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372-2016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oc
UDC 增种制王用散术规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T 372-201 P 备案号J2156-201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prayed concrete 2016-02-22 发布 2016-08-01 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prayed concrete JGJ/T 372-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 2 0 1 6 年 8 月 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北 京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prayed concrete JGJ/T372-201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354 字数83千字 2016年7月第一版 2016年7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6.00元 统一书号15112 2659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tp//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 building com,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第1051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JGJ/T 372-2016, 自 2 0 1 6 年 8 月 1 日 起 实 施 。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0 1 6 年 2 月 2 2 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 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规程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 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材 料;4设计要求;5 喷射混凝土性能;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 7施工;8安全环保措施;9质量检验与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建筑科学研 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 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 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邮编361004。 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岩锋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源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厦门天润锦龙建材有限公司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4 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林燕妮桂苗苗庄景峰龚明子 陈 庆 猛 罗 朝 廷 陈 建 助 黄 斌 刘小明钟安鑫杨克红阳大福 罗彦斌张大利罗庆志张声军 谢生华徐仁崇黄快忠邓永新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张仁瑜 程良奎 徐祯祥 王华牢 吴杰 王世杰何振明 邓兴才 倪 清 5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和 符 号 2 2.1 术 语 2 2.2 符号 2 3 材 料 3.1 胶凝材料 4 3.2 骨料 4 3.3 外加剂 6 3.4 其他 6 4 设 计 要 求 8 4.1 一般规定 8 4.2 地下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9 4.3 边坡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9 4.4 基坑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10 4.5 加固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10 5 喷射混凝土性能 12 5.1 拌合物性能 12 5.2 力学性能 12 5.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14 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配制强度的确定 16 6.3 配合比计算 16 6.4 配合比试配、试喷、调整与确定 18 6.5 高 强 喷 射 混 凝 19 6 7 施 工 20 7.1 一般规定 20 7.2 设备 20 7.3 喷射准备工作 21 7.4 喷射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 23 7.5 喷射作业 24 7.6 养护 27 8 安全环保措施 28 8.1 安全技术 28 8.2 环保要求 28 9 质 量 检 验 与 验 收 30 9.1 质量检验与评定 30 9.2 工程质量验收 32 附 录A 掺无碱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 33 附 录B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方法 35 附 录C 喷 射 混 凝 土 抗 压 强 度 试 验 37 附 录D 喷 射 混 凝 土 粘 结 强 度 试 验 38 附 录E 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和残余抗弯强度等级试验 40 附 录F 喷射混凝土能量吸收等级试验 43 附 录G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试验 46 本 规 程 用 词 说 明 47 引 用 标 准 名 录 48 附 条 文 说 明 51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and Symbols 2 2.1 Tems 2 2.2 Smbobs 2 3 Materials 4 3.1 Cementitious Materiaks 4 3.2 Aggregnte 4 3.3 Admixture 6 3.4 Ohes 6 4 Design Rquirements 8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8 4.2 SpryedConcrete Design of Underground Engicering 9 4.3 Sprnyed Concrete Dsign of Slope Enginering 9 4.4 Sprnyed Concrete Design of Foundatio PiEngincering 10 4.5 SprnyudConcrete Dasigm of Srengthening Srusture 10 5 Properties of Sprayed Concrete 12 5.1 Mixture Properies 12 5.2 Mechanical Properties 12 5.3 Long term Properties and Durability 14 6 Mix DesignofSprayedConcrete 1 6.1 Gmeral Requrements 15 6.2 Dterminton of DesignSrengch 16 6.3 Caoulatio of MixDeign 16 6.4 Tril Mix, PreconstructionSpraying, Adjustment and Daternination of Mix Design 18 8 6.5 Higbh Strength SprayedConcrete 19 7 Construction 20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 7.2 Equiroment 20 7.3 Preparatory of Spraying 21 7.4 Podustion and Transportationof Sprayed Concrete 23 7.5 Exocutionof Spraying 24 7.6.Curing 27 8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8 8.1 Security Control 28 8.2 Rqui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8 9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eptance 30 9.1 Quality nspection and uantion 30 9.2 QulityAceptane ofConstruction 32 AppendixA Testing of SetingTime for Cement Paste Containing Alkali-free Accelerator 3 Appendix B Fabrication s of Sprayed Concrete Specimen 35 AppendixC Compresive Strength Testing of Sprayed Concrete 37 Appendix D Bond Strength Testing of Sprayed Concrete 38 Appendix E Testing of Flexural Strength and Residual Flexural Strength Class for Sprayed Concrete 40 AppendixF Testing of Energy Absorption Classfor SprayedConcrete 43 AppendixG Testing of Rebound Ratio for Sprayed Concrete 46 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4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8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51 10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喷射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做到安全适用、经 济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喷射混凝土的材料选择、设计、配合比计 算 、施工及验收。 1.0.3 喷射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喷射混凝土 sprayed concrete 将胶凝材料、骨料等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送入喷 射设备,借助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输送,高速喷至受喷面所形成 的一种混凝土。 2.1.2 喷射纤维混凝土 fibers reinforced sprayed concrete 混凝土拌合物由胶凝材料、骨料、纤维等组成的喷射混 凝土。 2.1.3 高强喷射混凝土 high strength sprayed concrete 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的喷射混凝土。 2.1.4 喷射回弹率 rebound ratio of spraying 喷射时,喷嘴喷出未粘结在受喷面上的溅落拌合物与总喷出 拌合物的质量百分比, 2.1.5 碱性速凝剂 alkali accelerator 总碱含量大于10.0的速凝剂,以Na₂O 当量计。 2.1.6 低碱速凝剂 low-alkali accelerator 总碱含量大于1 .0且不大于5 .0的速凝剂,以Na₂O 当 量计 。 2.1.7 无碱速凝剂 alkali-free accelerator 总碱含量不大于1.0的速凝剂,以Na₂O 当量计。 2.2 符 号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 fa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2 fm 混凝土配制强度值; f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f.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u -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k₁ 混凝土密实度系数; k₂ - 速凝剂强度影响系数; a, 、a 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的回归系数; o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3 4 3 材 料 3.1 胶 凝 材 料 3.1.1 配制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 的规定。当采用 其他品种水泥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用于永久性结构喷射混凝土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 3.1.2 矿物掺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粉煤灰的等级不应低于Ⅱ级,烧失量不应大于5,其 他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1596的规定; 2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等级不应低于 S95, 其他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18046的规定; 3 硅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 T27690 的规定; 4 当采用其他矿物掺合料时,其性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1003外,尚应通过试验 验证,确定喷射混凝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3.2 骨 料 3.2.1 粗骨料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或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 宜大于12mm; 对于薄壳、形状复杂的结构及有特殊要求的工 程,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0mm; 喷射钢纤维混凝土 的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0mm。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 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骨料。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 量、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2.1的要求,其他性能及试 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 法标准JGJ 52中的规定。 表3.2.1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泥块含量 项 目 针、片状颗粒含量 含泥量 泥块含量 C20C35 ≥C40 指标 ≤12.0 ≤8.0 ≤1.0 ≤0.5 3.2.2 细骨料宜选用Ⅱ区砂,细度模数宜为2.53.2;干拌法 喷射时,细骨料的含水率不宜大于6.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 含量应符合表3 .2 .2- 1的要求;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 3.2.2-2的要求。细骨料其他性能及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 表3.2.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项目 含泥量 泥块含量 指标 ≤3.0 ≤1.0 表3.2.2-2人工砂的石粉含量 项 目 ≤C20 C25C35 ≥C40 石粉含量 MB1.4 ≤15.0 ≤10.0 ≤5.0 MB≥1.4 ≤5.0 ≤3.0 ≤2.0 3.2.3 要求。 喷射混凝土用骨料的颗粒级配范围宜满足表3.2.3的 表3.2.3骨料的颗粒级配范围 最大公称粒径 累计筹余 mm 10 12 方孔筛筛孔边长mm 16.00 0 0 9.50 1827 1038 4.75 4050 3060 5 续表3.2.3 累计筛余 最大公称粒径 nm 10 12 方孔筛筹孔边长mem 2.36 5765 4674 1.18 6977 5982 0.60 7883 6987 0.30 8590 7895 0.15 9395 9296 3.3 外 加 剂 3.3.1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速凝剂应与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速凝剂掺量应通过 试验确定,且不宜超过10; 2 掺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初凝时间不宜大于3min, 终凝时间 不应大于12min。掺碱性速凝剂和低碱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凝结时 间试验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JC 477 执行;掺无碱速凝剂的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方法应按本规程附 录A 执行; 3 掺速凝剂的胶砂试件,与不掺速凝剂试件的28d 抗压强 度比不应低于90; 4 喷射混凝土宜采用无碱或低碱速凝剂。 3.3.2 外加剂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规定。 3.4 其 他 3.4.1 混凝土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 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3.4.2 喷射混凝土用钢纤维和合成纤维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 钢纤维的抗拉强度不宜低于600N/mm, 直径宜为 0.30mm~0.80mm, 长度宜为20mm35mm, 且不得大于拌合 物输送管内径的0.7倍,长径比宜为30~80; 2 钢纤维不得有明显的锈蚀和油渍及其他妨碍锅纤维与水 泥粘结的杂质;钢纤维内含有的因加工不良造成的粘连片、铁屑 及杂质的总重量不应超过钢纤维重量的1; 3 合成纤维的抗拉强度不应低于270N/mm, 直径宜为 10μm100μm, 长度宜为12mm25mm; 4纤维其他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 术规程JGJ/T 221的规定。 7 9 4 设 计 要 求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喷射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a 、 轴心抗压强度设 计 值f。、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u 和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 均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的规定。 4.1.2 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按表4.1.2进行取值。 表4.1.2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 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C35 C40 弹性模量 2.310 2.6104 2.8104 3.010 3.1510 4.1.3用于永久性结构的喷射混凝土应进行粘结强度试验,喷 射混凝土与岩石或混凝土基底间的最小粘结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5.2.3条的规定。 4.1.4 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以及用于含有大范围黏土的剪切带、 高塑性流变、高应力岩层或松动岩石区的喷射混凝土应进行抗弯 强度试验,喷射混凝土的最小抗弯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 的规定。 4.1.5 喷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 含水岩层中的喷射混 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 恶劣的暴露环境下喷射混凝土宜使 用防水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渗水高度最大值应小于 50mm, 其平均值应小于20mm。 4.1.6 处于冻融侵蚀环境的永久性喷射混凝土工程,喷射混凝 土的抗冻融循环等级不应低于F200。 4.1.7 处于受化学侵蚀环境的喷射混凝土,应进行氯离子渗透 试验或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 50476的规定。 8 4.1.8 含水岩层中的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80mm; 钢 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80mm, 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 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50mm, 且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 于60mm, 4.2 地下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4.2.1 地下工程用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喷射混凝土的1d 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低于8MPa, 最小粘 结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5.2.3 条的规定。 4.2.2 软弱围岩及浅埋隧道地下工程用喷射混凝土的3h 强度不 应小于2MPa 且 1d 抗压强度应大于设计值的40。 4.2.3 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50mm, 且不宜超过 300mm; 单层衬砌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60mm, 4.2.4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钢架 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4.2.5 处于塑性流变岩体、高应力挤压层的岩体、受采动影响 或承受高速水流冲刷的地下工程,宜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 4 .3 边坡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4.3.1 边坡工程用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规定。对边坡和锚杆间的不稳 定岩块,以及局部不稳定块体应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并应验算 喷层的抗冲切能力。 4.3.2 边坡工程宜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或喷射钢纤维混凝土。 4.3.3 边坡工程采用的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1d 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MPa, 其最小粘结强度应符合本规 程第5.2.3条的规定。 4.3.4 边坡工程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厚度不应小于50mm, 含水 岩层中的喷射混凝土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不应小于 10 100mm 。Ⅲ 、V 类岩质边坡及土质边坡宜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 土,且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50mm 。钢 筋 保 护 层 厚 度 不 应 小 于 2 5mm。 4.3.5 喷射混凝土面层宜沿边坡纵向每20m30m 的长度分段 设置竖向伸缩缝,伸缩缝宽宜为20mm30mm。 4.4 基坑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4.4.1 基坑工程用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的规定。 4.4.2 基坑工程用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3d 强 度 不应低于12MPa。 4.4.3 喷射混凝土厚度宜为80mm~150mm, 且 不 应 小 于 50mm 。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用于永久性基坑的喷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4.5 加固工程喷射混凝土设计 4.5.1 加固工程用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的规定,抗震加固用喷射混凝 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的规定。 4.5.2 采用喷射混凝土加固结构、构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增结 构与原结构连接可靠,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并应避免对未加固部 分、有关结构和构件以及地基基础造成不利影响; 2 喷射混凝土加固设计和施工时,应优先采用卸荷加固 方法 ; 3 喷射混凝土加固宜选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或置换混凝土加 固法 ; 4 结构加固用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加固结构、构件 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且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采用置 换混凝土加固法时,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 喷射混凝土最小粘结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5.2.3条的规 定,其耐久性不应低于原加固结构、构件。 4.5.3 新增喷射混凝土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 梁、柱不应 小 于 5 0mm.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 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mm, 钢筋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4.5.4 采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时,其非置换部分的原构件混凝 土强度等级,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造时规定的 强度等级;置换长度应按混凝土强度和缺陷的检测及验算结果确 定,对非全长置换的情况,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 的 长度。 4.5.5 采用喷射混凝土板墙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板墙应采用呈梅 花状布置铺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结构连接。 2 喷射混凝土板墙厚度宜为60mm100mm; 采用双面板 墙加固且总厚度不小于140mm 时,其增强系数可按增设混凝土 抗震加固法取值。 11 12 5 喷射混凝土性能 5.1 拌合物性能 5.1.1 喷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黏聚性,并应满足工程设计和 施工要求。 5.1.2 湿拌法喷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应为80mm200mm, 5.1.3 引气型湿拌法喷射混凝土喷射前,应测试混凝土拌合物 含气量,含气量宜为512。 5.1.4 喷射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164的规定;喷射纤维混凝 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氟离子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 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的规定。 5.1.5 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程,喷射混凝土 中总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 5.2 力 学 性 能 5.2.1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件的制作应进行大板喷射取样,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方法应按本规程附录B 执行。 5.2.2 喷射混凝土工程应进行28d 龄期抗压强度试验;有早期 强度要求时,应根据设计龄期要求进行早期强度试验。喷射混凝 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或圆柱体抗压强度标准 值确定,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 50107执行。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 验方法应按本规程附录C 执行。当设计的早期强度龄期小于1d 或强度低于5MPa 时,宜采用拉拔法或贯入法检测。 5.2.3 喷射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D 执行,且 喷射混凝土与岩石及混凝土基底的最小粘结强度应符合表5.2.3 的规定。 表5.2.3喷射混凝土与岩石及湿寝土基底的最小粘结强度MP 粘结类型 与混凝土的最小粘结强度 与岩石的最小粘结强度 非结构作用 0.5 0.2 结构作用 1.0 0.8 5.2.4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及特殊条件下喷射混凝土应进行抗弯 强度和抗拉强度试验,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喷射混凝土弯曲韧 性试验,喷射混凝土的最小抗弯强度应符合表5.2.4-1的规定。 喷射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可采用残余抗弯强度等级或能量吸收等级 表示,不同变形等级和不同残余抗弯强度等级下喷射混凝土的残 余抗弯强度不应小于表5.2.4-2的规定;不同能量吸收等级下的 能量吸收值不应小于表5.2.4-3的规定。喷射混凝土抗拉强度试 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执 行,抗弯强度和残余抗弯强度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E 执行,能 量吸收等级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F 执行 . 表5.2.41喷射湖凝土的最小抗奇强度MPa 抗压强度等级 C25 C30 Ca5 C40 C45 抗弯强度 3.5 3.8 4.2 4.4 4.6 表5.2.42不同变形等级和不同残余抗弯 等级下的残余抗弯强度MPa 变形等级 梁的挠度 mm 残余抗弯强度 等级1 等级2 等级3 等级4 一 0.5 1.5 2.5 3.5 4.5 低 1.0 1.3 2.3 3.3 4.3 普通 2.0 1.0 2.1 3.0 4.0 高 4.0 0.5 1.5 2.5 3.5 13 15 表5.2.4-3不同能量吸收等级下的能量吸收值 能量吸收等级 试健中心点晓厘为25em的能量吸收值J E500 500 E700 700 E1000 1000 5.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5.3.1 喷射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收缩和 徐变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 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执行,试件的制作应进行大板喷 射取样,制作方法应按本规程附录B 执行, 5.3.2 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 蚀等耐久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耐久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执行。试件的制作应进行大板喷射取样,制作方法应按本 规程附录B 执行。 14 6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 6.1 一 般 规 定 6.1.1 喷射混凝土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及环境因素,在 综合考虑喷射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能要求的基础上,计算初始配合比,经试验室试配、试喷、调整 得出满足喷射性能、强度、耐久性要求的配合比。 6.1.2 喷射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应小于300kg/m, 最小胶凝材 料用量应符合表6.1.2 的规定。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 量不宜小于400kg/m。 表6.1.2喷射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 0.60 360 0.55 380 ≤0.50 400 6.1.3 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有早期强度要求时 应进行早期强度试验。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矿 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6.1.3的规定。 表6.1.3喷射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矿物掺合料 最大掺量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 30 20 粒化高炉矿渣粉 30 20 硅灰 12 10 复掺 50 40 注1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的20以上的混合材计 人矿物掺合料。 2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的总掺量应符合表 中复掺的规定,且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16 6.2 配制强度的确定 6.2.1 喷射混凝土应先进行试配,并根据试配结果进行混凝土 试喷,试喷强度应满足其配制强度的要求。喷射混凝土的配制强 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喷射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宜按下式计算 fme≥fak1.645g 6.2.1 式中f. 混凝土配制强度值 MPa; fa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喷射混凝 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2 喷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a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 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55确定。 6.3 配合比计算 6.3.1 喷射混凝土试配的水胶比应考虑喷射工艺、速凝剂对强 度的影响。在无配制经验时,喷射混凝土试配的水胶比宜符合下 列规定 1 喷射混凝土的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 6.3.1 式中W/B 混凝土水胶比; aa, 回归系数,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规程JGJ 55确 定 ; k混凝土密实度系数; k₂速凝剂强度影响系数; f 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 MPa, 可实测, 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 验方法 ISO 法GB/T 17671执行;也可按 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55确定。 2 喷射混凝土密实度系数k,可按表6.3.1-1进行取值。 表6.3.1-1喷射混凝土密实度系数k₁取值 喷射工艺 湿拌法工艺 干拌法工艺 喷射混凝土密实度系数 1.051.25 1.201.45 3 喷射混凝土速凝剂强度影响系数人宜按表6.3.1-2进行 取值。 表6.3.1-2速凝剂强度影响系数k₂取值 速凝剂 不掺速凝剂 无碱速凝剂 低碱速凝剂 碱性速凝剂 速凝剂强度影响系数 1.00 1.001.10 1.051.25 1.251.40 6.3.2喷射混凝土的水胶比除应按本规程第6.3.1条计算外, 还应通过下列方法确定,并应以水胶比的最小值为确定值。 1 根据喷射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得到水胶比限制 要求 ; 2 有早期强度要求时,应根据早期强度指标进行试验得到 水胶比。 6.3.3 干 拌 法 喷 射 混 凝 土 的 表 观 密 度 可 取 2 2 0 0kg/m 2300kg/m, 湿拌法喷射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不应低于2300kg/m。 6.3.4 喷射混凝土设计可选择适宜的减水剂,用水量宜为 180kg/m220kg/m。 6.3.5 喷射混凝土砂率宜为4560。 6.3.6 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掺量宜根据弯曲韧性指标确 定,钢纤维的最小掺量可根据钢纤维的长径比按表6.3.6选取, 并应经试配确定。 表6.3.6喷射钢纤雄混凝土中钢纤维的最小掺量 钢纤维长径比 40 45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