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273-2012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docx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T 273-2012 P 备案号J1411-2012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ire grids concrele composite slab structure 2012-04-05 发布 2012-10-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发 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和 符 号 2 2.1 术语 2 2.2 符 号 2 3 材 料 5 4 设 计 规 定 7 4.1 一般规定 7 4.2 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 8 4.3 抗震等级 9 4.4 荷载与地震作用9 5 结构计算与截面设计 11 5.1 一般规定 11 5.2 截面设计 14 6 构 造 措 施 21 6.1 一 般规定 21 6.2 边缘构件 21 6.3 墙板、楼板、屋面板 23 6.4 连接节点 25 7 施 工 30 7.1 一 般规定 30 7.2 施工要求 32 8 施 工 质 量 验 收 34 8.1 一 般规定 34 8.2 钢丝网架板的质量验收 35 8.3 钢丝网架板安装质量验收 37 6 8.4 预制楼板半成品的质量验收 38 8.5 连接节点的质量验收 39 8.6 工程验收 40 附录A CS 墙板、屋面板热工指标 42 附录B CS 板式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44 本规程用词说明 45 引用标准名录 46 附 条文说明49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2 3 Material 5 4 Design Requirements 7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7 4.2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8 4.3 Seismic Grade 9 4.4 Load and Seismic Action 9 5 Structure Calculation and Section Design 11 5.1 Gcncral Rcquircmcnts 11 5.2 Section Design 14 6 Structural Detailing Requirernents 21 6.1 Gencral Rcquircmcnts 21 6.2 Edge Member 21 6.3 Wall Slab、Floor Slab 、Roof Slab 23 6.4 Connection 25 7 Construction 30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30 7.2 Construction Rcquiremcnts 32 8 Acceptance of Quality 34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34 8.2 Acceptance of Quality of Wire Grids Slab 35 8.3 Acceptance of Quality of Wire Grids Slab Installation 37 8 8.4 Acceptance of Precast Slab Semi-finished Product 38 8.5 Acceptance of Quality of Connection 39 8.6 Acceptance of Project 40 Apperidix A The Thermal Index of the Wall Slab and Roof Slab 42 Appendix B of Entitative Inspection for Wire Grids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Structurc 4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4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6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9 9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墙体改革和节能政策,使钢丝网架 混凝土复合板结构体系的设计及施工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8度及8度以下抗震设防区以及非抗震设 防区的多层民用建筑。 1.0.3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钢丝网架板 wire grids slab 以镀锌钢丝焊接成符合各种使用功能和结构要求的三维空间 网架,中间填充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岩棉板而形成的板, 简称CS 板。 2.1.2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墙板 wire grids concrete compos- ite wall slab 钢丝网架板两侧配置纵向钢筋,喷抹混凝土后而形成的 复合墙板,简称CS 墙板。 2.1.3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楼板 wire grids concrete compos- ite floor slab 钢丝网架板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板上浇筑混凝土叠合层而 形成的复合楼板,简称CS 楼板。 2.1.4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屋面板 wire grids concrete com- posite roof slab 钢丝网架板上浇筑混凝土,板下喷抹抗裂水泥砂浆或细 石混凝土而形成的复合屋面板,简称CS 屋面板。 2.1.5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 wirc grids concrete com- posite slab structure 由 CS 墙板、CS 楼板或现浇楼板、CS 屋面板和现浇边缘构 件组成的装配整体式空间结构体系,简称CS 板式结构。 2.2 符 号 2.2.1 材料性能 E混凝土弹性模量; 2 E, 钢筋弹性模量; 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fys 斜插丝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ywCS 墙板内纵横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M 弯矩设计值; M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N轴向力设计值; N 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R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S 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V 剪力设计值。 2.2.3 几何参数 A₀板的换算截面面积,不考虑中间保温层; Ag 、A₃ 、A, 分别为单位板宽内上下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 筋的截面面积; AwCS 墙板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B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 影响的刚度; Bs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 b板截面宽度; e;初始偏心距; eo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ea 一附加偏心距; ho₁ 、ho₂分别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到受 3 压区边缘的距离; hw-CS 墙板截面高度; la 纵向钢筋锚固长度; I₀换算截面惯性矩。 2.2.4 计算系数 α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4考虑纵向弯曲影响的折减系数; v 由钢丝长细比控制的受压稳定系数。 4 3 材 料 3.0.1 用于CS 板构件预制或现浇喷、抹的细石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不宜高于C35; 预制 CS 楼板下预应力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CS 板式结构的边缘构件、楼梯等 部分采用普通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3.0.2 当CS 屋面板下采用抗裂水泥砂浆时,其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10。 3.0.3 CS 板式结构受力钢筋及连接钢筋宜采用 HRB400、 HPB300 级钢筋,CS 楼板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丝。 3.0.4 CS 板钢丝网及斜插丝应采用冷拔镀锌钢丝,冷拔镀锌钢 丝性能要求应符合表3.0.4的规定;钢丝网网格宜为50mm 50mm, 斜插丝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m, 任何情况下钢丝直径不 应小于2.00mm。 表3.0.4 冷拔镀锌钢丝性能要求 项 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抗拉强度MPa 590850 GB/T 228.1 180弯曲试验次 2.00≤b2.50 ≥6 GB/T 238 2.50≤≤3.50 ≥4 镀锌层质量g/m ≥20 GB/T 1839 注 为冷拔镀锌钢丝直径。 3.0.5 CS 板芯板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性能应符 合表3.0.5的规定;CS 承重墙板的芯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 CS 楼板、屋面板的芯板厚度不宜小于70mn,CS 板构件的芯板 厚度不宜大于200mm;CS 屋面板、外墙板的芯板厚度尚应符合 5 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CS 屋面板、墙板的热工指标应 按本规程附录A 取用。 表3.0.5 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性能要求 项 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kg/m 18~22 GB/T 6343 导热系数[W/m K] ≤0.039 GB/T 10294 水蒸气透过系数[ng/m s Pa] ≤4.5 QB/T 2411 压缩强度kPa ≥100 GB/T 8813 尺寸稳定性 ≤0.3 GB/T 8811 吸水率 ≤4 GB/T 8810 熔结性 断裂弯曲负荷N ≥25 GB/T 8812.1、 GB/T 8812.2 弯曲变形mm ≥20 燃烧性能 氧指数 ≥30 GB/T 2406.1、 GB/T 2406.2 燃烧分级 不应低于B2级 GB/T 8626、GB 8624 注断裂弯曲负荷或弯曲变形有一项能符合指标要求即为合格。 3.0.6 CS 板式结构非承重隔墙可采用双面喷抹抗裂水泥砂 浆的 CS 板,抗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6 4 设 计 规 定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抗震设防的CS 板式结构房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 设防标准 。 4.1.2 CS 板式结构房屋宜采用全部落地的CS 墙板承重,8度 抗震设防区墙板间距不应大于9m,8 度以下抗震设防区及非抗 震设防区墙板间距不应大于12m。 4.1.3 丙类的多层CS 板式结构房屋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底部框 架-抗震墙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层不应超过2层,且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 上部各层CS 墙板间距应符合本规程第4.1.2条的规定。 4.1.4 多层CS 板式结构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4.1.4 的 规 定 。 表4.1.4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m 房屋类别 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6度 7度 8度0.20g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多层CS板式结构 21 7 18 6 15 5 底部框架-抗震墙 22 7 19 6 16 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 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 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 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 增加量应少于1m; 3 乙类的多层CS 板式结构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 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 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CS 板式结构。 7 4.1.5 CS 板式结构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3.5m, 底部框架-抗震 墙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 4.1.6 CS 板式结构房屋的高宽比,8度抗震设防区不宜超过 2.5,8度以下抗震设防区及非抗震区不宜超过3.0。 4.1.7 CS 板式结构房屋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 角处。 4.1.8 CS 板式结构房屋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4.2 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 4.2.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的平面布置和 立面设计宜简单、规则,不应采用特别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4.2.2 CS 板式结构房屋的屋顶形式可采用坡屋顶,也可采用平 屋顶,平屋顶的排水坡度宜采用结构找坡。 4.2.3 当采用CS 墙板做女儿墙时,下层CS 墙板的竖向边缘构 件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女儿墙压顶圈梁连接;女儿墙应按计算 确定,且不宜大于本规程表6.3.5的规定。 4.2.4 CS 板式结构房屋悬挑阳台、悬挑空调板应与楼板在同一 标高,并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阳台栏板可采用 CS 墙板。 4.2.5 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CS 墙板平面布置宜规则、均匀、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 整体性; 2 CS 墙板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和承 载力突变; 3 对不规则结构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的规定采取抗震措施。 4.2.6 CS 板式结构房屋应在下列部位设置构造柱 1 横纵墙板交接处和独立墙板端部; 2 楼层梁与CS 墙板交接处; 3 在较长的CS 墙板中部,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6m。 8 4.2.7 CS板式结构房屋各层横、纵墙板顶部均应设置现浇钢筋 混凝土圈梁,圈梁宜与楼板设在同一标高。 4.2.8 采用CS 楼板时,板跨度不宜大于4.2m; 采用CS 屋面 板时,板跨度不宜大于4.5m, 悬挑净长度不宜大于0.6m。 4.3 抗 震 等 级 4.3.1 CS板式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应按表4.3.1确定。 表4.3.1 CS板式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丙类建筑 乙类建筑 6度 7度 8度 6度 7度 8度 CS墙板 抗震墙 四 三 三 三 二 二 钢筋混凝土 底部框架-抗震墙 框架 四 三 三 ---- 抗震墙 三 三 二 4.4 荷载与地震作用 4.4.1 建筑的风荷载、楼面活荷载、屋面雪荷载取值及荷载组 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 的规定 执行。 4.4.2 建筑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以及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确定。 4.4.3 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规定,对 CS 板式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 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1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应按下式计算 Feka₁Gc 4.4.3-1 式中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 Ge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kN; a₁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9 10 震设计规范GB 50011确定。 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按下式计算 F;;α;Y;X,G;i1,2,n,j1,2,m 4.4.3-2 4.4.3-3 式中F,,j 振型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 G; 集中于质点i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kN; Xj 振型i 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mm; a;相应于j 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Y;j 振型的参与系数。 3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 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 SEk√ZS; 4.4.3-4 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kN; S;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kN, 可只取 前2个~3个振型。 4.4.4 CS板式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分配; CS 板式结构的楼 层水平地震剪力应按各墙板等效侧移刚度的比例分配。 5 结构计算与截面设计 5.1 一 般 规 定 5.1.1 CS板式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 5.1.2 CS 板式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空间协同作用、空间杆-墙 板元等有限元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 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设计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内的平 面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其影 响,或对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5.1.3 CS 板式结构构件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Y₀S≤R 5.1.3-1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S≤R/YRE 5.1.3-2 式中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kN; S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kN, 应符合本规程第 5.1.5~5.1.7条的规定; Y₀结构重要性系数,对于安全等级为二、三级的构件 分别取1.0、0.9;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取值。 5.1.4 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 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 承 担 ;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 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 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11 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5.1.5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符合 下列规定 SYGSGkψaYQSQk4wYwSwk 5.1.5 式中S 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kN; SGc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kN; Sok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kN; Sw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kN; YG永久荷载效应分项系数; Y₀活荷载效应分项系数; Yw风荷载效应分项系数; ψQ、ψw分别为楼板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0.6; 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 或0.7和1.0;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楼 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0.9。 5.1.6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 采 用 1 承载力计算时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Yc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 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应取1.0; 2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YQ, 应取1.4; 3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Yw, 应取1.4。 2 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 1.5中各分项系数应 取1.0。 5.1.7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 合的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SYGSGEYEhSEhK 5.1.7 12 式中S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 kN;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kN, 尚应乘以相应 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kN; Y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 结构有利时取不大于1.0; Y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3。 2 位移计算时,公式5.1.7中各分项系数均应取1.0。 5.1.8 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第5.1.5条的规定进行荷载 效应的组合;抗震设计时,应同时按本规程第5.1.5条和第 5.1.7条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5.1.9 房屋高度大于15m, 基本风压值大于0.5kN/mn 50,且层高大于3.5m, 或开间尺寸大于4.5m 时 ,CS 外墙板应 进行竖向荷载、风荷载组合作用下构件平面外承载力验算,并采 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5.1.10 CS板式结构变形应符合下式规定 △u/h≤1/1000 5.1.10 式中△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mm; h楼层层高 mm。 5.1.11 CS墙板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V≤0.25febwhwo 5.1.11-1 2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剪跨比λ大于2时, 5.1.11-2 剪跨比λ小于或等于2时, 5.1.11-3 式中bw截面混凝土计算厚度,一般取墙板两侧混凝土层厚 13 度之和 mm;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 hwo截面有效高度 mm; V--- 截面剪力设计值 kN; λ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即M./Vehw, 其中Me、 V. 分别取与Vw同一组组合的、未进行内力调整的 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5.1.12 CS板式结构底层墙肢,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二、 三级抗震等级时按下式调整,四级抗震等级及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不调整。 V7wVw 5.1.12 式中VCS 墙板底部墙肢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kN; VwCS墙板底部墙肢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kN; nw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取1.4,三级取1.2。 5.1.13 CS墙板的底层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5.1.14 抗震设计的CS 板式结构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的轴压比,二级时,不宜大于0.5;三、四级时,不宜大于0.6, 墙肢轴压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N/Awfe 5.1.14 式中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CS 墙板墙肢底部轴向压力 设计值 kN; AwCS墙板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mm;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 5.2 截 面 设 计 5.2.1 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假定进行计算; 1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 3 不考虑斜插丝的抗弯作用; 14 4 不考虑上下层混凝土与夹芯板间相互分离错动; 5 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应按下式规定取用 当e≤e 时 5.2.1 式中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采用; 0 ----混凝土压应变为E。时的混凝土压应力; Eo混凝土压应力达到了时的混凝土压应变,当计算的 ε值小于0.002时,应取0.002。 6 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应取0.01。 5.2.2 受弯构件、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 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 5.2.3 CS楼、屋面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5.2.3 1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确定 a₁febxA₅f,Apfpy-Asf, 2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式条件 5.2.3-1 x≤βt₁ 5.2.3-2 式中A 、A 、Ap 分别为单位板宽内上下非预应力钢筋和 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mm; b矩形截面的宽度 mm;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采用; fy 、fy非预应力钢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N/ mm, 按现行行业标准冷拔低碳钢丝 应用技术规程JGJ 19采用; 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及抗压强度设计值 15 N/mm,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 50010采用; a₁系数,取1.0; β₁系数,取0.8。 图5.2.3 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当满足公式5.2.3-2要求时,x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2.3-3 M≤fpyAphnx/2f,A₅ho₂x/25.2.3-4 式中ho、h₀₂分别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 到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mm; M 弯矩设计值 Nmm; 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mm, 应符合本规程公 式5.2.3-2要求。 5.2.4 CS墙板轴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2.4 16 17 1 构造要求t₁t₂ ; 2 轴向压力设计值应符合下 式规定 N≤1.8qLfebt₁f,A,] 5.2.4 式中A 钢筋和钢丝网片的截 面面积之和 mm; b墙板宽度 mm; fe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设 计 值 N/mm,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 GB 50010采用; 图5.2.4 正截面轴心 受压构件 f,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 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采用; N 轴向压力设计值 kN; t1、L₂ 墙肢混凝土厚度 mm; φ-考虑纵向弯曲影响的折减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轴心受压构件稳 定系数采用。 5.2.5 CS 墙板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5.2.5 1 构造要求t₁t₂ ;A₅A;eo≤0.3ho; 2 钢筋和钢丝网片的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5.2.5-1 5.2.5-2 e;eoea 5.2.5-3 18 式中e;初始偏心距,取墙厚 的1/10 mm; eo 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 偏心距 mm, 取 为 M/N, 当需要考虑二 阶效应时, M 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GB 50010的规定确定; ea附加偏心距,取20mm。 3 计算所得钢筋截面面积不 得小于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的钢筋 截面积。 图5.2.5 构件正截面偏压 受力图 5.2.6 CS楼、屋面板斜截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V≤nvAfscos a 5.2.6 式中A 单根斜插丝的截面面积 mm; fys斜插丝的抗拉及抗压强度设计值 N/mn; n一排横向受压斜插丝的根数,nb/s; b截面宽度 mm; s 斜插丝横向间距 mm; a 斜插丝与垂线之间的夹角; v由斜插丝长细比控制的受压稳定系数,可按表 5.2.6取用。 表5.2.6 斜插丝受压稳定系数v 斜插丝 直径 mm 芯板厚度mm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2.00 0.515 0.395 0.316 0.254 0.209 0.174 0.141 2.50 0.714 0.600 0.494 0.407 0.339 0.237 0.243 0.209 续表5.2.6 斜插丝 直径 mm 芯板厚度mm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3.00 0.795 0.706 0.615 0.514 0.434 0.369 0.316 0.273 3.50 0.855 0.798 0.724 0.664 0.618 0.482 0.369 0.364 5.2.7 CS楼板、屋面板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挠度,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进行受弯构件挠度 验算。 5.2.8 CS 楼、屋面板裂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CS楼板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下,受力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0ck 一0p≤fk 5.2.8-1 5.2.8-2 5.2.8-3 式中Ao-板的换算截面面积 mm, 不考虑中间保温层; fk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N/mm; epo Np对换算截面重心与预应力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mm; I₀ 换算截面的惯性矩 mm; M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Nmm; Np 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kN,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计算; 0ck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 应力; Opc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 压应力; yo换算截面的重心至截面下边缘的距离 mm。 19 2 CS屋面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的规定进行正截面裂缝宽度验算。 3 当满足下式时可不进行屋面板的挠度及裂缝宽度验算 20 当满足下式时可不进行楼面板的挠度验算 5.2.8-4 式中h板 厚 mm; lo板计算跨度 mm。 5.2.8-5 6 构 造 措 施 6.1 一 般 规 定 6.1.1 CS板式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现浇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执行。 6.1.2 CS 板式结构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的 相 关规定;墙板中的边缘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墙板保护层厚度的规定。 6.1.3 CS 板拼接时应在板缝处附加板缝加强网,并与CS 板钢 丝网绑扎牢固图6.1.3;其钢丝直径及网格尺寸宜与被连接 CS 板钢丝网一致,且钢丝直径不应小于2.00mm, 加强网两侧 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mm。 图6 . 1 .3 CS 板拼缝 1CS 板;2板缝加强网;3一细石混凝土; 4斜插丝 6.1.4 CS 板构件连接节点附加的连接钢筋直径均不应小于 6mm, 间距不应大于300mm。 6.2 边 缘 构 件 6.2.1 CS 墙板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2.1 21 1 截面尺寸宜与相邻墙板厚度相同,且不应小于180mm 180mm, 楼层梁下构造柱宽度宜与梁同宽,且不应小于180mm; 2 纵向钢筋三级及以下时宜采用4根直径12mm 的钢筋, 房屋四角和二级时宜采用4根直径14mm 的钢筋; 注“二级、三级及以下”,即“抗震等级为二级和抗震等级为三、四 级及非抗震设防”的简称。 3 箍筋直径不应小丁6mm, 间距不应大于200mm, 且 宜 在柱上下端加密。 a 角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