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216-2009 高原铁道客车供氧系统.docx
ICS S51 45.060.20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32162009 高原铁道客车供氧系统 The oxygen generating system for plateau railway passenger car 2009-11-11发布 2 0 1 0 - 0 5 - 0 1 实 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 部 发 布 TB/ T 32162009 目 次 前 言 Ⅱ 1 范 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环境及使用条件 2 5 构成、结构型式与型号标记 2 6 技术参数 3 7 技术要求 3 8 试 验 7 9 检验规则 11 10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3 I TB/T 32162009 前 言 本标准由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庞巴 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大连力德气体分离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阳仲志、毛红梅、周家林、于学辉、石军雄。 Ⅱ TB/T 32162009 高原铁道客车供氧系统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藏铁道客车供氧系统以下简称“供氧系统”的型式及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 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青藏铁道客车、发电车及动车供氧系统 其他车辆供氧系统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行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 版 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0 钢制压才容 GB 755 旋转电九顶额和性能GB 7552008,IEC 6003412004,DT GB/T 3853 容积式D 缩机验收试验GB/T 38531998,epv ISO 12171996 GB/T 4806.1-994食品用橡胶制品卫生标准 第 9 部 分 p 组 压 缩 机 eqv ISO GB/T 7631.9-902|润 滑 剂 和有关产品L 类 的 分 类 6743-3A1987 GB 12691 空气上缩机油 GB/T 12817204 失道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5971993 工产品不同海拔的气候环境条件 GB/T 16935.1-00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一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IEC 60664-1 2007,IDT GB/T 188832002 空气质量标准 GB/T19956.1200 积 真空泵性能测量方法第1部分体积流率抽速的测量ISO 1607-11993,IDT GB/T20626.12006 特 死 条件高原电工电子产品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TB/T1484.12001 铁路机车 电缆订货技术条件 第一部分额定电压3kV 及以下电缆 TB/T17592003 铁道客车 线 布 线 规 TB/T 18042009 铁道客车空调机组 TB/T 2557 铁道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 TB/T 2710.22005 机车、动车用空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第2部分螺杆压缩机 TB/T 2977 铁道车辆金属部件的接地保护TB/T 29772000,eqv UIC 5331981 TB/T 29882000 铁路机车车辆部件冲击试验方法 TB/T 30342002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eqv EN 50121-3-22000 TB/T 30632002 旅客列车DC 600V 供电系统技术条件 TB/T 3138 铁道客车非金属材料的阻燃要求 JB/T 43301999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JB/T 76752005 往复真空泵 JB/T 105622006 一般用途轴流通风机 技术条件 1 TB/T 32162009 JB/T 105632006 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 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弥散式供氧方式 Diffusion type of oxygen supply 将制氧机分离出的富氧空气通过管道送到空调送风的主风道,在主风道中与空调送风混合,通过 空调送风口送到车厢内。 3.2 分布式供氧方式 Distribution type of oxygen supply 通过管道直接提供富氧空气到定员席所在的位置附近为每一位旅客定员设有一个供给富氧 空气的快速接头插口,连接上吸氮或氧气面罩,使人能够直接呼吸到富氧空气的方式。 3.3 正压式膜制氧方式 Posnve pressure mempbrane oxygen generated 通过压缩空气向膜系供原料气,以达到分离制氧目的。 3.4 负压式膜制氧方式 egative pressure membrane oxygen generated npethod 原料气为常压空 过 风 机 引 入到膜分离系统,在渗透侧通过真空泵来获得富氧空气。 3.5 互备冗余 MdtuP backup redu ndancy 将每辆车的压宿空通过贯穿全列车的管路相连,形成整列车的压缩空气的互备互用冗余。 4 环境及使用条件 4.1 海拔高度3000m5100 m。 4.2 使用环境温度车功安装设备为-25 ℃45℃;车外安装设备为-45℃45℃。 4.3 车内设备贮存环境度-25 ℃50℃。 4.4 环境相对湿度最湿丹习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5该月月平匀最温度为25℃。 4.5 车辆应符合GB /T12817 -2004 的有关规定,车体气密性能达到工压30Pa 以上。 5 构成、结构型式与型号标记 5.1 构 成 单车制氧机由空气供给系统、空气预处理系统宾年发生系统 氧输送及控制系统组成。 5.2 结构型式 5.2.1 制氧机组的结构型式分为单元式空气压缩机或真空泵与制氧机装在一起,组成一个单元和 分体式空气压缩机或真空泵装在车底下或别的地方,制氧机装在另一地方如车内,空气压缩机或真 空泵与制氧机通过管道连接。 5.2.2 青藏铁道客车供氧系统采用弥散与分布相结合的供氧方式,特殊车辆可采用分布式或弥散式 供氧方式。 5.3 型号标记 制氧机组的型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组成,表示方法如下 标记示例 制氧量为50 Nm/h, 分体式膜制氧机组,装用一台空压机,标记为ZYMF-50 A。 制氧量为50 Nm/h, 单元式膜制氧机组,装用两台空压机,标记为ZYMD-50 B。 2 TB/T 32162009 ZY M L 装用空压机或真空泵的数量A为1,B 为2 空分设备变型设计顺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氧气产品产量以Nm/h为单位 分离设备结构特征D为单元式,F 为分体式 膜分离式 制氧机 注 Nmh 表示标准立方米,即在1个标准大气压力环境下空压机或制氧机的排气量。 6 技术参数 6.1 制氧机组的额定制氧量选取表1的规定。 表1 车型定员 车卧3 硬卧61 餐车47 硬座00 发电车24 产富氧气量 Nm/h 47 39 77 22 富氧浓度 35~45 分布式供氧流量 Nm/h 人 ≥0.2 产富氧气量以环境压 的大气压力偏离额定工 行修正。 当定员与上述车型 力10325 kPa,温度 况 p 以 上 和 环 境 木一玖,额定制氧量 20℃,空压机或真空泵吸气压 温度偏离10℃以上时,应将 面在供货合同中另行商定。 力70.2kPa选 测得的制氧量 行试 按额 验和计算。当测试环境 霆工况的压力和温度进 制氧机组实测制氧量与额定制氧量允许偏差为正偏差,即设计车内达到的氧浓度为23.5,但是 在海拔5000m 应有达到25的能力。 6.2 制氧机组应在主画络为3AC 380110V.50 5Hz 发电车制氧机除外;控 制回路为DC 110V 7V1375V 或单相电源AC 22011 、5012Hz 条件下正常工作。 6.3 供电电源应符合 [B406320 02 的有关规定。 7 技术要求 7.1 一般要求 7.1.1 制氧机组应符合本标准要 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辉及技术文件进行制造与安装。 7.1.2 制氧机组应有可靠的废气雄放功能,运用中产生的废气、氮气应全部排出车外,不应漏入车内。 7.1.3 制氧机组的电气系统应有过载、过流、短路及缺相等保护功能。正压式膜制氧机组还应有压缩空气 系统的高压卸载和电气系统的高温、缺风空压机不供电或不工作时,膜前电热器不工作保护功能。 7.1.4 制氧机组的贮气罐应设置低温加热的自动排水阀,并有手动应急排放阀及超压安全阀,保证制 氧机组正常工作。 7.1.5 额定工况下,制氧机组功率因数应不小于0.80。 7.1.6 制氧机组应有可靠的消音结构,车下气体管路和车下动力设备机组的噪声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单位为分贝A 声级 室内侧 整机室外侧 ≤65 ≤85 7.1.7 制氧机组的贮气罐、气体排放管路和车下布管应有防冻保温措施。 3 TB/T 32162009 7.1.8 制氧机组在风沙、雨雪、日晒、大气腐蚀等自然条件下,应能正常运用及存放。 7.1.9 制氧机组采用非金属材料应符合TB/T 3138的阻燃要求。 7.1.10 制氧机组控制柜的基本性能应符合 TB/T 2557的要求。 7.1.11 制氧机组接地保护应符合TB/T 2977的要求。 7.1.12 制氧机组车外用电气插头插座、接线盒的IP 值不应小于65,车内电控箱的IP 值不应小于54。 7.1.13 制氧系统压缩空气输入侧的管路额定工作压力范围为0.8 MPa~1.0 MPa,管路连接处应密 封。 7.2 性能要求 7.2.1 密封性能 制氧设备中的氧气管、空气管贪气管等管路应无漏泄,各连接处应牢固可靠无漏泄。用于整列互 备的管路应保证气体畅通,整列互爸 空气的流速应在6ms30√s 范围内。 7.2.2 绝缘电阻 制氧机组各回路间、各回3地间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表3的规定,兆欧表等级按表4选取。 表3 相对湿度 绝缘电阻 MS 线路额定电压≤110 220V线路额 定电压≤400V 85 10 50 相对湿度在60 5 之 司的绝缘电阻值,用线性内插法计算。 表4 供电电源 发电机3N AC 380 V DGd V直接供电,逆变器、变频器供电 AC 220y DC 110V及以下 兆欧表等级 1000V级 500V级 500V级 7.2.3 工频耐受电压 制氧机组应能承受表5斤 电压,历时1 min,无击穿或门络现象。 表 5 试验海拔高度 m 工频耐受电压验值 DC 110V AC 220V AC 380 V、DC 600 V 5000 1000 1500 2500 4000 1110 1670 2780 3000 1250 1880 3130 2500及以下 1430 2150 3580 海拔5100 m时,相应试验电压值参见表中5000m对应试验电压值。 7.2.4 冲击耐受电压 4 TB/T 32162009 制氧机组应能承受表6所列试验电压,试验后应无损伤或击穿现象。 表 6 试验海拔高度 m 冲击电压 V 110V 220V 380 V/600V 5000 开关电器及电压传感器 2500 4000 6000 用电器 1500 2500 4000 4000 开关电器及电压传感器 2780 4440 6660 用电器 1670 2780 4440 3000 开关电器及电压焦感器 3130 5000 7500 用 电 器 1880 3130 5000 2000及以下 开关电器及电感传 器 3580 5220 8580 用电器 2150 3580 5720 海拔5100 m的冲击电玉投00 m对应试验电压值。 7.2.5 运转试验要求 制氧机组组装完成0应进行运转试验,机组各项功能应正常。 7.2.6 电器绝缘等级 为满足电器部件0原使用,电动机、交直流接触器、继电器线图等部件应选用F 级以上绝缘等级。 7.2.7 振动与冲击 振动试验后制氧空上机或真空泵的零部件应无损伤、紧固件应无松动,空压机或真空泵的密封、防 水、绝缘、介电强度等性能应符合要求,空压机或真空泵通电后运行正常。 冲击试验后制氧机国立能正常工作,供氧的浓度、流量、压及温度应正常。 7.2.8 最大负荷制氧州试验 最大负荷下制氧几组能正常启动和工作。 7.2.9 低 气 压 在气压54 kPa 状态下e 元件来、关、拉弧、绝缘应满足要求,电人控制、报警、启动、卸载等功能 应正常。 7.2.10 供氧系统报警功能 供氧系统的各项报警功能立工作可靠。 7.2.11 制氧产品气体质量 制氧产品气体的质量应满足 GB188832002 的 要 求 。 7.2.12 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应符合GB 150的有关规定。 7.2.13 空压机或真空泵低温启动性能 空压机或真空泵在-40℃环境下应能启动。 7.2.14 供氧系统连续工作性能 在额定制氧工况下,供氧系统应能连续工作24h 以上。 7.2.15 温 升 在高原环境下,温升限值不应超过常规型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值。 7.2.16 热脱扣电器 高海拔地区热脱扣电器的保护动作值小于平原地区,应按1.1倍~1.15倍电流整定。 5 TB/T 32162009 7.2.17 电机及接触器 电机及接触器在高海拔条件下应用,应采用降额使用措施,电气绝缘等级不应低于F 级 。 7.2.18 电热装置的安全要求 采用正压工艺的膜制氧机组,膜前电加热器应有过热保护和超温保护装置,超温保护功能在控制 器故障时应起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需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采用负压工艺的自然空气进气预热装置,应满足列车一般伴热装置的要求。 7.2.19 车辆供氧系统的控制 车辆供氧系统的控制,要根据高原客车运行的实际需要,除按海拔高度自动控制供氧外,还应具备 集控或人工强制制氧的方式。 7.3 制氧机组的零、部件及有关材料要求 7.3.1 制氧机组用的空气压缩 机 合GB/T 3853 和 TB/12710.2-2005 的规定。真空泵应符合 JB/T 76752005 、GB/T 19956.1 005 的规定。 7.3.2 制氧机组的风机应符 B/T 105622006、JB/T 1 05632006 的规定,在额定工况下,其功率 因数应大于0.50。 7.3.3 制氧机组的电机应省合 GB 755的规定,其消耗功率偏差不应大卡设计值的10,三相电流中 任何一相电流与平均值的偏差不应超过平均值的10压缩机真空泵电机不应超过15。 7.3.4 制氧机组应来肥不低于125 ℃等级的低烟无卤型电线电 缆,并应符合T3/T 1484.12001的 规定。电线电缆载流量迎病足高原地区使用的要求。 7.3.5 制氧机组的接线线号标记应符合TB/T 17592003的规定。 7.3.6 制氧机组应采用木小于M6的不锈钢材质接地紧固件,与接地线接触良好 接地线的截面积应 不小于6mm。 7.3.7 制氧机组非金属材料应符合 TB/T3138 的规定。 7.3.8 采用的电工产响立满足GB/T 145971993 、GB/T 16935.12008 、CB/T 10626.12006 等标 准的有关规定。 7.3.9 空气压缩机使的润滑油应符合 GB 12691的规定。真空泵使用的闰滑油应符合 GB/T 7631.91997的规定。 7.3.10 压力容器应符合150的有关规定。贮气罐应设有安全阀,安全阀自控制应可靠。 7.3.11 制氧机组的箱体应平整,不应有裂纹、划痕等缺陷。 7.3.12 电子装置、带程序的尧是件的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TB/T 30242002的有关规定。 7.4 装置要求 7.4.1装在车下的空压机或,空复组、箱体和吊耳应有足够的强度,减振器应有良好的减振性能, 安装应牢固、可靠。 7.4.2 装在车内的制氧机组、箱体与车地板、侧墙或隔断墙应有牢固的连接、满足列车运行冲击、振动 的条件。 7.4.3 制氧机组应便于操作和维护。 7.4.4 制氧机组的贮气罐、压缩空气管道应洁净,氧气管道应符合GB/T 4806.11994的要求。 7.4.5 供氧系统各设备及管路等组装后应保压检漏,制氧机供氧管与车顶空调送风道的连接应严密, 不应漏泄富氧空气。 7.4.6 制氧机组各零、部件及管路应定位牢固,不应产生摩擦或碰击。 7.4.7 制氧机组的车内氧浓度测试仪应安放牢固,向车内供氧的管道应定位牢固,管接头应密封。 7.4.8 列车级供气管道连接与密封应可靠无漏泄,且车端各管道接头应便于安装和拆卸。供氧管路 应装有必要的切断阀,以便在管路泄漏时及时隔离。制氧机停机时应将管路系统内的压缩空气排放到 表压为0。 6 TB/T 32162009 7.4.9 制氧机停机时,应将富氧系统内的富氧空气排放到表压为0。 7.5 安全性和可靠性 7.5.1 制氧机应装在一个单独的制氧机室,制氧机室应设有一个氧浓度传感器,对制氧机室的氧浓度 进行检测和报警。 7.5.2 车内氧浓度的控制精度为0.5,当车内氧浓度出现超过控制目标值时可在23.5~25 之间设定,应可靠地报警,并采取相应的自动控制策略保证车辆和制氧设备的安全。使用的氧传感器 在海拔0m5000m 高度运行时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5,寿命不应低于12个月。 7.6 制氧机装车要求 7.6.1 密封性能 供氧系统装车后,车下列车级总风管系包括压缩机和贮气罐的泄漏量在最大工作压力下每 5 min下降不应大于10 kPa。供氧管路0 . 2 MPa 压力下每2 min 下降不应大于20 kPa。 7.6.2 运转性能 供氧系统装车后,启动供争系统运转工作h 以上,供氧系统应工作正常。 7.6.3 空车增氧速率 供氧系统装车后,车辆葡业、不载客、制氧机置于试验位。在没有新风情况下,连续工作1h 后,车 内氧浓度应达到23.5 7.6.4 氧浓度指标 供氧系统工作,通社调产空调机组的新风量到设计值,车内平均氧农度应达到设计目示值23.525。 7.6.5 供氧效果 供氧系统工作,各岔式出氧口的氧浓度及富氧气体流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7.6.6 氧含量安全报警 当车内空气的氧浓度超过目标值时,氧含量安全报警装置应报警。 7.6.7 报警功能 除设有车内氧浓度实全报警外,供氧系统还应设有空压机或真空泵、贮气罐、力|热器等设备的安全 报警功能。 7.6.8 输入功率 在各种工况下,应则武氧系统各设备的电流、电压、功率,不应有大于10的超载。 7.6.9 制氧空压机或真空泵的电参数 在工作电压上、下限及额定电压下,制氧空压机或真空泵的上作电流、启动冲击电流、功率和功率 因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7.6.10 制氧控制的安全性 当氧浓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表明年淞度超过目标值时,供氧系统原料空气供给阀应关闭,停止制氧。 制氧机还应有超温保护、压力保护、反相序保护和烟火报警功能。当出现保护要求和报警时,保护 动作应起作用,并停止供氧。 7.6.11 制氧控制的可靠性 氧浓度控制、氧浓度传感器、冗余控制、供氧系统投切工作、通信监控信息等应准确可靠。 7.6.12 供氧系统电加热器电参数 供氧系统所用电加热器的冲击电流、工作电流、功率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7.6.13 列车检验 车辆编组连挂后,应对整列车进行压缩空气互备试验;空压机工作模式试验;系统密封性、可靠性 和互备冗余制氧试验。整列车的供氧设备应符合设计要求。 8 试 验 8.1 试验的一般要求 7 TB/T 32162009 8.1.1 试验应按照表7所列出的工况进行。 表 7 试验工况 空压机或真空泵吸气参数 环境空气参数 干球温度 ℃ 压力 kPa 干球温度 ℃ 大气压力 kPa 额定制氧 20 70.2 20 101.3 最大负荷制氧 35 101.3 35 101.3 低气压制氧 20 34.4 20 54.4 有特殊工况要求时,由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协商确定。在无低气压条件下环境大气压力可不做调节。 8.1.2 空压机或真空泵吸气压 九 市置应使所测压力能代表空左机的进口压力。环境温度测量 时,应保证干球温度在表7设定值了2℃之内。 8.1.3 试验需在稳定工况下世行。稳定工况应符合如下要求 a 试验时,空压机或 其 泵转速及系统阻力均应维持稳定; b 试验室测量区域验气温平均值波动不应大于2℃; c 试验室供电电波动不应大于5; d 空压机或真空 及气压力的波动不应大于3; e 工况稳定延级间不应少于1 h。 8.2 测量仪表的要求 8.2.1 全部测量仪都k 表应在计量检定周期内,并应附有计量检定合格证。 8.2.2 所有仪器仪表的准确度应满足被测参数的要求。 8.3 试验条件 8.3.1 试验装置应身备安照试验工况要求模拟空压机吸气的压力和温度,可对境空气参数进行调 节的相应设备。 8.3.2 试验装置应具拟空压机或真空泵吸气压力改变的设备,并可进行调节与控制。 8.3.3 如无特殊说归,所试验均应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 8.4 试验室试验 8.4.1 制氧机密封性试验 制氧机的系统密封性能是检查氧分离系统前管路、阀门等厂缩空气流经的部件的密封性能, 先进行充气干燥洁净空气 压 5MPa 的试验,用0.4级以上压力表测试压力,保持10 min, 压力不 应下降,并用中性发泡剂检查备接么是否有气泡或漏气现象如果没有泄漏,再进行充气压力最大工 作压力的试验,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制氧机各接管处是否有气泡或泄漏。 8.4.2 制氧机绝缘电阻试验 绝缘检查用1000 V、500 V 级绝缘电阻测试仪兆瞅表测量主回路与辅助回路PLC、显示器及直 流电路不应接入各线间及各线与地间的绝缘电阻,其值不应低于表3的规定。 8.4.3 制氧机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DC 110V设备、AC 380 V 、DC 600V设备在海拔5100m~2500 m及以下环境,相互绝缘的带电 部分之间及对地间应能承受表5所列试验电压,历时1 min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8.4.4 制氧机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DC 110V设备、AC 380 V 、DC 600V 设备在海拔5100 m2500 m 及以下环境,应能承受表6所 列冲击耐受电压试验,试验后应无损伤或击穿现象。 8.4.5 制氧机运转试验 制氧机组连续运转1h, 并测量电流、电压及空压机吸气压力、温度,检查安全保护装置的灵敏可靠 8 TB/T 32162009 性,检验氧浓度、流量、温度、电器控制元件等的动作是否正常。 8.4.6 制氧压缩机振动、冲击试验 振动试验方法按TB/T 18042009 附 录B 的规定进行。振动试验后性能应符合7.2.7的规 定。 冲击试验按TB/T 29882000表2中的A 种进行,冲击试验的每次冲击时间为0.025125s, 冲击试验后的性能应符合7.2.7的规定。 8.4.7 制氧机额定制氧量试验 按表7规定的额定制氧工况进行试验。试验应在稳定工况下进行,试验结果应满足表1的规定。 8.4.8 制氧机最大负荷制氧量试验 按表7规定的最大负荷制氧工况进行试验。试验应在稳定工况下进行,试验结果应满足7.2.8的规定。 8.4.9 制氧机低气压试验 将制氧机、空压机或真空泵罐放入低气压箱,连接压缩空气管道、电气线路、通信线路。在气 压54kPa状态下,启动制多机 Y 。 制氮机的电气、控制、报警、启动 卸载等功能应正常。制氧机组应 能正常连续工作。 8.4.10 供氧系统报警功能验 制氧机的系统报警功追立包括车内氧含量超限报警、制氧室氧含量走限报警,各不同型式的制氧 机还应有过载、过热等各收障报警功能 车内氧含量超阳报 制氧室氧含量超限报警试验可采取向被试氧分析探头所在处通富氧,使其 氧浓度超过设定值,检查统的报警功能是否起到报警作用。 8.4.11 制氧产品气位量试验 按照GB/T 18830 02 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8.4.12 制氧机输入2三试验 制氧机组制氧功率句括压缩机或真空泵、冷却风机、电拌热、正压工艺膜制氧的膜前加热器等的总 功率。按表7规定,在触定制氧、最大鱼荷制氧两种工况下,测冠制氧机组白电压、频率、输入功率、电 流及功率因数。 8.4.13 空压机或真空泵温启动性能试验 将空压机或真空、购罐放入低温箱内,将空压机或真空泵的出气素与贮气罐的进气管相连,降 温到-40℃并保温24 后 三 低 温 启劲试验,检查空压机或真至泵启云时的电流、电压、功率,贮气罐 的排水动作和性能。空压机或、空泵在40℃环境下应能启动和正学工作 8.4.14 供氧系统连续工作24万以上试验 按表7规定,在额定制氧工况共行供氧系统连续工作24n以上试验,测定制氧机组的制氧量、 氧气出口浓度和压力、电压、频率输 率电流及功率因数,制氧机开机后每隔1h 测量一次。 8.4.15 噪声试验 8.4.15.1 在额定电压、频率下,按JB/T49801999 的规走分别测定制氧机组室内侧和整机的噪声。 对分体式制氧机组,空压机箱的噪声即为整机的噪声。 8.4.15.2 制氧机组可安装在台架或地面上,测试环境为反射平面地面上的半自由声场,应在出富 氧或废排空气侧连接2 m3m 的管道,按额定工况的压缩空气量进行测定。 8.4.15.3 整机噪声的测定布置按JB/T 43301999附录B 中B.2 的规定。 8.4.16 故障保护试验 人为制造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风压开关及超高压力继电器、氧分析仪等的故障保护动作条件, 检查故障保护的有效性及动作偏差。 8.5 装车后的单车试验 8.5.1 密封性试验 9 TB/T 32162009 供氧系统装车后,对空气管路、贮气罐、列车级互备空气管路、供氧管路等进行密封性试验,试验结 果应符合7.6. 1的规定。 8.5.2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供氧系统装车后,电机输入端与地之间按表5规定数值进行工频耐压试验,同时测量环境的温、湿 度。结果应符合7.2.3的规定。 8.5.3 运转试验 供氧系统装车后,启动供氧系统进行运转试验,结果应符合7.6.2的规定。 8.5.4 空车增氧速率试验 供氧系统装车后,车辆静止、不载客、制氧机置于试验位。开机前,先记录一组车内含氧量和车内外温湿 度原始数据,开机后每隔10 min测量一次车内氧浓度沮度相对湿度。结果应符合7.6.3的规定。 制氧机启动时测试一次启动电流中压及功率,在制氧机运行30 nin 后对稳定工作下的电流、电压 及功率再进行一 次测试记录 8.5.5 氧浓度指标测试 供氧系统工作,通过调节空周机组的新风量到设计值,检测车内平匀氧浓度是否达到目标值在海 拔4000 m 以上,可以进行4氧浓度23.5~25 的制氧能力试验,以检验制氧能力。 8.5.6 供氧效果试验 打开所有分布式供出口,测试各分布式出氧口的氧浓度及富氧气体流量,检验各出氧口的流量 和氧浓度应符合7 . 650观定。 8.5.7 氧含量安全报警验 调节空调机组的 量,使新风量变小,车内空气的氧浓度变大,当车内空气的氧浓度超过目标值 时,氧含量安全报警装器应报警。 8.5.8 报警功能试验一 除车内氧浓度安全报警试验外,供氧系统还应设有空压机或真空泵、贮气罐、加热器等设备的安全 报警功能,应对所有安全警功能进行式验。 8.5.9 输入功率试险 在各种试验工况下 式供氧系统各设备的电流、电压、功率,结果应符合7.6.8的规定。 8.5.10 制氧空压机或真泵的电参数测量 在工作电压上、下限及病电压下分别测量工作电流、启动冲击电流、功率和功率因数,各项指标 应符合7.6.9的规定。 8.5.11 制氧控制的安全性试验 8.5.11.1 模拟氧浓度传感器输号,使之对应的氧浓度超过目标值,供氧系统原料空气供给阀应 关闭,停止制氧。 8.5.11.2 保护性能试验项目如下 a 超温保护模拟空压机或真空泵超温,保护动作应起作用; b 压力保护模拟空压机或真空泵系统超压力,保护动作应起作用。 c 反相序保护相序反接,保护动作应起作用。 8.5.11.3 烟火报警,模拟烟火报警或厨房感温报警器报警,停止供氧。 8.5.12 制氧控制的可靠性试验 8.5.12.1 验证氧浓度控制准确度 测量实际动作值与目标设定值23.5~25的差值。该项试验与供氧系统性能试验同时进行。 8.5.12.2 氧浓度传感器的准确度 用专用仪器测量氧浓度传感器处的氧浓度值,与显示屏实际显示值对比。 8.5.12.3 冗余控制方式 10 TB/T 32162009 冗余控制可靠性试验包括 a 部分氧浓度传感器故障时的动作; b 自动控制失效时,操作手动控制是否有效。 8.5.12.4 供氧系统投切工作方式 供氧系统投切可靠性试验包括 a 通过试验确定由平原到高原、由高原到平原供氧系统的投切工作方式; b 单车逆变电源和制氧机的启停配合; c 列车各个空压机或真空泵集控方式自动 手动、网络优先、减载模式; d 单车空调系统和制氧机的启停配合。 8.5.12.5 通 信 按规定的通信协议进行试验,信息应准确可靠。 8.5.13 供氧系统电加热器电参数 对供氧系统所用的电加热进行冲击电流工作电流、功率的测试,结果应符合7.6.12的规定。 8.6 列车试验 8.6.1 压缩空气互备武 整列车线路运行试您程中,当单车制氧性能试验结束后,采用整列车玉缩空气互备方案再 次进行各车型车内达到浓度测试和制氧机电流、电压和功率测试,并且记录制氧机工作状态各 项参数。 8.6.2 空压机工作模式式验 整列车连挂后按 互备方案进行空压机投切工作,检查空压机启停是否正常,列车级压缩空气 管道的供气压力能否满是制氧要求。 8.6.3 密封性、可靠性和互备制氧试验 启动全列车的空压权,检查管道的密封性、制氧机工作的可靠性。然后依次停止1台、2台、3台 空压机的工作,检查全烈车每一节车床的制氧机是否制氧以及车内的氧浓度。 9 检验规则 9.1 出厂检验 9.1.1 每台制氧机组都应进行出厂检验。 9.1.2 制氧 机 组 出 厂 前 厂 依 照本标准和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定相关检验细则进 行检验。出厂检验项目见表8 9.1.3 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应有产品合格证,其内容应包括 a 制造厂名称或代号; b 产品名称和型号; c 产品出厂编号; d 检验日期; e 检验人员签章。 9.2 型式检验 9.2.1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停产1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d 正常生产每2年一次; e 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11 TB/T 32162009 9.2.2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8。 表 8 序号 试验项目 出厂试验 型式试验 技术要求 对应条款 1 密封性试验 √ √ 7.2.1 8.4.1 2 绝缘电阻试验 √ √ 7.2.2 8.4.2 3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 √ 7.2.3 8.4.3 4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 7.2.4 8.4.4 5 运转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