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厂煤矿采区设计创新与实践.pdf
1 4 6 东 战晨 舛技 2 0 0 8 年 第5 期 许厂煤矿采 区设计创新与实践 孙文亮李兴华刘森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公司许厂煤矿, 山东 济宁2 7 2 1 7 3 摘要针对许厂煤矿采区自 身的特点, 在生产实践中以精细开采回收煤炭资源的原则不断优化采区设计, 提出新的方法与措施, 使采区生产 系统向高效、 安全、 集约型发展, 取得了良 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对其它矿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矿井采 区设计刨新 中图分 类号 3 3 2 8 0 2 文献标识码B 许厂矿为了实现系统优化, 根据矿井自身情况, 通 过调整采区的划分范围, 采用三条大巷进行采区开拓, 采区煤仓布置双煤仓并带有煤仓清淤巷, 使采区生产 系统更加优化, 安全、 高效, 同时通过矸石置换开采提 高了煤炭资源的采出率,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l 优化设计创新与实践 1 . 1 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调整采 区范围 许 厂矿原设计方案中 4 3 0 、 5 3 0 采 区以第 1 0勘探线 为界。其中4 3 0采区为双翼下山采区, 北翼走向长度 约 1 5 0 0 m, 南翼走向长度约 1 4 0 0 m 。由于济宁市高新区 的扩建及迎宾大道的修建, 占压了 5 3 0采区的部分煤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61 3 作者 简介 孙文亮 1 9 7 5 一 , 男, 1 9 9 8年毕业 于山东矿业学 院采矿 工程系, 现任许厂煤矿技术科主任工程师。 炭资源, 5 3 0 采区可采范围缩小 , 已不适合布置双翼采 区。而4 3 0采区南翼存在着扩大范围的条件。经过分 析对比, 决定将 5 3 0采区的迎宾大道保护煤柱东北侧 部分划人4 3 0 采区进行回采 , 这样, 4 3 0采区南翼工作 面推进长度平均增加 5 0 0 m。 按地质构造及建筑物分布划分采区, 突破了传统 采区边界划分的限制。不仅降低了工作面搬家次数, 还可充分发挥综采设备的优势, 挖掘设备的生产潜力,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有利于提高矿井集约化 生产程度。 1 . 2 采用三条大巷开拓 强化巷道功能性 按照传统的设计规范 , 采 区开拓采用两条大巷即 能够形成完善的生产系统 , 又能节省建设投资。但随 着煤矿生产对系统稳定性、 环境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巷道专业功能需进一步加强, 为减化管理环节, 创造 良好的生产环境 , 许厂矿在采区布置中采用三条 多级用户的操作均可通过浏览器进行。B / S 模式能提 供稳定的技术平台, 且业务扩展、 升级简单方便。具体 技术 1 利用 A S P . N E r r 技术在 V S 2 0 0 5开发环境中实 现应用程序的开发, 使用 S Q L S e r v e r 2 0 0 0作为后台数据 库。利用 A S P . N E T作为前端的主要开发工具 , 多级用 户与 We b 服务器之间通讯联接采用 T C P / I P通讯协议 ,运用浏览器开发工具 J a v a 、 H t m l 、 D r e m w e a v e r , 实现 We b 页面同数据库实时交互信息, 在实验室中心内部建立 统一标准的硬件平台、 信息平台和工作平台。 2 充分 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 资产配置、 实验项目等 优势, 提 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以提高其信息效能为目的, 设计覆 盖整个实验室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3 建立信 息处理与交流的平台, 形成快速、 安全、 科学的信息处 理与交流体系, 使有关人员可快捷地浏览到最近的变 动情况、 实验内容及应注意事项等各种信息。 该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网络快速访问到数 据库并在客户端显示出来。系统采用 B / S结构, 其用 户包括了企业领导、 实验室人员, 以及 I n t e m e t 冲浪者。 因此在满足不 同用户 的访 问需求方 面 , 系统前 台需要 通过口令识别每个进入系统的人员的身份 , 以确保不 同级别的使用者具有对应的权限。在系统后 台管理方 面利用 A S P . N E T、 A D O . N E T等服务器端 W E B技术实 现对数据库的操纵和动态查询, 在数据库不同表之间 采用合理的主外键形成关联 , 在不同表中字段值需要 确保一致的地方使用触发器或级联更新来保证同步。 用 H T IV I L 超文本标记 语言 、 J a v a S c ri p t 脚本语 言 、 C等 实现客户端的动态交互功能 。 4 结束语 本系统针对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个基 于We b , 利用 A S P . N 阻, A D O. N E F 技术的三层管理结构 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可以对实 验室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全方位的, 有效灵活、 自动化 的管理。可以为企业资源共享, 信息交流提供通道。 对企业的实验室建设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 1 ] 鲁晓莹, 傅德彬. M I S 解决方案[ M ] .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 0 0 5 . [ 2 ] 李正希, 胡方霞, 陈发吉. A S P . N E T 案例开发[ M ] . 北京 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 , 2 0 0 5 . 2 0 0 8 年 第5 期 童 拭j iI 纠 .救 1 4 7 大巷开拓的方式 , 即轨道大巷、 皮带大巷、 行人大巷。 在 4 3 0采区及 一4 0 0 m水平延深过程 中, 均采用了 三条大巷开拓的方式, 不但提高了辅助运输的效率 , 而 且保证了行人 的安全。在 5 3 0 采 区开拓过程 中, 原设 计采用轨道、 皮带两条沿煤层布置巷道, 随着开拓深 入, 又重新布置了辅助回风巷 , 不但解决了通风阻力大 的问题 , 而且解决了沿煤层布置时巷道起伏较多、 受水 威胁时通道不畅的问题, 提高了采区抗灾能力。 1 . 3 采区布置双煤仓 实现煤炭分质分储分运 原设计中对采区及水平均采用单煤仓布置 , 一直 沿用按生产能力确定煤仓设计的思路。根据许厂矿采 区内煤质不稳定、 变化大, 煤炭井上洗选调质的困难 , 为减少煤炭洗选调质压力, 提高销售收益, 在 4 3 0 、 3 3 0 采区及 一4 0 0 m水平设计过程 中, 均采取 了双煤仓布 置, 实现了煤炭分质分装分运。同时考虑 2 0 0 8 年下组 煤投产后 , 其煤质有高硫高热值的特点与 3下煤层不 同, 考虑井底煤仓也采用双仓布置, 实现分煤种储运。 双煤仓的具体形式如图 1 所示, 两仓间距 3 0 m左 右。两仓上部采用一部配煤皮带联系, 在煤质稳定时, 两仓可正常应用。在煤质发生变化时, 劣质煤与优质 煤分仓储存、 运输。 图 1 煤仓分布示 意图 在采区布置时, 充分考虑到煤质对矿井生产经营 的影响, 采用双仓布置形式 , 降低了通过洗选调质的压 力,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 1 . 4 增加皮带巷清淤系统 创造 良好作业环境 在许厂矿 4 3 0采 区生 产过程 中, 采 掘 工作 面 的煤 流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至煤仓, 然后采用强力胶带 输送机运至井底煤仓。该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 采掘 工作面受顶板砂岩水影响较大。在工作面回采过程 中, 由于煤流含水量大, 煤仓放煤时煤流易溃出, 造成 了跑仓事故。通过分析现场实际情况, 决定采取布置 煤仓清淤巷方式, 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煤仓清淤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在煤仓底布置~条 巷道, 要求直接与皮带下山相连 , 使皮带下山水流能够 直接流入清淤巷 , 在发生跑仓时, 能够收纳含有大量水 的煤流, 避免在煤仓底淤积。同时仓底工作人员作业 时站立在工作台上 , 避免了煤流冲击。 图2 清淤巷平面图 布置清淤巷后, 煤仓底的水流、 煤泥可直接排入清 淤巷 , 保证仓 底 良好 的施 工环境 。同时仓 底每班 可减 少一名专门清淤人员, 每年可减少人工投入 8 . 4万元。 清淤巷能够消除跑仓带来的隐患, 提高了安全水平。 1 . 5 建立矸石置换开采系统 消化原生矸石 为解决“ 三下压煤” , 提高煤炭回收率 , 同时实现了 矸石不升井、 地面矸石减排的“ 绿色开采” , 许厂矿在 1 3 0 采区建立了矸石置换开采系统 如图 3 所示 。通 过在煤柱中合理布置巷道, 利用掘进的方法采出煤炭, 然后利用井下产生的矸石对该巷道进行回填 , 并通过 其它一些必要的加强和注浆加固技术措施, 保证进行 充填开采后不会出现巷道上覆围岩的大面积垮落, 从 而实现将地表变形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 图 3 矸石置换开采工艺流程 许厂矿置换开采最初是作为回收建下条采煤柱的 方法开始应用的, 在煤柱留设合理的的情况下, 该方法 不会引起地面变形 , 适应了高保护等级下开采的需要。 同时许厂矿不断探索置换开采的拓展应用, 在不具备 布置置换开采系统的采 区施工煤质调节巷 , 作为置换 开采系统的补充, 该系统设计在采区边角煤柱区域首 先布置置换开采巷道, 在采掘工作面遇地质构造时, 矸 石直接进充填巷 。该方法从源头控制掘进矸石进入煤 仓, 不但提高了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 而且起到提高 煤质的效果 , 降低洗选成本 , 适应市场的需要。 2 结语 许厂煤矿根据采区 自身的特点 , 在生产实践 中以 精细开采回收煤炭资源的原则不断优化采区设计。通 过适当凋整采区边界, 增加工作面长度 , 减少了搬家的 次数; 采区开拓采用三条大巷, 简化了管理环节, 生产 系统更加安全稳定 ; 煤仓的双仓布置方式实现煤炭的 1 4 8 互 媳晨 舛 牧 2 0 0 8 年 第5 期 浅谈 1 3 0 T / H循环流化床锅炉床 下油点火方式的应 用 石业鹏, 王化跃, 李云峰 肥矿集团电力公 司查庄低热值燃料电厂, 山东 肥城2 7 1 6 1 2 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是锅炉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实质是在冷态试验合格的基础上, 将床料加热升温, 使之从冷态达到正常运行 温度的状态, 以保证燃料进入炉膛后能正常稳定燃烧。该文从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化态床下点火理论入手, 结合现场实际运行情况。 系统的讨论 了该 点火方式在应用 中的技术关键 , 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 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床下油点 火应用 中图分类号T K 2 2 7 . 7 文献标识码B 1 流化态床下油点火技术关键 1 . 1 准备合格的底料 为顺利启炉奠定基础 点火底料最好采用流化床炉渣, 同时应注意料层 厚度 、 粒径大小、 底料含碳量等参数的选择。点火底料 不宜太厚或太薄, 料层过厚, 则点火所需流化风量较 大, 加热底料时间过长, 甚至造成底料最终加热不到投 煤所需的温度而造成点火失败; 料层过薄, 则底料本身 蓄热能力较低 , 不 易稳定流化 , 有 时甚至 会出现局部吹 穿产生沟流现象 , 导致灭火或结焦。一般来说 , 底料中 的细颗粒在微 流化时 处于沸腾 床 的上层 , 是 着火的热 源 , 而底料中的粗颗粒能吸收 、 储存热量 以维持床温和 人炉煤的燃 烧。若 底料过 细 , 大量细 颗粒易被 空气 吹 走, 导致料层变薄, 布风均匀性变差 ; 若料层过粗, 点火 启动需较大的流化风量 , 点火油枪火焰热量损失较大 , 料层升温困难 。 1 . 2做好冷态试 验 为流化态 点火提 供风量依据 冷态流化试验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过程 中一个 至关重要的步骤。做流化试验的目的有两个 ①确定 最低流化风量 。确定最低 流化风量对指导点火初期一 次风量的控 制具 有重 要的意义 。若 此时一次 风过小 , 会使流化床 内床料 不能 完全流 化 , 加 入的燃料不 能和 *收稿 日期 2 0 o 8 一o 7一l 4 作者简介 石业鹏 , 男 , 3 2岁, 本科学历 , 毕业 于山东科技 大学热能 与动力工程专业 , 现 任查I 生 低热值燃料电厂技术厂 长, 从事电厂锅炉 技术管理 8年。 周围颗粒良好的混合, 在床面上堆积燃烧 , 局部形成结 焦。同时, 在正常运行时, 一次风量若低于最低风量, 可能会造 成炉 内 的严重 结 焦。② 验证 布风板 的均 匀 性, 确保流化床内布风均匀, 没有死角, 保证锅炉正常 运行时的流化燃烧, 防止炉膛内的局部结焦。 1 . 3 全面检 查 油点火 系统 为流化态点火提供 燃烧 依据 在点火前必须对油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 包括油 管路是否疏通 、 回油阀是否动作灵活、 点火油枪雾化试 验 、 调整雾化 片 、 保证合适 的雾化角及射程等方面。重 点应放 在点火 油枪的试验 上 点火油枪不仅要有 足够 的出力 , 同时喷出的火焰还要具有一定 的刚性和射程 , 如果油枪 刚性较 差 , 则火焰不 能穿透料层与底料进 行 充分接触 , 烟气还没有来得及加热料层就进_人炉膛 上 部, 对料层加热效果较差。由于油枪火焰本身的刚性 不能克服一次风 的扰动 , 因此 油枪 配风在点火过程 中 至关重要, 需能够提高油枪火焰的刚性并克服油枪火 焰在一次风的吹动下向上弯曲的干扰, 使火焰直射料 层, 减少热量损失, 尽可能覆盖床面并将热量传递给料 层, 从而将底料加热到投煤所需的温度。 1 . 4 掌握投煤时机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动力场 通常低热值燃料的着火温度为 4 5 0~5 0 0 ℃, 当底 料温度升高到 4 5 0 ℃左右时投煤, 煤中的挥发分在此温 度下能够析出、 着火、 燃烧和放热, 为煤中的焦炭燃烧 提供温度条件。焦炭燃烧后放出大量热量, 使料层温 度急剧上升 , 以维持燃料燃烧 反应的连续进 行。床下 油点火方式一般用油可以将床温升至 4 5 0 ℃左右, 风室 分质分储分运, 降低了洗选调质的压力, 增加了销售收 益; 皮带巷清淤系统及时清理煤流中的积水, 降低跑仓 参考文献 事故的发生 ; 矸石置 换开采 系统不但解 决 了井下矸 石 [ 1 荣立, 何国纬, 李铎.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北京 煤炭工业出 版 的处理问题, 减少矸石排出地面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增 社, 2 C 0 3 加了煤炭采出率。新的方法与措施, 使采区生产系统 [ ] 李学华 建下条采保 护煤注 矸石 置 换开采综合技术 研究[ R ] 徐 向高效、 安全、 集约型发展 ,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 州 冲国 矿业大学, 2 0 0 6 益, 对其它矿井具有 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