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地层.doc
3 地 质 3.1 矿区地质 区域位置属河源新华夏构造带的南东侧,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第三带东段和以合水断裂带为代表的北东向构造带反接复合部位。区域内出露地层有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其展布基本受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的控制;区域内发育有EW向构造带,下告大林 背斜与义容盆地以及近EW、NE、NEE、NW向四组断裂构造。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有火山喷发岩和侵入岩,侵入岩主要有燕山早期形成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区域内已发现的矿产有Te、Mn、Cu、Pb、Zn、W、Sn、石棉及白云石等。 宝山嶂铁矿区位于区域内中部偏东地段,由宝山、下告、大林 、嶂下四个矿段组成。 3.1.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石炭系(C)依据岩性组合及空间位置,可分为下统忠信组(C1z)和中上统壶天群(C23ht),两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除部分浅海相碎屑岩外,主要为碳酸盐类岩石。岩石受风化溶蚀作用,多分布于低凹地段内,形成负地形,其上为第四系所覆盖。地层经受变质作用,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强烈。部分地层与花岗岩体呈侵入接触,形成接触交代热液型磁铁矿体。在壶天群底部、忠信组上部的碳酸盐岩多形成矽卡岩,为本矿段铁矿赋存部位。 (1)石炭系下统忠信组(C1z)下告矿段未出露地表,厚度大于180m,底部为含红柱石云母石英角岩夹石英云母角岩;中部为绢云母石英角岩夹含红柱石云母石英角岩;上部是厚层状云母角岩(局部含红柱石)夹薄层条带状石英角岩、大理岩。 (2)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矿未出露地表,分布于下告矿段花岗岩体北部及东侧,该地层的展布与地貌上弧线盆地相吻合。地层总体产状与下统忠信组一致,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依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a)壶天群第一岩性段(C23ht)底部以灰白色纯质大理岩为主,中上部为含白云质大理岩夹白云岩。本岩组含少量砂质团块,间夹厚约20~50Cm的变质石英砂岩,普遍具硅灰石化。地层厚度105~260m。 b)壶天群第二岩性段(C23ht b)其第一亚段(C23ht b1)为硅灰石化大理岩夹含白云质大理岩,第二亚段为含硅质团块条带状大理岩,本矿段仅见于15线一带。 三叠系(T)矿段内三叠系上统地层发育,主要分布于合水到宝山公路以北一带。地貌上组成低山丘陵区,出露的岩性为浅海相碎屑岩夹薄层碳酸盐岩。地层总体产状,由矿段的SE角至NW部的帽子栋一带,其走向由NE转为NW,围绕花岗岩体呈弧形展布。与下伏石炭系地层呈断层接触。因断裂破坏,矿段内仅出露该统第一、二岩组部分地层。 (1)大顶组第一岩组(T3da)出露于矿段的SE侧及合水到宝山公路与F6、F11号断裂之间。底部岩性为厚层状角岩化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或石英岩、角岩化云母石英粉砂岩,以前者为主,局部呈互层产出,夹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中上部为含红柱石云母石英粉砂岩、千枚状泥质粉砂岩夹薄层角岩化石英砂岩、钙镁质石英粉砂岩、大理岩等。 (2)大顶组第二岩组(T3db)分为上下两个亚段(T3db-1、T3db-2),矿段内仅出露下亚段(T3db-2),主要分布于F11断裂的北东侧及F6断裂的北侧。地层总厚度大于200m。其底部由两层厚层状变质石英细砂岩、砂砾岩、砾岩间夹角岩化红柱石云母石英粉砂岩、含红柱石千枚状粉砂岩,组成两个沉积旋回;中上部为绢云母石英粉砂岩、千枚状页岩。 第四系(Q)由粘土、砂、砾石及磁铁矿等冲积层、坡积层组成,局部构成残坡积铁矿,厚度0~50m不等,最厚100余m。 3.1.2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1)褶皱上古生界地层经印支运动后,常形成一系列走向NW的褶曲,由于后期断裂的破坏及岩浆岩侵入活动的影响,褶曲保留不完整;中生界地层经燕山运动后,一般组成平缓开阔的短轴褶曲,总体走向NE。 下告倒转背斜为一脊线近于水平的平卧褶曲,脊线总体走向为305~330,位于0m标高附近。上部地层层序正常,倾向SW,倾角58~80;下部地层层序倒转,倾向NE,倾角58~70。背斜核部为忠信组(C1z)变质碎屑岩,两翼为壶天群(C23ht)碳酸盐岩。背斜沿走向两端及北侧均为断层切割破坏,深部被花岗岩侵没。背斜残留部分长约700m。 (2)断裂区内主要见有EW、NE、NW向三组断裂以及由EW、NE向断裂所产生的旋扭断裂。 a)EW向断裂区内EW向断裂发育,由S而N有F8、F6等,其中F6规模最大。该组断裂被后期NE向断裂切割破坏,总体走向仍呈近EW向平行产出。各个断裂规模不等,性质相同,早期为压性,后期为压扭性,均表现为N盘相对S盘向W斜冲。F6见于矿段中部,呈舒缓波状延伸3km以上,以挤压破碎带的形式产出,宽2~18m。 b)NE向断裂带区内NE向断裂规模最大,主要有F2、F12,构成走向30~40的断裂带,并伴生NW向张扭性和NEE向压扭性断裂的发育。该断裂对早期EW向断裂切割,同时又被后期NW向断裂所切。F2为主干断裂,见于矿段SE侧,矿段内长约1.5km,沿走向呈舒缓波状,宽约1.5~15m;F12分布于矿段内3线一带,长约700 m,宽1.5~14m余,总体走向5~15。 c)帚状构造见于区内F6之SE,为低序次构造,由弧形展布的花岗岩、大理岩、粉砂岩等旋回层及同向的F4、F5组成,EW长约1.5km,SN宽约0.5~1.5km。帚状构造砥柱位于扫把山附近,微向NE倾,由花岗岩体组成,旋回面有F4、F5,其走向由东端的NNW转NW到西段渐为NWW,中部向NE凸出,组合形态为向SE方向微开,向NW、NWW方向收敛,属张扭性质。该旋扭断裂总体走向320~280,长900~1500m,倾向NE至NNE,倾角42~79,破碎带宽1~30m不等。F5断裂产状上缓下陡,是下告矿段内矿体的北部和西部边界。 3.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发育,广泛分布,矿段南部、西部径尾花岗岩体,属燕山早期产物。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其内常见团包状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产出。矿段内岩脉发育,种类较多,由酸性到基性,形态受断裂带制约,走向呈NE、NNE、NW及EW向脉状产出,偶有岩株状,侵入于石炭系、晚三叠系地层及花岗岩体、磁铁矿体中,主要有石英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 3.2 矿床地质 本矿床为接触交代热液类型,即矽卡岩型矿床。 3.3.1 矿体特征 下告矿段铁矿床由矽卡岩所控制的16个矿体组成,分布在0~8线之间。矿床北东部以F5断裂为界,南西以F4断裂为界,东部以F2断裂为界,西部F4以断裂为界,顶部以大理岩,底部以花岗岩外接触带为界,总体分布在620290490m的空间范围内。赋矿处为花岗岩外接触带的凹陷部位。各矿体特征详见表3-1。 表3-1 下告矿段矿体特征一览表 矿体 编号 控制 范围 矿体产状() 矿体规模(m) TFe () 埋深 情况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垂直 1 3~8 297 SW 36~63 503 325~74 4~54 (水平) 28.92 149~-133 2 4~6 271 SW 32 193 180 16.33 28.07 -16~-110 3 4~6 274 SW 28 190 246 25.96 28.67 8~-121 4 0~6 294 SW 34 450 240 13.24 26.78 144~-215 5 0~6 287 SW 35 420 165 7.31 27.01 -155~-225 6 1~6 298 SW 33 512 227 11.76 27.66 -90~-236 6a 4 SW 30 95 11.28 24.66 -168~-200 7 0~6 292 SW 36 400 130 7.20 25.62 -130~-249 8 3~8 292 SW 22~43 496 222 22.67 26.74 -115~-225 9 0~4 282 SW 29 310 97 13.38 28.70 -139~-275 10 1~8 292 SW 23~53 503 108~246 10~109 33.39 -132~-335 11 1~4 317 SW 32 317 193 12.84 31.81 -170~-319 12 6~8 338 SW、NE 24、16 338 120 8.46 32.26 -177~-243 12a 0 SW 46 138 4.16 33.87 -214~-308 13 0 315 SW 40 90 101 5.29 32.15 -239~-308 14 0~4 285 SW 26 322 123 9.89 39.91 -257~-338 15 0 300 SW 42 67 9.04 25.24 -269~-318 16 0~10 292 SW、NE 12~20 398 55~195 13.34 29.34 -189~-344 16a 1 SW 10 100 100 8.12 27.94 -186~-204 16b 0 SW 45 100 74 31.91 31.93 -292~-344 1号主矿体位于矿床上部,赋存在矽卡岩中,矿体顶板是灰白色,局部为纯白色大理岩。矿体呈似层状,走向NW297,倾向SW,延伸503m,沿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以0线为中心,矿体向NE及SW方向侧伏尖灭。 10号矿体处于矿床中下部,呈似层状产出,总体走向NW292,倾向SW,矿体长503m,沿走向矿体的形态及产状变化较大,膨缩明显。以0线为中心,矿体向NE及SE方向,倾角变缓,厚度变小。 8号矿体产于1号与10号矿体之间。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总体走向NW292,倾向SW,倾角22~43,延伸496m,斜深222m,平均厚度22.67m。 16号矿体产于花岗岩与矽卡岩的外接触界面附近,由16、16a、16b三个矿体组成。矿体形态及产状受花岗岩与矽卡岩的接触界面控制,赋存在-186~-344m。其中16a、16b为单孔见矿的小矿体,16矿体呈透镜状产出,总体走向NW292,SE部倾向SW,倾角12~14,NW部倾向NE,倾角16~20,走向延伸398m。 3.2.2 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成份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褐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阳起石、角闪石、方解石,次为云母、石英、符山石、长石等矿物;次生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蛇纹石、滑石、孔雀石、绿高岭石等。 (2)矿石化学成份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为Fe,伴生有益组份Cu、Pb、Zn、Sn含量较低,均未达到综合利用要求;有害组份S的平均含量0.712~0.737,S在矿石中分布极不均匀,变化系数达176.53,矿石中S含量随TFe含量增高而增高,部分样品S含量超标;矿石中有害组份P、As含量较低,在允许范围内。 铁矿石中mFe与TFe比值为53.85~89.16,平均75.85,为弱磁矿石,该比值的变化系数11.90,两者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78。矿石中(CaOMgO)/(Al2O3 SiO2)值在0.53~0.69之间,属半自熔性矿石;TiO2及MnO之含量均比较低。 (3)矿石结构构造 a)矿石结构矿石主要呈他形半自形晶粒结构,其次为半自形自形晶粒结构、隐晶胶状结构、嵌晶包含结构、骸晶结构及压碎结构等。 b)矿石构造矿石主要呈块状、角砾状、条带状构造,次为肾球状、浸染状、皮壳状、细脉状构造等。 3.2.3 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根据矿石中mFe与TFe比值(75.85),下告铁矿石为磁铁矿矿石;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的种类,下告铁矿石为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型铁矿石;按矿石的主要结构构造分,下告铁矿石为块状角砾状铁矿石。 (2)矿石工业类型下告铁矿石属需选弱磁性贫铁矿石。 3.3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在进行矿床详查地质工作期间,紫金县天鸥矿业有限公司委托马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作了选矿试验。现场采集小样和大样各一件,分别进行实验室小型试验和扩大连选试验。 从矿石特征可知,各类磁铁矿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变化不大,主要杂质元素Ti 、V、Cr和常见元素Mn、Mg、Al的含量均较低;矿石化学成分较简单,TFe品位偏低,硅酸盐含量在全铁中占有率局部较高,有用组份为Fe2O3,有害杂质除S外,一般在允许范围内;矿石为半自熔性矿石,除磁铁矿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弱磁铁矿物(赤、褐铁矿和碳酸铁)。 根据矿石成分的研究,试验采用单一弱磁选的阶段磨矿工艺,即粗磨抛尾粗精矿再磨、再选,并在此流程中引入细筛再磨再选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0.1mm筛孔细筛,在给矿品位(TFe)为32.83时,可获得TFe65.47的铁精矿,产率38.13,铁回收率76.04;当采用0.15mm筛孔细筛,在给矿品位(TFe)为32.81时,可获得TFe65.22的铁精矿,产率38.22,铁回收率75.97。在铁精矿中S含量偏高,宜在今后工作中进行脱S试验。 3.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3.4.1 水文地质条件(见水文地质篇) 3.4.2 工程地质条件 本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分属六类岩组。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等未风化岩石,属完整坚硬岩组;未风化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角岩化细砂岩、角岩化粉砂岩、角岩、矽卡岩带等,属较完整较坚硬岩组;弱风化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弱风化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微弱风化角岩化细砂岩、角岩化粉砂岩、角岩等,属较破碎较软岩组;破碎软岩组为强风化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角岩化细砂岩、角岩化粉砂岩、角岩等;极破碎软岩组主要为糜棱岩、糜棱质角砾岩等构造岩;松散岩组有第四系冲、坡积及全风化岩。 强风化带顶界为覆盖层,底界深度2.9~112.5m左右,厚度因岩性而异;弱风化带发育深度9.2~159.5m,厚度与岩性及岩石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关系密切。 区内残坡积层及基岩强风化带较厚,其发育深度与构造裂隙关系密切。未来地表工程应考虑此类岩土可能产生的边坡不稳问题。 本矿段矿体均位于基岩弱风化带以下。矿体产于矽卡岩体中,顶、底板岩体质量一般为良好,局部中等,属较完整完整岩组,从表32可知,矿体及其围岩稳定性良好。 F4、F5断裂为含水构造,其中充填的糜棱岩、糜棱质角砾岩属稳定性差的Ⅳ类岩石,岩体稳定性差。未来采矿井巷穿过断裂带,易产生冒顶、片邦等工程地质问题。 310 表32 下告矿段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 取样位置 岩性 饱和抗压 强度MPa 饱和抗拉 强度MPa 饱和抗剪 强度MPa 弹性模量E104MPa 泊桑比 体重 线/孔号 相对位置 4/ZK37 顶板 方解石 49.905 3.613 7.372 4.44~4.67 0.113~0.153 2.71 4/ZK37 底板 粗中粒花岗岩 100.976 6.357 2.33 4/ZK23 矿体 磁铁矿 76.172 7.725 3.79 4/ZK23 顶底板 大理岩 65.746 2.892 13.475 2.72 4/ZK24 顶板 浅变质细砂岩 74.831 7.574 21.911 8.32 0.024~0.15 2.78 3.4.3 矿区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矿区地层主要石炭系、三叠系、第四系组成,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种类多,接触变质现象明显。同时,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丰富且补经排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由于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与大理岩溶含水层贯通,大理岩中的岩溶发育。目前勘查发现,含水溶洞多,最大的溶洞高达4.16m。因此,矿体顶部溶洞发育,易发生采掘过程中的突水事故,且容易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 3.4.4 矿体围岩性质 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走向NW;Ⅰ号主体,倾向SW,倾角23~68;Ⅱ主矿体,倾向NE,倾角1~12。矿体围岩的主要有碳酸盐岩类的大理岩、菱铁矿质灰岩;常伴随矿体呈夹层产出的含钙镁质泥页岩;碎屑岩类的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岩浆岩类的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硅化较强、坚硬致密。从广东省紫金县宝山嶂铁矿区下告矿段详查报告(以下简称“详查报告”)中提供的矿体顶底板岩石部分力学物理参数值显示,其饱和抗压强度为49.9~100.98Mpa,抗拉强度为3.6~7.7Mpa,岩石体重平均为27.1kN/m3,可知岩石属于较坚硬~坚硬岩类。 根据地质资料提供的试验数据,各主要矿岩、岩石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2。 3.4.5 围岩稳定性初步评价 根据详查报告“中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测试结果①顶板碎石方解石的饱和抗压强度RC49.91Mpa(60MpaRC30Mpa),抗剪强度3.62Mpa,岩石硬度系数f4.99,泊松比0.113~0.153,体重27.1kN/m3,属于较坚硬岩石。②底板中粒花岗岩的抗压强度RC100.98Mpa(RC60Mpa),抗剪强度6.36Mpa,岩石硬度系数f10.1,体重26.3kN/m3,属于坚硬岩石。③磁铁矿的抗压强度RC76.2MpaRC60Mpa,抗剪强度7.73Mpa,岩石硬度系数f7.6,体重37.9kN/m3,属于坚硬矿岩。④顶底板大理岩的抗压强度RC65.75MpaRC60Mpa,抗剪强度2.89Mpa,岩石硬度系数f6.6,体重27.2kN/m3,属于坚硬岩石。⑤顶板角岩化细砂岩的抗压强度RC74.83Mpa(RC60Mpa),抗剪强度7.6Mpa,岩石硬度系数f7.5,泊松比0.024~0.15,体重27.8kN/m3,属于坚硬岩石。 依据现有资料及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分析,经类比法比较,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大部分为Ⅱ级,其次为Ⅰ和Ⅲ级,其地下工程的自稳能力为 (1)Ⅱ级岩体①跨度10~20m,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或小塌方;②跨度10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 (2)Ⅰ级岩体跨度20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无塌方。 (3)Ⅲ级岩体①跨度10~20m,可稳定数日~1月,可发生小塌方~中塌方;②跨度5~10m,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体位移及小塌方~中塌方;③跨度5m,可基本稳定。 但由于矿区属溶洞易发,采掘过程中如遇溶洞,可能引发突水现象,且溶蚀性围岩也将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因此,突水现象、岩溶塌陷、地表水灌入恶劣的工程地质现象,将直接威胁未来矿山的生产安全。 3.4.6 采矿方法概述及采场结构参数的初步分析 (1)采矿方法 根据采矿工艺设计,采矿方法主要为大直径阶段深孔采矿法和高分段中深孔采矿法(均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大直径阶段深孔采矿法的采场尺寸为一步矿房长(40~60)m宽15m高60m,二步矿柱为(40~60)m宽20m高60m。 采场矿房顶板暴露面积 按照上述岩体初步分类,浆矿岩划分较稳定固岩类。参考采矿设计手册矿床开卷(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的表2-6-48资料,选取矿岩允许暴露面积SC1200m2,根据采矿提出的工艺要求,矿块结构参数为矿房宽度为15m,矿柱宽度为20m,矿房长度和高度均为60m。 采场顶板暴露面积S1560900m2,故SSC故满足要求。 (2)采场矿柱强度验算 因开采的中段标高在-300m以上,取埋深H460m,矿岩的体重r3.70t/m3,矿岩的抗压强度RC60.0Mpa。取安全系数n2,求得矿柱的极限允许应力[σC]30.0Mpa。 假设由矿柱支撑覆岩策略的模型,计算出矿柱平均应力σav为 σavQ/AP(AmAP)rH/AP 式中,AP矿柱的横断面积; Am矿房开采面积。 计算出σav21.74Mpa,故满足σav[σC]30.0Mpa的要求。 从岩石力学角度分析,采场取20156060m4的结构参数,满足要求。 3.4.7 环境地质条件 历史上,矿区外周曾发生过里氏5~6级地震多次,但地震强度与频次都在逐年降低,河源、紫金等地,历史上地震不多,且强度低;受河源深层断裂的影响,地貌反差大,断裂上下盘相对位移,但这种地壳形变也逐年减弱。因而,下告铁矿区具有相对稳定性。 矿段内局部地段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尤其是F5构造破碎带通过部位,稳定性较差。 上游的宝山炼铁厂、水泥厂已对下告河造成污染,水质较差。 在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起矿区地表水位的下降,加上矿体顶部大理岩溶洞的发育,容易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山体开裂、滑坡和泥石流、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为此,宜在建设过程中,做好综合治理。 3.5 地质勘查工作评述 本区在200年前就有民采活动。1958年始,地矿部门开始规范的地质工作。1959~1960,汕头地质局和703地质队对宝山Ⅰ、Ⅱ、Ⅲ、Ⅵ号矿体进行详查工作,提交了“宝山嶂地质详查报告”,圈定矿体6个,求得C1C2级富铁矿石储量134104t,贫铁矿石储量217.34104t,坡残积铁砂储量134.7104t;1960~1961,广东省物探队在宝山地区进行物化探普查,发现磁异常,预计下告矿段可获工业铁矿石700104t以上;1961年703地质队提交下告铁矿石储量346.9104t;1974年3月至1979年3月,703队进驻宝山地区开展普查工作,提交了“广东省紫金县宝山嶂矿区磁铁矿普查评价报告”,其中下告矿段D级铁矿石5916.9104t,普查工作因文革而存在探矿工程稀、工程质量差、试验研究不够等系列问题。 详查工作开始于今年2月,由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承担,针对普查阶段存在的问题,对下告矿段进行详查地质工作,于2004年11月提交了“广东省紫金县宝山嶂铁矿区下告矿段详查报告”。并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认定的估算资源量为3000.59104t,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480.54104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000.75104t,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519.29104t。 下告矿段累计投入岩芯钻探21230.42m,探槽2319.35m3,浅井114.05m,斜井302m,坑道147.45m。 通过多次地质工作,对下告矿段的控制基本达到了100100m的网度,合乎现行规范要求。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床成因有了新的认识;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和产状已基本查明;矿石加工性能有了连选试验作依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已大致查清;储量计算方法正确、结果可靠。矿山可据此进行开发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补充了控制工程,但局部地段矿体倾向上仍未控制边界,因而储量有扩大的可能;另外,矿山在设计前应进一步查清水文地质条件。 3.6 资源/储量计算 3.6.1 资源/储量计算范围与工业指标 本次资源/储量计算仅为下告矿段。 根据铁、锰、铬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下告矿段铁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TFe20 工业品位TFe25 可采厚度2m 夹石剔除厚度2m 3.6.2 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292地质大队采用平行剖面法,计算出的资源/储量见表33。 表33 下告矿段铁矿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矿 体 号 332 333 2S22 矿石量(t) TFe品位() 矿石量(t) TFe品位() 矿石量(t) TFe品位() 1 4705210 30.26 2585690 30.67 826400 22.87 2 335910 35.52 351020 20.93 3 1016620 30.99 639230 31.71 681900 22.36 4 686020 28.98 393460 29.73 453640 20.89 5 18940 25.97 306130 29.07 115830 21.73 6 700880 28.84 543740 28.64 259540 22.46 6a 65620 26.91 31150 20.05 7 97180 28.91 191100 29.23 273780 21.93 8 1516480 30.27 851100 31.18 1609240 22.24 9 368670 32.49 185100 21.16 10 5093080 32.38 1764770 31.05 251340 22.24 11 555620 32.13 809690 31.58 12 67790 31.10 156590 32.77 12a 68390 33.87 13 29700 32.15 14 164300 42.72 297650 40.25 32750 22.64 15 25500 25.24 16 183260 37.37 452370 27.33 69050 21.16 16a 81820 27.94 16b 40400 33.85 52240 22.29 总计 14805380 31.20 10007530 31.10 5192980 22.07 319 按照开采设计的要求,本研究进行了开采中段的资源/储量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4。 表34 下告铁矿中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中段 (m 332储量 333储量 2S22储量 矿石量(t) TFe品位() 矿石量(t) TFe品位() 矿石量(t) TFe品位() 120 294 30.86 85619 30.80 60 520155 30.24 416462 30.80 58336 22.87 0 2264598 30.26 301653 30.76 372030 22.87 -60 2129228 30.38 1468384 31.37 602711 22.14 -120 1429589 30.04 1728608 31.13 1212214 21.86 -180 1814221 30.06 2179098 30.42 1088065 21.96 -240 3228571 31.93 1821750 30.79 1452562 22.14 -300 3089838 32.62 1316190 31.12 346294 21.66 -300以下 328886 35.14 689766 33.70 60768 22.35 合计 14805380 31.20 10007530 31.10 5192980 22.07 3.7 基建(生产)探矿及取样分析 为了提高基建和生产开拓范围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将资源量升级,满足矿山投产时和生产过程中对开采贮备矿量的需要,保证矿山顺利投产和投产后能正常持续生产,必须加强基建探矿和生产探矿。 3.7.1 基建探矿及取样分析 探矿范围与探矿方案根据采矿顺序的要求,基建范围确定在0m、-60m中段东部200m矿体范围内。基建范围内只有1号矿体,该矿体厚度大,连续性好,品位变化小,因而基建探矿只需结合开拓工程对矿体作单一穿脉控制便可。 探矿手段和网度在各中段采用50m间距的穿脉,配合已有的勘探工程,可形成5050~60m的探矿网度,以达到对基建范围内矿体加密控制之目的。 穿脉工程沿巷道壁连续取样,样长1~2m,取样时应按矿化均匀程度、矿石贫富等进行分段采取。取样采用刻槽法,样槽断面规格105Cm。 所有样品均应作基本分析,分析项目为TFe;组合分析样从连续的基本分析副样中按10比例组合而成,分析项目为S;内部和外部检查分析可按占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10和5抽取。 估算的探矿工程量和取样化验工作量见表35,预计可获得约128万t升级矿量。 表35 基建探矿工程量和取样化验工作量表 项 目 探矿工程量(m) 取样(件) 化验(个) 备 注 穿 脉 550 280 含20机动工程量 基本分析 280 化验TFe 组合分析 30 化验S 内部检查分析 30 外部检查分析 30 合 计 550 280 370 3.7.2 生产探矿及取样化验 探矿范围包括整个下告矿段各生产中段。针对1、10号主矿体,探矿采用单一穿脉控制,其余小矿体则在穿脉基础上,在中段之间施工坑内钻探。原则上达到5050~60m的探矿网度。 采样方法及化验项目同基建探矿。结合采切工程,矿山地质人员还应对其它揭露矿体的巷道进行编录与取样。 为了掌握采下矿石质量,并为贫化、损失计算提供依据,生产探矿过程中必须对采下矿石进行取样,可在矿堆或运矿车上用方格网捡块法采取,每天合并为一个样。 估算的年探矿工程量和取样化验工作量见表36,预计每年可获得约80万t备采矿石量。 表36 生产探矿工程量和取样化验工作量表 项 目 探矿工程量(m) 取样(件) 化验(个) 备 注 穿 脉 360 200 含20机动工程量 坑内钻探 820 450 爆堆与矿车取样 330 基本分析 980 化验TFe 组合分析 100 化验S 内部检查分析 100 外部检查分析 50 合 计 1180 980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