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208-2010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oc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T 208-2010 P 备案号J1007-2010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of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by post-installed adhesive anchorage 2010-04-17 发布 2010-10-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发 布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 和 符 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2 3 基 本 规 定 4 4 后 锚 固 法 试 验 装 置 5 4.1 技术要求5 4.2 拔出仪 6 4.3 钻孔机 6 4.4 锚固胶6 4.5 定位圆盘7 5 检 测 技 术 8 5.1 一般规定8 5.2 钻孔9 5.3 清孔与锚固 9 5.4 拔出试验9 6 混 凝 土 强 度 推 定10 6.1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10 6.2 钻芯修正 10 6.3 单个检测 11 6.4 抽样检测 11 附 录 A 专 用 和 地 区 测 强 曲 线 的 制 定 方 法 14 附 录B 测 点 混 凝 土 强 度 换 算 表 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18 引 用 标 准 名 录19 附 条 文 说 明21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4 4 Device of Post-installed Adhesive Anchorage 5 4.1 Technical Requirements 5 4.2 Pullout Machine 6 4.3 Drilling Machine 6 4.4 Anchorage Adhesive 6 4.5 Positioning Plate 7 5 Testing Technology 8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8 5.2 Drilling Hole 9 5.3 Cleaning Hole and Anchorage 9 5.4 Pullout Test 9 6 Estimated Strength of Concrete 10 6.1 Conversion Strength of Test Point 10 6.2 Correction by Drilled Core 10 6.3 Single Member Test 11 6.4 Sampling Test 11 Appendix A Establishment of Local and Special Strength Conversion Curve 14 Appendix B Conversion Strength of Test Point 17 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1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19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1 8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 强度技术,保证检测精度,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后锚固法检测普通混凝土强度。 1.0.3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后锚固法 post-installed adhesive anchorage 在已硬化混凝土中钻孔,并用高强胶粘剂植入锚固件,待胶 粘剂固化后进行拔出试验,根据拔出力来推定混凝土强度的 方法 。 2.1.2 测点 test point 检测混凝土强度时,按本规程要求取得检测数据的检测点。 2.1.3 检测批 inspection lot 设计强度等级、原材料、配合比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 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由一定数量构件构成的检测 对 象 。 2.1.4 抽样检测 sampling inspection 从检测批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检测确定检测批混凝土 强度的检测方法。 2.1.5 混 凝 土 强 度 换 算 值 conversion value of concrete strength 通过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现龄期混凝土强度值。相当于被检 测混凝土在所处条件和龄期下,边长为150mm 立方体试块的抗 压强度值。 2.1.6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estimated value of concrete strength 相当于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 强度值 。 2.2 符 号 d₁ 反力支撑圆环内径; 2 d₂ 反力支撑圆环外径; for,i 第 i 个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fcor,m 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fcu,e-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fcu,; 第 i 个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he 锚固深度; h 反力支撑圆环高度; m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P; 拔出力; sr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t 反力支撑圆环上壁厚度; △r 修正量。 3 3 基 本 规 定 3.0.1 对新建工程,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 50107 执行。当需 要推定既有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 果可作为评价混凝土强度的依据。 3.0.2 当混凝土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时,应将表层混 凝土清除干净后方可进行检测。 3.0.3 检测前宜具备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名 称 ; 2 被检测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 3 粗骨料品种、最大粒径; 4 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情况以及混凝土的龄期; 5 混凝土试块强度资料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6 检测原因。 3.0.4 采用后锚固法进行检测的人员均应通过专项培训并考核 合 格 。 3.0.5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环保规定。 3.0.6 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地区测强曲 线,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应依次优先选用专用测强曲线、地 区测强曲线和本规程统一测强曲线。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制定 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 4 4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 4.1 技 术 要 求 4.1.1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应由拔出仪、锚固件、钻孔机、定位 圆盘及反力支承圆环等组成。 4.1.2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应具有产品合格证,拔出仪应具有法 定计量机构的校准合格证书。 4.1.3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的反力支承圆环内径应为120mm, 外 径应为135mm, 高度应为50mm, 上壁厚应为15mm, 允许误差 均应为0.1mm; 锚固深度应为300.5 mm, 锚固件图 4.1.3尺寸允许误差应为士0.1mm。 反力支承圆环和锚固件应 图4.1.3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示意图 1一锚固件;2锚固胶;3橡胶套;4定位圆盘; 5拉杆;6反力支承圆环;7拔出仪 d₁ 反力支承圆环内径; d₂ 反力支承圆环外径; hr反力支承圆 环高度;t 反力支承圆环上壁厚度; hef锚固深度 5 采用屈服强度不小于355MPa 的金属材料制作。 4.2 拔 出 仪 4.2.1 拔出仪应由加荷装置和测力装置两部分组成。 4.2.2 拔出仪应具备以下技术性能 1 工作最大拔出力应在额定拔出力的20~80范围以内; 2 工作行程不应小于6mm; 3 允许示值误差应为仪器额定拔出力的士2; 4 测力装置应具有峰值保持功能。 4.2.3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拔出仪应送法定计量机构校准 1 新拔出仪启用前; 2 经维修后; 3 出现异常时; 4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一年;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4.3 钻 孔 机 4.3.1 钻孔机可采用金刚石薄壁空心钻或冲击电锤。金刚石薄 壁空心钻宜有水冷却装置。 4.3.2 钻孔机宜有控制垂直度及深度的装置。 4.4 锚 固 胶 4.4.1 锚固胶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4.1的规定。 表4.4.1 锚固胶性能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抗拉强度 MPa ≥40 GB/T 2567 受拉弹性模量 MPa ≥2500 伸长率 ≥1.5 6 续表4.4.1 性能项目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抗压强度 MPa ≥70 GB/T 2567 混合后初黏度23℃时 mPa s ≤1800 GB/T 22314 钢-钢拉伸剪切强度 MPa ≥20 GB/T 2567 注表中的性能指标均为平均值。 4.5 定 位 圆 盘 4.5.1 定位圆盘宜设有注胶孔、排气孔和持压漏斗。 4.5.2 定位圆盘图4 . 5 .2应能保证锚固件垂直于混凝土表 面并可确定锚固深度。 图4.5.2 定位圆盘安装示意图 1锚固件;2定位圆盘;3圆盘注胶孔; 4圆盘排气孔;5持压漏斗;6橡胶套 7 5 检 测 技 术 5.1 一 般 规 定 5.1.1 检测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单个检测适用于单个构件的检测,其检测结果不得扩 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抽样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否则, 应按单个检测。 5.1.2 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 符合表5.1.2的规定。 表5.1.2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9~15 16~25 26~50 51~90 91~150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3 5 8 13 20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151~280 281~500 501~1200 1201~3200 3201~10000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32 50 80 125 200 5.1.3 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构件应均匀布置3个测点,最大拔出力或最小拔出 力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时,应在最小拔出力测点附 近再加测2个测点; 2 测点应优先布置在混凝土浇筑侧面,混凝土浇筑侧面无 法布置测点时,可在混凝土浇筑顶面布置测点,布置测点前,应 清除混凝土表层浮浆,如混凝土浇筑面不平整时,应将测点部位 混凝土打磨平整; 3 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应小于300mm, 测点距构件边缘不 应小于150mm; 4 测点应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部位,且后锚固法破坏体 8 破坏面无外露钢筋。 5.1.4 测点应标有编号,必要时宜描绘测点布置的示意图。 5.2 钻 孔 5.2.1 在钻孔过程中,钻头应始终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 5.2.2 成孔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直径应为271mm; 2 钻孔深度应为455mm。 5.3 清孔与锚固 5.3.1 钻孔完毕后,应清除孔内粉尘。当采用金刚石薄壁空心 钻钻孔时,应使孔壁清洁、干燥。 5.3.2 应将定位圆盘与锚固件连接后注射锚固胶。待锚固胶固 化后,方可进行拔出试验。 5.4 拔 出 试 验 5.4.1 拔出试验过程中,施加拔出力应连续、均匀,其速度应 控制在0.5~1.0kN/s。 5.4.2 施加拔出力至拔出仪测力装置读数不再增加为止,记录 极限拔出力,精确至0.1kN。 5.4.3 后锚固法试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试验装置脱落。 5.4.4 当后锚固法试验出现下列异常情况之一时,应作详细记 录,并将该值舍去,在其附近补测一个测点。 1 后锚固法破坏体呈非完整锥体破坏状态; 2 后锚固法破坏体的锥体破坏面上,有显著影响检测精度 的缺陷或异物; 3 反力支承圆环外混凝土出现裂缝。 5.4.5 后锚固法检测后,应及时对检测造成的构件破损部位进 行有效修补。 9 6 混凝土强度推定 6.1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6.1.1 当无专用测强曲线和地区测强曲线时,可采用本规程统 一测强曲线式6.1.1或按本规程附录 B 计算混凝土强度换 算值。 fcu,i2.1667P;1.8288 6.1.1 式中fcui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MPa, 精确至0.1MPa; P₂拔出力 kN, 精确至0.1kN。 6.1.2 本规程统一测强曲线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 1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且粗骨料为碎石,其最大粒径不 大于40mm; 2 抗压强度范围为10~80 MPa;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自然养护14d 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 以上。 6.2 钻 芯 修 正 6.2.1 当采用钻芯法修正时,钻取芯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符合同一检测批的被检测构件应采用同一修正量; 2 同一检测批,若采用直径100mm 高径比11混凝土 芯样时,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应少于6个;若采用直径小于 100mm 高径比11的混凝土芯样时,芯样试件的直径不应 小于70mm, 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应少于9个。 6.2.2 钻芯法修正应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测点混凝土强度换 算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cu,io fcu,i 十△ 6.2.2-1 △rfcor,mfcu,mj 6.2.2-2 10 6.2.2-3 式中fcor,m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MPa, 精确至0.1MPa; fcor,i第 i 个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MPa, 精 确至0.1MPa; fcu,m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后锚固法测点混凝土强度换 算值的平均值 MPa, 精确至0.1MPa; fcu.io 修正后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MPa, 精确 至0. 1MPa; fcu,; 修正前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MPa, 精确 至0. 1MPa; n₁芯样数量; △修正量 MPa, 精确至0.1MPa。 6.2.3 钻芯后,应及时对钻芯造成的构件破损部位进行有效 修补。 6.3 单 个 检 测 6.3.1 单个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构件3个拔出力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小 于中间值的15时,应取最小值作为该构件拔出力计算值; 2 当按本规程第5.1.3条第1款加测时,加测的2个拔出 力应和最小拔出力一起取平均值,再与前一次的拔出力中间值比 较,取较小值作为该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 6.3.2 根据单个构件拔出力计算值,应按本规程6.1.1条计算 其强度换算值,并应将此强度换算值作为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 定值。 6.4 抽 样 检 测 6.4.1 抽样检测时,应按本规程6.1.1条计算每个测点混凝土 11 强度换算值。 6.4.2 检测批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 计 算 6.4.2-1 6.4.2-2 式中fcu,i第 i 个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MPa, 精确 至0.1MPa; mf 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MPa, 精确至0.1MPa; n₂ 检测批测点数之和; Sr 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 MPa, 精确至0.01MPa 。 6.4.3 抽样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fcu,eme-1.645sfu 6.4.3 式中fcu,e检 测 批 混 凝 土 强 度 推 定 值 MPa, 精 确 至0. 1MPa。 6.4.4 由钻芯,修正方法确定检测批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 应采用修正后的样本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按本规程第6.4.3 条规定的方法确定。 6.4.5 抽样检测时,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限值应控制在表 6.4.5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6.4.6条的要求进行 处 理 。 表6.4.5.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限值 强度平均值 MPa 小于25时 不小于25且 不大于60时 大于60且 不大于80时 强度标准差最大限值 MPa 4.5 5.5 6.5 12 6.4.6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6.4.5条要求时,应在分析原因的 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应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当采取 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 时,宜按本规程第6.3节提供单个检测的结果。 13 附录 A 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A.0.1 采用的后锚固法试验装置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的各项 要 求 。 A.0.2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混凝土试块应采用与被检测混凝土 相同的原材料和成型养护工艺制作;制定地区测强曲线的混凝土 试块应采用本地区常用原材料和成型养护工艺制作。混凝土用水 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175的规定,混 凝土用砂、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 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混凝土搅拌用水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规定。 A.0.3 试块的制作和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时应根据使用要求按最佳配合比设计 不少于5个强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应制作不少于6组 后锚固法试件,每组应由3个150mm 立方体试块和至少可布置 5个测点的混凝土试件组成; 2 制定地区测强曲线时应按最佳配合比设计不少于8个强 度等级,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每一有代表性区域应制作不少于 6组后锚固法试件,每组应由3个150mm 立方体试块和至少可 布置5个测点的混凝土试件组成; 3 每组混凝土试件和相应的立方体试块应采用同批混凝土, 同一龄期混凝土试件和立方体试块应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4 在成型后的第二天,应将立方体试块移至与混凝土试件 相同的条件下养护,立方体试块拆模日期应与混凝土试件的拆模 日期相同 。 A.0.4 拔出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拔出试验测点宜布置在混凝土试件的浇筑侧面; 14 2 在每一混凝土试件上应进行5个拔出试验,取平均值为 该试件的拔出力计算值 Pm, 精确至0.1kN; 3 同条件制作的3个150mm 立方体试块,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进行立方 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得到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fcu, 精确 至0. 1MPa。 A.0.5 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回归方程式,应按每一混凝土试 件求得的拔出力和对应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值,采用最小二乘 法原理计算。 2 回归方程式可采用下式计算 fcuABPm A.0.5-1 式中A、B- 回归系数。 3 回归方程的平均相对误差δ及相对标准差ex, 可按下列 公式计算 A.0.5-2 A.0.5-3 式中 e 回 归 方 程 式 的 强 度 相 对 标 准 差 , 精 确 至0 . 1; fcu,i 由 第 i 个试块抗压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强度值 MPa, 精确至0.1MPa; fau, 对应于第 i 个试块按 A.0.5-1 计算的强度换算 值 MPa, 精确至0.1MPa; n制定回归方程式的数据数量; δ 回归方程式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精确 至0 . 1。 A.0.6 专用和地区测强曲线的强度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专用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应为士10.0,相对标准 差不应大于12.0; 2 地区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应为12.0,相对标准 差不应大于15.0。 16 附录B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11.8 27.4 20.0 45.2 28.2 62.9 表 B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拔出力 kN 强度换算值 MPa 拔出力 kN 强度换算值 MPa 拔出力 kN 强度换算值 MPa 拔出力 kN 强度换算值 MPa 3.8 10.1 12.0 27.8 20.2 45.6 28.4 63.4 4.0 10.5 12.2 28.3 20.4 46.0 28.6 63.8 4.2 10.9 12.4 28.7 20.6 46.5 28.8 64.2 4.4 11.4 12.6 29.1 20.8 46.9 29.0 64.7 4.6 11.8 12.8 29.6 21.0 47.3 29.2 65.1 4.8 12.2 13.0 30.0 21.2 47.8 29.4 65.5 5.0 12.7 13.2 30.4 21.4 48.2 29.6 66.0 5.2 13.1 13.4 30.9 21.6 48.6 29.8 66.4 5.4 13.5 13.6 31.3 21.8 49.1 30.0 66.8 5.6 14.0 13.8 31.7 22.0 49.5 30.2 67.3 5.8 14.4 14.0 32.2 22.2 49.9 30.4 67.7 6.0 14.8 14.2 32.6 22.4 50.4 30.6 68.1 6.2 15.3 14.4 33.0 22.6 50.8 30.8 68.6 6.4 15.7 14.6 33.5 22.8 51.2 31.0 69.0 6.6 16.1 14.8 33.9 23.0 51.7 31.2 69.4 6.8 16.6 15.0 34.3 23.2 52.1 31.4 69.9 7.0 17.0 15.2 34.8 23.4 52.5 31.6 70.3 7.2 17.4 15.4 35.2 23.6 53.0 31.8 70.7 7.4 17.9 15.6 35.6 23.8 53.4 32.0 71.2 7.6 18.3 15.8 36.1 24.0 53.8 32.2 71.6 7.8 18.7 16.0 36.5 24.2 54.3 32.4 72.0 8.0 19.2 16.2 36.9 24.4 54.7 32.6 72.5 8.2 19.6 16.4 37.4 24.6 55.1 32.8 72.9 8.4 20.0 16.6 37.8 24.8 55.6 33.0 73.3 8.6 20.5 16.8 38.2 25.0 56.0 33.2 73.8 8.8 20.9 17.0 38.7 25.2 56.4 33.4 74.2 9.0 21.3 17.2 39.1 25.4 56.9 33.6 74.6 9.2 21.8 17.4 39.5 25.6 57.3 33.8 75.1 9.4 22.2 17.6 40.0 25.8 57.7 34.0 75.5 9.6 22.6 17.8 40.4 26.0 58.2 34.2 75.9 9.8 23.1 18.0 40.8 26.2 58.6 34.4 76.4 10.0 23.5 18.2 41.3 26.4 59.0 34.6 76.8 10.2 23.9 18.4 41.7 26.6 59.5 34.8 77.2 10.4 24.4 18.6 42.1 26.8 59.9 35.0 77.7 10.6 24.8 18.8 42.6 27.0 60.3 35.2 78.1 10.8 25.2 19.0 43.0 27.2 60.8 35.4 78.5 11.0 25.7 19.2 43.4 27.4 61.2 35.6 79.0 11.2 26.1 19.4 43.9 27.6 61.6 35.8 79.4 11.4 26.5 19.6 44.3 27.8 62.1 36.0 79.8 11.6 27.0 19.8 44.7 28.0 62.5 36.2 80.3 一 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 一 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8 引用标准名录 1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3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 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5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6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7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8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 9 塑料环氧树脂黏度测定方法GB/T 22314 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11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208-2010 条 文 说 明 制 订 说 明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208- 201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4月17日以第550号公告批 准、发布。 本规程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 我国工程建设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 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试验取得了后锚固法试验装 置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检测、监督、施工、监理、科研等单位有关人员 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后锚固法检测混 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 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 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 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22 目 次 1 总 则24 3 基 本 规 定 25 4 后 锚 固 法 试 验 装 置 27 4.1 技术要求 27 4.2 拔出仪 28 4.3 钻孔机 28 4.4 锚 固 胶 28 4.5 定位圆盘 28 5 检 测 技 术 29 5.1 一 般规定 29 5.2 钻孔 30 5.3 清孔与锚固30 5.4 拔 出 试 验 30 6 混 凝 土 强 度 推 定31 6.1 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31 6.2 钻芯修正 31 6.3 单个检测 32 6.4 抽 样 检 测 32 23 1 总 则 1.0.1 后锚固法作为一种新的微破损方法,具有检测精度高、 对结构损伤小、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 范使用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推广使用后锚固法检测 混凝土强度技术,保证检测精度,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 术水平,是制定本规程的目的。 1.0.2 本条所指的普通混凝土是干密度为2000~2800kg/m 的水泥混凝土。 24 3 基 本 规 定 3.0.1 本规程的混凝土检测方法适用于新建工程非正常验收的 混凝土强度检测和既有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在正常情况下, 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 50107 执行。但是,在下列情况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 及推定混凝土强度,并作为评价混凝土质量的依据。 1 混凝土试块与结构的混凝土质量不一致或对试块检验结 果有怀疑时; 2 供试验用的混凝土试块数量不足时; 3 待改建或扩建的旧结构物需要推定其混凝土强度时; 4 其他需要检测、推定混凝土强度的情况。 3.0.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是通过测定混凝土表层 30mm 范围内后锚固法破坏体的拔出力,根据拔出力推定构件的 混凝土抗压强度,因此,采用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要求 被检测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一致。当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有 明显差异时,应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后方可进行检测。例如, 遭受冻害、化学腐蚀、火灾及高温等损伤属于表层范围内时,应 将受损伤混凝土清除干净后进行检测。 3.0.3 现场工程检测之前,应进行必要的资料准备,尽可能的 全面了解有关原始记录和资料,为正确选择检测方案和推定混凝 强度打下基础。 3.0.6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很大,混凝土材料种类繁多, 施工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宜制定专 用测强曲线或地区测强曲线。专用测强曲线精度优于地区测强曲 线,地区测强曲线精度优于本规程统一测强曲线。为提高后锚固 25 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的检测精度,使用时应按上述顺序依 次优先选用测强曲线。专用或地区测强曲线应通过地方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组织的审查和批准后方可使用。 26 4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 4.1 技 术 要 求 4.1.2 后锚固法试验装置的制造质量及拔出仪测力装置的计量 精度直接关系到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精度,因此规定了试 验装置应具有产品合格证,拔出仪应具有法定计量机构的校准合 格证书。 4.1.3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试验过程中,其破坏体呈以下 四种破坏形式图1 a 锚固件拔断; b 混凝土完整锥体破坏。后锚固法破坏体表面直径等于 反力环内径,破坏体高度等于锚固深度; c 锚固件拔脱破坏; d 混凝土锥体及胶体粘结联合破坏。后锚固法破坏体高 度小于锚固深度。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