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T4184-2009 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doc
ICS 77.140.99 H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YB/T 41842009 代替YBJ 2301991 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steel slag mixture used as base course 2010-06-01 实施 2 0 0 9 - 1 2 - 0 4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 YB/T 41842009 前 言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YBJ 23091以下简称原规 程于1991年4月25日发布,1991年10月1日实施。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第2章术语; 2第3章原材料中增加了水泥,将筑路用钢渣的安定性检验方法改为浸水膨胀率试验方法,调整基 层和底基层用钢渣及天然石料的最大粒径和压碎值指标; 3第4章中分别对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水泥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 和石灰稳定钢渣混合料的压实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及集料级配要求进行了规定; 4第5章中增加了钢渣混合料含水量的要求; 5第6章中增加了水泥、煤渣和其它材料的检查要求,修订了原材料、混合料的检验方法及混合料 基层的试验方法; 6原附录A 中增加了混合料加或减水量的计算公式,将附录B 钢渣粉化率测定方法改为钢渣浸 水膨胀率测定方法,增加附录C 钢渣混合料的常用配合比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的附录A、附 录B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 录D 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规程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归口。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亮亮、朱桂林、卢忠飞、范永平、夏春、孙树杉。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YB/ T.41842009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原材料 3 3.1 钢渣 3 3.2 石灰 3 3.3 粉煤灰 3 3.4 煤 渣 4 3.5 水泥 4 3.6 其它材料 4 4 混合料 5 4.1 一般规定 5 4.2 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 5 4.3 水泥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 6 4.4 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 6 4.5 石灰稳定钢渣混合料 7 5 施 工 8 5.1 一般规定 8 5.2 施工准备 8 5.3 配料 8 5.4 含水量要求 8 5.5 拌和 9 5.6 摊铺整型 9 5.7 碾压 10 5.8 养生 10 5.9 雨季施工措施 11 6 质量标准与检查验收 12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材料用量和加减水量计算公式 14 附 录B 规范性附录钢渣浸水膨胀率测定方法 1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钢渣混合料的常用配合比 18 附 录D 资料性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 19 条文说明 21 YB/T 41842009 1 总 则 1.0.1 为推广利用钢渣修筑路面基层含底基层,下同,保证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施工质量,统一施工 及验收标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各种道路的钢渣混合料基层的施工及验收。 1.0.3 筑路用工业废渣或天然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避免对环境造成 污染。 1.0.4 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YB/T 41842009 2 术 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程。 2.0.1 基层 ba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的主要承重层或直接位于水泥混凝土面板下的结构层称作基层。 2.0.2 底基层 subbase 沥青路面基层下的次要承重层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下的辅助层称作底基层。 2.0.3 钢渣混合料 steel slag mixture 以钢渣集料为主,掺入一定数量的无机结合料水泥、石灰或粉煤灰等或其它材料土等,加入适量 的水通常为最佳含水量,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 钢渣混合料,分为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水泥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包括 石灰煤渣稳定钢渣混合料、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和石灰稳定钢渣混 合 料 。 2.0.4 松铺厚度 thickness of uncompacted layer 未经压实的材料层厚度称为松铺厚度。 2.0.5 松铺系数 coefficient of loose paving material 材料的松铺厚度与达到规定压实度的压实厚度之比称为松铺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0.6 浸水膨胀率 immersion expansion ratio 钢渣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浸水后的体积变化率。 2 YB/T 41842009 3 原 材 料 3.1 钢 渣 3.1.1 筑路用钢渣的浸水膨胀率不应大于2.0; 3.1.2. 钢渣的压碎值指标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3.1.2要求。 表3.1.2 钢渣压碎值指标及最大粒径 适用范围 压碎值指标 最大粒径 基 层 高等级道路 不大于30 不大于31.5mm 其它等级道路 不大于35 不大于37.5mm 底基层 高等级道路 不大于30 不大于37.5mm 其它等级道路 不大于40 不大于53mm 3.1.3 钢渣中金属铁含量不应大于2.0。不应含有其它杂质。 3.1.4 钢渣密度比天然碎石大,各地使用时应以实际测试计算为准。 3.2 石 灰 3.2.1 混合料中使用石灰时可优先采用磨细的生石灰粉。 3.2.2 生石灰粉和消石灰粉技术指标不应低于表3.2.2石灰粉的要求。当石灰中CaO 和 MgO 含量在 30~50时,应通过试验适当增加石灰剂量。当石灰中CaO 和 MgO 含量小于30时,不得采用。使 用中应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如存放时间较长,应采取覆盖封存措施,妥善保管。 表3.2.2石灰粉技术指标 类 别 项 目 钙质生石灰粉 镁质生石灰粉 钙质消石灰粉 镁质消石灰粉 CaO和MgO含量 ≥75 ≥70 ≥60 ≥55 未消化残渣含量4.75mm方孔筛的筛余, ≤15 ≤15 一 一 0.9mm筛筛余 二 一 ≤0.5 ≤0.5 0.125mm筛筛余 一 二 ≤15 ≤15 3.2.3 生石灰应完全粉磨。消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消解。 3.2.4 当采用石灰类工业废料如电石渣等时,应符合本规程3.2.2的要求。严禁采用含有有害物质 的石灰类工业废料。 3.3 粉 煤 灰 3.3.1 修筑道路基层使用的粉煤灰应符合表3.3.1的要求。对于C 类粉煤灰,其安定性应符合用于水 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中的要求。 表3.3.1粉煤灰技术要求 项 目 指 标 SiO₂ 、Al ₂O₃和Fe₂O₃ 的总含量之和 应大于70 烧失量 不宜大于10 0.3mm筛筛余 应小于10 0.075mm筛筛余 应小于30 3 YB/T 41842009 3.3.2 如用湿粉煤灰,其含水量不宜超过35;符合3.3.1技术要求的新排放或陈年堆放的粉煤灰,均 可以应用。 3.4 煤 渣 3.4.1 修筑道路基层用煤渣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 其主要成分SiO₂ 、Al₂O₃ 和 Fe₂O₃ 的总含量之 和不宜低于70,烧失量不应大于20。煤渣中不宜含有杂物。 3.5 水 . 泥 3.5.1 钢渣混合料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4h,终凝时间应大于6h,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的要求。 3.6 其它材料 3.6.1 使用其它工业废渣如尾矿等时应通过试验验证,方可使用。 3.6.2 掺人钢渣混合料的天然石料,其压碎值指标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3.1.2要求。 3.6.3 掺入钢渣混合料的土,宜采用塑性指数10~20的黏性土。土块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5mm, 有 机质含量不应超过10。 3.6.4 施工用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和用水JGJ 63的规定。 4 YB/T 41842009 4 混 合 料 4.1 一般规定 4.1.1 钢渣混合料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 冲刷能力,在中冰冻、重冰冻地区应检验钢渣混合料基层、底基层的抗冻性能。 4.1.2 钢渣混合料基层、底基层按混合料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 实型四种结构类型。 4.1.3 高等级道路的基层或上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其它等级道路的基层和各级道路的底基 层可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均匀密实型混合料适用于高等级道路的底基层和其它等级道路的基层。 骨架空隙型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空隙率,适用于需考虑路面内部排水要求的基层。 4.1.4 混合料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 重 型击实试验方法进行。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宜采用振动成型方法,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 范JTG D502006 附录A 中的A.1 的规定进行,缺乏试验条件时对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实型混合料可 采用静压成型方法。 4.1.5 掺入尾矿等工业废渣的混合料的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 4.2 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 4.2.1 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压实度、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表4.2.1规定的要求。 表4.2.1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 层 位 稳定类型 特重交通 重、中交通 轻交通 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 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 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 基 层 集料 ≥98 3.5~4.5* ≥98 3~4* ≥97 2.5~3.5* 底基层 集料 ≥97 ≥2.5 ≥97 ≥2.0 ≥96 ≥1.5 ※该指标不宜超过高限。 水泥稳定集料的水泥剂量以水泥质量占全部粗细集料的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即水泥剂量 水泥质量/集料质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 过 6 。 4.2.2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集料的级配范围宜符合表4.2.2-1的要求。 表4.2.2-1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集料级配 层 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 基 层 100 90~100 60~80 29~49 15~32 6~20 0~5 底基层 100 93~100 75~90 50~70 29~50 15~35 6~20 0~5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基层集料级配范围宜符合表4.2.2-2的要求。 表4.2.2-2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集料级配 层 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 基 层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5 YB/T 41842009 5 施 工 5.1 一般规定 5.1.1 钢渣混合料路面基层的强度增长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为保证路面基层施工质量,宜选择有利的施 工季节组织施工。当日最低气温低于5℃时,不宜施工。在冰冻地区须在结冻-3℃ -5℃前15d 30d 施工完毕。 5.1.2 雨季施工易造成路基和基层原材料或混合料过湿,给施工带来困难并影响施工质量,为保证工程 质 量应避免雨季施工。如需雨季施工,应采取本规程5.9条规定的有关措施。 5.2 施工准备 5.2.1 新建道路应按设计要求开挖路槽并压实,旧路加铺时,旧路上的泥土、杂物和松散粒料等应 予清扫干净,干燥地区路槽需用水润湿,局部坑槽应先修补夯实。凡压实度和弯沉值测定结果不符 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碾压,使其达到标准。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 干、表层松散应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软”现象应采取挖开晾晒、换土、掺石灰或粒料等措施进 行处理。 路槽碾压按重型压实标准控制, 一般碾压遍数应不少于6遍,碾压成型后,检查标高、横坡、压实度、 弯沉值等符合质量要求后,转入底基层或基层施工。 为利于雨天排水,应在培挖好的路槽两侧路肩上适当开挖临时排水沟。 5.2.2 采用路拌法施工时,钢渣可在路槽内备料或在路槽外集中备料。石灰、粉煤灰和其它材料应在路 槽外备料。采用厂拌法施工时,则应将所需材料分别运至拌和厂堆存备用。 消石灰粉应在使用前筛除大于10mm 的灰渣。消解后的石灰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得产生扬尘,也 不可过湿结团。 湿排粉煤灰应提前运到现场,以便滤水和晾晒;干排的粉煤灰装运前适量加水,以免扬灰。在堆放过 程中,要防止雨淋和灰粉飞扬,如出现部分粉煤灰结块,使用前应将灰块打碎。 5.3 配 料 5.3.1 施工中材料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工程质量,配料方法可分为三种 a 层铺法根据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各种材料湿堆积密度和含水量,及混合料压实层厚和压 实度等数据,计算出各种材料的松铺厚度,以此控制摊铺厚度。可把钢渣铺在最下层,石灰和其它材料铺 在上面。层铺法适用于机械路拌。 b 体积法根据混合料的质量比换算成体积比,用容器或量具量测各种材料所占体积掺配成混 合料。体积法适用于人工路拌和厂拌。 c 质量法根据一次拌和的混合料总干质量、各种材料的含水量及设计配合比,计算出各种材 料的湿质量,然后按各种湿质量称料掺配成混合料。质量法适用于厂拌。 ,三种配料方法的各种材料用量计算公式,见附录A。 根据原材料含水量变化,应随时调整各种材料 用量。 5.4 含水量要求 5.4.1 施工中,当混合料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时,应适量加水。加水量和加水次数应根据当时气候条 件和原材料含水量而定,并使加水后混合料含水量略高于最佳含水量。 8 YB/T 41842009 5.4.2 人工拌和或机械厂拌宜用压力喷头加水。机械路拌可用洒水车或其它洒水工具将水均匀喷洒。 可随拌和随加水,也可一次加水后闷料8h~12h, 再进行拌和。 5.4.3 混合料中水分过多时应晾晒风干,使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5.4.4 混合料的加或减水量应根据混合料湿质量、实际含水量和最佳含水量等数据采用本规程附录 A 中 式A.4 计算。 5.5 拌 和 5.5.1 钢渣混合料的拌和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1 混合料少时,可采用人工拌和; 5.5.1.2 对基层质量要求高和地下管线较多的快速路和主干路,应采取机械厂拌法拌和混合料; 5.5.1.3 对施工场地开阔或需要利用现场土等原材料时,可用机械路拌法拌和混合料;也可在路床外场 地用机械集中拌和混合料。 5.5.2 机械厂拌法应采用强制式拌和机、粉碎机、皮带运输机和装载机等设备进行。操作时,先将一定 比例的石灰和粉煤灰等粉料粉碎并拌匀,然后在拌和机中与一定比例的钢渣进行拌和。拌和均匀的混合 料应卸至储料场或仓待运。在装运混合料当粗、细料有离析现象时,应用装载机翻拌均匀后,再运至工 地摊铺。 在干燥地区或遇干热天气,由于混合料在储存、运输和摊铺时蒸发失水,拌和含水量应高于最佳含水 量 的 2 ~ 5 。 对于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宜随拌和、随运送、随摊铺、随碾压;对于石 灰粉煤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和石灰稳定钢渣混合料,宜经过适当时间的闷料,再进行摊铺。 机械路拌法应由下至上按顺序分层摊铺钢渣、粉煤灰或其它粒料、粉状材料、石灰等材料,各层材 料摊铺后应整平。宜采用专用拌和机拌和均匀,也可用其它机械设备翻拌均匀。 用机械路拌法拌和混合料,对机械不易拌到之处,应辅以人工拌和均匀。 在路外场地用机械拌和混合料的方法,与机械路拌法类同。 5.5.3 人工路拌和宜采用条拌法。即将各种材料分层铺成条形后,边翻拌边前进,翻拌2~3遍后,按接 近混合料最佳含水量所需的加水量,顺条均匀地洒入混合料中,然后拌和至混合料均匀为止。 5.5.4 混合料从拌和均匀到压实时间应根据不同温度混合料水化硬化速度而定,当气温在20℃以上 时,不宜超过2d;当气温在5℃20℃时,不宜超过4d~2d。 5.5.5 拌和均匀的钢渣混合料中,不应有大于15mm 的土团粒和大于10mm 的石灰或粉煤灰团粒以及 大于本规程3.1.2中规定最大粒径的钢渣。 5.6 摊铺整型 5.6.1 将拌和好的混合料按设计断面和松铺厚度,均匀摊铺于路床内,其松铺厚度为压实厚度乘以松铺 系数。松铺系数值按试铺决定,亦可参照如下范围人工拌和、人工摊铺为1.4~1.5;机械拌和、机械摊 铺为1.2~1.3。 5.6.2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压实后立即摊铺上层混合料,在摊铺上层混合料前可将下层表面适当洒水 润湿,如不能立即铺筑上层而下层又结硬时,宜先将下层拉毛、洒水润湿,再铺筑上层。 5.6.3 平地机整型时,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先用平地机初步整平和整型,用拖拉机或轮胎压路机快速碾 压1~2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对于局部过高过低处应用齿耙将其表层耙松5cm 以上,高处应铲除,低 处应补足。再用平地机整型一次,每次整型都要按照设计高程和路拱进行。特别要注意工作段搭接处顺 适平整。 人工整型时,可用锹和耙先将混合料摊平,用路拱板进行初步整型。用拖拉机初压1~2遍后,根 9 YB/T 41842009 据实测的松铺系数,确定纵横断面的标高,并设置标记和挂线。利用锹耙按线整型。再用路拱板校正 成型。 在整型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 5.6.4 整型后,应在混合料含水量处于最佳含水量1时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不足,应适当洒水。 5.7 碾 压 5.7.1 钢渣混合料的压实厚度应视压路机压实功能决定, 一般为10cm20cm 。 基层厚度超过20cm 时 应分层摊铺和碾压。 5.7.2 机械拌和、机械摊铺的混合料可直接用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压实。 5.7.3 人工拌和、人工摊铺的混合料,应先用两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或履带机械在基层全宽内进行碾 压。直线段应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平曲线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碾压。碾压2遍后,再用三 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压实。 5.7.4 初碾时应设人跟机检查基层有无高低不平之处,高处铲除,低处填平补齐,填补处应翻松洒水再 铺混合料压实。当基层混合料压实后再找平补齐时,应在找补处挖松8cm10cm, 洒适量的水后再加铺 混合料,及时压实成型,不得贴薄层混合料找平。 5.7.5 用两轮压路机碾压时,每次应重叠1/3轮宽;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次应重叠后轮宽的1/2。 碾压速度光轮压路机宜为30m/min~40m/min; 振动压路机宜为60m/min100m/min。 5.7.6 最后均应碾压至混合料表面无明显轮迹。基层压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5.7.7 压实混合料基层的厚度、宽度、横坡、标高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质量及验收标准。 5.7.8 碾压过程中若发现局部“弹软”时,应立即停止碾压,待翻松晾干或处理后再压,若出现松散推移 应适量洒水、翻拌、整平后再压实。 5.7.9 当工作间断或分段施工时,衔接处可预留混合料不压实段,人工摊铺时,宜为2m, 机械摊铺时,应 为10m 及以上。当进行后一段施工时,应与前段留下未压实部分一起再进行拌和。 5.7.10 碾压3~4遍后应及时检查标高和路拱,不适之处应及时处理,对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平, 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5.7.11 在温度较低季节施工,混合料含水量过大,碾压时粘轮严重,不易压实,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间 断式碾压方法即先让表面晾干后进行初压,压至出水粘轮时立即停止碾压,待表面晾干后再加压,如此 反复直至碾压密实为止。 5.7.12 钢渣混合料基层施工应避免纵向接缝。当分幅施工时,纵缝应垂直相接,不得斜接。 5.7.13 在有检查井、路缘石等设施的城市道路上碾压钢渣混合料,应配备小型夯、压机具;对大型碾压 机械碾压不到或碾压不实之处,应进行人工补压或夯实。 5.7.14 压路机或汽车不得在刚压实或正在碾压的基层上转弯、调头或刹车,以保证其表面平整。 5.8 养 生 5.8.1 压实成型并经检验符合本规程的钢渣混合料道路基层,应保持潮湿状态下养生。养生期的长短 应根据环境温度确定,当环境温度在20℃以上时,不得少于7d; 当环境温度在5℃20℃时,不得少于 14d。 5.8.2 一般采取洒水养生,水应分次均匀洒布,并应以养生期内保持混合料基层表面湿润为宜,不得有 薄层积水。不得用水管直接对基层表面冲水养生。 5.8.3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对个别不能断绝交通的道路,可选用集料含量大的混合料基 层,并用乳化沥青养生,乳化沥青用量宜为0.6kg/m1.0kg/m, 再撒布5mm10mm 小碎砾石后, 方可开放交通,并应限制车速和交通量。 10 YB/T 41842009 5.8.4 在钢渣混合料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或其它结构层时,应对基层表面进行一次检查和清扫。发现 局部变形、松散和污染,应及时修补清理。 5.9 雨季施工措施 5.9.1 各段土基在雨前做到碾压密实,路槽两侧应开挖临时排水沟,以利排泄积水。因雨造成土 基湿软路段,应采取晾晒、换土、掺外掺料等措施进行处理。雨中及雨后土基未干时,严禁车辆在土 基上通行。 5.9.2 各种材料堆放场地应选在高处,并做好排水设施如在料堆周围设置排水沟。钢渣、粉煤灰宜大 堆存放或堆成断面为三角形的长堆,两面拍紧抹光。 5.9.3 混合料要边拌和边摊铺边碾压,作业段的长度应以能做到当日摊铺、当日碾压成型为宜。应避免 雨天施工。对于机械路拌及人工拌和,在作业过程中,若碾压前遇雨或将要下雨,不管是否已经拌和,应 雨前或冒雨进行临时性碾压,以减少雨水的渗入。雨后,对未拌和的混合料,待翻松晾晒接近最佳含水量 时,再进行拌和、整型及碾压,直到压实度达到要求为止。对于已摊铺好、因雨大不能进行初压的混合料, 雨后应封闭交通,晾晒至适当含水量后再进行碾压。 夫 11 YB/T 41842009 6 质量标准与检查验收 6.0.1 施工中应建立、健全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项制度。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 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凡检验不合格 的作业段,必须进行补救处理,使其达到要求。 6.0.2 钢渣混合料基层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标准及检查要求应按表6.0.2执行。 6.0.3 原材料、混合料及混合料基层试验检验项目及方法可按表6.0.3进行。 表6.0.2基层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标准及检查要求 序号 项 目 质量标准与允许误差 检查要求 1 钢 渣 应符合3.1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和生产使用时分别测2个 样品,使用过程中每2000m测2个样品 2 石 灰 应符合3.2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和生产使用时分别测2个 样品,以后每月测2个样品 3 粉煤灰 应符合3.3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前测2个样品 4 煤 渣 应符合3.4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前测2个样品 5 水 泥 应符合3.5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和生产使用时测1个样 品,强度等级变化时重测 6 土 应符合3.6要求 对土有怀疑时做此试验 水 应符合3.6要求 对水有怀疑时做此试验 天然石料 应符合3.6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前测2个样品,使用过程 中每2000m测2个样品 其它工业废渣 应符合3.6要求 做材料组成设计前测2个样品 7 配合比 钢渣用量5 石灰用量2~-1 粉煤灰用量3 水泥用量1 每拌和作业段不超过1000m或每台班检 验不得少于1次 8 含水量 最佳含水量1 据观察,异常时随时试验 9 拌和均匀度 混合料颜色均匀一致,没有粗细颗粒“窝” 随时观察 10 压实度 应符合各类混合料要求4.2.1或4.3.1或 4.4.1或4.5.1 每碾压作业段不超过1000m不得少于1处 11 混合料抗压强度 应符合各类混合料要求4.2.1或4.3.1或 4.4.1或4.5.1 取工地每作业段不超过1000m拌和好 的混合料,在试验室成型试件 12 抗冻性能 应符合4.4.4要求 取工地每作业段不超过1000m拌和好 的混合料,在试验室成型试件 13 纵断高程 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第一册的规定 14 厚 度 15 宽 度 16 横坡度 17 平整度 12 YB/T 41842009 表6.0.3原材料、混合料和混合料基层试验检验项目及方法 序 号 试验检验项目 试验检验方法 1 水泥、石灰、粉煤灰、煤渣化学分析 水泥强度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进行, 凝结时间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 T 1346进行,石灰按建筑石灰试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JC/T 478.2 进行,粉煤灰、煤渣按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76进行 2 集料筛分试验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 3 钢渣含水量、堆积密度、表观密度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 4 钢渣和石料压碎值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 5 钢渣浸水膨胀率 按附录B进行 6 钢渣中金属铁含量 按钢渣中磁性金属铁含量测定方法YB/T 4188进行 7 粉煤灰、土等的含水量 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进行 8 石灰、粉煤灰、土等的湿松密度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试样不烘干,采用5升 或10升容量筒 9 石灰的含水量 按建筑石灰试验方法物理分析方法JC/T 478.1进行 10 土的塑性指数和有机质含量 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进行 11 混合料击实和抗冻性能试验 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进行 12 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 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TJ 057进行 13 混合料含水量 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TJ 057进行 14 混合料湿松密度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试样不烘干,采用5升 或10升容量筒 15 混合料基层密度、压实度 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进行 16 纵断高程 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第一册的规定进行 17 厚 度 18 宽 度 19 横坡度 20 平整度 13 YB/T 4184200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材料用量和加减水量计算公式 A.1 层铺法计算公式 14 A.1 式中 H 某种材料的松铺厚度,单位为厘米cm; Pa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h混合料基层的压实厚度,单位为厘米cm; P 某种材料占混合料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数; p某种材料的湿松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W 某种材料的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A.2 体积法换算公式 式中 V₁,V₂,,V 各种材料的体积; P₁,P₂,,P 各种材料占混合料干质量百分比,单位为百分数; W₁,W₂,,W 各种材料的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P₁,P₂,,p 各种材料的湿松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A.3 质量法计算公式 gQ P 1W A.3 式中 g 所需某种材料的湿质量,单位为千克kg; Q 次拌和混合料的计算干重,单位为千克kg; P 某种材料占混合料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数; W 某种材料的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A.4 加或减水量计算公式 A.4 式中 B加或减水量,“”号为加水质量,“一”号为减水质量,单位为吨t; Q 混合料湿质量,单位为吨t; W₀ 混合料最佳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w 混合料实际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QQ1q₂ YB/T 41842009 式中 91,q₂,各种原材料湿质量,单位为吨t; W₁,W₂, 各种原材料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 15 YB/T 4184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钢渣浸水膨胀率测定方法 B.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筑路用钢渣安定性的检验。 B.2 仪器设备 B.2.1 台秤 台秤的称量20kg,感量10g。 B.2.2 土工击实试验设备 包括内径152mm、高170mm 的金属圆筒试模;高50mm 的套筒;直径151mm、高50mm 的筒内垫 块;底座;击实仪等。击实锤的底面直径50mm, 总质量4.5kg。击锤在导管内的总行程为450mm。 B.2.3 多孔底座 两侧带支架,中间多孔板布满2mm 的圆孔。 B.2.4 多孔顶板 直径148mm, 布满2mm 的圆孔,黄铜制,中心孔带螺纹,供安装百分表架及百分表。 B.2.5 恒温水浴 能同时放置不少于3个试模,持续保持水温803℃6h以上。 B.2.6 半圆形荷载板 每个1.25kg。 B.2.7 百分表及百分表架 百分表精度为0.01mm。 B.2.8 烘箱 可控温在1055℃。 B.2.9 滤纸 直径152mm。 B.2.10 刮刀 B.3 试样的准备 B.3.1 钢渣取样应具有代表性,采取能够代表整个批量品质的样品。按四分法缩分至试验所需量,烘 干,破碎至全部通过31.5mm 方孔筛备用。 B.3.2 进行浸水膨胀率试验的钢渣样品应是经过31.5mm 、26.5mm 、13.2mm 、4.75mm 、2.36mm、 0.3mm 及0.075mm 的方孔筛筛选的材料,其粒径分布见表B.1 。 若钢渣样品最大粒径小于31.5mm, 用 于浸水膨胀率试验钢渣样品的粒径分布应满足表B.1 中钢渣试样最大粒径以下粒径分布的要求。 表 B.1 粒径分布 筛孔尺寸mm 31.5 26.5 13.2 4.75 2.36 0.3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97.5 70 47.3 35 20 6 B.4 试验步骤 B.4.1 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中的击实试验方法进行重型击实试验, 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B.4.2 按表B.1 粒径分布要求称取3份钢渣,每份7kg, 按最佳含水率加水,充分拌和均匀,配制3个钢 16 YB/T 41842009 渣试样放在密闭的容器内保存24h。 B.4.3 在试模内装入垫块,铺上滤纸,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中的击实 试验方法进行重型击实成型,击实完成后取下套筒,用刮刀刮出多余钢渣,用细料补齐找平试件表面,铺 上滤纸,盖上多孔底座。将试模连同多孔底座一起倒置,取走垫块。再次垫上滤纸,装上多孔顶板,擦净 试模外部。 B.4.4 在多孔顶板上压4块半圆形荷载板,共重5kg。其上安装测定浸水膨胀率用的百分表架及百分 表。百分表应对准中央触点并保持竖直状态。 B.4.5 将试模放进恒温水浴槽中,试模应全部浸没水中,立即读取百分表的初读数do,精确至0.01mm。 B.4.6 开始加热至803℃后保持6h, 停止加热并自然冷却,作为一次循环。每日在相同时间加热及 自然冷却一次,持续进行10日。 B.4.7 每次循环后,再加热前读取百分表读数di, 精确至0.01mm。循环10次后读取百分表终读数 d10。结束试验,拆除试验装置。 B.5 结果计算 钢渣的浸水膨胀率按式B.1 计算 17 B.1 式中 y钢渣试样浸水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