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区工业园区灾害报告.docx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二 0 二一年二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3 第一节 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3 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8 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9 第四节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11 第五节 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13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15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15 第二节 气象、水文20 第三节 地形地貌22 第四节 地层岩性24 第五节 地质构造25 第六节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25 第七节 水文地质条件26 第八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27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9 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29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9 第三节 现状评估结论30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31 第一节 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31 第二节 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31 第三节 预测评估结论31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预防措施33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原则33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34 第三节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34 第四节 防治措施35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36 附图目录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 综合分区评估图 150000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同意将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设立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的函(内 政办字[2011]255 号)、通辽市人民政府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科 尔沁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的批复(通政字[2005]189 号)及通辽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 知(通政办字[2021]5 号)文件批复了设立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 并对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规划区域进行评估工作,为此通辽市科尔沁 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我单位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 限责任公司对规划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第 394 号令);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1999]第 4 号令); 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4]69 号); 4、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 届人大常委员会公告第 36 号)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12]36 号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6、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0); 7、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规范、规程等。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任务 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 1、充分收集与分析评估区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区域地质等相关资料。 2、调查阐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 3、查明评估区环境现状,是否发育地质灾害,并对其类型、分布 范围、规模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现状评估。 4、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以 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5、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危险 性大小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依据各分区内地质灾害的危 险性、防治难度及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并针对拟建 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评估区内存在的、可能引发的、加剧的和 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要求 本次评估工作的要求是阐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评估区地质 灾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根据工程建设特点,结合地质环 境条件,进行预测评估,并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 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评估区场地的适宜性作出 评价,避免或减轻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并为该项 目建设及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依据。 2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 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 1、位置 拟建的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位于通辽市政府南 8km 处。项目区分 为相距 3 km 的南北两个片区。一区东西长 4673m,南北宽 2569m,占 地面积 7.89km2;二区东西宽 6231m,南北长 8399m,占地面积 40.19km2。 见项目位置示意图 1-1。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现状见图 1-2、1-3。 图 1-1 项目位置示意图 3 一区地理坐标范围(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东经 122 04 ′39 ″ 122 07 ′ 16 ″; 北纬 43 39 ′20 ″43 41 ′39 ″。 图 1-2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一区)现状图 4 二区地理坐标范围(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东经 122 04 ′39 ″ 122 07 ′ 16 ″; 北纬 43 39 ′20 ″43 41 ′39 ″。 图 1-3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二区)现状图 2、交通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位于木里图镇东部,分为相距 3 公里的南北 两个片区。其中,北部一区东北部与清河镇毗邻,北距中心城区约 5 公 里;南部二区东、南两侧均与科左后旗毗邻。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太平 川、长春、阜新、沈阳、赤峰、锡林浩特、霍林河、乌兰浩特等城市均 5 有国家和省级公路相连。各旗(县)、乡(苏木)、镇之间均有县级公 路或简易公路连接,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 1-4。 3、工程规划概况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政府南约 12km 处,分为北部片区(一区)及南部片区(二区),面积分别为 7.89km2 、40.19km2 。规划范围总面积 48.08km2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47.81km2 , 水域 0.27km2 。总体规划时间 2005-2030 年。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的 发展功能定位为蒙东融入东北亚经济区的产业承载区;国家级循环经济 示范区、国家级玉米生物科技示范基地;通辽市产业发展极核、核心产 业集聚区、产业转型示范区。发展规模园区就业人口为 10 万人。 6 图 1-4 交通位置示意图 7 二、征地范围 拟建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占地面积为 48.08km2,一区用地面 积 7.89km2 ,二区用地面积 40.19km2 ,征地范围面积 48.08hm2 。一、二 区占地范围即为征地范围,详表 1-1。 表 1-1 工业园区占地范围拐点坐标表 国家 2000 坐标系 3 度带 拐点编号 X Y 拐点编号 X Y 一区 1 4823140.292 41440264.915 7 4821457.973 41443050.087 2 4823374.891 41440264.700 8 4821453.776 41438377.281 3 4823446.850 41441664.461 9 4821797.465 41438380.341 4 4823900.882 41442246.251 10 4821812.924 41438737.753 5 4824027.093 41442759.287 11 4822041.149 41438732.501 6 4823827.699 41443049.963 面积7.89km2 二区 12 4817240.129 41437000.691 29 4811937.769 41442083.394 13 4818333.510 41437315.795 30 4810931.531 41442083.447 14 4818410.562 41437918.152 31 4810265.273 41441857.843 15 4818401.363 41441096.454 32 4810037.832 41441688.126 16 4818188.943 41441115.949 33 4810012.209 41441593.062 17 4818102.972 41441211.305 34 4810023.831 41440942.069 18 4818082.585 41441335.477 35 4810593.469 41439739.455 19 4818082.585 41441363.139 36 4810713.162 41439582.480 20 4817800.532 41441425.684 37 4810800.225 41439392.237 21 4817174.876 41441630.084 38 4810810.079 41436553.285 22 4816626.527 41441423.751 39 4810948.245 41436538.540 23 4816565.082 41441316.780 40 4810884.391 41435940.227 24 4816542.043 41441266.314 41 4812218.558 41435857.979 25 4816081.015 41441272.809 42 4812728.312 41435852.500 26 4815829.260 41441548.806 43 4816579.434 41436461.736 27 4815636.925 41441255.337 44 4816643.479 41436960.481 28 4811937.735 41441255.489 45 4816943.956 41436948.649 面积40.19km2 总面积48.08km2 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 前人在本区做过较多的地质工作,并提交了相应精度的成果报告, 为本区积累了大量基础性资料,主要报告如下 1、1975 年 1981 年,吉林省地质局提交了通辽幅 120 万区域 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 万)。 8 2、1976 年,吉林省地质局提交了通辽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报告(120 万)。 3、1986 年,内蒙古自治区 11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了通辽 市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察报告(12.5 万)。 4、2008 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提交的内 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三义堂供水水文地质详查。 5、2012 年,通辽市国土资源局提交了通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6、2017 年由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提交了 110 万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报告 7、2018 年由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提交了 110 万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 8、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0)。 以上成果报告是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一、工作方法 1、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充分收集和研究现有气象、水文、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及可研资料,确定地质灾害评估 区范围、评估级别及调查区范围。收集资料见表 1-2。 9 表 1-2 收 集 资 料 一 览 表 序号 收 集 资 料 名 称 资 料 来 源 1 科尔沁区气象统计资料 通辽市气象站 2 通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通辽市国土资源局 3 通辽幅 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吉林省地质局 4 通辽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吉林省地质局 5 通辽市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察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 114 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队 6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下水资源综合评 价报告 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 查院 7 通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通辽市国土资源局 8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地下水资 源勘查与区划报告 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 查院 9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2017-2030) 2、根据拟建工程规模和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了评估区范围,评估级 别。 3、野外调查从 2021 年 2 月 1 日开始至 2021 年 2 月 10 日结束,采 用 150000 地形图作底图。 4、发电站及升压站现场采用穿越法进行调查,点线结合,GPS 定 位,针对不同的建筑物特点及场地情况,对地质、水文地质、地貌及地 质灾害点进行了描述记录和摄影记录。 5、野外调查结束后,室内工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并结合本工 程建设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 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对产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现状、预测评估, 结合现状及预测评估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 了评估。 二、完成的工作量 本次评估工作自 2021 年 1 月 10 日开始,通过前期工作、野外调查 工作、综合研究与报告书编写三个阶段,到 2 月 17 日完成评估报告书 送审稿。 10 1、前期工作阶段2021 年 1 月 10 日~2021 年 1 月 28 日收集资料 并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工作大纲。 2、野外调查工作阶段2021 年 2 月 1 日~2021 年 2 月 10 日在评 估区内进行详细调查,完成实物工作量 (见表 1-3)。 3、综合研究与报告书编制阶段2021 年 2 月 11 日对收集到的有关 资料、野外调查资料及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作出评估结论,2021 年 2 月 17 日完成图件编制、报告书编写工作。 表 1-3 工 作 量 统 计 表 项 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调查区面积 km2 48.08 调查路线 km 38.8 调查点 个 60 土样点 个 6 水样点 个 4 照片 张 61 第四节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确定 根据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建设内用地等,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规范(DZ/T0286-2015)有关规定,结合拟建工程特点,按区内 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综合确定,拟建通辽市 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为面状工程。确定面状工程评估区为一区及二区两 个单元,一区占地面积约为 7.89km2 ,二区占地面积约为 4.19km2 ,则评 估区总面积为 48.08km2。 二、评估级别确定 1、建设项目重要性确定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为工业建筑加民用建筑为一体的综合 11 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规定参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 B.2 划分,拟建工 程属重要建设项目。 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区域地质背景评估区位于一级构造单元松辽盆地的西部,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开鲁盆地的中东部(见图 2 1)。区内的构造均为早 期构造,并无活动迹象,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构造条件简单。根据国 家地震局GB1830620151400 万地震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为 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区域地质背景类别为中等。 (2)地形地貌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区内平坦开阔,地形 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以 0.2 1/‰的坡降缓慢倾斜,海拔高程 179m 188m,相对高差 9m;地貌受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按 其成因类型为侵蚀堆积地形,按其形态类型将评估区划分为冲积平原, 上部覆盖风积沙丘。 (3)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评估区内主要岩性为第四系 全新统风积层(Qheol)粉砂及细砂;冲积层(Qhal )粉质粘土、粘土、粉 砂及细砂等组成,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综合上述评估区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属简单型。 (4)地质构造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褶皱、无断裂发育。 综合上述评估区地质构造属简单型。 (5)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埋深较深,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以山前侧向补给为主,人工开采 及向南侧向径流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本场地在勘察期间地下水稳 定水位埋深较深,对拟建物基础施工没有影响。 综合上述评估区含水层为单含水层,水位年季变化小于 5m,水文地 质条件良好,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 12 (6)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根据 2021 年 3 月 1 日野外调查及 搜集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区域地质资料,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 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不发育。 (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 强烈,地表建筑较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较严重。因此,对地质 环境破坏程度中等。 3、评估级别确定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项目属于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的地质环境 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依据 地质灾害评估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确定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具体 分析条件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结果表(见表 1-4)。 表 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分析结果表 项 目 分 析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程度 1、区域地质构造简单,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区域地质背景类别 为中等。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体结构简单,工程地质 性质良好; 4、评估区内无褶皱、无断裂发育,地质构造简单; 5、地下水含水层单层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6、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 7、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中等。 中等 建设项目类型 工业建筑加民用建筑为一体的综合项目 重要建设项目 评估级别 一 级 第五节 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评估区内地形平坦开阔,岩体稳定,无高坡陡坎、河流侵蚀,不存 在新构造运动,因此,评估区不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评估区内沟谷不发育,降水、降雪量中等不存在泥石流地质灾害。 13 评估区内无可熔岩,因此不存在岩溶塌陷。 评估区内及周边无大型供水水源地或地下采矿工程,不存在采空区 塌陷地质灾害。 评估区内及周边无大型供水水源地,无新构造运动,不存在地裂缝 或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14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层 工作区古生代地层属内蒙草原分区,由大兴安岭地层分区和兴安地 层分区及东北地层区组成。新生代地层属赤峰-通辽地层分区。见区域 地层简表。 表 2-1 区域地层层序表 界 系 统 组 符号 厚度(m)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新统 风积层 Qheol 1-30 湖沼堆积层 Qhlh 0.5-3.5 冲积层 Qhal 1-26.8 新石器黑土堆积 Qhlel 0.3-5.0 上更新统 顾乡屯组 Qp3g 30 中更新统 大青沟组 Qp2d 50-163.72 下更新统 白土山组 Qp1b 1-96 新 近 系 上新统 泰康组 N2t 80-110 中新统 大安组 N1d 14.96-70 根据资料,工作区新生界由老至新主要有新近系及第四系更新统 (Qp3 )及第四系全新统(Qh )。 (一)新生界新近系(N) 1、新近系中新统大安组(N1d) 分布于科左中旗的大部分地区,地表未见出露。由灰绿色、灰色砂 岩、砂砾岩、砾岩和泥岩、泥质粉细砂岩组成。厚度 80-110m,与下伏 白垩系上统明水组呈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上新统泰康组(N2t) 分布广泛,地表未见出露。岩性上部为泥岩,下部为砂岩、砂砾岩, 厚度 14.96-7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第四系(Q) 通辽市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区 ,揭露厚度在 19.730-200.84m 之间,其次在山间河谷和山间沟谷中也有分布。由老至 15 新有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更新统大青沟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和全新 统。 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冰水堆积层(Qp1fglb) 地表未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中见其出露。科尔沁区、开鲁县、科 左中旗和科左后旗均有分布。埋藏于 80-152m 以下,为一套杂色、灰白 色粗颗粒的冰水沉积层。岩性主要由卵石、卵砾石、砂卵石、粗中砂及 高岭土和粘土透镜体组成。厚度 1-96m。与下伏第三系泰康组地层呈整 合接触。 2、中更新统大青沟组冲湖积层(Qp2alld) 广泛分布于平原区,但出露面积较小,仅在科左中旗西部有零星出 露,在科左后旗的大、小青沟等地出露面积达 9.37km2 ,大部分未出露 地表,埋藏在 2-50m 以下,构成冲积平原第四纪沉积的主体,为一套河 流冲积相物质。其岩性主要为浅灰色、青灰色、灰白色细砂、中砂及粗 砂,以中、细砂为主,夹有淤泥质粘土、粉土的透镜体,局部可见有砂 砾石层。该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具有由南向北厚度增大的特点。厚度 可达 50-163.72m。该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3、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冲积层(Qp3alg) 该组地层分布较广泛,但出露较少。仅零星出露在科左中旗东北部 的七棵树、图布信、代力吉一带。岩性组成下部为淡黄色中粗砂、中细 砂,上部为灰黄色黄土状粉土。厚度较小,一般 1-20.3m ,均小于 30m。 与下伏中更新统大青沟组呈整合接触。 4、全新统(Qh) (1)新石器黑土堆积(Qhel) 主要分布于科尔沁区和科左后旗的坨沼地带,为古土壤层。大部分 地区未见出露,多埋藏在地下 1-25m 处。岩性由黑灰色粉细砂和灰黑色 粉土组成,在粉土中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及钙质菌丝体。一般厚度较小, 16 在 0.3-1.0m 之间。该层在乌林那、二来营子一带比较发育,厚度在 1.5-5m。在二来营子以北的黑土上部发现有石镞、尖状器、三棱尖状器、 雕刻器、三棱石片等石器,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从而可定为全新世早 期。 (2)冲积层(Qhal) 全新统冲积层广泛分布于西辽河和新开河两岸的河漫滩、一级阶地 及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上,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岩性上部为灰黄色、 灰黑色粉土、粉质粘土互层,接近台地地段为灰黄色黄土状粉土和灰黑 色粉土互层;下部为黄白、灰白色中细砂、含砾粗砂,厚度 1-26.8m。 (3)湖沼堆积层(Qhlh) 零星分布于甸地、丘间洼地及冲积平原的低洼地段,厚度 0.5-3.5m。 岩性为灰黑色灰褐色淤泥质粉砂,含有机质,有腥臭味。 (4)风积层(Qheol) 分布于风积冲积平原的广大地区,多组成沙地、沙丘、沙垅。岩性 主要为灰黄色、黄褐色粉细砂、中细砂,具有不发育的斜层理,厚 1-30m。 二、评估区地层 (一)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冲积层(Qp3alg) 埋藏于风积层之下,岩性主要为桔黄色,灰黄色、浅灰,灰白色中 细砂、细中砂,矿物成份主要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及其它成份总厚 度小于 30m。 (二)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heol) 1、该层地表出露,岩性主要为黄褐色粉砂、细砂;多为固定半固 定沙丘,多以沙丘、沙垅状形成特有的风积地貌形态。该层厚度 1.00 10.00m。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 该地层主要由粉砂、细砂、粉质粘土、粘土等成互层出现。厚度 17 1.00~36.00m。 二、区域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级构 造单元为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二级构造单元位于松辽盆地的东南 部边缘;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开鲁盆地。详见插图 2-1。 开鲁盆地是在早白垩纪所形成的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割性的小型 断陷盆地的基础上,逐渐发育起来的白垩纪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 的白垩系碎屑岩。受燕山运动影响,白垩系盖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 勘查区在开鲁盆地中仅位于东南部的边缘地区,为哲东南凸起。即包括 木里图凸起和茫汉凹陷的一小部分、龙湾筒凹陷的中南部分、钱家店凹 陷的最南端。 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东西向的断裂主要有西拉木伦断裂在工作区北 部通过和勿尔稿散都断裂、衙门营子扎兰营子苏根河断裂、阿 古拉古榆树 四平断裂;南北向的有宝格吐彰武断裂;北东向的 断裂主要有塔营子呼勒斯诺尔断裂、吉日嘎朗断裂、通辽市区断裂和 吐尔基山断裂。 早第三纪本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因而未沉积相应的堆积物,晚第三 纪在本区西北部开鲁坳陷部位下降,松辽盆地则继续上升,从而在科左 后旗西北部地区沉积了泰康组湖相碎屑岩。 自第四纪早期开始,本区处于缓慢下降趋势,接受了深灰色河相、 河湖相砂类与薄层粘性土沉积。中更新世继续下降,从而在还原环境中 接受了 47.4~145.25m 的河相、河湖相青灰、灰绿色沉积物。到晚更新 世开始以上升为主,并处于氧化环境中,从而以河相沉积为主,其物源 主要由西辽河水系所搬运。沉积了薄层砂类物质。残留洼地仍处于还原 环境,接受灰色细粒沉积物,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 20m。全新世继承晚 18 更新世特征,在低洼处继续形成残余湖沼堆积,其余大部分地区进入风 成堆积时期。 图 2-1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 综上所述,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表明新构造运动活动轻微, 第四纪地层无构造迹象。以前老构造所形成的盆地和坳陷,为第四系堆 积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地下水的形成和赋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内的构造均为早期构造,并无活动迹象,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 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国家地震局GB1830620151400 万地 19 震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区 域地壳较稳定。 评估区松散层厚度 150-200m,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分析,砂层地震不 易产生液化,自有人类记载以来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地震,地壳较稳定。 总之,评估区内处于相对稳定区域。 第二节 气象、水文 一、气象 科尔沁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表现 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少雪的气候特点。 据通辽气象站 1961 年2018 年统计结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68.16mm, 本区蒸发强烈,多年平均蒸发度为 1690.42mm,蒸发度是年平均降水量的 45 倍。区内年平均气温 5~7.5℃ , 冻结期由 11 月至翌年 4 月,无霜 期 140~280d,最大冻深 1.5m,全年以北风及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 3.6m/s。 1、降水量 根据科尔沁区气象站提供资料,不同频率水平年的降水量相差较大 (见表 2-2)。枯水年(P75)降水量为 310.2mm,丰水年(P25) 降水量为 424.8mm,平水年(P50)降水量为 358.9mm,丰水年降水量 为枯水年的 1.37 倍。现状年(2013 年 4 月 20 日~2014 年 4 月 20 日) 降雨量为 352.3 mm(有效降水量为 297.5mm)。由此可见现状年为平水 年。多年平均降水量 368.16mm(1961 年~2013 年),降水量多集中在 59 月,其降雨量的总和达到年降水量的 65~75。每年的 11 月份至 翌年 3 月份,月降水量一般<5 mm(见图 2-2)。 2、蒸发量 据已有的蒸发量资料统计,本区蒸发强烈,年最大蒸发量可达 20 2335.9mm,最小蒸发量为 1142.2 mm。多年平均蒸发量达 1690.42mm。 现状年蒸发量为 1057.4mm(不含冻结期 2013 年 12 月、2014 年 1、2、3 月蒸发量)。蒸发多集中于 4 10 月,几乎占全年的 90%以上,多年平 均蒸发度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45 倍。 二、水文 评估区属辽河水系,一区为清河流域,二区为洪河流域。清河现已 干涸,洪河为西辽河水系支流,因上游修建水库导致干涸多年(评估区 内洪河无水),现做为木里图工业园区排泄中水的渠道,排水口在评估 外,西北约 1.5km 处的西花灯村附近,现排水口上游河床大部分干涸已 为耕地,洪河在西花灯村由西南流向东北,至套海营子东北约 5km 处进 入科尔沁区。排泄的中水向下游径流出区后散流并渗入地下。(见照片 1)。 照片 1 洪河上游排水口(西花灯西侧) 评估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岩性、地 貌及气候等诸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含水岩 类、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性,评估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 散岩类孔隙水及素填土中的上层滞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稳定水 位埋深较深,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以侧向补给为主,人工开采及向东侧 向径流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对拟建物基础施工没有影响。 21 第三节 地形地貌 一、地形 评估区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区内平坦开阔,起伏不明显。地 形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地形以 0.2 1/‰的坡降缓慢倾斜,海拔高 程 17m~188m,相对高差 9m。 二、地貌 评估区地貌受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按其成因类型 为侵蚀堆积地形,按其形态类型将评估区划分为冲积平原及风积沙丘, 冲积平原上部覆盖风积沙丘 。风积沙丘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一区的北 部,二区的中北部,其余为冲积平原。 西辽河冲积平原分布于整个评估区内,地势平坦、开阔。地势 西高东低,海拔高程 179~188m, 相对高差 9m,地面以 0.2-0.5‰的 坡降缓慢倾斜。地表岩性主要为粉砂、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组成, 植被发育一般见照片 2),区内部分为耕地,现已荒废,详见耕地 位置分布示意图 2-4。 照片 2 冲积平原顶部局部为耕地 22 图 2-4 耕地位置分布示意 风积沙丘覆盖与冲积平原之上,位于评估区一区中部,二区评 估区北部, 由西辽河冲积平原后经强烈的风蚀作用,使平原表面的细 粉砂再次搬运,形成北东-南西向、或近东西向数条连绵起伏沙垅或垅 岗状沙丘(呈固定、半固定)。沙垅波状起伏,海拔高程 179m~188m, 相对高差 9m,沙丘一般南侧较陡,北侧坡度较缓,独丘较小,一般连续 数个呈北东-南西向排列。地表岩性为粉细砂、细砂,植物发育一般, 多为杨树及草本植被。(见照片 2)。 23 照片 2 风积沙丘 第四节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地表出露岩性,评估区内主要岩性为第四系全 新统风积层(Qheol)粉砂及细砂;冲积层(Qhal )粉质粘土、粘土、粉砂 及细砂等组成。现将本区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heol) 该层地表出露,岩性主要为黄褐色粉砂、细砂;多为固定半固定 沙丘,多以沙丘、沙垅状形成特有的风积地貌形态。该层厚度 0.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 该地层主要由黄褐色粉质粘土、粘土,灰黄色、灰白色粉砂、细砂 等组。层厚 1.0~36.0m。 ①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粘土。该层出露地表,厚度 1.00 2.00m,近地表含植物根系。 24 ②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砂细砂。灰黄色、灰白色冲积粉砂、细砂。 该层覆于粉质粘土、粘土层下部,层厚 33.0~36.0m。 第五节 地质构造 评估区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槽褶皱系Ⅳ 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 地槽褶皱带Ⅳ2)开鲁坳陷。在侏罗系兴安岭群堆积之后,岩浆活动 基本结束。白垩世以来,地壳间歇下降,沉积了一套泥岩、粉砂岩、砂 岩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从几十米到几百米,木里图凸起带沉积较薄,局 部缺失该层。进入新生界初期,地壳下降,沉积了白土山组(一套冰水 堆积物),后地壳上升接受剥蚀,因此评估区东侧缺失该组。此后地壳 整体下降,大面积的河相、河湖相青灰、灰绿色中砂、细砂等(大青沟 组),厚度 47.4~145.25m。到晚更新世开始以上升为主,并处于氧化 环境中,从而以河相沉积为主,其物源主要由西辽河水系所搬运。沉积 了薄层砂类物质,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 20m。全新世继承晚更新世特征, 在低洼处继续形成残余湖沼堆积,其余大部分地区进入风成堆积时期。 综上所述,自中新世以后的漫长地质时期地壳活动相对减弱,区内 没发现第四系断层活动。自第四系早期本区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到晚更 新世继续以缓慢下降运动为主。区内未发现活动断裂存在。且上覆巨厚 的第四系松散岩类,评估区处于相对稳定区域,地质构造不发育。 第六节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评估区地层的岩性、岩土体成因类型及力学性质,岩土体工程 地质类型可划分为松散、软弱岩类。 一、腐殖土 腐殖土黄褐色、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及植物根系组成,稍密 状态、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 1.5~3.0m。根据评估区内已建项 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实验数据场地内粘性土地基土承载力取值 25 fak110kpa。 二、砂类土 ①粉砂浅黄、青灰色,稍湿~饱和,松散,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 长石等,厚度 2.00~27m,局部夹粘性土透镜体。根据评估区内已建项 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实验数据场地内粉砂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 fak110~120kpa。 ②细砂青灰色,饱和,稍密-中密,主要矿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