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254-2011 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docx
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 254-2011 备案号J 1336-2011 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of bamboo scaffold in construction 2011-12-06 发布 2012-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第1192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施工 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 号为JGJ 254-2011, 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 3.0.2 、4.2.5 、6.0.3 、6.0.7 、8.0.6 、8.0.8 、8.0.12、 8.0.13、8.0.14、8.0.21、8.0.22、8.0.23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0 1 1 年 1 2 月 6 日 3 前 言 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1989年年度工程建设 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计综合[1989] 30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 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 本规定;4.材料;5.构造与搭设;6.拆除;7.检查与验收; 8. 安全管理。 木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休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 司地址深圳市红岭中路2118号,邮政编码518008。 本规范主编单位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江西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嘉实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加单位芜湖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刘宗仁 肖 营 陈志龙 郭 宁 张文祥 李天成 周妙玲 卢 亮 李 盛 王绍君 姜庆远 涂新华 陈晓辉 贾元祥 祝尚福 钱 勇 4 黄爱平 万 强 李世钟 蔡希杰 黄 秦 李发林 施五四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陈火炎 刘联伟 卓 新 葛兴杰 李根木 蓝九元 杨承慙 朱学农 刘新玉 5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4 3 基本规定 5 4 材料 7 4.1 竹杆 7 4.2 绑扎材料 7 4.3 脚手板 8 4.4 安全网 8 5 构造与搭设 9 5.1 一般规定 9 5.2 双排脚手架 14 5.3 斜道 20 5.4 满堂脚手架 22 5.5 烟囱、水塔脚手架 23 6 拆除 26 7 检查与验收 27 7.1 材料检查与验收 27 7.2 竹脚手架检查与验收 27 8 安全管理 31 附录A 脚手板 34 本规范用词说明 36 引用标准名录 37 附 条文说明 39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ns 2 2.2 Symbols 4 3 Basic Requircmcnt 5 4 Material 7 4.1 Bamboo Rod 7 4.2 Colligation Material 7 4.3 Scaffold Board 8 4.4 Safcty Nct 8 5 Build and Structure 9 5.1 General Requirement 9 5.2 Double pole Scaffold 14 5.3 Inclined Path 20 5.4 Multirank Scaffold 22 5.5 Chimney and Water Tower Scaffold 23 6 Bamboo Scaffold Backout 26 7 Check and Accept 27 7.1 Material Check and Accept 27 7.2 Bambco Scaffold Check and Accept 27 8 Safeties Management 31 Appendix A Scaffold Board 3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36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7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9 7 1 总 则 1.0.1 为在竹脚手架的设计、搭设、验收和拆除中贯彻执行国 家安全生产法规,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定本 规 范 。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落地式双排竹 脚手架、满堂竹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与使用。 1.0.3 竹脚手架不得用于模板支撑架,不得作为结构受力架体 使用,也不得用于外墙使用易燃保温隔热材料的建筑物。 1.0.4 竹脚手架的设计、搭设与使用,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竹脚手架 bamboo scaffold 由绑扎材料将以竹杆为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顶 撑、剪刀撑等杆件连接而成的有若干侧向约束的脚手架。 2.1.2 外脚手架 external scaffold 设置在房屋或构筑物外围的施工脚手架。 2.1.3 双排脚手架 double-pole scaffold 由内外两排立杆和水平杆等构成的脚手架。 2.1.4 满堂脚手架 multi rank scaffold 由多排、多列立杆和水平杆、剪刀撑等构成的脚手架。 2.1.5 结构脚手架 construction scaffold 用于砌筑和结构工程施工作业的脚手架。 2.1.6 装饰脚手架 ornamental scaffold 用于装饰工程施工作业的脚手架。 2.1.7 立杆 vertical staff 脚手架中垂直于水平面的竖向杆件。 2.1.8 水平杆 level staff 脚手架中的水平杆件。 2.1.9 顶撑 top bracing 紧贴立杆,两端顶住上下水平杆,用于传递竖向力的杆件。 2.1.10 抛撑 cast support 下端支承在脚手架下端外侧,上端与脚手架立杆固定的 杆 件 。 2.1.11 斜撑 inclined support 与立杆或水平杆斜交的杆件。 2 2.1.12 剪刀撑 scissors support 成对设置的交叉斜杆。 2.1.13 扫地杆 ground staff 贴近地面、连接立杆根部的水平杆。 2.1.14 连墙件 connected component 连接脚手架和建筑物、构筑物结构的构件。 2.1.15 搁栅 grid 与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件连接用于支承脚手板的杆件。 2.1.16 斜道 inclined path 用于人员上下和施工材料、工具运输的斜向通道。 2.1.17 竹笆脚手板 bamboo fence scaffold board 采用平放的竹片纵横编织而成的脚手板。 2.1.18 竹串片脚手板 bamboo chips juxtaposed scaffold board 采用螺栓穿过并列的竹片拧紧而成的脚手板。 2.1.19 整竹拼制脚手板 integral bamboo fabricated scaffold board 采用整竹按大小头一顺一倒相互排列拼制而成的脚手板。 2.1.20 毛竹 mao bamboo 产于我国江南一带及四川、湖北、湖南的一种常绿多年生植 物。其杆身茎节明显,节间多空,质地坚韧,表皮光滑。 2.1.21 竹龄 bamboo age 毛竹的生产年龄按年计算,以竹表皮颜色进行鉴别。 一年生 呈嫩青色,二年生呈老青色,三、四年生呈深绿色,五、六年生 呈黄色或赤黄色,七年或七年以上生呈橘黄色。 2.1.22 有效直径 effective diameter 竹杆的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 2.1.23 竹篾 thin bamboo strip 采用毛竹的竹黄部分劈割而成的绑扎材料。 2.1.24 塑料篾 plastic strips 由纤维材料制成带状,在竹脚手架中用以代替竹篾的一种绑 3 扎材料。 2.1.25 节点 node 脚手架杆件的交汇点。 2.1.26 主节点 main joint 立杆、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的三杆交汇点。 2.1.27 吊索 sling 用钢丝绳或合成纤维等为原料做成的用于加固架体的绳索。 2.1.28 缆绳 cablc 采用钢索或合成纤维等材料制作的具有抗拉、抗冲击、耐磨 损、柔韧轻软等性能的多股绳索。 2.2 符 号 2.2.1 几何参数 d- 杆件直径、外径; H 脚手架搭设高度; h 步距; hw 连墙点竖距; L 脚手架长度; La立杆纵距; Li 立杆横距; L₀计 算 跨 度 ; Lw连墙点横距。 2.2.2 抗 力 fg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ek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4 3 基 本 规 定 3.0.1 在竹脚手架搭设和拆除前,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对竹脚 手架进行设计,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下 列内容 1 工程概况、设计依据、搭设条件、搭设方案设计。 2 脚手架搭设的施工图,且应包括以下各类图纸 1架体的平面、立面、剖面图; 2 连墙件的布置图; 3 转角、门洞口的构造; 4 斜道布置及构造图; 5主要节点构造图。 3 基础做法及要求。 4 架体搭设和拆除的程序和方法。 5 季节性施工措施。 6 质量保证措施。 7 架体搭设、使用、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 8 应急预案。 3.0.2 严禁搭设单排竹脚手架。双排竹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得 超过24m, 满堂架搭设高度不得超过15m。 3.0.3 竹脚手架使用地区1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大于0.50kN/m 的,应对竹脚手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3.0.4 竹脚手架作业层上的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应符合表 3.0.4的规定。 表3.0.4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 类 别 标准值kN/m 装修脚手架 ≤2.0 结构脚手架 ≤3.0 5 3.0.5 在两纵向立杆间的同一跨度内,用于结构施工的竹脚手 架沿竖直方向同时作业不得超过1层;用于装饰施工的竹脚手架 沿竖直方向同时作业不得超过2层。 3.0.6 竹脚手架构件的挠度控制值应符合表3.0.6的规定。 表3.0.6 构件挠度控制值 竹脚手架构件类型 挠度控制值 Lo的取值 脚手板 Lo/200 取相邻两横向或纵向水平杆间的距离 横向水平杆 Lo/150 取Lb,即内外两立杆间的距离 纵向水平杆 Ln/150 取L,即相邻两立杆间的距离 3.0.7 竹脚手架的地基处理应按本规范第5.1.4条执行。 3.0.8 竹脚手架的基础、整体构造和连墙件,应进行必要的设 计和验算。 3.0.9 连墙件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确定其使用材料、 连接方法和设置位置。 3.0.10 竹脚手架的门洞口、通道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和安全 防护措施。 3.0.11 竹脚手架应绑扎牢固,节点应可靠连接。 3.0.12 竹脚手架的使用期限不宜超过1年,否则应对杆件及节 点进行检查,并应按本规范第5.1.9条的绑扎要求进行加固。 6 4 材 料 4.1 竹 杆 4.1.1 竹脚手架主要受力杆件应选用生长期3年~4年的毛竹, 竹杆应挺直、坚韧,不得使用严重弯曲不直、青嫩、枯脆、腐 烂、虫蛀及裂纹连通两节以上的竹杆。 4.1.2 各类杆件使用的竹杆直径不应小于有效直径。竹杆有效 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及横向水平杆不宜小于90mm; 对直径为60mm 90mm 的竹杆,应双杆合并使用; 2 立杆、顶撑、斜撑、抛撑、剪刀撑和扫地杆不得小 于75mm; 3 搁栅、栏杆不得小于60mm。 4.1.3 主要受力杆件的使用期限不宜超过1年。 4.2 绑 扎 材 料 4.2.1 竹杆的绑扎材料应采用合格的竹篾、塑料篾或镀锌钢丝, 不得使用尼龙绳或塑料绳。竹篾、塑料篾的规格应符合表4.2.1 的规定。 表4.2.1竹篾、塑料篾的规格 名称 长度m 宽度mm 厚度mm 竹篾 3.5~4.0 20 0.8~1.0 塑料篾 3.5~4.0 10~15 0.8~1.0 4.2.2 竹篾应由生长期3年以上的毛竹竹黄部分劈剖而成。竹 篾使用前应置于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2h, 竹篾应新鲜、韧性强。 不得使用发霉、虫蛀、断腰、大节疤等竹篾。 7 4.2.3 单根塑料篾的抗拉能力不得低于250N。 4.2.4 钢丝应采用8号或10号镀锌钢丝,不得有锈蚀或机械损 伤。8号钢丝的抗拉强度不得低于400N/mm,10 号钢丝的抗拉 强度不得低于450N/mm。 4.2.5 竹杆的绑扎材料严禁重复使用。 4.2.6 竹杆的绑扎材料不得接长使用。 4.3 脚 手 板 4.3.1 脚手板应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平整度和整体性,并应符 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要求。 4.3.2 脚手板宜采用竹笆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和整竹拼制脚 手板,不得采用钢脚手板。单块竹笆脚手板和竹串片脚手板重量 不得超过250N。常用的竹脚手板构造形式应符合木规范附录A 的规定。 4.4 安 全 网 4.4.1 外墙脚手架的安全网宜采用阻燃型安全网,其材料性能 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网GB 5725的要求。 8 5 构造与搭设 5.1 一 般 规 定 5.1.1 竹脚手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使用时, 变形及倾斜程度应符合本规范第7.2.9条的规定。 5.1.2 竹脚手架搭设前,应按本规范第7. 1节的规定进行检查 验收。经检验合格的材料,应根据竹杆粗细、长短、材质、外形 等情况合理挑选和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宜将同一类型的材料 用在相邻区域。 5.1.3 双排竹脚手架的构造与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水平杆应设置于纵向水平杆之下,脚手板应铺在纵 向水平杆和搁栅上,作业层荷载可由横向水平杆传递给立杆图 5.1.3-1; a剖面图 b 立面图 图5.1.3-1 竹脚手架构造图横向水平杆在下时 1一立杆;2纵向水平杆;3一横向水平杆;4一扫地杆;5连墙件; 6抛撑;7搁栅;8竹笆脚手板;9竹串片脚手板;10一顶撑 9 2 横向水平杆应设置于纵向水平杆之上,脚手板应铺在横 向水平杆和搁栅上,作业层荷载可由纵向水平杆传递给立杆图 5.1.3-2。 a 剖面图 b立面图 图5. 1.3-2 竹脚手架的构造图纵向水平杆在下时 1立杆;2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扫地杆;5顶撑; 6连墙件;7抛撑;8竹串片脚手板;9搁栅 5.1.4 竹脚手架的立杆、抛撑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地基土为一、二类土时,应进行翻填、分层夯实处理; 在处理后的基础上应放置木垫板,垫板宽度不得小于200mm, 厚度不得小于50mm, 并应绑扎一道扫地杆;横向扫地杆距垫板 上表面不应超过200mm, 其上应绑扎纵向扫地杆; 2 当地基土为三类土~五类土时,应将杆件底端理入土中, 立杆埋深不得小于200mm, 抛撑埋深不得小于300mm, 坑口直 径应大于杆件直径100mm, 坑底应夯实并垫以木垫板,垫板不 得小于200mm200mm50mm; 埋杆时应采用垫板卡紧,回填 土应分层夯实,并应高出周围自然地面50mm; 3 当地基土为六类土~八类土或基础为混凝土时,应在杆 件底端绑扎一道扫地杆。横向扫地杆距垫板上表面不得超过 10 200mm, 应在其上绑扎纵向扫地杆。地基土平整度不满足要求 时,应在立杆底部设置木垫板,垫板不得小于200mm200mm 50mm。 5.1.5 满堂脚手架地基允许承载力不应低于80kPa。 5.1.6 竹脚手架搭设前,应对搭设和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技术 交 底 。 5.1.7 竹脚手架搭设前,应清理、平整搭设场地,并应测放出 立杆位置线,垫板安放位置应准确,并应做好排水措施。 5.1.8 底层顶撑底端的地面应夯实并设置垫板,垫板不宜小于 200mm200mm50mm 。 垫板不得叠放。其他各层顶撑不得设 置 垫 块 。 5.1.9 竹脚手架绑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节点及剪刀撑、斜杆与其他杆件相交的节点应采用对 角双斜扣绑扎,其余节点可采用单斜扣绑扎。双斜扣绑扎应符合 表5.1.9的规定; 表5 . 1 .9 双斜扣绑扎法 步骤 文字描述 图 示 第 步 将竹篾绕竹杆一侧前后斜交绑扎2~3圈 第二步 竹篾两头分别绕立杆半圈 11 续表5.1.9 步骤 文字描述 图 示 第三步 竹篾两头再沿第一步的另一侧相对绕行 第四步 竹篾相对绕行2~3圈 第五步 将竹篾两头相交缠绕后,从两竹杆空隙的 一端穿入从另一端穿出,并用力拉紧, 将竹篾头夹在竹篾与竹杆之中 注1竹杆;2绑扎材料。 2 杆件接长处可采用平扣绑扎法;竹篾绑扎时,每道绑扣 12 图5.1.9 平扣绑扎法 1竹杆;2绑扎材料 应采用双竹篾缠绕4圈~6圈, 每缠绕2圈应收紧一次,两端头 应拧成辫结构掖在杆件相交处 的缝隙内,并应拉紧,拉结时 应避开篾节图5.1.9; 3 三根杆件相交的主节点 处,相互接触的两杆件应分别 绑扎,不得三根杆件共同绑扎 一 道 绑 扣 ; 4 不得使用多根单圈竹篾绑扎; 5 绑扎后的节点、接头不得出现松脱现象。施工过程中发 现绑扎扣断裂、松脱现象时,应立即重新绑扎。 5.1.10 受力杆件不得钢竹、木竹混用。 5.1.11 竹脚手架的搭设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竹脚手架的搭设应与施工进度同步, 一次搭设高度不应 超过最上层连墙件两步,且自由高度不应大于4m; 2 应自下而上按步架设,每搭设完两步架后,应校验立杆 的垂直度和水平杆的水平度; 3 剪刀撑、斜撑、顶撑等加固杆件应随架体同步搭设; 4 斜道应随架体同步搭设,并应与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 连接牢固。 5.1.12 竹脚手架沿建筑物、构筑物四周宜形成自封闭结构或与 建筑物、构筑物共同形成封闭结构,搭设时应同步升高。 5.1.13 连墙件宜采用二步二跨竖向间距不大于2步,横向间 距不大于2跨或二步三跨竖向间距不大于2步,横向间距不 大于3跨或三步二跨竖向间距不大于3步,横向间距不大于 2跨的布置方式。 5.1.14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连墙件,当距离主节点大于300mm 时应设置水平杆或斜杆对架体局部加强; 2 应从第二步架开始设置连墙件; 3 连墙件应采用菱形、方形或矩形布置; 4 一字形和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应设置连墙件,并应沿竖 向每步设置一个; 5 转角两侧立杆和顶层的操作层处应设置连墙件。 5.1.15 连墙件的材料及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且应同时与内、 外杆件连接; 2 连墙件应由拉件和顶件组成,并应配合使用; 13 14 图5.1.15 连墙件 的构造 1连墙件;28号镀 锌钢丝或6钢筋 3 拉件可采用8号镀锌钢丝或中6钢 筋,顶件可采用毛竹图5.1.15;拉件宜 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 连接的一端应低于与建筑物、构筑物结构 连接的一端。顶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 4 连墙件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连接应 牢固,连墙件不得设置在填充墙等部位。 5.1.16 竹脚手架作业层外侧周边应设置 两道防护栏杆,上道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1.2m, 下道栏杆应居中设置,挡脚板高度 不应小于0.18m。栏杆和挡脚板应设在立 杆内侧;脚手架外立杆内侧应采用密目式 安全立网封闭。 5.2 双排脚手架 5.2.1 双排脚手架应由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连墙 件、剪刀撑、斜撑、抛撑、顶撑、扫地杆等杆件组成。架体构造 参数应符合表5 .2 . 1的规定。 表5.2.1 双排脚手架的构造参数 纵向水平杆在下 不大于立杆 纵距的1/2 不大于立杆纵距的 1/2 横向水平杆在下 ≤0.40 ≤0.40 内立杆至墙 面距离m ≤0.5 ≤0.5 步距 m 1.5 1.8 1.5 1.8 纵距 1.5 1.8 1.5 1.8 横距 ≤1.2 ≤1.0 用途 结构 装饰 搁栅间距m 立杆间距m 5.2.2 立杆的构造与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杆应小头朝上,上下垂直,搭设到建筑物或构筑物顶 端时,内立杆应低于女儿墙上皮或檐口0.4m~0.5m; 外立杆应 高出女儿墙上皮1m、 檐口1.0~1.2m 平屋顶或1 . 5m 坡 屋 顶,最上 一根立杆应小头朝下,并应将多余部分往下错动,使 立杆顶平齐; 2 立杆应采用搭接接长,不得采用对接、插接接长; 3 立杆的搭接长度从有效直径起算不得小于1.5m, 绑扎不 得少于5道,两端绑扎点离杆端不得小于0.1m, 中间绑扎点应 均匀设置;相邻立杆的搭接接头应上下错开一个步距; 4 接长后的立杆应位于同一平面内,立杆接头应紧靠横向 水平杆,并应沿立杆纵向左右错开。当竹杆有微小弯曲,应使弯 曲面朝向脚手架的纵向,且应间隔反向设置。 5.2.3 纵向水平杆的构造与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水平杆应搭设在立杆里侧,主节点处应绑扎在立杆 上,非主节点处应绑扎在横向水平杆上; 2 搭接长度从有效直径起算不得小于1.2m, 绑扎不得少于 4道,两端绑扎点与杆件端部不应小于0.1m, 中间绑扎点应均 匀设置 ; 3 搭接接头应设置于立杆处,并应仲出立杆0.2m~0.3m。 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并应上下内外 错开一倍的立杆纵距。架体端部的纵向水平杆大头应朝外图 5.2.3。 图5.2.3 立杆和纵向水平杆接头布置 1立杆接头;2一立杆;3纵向水平杆; 4纵向水平杆接头;5一扫地杆 15 5.2.4 横向水平杆的构造与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水平杆主节点处应绑扎在立杆上,非主节点处应绑 扎在纵向水平杆上; 2 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应根据支撑脚手板的需要等 间距设置,其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立杆纵距的1/2; 3 横向水平杆每端伸出纵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0.2m; 里端距墙面应为0.12m~0.15m, 两端应与纵向水平杆绑扎牢固; 4 主节点处相邻横向水平杆应错开搁置在立杆的不同侧面, 且与同一立杆相交的横向水平杆应保持在立杆的同一侧面。 5.2.5 顶撑的构造与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撑应紧贴立杆设置,并应顶紧水平杆;顶撑应与上、下 方的水平杆直径匹配,两者直径相差不得大于顶撑直径的1/3; 2 顶撑应与立杆绑扎且不得少于3道,两端绑扎点与杆件 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中间绑扎点应均匀设置; 3 顶撑应使用整根竹杆,不得接长,上下顶撑应保持在同 一垂直线上; 4 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顶撑应顶在横向水平杆的下方图 5.2.5;当使用竹串片脚手板时,顶撑应顶在纵向水平杆的下方。 a 顶撑设置图 b 顶撑设置详图 图5.2.5 顶撑设置 1一栏杆;2一脚手板;3横向水平杆;4一纵向水平杆;5一顶撑; 6立杆;7一剪刀撑;8一垫板 16 5.2.6 连墙件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1.13~5.1.15条的要 求。当脚手架操作层高出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时,在连墙件安装 完毕前,应采用确保脚手架稳定的临时拉结措施。 5.2.7 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架长30m 以内的脚手架应采用连续式剪刀撑,超过30m 的应采用间隔式剪刀撑; 2 剪刀撑应在脚手架外侧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与地面倾角 应为4560图5.2.7; 3 间隔式剪刀撑除应在脚手架外侧立面的两端设置外,架 体的转角处或开口处也应加设一道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 4L; 每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0m; 4 剪刀撑应与其他杆件同步搭设,并宜通过主节点;剪刀 撑应紧靠脚手架外侧立杆,和与之相交的立杆、横向水平杆等应 全部两两绑扎; 5 剪刀撑的搭接长度从有效直径起算不得小于1.5m, 绑扎 不得少于3道,两端绑扎点与杆件端部不应小于100mm, 中 间 绑扎点应均匀设置。剪刀撑应大头朝下、小头朝上。 a 间隔式剪刀撑 b 连续式剪刀撑 图5.2.7 剪刀撑布置形式 5.2.8 斜撑、抛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斜撑应设置在脚手架有连墙件的步架平面内,水平 斜撑的两端与立杆应绑扎呈“之”字形,并应将其中与连墙件相 连的立杆作为绑扎点图5.2.8; 17 图5.2.8 水平斜撑布置 1连墙件;2水平斜撑 2 一字形、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应设置横向斜撑; 3 横向斜撑应在同一节间由底至顶呈“之”字形连续设置, 杆件两端应固定在与之相交的立杆上; 4 当竹脚手架搭设高度低于三步时,应设置抛撑。抛撑应 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夹角应为4560 角,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拆除应 在连墙件搭设后进行。 5.2.9 当作业层铺设竹笆脚手板时,应在内外侧纵向水平杆之 间设置搁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搁栅应设置在横向水平杆上面,并应与横向水平杆绑扎 牢 固 ; 2 搁栅应在纵向水平杆之间等距离布置,且间距不得大 于400mm; 3 搁栅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处应头搭头,梢搭梢;搭 接长度从有效直径起算,不得小于1.2m; 搭接端应在横向水平 杆上,并应伸出200mm~300mm; 4 竹笆脚手板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 且应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采用14号镀锌钢丝固定在纵向水 平杆上。 18 5.2.10 竹串片脚手板应设置在两根以上横向水平杆上。接头可 采用对接或搭接铺设图5.2.10。当采用对接平铺时,接头处 应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伸长度不应大于150mm, 两块 脚手板的外伸长度之和不应大于300mm; 当采用搭接铺设时, 接头应支承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应大于200mm, 其 伸 出 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100 200 a脚手板对接 b 脚手板搭接 图5.2.10 脚手板对接、搭接的构造 5.2.11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离开墙面距离不应大 于150mm。 5.2.12 作业层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不应超过150mm, 其板长 两端均应与支承杆可靠地固定。 5.2.13 脚手架内侧横向水平杆的悬臂端应铺设竹串片脚手板, 脚手板距墙面不应大于150mm。 5.2.14 防护栏杆和安全立网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 1. 16条 的要求。 5.2.15 门洞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门洞口应采用上升斜杆、平行弦杆桁架结构形式图 5.2.15,斜杆与地面倾角应为4560; 2 门洞处的空间桁架除下弦平面处,应在其余5个平面内 的节间设置一根斜腹杆,上端应向上连接交搭2~3步纵向水 平杆,并应绑扎牢固; 3 门洞桁架下的两侧立杆、顶撑应为双杆,副立杆高度应 高于门洞口1步~2步; 4 斜撑、立杆加固杆件应随架体同步搭设,不得滞后搭设。 19 a 俯视图 2-2 b 左侧面图 c立面图 d右侧面图 图5.2.15 门洞和通道脚手架构造适用于两跨宽的门洞 1斜腹杆;2主立杆;3副立杆;4斜杆;5扫地杆 5.3 斜 道 5.3.1 斜道可由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顶撑、斜杆、 剪刀撑、连墙件等组成。斜道应紧靠脚手架外侧设置,并应与脚 手架同步搭设图5.3.1。 5.3.2 当脚手架高度在4步以下时,可搭设“一”字形斜道或 中间设休息平台的上折形斜道;当脚手架高度在4步以上时,应 搭设“之”字形斜道,转弯处应设置休息平台。 5.3.3 人行斜道坡度宜为13,宽度不应小于1m, 平台面积 不应小于2m, 斜道立杆和水平杆的间距应与脚手架相同;运料 斜道坡度宜为16,宽度不应小于1.5m, 平台面积不应小于 4.5m, 运料斜道及其对应的脚手架立杆应采用双立杆。 5.3.4 斜道外侧及休息平台两侧应设剪刀撑。休息平台应设连 墙件与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连接。连墙件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 20 古 a 立面图 b侧面图 c细部详图 图5.3. 1 斜道的构造与布置 1平台;2一剪刀撑;3一栏杆;4斜杆;5立杆;6纵向水平杆; 7斜道板;8横向水平杆;9连墙件 第5.1.13~5.1.15条的要求。 5.3.5 当斜道脚手板横铺时,应在横向水平杆上每隔0.3m 加 设斜平杆,脚手板应平铺在斜平杆上;当斜道脚手板顺铺时,脚 手板应平铺在横向水平杆上。当横向水平杆设置在斜平杆上时, 间距不应大于1m; 在休息平台处,不应大于0.75m 。脚手板接 头处应设双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4m 。脚 手板上每隔0.3m 应设一道高20mm~30mm 的防滑条。 5.3.6 斜道两侧及休息平台外侧应分别设置防护栏杆,斜道及 休息平台外立杆内侧应挂设密目式安全立网。防护栏杆的设置应 符合本规范第5.1.16条的规定。 5.3.7 斜道的进出口处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 安 全 技 术 规 范 JGJ 80 的 规 定 设 置 安 全 防 护 棚 。 21 5.4 满堂脚手架 5.4.1 满堂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得超过15m。架体高宽比不得小 于2;当设置连墙件时,可不受限制。 5.4.2 满堂脚手架可由立杆、水平杆、斜杆、剪刀撑、连墙件、 扫地杆等组成。满堂脚手架的构造参数应符合表5.4.2的规定。 其地基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5.1.4条的规定。 表5.4.2 满堂脚手架的构造参数 用途 立杆纵横间距 m 水平杆 步距 m 作业层水平杆间距 靠墙立杆离开 墙面距离 m 竹笆脚手板 m 竹串片脚手板 装饰 ≤1.2 ≤1.8 ≤0.4 小于立杆纵距的一半 ≤0.5 5.4.3 满堂脚手架搭设应先立四角立杆,再立四周立杆,最后 立中间立杆,应保证纵向和横向立杆距离相等。当立杆无法埋地 时,搭设前,立杆底部的地基土应夯实,在立杆底应加设垫板, 立杆根部应设置扫地杆。当架高5m 及以下时,垫板的尺寸不得 小于200mm200mm50mm 长宽厚;当架高大于5m 时,应垫通长垫板,其尺寸不得小于200mm50mm 宽厚。 顶层纵横向水平杆应置于立杆顶端;立杆顶端应设帮条固定 纵横向水平杆。 5.4.4 满堂脚手架四周及中间每隔四排立杆应设置纵横向剪刀 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每道剪刀撑的宽度应为四个跨距。 5.4.5 满堂脚手架在架体的底部、顶部及中间应每3步设置一 道水平剪刀撑。 5.4.6 横向水平杆应绑扎在立杆上,纵向水平杆可每隔一步架 与立杆绑扎道。 5.4.7 满堂脚手架应在架体四周设置连墙件,与建筑物或构筑 物可靠连接。连墙件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1.13~5.1.15条 的要求。 5.4.8 作业层脚手板应满铺,并应与支承的水平杆绑扎牢固。 22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