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226-2010 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docx
ICS 29.280 S81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32262010 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 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and devices of traction power supply substation for electrified railway 2010-04-27发布 2 0 1 0 - 1 0 - 0 1 实 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 部 发 布 TB/ T 32262010 目 次 前 言Ⅱ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要求 3 5 试验方法 19 6 检验规则 23 7 标志与出厂技术文件 25 8 包装、运输及贮存 25 I TB/T 32262010 前 言 本标准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太原铁路局、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成都交大许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凯发 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维建、王作祥、李高翎、王物、刘伟、张忠杰。 Ⅱ TB/T 32262010 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含分区所、开闭所、AT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的术语和定 义、技术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同类装置可参 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ISO 7801997 MOD 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 低温IEC 60068 212007,IDT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 高温IEC 60068一 222007,IDT 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 恒定湿热试验 IEC 600682722001,IDT 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 42082008 IEC 605292001,IDT GB/T72612008 继电器保护和安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72672003 电力系统二次回路控制、保护屏及柜基本尺寸系列 GB/T 83671987 量度继电器直流辅助激励量的中断和交流分量纹波eqv IEC 60255-11 1980 GB/T 93611988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112872000 电气继电器 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 试验 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idt IEC 60255-21-11988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3850-1998 交流电量转换为模拟量或数字信号的电测量变送器idt,IEC608881992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4292005 运动设备及系统 第1-3部分总则 术语IEC60875-1-31997,IDT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idt IEC 60255-21-21988 GB/T 14598.9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2-3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辐 射电磁场骚扰试验IEC 60255-22-32000,IDT GB/T 14598.132008 电气继电器 第22 - 1部分 1 MHz 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EC 60255-22 -12007,MOD GB/T 14598.14199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 第 2 部 分 静电放电试验idt 1 TB/T 3226-2010 IEC 60255-22-21996 GB/T 14598.16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IEC 60255-252000,IDT GB/T 15153.1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2部分工作条件 第1篇电源和电磁兼容性idt IEC 60870-2-11995 GB/T 16435.11996 远动设备及系统接口电气特性 GB 16836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安全设计的一般要求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EC 61000-4 -32002,IDT 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0382008 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微机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 4511991 循环式远动规约 DL/T 5501994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 DL/T 630-1997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DL/T 634.510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101篇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 标准eqv IEC 60870-5-1012002 DL/T 634.5104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 IEC 60870-5-101 网终访问idt IEC 60870-5-1042000 DL/T 645200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DL/T 8232002 微机型反时限电流保护通用技术条件 JB/T 5777.22002 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通用技术条件 IEC 60255-22-4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IEC 60255-22-5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浪涌抗扰度试验 IEC 60870-5-103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IEC 60870-5-104 远动网络传输规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保护测控单元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nit 将相关保护功能、测量控制等功能集成于一体的装置。装置在给应用对象提供继电保护功能的同 时,能够对其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测量、监视和控制功能。 3.2 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and devices 由保护测控单元、自动装置单元、通信网络及管理单元、站控单元等组成的满足供电系统控制、保 护、信号、测量、通信任务的系统设备总称。 3.3 软压板 virtual linking piece 通过装置的软件实现保护功能或自动功能等投退的压板。该压板投退状态应被存储并掉电保持, 能够被查看或通过通信上传压板状态。装置应支持仅针对单个压板的投退命令。 2 TB/T 32262010 3.4 基准值 fiducial value 用来确定测量准确度而作为参考的值。一般基准值就是量程。对于具有反向和对称输出的信号, 其基准值为量程的1/2。 3.5 绝对误差 absolute error 设某物理量的测量值为N, 它的真值为N₀, 则 N-N₀e, 称为绝对误差。 3.6 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 测量值的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3.7 引用误差 reference error 绝对误差与基准值的比值乘以100。 4 技术要求 4.1 环境条件 4.1.1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运行 a 后台计算机及通信管理设备 1 环境温度 -5℃40℃; 2 相对湿度4090; 3 大气压力70 kPa~106 kPa。 b 保护测控单元 1 环境温度, -25℃55℃; 2 相对湿度595; 3 大气压力70 kPa~106kPa。 4.1.2 贮存、运输极限环境温度 贮存、运输极限环境温度 -40℃70℃。 4.1.3 周围环境 周围环境条件按GB/T 180382008要求执行。 4.2 额定电气参数 4.2.1 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符合下列要求 a 额定电压110 V 、220V; b 允许偏差 -20~20; c 纹波系数不大于5。 4.2.2 交流电源 交流电源符合下列要求 a 额定电压单相220 V, 允许偏差 - 15~10; b 频率50 Hz,允许偏差0.5 Hz; c 谐波含量不大于5; d 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不超过4 ms。 3 TB/T 32262010 4.2.3 交流回路 交流回路符合下列要求 a 交流电流5 A、1 A; b 交流电压100 V 、100/√3V; c 频率50 Hz。 4.2.4 状态量输入 状态量输入符合下列要求 a 接口电平DC 220 V 、DC 110V 、DC 24 V; b 允许偏差 -20~10; c 纹波系数不大于5。 4.3 功率消耗 功率消耗按GB/T 180382008 相关规定。 4.4 系统构成及配置 4.4.1 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整个系统应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按照面向对象原则设计,由站控层、通信网络层和间隔层设备组 成。站控层根据工程需求进行配置。通信网络可采用以太网或现场总线,网络拓扑结构可为自愈环形 网或星形网,也可采用两者混合组网的模式。间隔层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满足集中组屏和分散式安 装的要求。其他智能单元可通过网关或通信管理单元接入系统。 4.4.2 站 控 层 站控层为运行值班人员提供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应做到界面友好、易于使用。站控层设 备包括后台监控计算机、打印机。 4.4.2.1 后台监控计算机 应采用字长不低于32位的工业控制计算机,优先采用低功耗的嵌人式产品。 4.4.2.2 打 印 机 应具有汉字打印功能,作为运行记录打印机兼作制表打印机。 4.4.3 通信网络层 4.4.3.1 一般要求 所内通信网应采用以太网或现场总线网进行组网。通信接口标准及规约应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间 隔单元接入的要求,支持多种规约。应用层通信规约应采用IEC60870-5-103 和 IEC60870-5-104 规约。通信介质可选用光纤或屏蔽双绞线等。所内交换设备应采用工业级交换机。 4.4.3.2 通信管理设备 通信管理设备应采用可靠性高,处理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的工业级产品。应采用32位以上嵌入式工业 CPU,应具有数据处理及存储能力,采用具有掉电数据保护的存储器。配置嵌入式多任务操作系统软件。 4.4.3.3 GPS 对时单元 系统应配置可接收卫星时钟的 GPS 接收天线、解码及对时驱动单元,可与通信管理设备、间隔层设 备进行软件和硬件对时,对时误差不大于1ms。 4.4.4 间 隔 层 4.4.4.1 牵引变压器间隔保护测控单元 保护适应各种牵引变压器接线形式,具备差动电流速断保护、二次谐波制动比率差动保护、高压侧 低电压启动过流保护、低压侧低电压启动过流保护、零序保护、过负荷保护、进线失压保护、本体重瓦 斯、压力释放、超温保护,可对牵引变压器及进线单元的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等设备进行控制,应能 通过交流采样对牵引变压器高、低压侧电流、电压进行测量,实时监视牵引变压器及进线单元的断路 器、隔离开关工作及故障信号,监视其他间隔单元设备的设备异常、失电信息,监视变压器本体信号及 4 TB/T 32262010 其他需要监视的信号。 4.4.4.2 馈线间隔保护测控单元 2 馈线保护测控单元应按间隔配置, 一台断路器对应一套保护测控单元。具备二次谐波闭锁的三段 自适应距离保护动作边界可设为偏移平行四边形或阻抗四边形、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电流增 量保护、PT 断线闭锁功能以及重合闸。应完成本间隔单元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控制,实现母线电压、 馈线电流、功率、谐波的测量,监视本间隔单元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工作和故障状态信号,具有直供线路 的故障测距功能。 4.4.4.3 并联补偿间隔保护测控单元 并联补偿单元应按间隔配置。 一台断路器对应一套电容器保护测控单元。具备差电压保护、电流 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谐波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差电流保护。应完成本间隔单元断 路器的控制,实现母线电压、回路电流、功率的测量,监视本间隔单元断路器的工作及故障信号。 4.4.4.4 动力变压器间隔保护测控单元 保护适应各种动力变压器接线形式,具备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失压或缺相保护、本体重 瓦斯、压力释放、超温保护。应完成本间隔单元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实现母线电压、回路电 流的测量,监视本间隔单元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工作及故障信号以及监视动力变本体信号。 4.4.4.5 AT 变压器间隔保护测控单元 保护适应 AT 变压器具体接线形式,具备本体保护、失压保护、检有压重合闸功能、AT 变压器互投、 差动保护、碰壳保护等。具备本间隔单元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可实现中性点电流的测量,监 视本间隔单元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工作及故障信号以及监视AT 变压器本体信号。 4.4.4.6 自投单元 对牵引变电所,当进线失压或牵引变压器故障时,均启动自投功能,实现线路和变压器自动投切; 对进线需要互投的开闭所,当进线失压时,启动自投功能,实现进线互投。对自投逻辑纳入的断路器、 电动隔离开关完成各种程控操作,实现进线电压、电流测量。监测自投逻辑纳入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的 位置信号。 4.4.4.7 AT 故障测距单元 AT 故障测距单元应按供电臂配置。具备故障类型判别及AT 供电系统故障测距功能。 4.4.4.8 电能质量分析及故障录波单元 电能质量分析及故障录波单元应具备交流谐波分析、不平衡度分析等电能质量分析功能和故障录 波功能。谐波分析功能包含分析交流的2~19次谐波、谐波畸变率,提供谐波越限告警;不平衡度分析 功能分析交流的正序、负序、零序分量,计算不平衡度,提供不平衡度越限告警;装置应具有过电压启 动、低电压启动、电压突变量启动、开入量启动等多种方式启动录波功能。可以变现变电所的谐波和故 障综合监视。 4.4.5 系统与外部设备接口 4.4.5.1 与调度远动的接口 系统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提供两路 RJ45 以太网接口或两路标准 RS232 异步高速串口,根据实际 情况可提供满足一机双调的接口数量。通信规约采用IEC60870-5-104 、IEC60870-5-101 或 DL451 -1991。接口应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保证设备内外的隔离,防止将设备外部故障引入设备内部。 4.4.5.2 与一次设备的接口 与一次设备的接口按下列要求 a 与一次设备接口界面为二次设备屏柜端子排外侧; b 与变压器温度检测装置的接口为数字通信接口,温度检测装置由变压器厂家配套提供。 4.4.5.3 与交直流电源屏的接口 358J 与交直流电源屏的接口按下列要求 5 TB/T 32262010 a 站控层及通信网络层所需交流电源由直流屏逆变单元提供,要求输出容量不小于2 kVA, 工作噪声小于50 dB; b 与交直流电源屏通信接口为RS-232/485, 通信规约满足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4.4.5.4 与其他设备的接口 与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环控设备、电度表计、变压器测温设备、远程监控设备FTU、VT 控制设备等、 智能模拟屏设备、故障判别装置、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其他设备接口时均应采用数字通信接口,接口类型 为 RS-232C/RS-485 异步串行接口或10BASE-T/100BASE-TX 以太网接口,接口规约采用MODBUS、 DL451-1991 、IEC60870-5-101 、IEC60870-5-102 、IEC60870-5-103 、IEC608750-5-104。 4.5 站控层功能要求 4.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4.5.1.1 实时采集模拟量、开关量、数字量各类信息。 4.5.1.2 可以对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通过计算产生有功、无功、电流、总负荷、功率因数、电 量、日/月/年最大值/最小值及出现的时间、日期、负荷率、数字输入状态量逻辑运算值等,设备正常/异 常变位次数并加以区分等。 4.5.2 信号监视及处理功能 通过用户画面应可直观显示变电所设备及本系统各模块运行状态和网络通信状态,并可应用不同 的颜色或其他显示方式,动态表示出设备状态的变化等。 信号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a 正常运行状态监视信号对变电所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供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 b 异常运行状态监视信号对变电所内供电设备及相关设备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内容的实 时监视。 4.5.3 报警处理 报警处理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事故报警,另一种是预告报警。前者包括非操作引起的断路器跳闸 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后者包括一般设备变位、状态异常信息、模拟量越限/复限、间隔层单元的状态 异常等。 a 事故报警 1 事故状态发生时,公用事故报警器应发出音响报警及画面显示; 2 事故报警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确认,报警信息保存; 3 两次报警不得覆盖。 b 预告报警 1 预告报警发生时,其处理方式除与事故报警处理相同外,音响和提供信息颜色可区别于 事故报警。能有选择地向远方发送信息; 2 设备在检修调试时,闭锁检修单元遥信。 4.5.4 控制功能 对所内各种开关及其他可控设备可以在后台监控计算机上、盘柜上组盘安装进行集中控制。具 备就地/单独/远方三级控制模式,带必要的安全检查和防误控闭锁。具备信号复归以及设备的启停等 控制功能。 操作员执行的所有操作都严格受到权限的控制,没有相应操作权限的操作员无法执行相应的操 作。控制方式包括单个开关的独立控制及成组开关的顺序控制。 4.5.5 继保工程师站功能 继保工程师站功能按下列要求 a 保护软压板的投退,保护定值的查询、修改、定值区的切换; b 查询历史故障报告、事件报告和自检报告的功能; 6 TB/T 32262010 c 故障录波和负荷录波的查询及分析功能。 4.5.6 用户管理功能 对不同用户可设置不同管理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4.5.7 画面显示和打印 提供功能强大、使用简洁的图形系统,对系统的各种运行状态、报警信息、波形信息等以图形画面、 曲线、趋势图、报表等多种形式表示和打印。 4.5.8 数据存储功能 应将各保护、测控单元的事件报告、报警报告、故障报告、整定值存为计算机文件或存入数据库,以 实现数据的备份或转储。 4.5.9 系统的自诊断和自恢复 提供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自诊断和自恢复功能,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4.5.10 维护功能 对系统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参数进行维护。应完成整个系统数据的建立及修改、画面建立 及修改、历史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定义、修改及系统程序的维护。所有数据的建立、修改、画 面的建立均无需编程,可采用人机对话方式用专用工具直观编辑。 4.5.11 时钟同步 通过通信管理设备接收的GPS 卫星同步时钟进行软校时,保证全系统具有统一的标准时钟。同时 具备通过远动通信设备接收调度时钟进行同步的能力。 4.6 通信网络层功能要求 4.6.1 冗余热备用功能 变电所配置通信处理设备,通信处理设备具有双机热备用和自动切换功能,任一单元故障不会影 响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与调度所系统之间的通信。 4.6.2 通信功能 通信功能如下 a 与调度端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通过冗余配置的远程通信模块实现与控制中心系统的通信,实现双通道自动切换, 完成通信规约的处理。具体按照4.4.5要求执行。 b 与站控设备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与站控计算机的通信。 c 与间隔单元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通过以太网或现场总线接口实现与间隔层单元设备的通信。 d 与站内智能单元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通过以太网或串行接口实现与间隔层单元设备的通信。具体按照4.4.5要求执行。 4.6.3 当地维护功能 具有与计算机的接口,便于便携式维护监控笔记本电脑的接入,从而对装置进行监控维护。 4.6.4 GPS 时钟同步功能 所内配置GPS 对时装置,并通过GPS 对时网与所内通信设备及各间隔单元联网,实现系统时钟的 准确同步。当GPS 故障时,可通过软件对时。 4.6.5 具有看门狗、自诊断、自恢复功能 看门狗、自诊断、自恢复功能按下列要求 a 在单元故障的情况下,应能够检出单元异常信号,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单元; b 在外部电源故障或失电时,单元所有重要信息不应丢失,并能在外部电源恢复时,恢复其正常 功能,重新正确显示并输出; 7 TB/T 32262010 c 因干扰而造成的“死机”应能通过复位电路恢复工作。在进行抗高频干扰试验时,不允许自复 位电路工作。 4.7 间隔层功能要求 4.7.1 基本要求 4.7.1.1 装置应能适应牵引供电系统冲击性、移动性负荷、谐波含量大和故障频繁的特点。 4.7.1.2 装置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成套性,应能对应用对象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测量、控制及监 视功能,同时含有能反应应用对象各种故障及异常状态的保护功能。 4.7.1.3 装置应具有在线自动检测功能,包括装置硬件损坏、功能失效和二次回路异常的自动检测。 4.7.1.4 在正常运行期间,除出口继电器外,装置内的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误动作,且应发出装 置异常信号并输出相应告警接点。 4.7.1.5 装置应具有自复位能力。当软件工作不正常时,应能够自动复位。多次复位后仍不能正常 工作时,应能发出装置异常信号并输出相应告警接点,装置不应误动作。 4.7.1.6 在装置电源消失时,应有输出触点启动告警信号。 4.7.1.7 装置的所有引出端子同装置内部的工作电源系统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4.7.1.8 装置应具有故障记录功能,以记录保护的动作过程,包括故障时的输入模拟量和开关量、输 出开关量、动作元件、动作时间、故障相,应具备充足的容量以保证可存储多次故障记录的信息。故障 报告应能主动上送。 4.7.1.9 装置应能在当地及远方设置定值,并具务保护定值区切换功能。 4.7.1.10 装置各保护及自动功能应具有在当地及远方投退功能,宜采用软压板实现投退。 4.7.1.11 装置应具有以时间顺序记录的方式记录事件的功能,记录应包括保护动作事件报告、装置 操作事件报告、状态量变位报告、装置异常报告等。 4.7.1.12 装置应设有当地信息显示功能和信息输出接口,应能输出保护动作顺序和时间、通道信息 及与保护配合的相关信息。 4.7.1.13 装置应能记录装置正常运行时的各种操作事件,如软压板切换、定值或参数修改、定值区切 换及遥控操作等。 4.7.1.14 装置的主要动作信号和事件报告,在失去直流电源的情况下不能丢失。在电源恢复正常 后,应能重新正确显示并输出。 4.7.1.15 装置的保护功能、测控功能以及通信等与自动化配合的其他功能,应相对独立。具体要求 如 下 a 装置及其保护功能出口回路不应依赖于自动化系统能独立运行; b 装置保护功能的逻辑判断回路所需的各种输入量应直接输入装置,而不应经自动化系统及其 通信网转接。 4.7.1.16 装置应设硬件时钟电路,装置在失去直流电源和电源恢复正常后,时钟应能正常工作;应具 备 GPS 时钟硬件对时及通信对时功能。 4.7.2 保护功能 4.7.2.1 馈线保护单元 4.7.2.1.1 阻抗元件 阻抗元件按下列要求 a 阻抗整定范围应能满足牵引供电线路的要求,其典型的整定范围如下 1 额定电流5 A 时,为0.1Ω50Ω; 2 额定电流1 A 时,为0.5Ω250Ω。 b 精确工作电流范围0.2~6倍额定电流。 c 精确工作电压范围2 V~120V。 8 TB/T 32262010 d 阻抗元件固有动作时间不大于40ms0.7 倍整定值阻抗时。 e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 1 I 段 0 . 0 1s0.99s; 2 Ⅱ段 0.01 s0.99 s; 3 Ⅲ 段 0 . 1s~9.9s。 4.7.2.1.2 电流速断元件 电流速断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6倍额定电流;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 c 固有动作时间不大于40 ms1.5 倍整定值时; d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01 s~0.99s。 4.7.2.1.3 二次谐波闭锁元件 二次谐波闭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可靠闭锁谐波分量设定值为10~30,允许偏差5; b 解除闭锁时间不大于20 ms。 4.7.2.1.4 重合闸元件 重合闸元件按下列要求 a 重复动作间隔时间15s~50 s;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5s3s; c 后加速保持时间的范围0.6s1s; d 重合闸脉冲宽度80 ms120ms; e 重合闸后手动合闸闭锁时间30s180s。 4.7.2.1.5 电流增量元件或高阻接地元件 电流增量元件或高阻接地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2倍额定电流,动作误差不超过7.5; b 时间整定范围0.1 s~9.99s。 4.7.2.1.6 定时限或反时限过流元件 过负荷元件定时限或反时限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1~10倍额定电流;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5; c 时间整定范围0.1s~300s; d 反时限特性符合IEC255-3 的一般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三种特性。 4.7.2.1.7 低电压元件 低电压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压整定范围10 V90V; b 返回系数不大于1.05; c 时间整定范围0.01 s~9.99s。 4.7.2.2 牵引变压器保护单元 4.7.2.2.1 分相差动速断元件 差动速断元件按下列要求 a 动作电流整定范围4~10倍额定电流; b 动作时间在1.2倍整定值时,动作时间不大于40 ms。 4.7.2.2.2 分相比率差动元件 9 TB/T 32262010 比率差动元件按下列要求 a 动作电流整定范围0.2~1倍额定电流; b 比率制动系数0.25~0.75; c 二次谐波闭锁系数0.10.4; d 动作时间在1.2倍整定值时,动作时间不大于40 ms。 4.7.2.2.3 涌流制动元件 该元件应保证在变压器涌流情况下,比率差动元件不误动件。 4.7.2.2.4 高压侧三相或单相过电流元件 高压侧三相或单相过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6倍额定电流;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5s5s。 4.7.2.2.5 高压侧三相或单相过负荷元件 可按定时限或反时限特性构成,其性能指标由下级标准规定。 4.7.2.2.6 低压侧单相过电流元件 低压侧单相对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6倍额定电流;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5 s5s。 4.7.2.2.7 低电压元件 低电压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压整定范围0.3~0.8倍额定电压;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s5s。 4.7.2.2.8 零序过电流元件 零序过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6倍额定电流;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 s5s。 4.7.2.2.9 非电量保护 装置应具有非电量保护接入并起动跳闸的功能。 4.7.2.2.10 交流电流平衡系数 整定范围0.5~2,级差0.01。 4.7.2.3 并联补偿保护单元 4.7.2.3.1 电流速断元件 电流速断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10倍额定电流;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 c 动作时间不大于40 ms 在1.5倍整定值时。 4.7.2.3.2 过电流元件 过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4倍额定电流;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 s~2.5s。 4.7.2.3.3 综合高次谐波过电流元件 综合高次谐波过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4倍额定电流; 10 TB/T 32262010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5;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6s~600 s。 4.7.2.3.4 过电压元件 过电压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压整定范围0.5~1.5倍额定电压;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5;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 s2.5s。 4.7.2.3.5 低电压元件 低电压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压整定范围0.3~0.8倍额定电压; b 返回系数不大于1.05;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s2.5s。 4.7.2.3.6 差电压元件 差电压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压整定范围0.5 V15V;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 s2.5s。 4.7.2.3.7 差电流元件 差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整定范围0.14倍额定电流; b 返回系数不小于0.9; c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1s2.5s。 4.7.2.4 动力变压器保护单元 4.7.2.4.1 电流速断元件 电流速断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10倍额定电流; b 时间元件整定范围0 s2.5s。 4.7.2.4.2 过电流元件 过电流元件按下列要求 a 电流整定范围0.2~10倍额定电流; b 动作延时整定范围0.05s~10s。 4.7.2.4.3 高压侧失压保护 高压侧失压保护按下列要求 a 动作电压整定范围0.3~0.8倍额定电压; b 动作延时整定范围0.05 s~10s。 4.7.2.4.4 过负荷保护 过负荷保护按下列要求 a 动作电流整定范围0.1~2倍额定电流; b 动作延时整定范围0.5 s~300 s。 4.7.2.4.5 非电量保护 装置应具有非电量保护接入并起动跳闸或发信号的功能。 4.7.2.5 AT 变压器保护单元 4.7.2.5.1 低电压保护 11 TB/T 32262010 低电压保护按下列要求 a 动作电压整定范围30 V80V; b 延时整定范围0.1 s~10s。 4.7.2.5.2 检有压自动重合闸 检有压自动重合闸按下列要求 a 重合闸间隔时间10s~25 s; b 重合闸启动延时整定范围0.5s5s。 4.7.2.5.3 非电量保护 装置应具有非电量保护接入并起动跳闸或发信号的功能。 4.7.2.5.4 差动保护 差动保护按下列要求 a 整定范围0.1~4倍额定电流; b 延时整定范围0.05 s~2.5s; c 二次谐波闭锁系数0.1~0.4。 4.7.2.5.5 碰壳保护 碰壳保护按下列要求 a 整定范围0.1~4倍额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