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基桩检测规程SJG09-2015.docx
深圳市技术规范 SJG 09-2015 深圳市建筑基桩检测规程 Testing specificatio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les in Shenzhen city 2015-03-25 发布 2015-03-25 实施 深 圳 市 住 房 和 建 设 局 发 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和 符 号 2 2.1 术语 2 2.2 符 号 3 3 基 本 规 定 6 3.1 检测目的 6 3.2 检测机构、人员、仪器设备 6 3.3 检测前的准备 6 3.4 检测项目、方法和抽检数量 7 3.5 验证检测与扩大抽检 10 3.6 检测结果与报告 11 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法13 4.1 一般规定 13 4.2 仪器设备 13 4.3 检测工作 15 4.4 检测结果 16 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法19 5.1 一般规定 19 5.2 仪器设备 19 5.3 检测工作 20 5.4 检测结果 20 6 单桩水平静载法 22 6.1 一般规定 22 6.2 仪器设备 22 6.3 检测工作 23 6.4 检测结果 23 7 7 高 应 变 法 26 7.1 一般规定 26 7.2 仪器设备 26 7.3 检测工作 26 7.4 检测结果 29 8 低 应 变 法 34 8.1 一 般规定 34 8.2 仪器设备 34 8.3 检测工作 34 8.4 检测结果 36 9 超 声 法 39 9.1 一般规定 39 9.2 仪器设备 39 9.3 检测工作 40 9.4 检测结果 41 10 钻 芯 法 45 10.1 一般规定 45 10.2 仪器设备 46 10.3 检测工作 47 10.4 检测结果 49 附 录A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要点52 附 录B 高应变法传感器的安装要点 53 附 录C 试打桩与打桩监控 55 附 录D 声测管制安要点 57 附 录E 超声法中不同样本总数对应的系数 59 附 录F 芯 样 试 件 制 作 和 测 量 60 附 录G 界 面 钻 芯 管 制 安 要 点62 本规程用词说明 63 引用标准名录 64 附 条 文 说 明 65 8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3 3 Basic Requirements 6 3.1 Test purpose 6 3.2 Laboratory , tester and equipments 6 3.3 Preparation for test 6 3.4 Test items , selection of test and sampling number 7 3.5 Verification and expanded test 10 3.6 Test results and test reports 11 4 Vertical Compressive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 13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 4.2 Equipments 13 4.3 Field test 15 4.4 Test results 16 5 Vertical Uplift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 1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9 5.2 Equipments 19 5.3 Field test 20 5.4 Test results 20 6 Lateral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 22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22 6.2 Equipments 22 6.3 Field test 23 9 6.4 Test results 23 7 High - strain Dynamic Test 26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6 7.2 Equipments 26 7.3 Field test 26 7.4 Test results 29 8 Low - strain Integrity Test 34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34 8.2 Equipments 34 8.3 Field test 34 8.4 Test results 36 9 Ultrasonic Cross - hole Test 39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39 9.2 Equipments 39 9.3 Field test 40 9.4 Test results 41 10 Core Drilling 45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45 10.2 Equipments 46 10.3 Field test 47 10.4 Test results 49 Appendix A Treatment of head of concrete pile 52 Appendix B Installation of sensors for high-strain dynamic test 53 Appendix C Trial driven pile and monitoring in driving 55 Appendix D Installation of preed access tube 57 Appendix 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ble of the sample number for Ultrasonic Cross -hole Test 59 10 Appendix F Processing and measurement of core speciments 60 Appendix G Installation of interface coring tube 62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6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4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5 11 1 总 则 1.0.1 为在基桩检测工作中,确保基桩检测质量,规范基桩检 测方法和标准,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 价,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依据,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深圳市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城市轨道交 通工程的基桩检测。 1.0.3 基桩检测应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桩型及施工质量可靠性、 使用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搭配检测方法、确定检测数量,正确 评价检测结果。 1.0.4 基桩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省、 市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基桩 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2.1.2 桩身缺陷 pile defects 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 破碎等现象的统称。 2.1.3 桩身完整性 pile integrity 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 合定性指标。 2.1.4 承载力检测值 testing value of pile bearing capacity 承载力现场试验的实测数据通过分析或综合分析所确定或判 定的值称为承载力检测值。 2.1.5 静载法 static load test 在桩顶部逐级施加向下的竖向荷载、向上的竖向荷载或水平 荷载,测量桩顶部随时间发生的荷载方向的位移,确定单桩竖向 抗压承载力、竖向抗拔承载力或水平承载力的检测方法。包括竖 向抗压静载法、竖向抗拔静载法和水平静载法。 2.1.6 高应变法 high-strain dynamic test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力和速度信号,通过波动理论 分析,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7 低应变法 low-strain integrity test 在桩顶施加低能量的冲击,实测桩顶部速度信号,通过波动 理论分析,判定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8 超声法 ultrasonic cross-hole test 在桩身混凝土中安装的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超声波,通过 2 分析超声波在桩身混凝土传播中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判定桩身 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9 钻芯法 core drilling 用钻机钻取芯样,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位置、混凝土强 度、桩长、沉渣厚度,鉴定桩端岩土层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的 检测方法。 2.1.10 界面钻芯 interface coring 通过预先安装在钢筋笼内侧、管底在桩底标高以上1m 的 钢 管通道,将钻具下放至管底后实施的钻芯法检测。 2.2 符 号 2.2.1 抗力及材料性能 c桩身波速; C; 第 i 根桩的桩身波速; E 桩材弹性模量; feu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 fu 岩石芯样试件单轴抗压强度; m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R. 凯司法判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 v;混凝土中第i 测线的声速;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R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 p 桩材质量密度。 2.2.2 作用及作用效应 F 锤击力; H 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 P- 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 Q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法中的桩顶竖向荷载; s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法中的桩顶竖向沉降; U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法中的桩顶上拔荷载; 3 V质点运动速度; Y₀ 水平力作用点的水平位移; △H水平力增量; △Y₀水平位移增量; δ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法中的桩顶上拔量。 2.2.3 几何参数 A桩身截面积; b 矩形桩的边宽; bo桩身计算宽度; D 桩端直径; D.两根声测管外壁间的净距; d受检桩、锚桩、锚杆的设计直径或边宽;芯样试件的 平均直径; I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 L测点下桩长;桩长; x 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桩身缺陷位置; z;第 i 测线的深度。 2.2.4 计算系数 J. 凯司法阻尼系数; a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β 桩身完整性系数; λ₁样本中不同样本总数对应的系数; vy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ψ岩石芯样试件高径比换算系数。 2.2.5 其他 A 声波波幅临界值; A;第 i 测线的声波波幅值分贝值; a。 声 波OdB波幅值; a;第 i 测线的声波波幅值电压值; C各测面声速、波幅或主频的变异系数; 4 C- 桩身波速平均值; fa 声波主频临界值; 相邻两测线声时的斜率; Sx 各测面声速、波幅或主频的标准差; t₁ 速度波第一峰所对应的时刻; tx 缺陷反射波峰所对应的时刻; t,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速度波第 一峰的上升时间; trx 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t混凝土中第i测线的声时; to系 统 延 时 ; t 耦合层延时; Ve声速临界值; X。声速、波幅或主频异常小值判断值; X 声速、波幅或主频临界值; X; 第i 测线的声速、波幅或主频值; X 各测面声速、波幅或主频的平均值; △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f 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t相邻两测线声时的差值。 5 3 基 本 规 定 3.1 检 测 目 的 3.1.1 对基桩采用本规程规定的静载法、高应变法、低应变 法、超声法和钻芯法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应作为桩基施工 质量验收的依据,也可作为桩基设计或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的 依据。 3.2 检测机构、人员、仪器设备 3.2.1 从事基桩检测的机构和人员,应具有规定的从业资质和 任职资格,其检测行为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3.2.2 用于基桩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校 准,并确保其使用时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 3.2.3 用于基桩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应具有抗干扰的防护措施, 宜具有防止检测过程意外中断时的应急装置和措施。 3.3 检测前的准备 3.3.1 检测前应收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桩基施 工记录及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3.3.2 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目的、现场条件和检测工作的可行性 编制检测方案,其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设计 要求、施工工艺、检测目的、依据的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检测数 量、所用仪器设备、检测人员、检测程序、进度安排、受检桩选 取原则、所需的机械或人工等。 3.3.3 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受检桩的选取应符合以下规定,同 时还应兼顾随机、均匀分布原则 1 施工质量有怀疑的桩; 6 2 位于建筑结构重要部位或设计有特殊要求的桩; 3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的桩; 4 采用不同施工工艺或不同施工单位施工的桩; 5 承载力检测时,应选取桩长较短、桩端持力层变形较大、 桩端存在软弱下卧层、桩身有缺陷的桩; 6 钻芯检测时,应选取桩端持力层起伏变化较大区域、 桩底沉渣厚度可能超过设计或验收标准规定、桩身有缺陷的 桩。 3.3.4 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对灌注桩采用低应变法或超声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 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低于20MPa; 2 当对灌注桩采用钻芯法检测,受检桩的混凝土应达到 28d 龄期或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当混凝土强度不 作为检测指标时,可在满足受检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 度的70且不低于20MPa 的条件下提前; 3 当对预制桩采用高应变法或静载法检测单桩承载力时, 受检桩从成桩到开始检测的休止时间宜符合砂土不少于7d; 非饱和黏性土不少于15d; 饱和黏性土不少于25d; 4 当对灌注桩采用静载法检测单桩承载力时,应不小于桩 周土的休止时间,且受检桩的混凝土应达到28d 龄期或同条件养 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3.3.5 工程桩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单桩承载力检 测。当基础埋置较深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宜在基坑开挖至基坑底 标高后进行。 3.4 检测项目、方法和抽检数量 3.4.1 各类工程桩验收检测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抽 样检测。 3.4.2 应根据表3.4.2规定的检测目的,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7 表3.4.2 检测目的及检测方法 检 测 目 的 检测方法 确定单桩承载力,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配合桩身内力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 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静载法 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检测桩身缺陷及位置;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进行打桩过程监控 高应变法 检测桩身缺陷及位置;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低应变法 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位置;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超声法 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位置、混凝土强度、桩长、桩底沉渣厚度; 鉴定桩端持力层岩土层性状;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钻芯法 3.4.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桩基工程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桩 的单桩承载力试验 1 设计有要求; 2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3 成桩工艺可靠性低; 4 采用新桩型、新工艺。 3.4.4 当预见到验收阶段不具备静载法检测条件的桩基工程, 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桩的单桩承载力试验,宜同时测试桩身内力。 3.4.5 试验桩的承载力试验数量应按设计要求或相关规范确定, 且同类型桩不应少于3根;当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不应少 于2根。 3.4.6 单位工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抽样检测使用的方法和 抽检数量应分别按表3.4.6-1和表3.4.6-2的规定执行。当分 区、分段验收时,每个验收区段中各方法的最少检测数量亦应满 足表3.4.6-1和表3.4.6-2的规定。 8 表3.4.6-1 混凝土预制桩抽样检测方法及数量 检测方法 抽检数量 1低应变法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每个承台不应少于1根 2静载法或高应 变法 静载法抽检不应少于同类型桩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 根总桩数小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或高应变法抽检 不应少于同类型桩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注1当用高应变法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在同一单位工程做不少于3根 桩的静载法与高应变法对比试验,并应将对比试验的资料并入检测报告中。 2 对市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基桩应全数检测桩身完整性。 表3.4.6-2灌注桩抽样检测方法及数量 桩径mm 持力层、承载力 检测方法 抽检数量 10000kN的抗压桩 2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 特征值5000kN的抗拔桩 1低应变 法或超声法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 且每个承台不应少于1根 2钻芯法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5, 且不应少于10根总桩数小 于30根时,不应少于5根 注1 当桩径小于或等于1600mm时,可采用低应变法或超声法。当桩径大于 1600mm 时,应全部安装声测管。 2 长径比大于35时,应全部安装声测管;当桩径大于或等于800mm 时,还 应按50的比例安装界面钻芯管,界面钻芯检测比例不应小于25。 3 当设计有要求且场地条件许可时,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大于 1000kN, 或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大于5000kN的桩,也应采用静载法。 4 对设置在泥岩、炭质页岩等具较强软化性的软质岩,以及易遇水软化的硬 质岩上的桩,应首选静载法来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5 对市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基桩应全数检测桩身完整性。 9 3.4.7 对桩基工程中部分桩径大于800mm 、有效桩长小于 6.0m 的桩设计文件有时称为“墩”,应采用钻芯法检测,钻 芯法抽检不应少于总桩墩数的10,且不应少于5根。 3.5 验证检测与扩大抽检 3.5.1 当对检测结果需进一步确认时,可选择以下的方法进行 验证检测 1 桩身浅部缺陷可开挖验证; 2 对预制桩的低应变法检测结果需进一步确认时,可采用 高应变法验证,也可采用孔内摄像方法验证; 3 对高应变法判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需进一步确认时, 可采用静载法验证; 4 对灌注桩低应变法或超声法检测结果需进一步确认时, 可采用钻芯法验证; 5 对钻芯法检测结果需进一步确认时,可在同一基桩增加 钻孔验证,也可采用孔内摄像方法验证,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静 载法验证承载力。 3.5.2 验证检测后应对被验证检测的桩进行综合评价。宜将可 靠性高的方法的检测结果作为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 3.5.3 当基桩的检测结果不满足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时,建设 单位应组织有关各方分析原因,根据综合质量评估和质量问题处 理的需要制定扩大抽检方案。检测单位完成扩大抽检后,应分别 给出各受检桩的综合判定结果。 3.5.4 扩大抽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扩大抽检应采用原抽检用的检测方法,或可靠性更高的 检测方法。 2 当低应变法或超声法检出的Ⅲ、IV类桩之和小于抽检桩 数的20时,应在未检桩中再取本单位工程总桩数的15扩大 抽检;当Ⅲ、IV类桩之和大于或等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在 未检桩中再取本单位工程总桩数的30扩大抽检。 10 3 当静载法、高应变法或钻芯法的检测结果不满足验收 规范和设计要求时,应扩大抽检,扩大抽检的数量不宜少于 不满足设计要求桩数的2倍。当静载法、高应变法或钻芯法 检测的结果严重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增加扩大抽检的 倍数。 3.6 检测结果与报告 3.6.1 工程桩承载力检测,静载法、高应变法应给出单桩承载 力检测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3.6.2 桩身完整性检测,各检测方法应按其规定对受检桩进行 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判定应符合表3.6.2的规定。 表3.6.2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类原则 I类桩 桩身完整 Ⅱ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承载力有影响 IV类桩 桩身有严重缺陷 3.6.3 检测报告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测的结果。 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3.6.4 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委托单位,委托日期,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 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 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等; 2 工程地质情况描述; 3 受检桩的桩型、截面尺寸、桩顶标高、桩号、桩位布置 平面图和相关施工记录; 4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 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 11 结 果 ; 6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3.6.5 报告结论页上应有主要检测人员、报告编写人、审核人、 批准人的签字,加盖检测单位的检测专用章。 12 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法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本方法适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4.1.2 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 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4.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 与工程桩一致。试验应加载至桩侧与桩端的岩土阻力达到极限状 态;当桩的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 量进行加载。 4.1.4 当桩身埋设有测定桩身应力、应变、桩端反力的传感器 或位移杆时,可同步测定桩侧的分层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4.2 仪 器 设 备 4.2.1 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当采用2台及2台以上千 斤顶加载时,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各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 作,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轴线重合。 4.2.2 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锚杆横 梁反力装置或锚桩锚杆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 加载反力装置的构件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3 应验算锚桩锚杆、抗拔钢筋、桩接头的抗拔承载力;采 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宜少于4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 4 压重应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压重合力中心应与受 检桩的几何中心重合,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 5 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13 4.2.3 荷载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量,也可采 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油压,再根据千斤顶率定曲 线换算成荷载的间接测量。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 确度应优于或等于0.5级。试验用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油泵、 油管在最大加载量下的压力不宜超过各自规定最大工作压力的90。 4.2.4 桩顶沉降应采用位移传感器测量,其性能及安装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 分度值优于或等于 0.01mm; 2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 的桩,应对称安置4个位移传感 器,直径或边宽小于或等于500mm 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传 感器; 3 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 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 4 固定和支撑位移传感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 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2.5 沉降测定平面宜设置在桩顶以下200mm 的位置,测点 应固定在桩身上。 4.2.6 荷载测量和沉降测量应采用自动数据采集系统。 4.2.7 受 检桩、锚桩锚杆、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 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表4.2.7 受检桩、锚桩锚杆、压重平台支墩边 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反力装置 距 离 受检桩中心与锚桩 锚杆中心或 压重平台支墩边 受检桩中心与 基准桩中心 基准桩中心与锚桩 锚杆中心或 压重平台支墩边 锚桩锚杆横梁 ≥43d且2 . 0m 压重平台 注1 d为受检桩、锚桩、锚杆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 2 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 或 压重平台支墩下2~3倍宽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 14 4.3 检 测 工 作 4.3.1 受检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基承台底 标高一致。混凝土桩桩头处理宜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 4.3.2 对作为锚桩用的灌注桩和有接头的预制桩,检测前宜对 其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对受检桩,检测前、后均宜进行桩身完 整性检测。 4.3.3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基桩,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1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 2 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以上土层的灌注桩; 3 采用静压工艺施工的预制桩; 4 验证检测或扩大抽检的基桩。 4.3.4 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应首先对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桩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静载法检测总数量 的30。当其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时,其余的桩可采用快速 维持荷载法检测。 4.3.5 检测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 大加载量或预估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 取分级荷载的2.0倍; 2 卸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卸载,每级卸载量取加 载时分级荷载的2.0倍; 3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 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4.3.6 慢速维持荷载法检测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0、5、15、30、45、60min 测读桩 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 2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1h 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 0.1mm; 3 当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15 4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 按第15、30、60min 测读桩 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 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 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 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 4.3.7 快速维持荷载法检测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0、1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 每隔10min 测读1次; 2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加载时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 1h, 最后2个10min 内的桩顶沉降量均小于各自相邻的前1个 10min 内的桩顶沉降量; 3 当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 按第5、15min 测读桩顶 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 测读时间为第5、15、30min, 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 4.3.8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 降量的5倍,且桩顶总沉降量已超过40mm; 2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 降量的2倍,且经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3 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可加载至桩顶沉降量 达80mm; 4 已达到最大加载量或锚桩锚杆最大抗拔力时。 4.4 检 测 结 果 4.4.1 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 Q-s 、 沉降- 时间对数 s-1gt 曲线。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 4.4.2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1 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在某级荷载下Q-s 曲 线发生明显陡降,取前一级荷载值;或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 征确定取s-1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16 2 出现本规程第4.3.8条第2款情况,取前一级荷载值; 3 对于缓变型Q-s 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对直径小于 800mm的桩,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值;对直径大于或等于 800mm的嵌岩桩,可取s0.05DD 为桩端直径且s≤60mm 对应的荷载值;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 的非嵌岩桩,可取 s0.05DD 为桩端直径且s≤80mm 对应的荷载值;对于长 径比大于80的细长桩可考虑其桩身弹性变形; 4 对抽样检测的工程桩,在最大加载量下,未出现以上三 款情况,且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取最大加载量。 注按本条前二款确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即单桩竖向抗压 极限承载力。 4.4.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的统计取 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参加算术平均的试验桩检测结果,当极差不超过平均 值的30时,可取其算术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 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原因,结合桩型、施工工 艺、工程地质条件、基础形式等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极限承载 力;不能明确极差过大的原因时,宜增加试桩数量; 2 试验桩数量小于3根或桩基承台下的桩数不大于3根时, 应取低值。 4.4.4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 测值的50取值。 4.4.5 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 .6 .4条的规定外,还应包 含以下内容 1 受检桩桩位或者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或者剖 面图; 2 受检桩及锚桩锚杆的尺寸、材料强度、锚桩锚杆 数量、配筋情况; 3 加载反力装置种类,堆载法应提供堆载重量,锚桩法应 有反力梁布置平面图; 17 4 加、卸载方式,荷载分级; 5 本规程第4.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与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值确定有关的曲线及数据; 6 单桩承载力检测值,并评价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4.6 对于形态异常的Q-s 曲线,可结合检测前后桩身完整性 检测结果,对受检桩的桩身质量和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当证实桩身存在缺陷时,应在检测报告中说明。对缺陷桩的处理 应按有关程序进行。 18 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法 5.1 一 般 规 定 5.1.1 本方法适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 5.1.2 工程桩抽样检测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 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或使桩顶产生的上拔量达到 设计要求的限值。若设计有明确要求,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 载量。 5.1.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宜进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