工作。具体做法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及 街区,先明确现状,然后制定下列保护措施1. 列出保护范围;2. 做 出保护规划;3. 制定保护规范及表格。通过10多年细致的工作,原东德 地区已经有144个社区得到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保留了原有街区的风貌, 勃兰登堡市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国虽然也有一些相关措施来管理和约定旧城保护,但是还缺乏完 整统一的政策。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甚至有些地区置专家学者和社会 有识之士的意见于不顾,为了体现政府的所谓“政绩”,转眼间就造成 了使得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化为平地可悲局面。如果 没有法律上的具体约定,这种情况今后还有可能发生。 即使在同一城市,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政策和理解也有不同,于是有 些城市采用了专家论证的方法,即对于历史保护街区内的规划设计方案 都要以专家论证的意见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无序发展。但由 于对保护的理解不同,对于具体的规划设计来说专家们也见仁见智,也 会给城市管理部门的决策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说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 规定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建筑的修缮方法和原则 东西德合并之前,东德的一些传统建筑政府准备拆除,当地居民自 发地组织起来抗议政府的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得以保护,目 前德国古建筑修缮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是 1. 明确规定必须完整地保存现状; 2. 对材料、形状和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要留有一定的痕迹,要使人感 受到历史的延续性; 3. 要用发展的观念来对待传统建筑的修缮,尽量采用历史重叠的方 式,使改造后的建筑成为历史的叠加; 4. 要赋予旧建筑以新的使用功能,使之为现代人服务。 一个旧监狱修缮保护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则。这个监狱过 去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本身又兼有防御功能,外墙窗户很小、实墙面 多,现在把它改造成一个城市档案馆,使它和原有建筑的功能相近。改 造后的建筑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形态,增加了部分窗户,但原有的小窗户 全部保留,把原来已堵死的射击孔全部打开,使人感受到原有的建筑功 8 周 畅 能。为了便于参观,还增加了新的台阶、楼梯等,给历史建筑注入了新 的活力。 我们在贵州的青岩古镇也看到了同样修缮完好的实例赵公祠。 设计师将传统建筑的木构件全部留下来,在古建修缮时加以使用,使修 缮后的传统建筑不失当年的面貌。 传统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 传统建筑保护中最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来源,很多传统建 筑或历史风貌街区苦于没有资金支持而无力进行保护和维修。 德国传统建筑维修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联邦政府提供资金; 2. 州政府提供的资金; 3. 社区自筹资金。 在对一个传统街区或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或维修时,可以同时得到这 三部分资金,以保证保护或维修费用。 1991年两德合并以后,在东德地区至今已有144个社区得到了政府的 资金支持。东德地区重要的历史风貌街区基本上都达到了原貌保存,其 中一半以上的街区功能保持完好,并重新进行了维修。 我国的传统建筑的保护大多是由政府投资,某些历史街区的改造更 新虽然引进了一些企业的资金,但由于企业大多追求的高额资金回报, 可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使得传统历史街区的改造和维 修留下诸多遗憾。 贵阳市的做法是首先由政府投资,扶持一批传统建筑和历史古镇, 例如贵阳青岩古镇的维修和开发,首先由政府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础 设施改造和主要景点维修,使之具备可以接待旅游的条件。在第二期的 单体民居改造维修上则采用政府投资和居民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办法。政 府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外立面改造,内部空间改造则由个人出资,调动 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贵州省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2000万,用4年时间共投入8000万完成政 府确定的20个村镇的保护和开发,改善市政设施,使之达到对外开放和 接待旅游的要求。 传统建筑的开发利用 德国对待传统建筑的开发和再利用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尽可能保证传 统建筑中人们生活的质量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意 思是一方面要满足当前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不能影响未来几代人生活的 发展,并可为未来人们的生活提供多种选择。 在德国著名画家路卡斯克拉纳故居的保护上,设计师在维修保护 的同时,重点是挖掘再利用的潜质,使之适应今天的生活,并达到良性 循环。该建筑原为私人住居,下部是画室,上部是住宅,改造后下部1~ 2层举办展览,中部出租给民间组织,上部改造成宿舍,提供给获得奖学 金的学生居住。改造后的建筑恢复了过去的颜色,并增加了新的坡顶, 使人对此建筑历史沿革产生联想。 9 贵阳青岩古镇中的万寿宫和慈云寺在改造后也赋予原有建筑以新功 能,形成了新的寺庙和会所建筑,增添了建筑的活力。 我国各地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建筑,有些是没有多少使用功能的, 如塔、碑等,但也有些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有很重要的使用功能的,如广 东开平碉楼,曾经具有居住、防御等重要功能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 今天这些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今天我们在维修开发时,如何赋予它新 的功能,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建筑,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 题。 几点建议 第七次中德建筑研讨会上中德专家介绍了各自国家古建保护和利用 的实例,但涉及我国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相关的结论并不多见,笔者结 合近年来参加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从此次会议上得到一些启发,提出 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1.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相应的城市重点历史保护街区的 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使之纳入法制的轨道,避免因人而宜, 因领导而宜的决策方式。 2. 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挖掘再利用的因素,通过改 变传统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方式,使传统建筑达到可持续 发展,并获得新生。 3. 开辟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融资渠道,政府资金主要用 于重点传统街区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民居等居住建筑的修缮 和开发尽可能调动住户的积极性,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居民 自愿参与传统建筑开发利用。 4. 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不要一哄而上,急于求成,更 不要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和经济条件制定 相应的保护开发政策,采取分期实施的办法,使之走上健康开发 的道路,避免留下历史的遗憾。 周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