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455-2016 动车组侧窗.docx
ICS 45.060.20 S51 T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 行 业 标 准 TB/T 34552016 动车组侧窗 Side window of EMU/DMU 2017-04-01实施 2 0 1 6 - 0 9 - 3 0 发 布 国 家 铁 路 局 发 布 万方数据 TB/ T 34552016 目 次 前 言 Ⅱ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使用条件 1 5 分 类 2 6 技术要求 2 6.1 一般要求 2 6.2 性能要求 2 6.3 材料要求 3 7 检 验 3 7.1 外观、尺寸与标志检查 3 7.2 抗正、负压强度试验 3 7.3 气密性试验 5 7.4 淋雨试验 6 7.5 活动窗耐久性试验 7 7.6 窗框氧化膜厚度测定 7 7.7 窗框塑膜、漆膜厚度及附着力测定 7 8 检验规则 8 8.1 出厂检验 8 8.2 型式检验 8 9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 9 . 1 标 志 8 9 . 2 包 装 8 9.3 运输和储存 9 I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 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苏州华天轨道 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爱莲、张婵娟、李宏、刘忠梅、赵金星、陈平、胡桂明、任剑锋。 Ⅱ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动车组侧窗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车组侧窗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 运输与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动车组侧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1731995 铸造铝合金 GB/T 12202007 不锈钢棒 GB/T 4237200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磁性法ISO 21781982,IDT GB/T 49572003 非磁性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涡流法ISO 2360 1982,IDT GB 5237.1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 GB 5237.2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2部分阳极氧化型材 GB 5237.4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4部分粉末喷涂型材 GB/T 91742008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eqv ISO 24091992 HG/T 30901987 模压和压出橡胶制品外观质量的一般规定 TB/T 1802 铁道车辆水密性试验方法 TB/T TB/T YB/T 32502010 34132015 53182010 动车组密封设计及试验规范 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用安全玻璃 合金弹簧钢丝 3 术语和定义 TB/T 34132015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使用条件 4.1 一般环境温度 -25℃40℃;高寒地区环境温度 -40℃40℃;存储环境温度 -40℃ 50℃。 4.2 海拔≤2500 m。 4.3 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该月月平均温度最低为25℃≤95。 4.4 最大风速一般15 m/s, 偶有33 m/s。 4.5 应能适应风、沙、雨、雪等天气,偶有盐雾、酸雨、沙尘暴等现象。 4.6 特殊环境条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工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5 分 类 5.1 侧窗按安装区域划分为司乘人员界面侧窗和旅客界面侧窗。 司乘人员界面侧窗包括司机室、乘务员室、机械师室等不允许旅客进入区域的侧窗;旅客界面侧窗 包括客室、观光区、卫生间等区域的侧窗。 5.2 侧窗按能否逃生划分为普通窗和紧急逃生窗。 5.3 侧窗按能否开启划分为固定窗和活动窗。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侧窗及其零部件应按本标准及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制造。 6.1.2 活动窗开闭应轻便灵活、作用良好、无别卡现象;活动窗关闭时,锁定装置应安全可靠。 6.1.3 侧窗各零部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 6.1.4 侧窗玻璃应采用安全玻璃。 6.1.5 动车组应设置紧急逃生窗满足逃生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a 紧急逃生窗不应设置在设计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车体可变形褶皱区。 b 客室紧急逃生窗设置应满足 1 任一座位与一个紧急出口间的距离应小于16 m。 2 如有封闭包间,宜在包间侧设紧急逃生窗。侧走廊应设1~3个紧急逃生窗,具体数量按侧 窗总数的三分之一考虑。 3 开敞式客室至少每侧设1个紧急逃生窗。 4 在客室定员不大于40人时,至少设2个紧急逃生窗;客室定员大于40人时,至少设4个紧 急逃生窗。 5 紧急逃生窗的空间应至少为700 mm600 mm。 c 司机室紧急逃生窗设置应满足 1 司机室若未设直通车外的侧门,则司机室每侧应各设1个紧急逃生窗; 2 紧急逃生窗的空间应至少为500 mm400 mm。 6.1.6 紧急逃生窗上或紧急逃生窗附近应设有明显的带夜光功能的标志,以方便乘客在紧急情况下 正确操作,实现逃生。 6.1.7 紧急逃生窗可为固定窗或活动窗,具体要求应满足 a 如紧急逃生窗为固定窗,可用现车配备的安全锤打碎车窗玻璃进行逃生; b 如紧急逃生窗为活动窗或整体卡扣式固定窗,打开后应满足相应区域逃生空间的要求; c 逃生时间小于1 min。 6.1.8 窗框表面应平整,不应有明显的色差、划痕和油污等缺陷。 6.1.9 侧窗组装时,密封胶条接缝处应粘结牢固、表面光滑平整。 6.2 性能要求 6.2.1 侧窗抗正、负压强度 侧窗应能承受连续正负交变压力载荷的风压,根据车辆运行速度等级不同,具体要求如下 a 250 km/h速度等级动车组侧窗载荷要求见表1。 b 350 km/h 速度等级动车组侧窗载荷要求见表2。 不在上述速度范围内的动车组,其侧窗载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2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表1250 km/h速度等级动车组侧窗载荷要求 压 力 等 级 压力强度 Pa 频 率 Hz 循环次数 说 明 1 4000 1.5~6 1.210⁶ 玻璃完好 2 4000 1.56 200 外侧玻璃破坏 表2350 km/h速度等级动车组侧窗载荷要求 压 力 等 级 压力强度 Pa 频 率 Hz 循环次数 说 明 1 4500 1.5~6 110⁶ 玻璃完好 2 6000 1.56 210⁵ 3 6000 1.5~6 200 外侧玻璃破坏 6.2.2 侧窗气密性 侧窗的气密性应满足TB/T 32502010中规定的气密性要求。 对于活动侧窗与整体卡扣式固定窗,其气密性应满足在1 m的密闭腔体内6kPa 降 至 1 kPa, 时间 不少于20 min。 6.2.3 侧窗水密性 侧窗的水密性应满足 TB/T 1802的规定,淋雨试验后侧窗各部位不应有渗漏。 6.2.4 活动窗耐久性 活动侧窗经8000次全行程启闭试验,机构不应失效,侧窗主体构件不应变形,不应开焊。 6.3 材料要求 6.3.1 侧窗用玻璃的各项性能应满足TB/T 34132015的规定。 6.3.2 窗框采用铝型材时,其力学性能应符合GB 5237.12008中表12规定的6063-T5 铝型材对应 的力学性能,允许采用综合性能优于6063-T5的材料。阳极氧化型材应符合GB 5237.22008的规定, 氧化膜级别不应低于AA15级;粉末喷涂型材应符合GB 5237.42008的规定,喷塑后应封闭严密,喷 塑面不应有起皱、流坠、气泡等缺陷,喷塑厚度达60 μm~120 μm,附着力按GB/T 92861998划格法 试验应不低于1级。 6.3.3 窗框采用铸铝时,应符合GB/T 11731995的规定。 6.3.4 侧窗用密封材料、胶条应符合HG/T 30901987或相关文件的规定。 6.3.5 侧窗用不锈钢应符合 GB/ T 12202007 、GB/T 42372007 的规定,其综合性能不应低 于06Cr19Ni10。 6.3.6 侧窗用弹簧材料应符合YB/T 53182010的规定。 6.3.7 若采用其他材料时,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7 检 验 7.1 外观、尺寸与标志检查 目视检查侧窗外观与标志位置、内容。 采用常规测量器具按图样检查侧窗的尺寸。 7.2 抗正、负压强度试验 7.2.1 试验准备 取一侧窗作为试件模拟实车安装工况进行抗正、负压强度试验。试验前应检验试样玻璃的露点, 3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其值应小于-40℃,高寒地区应小于-50℃。 检测并记录试件外形尺寸。 对车窗试件的测量点应至少包括图1中所示的点,应力测点均位于车窗试件车内侧。 压力舱 1 侧窗车内侧 压力 ② 压力 P 压力发生装置 侧窗车外侧面 说 明 S1 、S2 、S3应力、挠度测点。 图 1 车窗试件测试点布置示意图 7.2.2 试验方法 将侧窗试件按图2所示密封安装到压力测试室上,侧窗车外侧对着测试室,内侧暴露在环境压力 中。试件与测试室的连接应保证结构可靠,连接用密封材料应完全固化以保证气密性。 检查试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特别是在密封区,如密封发生损坏,应在测试开始之前修复。 按照图1所示,布置应力测点和挠度测点,测试试件在最大压力强度下的应力和挠度,后根据车辆 运行速度等级不同,依次按照表1或表2中规定的压力等级进行试验,先进行1.210⁶次交变载荷试 验,后使用应急锤将外侧玻璃中心区域打碎仅在外侧玻璃为夹层玻璃的试件上进行,外侧玻璃被破 坏后,其玻璃碎片仍保留在试件上,夹层玻璃破坏后,应至少有一个长200 mm 的裂纹;如果裂纹长度不 够,则在裂纹处再敲击一次;继续进行200次的交变载荷试验。 4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说明 1 支撑框; 2 框架; 3 侧窗; 4 压力室; 5 通风道; 6 风机。 图 2 抗正、负压强度试验安装示意图 7.2.3 试验判定 1.210⁶次交变载荷试验完成后,试样在温度为232℃的实验室中放置24 h,侧窗结构及功能 不应失效,玻璃内外表面应完好,玻璃露点应小于-40℃,运行在高寒地区的玻璃露点应小于-50℃; 玻璃内外表面中间区域的最大挠度值不大于10 mm;夹层玻璃不能有雾气或脱胶。 200次的交变载荷试验完成后,车内侧玻璃是钢化玻璃时应完好,不应破裂;如果是夹层玻璃时,不 应产生雾气或脱胶现象。 7.3 气密性试验 7.3.1 固 定 窗 7.3.1.1 试验装置 固定窗气密性试验随整车进行,试验装置简要结构见图3,也可适当增加或使用具有同样功能的装置。 说明 1 高压气源; 2 记录装置; 3-压力传感器; 4U 形 管 ; 5 供气管路; 6 车体; 7 侧窗。 图 3 气密性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5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7.3.1.2 试验方法 试 验 步 骤 如 下 a 用工装将风挡处通道密封两头车的司机室不需要另外密封,并对以下各处也进行密封 所有水封装置的排水口前端; 空调新风口、废排排风口。 b 通过风挡处通道密封板将空气注入车内,直至压力超过4 kPa。 c 记录最大压力值。 d 确认压力逐渐下降。 e 测量压力从4 kPa 降至1 kPa 所需时间,做相应记录并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7.3.1.3 试验判定 20 min 后,充气时,压力表数值应大于1 kPa; 抽气时,压力表数值应小于-1kPa。 7.3.2 活 动 窗 7.3.2.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简要结构图见图4,也可适当增加或使用具有同样功能的装置。 说明 1高压气源/抽气泵; 2记录装置; 3压力传感器; 4U 形 管 ; 5供气管路; 6封闭室; 7 侧窗。 图 4 活动侧窗气密性试验装置 7.3.2.2 试验方法 对于活动窗应进行单窗气密性试验,将试件安装在一个1 m的封闭室侧墙上,按图4所示将各设 备连接,充气使室内压力达到6 kPa, 经过20 min, 记录压力表数值;抽气使室内压力达到-6kPa 时, 经过20 min, 记录压力表数值。 对于整体卡扣式固定窗,按上述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7.3.2.3 试验判定 20 min 后,充气时,压力表数值应大于1 kPa; 抽气时,压力表数值应小于-1 kPa。 7.4 淋雨试验 7.4.1 固 定 窗 固定窗淋雨试验随整车进行,试验方法按照TB/T 1802进行,试验后从车内各个部位检查固定窗 6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有无渗漏。 7.4.2 活 动 窗 7.4.2.1 环境条件 试验场地环境温度高于0℃。 7.4.2.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由试验框架、喷水装置和计时器等组成,喷水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能向被试侧窗各部位均匀喷水,喷水量不小于3 L/mmin; b 喷水水柱应与侧窗平面成不同的角度; c 喷头的喷水孔径为φ1 mmφ2mm; d 喷水时喷头处水压不应小于0.15 MPa; e 喷头至侧窗表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m。 7.4.2.3 试验方法 利用压紧机构将被试侧窗模拟实车安装于试验框架上,并使侧窗外侧面对着喷头。侧窗安装保持 垂直,上下边保持平行,侧窗四周为密封状态,不应因安装出现变形。 向被试侧窗各部位特别是活动窗的密封部位均匀喷水,喷水时间不应少于5min。 对于整体卡扣式固定窗,按上述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7.4.2.4 试验判定 在停止喷水后检查侧窗各连接部位有无渗漏,喷水结束后10 min~20 min 内,再次检查,任何车内 部位出现水滴或水渍应视为渗漏。 7.5 活动窗耐久性试验 7.5.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由启闭机构、试验架、计数器等组成,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能实现自动启闭或手动启闭侧窗功能; b 试验装置的运动机构工作时应能保持均匀、平稳、无冲击和振动; c 试验时,侧窗进行启闭操作从关窗位到全开位,再回到关窗位为启闭1次; d 试件架应有足够的刚度。 7.5.2 试验方法 同一窗型取三樘侧窗进行试验,被试侧窗可在进行其他性能试验的侧窗之外另取。 被试侧窗利用压紧机构牢固装人试验架上,被试侧窗安装应与现车安装一致。 试验装置牵引机构与侧窗手把弹性连接牢固,按试验装置的操作规程,开机对侧窗进行连续启闭 试验。试验过程中,随时注意侧窗和试验装置的技术状态。当启闭次数达到或超过性能要求次数后, 停机检查侧窗各部件是否完好。 7.5.3 试验判定 同一窗型的三樘侧窗试验结果均满足6.2.4的要求时,视为该型侧窗耐久性能合格。 7.6 窗框氧化膜厚度测定 对采用阳极氧化处理的窗框使用检定合格的氧化膜厚度测定仪,测定其氧化膜厚度,氧化膜级别 不应低于GB 5237.22008 规定的AA15级 。 7.7 窗框塑膜、漆膜厚度及附着力测定 塑膜厚度测定时,铝材等非磁性基体采用涡流测厚仪按GB/T 49572003的规定进行测量,钢板 类磁性基体采用磁性测厚仪按GB/T 49562003进行测量。 漆膜厚度测定时,采用涡流测厚仪测量,每一面至少测三点,取平均膜厚值。 附着力采用划格法按GB/T 92861998 进行测定,应达到1级。 7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8 检验规则 8.1 出厂检验 8.1.1 侧窗应按表3规定的项目逐个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出厂时应附有产品合 格 证 。 8.1.2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3。 表3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技术要求 对应条款 试验方法 对应条款 固定窗 活动窗 固定窗 活动窗 1 外观、尺寸与标志检查 √ √ √ √ 6.1.1 7.1 2 抗正、负压强度试验 一 一 √ √ 6.2.1 7.2 3 气密性试验 一 一 一 √ 6.2.2 7.3 4 淋雨试验 一 √ 一 √ 6.2.3 7.4 5 活动窗耐久性试验 一 一 一 √ 6.2.4 7.5 6 窗框氧化膜厚度测定 √ √ √ √ 6.3.2 7.6 7 窗框塑膜、漆膜厚度测定 √ √ √ √ 6.3.2 7.7 8 窗框塑膜、漆膜附着力测定 一 一 √ √ 6.3.2 7.7 注整体卡扣式固定窗气密性试验与淋雨试验按照活动窗要求执行,其余检验项目按照固定窗执行。 8.2 型式检验 8.2.1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定型时; b 定型产品转厂生产时; c 产品停产两年后恢复生产时; d 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工艺或设备的改变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性能时; e 产品连续生产四年时。 8.2.2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3。 9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9.1 标 志 侧窗应在装车后不可见位置设有产品标志,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或图号; b 产品重量; c 出厂编号及制造日期; d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9.2 包 装 9.2.1 侧窗包装应牢固,在正常运输中不被损坏,具体按照GB/T 91742008的规定进行。 9.2.2 包装箱内应附有以下文件 a 装箱单; b 产品检验合格证; 8 万方数据 TB/T 34552016 c 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 9.2.3 每个包装箱外应标明侧窗型号、厂名或商标,还应设有 GB/T 1912008 中规定的“向上”和 “易碎物品”等标志。 9.3 运输和储存 9.3.1 运输过程中,包装箱应固定牢靠。 9.3.2 侧窗应存放在清洁和干燥的场所。在露天场地存放时,应能避开雨雪和太阳的直接照射。 9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