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pdf
太原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姓名白云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王汉斌 20100406 I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煤矿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事故是我国工矿企业中死亡人数最多的 一类事故,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山西是全国的煤炭大省,煤 矿企业数目多,分布范围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近年来,煤矿企 业通过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改良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煤矿安全的状况,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影响煤矿安全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分 析评价体系和方法缺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而言, 寻求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煤矿安全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从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 通过现场调研和广泛收集资料,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影响煤矿 安全的所有可能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四大类煤矿安全影响 因素,即人员、机器、环境和管理。应用系统思想、类推和质量转变等煤 矿安全评价原理,按照科学性、全面性、相关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 则,对这四类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煤矿现场专家指导修正,建立了 以煤矿安全系统为目标层,人员因素、机器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 素四个指标为指标层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矿井影响煤 矿安全的因素有所差异,对煤矿安全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对每个 矿井都用所有的指标进行评价,势必形成系统复杂而庞大的工作量和无效 计算。因此,研究煤矿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和 方向,是一种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浓缩数据信息的角度出发,通过 II 安全评价方法的对比,提出了将因子分析评价的原理应用于煤矿安全综合 评价的思路,并建立了煤矿安全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 对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模式进行了应用验证。在应用该模式的过程中, 对山西沁水煤田的五个煤矿进行了实地调研,取得了所需的数据信息,以 模糊数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采用集值统计的方法,消除了煤矿安全各个 影响因素指标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影响,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 并用软件 SPSS 逐步实施因子提取、因子值计算等步骤,得出人员、管理是 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各个煤矿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方向, 并根据离差法划分等级标准对相应煤矿的安全等级进行归类和综合评价, 为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针对人员、管理等因素提出了提高煤炭行业的准 入门槛、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和加大安全投入等提高山 西煤矿生产安全水平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建立了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 基于因子分析原理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式;在方法上,将模糊集值统计 思想应用到了指标的安全程度评价中,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出影响煤矿 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软件 SPSS 计算各个因子总得分,并对 其进行了 One-Sample K-S 检验,将离差法划分等级的标准引入煤矿安全等 级评价中,对煤矿安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针对煤矿安全的主要问题和现 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煤矿安全;安全管理;因子分析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III Factor Analysis 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Shanxi Coal Mine Security Abstract Coal mine security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ecurity prod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ralizing the coal industry continually, stably, healthy development. Coal mine accident is the highest death toll accident of our country industrial and coal mine enterprises, which has enormous destructive power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Shanxi is the mainly coal mine province of our country, large number of coal mine enterprises, large distribution,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security accidents. Recently, through constantly introduce advanced equipment, impro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using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al mine enterprises improve coal mine security situation in a certain extent, but it still can not completely prevent coal mine accid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ystem for coal mine security various factors and relationshipthe of each other is an important reason. So, it is necessary for coal mine security production to seek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coal mine security uation . From analysis of Shanxi coal m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and coal mine security production problems, though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widespread acquisition ination, the thesis comprehensive analysed all possible factors which affect coal mine security using 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 summarized the coal mine four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personnel, machin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using coal mine security uation principles, including systems theory, analogy principle and quality change theory ect. It estadlished coal mine security quality comprehensive uation indicator IV system, the first-level target is coal mine security uation indicator, the second-level target include four indicators, such as human factors, equipment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anagement factors. Because different mine has different impact factors on coal mine security, the influence is also different. If using all indicators analyse everycoal mine, it will the system complex and the huge work, and even lead to an invalid computation workload. Therefore, it is a scientific ideas and that reaearching the main factor of coal mine security, determining coal mine security management focus and direction. From concentration data messages view and contrast of security uation , it proposed a idea that using factor analysis uation principle in coal min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uation, and established factor analysis pattern of coal min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uation. Based on this, validated the coal mine security factor analysis uation pattern.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model, field research gained the required data of five coal mines in Shanxi Qinshui, guilding by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thought and using collection value statistics , reduced the subjective influent factor of each coal mine security influent target. Dealing whit the research datas, using SPSS to gradually extracted factor and calculated factor value, then received human and management as the mainly fators. So, it pointed out the respective question and reorganizes direction, according departure to divided level standard, carri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ation for coal mine security leve,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d a basis for security construction. At last, it propoed a passport for human,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also propoed a suggestion which are improving coal industry, perfect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security education and expand security investment for improving Shanxi coal mine production security level.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sis is established coal min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uation indicator system in system, and proposed coal min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uation modle which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theory. V Using the fuzzy set-valued statistical thinking in indicator security uation, an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iscriminated the main factor and relationship of coal mine security. Using the software SPSS calculated all factors’ total scores, and its conduct the One-Sample KS test. Used the standard of deviation division level to analysed cozl mine security level, comprehensive analysed and uated the cozl mine security. At last, it propos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ain issues and present of coal mine security. Key Words Coal mine security; Security management; Factor analysis ; Influence factor; Indicator system; uation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太原理工大学有关保管、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其中包括①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 与复印件;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复制并保 存学位论文;③学校可以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④学校可 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⑤学校可以公布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照此规 定) 。 签 名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安全, 是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类文明、 社会和谐显得越来越重要,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 学研究、经济运作以及政治社交等各个领域,尤其在煤炭行业,安全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之一,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消费结构中占 75以上。煤炭经济的运 行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尤其在山西, 煤炭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21 世纪以后,山西省煤炭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品销往国内 28 个省、 市、自治区,以及亚洲、欧洲、拉美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煤矿事故也成 为山西工矿企业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类事故。 在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开采 强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大, 地质条件日趋复杂, 再加上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和科研与 管理不配套等原因, 山西省的各个煤矿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与缺陷, 各类事故 时有发生。 因此, 如何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是山西煤炭业稳定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 的问题。 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其生产与开采是一种地下作业, 所以这种复杂的生 产过程会受到自然环境、 生产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无疑给煤矿事故的发生埋下 了隐患。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煤矿事故经常发生的国家之一,尤其是一些重特大安全 事故。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国家及个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 同 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就山西而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全省共 发生各类影响较大的煤矿事故 20 多起,死亡 348 人,2008 年发生各类影响较大的煤矿 事故 15 起,死亡 112 人[1]。虽然从数据上看有所减少,但这些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恶劣 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从生产规模看,截至 2008 年底,山西省全省矿井数量为 2500 余座,其中生产矿井 2000 座左右,各类煤矿 平均单井规模仅为 36 万吨,远低于近邻内蒙古 70 万吨以上的平均单井规模。因此,整 体规模偏小、 开采方式和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 方面是山西煤炭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山西省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2 因。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与制度, 加强对安全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引入科学的评价技术方法, 是落实这一基本方针的重要 途径, 也是煤矿安全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煤矿安全评价需要客观反映煤矿生产过 程中的安全状况, 并对煤矿生产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判断, 从而为 煤矿安全生产活动提供指导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论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原理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 对煤矿 生产系统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评价, 旨在判断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因 素, 并对煤矿安全做出整体评价, 对促进山西省煤矿企业的安全规划和建设和提高煤矿 安全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 首先, 开展安全分析评价能够提高山西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推动山西煤矿安 全生产经营。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首要问题, 对煤矿安全做出科学评价能够引导煤矿安全 管理工作从根源抓起,从本质出发对各个影响因素做出辨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 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同时,安全分析评价也为各级 安全监管部门实施监察、 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 只有将内部安全管理和外部安全监管结 合起来,才能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确保山西煤矿的安全生产经营。 其次, 开展安全分析评价能够改变煤矿的整体安全状况, 从根本上保障煤矿企业全 体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评价的准确性,能预防和减少各类 煤矿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达到安全、生产、效益三者的和谐 发展,促进山西煤炭业的稳步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三, 开展安全分析评价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煤矿生产过程中, 事故是一个概率事件,煤矿企业各级单位和人员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薄弱,与 此同时,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安全的预防与整治不够重视,甚至有些管理者 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必要的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最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安 全评价有助于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 将安全思想植入每个员工 的工作理念当中。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煤矿安全的评价主要是采用指数法、 概率风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险法、安全检查表等方法。此外,随着安全系统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将数学、计算机、 人工智能等学科结合起来分析评价煤矿的安全。其中,有些方法理论性较强,鉴于技术 要求、人员素质方面原因,不能真正地用于实际中指导生产活动,有些理论则具有一定 的主观局限性。 本文在综合归纳各种方法思想的基础上, 将因子分析原理引入煤矿安全 评价中,采用数理统计降维的方法,构建了煤矿安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式,重点提炼 出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因素, 通过通过分析主要影响指标的安全程度得出比较可靠的评 价结果,为煤矿安全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便捷的思维方法,开阔了安全评价的思路。 1.3 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稳定的发展,煤矿企业必须把安 全放在首要位置。简单来说,安全本身就是煤矿的最大效益。煤矿系统是一个多环节、 多工序、多设备的复杂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较大。虽然煤矿安全现状有所好转,但煤 矿事故仍是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国外以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产煤大国为例。 根据美国劳动部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自上个世纪以来,美国采矿业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8 世纪初, 每年仅煤炭行业的死亡人数就高达 3000 人, 随着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完善, 安全形势逐年好转。 一直以来, 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联合相关机构不断推进安全与健 康工作,特别关注小型矿山的安全生产,加强矿山安全监察与服务,并重视协助矿山的 安全达标工作。在俄罗斯,煤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煤矿安全极不稳定,煤矿事故时有 发生,但由于加强煤矿安全工作,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仍有明显改善,煤矿伤亡事故逐 步减少。 在我国,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煤矿死亡人数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增加而上升。 主要原因是当时各个煤矿只追求产量, 没有认清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从而导致两者 同方向变化,90 年代以后,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 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 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等。 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同其他一些产 煤大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从近几年的资料显示,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 现出相对稳定、 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 2008 年, 全国煤矿在产量同比增长 11.5 的情况下,安全生产实现了“五个下降” ,即事故总量下降、较大事故下降、百万吨死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4 亡率下降、重大瓦斯事故下降、乡镇煤矿重特大事故下降。 煤矿安全形势的发展根本上在于煤矿安全管理及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历年来,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在不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 要环节,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 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 促进企业改善 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20 世纪初,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基于事 故发生后的经验总结,处于事后控制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随着过程控制、抽样 方法和统计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企业生产过程状态进行监控成为可能, 于是就进入了注 重事故发生过程管理的事中控制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随着人们对生产过程规律 性认识的不断加深, 在事故发生之前, 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各类生产事故的发生成为安 全管理的主导,以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思想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2] 最具影响的是 事故致因理论,最初主要是国外专家学者研究而形成的,其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 成果主要有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等,它们主 要研究事故的诱因,阐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构成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开始,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逐渐进入人类研究的视野。 安全系统 工程最早起源于航空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种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安全系统工 程的发展。人们提出在系统的构思、设计、制作、使用、维护全过程中考虑到安全保障 子系统的问题,从而形成“安全工程”的思想以及安全系统工程体系。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发表了一篇名为“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科学”的著名 论文, 引起了我国各行各业应用系统工程的热潮, 我国的安全系统工程就是在这个背景 下产生的。 安全系统工程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所形成的一个新的类别, 其所进行的研 究对煤矿安全生产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煤炭资源在我国现阶段国 民经济能源消耗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将矿山安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对煤矿安全生产中 事关人身安全与煤炭经济生产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安全系统工程是 以系统的形成、分布、转化以及事故的孕育、产生、发展和终点等变化规律为依据,以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安全工程理论和安全经济学为基础理论,采用现代管 理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 为安全预测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谋求 整体安全化的过程[3]。 我国安全管理专家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基础上,从“安全工程” 、 “系统安全”的 理念出发,提出由人、机、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人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始终是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事故的 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直 接原因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管理系统中存在“潜在失误”[4]。管理上的缺陷虽然是间 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曹琦教授 1991 年在论安 全工程基本原理中,提出“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新概念。为更深入 地研究和确立这类概念,刘潜教授相继提出“安全本质化”的概念,即从安全的角度出 发,通过事物的本质去实现安全[5]。刘潜、林伯泉等教授认为安全性是指包括“人、机、 环、管理”的生产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其完整性,使整个 生产系统安全可靠。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三 是环境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四是管理规范和持续改进[6]。 黄清武指出, 安全具有三要素, 即人、机、环境,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这三个要素以某种组织结构形式相互关联,构 成了安全生产系统[7]。系统中存在不安定因素,如果失控,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相互 作用,就会触发事故。中国矿业大学的何学秋教授在 2001 年提出事物的安全演变过程 具有流变突变的特点,即事物发展过程一般符合“R-M”规律。他认为在某一新事物 诞生后的初期,损伤量随时间呈减速递增,新秩序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和完善;当新秩序 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完善的新秩序使损伤量匀速缓慢增加; 经过一个稳定增加的时期后, 原秩序将再次向无序方向发展, 进而使损伤量开始加速增大。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有的 损伤量承受能力或界限。超出此限后,事物将发生安全突变。事物发生安全突变时的损 伤值即为该事物的临界损伤量。 当原秩序被破坏后, 事物又开始回归到一个新的安全状 态,即损伤量为新的近似零值,原事物的秩序消失。从而又形成了另一个同类新事物诞 生的起点。物质世界就是在安全到危险再到安全的无限循环中存在和发展的[8]。东北大 学陈宝智教授指出, 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物” 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 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 把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 用方面, 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 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 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同时,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 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此外,他还提出在转变安全理 念的同时,应该制定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基础的、体现本质安全理念的“性能 化Perance-based”的规范和标准,开展以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装置等生产条件 为中心的本质安全程度评价[9]。 随着近几年煤矿生产事故的频频发生, 我国安全生产部门对安全工作日益重视, 要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6 求必须在实际中对生产矿井进行彻底的、认真而富有实效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 产法规定对于新建、改扩建的项目必须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各个省市煤矿安全监察 部门也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对矿井安全评价相继颁布了地方性法规, 用以规范安全评价 工作, 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的发展。 我国煤矿安全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的 研究与开发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 主要致力于分析事故原因及其逻辑关系、 潜在 的危险因素、危险状态等方面,以及对一些定量的指标作出分析,如评价事故发生的概 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关联度、矿井安全程度等。福 州大学的沈斐敏教授在矿井、 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等作业系统的事故分析、 安全评 价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0][11],为煤矿安全评价提供了广阔的思路。随着模糊数 学及系统评价的发展与研究, 用模糊概率替代准确概率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地应用 在地质勘探、矿井设计、矿井通风、煤炭开采、煤炭加工洗选、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采 场稳定性、煤矿生产系统及矿井灾害危险性评价等方面[12-16]。王玉振、张甫仁、徐义勇 等人把灰色理论应用于煤矿安全评价提出了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和灰色聚类评价法[17-19]。 另外,我国许多专家还将未确知数学理论、神经网络ANN等应用于煤矿通风系统、煤 矿安全生产管理、矿井生产系统、矿井瓦斯涌出量、矿井瓦斯突出量与涌水量预测和评 价等方面。郑煤集团的樊瑞峰、王安旺、王宏德等人于 2004 年从煤矿安全程度评估的 角度出发,结合郑煤集团评估工作,介绍了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法,提出 通过开展煤矿安全评估以建立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北京科技大学的刘双 跃、 曲光则基于相关法规和安全评价的实践经验, 对煤矿安全评价的内涵、 三方主体 (煤 矿安全监察部门、评价中介机构、煤炭企业)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做好安全评价的关键环 节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做好安全评价工作的对策和建议[21]。2005 年,中国矿业大 学的王超尝试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去改进煤矿安全评价方法,但基于煤矿系统的复杂 性, 以及 BP 网络的局限性, 在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22]。 2008 年, 天津大学的杨金廷教授结合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方法, 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 机模型的综合评价方式,从煤矿外部监督机制、风险管理信息传递体系、人文保障机制 三个方面建立了安全生产风险集成管理机制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煤矿安全评价提供了一 种新的评价思路[2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华明国将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到煤矿安 全管理中, 他认为根据煤矿井下灾害系统特征和分布特点, 通过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系 统对其进行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24]。 以上是国内外各个专家及学者对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主要着眼点都在煤矿安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全致因理论的研究, 以引起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作为出发点, 运用系统的思想将各 个危险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对煤矿安全系统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对煤矿安全理 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煤矿安全是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考虑因 素,煤矿安全事故不管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家庭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 煤矿安全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应主要侧重于对煤矿安全系统进行事前的分析控制与评价, 以尽量减少由于事故和灾害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1.4 煤矿安全相关理论分析 1.4.1 煤矿安全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煤炭开采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 500 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煤 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产品, 煤矿安全生产亦成为人类追求的目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煤矿安全及其相关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 1.4.1.1 煤矿安全的相关概念 一般来讲,安全就是指人类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 隐患。早期有人认为安全是绝对的,安全就是无事故、无危险[25],安全就是客观存在 的系统“无导致人员伤亡、疾病,不会造成人类财产、生存环境损失的条件”[26]。随 着人类社会认识水平、 文明程度以及承受能力的提升和转变,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日渐全 面。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相对的,是客体或系统对人类造成的可能的危 害低于人类所能允许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状态。 美国哈佛大学劳伦斯教授的观点认为 “安 全就是被判断为不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性, 也就是指没有受到伤害或危险, 或损坏概率 低的通常术语” 。[27]或者说,安全是人类所面临的系统存在或运行的状态对人类自身的 生命、财产、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低于人类目前最大承受限度的一种状态过程[28]。现 代安全科学理论的研究认为,人类所处的任何生活、生产系统,都是一个既可满足人们 生活、生产的某种需求,为人类提供所需物品的生产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可能会给人类 的生命、财产带来灾难的灾害系统[29]。因此,本为认为,与危险一样,安全是描述系 统安全动态变化过程的状态量,任何绝对安全或绝对危险的观点是不存在的。 (1)安全与事故 山西煤矿安全因子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8 安全是系统发展存在过程的状态描述量, 而事故则是一个事件。 海因里希认为“事 故是非计划性的、失去控制的事件[30]” 。隋鹏程教授和陈宝智教授也指出 “事故本质 上讲,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31]”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事 故是在与自然界斗争和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限制, 当前还不能有效防治、 或在科学技术综合应用方面的知识贫乏或协调不足, 能预防而未 能防治而发生与意愿相违背,并导致物质损失或人身伤害或二者皆有的偶然现象。[32] 由此可见, 安全与事故有本质的区别。 一方面, 未发生事故的系统不一定是安全的, 而发生了事故的系统不一定不安全。另一方面,安全和事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系统事 故的发生是造成不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系统运行的安全与否,只能用系统运 行的安全程度来表示,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安全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和思想[33], 用事故率的大小来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做法是不完善的。 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不意味不 发生事故,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的。这对我们进行安全评价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安全与隐患 如前所述,事故本身没有随机性,事故的发生是必然性的结果,不能仅仅用偶然性 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