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_DB13(J)T 210-2016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docx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DB13J/T210-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461-2016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Enginee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20160513发布 20160801 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Enginee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DB13J/T210-2016 主编部门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主编单位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批 准 部 门 河 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施行日期2 01 6 年 8 月 1 日 资源下载QQ群61754465 中阔过工业出版府 2016 北京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冀建质〔2016〕28号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症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局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 设计第一批编制计划冀建办质〔201619号〕要求,由河北 农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经组织审查 , 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 编号为 DB13J/T210-2016, 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65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5月13日 前 言 本规程是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度省工程建 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一批编制计划冀建办质〔2016〕19号 要求,由河北农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了近年来河北省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 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首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 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7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 2. 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设计计算;5.建筑与小区;6.市 政工程;7.维护管理。 本规程由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 有关材料寄送至河北农业大学地址保定市莲池区灵雨寺街289 号,邮编071000,电话0312-7521830邮箱 hb-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润衡水利景观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保定市华锐方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关村海绵城市工程研究院河北分院 石家庄国通建材有限公司 河北盛世金井塑业有限公司 河北通涛管业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俊良 刘玉民 张立勇 王 雯 吴 晨 董江朝 杨庆林 潘宏伟 顾 彬 马志中 顾少华新标准全网首发 参编人员 高俊斌 柳利魁 张向荣 杨 茜 吕 敏 郭 颖 蒋树义王志勇 于继红 张万仓 方 斌 张 琳 徐 玉 乐 王 兰 曹 越 谷国宏夏云鹏 王 宏 伟 张 萌 张铁坚 张凯伟孙秀华 薛彦民白云湃 冉祥富 郑 迅 刘 水[俞 锋 李华栋 王 莹 杨卫东 马文周 杨永春 审查人员 张源杰幸霍明昕羊马1放4李思敏 司绍林 刘福达 张 炜 李铁柱 安志敏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 语 2 2.2 符 号 5 3 基本规定8 4 设计计算 10 4.1 计算参数 10 4.2 水量计算 12 4.3 渗透设施计算 14 4.4 雨水调蓄设施计算 16 5 建筑与小区 19 5.1 一般规定 19 5.2 入渗与滞蓄 21 5.3 收集与截污 25 5.4 雨水储存 28 5.5 调蓄排放 29 5.6 处理及回用31 5.7 系统监控 3 6 市政工程 35 6.1 一般规定 35 6.2 工程建设形式 35 6.3 城市道路 36 6.4 绿地与广场 38 6.5 下凹桥区与地下空间41 6.6 城市水系 42 7 维护管理 4 附录 A 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总公式 46 附录B 径流雨水水质参考值 47 附录C 1公顷汇水区域雨水池调蓄容积 48 本规程用词说明 新标准 网益发 49 引用标准名录 50 附 条文说明 51 资源下载QQ 群6175446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 2 2.2 Symbols 5 3 Basic requiremen 8 4 Design and Calculation 标 准 全 网 息10 4.1 Design Parameters 10 4.2 Water quantity calculation 12 4.3 Calculation of infiltration facilities 14 4.4 Calcula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ies 16 5 Building and sub -distric 19 5.1 General requirement 19 5.2 Infiltration and retention 21 5.3 Collection and pollutant abatement 25 5.4 Stormwater storage 28 5.5 Stormwater detention 29 5.6 Treatment and reuse 31 5.7 System monitoring 3 6 Municipal Engineering 35 6.1 General requirement 35 6.2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35 6.3 Urban roads 36 6.4 Green space and squares 38 6.5 Sunken bridge areas and underground space 41 6.6 Urban water systems42 7 Operation management 44 Appendix A Rainfall intencity ula 46 Appendix B Rainwater runoff quality 47 Appendix C The rain pool of storage capacity 4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 发 4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50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51 资源下载QQ群61754465 1 总 则 1.0.1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 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有效防治 城市内涝,修复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使海绵城市建设做到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新建发改建、扩建的建筑与 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的规划、设计、管理与 维护,不适用于雨水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 1.0.3 低影响开发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入使用,并与相关的风景园林、建筑、给排水、防洪 等城市建设相互协调。 1.0.4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754465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 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 发展方式。 2.1.2 低影响开发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保持城市开 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缓解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而造成的 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提高,减轻对环境造成的不利 影响。 资源下载QQ 群61754465 2.1.3 雨水滞蓄 storm 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 收集回用,是对雨水径流的削减。 2.1.4 雨水储存 stormwate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 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2.1.5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6 调蓄容积 regulation volume 2 雨水调蓄构筑物中用于调蓄径流峰值流量的容积。 2.1.7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 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 一般通过当地 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 mm 表示。 2.1.8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1.9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10 弃流设施 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equipment 利用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 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 2.1.11 初期径流 initial 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2.1.12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13 绿色屋面 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 2.1.14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 2.1.15 透水铺装地面 pervious pavement 可渗透、滞留或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2.1.16 透水路面结构 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 3 路表水能够渗透至面层、基层、垫层、路基的道路结构,分 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 2.1.17 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 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2.1.18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 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2.1.19 下沉式绿地 depressed green area 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 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 2.1.20 植草沟 grass swale 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 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2.1.21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measure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 雨水径流,由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蓄水层构成。 2.1.22 渗透塘 infiltration pool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塘。 2.1.23 渗透检查井 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1.24 入渗井 infiltration well 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 4 2.2 符 号 2.2.1 流量、水量 q 设计暴雨强度; q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W降雨径流量; Vs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网 首 发 W 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 W.渗透设施进水量; Ws渗 透 量 ; D 调蓄量; W 多年日调蓄计算的总来水量; Wu 多年日调蓄计算的总弃水量; Sm 单位面积日渗透量; 61754 4465 V 调蓄容积; Wp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 Vmd 日平均风速; Q 雨水设计流量; Qs水体日渗漏量; Q 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 Q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2.2.2 水头损失、几何特征 5 P- 空气的蒸汽分压; Pm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F 汇水面积; F₁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 Fy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 Fo渗透设施直接受水面积; 6 Fw水池的表面积; hy 设计降雨量; δ 初期径流厚度; As 有效渗透面积; 全 网 首 发 Ar 调蓄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 nk- 调料的孔隙率; Tη雨水池平均雨水收集效率。 2.2.3 计算系数及其他 ψ;各类歪垫面的径流系数; 61754465 ψz综合径流系数; Vzc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Vm 流量径流系数; ψ 径流系数; b 、n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n₁ 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 no系统原截流倍数; K土壤渗透系数; J 水力坡降; α 综合安全系数; m 折减系数; β 安全系数; βp调控出流过程平均流量相对于峰值流量的比值; Zov雨水池溢流堰顶标高; Zu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 2.2.4 时间 t- 降 雨 历 时 ;新 标 准 全 网 首 发 t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 t₁汇水面汇水时间;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ts渗透时间; to排空时间; t₁ 调蓄池进水时间。 资 源 下 载QQ 群61754465 7 3 基本规定 3.0.1 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实现低 影响开发和节制用水。 3.0.2 回用雨水不得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3.0.3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确保公众安全、便于使用及维护的 安全措施。 3.0.4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 养护、管理等因素,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3.0.5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设计标准,应使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 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应大于0.6; 2 新开发区域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应大干05。 3.0.6 新建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景观水 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蓄功能;人工湖景观 区域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 态水体。 3.0.7 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应 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 等。 3.0.8 雨水管渠重现期不应低于国家规定范围内的雨水排放系统 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8 3.0.9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汇流面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1 选择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汇流面; 2 避开垃圾堆、工业污染地等污染源; 3 保证汇流面水流通畅。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资源下载QQ 群61754465 9 4 设计计算 4.1 计算参数 4.1.1 降雨资料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30年 以上降雨资料确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降雨量应按多年平均降 雨量计算。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4.1.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计算, 一般采用1~2年一遇24h 降雨量数据;对于规模较小、雨水汇流时间短,以雨水入渗为主、 雨水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工程,应以降雨强度作为雨水利用设施 的设计标准。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可参照附录A。 4.1.3 径流系数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 可参照表4.1.3取值。 表4.13雨量径流系数与流量径流系数 下垫面种类 雨量径流系数ψe 流量径流系数wm 绿色屋面 0.30~0.40 0.40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0.80~0.90 1.0 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0.80~0.90 0.9 块石等铺砌路面 0.50~0.60 0.7 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 0.40 0.5 非铺砌的土路面 0.30 0.4 绿 地 0.15 0.25 水 面 1.0 1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50cm 0.15 0.25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50 1.1610⁻5.7910 粉 砂 0.075 50 5.7910⁰1.1610 细 砂 0.075 85 1.1610⁵5.7910⁵ 中 砂 0.25 50 5.7910⁵2.3110 均质中砂 一 一 4.05105.7910 粗 砂 0.50 50 2.31105.7910 圆 砾 2.00 50 5.7910⁻1.1610 4.1.5 雨水水质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 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 11 标准确定,径流雨水水质应以实测水质为准,无实测资料时可参 考附录B。 4.2 水量计算 4.2.1 降雨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W10ψzchyF 4.2.1-1 式中W 降 雨径流童标准全 首 发 Vzc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hy设计降雨量mm; F汇水面积hm, 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初期径流弃流量宜按下式进行计算。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 据实测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确定。 W10δF 4.2.1-2 式中W₁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m; 54465 δ初期径流厚度mm, 一般屋面取2mm~3mm, 小 区路面取3mm~5mm, 市政路面取3mm~15mm; F汇水面积 hm, 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2.2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ymqF 4.2.2 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 L/s; Vm流量径流系数,见表4.1.3; q设计暴雨强度[L/shm]; 12 F- 汇水面积 hm, 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2.3 水量平衡分析 1 滞蓄、渗透设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水量、滞蓄量 排放量; 2 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 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 3 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丽 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示回用水量首渗漏量、蒸发量、补充 水量和排放量。 4.2.4 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量应按水面蒸发量、水体渗漏 量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之和确定。 1 水面蒸发量应以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Qzh52.0FwPm-P10.135Vmd 4.2.4-1 式中Q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 L/d; Fw 水池的表面积αm 61754465 Pm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P空气的蒸气分压 Pa; Vmd 日平均风速 v/s。 2 水体日渗漏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2.4-2 式中Qs 水体日渗漏量 m/d; 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m.d], 不大于[1L/md]; As有效渗透面积 m, 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常 13 水位以下侧面渗水面积之和。 3 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物化及生化处理设施时,自用水量为总 处理水量的5~10;当采用自然净化方法处理时可不考虑自用 水 量 。 4.2.5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且应满足以 下要求 1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按本规程式4.2.1-1计算; 2 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降雨 径流量的40。 4.3 渗透设施计算 14 4.3.1 渗透设施的渗透能力按下式计算 WaKJ4. 4.3.1 式中Ws渗透量 m; a综合安全系数, 一般可取0.50.8; K 土壤渗透系数 m/s, 参见表4.1.4;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 As有效渗透面积 m; ts渗透时间 s。 4.3.2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 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 3 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 算; 4 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4.3.3 建筑与小区入渗系统产流历时内蓄积雨水量应按下式计 算 V₈maxW.一Ws 4.3.3 式中V₅ 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 m, 产流历时不宜大于 120min; W.渗透设施进水量m; W₃渗透量m 。 4.3.4 建筑与小区渗透设施进水量应按下式计算 4.3.4 式中W. 渗透设施进水量m; Fy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 Fo 渗透设施直接受水面积hm, 埋地渗透设施为0; t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465 Vm流量径流系数 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 4.3.5 建筑与小区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按下式计算 4.3.5 式中Wp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 m; nk填料的空隙率,不应小于30,无填料者取1。 4.3.6 下沉绿地面积大于硬化汇水面积时,可不进行入渗能力计 15 算。 4.4 雨水调蓄设施计算 4.4.1 在合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 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3600tn-noQdβ 4.4.1 式中 V调蓄池有效容积主m网首 发 t,调蓄池进水时间h, 宜采用0.5h~1h, 当合流制 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 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宜取下限; n₁ 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 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 间的关系求得; no系统原截流倍数; Qd 截流并以前的旱流污水量7ms65 β安全系数,可取1.1~1.5。 4.4.2 在分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 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10D Fβ 4.4.2 式中 V调蓄池有效容积 m; D调蓄量 mm, 按降雨量计,可取4mm~8mm; F- 汇水总面积 hm; ψ径流系数; 16 β安全系数,可取1.1~1.5。 4.4.3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 按下列公式计算 4.4.3 式中 V 调蓄池有效容积 m; α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 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 Q 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mmin; 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t 降雨历时min, 根据公式tt₁mt₂ 计算,式中 m1。 4.4.4 用于雨水利用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 长远期规划、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4.5 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前按下列公式计算 4.4.5 式中 to排空时间 h; V调蓄池有效容积m; Q 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 m/s; η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 调蓄池出水管径根据设计排水流量确定,也可根据表4.4.5 进行估算。 17 表4.4.5管径估算表 调蓄池容积m 出水管管径mm 500以下 150200 500~1000 200~250 1000~2000 250~300 4.4.6 调蓄设施的调蓄容积及调蓄控制应按区域降雨、地表径流 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及用水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有条件地区,调蓄设施设计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应涵盖降雨 重现期2、3、5、10、20、50年的降雨情况。 资源下载QQ 群61754465 18 5 建筑与小区 5.1 一般规定 5.1.1 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 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 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生 全网首发 2 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3 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 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 排雨量。 5.1.2 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的组合形式、各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 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用水 量、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 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 宜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当场均降雨间隔期回用 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相 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 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 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19 5 经济合理性。 5.1.4 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合理利用场地空间,宜优先采用雨水渗透、滞蓄系统; 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与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管网等 设 施 ; 3 调蓄系统应根据项目条件和要求设雨水收集、调蓄池及溢 流排放等设施,宜与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 5.1.5 雨水收集回用设施规模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可收集的雨水量; 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 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 4 经济合理性。 5.1.6 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 小区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地下,也可 采用渗排一体化设施。 5.1.7 雨水调蓄设施包括式雨水调蓄池1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 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洼地入渗设施等,雨水收集池 排空时间不应大于12h。 5.1.8 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 大于开发建设前水平或规定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 2年选取。 5.1.9 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 体补水。室外土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汇流面的雨水入渗后,其入 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雨水入渗。 5.1.10 建筑与小区中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的合用系统时,原 20 水不宜混合。尚应符合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的规定。 5.2 入渗与滞蓄 5.2.1 建筑与小区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上层铺装 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5.2.2 雨水入渗可采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植草沟与 洼地入渗、浅沟渗渠组合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 透管-排放系统等方式。 标准全网首发 5.2.3 雨水入渗场所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 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 2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5.2.4 雨水入渗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绿地雨水应就地入渗; 2 人与非机动车同行的硬质地面、广场等宜采用透水地面; 3 屋面雨水的入渗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经技术经济和环境 效益比较后确定; 4 采用土壤入渗雨水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⁶m/s, 且地 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 5 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设有渗排设施时,地下建筑顶面 覆土可做渗透层; 6 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 3m, 并对其他建筑物、管道基础不产生影响; 7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溢流设施; 21 8 当雨水渗透设施埋地设置时,应在其底部和侧壁衬透水土 工布,渗透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应满足 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5.2.5 透水铺装的设计应满足当地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 降雨60min, 表面不应产生径流的透水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 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 2 透 水 面 层 的 渗 透 系 数 应 大 1 0 0m/s。可采用透水砖、 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面层采用透水砖时,其抗压强度、抗 折强度、抗磨长度及透水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 3 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 定; 4 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 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宜小于面层; 5 基层和底基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 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一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 透水混凝土; 6 铺装地面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要求,北部寒冷地区还应满 足抗冻要求。 5.2.6 下沉式绿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应根据当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