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地面沉降检测设计方案探讨.pdf
书书书 第2 7 卷 专 刊 2 0 0 7年 6月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 U R N A LO FG E O D E S YA N DG E O D Y N A M I C S V o l . 2 7S p e c . J u n e , 2 0 0 7 文章编号 1 6 7 1 5 9 4 2 ( 2 0 0 7 ) S p e c . 0 0 4 3 0 4 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地面沉降监测设计方案探讨 张 兵 崔希民 赵 瑞 麻德明 张红杰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地面沉降监测点的设计方案、 观测内容、 观测方法 以及观测仪器的精度, 同时说明了通过后续沉降观测值的数据分析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等。 关键词 沉降监测 水准测量 采空区 观测站 六道湾煤矿 中图分类号 P 2 2 4 . 1 文献标识码 A O ND E S I G NP R O C E D U R E SO FS U B S I D E N C EO B S E R V A T I O N I NL I U D A O WA NC O A LMI N EA R E A Z h a n gB i n g , C u i X i m i n , Z h a oR u i , M aD e m i n ga n dZ h a n gH o n g j i e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S a f e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s i g np r o c e d u r e s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c o n t e n t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m e t h o da n dt h ep r e c i s i o no f t h e s u r v e yi n s t r u m e n t s o f t h e s u b s i d e n c e o b s e r v a t i o ni nt h e w e s t e r na r e a o f L i u d a o w a nc o a l m i n e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a n dt h e e x p e c t e dr e s u l t s o f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s a n a l y s i s a r ed e s e r i b e da s w e l l . K e yw o r d s s u b s i d e n c eo b s e r v a t i o n , l e v e l i n g , e m p t yr e g i o no f m i n i n g , o b s e r v a t i o ns t a t i o n , L i u d a o w a nc o a l m i n e 1 引言 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已有 5 0多年的开采历 史。由于长期开采地下煤层, 在采空区及其影响范 围内形成了 4 . 4 1 0 6m2的大面积地面塌陷及沉降 变形区, 塌陷区内大槽煤层开采导致地表呈条带状 或串球状塌陷, 严重破坏了地表地质环境。因此对 处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的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及周边的 恶劣环境, 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己势在必行。然而地 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和过程十分复 杂, 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 六道湾矿急倾斜煤层重复采动, 覆岩与地表移动规 律具有特殊性。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这一复杂过 程, 目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实地观测。观测可获得 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 能 够获得塌陷区稳定性评价、 演变规律和综合治理的 科学数据。 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设计 监测内容包括在六道湾矿 + 5 4 0水平开采进行 以前, 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线, 以监测采 矿过程中地表的位移变形和确定各测点的位移和点 间的相对移动量, 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老采 空区的沉降变形监测是在老采空区上布设观测线, 监测、 研究老采空区的沉降演化规律。 六道湾煤矿 + 5 4 0水平地面标高为 + 8 1 0m ( 不 含垫土层厚2 5~ 3 0m ) , 冲积层厚度1 0m , 井下工作 面标高为 5 4 6m , 工作面走向长 L 2为 4 4 5m , 倾斜长 L 1为 3 5m , 煤层倾角平均 6 5 , 水平宽 L为 3 6m , 阶 段垂高1 2m , 采用综放开采, 采2m放1 0m , 冒落法 收稿日期 2 0 0 7 0 3 2 7 作者简介 张兵 , 男, 1 9 7 9年生,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形变/ 环境监测与防治, G P S 定位与导航等方面的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 7卷 管理顶板。 根据 2 0 0 3年 1 0月煤炭工业部乌鲁木齐设计 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 施方案 研究报告, 六道湾煤矿的地表岩层移动角 值参数见表 1 。 表 1 六道湾煤矿地表岩层移动角值 T a b . 1 V a l u e s o f mo v i n ga n g l eo f s u r f a c er o c kb e di n L i u d a o w a nc o a l mi n e 类型 顶板方向 β 底板方向 λ 走向 δ 松散冲 积层 φ 边界角( )3 06 06 54 5 移动角( )3 56 57 0 裂缝角( )7 6~ 7 8 γ- ( 8~ 9 ) 7 2~ 7 8 最大下沉角( )θ = 2 8 . 8 + 0 . 6 8 α 根据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矿山开采沉陷工程 , 观测站设计时移动角修正值与煤层倾角有关( 表 2 ) 。 表 2 移动角修正值 T a b . 2 C o r r e c t i o n s o f mo v i n ga n g l e s 煤层倾角( )Δ βΔ γ或 Δ β底板 Δ λ 02 02 0 1 01 72 0 2 01 52 0 3 01 32 0 4 01 22 0 5 01 12 0 6 092 01 0 7 072 01 0 8 0以上62 01 0 有关参数的确定和设计如下 1 )+ 5 4 0开采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 1 ) 根据最大下沉角, 计算的走向观测线 R 1R2 距离工作面上水平中央的距离为 D 3= ( H- 3 2+ 2 5 ) c o t θ = 7 8m 式中, H为不含垫层的开采深度, θ 为最大下沉角。 ( 2 ) 为使倾向观测线不受同水平邻近开采的影 响, 倾向观测线 R 3R4距离开切眼的距离应满足下 式 D 1≥m a x { H-h ) c o t δ +h c o t φ+h垫 c o t φ 1+c t , H c o t φ3 + c t } 式中, h为冲积层厚度, δ 为走向移动角, Δ δ 为走向 移动角修正值, h 垫为垫土层厚度, φ1为垫土层移动 角( 取 4 0 ) 。 根据获得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角值, 按上式计算 得 D 1≥1 3 2m 。 ( 3 ) 倾向观测线 R 5R6到停采线的距离 D2应满 足 D 2≥H c o t φ3, 取走向充分采动为 6 0 , 则 D2≥1 5 2 m 。观测线的位置设计见图 1 。 图 1 观测线的位置设计 F i g . 1 D e s i g no f t h el o c a t i o n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l i n e 2 )+ 5 4 0开采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走向观测线长度为 S 走向= 2 ( H- h ) c o t ( δ - Δ δ ) + 2 h c o t φ+ 2 h 垫c o t φ1+ L2= 9 5 1m 倾向观测线长度为 S 倾向 =( H-h ) c o t ( β-Δ β ) + ( H- h ) c o t ( λ-Δ λ )+ 2 h c o t φ+ 2 h 垫 c o t φ 1+L= 7 9 2m 根据煤矿测量规程, 地表观测点的密度与开采 深度有关( 表 3 ) 。 表 3 测点间距 T a b . 3 D i s t a n c e s b e t w e e no b s e r v a t i o np o i n t s 开采深度( m ) < 5 0 5 0~ 1 0 01 0 0~ 2 0 02 0 0~ 3 0 0 > 3 0 0 测点间距( m )51 01 52 02 5 根据六道湾矿 + 5 4 0水平的开采深度, 确定测 点间距为 2 0m 。另根据走向观测线长度 9 5 1m , 倾 向观测线长度 7 9 2m , 共布设一条走向线、 两条倾向 线, 则测点总数为 1 2 6个。 3 )老采空区观测站设计 为使上述观测站与该矿西翼塌陷区场地稳定性 评价监测工作结合,+ 5 4 0开采沉陷测线兼作老采 空区沉降变形观测线, 测点数为 1 2 6个。同时根据 已有老采空区塌陷边界、 影响边界以及场地开发情 况, 另布设 9条纵横交错的观测线, 构成网状观测 站, 测线总长 1 7 . 4k m , 测点间距 1 0 0m , 共 1 7 4个 点, 测线布置见图 2 。 3 观测仪器 3 . 1 地表观测站的日常观测工作 所谓日常观测工作, 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 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 为判定地表是否 已开始移动, 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 相当于 0 . 2~ 0 . 5平均开采深度 H 0) 后, 在预计可能首先移 动的地区, 选择几个工作测点, 每隔几天进行一次水 准测量( 又称预测或巡视测量) , 如果发现测点有下 沉的趋势, 即说明地表已经开始移动。在移动过程 44 专刊张兵等 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地面沉降监测设计方案探讨 图 2 + 5 4 0开采沉陷观测线兼作老采空区沉降变形观 测线设计图 F i g . 2 D e s i g n e dd i a g r a mo f s u r v e yl i n ef o r N o . + 5 4 0m i n i n gs u b s i d e n c ea n ds u b s i d e n c ed e f o r m a t i o no fo l d e m p t ym i n i n gr e g i o n 中, 要进行日常观测工作, 即重复进行水准测量。重 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 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 一 般是每隔 1~ 3个月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跃阶段, 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 增加水准观测次数。 在采动过程中, 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 出现的裂缝, 塌陷的形态和时间, 还要记载每次观测 时的相应工作面位置、 实际采出厚度、 工作面推进速 度、 顶板陷落情况、 煤层产状、 地质构造、 水文条件等 有关情况。 3 . 2 老采空区的沉降变形监测意义 六道湾老采空区中, 由于冒落带、 裂隙带内存在 大量的裂隙、 空隙, 弯曲带内存在离层裂缝, 当开采 结束一定时间后, 上覆岩层达到新的平衡, 地表趋于 稳定。在外来载荷包括建筑物附加应力、 地震力、 机 械振动、 区域地质构造活动、 附近采场或爆炸的扰动 等作用下, 或由于老采空区内岩体在空气、 水等作用 下产生风化和强度弱化, 导致空隙、 裂隙闭合, 引起 岩层和地表再次缓慢沉陷, 称为老采空区活化。此 外, 煤矿开采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留设大量的块断煤 柱, 以保证开采安全、 隔离危险。由于煤柱的存在, 导致顶板垮落不充分或不垮落, 使得采空区内存在 未充填的空洞。同样由于空气和水等的影响, 煤柱 和顶板强度降低, 在上覆岩层重力和外部载荷的作 用下, 煤柱可能失稳, 导致顶板垮落, 引起覆岩和地 表的再次移动。该监测周期为 3年, 每月观测一次, 平面位置和高程观测同时进行, 每次观测要尽可能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3 . 3 监测仪器及观测精度 变形监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工程地 质条件以及工程周围的环境条件结合本测区的实际 情况, 观测线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按 C级 G P S确 定; 高程按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所规定的三等水准 精度要求施测; 观测采用 T O P C O NA T G 2精密水准 仪, 精度为 0 . 4m m 。全面观测采用天宝 5 6 0 0全站 仪, 测角精度2 ″ , 测距精度2 m m+ 2 1 0 - 6D ; 配合使 用南方 9 6 0 0 G P S , 平面位置精度 5 m m+ 2 1 0 - 6, 高 程精度 1 0 m m+ 5 1 0 - 6。 3 . 4 观测方法及第一期部分成果与精度 在监测点方案设计好之后, 我们根据设计坐标 实地进行放样埋石, 之后我们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建 规划局提供的三等控制点 K Z 1 1 3 , K Z 1 1 4以及六道 湾煤矿的原有三等平高点 2 0 0 0-1 , 使用南方 9 6 0 0 G P S 进行了测区 C级 G P S平面加密控制, 加密 是在整个监测区周围均匀地布设 6个三等平高控制 点。从 K Z 1 1 4到 K Z 1 1 3采用符合水准往返观测获 得控制点高程, 路线总长度为 6 . 9 7k m , 符合路线高 差闭合差为 2 . 4 4m m , 根据三等水准测量规范, 闭合 差允许值为 1 2槡L , 计算可得为 3 1 . 6 8m m ; 往返测高 差不符值为 3 . 6 6m m , 往返测高差不符允许值为 1 2 槡R , 计算可知为 2 2 . 4 0m m 。监测点处于稳定状态 后, 我们做了第一期监测, 监测点的部分成果及精度 见表 4 。 表 4 监测点的部分成果及精度 T a b . 4 Ap a r t o f r e s u l t s a n da c c u r a c yo f mo n i t o r i n gp o i n t s 监测 点号 北坐标东坐标 水平 精度 高程 ( m ) 148 5 67 2 6 . 1 3 95 4 92 0 3 . 7 5 2 0 . 0 0 78 0 7 . 7 1 06 1 648 5 63 1 0 . 9 1 05 4 97 5 2 . 8 2 4 0 . 0 0 68 2 9 . 3 5 63 5 148 5 65 0 9 . 3 3 45 5 01 4 5 . 7 0 9 0 . 0 1 18 2 7 . 1 8 46 1 1 2 48 5 67 2 1 . 4 8 55 4 94 3 9 . 1 8 9 0 . 0 0 98 0 8 . 9 6 89 第一期的平面位置我们采用的是天宝 R 8G P S 用 R T K测量所得, 在每个测站上精确对中整平, 高 程采用三等水准, 测量结果都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4 预期成果 通过对 + 5 4 0水平开采沉陷监测, 及老采空区 变形监测, 预计可获得如下成果 1 ) 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 2 ) 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的覆岩与地表移动参数、 预 计参数; 3 ) 沉降观测成果表; 4 )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 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5 ) v t s ( 沉降速度 时间 沉 降量) 曲线图; 6 ) 位移时间曲线图; 7 ) 内部位移时间 曲线图; 8 ) 地表与内部位移关系曲线图; 9 ) 稳定性 评价参数; 1 0 ) 观测成果综合分析报告。 5 结语 由于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和过 5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 7卷 程十分复杂, 涉及到许多地质采矿因素, 本文根据塌 陷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及急倾斜煤层采动后所引起的 地表沉降的特殊情况, 设计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沉降观测方案。期望通过实地观测获得大量第一手 资料, 并通过对后续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 获得六道 湾煤矿西翼塌陷区稳定性评价、 演变规律和综合治 理的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能源部. 煤矿测量规程[ S ]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8 9 . 2 孙文华.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 程实用手册[ M] . 北京 中国煤炭出版社, 2 0 0 5 . 3 J G J / T 8- 9 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 0 0 5 . 4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规划设计阶段) S L 1 9 7- 9 7 [ S ]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 0 0 5 . 5 李青岳主编. 工程测量学[ M] .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 9 9 1 . 6 张阿根主编. 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M] . 上海地质出 版社, 2 0 0 1 . 7 F r e e z eRA编著. 社会决策与地面沉降[ M] . C a n a d a , 2 0 0 1 . ( 上接第 3 0页) 从图 8中可以看出, 卢家山、 百佛 寺、 炮台山、 赵家山、 肖家坪、 石头垭和郑家坪台地震 记录的主频分别集中在 1~ 3H z 范围, 不同地震一 致性最好的频率主要集中在 2H z 左右, 频谱特征基 本相似, 低频成份较为丰富, 低频成份的发育可能与 断层波或山谷内较厚的沉积物形成的低频波有关。 金子山台中地震记录主频分别集中在 2~ 6H z 范 围, 地震频谱的主频表现为多峰值, 与上述台站明显 不同, 同时在 4H z 、 6H z 和 1 0H z 存在 3个明显的 峰值, 如果不考虑仪器因素,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由 于金子山台位于断裂溶岩带附近, 地下溶洞暗河发 育, 库水充填受激振荡, 以及地层破碎造成的层间间 断面多次反射, 因此, 推测记录的地震波频谱特征与 局部的介质变化有关。 4 初步结论 1 ) 2 0 0 6年 9月 1 7~ 2 2日在三峡秭归泄滩发生 了一次极微震群活动, 从时间上看三峡水库于 9月 2 0日晚 2 3时开始二期蓄水, 从水位上分析当时并 没有超过一期蓄水的水位上限值 1 3 9m , 说明此次 微震群与二期蓄水无关。 2 ) 泄滩极微震群的震中密集区位于老石门村 至老泄滩一线的香溪群煤层顺层滑动破裂带西端。 前人研究成果表明, 泄滩地震事件东部的归州镇、 香 溪河两岸的极微震、 微震活动多与煤矿、 滑坡活动、 危岩体活动等密切相关。该震群频谱最佳频率主要 集中在 2H z 左右, 这一结果符合滑坡、 矿塌型相关 的地震特征。从显示的较低频率可以推测, 该地区 处于低应力水平, 该震群初步推断为地表浅层滑坡、 矿塌型地震。 参考文献 1 姚立繤, 等. 根据珊溪水库诱发地震拐角频率变化预测震 后趋势[ J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 0 0 5 , 2 5 ( 专) 7~ 1 2 . 2 胡祚春, 等. 滑坡、 塌陷与地震的波谱差异[ J ] . 地震研究, 1 9 8 5 , 8 ( 2 ) 1 7 9~ 1 8 8 . 3 张萍, 等.爆破、 矿震与地震的波谱差异[ J ] .地震地磁 观测与研究, 2 0 0 5 , 2 6 ( 3 ) 2 4~ 3 4 . 4 胡毓良, 等.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J ] . 地震地质, 1 9 9 8 , 2 0 ( 4 ) 3 4 9~ 3 5 9 . 5 吴建平, 等. 2 0 0 2年 8月 2 0日长白山天池火山小震震群 研究[ J ]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 0 0 3 , 2 4 ( 4 ) 1~ 8 . 6 于品清. 从水文地质条件探讨未来三峡水库发生构造型 地震的可能性[ J ] . 华南地震, 1 9 9 3 , 1 3 ( 1 ) 7 6~ 8 3 . 7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三峡工程地质研究[ M] . 湖北 湖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7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