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_10426-2019_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docx
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TB 104262019 J3422019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Insp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e Concrete Strength of Railway Engineering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资源下载QQ 群424255365 2019-04-18 发布 2019-08-01 实施 国 家 铁 路 局 发 布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 工程建设标准2019年第1批 国铁科法〔2019〕19号 现公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 100122019等 8 项 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详见附表1,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 100122007等7项铁路工程建 设标准详见附表2同时废止。 以上标准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表1新发布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1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 100122019 2 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 TB 100772019 3 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 TB 101202019 4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TB 102182019 5 铁路工程爆破振动安全技术规程 TB 103132019 6 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TB 104022019 7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TB 104262019 8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TB 104612019 1 附表2废止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1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 100122007 2 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 TB 100772001 3 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 TB 101202002 4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TB 102182008 5 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TB 104022007 6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TB 104262004 7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竣工验收动态检测指导意见 铁建设〔2008〕133号 国家铁路局 2019年4月18日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资源下载QQ 群424255365 前 言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规范了铁路工程结构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 量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全面总结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本次对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 检测规程TB 104262004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规程共分9章,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钻芯法、 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拔出法、同条件养护试件法、射钉法,另 有17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 明确了钻芯法标准芯样试件的具体要求,修订了芯样试件 端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 2. 修订了单个构件及局部区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的确定 方法。 3. 增加了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的确定方法。 4. 修订了不同标称动能回弹仪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混凝土回 弹测区强度换算表。 5. 修订了超声回弹综合法的适用范围,测区换算值从50 MPa 扩大至100 MPa。 6. 明确了拔出法的适用范围,增加了预埋拔出法的相关 规定。 7. 修订了同条件养护试件法的等效养护龄期和强度换算 系数。 8.增加了射钉法检测喷射混凝土强度的相关规定。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总结经验, 2 3 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 关资料寄交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太华北路89号,邮 政编码710016,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 目 次 参考。 本规程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1 总 则 1 主编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2 术语和符号 2 参编单位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 2 . 1 术 语 2 公司。 2 . 2 符 号 3 主要起草人廖太昌、吴应明、高 策、曹万玲、黄直久、周勇政、 3 基本规定 5 袁 杰、蔡小平、吴崇贤、杨文萃、郭张锋、李洁勇、谷炼平、杨 阳、 4 钻 芯 法 6 章国辉、李昌俸、帖锋斌、赵年全、王克剑、廖引乾、孙小田、张玉海。 4.1 一般规定 6 主要审查人李化建、薛吉岗、刘 燕、余 鹏、陈良江、杨鹏健、 4.2 主要仪器 7 马慧君、高金喜、马永强、柳墩利、田 扬、张向礼、刘海东、屠海峰、 4.3 芯样钻取及加工 7 桂 嬉、吴 晔、付兆刚、欧阳华林、向守元、李小阳。 4.4 芯样试件强度试验 9 本规范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4.5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9 规程TB 104262004 。 5 回 弹 法 12 5.1 一般规定 12 5.2 主要仪器 13 5.3 回弹法检测 14 5.4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15 6 超声回弹综合法 20 6.1 一般规定 20 6.2 主要仪器 20 6.3 超声回弹法检测 21 6.4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22 7 拔 出 法 25 7.1 一般规定 25 7.2 主要仪器 26 5 4 6 7 7.3 后装拔出法检测 27 7.4 预埋拔出法检测 28 7.5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29 8 同条件养护试件法 32 8.1 一般规定 32 8.2 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和养护 32 8.3 等效养护龄期 32 8.4 混凝土强度换算 33 9 射钉 法 34 9.1 一般规定 34 9.2 主要仪器 34 9.3 射钉法检测 35 9.4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35 附录A 钻芯法检测现场操作记录表 37 附录B 钻芯法检测推定区间系数表 38 附录C 回弹法非水平方向及不同浇筑面检测的修正值 40 附录D 回弹法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43 附录E 回弹法混凝土测区强度换算表标称动能2.207J45 附录F 回弹法泵送混凝土测区强度换算表 标称动能2.207 J 54 附录G 回弹法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标称动能4.5J 和5 .5J62 附录H 回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记录和报告 64 附录 J 回弹法测强曲线的验证方法 标称动能4.5J 和5 .5J67 附录K 空气中超声波声速测试方法 68 附录L 超声回弹综合法专用或地区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69 附录M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验证方法 72 附录N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73 附录P 拔出法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119 附录Q 同条件养护试件法养护温度记录表 121 附录R 射钉法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122 附录S 射钉法混凝土强度检测记录和报告 124 本规程用词说明 126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条文说明 127 1 最新标准全网首发 1 总 则 1.0.1 为规范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简称结构混凝土强 度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保证检测质量,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1.0.3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目的、结构类型、结构 状态、结构所处环境条件等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 1.0.4 从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人员 应经过培训,具备相应的能力。 1.0.5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资源下载QQ 群424255365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结构混凝土强度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tructure concrete 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或预制混凝土构件实体按规定的方法进行 检测所得出的混凝土强度值。 2.1.2 批量检测 batch inspection 将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生产工艺、养护条件等相同的一 定数量的结构或构件作为批量进行检测。 2.1.3 标准芯样试件 standard core specimen 抗压芯样试件的取芯质量符合要求,且公称直径为100 mm, 高径比H/d 为1的混凝土圆柱体。 2.1.4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conversion value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检测值通过某种换算关系换算成相当于被测结构物所处条件 及龄期下、边长为150mm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2.1.5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estimation value for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相应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 95的强度值。 2.1.6 测区 test area 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时的一个检测单元。 2.1.7 测点 test point 测区内的检测点。 2.1.8 超声回弹综合法 ultrasonic-rebound combined 2 通过测定混凝土的超声波声速值和回弹值综合推定混凝土抗 压强度的方法。 2.1.9 拔出法 pullout test 通过拉拔安装在混凝土中的锚固件,测定极限拔出力,并根据 预先建立的极限拔出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定混凝土 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包括后装拔出法和预埋拔出法。 2.1.10 后装拔出法 post-install pullout test 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表面钻孔、磨槽、嵌入锚固件并安装拔出 仪进行拔出法检测,测定极限拔出力,并根据预先建立的极限拔出 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 方法。 2.1.11 预埋拔出法 castin-place pullout test 对预先埋置在混凝土中的锚盘进行拉拔,测定极限拔出力,并 根据预先建立的极限拔出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定混 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 2.1.12 等效养护龄期 equivalent curing age 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达到标准条件下养护效果所需要的 时间。 2.1.13 射钉法 penetration 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表面射入测钉,根据预先建立的测钉射 入深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 方法。 2.2 符 号 f。-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fau,第 i个试件或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F.,第 i 个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 d,第 i个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 3 4 5 m,e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Sa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fa,c 钻芯法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上限值; fe, 钻芯法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下限值; k₁,k₂ 推定区间上限值系数和下限值系数; R, 第 i 个测点的回弹值; R. 测区平均回弹值; R 非水平状态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 R 非水平状态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R非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筑顶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 回弹值; R,R; 混凝土浇筑顶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 dm碳化深度平均值; f,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fo,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 l超声测距; v测区声速值; 1.测区平均声时值; t₁,t₂,t₃ 测区中3个测点的声时值; t₀ 系统延迟时间; v。一修正后的测区声速值; β超声测试面的修正系数; 4测区混凝土强度的修正量; Fa拔出力代表值; △强度平均相对误差变异系数; e, 相对标准差; L 测区测钉射入深度平均值; L 第 i 个测点的射入深度。 3 基 本 规 定 3.0.1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 结构类型、尺寸、部位及所处环境。 2 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3 骨料品种、最大粒径及混凝土配合比。 4 混凝土浇筑、养护情况及龄期。 3.0.2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 定,且状态良好,并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 3.0.3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部位及所取试件应具有代表性。在 实体结构检测时,应考虑钢筋、预埋件、管线等因素的影响。 3.0.4 用钻芯法与其他非破损方法综合测定结构混凝土强度时, 钻芯部位应在所用非破损检测方法的测区内或测区附近。 3.0.5 因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而破损的部位,在检测工作结束后 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补,修补材料应比原混凝土 结构提高一个强度等级。 4 钻 芯 法 4.1 一 般 规 定 4.1.1 钻芯法适用于非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经设计单位允许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测。 4.1.2 钻芯法可确定单个构件或批量检测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也可用于对其他非破损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4.1.3 钻芯法芯样试件钻取部位应考虑下列因素 1 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 2 混凝土质量有代表性的部位。 3 便于钻芯机安放与操作的部位。 4 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他钢筋。 5 钻孔中心距结构或构件边缘不宜小于150 mm。 6 隧道衬砌混凝土的芯样钻取不宜破坏防水结构。 4.1.4 芯样试件宜使用标准芯样,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标准芯 样直径的1/3;当无法获得标准芯样时,可采用小直径芯样试件, 但其公称直径不应小于70mm,且不得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4.1.5 钻芯法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芯样试件的数量应根据批量检测的容量确定;标准芯样试 件的最小样本量不宜少于15个,小直径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不 宜少于20个。 2 芯样应从受检结构或构件中随机抽取,取芯位置应符合本 规程第4.1.3条的要求。 4.1.6 确定单个构件或局部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结合结构或 构件实际情况,有效芯样数量不应少于3个;钻芯对工作性能影响 6 较大的小尺寸构件不应少于2个。 4.1.7 芯样试件内不宜含有钢筋。当不能满足时,每个标准芯样 试件内最多只允许有2根直径不大于10 mm 的钢筋,公称直径小 于标准芯样的单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有1根直径不大于10mm 的 钢筋,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垂直并距端面大于10mm。 4.1.8 钻取芯样后的结构或构件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采取措施 对孔洞进行修补。 4.2 主 要 仪 器 4.2.1 钻芯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芯机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操作灵活、移动方便和便于固 定,并应有水冷却系统。 2 钻头宜采用金刚石或人造金刚石薄壁钻头。钻头胎体不 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缝、缺边、少角、倾斜及喇叭口变形。 4.2.2 探测钢筋位置的定位仪应适宜现场操作,最大探测深度不 应小于60 mm,探测位置偏差不宜大于3 mm。 4.2.3 锯切机和磨平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夹紧芯样的装置,配套 使用的人造金刚石圆锯片应有足够的刚度。 4.2.4 磨平机应保证芯样的端面平整,端面与芯样轴线应垂直。 4.2.5 取芯及加工完成后,应及时对钻芯机和芯样加工设备进行 维护保养。 4.3 芯样钻取及加工 4.3.1 钻芯机应安装平稳,固定牢靠。 4.3.2 钻芯机应在安装钻头前检查主轴旋转方向,并将主轴线调 整至与被钻取芯样的混凝土表面相垂直。 4.3.3 钻芯机应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钻芯时冷却水的流量应 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4.3.4 芯样卸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芯样完整。 7 4.3.5 取出的芯样应及时标记,可按本规程附录A 中 表 A 填写 现场操作记录。芯样应包装完好,不得损坏。 4.3.6 采用锯切机加工芯样试件时,应将芯样固定,并使锯切平 面垂直于芯样轴线。 4.3.7 锯切后的芯样应进行端面处理,宜采用双端面磨平机磨 平。承受轴向压力芯样试件的端面,也可采取下列处理方法修补 1 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聚合物水泥砂浆等材料补平,补 平厚度不宜大于4 mm。 2 用环氧胶泥、硫磺胶泥等补平时,补平厚度不宜大于 1.5 mm。 4.3.8 芯样试压前应测量试件的直径、高度、垂直度和平整度,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径测量应用游标卡尺在芯样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位置 各测2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芯样试件的直径,精确至0.5mm。 2 高度测量应用钢板尺或游标卡尺在不同方向测量2次,取 平均值作为芯样试件的高度,精确至1mm。 3 垂直度测量应用游标万能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轴线的 夹角,取最大值作为芯样试件的垂直度,精确至0.1。 4 平整度测量应用钢板尺紧靠在芯样端面上,一面转动钢板 尺,一面用塞尺测量钢板尺与芯样端面之间的最大缝隙。 4.3.9 芯样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工后芯样试件的高径比H/d 应大于或等于0.95且不 大于1.05。 2 沿芯样试件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应小于2mm。 3 芯样试件端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在直径范围内不应大于 0.05mm。 4 芯样试件端面与轴线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1。 5 芯样应无裂缝、明显的错台和其他较大缺陷。 8 4.4 芯样试件强度试验 4.4.1 芯样试件应在与被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环境基本一致 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结构或构件处于干燥环境时,芯样试件应在室内自然干 燥 3d 进行试验。 2 当结构或构件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潮湿环境时,芯样试件 宜在20℃5℃的清水中浸泡40 h~48h, 从水中取出后擦干表 面立即进行试验。 4.4.2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的操作应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中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的规定 进行。 4.4.3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换算值应按下式计算 4.4.3 式中 f, 第i 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MPa, 精 确至0.1 MPa; F 第i 个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N; d第 i 个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mm。 4.5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4.5.1 采用钻芯法确定单个构件或单个构件局部区域的混凝土 强度推定值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设计混凝 土抗压强度标准值的85时,取平均值作为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2 当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小值小于设计混凝土抗压 强度标准值的85时,取最小值作为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4.5.2 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计算推定区间,推定区间的 9 上限值和下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上限值 feu,e,am-h₁S 4.5.21 下限值 feu,e,2m/-k₂S/ 4.5.22 平均值 4.5.23 标准差 4.5.24 式中 fe, 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上限值MPa, 精确至 0.1 MPa; fau,e, 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下限值MPa, 精确至 0.1 MPa; k₁,k₂ 推定区间上限值系数和下限值系数,按本规程附 录B 中表 B.0.1 查取; Se芯 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MPa, 精 确至0.01 MPa; m;.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MPa, 精 确至0.1 MPa; feu第 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精确 至0.1 MPa; n对批量检测的结构或构件,取被抽检构件测区数 之 和 。 2 fm,e, 和fm,,2所构成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宜为0.90;当采用 小直径芯样试件时,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可为0.85。fem,e,与fom,e,c 之间的差值不宜大于5.0 MPa 和0.10m, 两者中的较大值。 3 fon, 与 f.. 之间的差值大于5.0 MPa 和0.10m, 两者的 较大值时,可适当增加样本容量,或重新划分检测单元,直至满足 本条第2款的规定。 10 4 当不具备本条第3款条件时,不宜进行批量推定区间,宜 以f,., 作为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推定值。 4.5.3 钻芯法确定批量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可剔除芯样试 件抗压强度样本中的异常值。剔除规则应符合数据的统计处理 和解释 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 4883的规定。当 确有试验依据时,可对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样本的标准差S 进行符 合实际情况的修正或调整。 11 5 回 弹 法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回弹法适用于表面质量无明显缺陷的结构或构件混凝土 强度检测。 5.1.2 回弹仪应根据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合理选用,50 MPa 以下的混凝土宜选用标称动能为2.207 J 的回弹仪,50 MPa 及以 上的混凝土宜选用标称动能为4.5J 或5 .5J 的回弹仪。 5.1.3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可按单个检测和批量检测。 批量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批结构或构件总数的50,且抽检 数量不应少于2件。 5.1.4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 2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 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 施工缝边缘的距离宜控制在0.2m0.5m。 3 检测时回弹仪应与受检测面垂直,测区宜选在混凝土结构 或构件浇筑侧面。 4 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 的可测面上时,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 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 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 m。 6 检测面应为混凝土表面,并应干燥、清洁、平整。检测面不 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并 打磨平整,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 曲f 5.1.5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 12 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5.2 主 要 仪 器 5.2.1 回弹仪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回弹仪GB/T 9138的规定,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配套的洛氏硬度HRC 为602的钢砧上,标称动能为 2.207J、4.5J和5.5J 的回弹仪的率定值应分别为802、882 和831。 2 数字式回弹仪应带有指针直读示值系统,数字显示的回弹 值与指针直读示值相差不应超过1。 5.2.2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宜为-4℃40℃。 5.2.3 回弹仪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检定/校准 1 新回弹仪启用前。 2 超过检定有效期限。 3 数字式回弹仪数字显示的回弹值与指针直读示值相差大 于1。 4 经常规保养后在钢砧上率定值不合格。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5.2.4 回弹仪在工程检测前后,应按规定作率定试验。率定试验 宜在干燥、室温为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 地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弹击杆应分4次旋转,每次旋转宜为 90。测定回弹值时,取连续向下弹击3次回弹值的平均值。 5.2.5 回弹仪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1 弹击次数大于2000次。 2 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3 对检测结果有怀疑。 5.2.6 回弹仪的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拆开维护时应先使弹击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 杆,取出里面的缓冲压簧,并取出弹击锤、弹击拉簧和拉簧座。 13 2 机芯各零部件应进行清洗,重点清洗中心导杆、弹击锤、弹 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应在中心导杆上薄薄涂抹钟表油, 其他零部件均不应抹油。 3 回弹仪保养不应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不应 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4 保养后应按本规程第5.2.4条的规定作率定试验。 5.2.7 回弹仪使用完毕后应使弹击杆伸出机壳,清除弹击杆、杆 前端球面、刻度尺表面和机壳上的污垢、尘土。回弹仪不用时,应 将弹击杆压入机壳内,待弹击后方可按下按钮锁住机芯装入仪器 箱,平放在干燥阴凉处。 5.3 回弹法检测 5.3.1 回弹仪的纵轴线应垂直于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检测面,缓 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5.3.2 测点在测区范围内宜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 于20 mm,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 mm。测点 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 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读至1。 5.3.3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 值,测点数不应少于结构或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作为该 结构或构件每一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 2.0mm 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5.3.4 碳化深度值测量,可采用适当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 约15 mm 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孔洞中的粉 末和碎屑应除净,并不应用水擦洗。同时,应采用浓度为12 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 清晰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深度值混凝土交 界面与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3次,读数精确至0.25 mm, 取其平均值为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14 5.3.5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 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应按下式计算 5.3.5 式中 R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第 i个测点的回弹值。 5.3.6 非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式修正 RmRR 5.3.6 式中 R 非水平状态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 非水平状态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采用本规程附 录C 中表 C.0.1 修正。 5.3.7 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筑顶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式修正 RmRR 5.3.71 RmRR 5.3.72 式中 R,R“ 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筑顶面、底面时,测区的 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R 混凝土浇筑顶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采用本 规程附录C 中表C.0.2 修正。 5.3.8 当测试面为非混凝土的浇筑侧面,且检测时回弹仪为非水 平状态,应先按本规程附录C 中表C.0.1 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 再按本规程附录 C 中表 C.0.2 对修正后的回弹值进行浇筑面 修正。 5.4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5.4.1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采用以下三类测强曲线计算 1 统一测强曲线由全国有代表性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配制 的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度平均相对 误差δ不应超过15.0,相对标准差e, 不应大于18.0。 15 2 地区测强曲线由本地区常用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配制的 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度平均相对误 差δ不应超过14.0,相对标准差e, 不应大于17.0。 3 专用测强曲线由与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相同的材料、成型养 护工艺配制的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 度平均相对误差δ不应超过12.0,相对标准差e, 不应大于 14.0。 4 平均相对误差8和相对标准差e,的取得和计算过程应符 合本规程附录D 的规定。 5 测强曲线应按专用测强曲线、地区测强曲线、统一测强曲 线的次序选用。 5.4.2 地区和专用测强曲线应与制定该类测强曲线条件相同的 混凝土相适应,不应超出该类测强曲线的适用范围。每半年应抽 取一定数量的同条件试件进行校核,当发现有显著差异时,不应继 续使用,并及时查找原因。 5.4.3 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应选用本规程附录E 至附录 G 进 行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 1 混凝土采用的原材料符合现行铁路行业有关标准。 2 入模混凝土的含气量不大于5.0。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自然养护龄期为14d1000d。 5 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 以上,且混凝土表面为干 燥状态。 6 抗压强度为10 MPa~100 MPa。 5.4.4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测区混凝土强度值不应按本规程附 录E 至附录 G 换算,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宜符合本规程附录D 的有关规定 1 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大于60mm 的非泵送混凝土,粗骨料 最大公称粒径大于31.5mm 的泵送混凝土。 16 2 采用特种成型工艺。 3 检测部位曲率半径小于250 mm。 4 表面潮湿的混凝土。 5.4.5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 的计算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符合本规程第5.4.3条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按本 规程附录E 查表得出。 2 泵送混凝土制作的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应按本 规程附录F 查表得出。 3 采用4.5J 或5.5J 的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时,按本规程 附录J 验证后,其换算值应按本规程附录 G 中 表 G.0.1 或表 G.0.2 查表得出。 4 当有地区测强曲线或专用测强曲线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应按地区测强曲线或专用测强曲线换算得出。 5.4.6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应根据各测区的混 凝土强度换算值计算。当测区数为10个及以上时,应计算强度标 准差S 。 平均值及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4.61 5.4.62 式中 m;e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MPa, 精确至0.1 MPa; n-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个构件的测区数,对批 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检构件测区数之和; Sa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MPa, 精确至0.01 MPa。 17 5.4.7 当结构混凝土所用材料与制定测强曲线时混凝土所用材 料有较大差异时,应用同条件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或从结构或构件 钻取的混凝土芯样进行修正,试件或芯样数量不应小于6个。计 算时,测区混凝土强度修正量及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修正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修正量应按下式计算 5.4.71 式中4 测区混凝土强度修正量,精确至0. 1 MPa; f, 第 i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以边长为150mm 计抗 压强度值,或第i个混凝土芯样试件以φ100 mm 100 mm 计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 MPa; fa,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