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营矿煤层上行开采设计与应用.pdf
S e r i a l No . 48 2 J u n e . 2 0 0 9 现代矿业 M0RDEN MI NI NG 钱家营矿煤层上行开采设计与应用 李 明 蔡忠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总 第 4 8 2期 2 0 0 9 年 6月第6期 摘要 总结了开滦钱家营矿上行开采的实践经验 , 对上行开采法在煤矿设计 中应用的可行性 及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论述。为其它类似条件矿山实行上行开采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上行 开采 ; 设计 ; 应 用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8 2 2 0 0 9 0 6 - 0 0 8 9 - 0 2 钱家营矿是现代化高产 、 高效矿井 , 1 9 8 8年 1 2 月投产 , 设 计年产量 4 0 0万 t , 2 0 0 6年产量 已达 到 5 5 3万 t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 煤层赋存条件差 , 再 加上井田大部分可采储量都被村庄所压 、 矿井产量 逐年增加等原因, 造成井田内采掘衔接的矛盾突出。 为了改善矿井生产衔接紧张的矛盾 , 实现资源储量 挖潜和回收, 提高矿井回采率 , 延长采区和矿井的服 务年限, 钱家营矿选择部分区域进行了上行开采。 1 工作面概 况 1 . 1 工作面与相邻的关系 以 1 3 5 7工作面为例进行描述。1 3 5 7工作面位 于三采区东部 , 其倾斜上方为 1 3 5 6东工作面已回采 完毕 , 倾斜下方为 1 3 5 8东设计工作面 , 下伏 7煤层 1 3 7 7工作面 、 1 3 9 7工作面 已回采完毕, 下伏 9煤层 为 1 3 9 7工作 面、 1 2 . 1煤层 压茬工作 面暂无工 程。 1 3 5 7工 作 面标 高 一4 9 6 . 7~ 一 5 4 9 . 5 m, 走 向长 8 1 6 m, 倾斜长 1 1 7 m, 面积9 5 4 7 2 m , 可采储 量 1 6 5 0 7 1 t 。煤层总厚 0 . 4~2 . 4 m, 平均厚 1 . 4 m, 煤层倾 角 4 。 一l 5 。 , 平均倾角 7 。 , 煤层结构较稳定 , 变异系 数2 2 %。工作面中部及切眼附近有薄煤带, 煤厚小 于 1 . 3 m, 工作面 中部及东部有古河流顶板 冲刷带 直接顶板缺失 , 煤层走 向稳定 N 5 0 。一 7 0 。 。1 3 5 7 下伏 1 3 7 7工作 面走 向长度 5 4 4 m, 倾斜长 1 4 0 m, 煤 层厚度 2 . 1 ~4 . 4 m, 平均3 . 4 5 m, 倾角 4 。~ 9 。 , 平均 5 。 。1 3 5 7下伏 1 3 9 7工作 面走 向长 7 4 6 m, 倾 斜长 1 5 1 m, 面积 1 1 2 6 4 6 m 。周期来压步距 1 0~ 2 0 m。 1 . 2 工作面地质情况 该工作面位于南阳庄背斜西翼 , 掘进 中共揭露 断层 5条, 其中 F F 对 回采影响较大, 造成局部 李明 1 9 8 3一 , 男, 汉族 , 天津市宁河县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 从事矿 山压力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 , 1 2 3 0 0 0辽宁省阜新市。 薄煤及全岩 见表 1 。其他断层对回采均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 另工作面中部及东部有顶板冲刷及三条 薄煤带 , 给回采带来一定影响。 表 1 1 3 5 7工作面地质构造情 况 1 . 3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 3采区 5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较强 , 受下伏 7 煤层各工作面开采 的影响, 本 区域顶板水 已接近疏 干状态。1 3 5 7工作面受下伏 1 3 7 7东开采影响较为 严重 , 尤其接近采空 区边缘, 5煤层下沉不均匀 , 煤 层直立裂隙及顶板裂隙发育 , 煤层与顶板出现离层, 较大裂隙成为5煤层顶板水的导水通道 , 推测本工 作面顶板 最大水头 高度 1 0 0 m左 右。在掘进施 工 中, 切眼、 风道均无水。于 2 0 0 3年 1 0月 2 2日开始, 顶板出现较大淋水 , 最大涌水量 为 0 . 6 5 m / m i n , 正 常涌水量 为 0 . 0 3 m 。 / m i n 。运道顶板 有少量淋水 。 上邻 1 3 5 6东工作 面, 采 后在运道开 口向里 1 8 0~ 3 3 6 m位置采空区积水 , 预计最大积水量 为 1 6 0 m , 因与本工作面相距较远 , 对 回采无影响。 1 . 4 煤层顶底板情况 初次垮落步距 1 0~1 7 m, 直接顶为 Ⅱ类 , 即中等 稳定顶板。受影响区域直接顶为 l 类。 2工作面开采过程 2 . 1 上覆岩层 下伏煤层开采后 , 1 3 5 7工作面切眼剖面见图 1 。 从图 1中可以看到 , 煤层倾角变化较小 , 整体上呈平 缓状态。 8 9 总第4 8 2期 现代矿业 2 0 0 9年 6月第 6期 图 1 1 3 5 7工作面切 眼素描 1 3 7 7工作面切眼位置对应上覆 5煤层形态见 图 2和图3 。切眼处煤层倾角变化 比较大, 达到 2 。 。 ~ 490 F27 F 2 6 一 童 _7 。 一 4 9 6 .8 2 一 F 。2 l l m’ 4 。 u I O 5 m . - 6 。 0 .7 m 0. 6m 口 1 3 7 7 1 1 作面切眼位置 图 2 1 3 5 7工作面运输顺槽煤层变化 切 眼 Y 2 7 F r 一 5 06.8 8 Y26 一5 09.7 9 1 .3 1 一 52O 臼 l 3 7 7 工作面切眼位置 图 3 1 3 5 7工作面回风顺槽煤层变化 生产实践表明, 1 3 7 7工作面煤层开采后 , 上覆 5 煤层顶底板较稳定 , 煤层 的连续性较好 , 可采性较 高。从风道沿采 面倾斜方 向往下 3 0 m范 围内煤层 出现明显的倾角变化 , 由8 。 变为 5 。 。 1 3 5 7东工作面第二次 回采后对风 、 运道的标高 进行了重新测量。从实测 的结果看 , 风道 的下沉量 较大 , 从边眼向切眼方向下沉量逐渐增大, 下沉量从 0 . 2 m变大到 4 . 2 m; 而运道下沉量基本上没变化或 下沉量较小。见表 2 。 表 2 1 3 5 7风、 运道第一次、 第二次回采标高变化情况统计表 风道标高/ m 变化量 . 卜 运道标高/ m 变化量 第一次第二次 / 第一次第二次 / m F , 一5 3 3 . 1 5 3 3 . 50 . 4 Y, 一5 4 8 . 1 5 4 8. 1 0 F 一5 3 2 . 85 3 3. 1一O . 3 Y 一5 4 7. 65 4 7. 6 0 F 4 5 3 2. 95 3 3 . 10 . 2 Y4 5 4 6. 85 46 . 8 0 F 一5 3 0. 35 3 2 . O一1 . 7 Y 一5 4 4. 65 4 4. 6 0 F 6 5 2 9 . 15 3 2. 02 . 9 Y6 5 41 5 41 0 F 7 5 2 9. 65 31 . 01 . 4 Y7 5 4 1. 45 41 . 4 0 F R 一5 2 6. 95 2 9. 02. 1 Y8 5 3 8 5 3 8 O F 。 一5 2 6 . 45 2 8. 62. 2 Yo 一5 3 8 5 3 8 0 F1 05 2 6. 1 5 3 0. 34. 2 Yl 0 5 3 5. 8 5 3 5 . 8 0 FI 1 5 2 4. 7 5 2 8 . 74. 0 Yl l 一5 3 4. 5 5 3 4. 5 0 F l 2 5 2 3 . 05 2 6. 53. 5 Yl 2 5 3 3. 9 5 3 4. 60. 7 F 1 35 2 0. 652 4. 84. 2 Yl , 一5 3 2 5 3 2. 50. 5 透点一 5 2 0 . 1 5 2 3 . 9 3 . 8 切 0 5 3 0 . 7 5 3 0 . 7 0 根据 1 3 5 7东和 1 3 9 7东的空间关 系可 以看到 , 下伏的 1 3 9 7东工作面只影响 1 3 5 7东上部 8 0 m左右 的范围, 也就是说 1 3 5 7东采面上部下伏 8 0 m范 围 是采空区, 8 0 m以下基本无影响, 见图 4 。 2 . 2 下伏 9煤层开采后 5煤层倾角变化情况 9 0 1 3 5 7东工作面第二次 回采后对采面倾角进行 了重新观测 , 从实测 的 1 2个点分析 , 采面由风道向 下 8 0 m的范围倾 角变化量较 大, 倾 角变化量 2 。一 3 。 , 8 0 m以下煤层倾角基本无变化 , 见表 3 。 图 4 1 3 5 7 E工作面回风顺槽与 1 3 9 7工作面切 眼处 的煤层变化 表 3 1 3 5 7采面第一次、 第二次回采倾角变化情况统计表 采面点位 第一次回采时倾角第二次回采时倾角变化量 / m / 。 / 。 / 。 2 . 3 下伏 9煤层开采后 5煤层顶 、 底板变化情况 通过对 1 3 5 7东工作 面第二次回采后 的现场观 测 , 煤层顶底板岩石较为完整 , 坚 固性较好。其变化 是 采面局部 回采过程顶板易开裂 , 出现沿走 向的裂 痕, 对 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 1 3 5 7东工作面煤层结 构的观测表明 , 5 煤层赋存状态较好 , 没有明显拉张现象, 煤层的连续 性没有明显被破坏 , 煤层的硬度没有 变化 , 不破碎。 基本上适合开采。 2 . 4 下伏 7煤层 、 9煤层开采后 5煤层总体评价 1 下伏 7煤层开采后对 5煤层的开采影响很 小 , 5煤层可进行正常开采 。 2 下伏 9煤层开采后对 5煤层的开采有一定 影响, 但从设计角度和开采工艺上采取一定措施后 仍具有可采性。对开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①下沉量较大, 一般在2 5 m ; ②煤层倾角变 化一般在 2 。 ~3 。 ; ③采面局部 回采过程顶板易开 裂 , 出现沿走向的裂痕。 3 5煤层与 9煤层间距 在 4 7 m左右 , 且 岩石 胶结程度好 , 为下伏 9煤层开采后 5煤层 的开采提 供 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3 实施效果 5 o m 加 ∞ ∞ ∞ ∞ 舳 ∞ S e r i a l No . 4 82 J u n e . 2 0 0 9 现代矿业 M0R DE N MI N I NC 总 第4 8 2期 2 0 0 9 年 6月第6期 “ 三下” 矿山三废充填技术 的研究 韩鸿彬 林州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石村铁矿 摘要 根据石村铁矿 6 矿体地面存在村庄、 红旗渠干渠、 公 司准轨铁路 线的状况, 为合理科 学开采矿体, 实施 了利用废石、 尾砂混合物充填采空区的措施 , 不仅开采 了资源 , 减 少了尾矿 占地面 积, 增加 了企业效益, 而且减少了地质灾害, 保护 了生态环境, 促进 了绿 色矿山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三下采矿; 废石尾砂充填; 采空区; 绿 色矿山 中图分类号 X 7 5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8 2 2 0 0 9 0 6 - 0 0 9 1 - 0 2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 长 , 对资源的需求在急剧增加 , 资源逐年减少 , 资源 紧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城 市、 村庄建筑物铁路下 、 水体下 简称“ 三下 ” 的大 量矿产的开发势在必行。开采 “ 三下” 矿体必须控 制地表沉陷, 既能采 出一定量的矿产, 又要保护地面 环境不被破坏。为此进行了尾砂和岩石混合充填采 矿法的研究和实践。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 减少 尾砂岩石 占用土地 , 避免了地质灾害, 有效促进区域 生态环境保护, 对发展绿色矿山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 用。 1 工程概况 河南林州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石村铁矿是一个拥 有 5个矿体 , 2个采区, 3条斜井, 1个竖井 , 年设计 生产能力 2 0万 t 的中小型矿山。随着开采时间的 不断延长, 开采逐渐向深部延伸 , 石村铁矿的采矿生 产已经步入了后期生产阶段 , 2 、 3 矿体已至最后一 个水平 , 1 、 5 矿体也将枯竭。为 了进一步提高资源 利用率 , 延长矿山寿命 , 对 6 矿体进行 了可行性研 究和初步设计 , 考虑到栗家沟村地表建筑物和公司 运输铁路及红旗渠二干渠的安全, 决定采用尾矿和 岩石混合充填采矿方法 , 防止地表塌陷。 6 矿体储量 6 0万 t , 产状 比较规则 , 品位较高 , 赋存于0 ; 大理岩与闪长岩 或蚀变闪长岩 接触 带, 矿体以致密坚硬岩石为主, 似条带状结构, 矿体 长4 0 0 m, 宽 6 0 m, 厚度 4~ 1 0 m, 倾角 1 5 。 ~3 O 。 , 围岩 大理岩抗压强度为 9 4 6 k g / c m , 矽卡岩抗压强度为 4 0 8 k g / c m , 顶板暴露 面积允许大于 2 05 0 0 m , 采 准切割完成后进入回采阶段 , 沿走向 自一侧 向另一 侧推进或回采, 矿房出矿结束, 应尽快封堵溜井 , 岩 石经人行道充填巷送人采空区, 用 电耙在采场耙运 送岩石, 从人行道通 、 风巷用管道运输尾矿充填。 2 废石尾砂混合物主要性能指标 利用废石尾砂混合物不添加胶结剂, 无须细粒 级造粒 、 压滤工艺 , 间断充填 , 自然凝结滤水 , 回填 采空区技术 , 工艺先进 。 经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 1 1 3 5 7 东工作面第二次回采, 增加可排产储 量 1 0 . 1 万 t , 截止 2 0 0 7年 1 1月中旬采出量 8 0 0 0 t , 增加产量 1 万 t , 可创效益 1 5 0万元 。 2 5 煤层三采区 一 4 5 0 m水平以下未规划开采 的正常块段已列入集 团公司薄煤层 开采计划 , 2 0 0 8 年正式实施后 , 预计每年可增加一个回采工作面 , 可 增加产量 1 O万 t 左右。除可缓解采掘衔接紧张 的 矛盾外 , 可延长三采区服务年限 5 a以上, 可提高矿 井回采率 0 . 1个百分点。 韩鸿彬 1 9 7 1一 , 工程师, 4 5 6 5 6 1 河南省林 州市 。 参考文献 【 1 ] 汪理全 , 李 中期. 煤层群上行 开采技术 [ M] . 北京 煤炭 工业出 版 社 . 1 9 9 5 . [ 2] 刘宗石 , 陈刚. 上行开采法在煤矿 中的应用[ J ] . 铁 法科技 , 2 0 0 1 , 6 I 1 4~1 6 . [ 3 ] 沈五名. 近距 离薄煤层上行低综开采实践[ J ] . 煤炭技术, 2 0 0 5 , 2 4 1 0 5 O~5 2 . [ 4 ] 韩万林 , 汪理全, 周 劲锋. 平预 山四矿上 行开采 的观测 与研 究 【 J ] . 煤炭 学报 , 1 9 9 8 , 2 3 3 2 6 7~ 2 7 0 . 收稿 日期 2 0 0 8 1 2 . 1 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