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_10007-2018_燃气采暖热水炉及热水器用燃烧器.doc
ICS 91.140 P 45 团 体 标 准 T/CECS 100072018 燃气采暖热水炉及热水器用燃烧器 Burner for combiboiler and water heater 2018-09-30发布 2019-02-01实施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发 布 T/CECS 10007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4 4.1 按使用燃气种类分类 4 4.2 按燃烧方式分类 4 5 材料、结构和外观 4 5.1 材料 4 5.2 结构 5 5.3 外观 5 6 性能要求5 6.1 气密性 5 6.2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 5 6.3 耐振动性 5 6.4 螺纹耐扭力性 6 6.5 火焰稳定性 6 6.6 热输入准确度 6 6.7 烟气中CO 含量 6 6.8 烟气中NO,含量 7 6.9 耐盐雾性 7 6.10 耐温度交变性 7 6.11 陶瓷纤维燃烧器耐用性 7 6.12 陶瓷板燃烧器材料性能 8 6.13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压强度 8 6.14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水锤冲击 8 6.15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8 7 试验方法 8 7.1 试验条件 8 7.2 气密性试验 10 7.3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试验 10 7.4 耐振动性试验 10 7.5 螺纹耐扭力性试验 10 7.6 火焰稳定性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进行试验11 7.7 热输入准确度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试验11 7.8 烟气中CO 含量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进行试验11 I T/CECS 100072018 7.9 烟气中NO ₂含量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试验12 7.10 耐盐雾性试验 12 7.11 耐温度交变性试验 12 7.12 陶瓷纤维燃烧器耐用性试验 13 7.13 陶瓷板燃烧器材料性能试验 13 7.14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压强度试验 13 7.15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水锤冲击试验 13 8 检验规则 13 8.1 总则 13 8.2 出厂检验 14 8.3 型式检验 14 8.4 检验项目14 9 标志和使用说明书 15 9.1 标志 15 9.2 使用说明书 15 10 包装、运输和贮存 15 10.1 包装 15 10.2 运输 16 10.3 贮存 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17 Ⅱ T/CECS 1000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镇燃气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台州市迪欧电器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梦地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禾森机电有限公司、广东万 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波利多罗燃烧器制造常州有限公司、上海林内有限公司、台州乐达卫厨有限公 司、浙江广涛卫厨有限公司、北京菲斯曼供热技术有限公司、贝卡尔特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广东辽原五 金电器有限公司、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上海金巨源热能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 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中山市思源电器有限公司、珠海吉泰克燃气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威能中国 供热制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州迪森家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双菱戴纳斯帝电气有限公司、广东瑞马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叶茂厨卫科技有限公司、奥可利电 子昆山有限公司、宁波瀚锋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狄礼君、何贵龙、金建民、杜一鸣、孙云帆、史凌、江华、江梅德、陈文涛、邵柏桂、 邢凡、刘成、朱高涛、董七五、刘云、向熹、王勇、浦堃、徐国平、熊磊明、江帆、罗战东、吴叶波、李志刚、 张科峰、王恩直。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赵自军、伍国福、应援农、武伟、广宏、吴永、唐波、王君、张迈。 Ⅲ T/CECS 100072018 燃气采暖热水炉及热水器用燃烧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燃气采暖热水炉以下简称采暖炉及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以下简称热水器用燃烧 器的分类,材料、结构和外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火孔板为不锈钢、金属纤维、陶瓷纤维和陶瓷板等材料的燃烧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33.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40.1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1633 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 的测定 GB/T 1634.1 塑料 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GB/T 1843 塑料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 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3098.12010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32016 紧固件机械性能 紧定螺钉 GB/T 3098.52016 紧固件机械性能 自攻螺钉 GB/T 3098.62014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5169.12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12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 材料的灼 热丝可燃性指数GWFI 试验方法 GB/T 5169.162017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16部分试验火焰 50 W水平与垂直火 焰试验方法 GB 6932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 GB/T7307 55非密封管螺纹 GB/T7322 耐火材料 耐火度试验方法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11026.1 电气绝缘材料 耐热性 第1部分老化程序和试验结果的评定 GB/T 13611 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GB/T 18033 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 GB 25034 燃气采暖热水炉 JC/T 2137 红外辐射蜂窝陶瓷燃烧板 3 术语和定义 GB 6932 、GB 25034 和JC/T 213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T/CECS 100072018 3.1 燃烧器 burner 可燃气体与空气进行混合并实现稳定燃烧的组件。 示例见图1和图2。 说明 1 进气管; 2 分气管; 3 喷嘴; 4 预混腔; 5 火排。 图 1 大气式燃烧器示意图 1 2 空气 燃 气 说 明 1 预混腔; 2 燃烧器。 图 2 全预混燃烧器示意图 3.2 水冷式燃烧器 water-cooled burner 利用穿过火排的冷却管中的水降低火排温度的燃烧器。 3.3 浓淡燃烧器 lean-rich burner 至少由两种不同氧浓度的混合气组合燃烧的燃烧器。 3.4 金属纤维燃烧器 metal fiber burner 金属纤维通过烧结、编织或编结工艺制成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燃烧器,具有红外热辐射和蓝焰两种 2 T/CECS 100072018 燃烧方式。 3.5 陶瓷纤维燃烧器 ceramic fiber burner 以陶瓷纤维为载体,表面附着碳化硅等物质的燃烧器。 3.6 火排 burner element 组成大气式燃烧器的独立单元,可燃气体与空气在其中进行预混并实现稳定燃烧的装置。 示例见图1。 3.7 预混腔 mixer 可燃气体与空气进行混合的腔体。 示例见图1和图2。 3.8 火孔板 flame strip 构成火孔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示例见图3。 说 明 1稳焰槽; 2火孔板; 3火孔。 图 3 火孔板和稳焰槽示意图 3.9 稳焰槽 flame stabilized groove 稳定燃烧火焰的腔体。 示例见图3。 3.10 喷嘴 nozzle 燃气进入预混腔的零件。 3.11 燃烧器安装支架 bracket for burner mounted 固定燃烧系统导流板、燃烧器和分气管之间相对位置的支撑板。 3.12 整体式火排 integral burner element 火孔板与预混腔通过冲压等工艺制成的一体式不可拆分的火排。 3.13 分体式火排 split burner element 火孔板与预混腔通过卡扣、铆接或焊接工艺组装成的火排。 3 T/CECS 100072018 3.14 刚性密封 rigid seal 接触面间无弹性密封材料,依靠金属表面的微小变形实现密封。 4 分类 4.1 按使用燃气种类分类 按使用燃气种类分类见表1。 表 1 按使用燃气种类分类 类别 使用燃气种类 代号 人工煤气燃烧器 人工煤气 R 天然气燃烧器 天然气 T 液化石油气燃烧器 液化石油气 Y 液混空燃烧器 液化石油气混空气 YK 4.2 按燃烧方式分类 按燃烧方式分类见表2。 表 2 按燃烧方式分类 类别 燃烧方式 扩散式燃烧器 燃烧所需的空气未预先与燃气混合的燃烧器 大气式燃烧器 燃烧所需的部分空气与燃气预先混合的燃烧器 全预混式燃烧器 燃烧所需的全部空气预先与燃气充分混合的燃烧器 5 材料、结构和外观 5.1 材料 5.1.1 燃烧器火孔板应采用熔点大于700 ℃的材料。 5.1.2 大气式预混腔应采用熔点大于500℃的金属材料。 5.1.3 大气式燃烧器火排不锈钢材料壁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稳焰槽及预混腔不应小于0.3 mm; b 采暖炉用整体式火排不应小于0.4 mm; c 采暖炉用分体式火排火孔板不应小于0.3 mm; d 热水器用火孔板不应小于0.3 mm; e 浓淡燃烧器火排分隔板不应小于0.3 mm。 5.1.4 水冷式燃烧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火孔板应采用壁厚不小于0.6 mm 的不锈钢; b 冷却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0.7 mm 的铜管,且符合GB/T 18033的规定; c 其他部位铜材料壁厚不应小于0.8 mm; 4 T/CECS 100072018 d 铝材料壁厚不应小于1.0 mm。 5.1.5 陶瓷纤维燃烧器火孔板材料密度不应小于7.7 kg/m。 5.1.6 紧固件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螺栓、螺钉和螺柱材料性能等级不应低于GB/T 3098.12010规定的6.8级; b 紧定螺钉硬度等级不应低于GB/T 3098.32016 规定的45H 级 ; c 奥氏体和马氏体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机械性能等级不应低于GB/T 3098.62014规定的 70级; d 铁素体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机械性能等级不应低于GB/T 3098.62014规定的60级; e 自攻螺钉最小破坏扭矩应符合GB/T 3098.52016 表3的规定。 5.2 结构 5.2.1 燃烧器应坚固耐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应松动。 5.2.2 燃气喷嘴与火排的相对位置应固定,喷嘴与分气管的连接宜采用刚性密封。 5.2.3 当装配件拆下和重新安装时,应容易置回正确的位置。 5.2.4 在燃气主管路设置的测压口,测压口外径应为90-8.5 mm, 有效长度不应小于10 mm, 测压口内 径不应超过1mm 。测压口不应影响气路的气密性。 5.2.5 螺纹连接的燃气进气管,螺纹应符合GB/T7307 的规定。 5.2.6 陶瓷板燃烧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表面不应有可见裂纹; b 边缘第一排孔堵孔数不应超过3个,且不应相连,其他部位不应有堵孔; c 在500 mm 范围内缩孔不应超过4个; d 表面允许有2处深度不大于0.5 mm、面积不大于10 mm 且不连续的缺陷和塌坑。 5.2.7 施加100 N 的水平拉力于金属纤维燃烧器的金属纤维,焊点不应开焊。 5.3 外观 5.3.1 燃烧器应无锋利的锐边、变形和裂纹。 5.3.2 陶瓷纤维燃烧器表面不应有模具压痕、粉末和破损。 6 性能要求 6.1 气密性 6.1.1 分气管 泄漏量不应大于0.06 L/h。 6.1.2 火排 除出火孔外其他部位不应有火焰。 6.2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 不应变形和破损。 6.3 耐振动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不应变形、开裂和脱焊; b 气密性应符合6.1的规定。 5 T/CECS 100072018 6.4 螺纹耐扭力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进气管螺纹不应滑丝和断裂; b 气密性应符合6.1.1的规定。 6.5 火焰稳定性 6.5.1 火焰传递 点燃一处火孔后,火焰应在2 s 内传遍所有火孔,且无爆燃现象。 6.5.2 熄火 主火燃烧器应无熄火现象。 6.5.3 离焰 主火燃烧器应无离焰现象。 6.5.4 回火 主火燃烧器应无回火现象。 6.6 热输入准确度 折算热输入与额定热输入偏差率绝对值不应大于5。 6.7 烟气中CO 含量 6.7.1 额定热输入时烟气中CO含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浓度应小于0.10; b 非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 浓度应小于0.06。 6.7.2 极限热输入时烟气中 CO含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浓度应小于0.10; b 非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 浓度应小于0.06。 6.7.3 不完全燃烧界限气状态下烟气中CO 含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浓度应小于0.20; b 非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浓度应小于0.10。 6.7.4 离焰界限气状态下烟气中CO含量 6.7.4.1 额定热输入状态烟气中 CO含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6 T/CECS 100072018 a 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 含量应小于1000 ppm; b 非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 含量应小于600 ppm。 6.7.4.2 最小热输入状态烟气中CO含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浓度应小于0.20; b 非给排气式器具烟气中CO.-1 浓度应小于0.10。 6.8 烟气中NO, 含量 烟气中NO₂ 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 3 NO 排放分级 NO,排放分级 NO₂浓度上限/[mg/kw h] 1 260 2 200 3 150 4 100 5 70 6.9 耐盐雾性 燃烧器不锈钢材料表面不应出现红斑。 6.10 耐温度交变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10 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应有裂纹; b 气密性应符合6.1的规定; c 烟气中CO 含量应符合6.7的规定。 6.11 陶瓷纤维燃烧器耐用性 6.11.1 耐高温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质量偏差率的绝对值不应大于5; b 热输入应符合6.6的规定; c 烟气中CO 含量应符合6.7的规定。 6.11.2 耐热输入交变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质量偏差率的绝对值不应大于5; b 热输入应符合6.6的规定; c 烟气中CO 含量应符合6.7的规定。 7 T/CECS 100072018 6.11.3 耐连续燃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质量偏差率的绝对值不应大于5; b 热输入应符合6.6的规定; c 烟气中CO 含量应符合6.7的规定。 6.12 陶瓷板燃烧器材料性能 6.12.1 弯曲强度 陶瓷板弯曲强度不应小于1.5 MPa。 6.12.2 吸水率 陶瓷板吸水率不应小于25。 6.12.3 耐火度 陶瓷板耐火度不应小于1330℃。 6.12.4 耐热震性 表面应无可见裂纹。 6.12.5 燃烧稳定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60 s内燃烧器表面应变红; b300 s后燃烧器表面应无局部或条状黑暗或发亮现象。 6.13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压强度 不应有塑性变形和泄漏。 6.14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水锤冲击 不应有塑性变形和泄漏。 6.15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试验条件 7.1.1 试验用燃气 试验用燃气及试验压力按GB/T 13611执行。 7.1.2 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条件如下 8 T/CECS 100072018 a 实验室温度20℃15℃; b 进水温度20℃5℃。 7.1.3 燃烧产物的采样 按 GB 2503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7.1.4 试验仪器仪表 试验仪器仪表应符合表4的规定或采用同等以上精度等级的其他试验仪器仪表。 表 4 试验仪器仪表 试验项目 仪器仪表示例 规格或范围 精度/最小刻度 温度 环境温度 温度计 0℃50 ℃ 0.1℃ 水温 低热惰性温度计,如水银温度 计或热敏电阻温度计 0℃100 ℃ 0.2℃ 燃气温度 水银温度计 0℃50 ℃ 0.5 ℃ 相对湿度 湿度计 0 RH~100RH 1RH 压力 大气压力 动槽式水银气压计 定槽式水银气压计 盒式气压计 81 kPa~107 kPa 0.1 kPa 燃气压力 U型压力计或压力表 0 Pa~6000 Pa 10 Pa 水压力 压力计 0 MPa~0.6 MPa 0.4级 0 MPa~2.5 MPa 0.4级 尺寸 游标卡尺 0 mm~150 mm 0.02 mm 沟槽游标卡尺 0mm~150 mm 0.02 mm 螺纹量规 一 一 力矩 手动扭力扳手 1.5倍3倍试验力矩 士1 气密性 气体检漏仪 一 0.01 mL/min 烟气分析 CO含量 CO分析仪 00.2 1≤5的测量值/1 ppm 2测量值的最大波动值≤4 3反应时间≤10s CO₂含量 CO₂分析仪 0~25 5的测量值 O₂含 量 O2分析仪 0~25 1 空气中CO₂含量 CO₂分析仪 0~25 0.1 燃气流量 湿式或干式气体流量计 一 1.0级 时间 1h以内 秒表 一 0.1 s 超过1h 时钟 一 一 紧固件机械性能 拉力试验机、扭矩试验装置、 冲击试验装置 符合GB/T 3098.1、GB/T 3098.3、GB/T 3098.5 和GB/T 3098.6的规定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一 符合GB/T 1033.1、GB/T 1040.1、GB/T 1633、GB/T 1634.1、 GB/T 1843、GB/T 5169.12、GB/T 5169.16和 GB/T 11026.1的规定 9 T/CECS 100072018 7.2 气密性试验 7.2.1 分气管 封闭燃气喷嘴,从燃气入口施加压力为15 kPa 的空气进行试验。 7.2.2 火排 使用0-2气,点燃燃烧器,用明火试验火排四周。 7.3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试验 按图4所示将燃烧器固定在夹具上并施加20Nm 的扭力,保持10s 后再从相反方向施加扭力进 行试验后目测。 说 明 1固定底板; 2燃烧器安装支架; 3辅助夹具; 4扭力扳手。 图 4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试验 7.4 耐振动性试验 将不带包装的燃烧器火孔板朝下固定在试验台,以全振幅5 mm, 频率10 Hz, 上下前后左右各振动 30 min后目测并按7.2的规定进行试验。 7.5 螺纹耐扭力性试验 将试验用螺母安装在燃烧器进气口,对螺母施加表5规定的扭矩,扭矩应持续、平稳、逐渐的施加, 达到规定的扭矩后保持10 s, 拆下螺母后按7.2.1的规定进行试验。 表 5 施加扭矩值 公称尺寸DN/mm 8 10 15 20 25 扭矩/N m 20 35 75 100 125 10 T/CECS 100072018 7.6 火焰稳定性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进行试验 7.6.1 概述 下列试验在冷机状态和热平衡状态分别进行,分段燃烧的燃烧器且应在各分段状态下进行。 7.6.2 火焰传递试验 使用3-2气,安装最短排气管或给排气管,在最大和最小热输入状态分别点燃燃烧器,目测火焰 传递。 7.6.3 熄火试验 使用3-3气,安装最短排气管或给排气管,在最大和最小热输入状态分别点燃燃烧器,15 s 后目测 应无熄火。 7.6.4 离焰试验 使用3-1气,安装最短排气管或给排气管,在最大和最小热输入状态分别点燃燃烧器,15 s 后目测 应无离焰。 7.6.5 回火试验 使用2-3气,安装最短排气管或给排气管,按下列步骤试验 a 在最大和最小热输入状态分别点燃燃烧器,目测60 s 内应无回火; b 连续燃烧20 min 后,再次点火应无回火现象。 7.7 热输入准确度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试验 按 GB 2503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7.8 烟气中CO 含量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进行试验 7.8.1 概述 除非另有说明,器具安装最长的给排气管或对应压力损耗的给排气管。在热平衡状态时测量燃烧 产物中的CO 和 CO₂ 或 O₂ 含量。干燥、过剩空气系数a1 时,烟气中 CO 的含量用式1或式2 计算 11 1 式中 COm 取样试验的 CO 含量体积分数的数值; CO₂n 干燥、过剩空气系数α1时烟气中CO₂ 的最大含量体积分数的数值; CO₂m 取样试验的 CO₂ 含量体积分数的数值。 注CO₂n 的数值按实际燃气的理论烟气量计算或参照GB/T 13611; 式中 COm 取样试验的CO 含量体积分数的数值; O₂m 取样试验的O₂ 含量体积分数的数值。 2 T/CECS 100072018 注当CO₂ 浓度小于2时,建议采用此公式。 7.8.2 额定热输入时烟气中 CO含量试验 使用0-2气,达到热平衡状态后,试验烟气中CO 的含量。 7.8.3 极限热输入时烟气中CO 含量试验 使用基准气,按下列规定进行试验 a 对于未装燃气稳压器或装有燃气/空气比例控制装置的器具,在最高供气压力下试验; b 对于装有燃气稳压器并使用人工煤气的器具,在107额定热输入状态下试验; c 对于装有燃气稳压器并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器具在105额定热输入状态下试验; 达到热平衡状态后,试验烟气中CO 的含量。 7.8.4 不完全燃烧界限气状态下烟气中CO 含量试验 使用0-2气,按下列规定调节热输入 a 对于未装燃气稳压器的器具,调节在107.5额定热输入状态; b 对于装有燃气、空气比例控制的器具,调节在额定热输入状态; c 对于装有燃气稳压器的器具或在燃气管路上装有单独稳压器的器具,调节在105额定热输 入状态。 再使用不完全燃烧界限气代替基准气,燃烧稳定后,试验烟气中CO 的含量。 7.8.5 离焰界限气状态下烟气中CO 含量试验 7.8.5.1 额定热输入状态下烟气中CO 含量试验 使用3-2气,燃烧稳定后,试验烟气中CO 的含量。 7.8.5.2 最小热输入状态下烟气中CO 含量试验 使用基准气,按下列规定调节热输入 a 对于未装燃气稳压器的器具,调节在最小热输入状态,燃气入口压力为最低压力; b 对于装有燃气、空气比例控制的器具,调节在最小热输入状态; c 对于装有燃气稳压器的器具,调节在95最小热输入状态。 再使用离焰界限气代替基准气,燃烧稳定后,试验烟气中CO 的含量。 7.9 烟气中NO₂ 含量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试验 按 GB 25034的规定进行试验。 7.10 耐盐雾性试验 按GB/T 10125规定进行72 h 中性盐雾试验,取出清洗后目测。 7.11 耐温度交变性试验 使用0-2气,在制造商声明的火孔板表面最高温度状态燃烧10 min 后停止燃烧,机械通风冷却 5 min,为1次循环,循环运行10000次后,显微镜下观察并按7.2和7.8的规定进行试验。 12 T/CECS 100072018 7.12 陶瓷纤维燃烧器耐用性试验 7.12.1 耐高温性试验 试验前称量燃烧器质量,1100 ℃高温箱放置100 h 后,取出室温放置24 h 后称量燃烧器质量,按 7.7和7.8的规定进行试验。 7.12.2 耐热输入交变性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进行试验 试验前称量燃烧器质量,额定热输入运行30 min, 停止燃烧20 min, 再以最小热输入运行30 min 后停止燃烧20 min, 为1次循环,循环运行600次后,按7.7和7.8的规定进行试验,并称量燃烧器质量。 7.12.3 耐连续燃烧试验采暖炉或热水器整机试验 试验前称量燃烧器质量,在110的额定热输入状态连续运行168h 后,按7.7和7.8的规定进行试 验,并称量燃烧器质量。 7.13 陶瓷板燃烧器材料性能试验 7.13.1 弯曲强度试验 按JC/T 2137的规定进行试验。 7.13.2 吸水率试验 按JC/T 2137的规定进行试验。 7.13.3 耐火度试验 按GB/T7322 的规定进行试验。 7.13.4 耐热震性试验 按JC/T 2137的规定进行试验。 7.13.5 燃烧稳定性试验 0-3气,点燃燃烧器后目测。 7.14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压强度试验 从进水口注水,逐渐关闭出水阀,注水到水压为2.0 MPa, 保压1 min。 7.15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水锤冲击试验 a 启动水路中试验样品后的启闭阀门,开启0.6 s 后关闭0.6s, 冲击水压不应小于2.0 MPa, 为 1次循环,循环试验250000次。 b 从进水口重新注水,逐渐关闭出水阀,注水到水压为1.5 MPa, 保压1 min。 8 检验规则 8.1 总则 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13 T/CECS 100072018 8.2 出厂检验 8.2.1 批量生产时应对每个燃烧器进行出厂检验。 8.2.2 抽样检验应符合GB/T 2828.1的规定。可采用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检查批次为月或日产 量或一次定货批量台,检查水平为特殊检验水平S-1, 接收质量限AQL 为4.0;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 确定。 8.3 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结构有较大改变时; c 产品系列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8.4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见表6,或由制造商和买方共同商定。 表 6 检验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不合格分类 技术要求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章条号 全检 抽检 1 材料 一 一 √ A 5.1 一 2 结构 一 √ √ B 5.2 一 3 外观 √ √ √ B 5.3 一 4 气密性 分气管 √ √ √ A 6.1.1 7.2.1 火排 √ √ √ A 6.1.2 7.2.2 5 大气式燃烧器耐扭力性 一 √ √ B 6.2 7.3 6 耐振动性 一 一 √ B 6.3 7.4 7 螺纹耐扭力强度 一 √ √ A 6.4 7.5 8 火焰稳定性 一 √ √ A 6.5 7.6 9 热输入准确度 一 一 √ B 6.6 7.7 10 烟气中CO含量 一 一 √ A 6.7 7.8 11 烟气中NO,含量 一 一 √ A 6.8 7.9 12 耐盐雾性 一 一 √ B 6.9 7.10 13 耐温度交变性 一 一 √ A 6.10 7.11 14 陶瓷纤维燃烧器 耐用性 耐高温性 一 一 √ B 6.11.1 7.12.1 耐热输入交变性 一 一 √ B 6.11.2 7.12.2 耐连续燃烧 一 一 √ B 6.11.3 7.12.3 14 T/CECS 100072018 表6续 序号 试验项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不合格分类 技术要求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章条号 全检 抽检 15 陶瓷板燃烧器 材料性能 弯曲强度 一 一 √ B 6.12.1 7.13.1 16 吸水率 一 一 √ B 6.12.2 7.13.2 17 耐火度 一 一 √ B 6.12.3 7.13.3 18 耐热震性 一 一 √ A 6.12.4 7.13.4 19 燃烧稳定性 一 一 √ A 6.12.5 7.13.5 20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压强度 一 一 √ A 6.13 7.14 21 水冷式燃烧器冷却水管耐水 锤冲击试验 一 一 √ A 6.14 7.15 22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一 一 √ A 附录A 附录A 23 标志和使用说明 标志 √ √ √ A 9.1 一 24 使用说明书 √ √ √ B 9.2 一 25 包装 √ √ √ B 10.1 一 注“ √ ”表示检验项目;“一”表示不检验项目。 9 标志和使用说明书 9.1 标志 燃烧器表面至少应有包含下列内容的清晰可见、永久性标志 a 生产商识别标志; b 制造日期年月,或代码; c 适用燃气类别大气式燃烧器; d 喷嘴直径大气式燃烧器。 9.2 使用说明书 说明书应包括使用、操作和维修的所有相关内容,尤其是 a 热输入; b 适用燃气类别; c 安装方法; d 误使用风险警示。 10 包装、运输和贮存 10.1 包装 10.1.1 一般要求 产品的包装应做到牢固、安全、可靠、便于装卸,在正常的装卸、运输条件下和在储存期应确保产品 15 T/CECS 100072018 的安全和使用性能不会因包装原因发生损坏。 10.1.2 包装材料 产品所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对包装材料的一般性要求 a 包装材料宜采用无害、易降解、可再生、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材料; b 包装设计在满足保护产品的基本要求同时,应考虑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结构; c 在符合对产品安全、可靠、便于装卸的条件下,应避免过度包装。 10.1.3 包装箱 包装箱外表面应按本标准和GB/T 191的规定标示下列信息 a 制造商和/或商标; b 产品名称/型号; c 制造日期年月,或代码; d 联系方式。 10.2 运输 10.2.1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挤压、雨淋及化学品的侵蚀。 10.2.2 搬运时不应滚动、抛掷和手钩等作业。 10.3 贮存 10.3.1 产品应在干燥通风、周围无腐蚀性气体的仓库内存放。 10.3.2 分类存放,堆码不应超过规定高度极限,防止挤压和倒垛损坏。 16 T/CECS 10007201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非金属预混腔材料性能 A.1 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