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doc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提交单位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写单位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20年11月 目 录 前 言1 一、任务的由来1 二、编制目的1 三、编制依据1 四、方案适用年限3 五、编制工作概况4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5 一、矿山简介5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5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5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6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8 一、矿区自然地理8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8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12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12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12 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13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13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13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13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17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21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24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24 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24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36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36 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37 三、矿区土地复垦40 四、含水层破坏修复42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42 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43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45 一、总体工作部署45 二、阶段实施计划45 三、近期年度工作安排45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47 一、经费估算依据47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48 三、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49 四、总费用汇总与年度安排57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59 一、组织保障59 二、技术保障59 三、资金保障59 四、监管保障61 五、效益分析61 六、公众参与63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64 一、结论64 二、建议65 附 件 1、 委托书 2、编制单位承诺书 附 表 1、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表; 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3、土地现场踏勘意见表。 附 图 序号 图纸名称 图纸 编号 比例 1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土地利用勘测现状图 1 11000 2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 2 11000 3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 3 11000 4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4 11000 5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5 11000 6 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6 11000 7 利川市作坊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7 110000 8 利川市作坊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8 110000 前 言 一、任务的由来 原利川安兴石材有限责任公司作坊采石场采矿证已于2018年10月11日到期,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拟对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矿区重新出让。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文件精神要求,为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报,为此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特委托我公司为其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二、编制目的 本次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矿山合理、规范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及土地复垦费用预存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9月);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8、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92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5]109号“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12、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1999年9月); 14、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1995年9月); 15、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 225号); 16、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17、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做好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77号; 18、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9]63号; 19、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 (二)规程、规范及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 2、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4、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 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6、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9、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 10、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 1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 2006; 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 15、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 2004; 16、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 1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1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9、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2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2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2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66-1995); 2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2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2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27、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三)其它依据及技术资料 1、方案编制委托书; 2、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止2020年10月底)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11月; 3、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其他相关资料。 四、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11月编制的湖北省利川市作坊矿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20年10月底),利川市作坊矿区累计查明资源量10.28万立方米(27.24万吨),其中消耗探明资源量1.17万立方米(3.1万吨),保有控制资源量9.11万立方米(24.14万吨);累计查明共生普通建筑石料灰岩矿保有控制资源量29.35万立方米(77.78万吨)。 该矿山类比相邻矿山对其进行了试采,采用追索法、穿越法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量,对矿体走向、形态有了基本了解,矿石颜色变化较大,确定面图解荒料率为23.7,为理论数据,还需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加以印证。该矿床资源量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应取可信度系数0.7参与利用设计;9.110.76.38万立方米。 本项目采用露天开采,则可采储量如下 可采储量设计利用储量 矿山建设规模为1万立方米/年, 则服务年限6.3816.38年,取6年。本矿剩余生产服务年限6年,考虑到后期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要在闭坑后才能实施,暂定7年,因此,本方案设计服务年限暂定为7年,适用年限7年,中途若遇重大地质情况变化,应及时对本方案进行修编。 五、编制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本着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地利用现状及矿山以往开采情况等资料,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及周边市场经济、土地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编制本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按工作时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充分收集、分析、整理矿区及周边地区己有资料。了解掌握矿区及周边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山土地利用情况及开发规划等技术资料。 2、对外调查阶段 调查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市场经济状况、人类工程活动对矿山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查明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规模、分析和确定评价要素进一步分析矿山建设及生产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和采矿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 3、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阶段 综合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实地调查资料,结合矿山以往开采方式、开采现状对存在和潜在的重要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价,针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编制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 该矿山原设置采矿权一家,原采矿权人利川安兴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原采矿许可证号C4228022013097130131336,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原生产规模2.65万吨/年,面积0.0289km2,开采深度1131-1073米,有效期2013年10月11日至2018年10月11日。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似对该矿区重新进行出让。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矿区位于利川市城中心220方位直线距离约62km、文斗乡政府直线距离约3.8km处,行政区划属文斗乡管辖。矿区距宜万铁路利川火车站60km,乡村水泥公路已达矿区边缘,交通较便利。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26″-10849′40″,北纬2955′27″-3029′54″。 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拐点直角坐标(国家2000坐标系)为 1、X3311848.40 ,Y36557133.58;2、X3311941.65 ,Y36557369.71; 3、X3311834.08 ,Y36557389.66;4、X3311726.31 ,Y36557184.61;面积0.0289平方公里,开采深度1131-1073米。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一)矿山资源储量及建设规模 根据核实报告,利川市作坊矿区累计查明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累计查明资源量10.28万立方米(27.24万吨),其中消耗探明资源量1.17万立方米(3.1万吨),保有控制资源量9.11万立方米(24.14万吨);累计查明边角料保有控制资源量29.35万立方米(77.78万吨)。 (二)开拓工程布局 矿山属已建矿山,后勤保障设施基本完善,办公房租赁当地民房,矿山公路已修筑完成。荒料临时堆放场、表土堆放场、废石堆放场等已设置完成。 矿山设计为露天开采方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采用公路开拓运输方案。 (三)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矿山开采境界面积较小,矿体赋存条件连续集中,全区均划为一个采区。 矿山开采顺序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安全开采原则,并根据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 (四)采矿方法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分台阶自上而下分层开采。 (五)防治水方案 1、地表水的防治 矿区外围地表水系不发育,对矿山开采不构成影响。矿区开采范围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矿山最低开采深度1073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除大气降水及时充水因素影响外,地下水对采场充水影响很小,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本矿床开采为露天开采,地面一般可以利用自然排水,但为防止暴雨季节雨水大量汇集,威胁采场安全,须在采坑四周修筑截水沟,导出地表水体至矿区之外。 2、地下水的防治 矿区为露天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岩溶裂隙含水层弱富水,发现小型溶洞和溶蚀裂缝,最低开采深度1073m水平高于当地基准侵蚀面,地下水对矿山开采基本不构成影响。 (六)矿山固体废弃物及废水排放 根据矿山所采用的工艺,所采荒料直接对外销售,无尾矿残留。目前矿山剥离物主要用于矿山公路修建及采空区坑洼处的填平。矿山排水主要为生产用水及地面生活污水,废水排放量较少,经疏水沟收集后自流外排。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矿山自首次取得采矿许可证以来,开采方式采用露天开采,现处于矿山生产期,修建有上山公路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现状形成有多级台阶,台阶高35米,开采坡面角近60。 矿山开采至今,已在持证范围中部形成采面及采空区面积约7277平方米(见插照1-1)。开采矿石为饰面石材,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意识的增强,所需饰面用石料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好。 插照1-1 采空区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矿区气候属二高山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2.8℃,最高气温七月平均为23.2℃,最低气温1月平均为1.8℃,年降雨量1710.4mm,降雨多集中于5~8月,占60左右;年蒸发量552.7mm;主导风向东南、东北,最大风速达3.3米/秒。 (二)水文 矿山地表水体不发育。 (三)地形地貌 矿区属浅~中等切割的溶蚀侵蚀中山区,地形整体上呈岩溶地貌,区内碳酸盐岩广布,溶蚀槽谷洼地发育,山峰叠立,沟谷纵横,展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海拔最高处中部的山顶高程为1131m,最低处为矿区南西侧低处,海拔1069.2m。可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地势整体呈中部高,南西部及北东部低的特征。 (四)土壤与植被 矿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土黄色粘土,原地表植被覆盖率约为60,但主要为低矮的灌木及草本植被。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大冶组四段和三段及第四系。其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⑴第四系(Q) 0~10m 土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的灰岩风化角砾,表土层为褐灰色腐植土,矿区内零星分布岩溶洼地和缓坡地带。 ⑵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500m 本组为一套碳酸盐沉积。为浅灰、灰、深灰色薄~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生物屑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有石膏假晶。 ⑵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区内出露二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四段(T1d4) 60~180m 上部为浅灰、黄灰中厚层状泥晶灰岩,质地细腻,局部铁质风化显淡红色,中部为厚层-块状浅红色细晶灰岩,灰色鲕状灰岩,为本次工作的目的层;;下部为深灰色薄~厚层状粉晶灰岩。 ②三段(T1d3) >100m 浅灰色薄层微晶~泥晶灰岩,断口呈贝壳状,缝合线发育,中部夹砾状(豆状)灰岩、鲕粒灰岩。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忠路向斜南端南东翼近轴部转折部位,地层倾向北东10~13,倾角19~22,矿区内构造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岩层构造,断裂构造不发育,总体矿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三)水文地质 根据地层岩性、富水性特征,并综合地形地貌、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其特征如下 1.第四系松散孔隙弱含水、透水层组Q 土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的灰岩风化角砾,残坡积成因,不连续分布于溶蚀洼地、槽谷及缓坡地带。一般透水、弱含孔隙水。 2.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及大冶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T1jT1d34) 主要由可溶性碳酸盐岩组成,呈NNE-SSW向条带状展布,厚度大于100米,其地表溶蚀槽谷、洼地、漏斗、石芽发育,多沿岩层走向展布。 地形有利降水的聚集、下渗,其补给条件好,区域地下水丰富,属极强富水含水层。本区矿体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其溶洞、裂隙为大气降水下渗通道,大气降水多于其中消失而转入地下,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为区域补给-径流区单元,地下水位以上富水性弱。 矿区地表未见溪沟、河流,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直接接受降水的入渗补给,基岩含水层组除局部低洼地带为第四系覆盖,大部裸露地表,岩层中溶蚀槽谷、洼地、漏斗发育,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方式以注入式补给为主。 综上所述。矿山地形地貌单一,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分布的含(隔)水层组单一,拟开采饰面用灰岩矿层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根据各时代地层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如下。 (1)第四系松散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Q) 0.010米 主要分布在洼地及平缓地带,山坡处很薄,槽谷底部相对较厚。由残坡积层粘土、粉质粘土、岩石碎块组成,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较大,易饱水、变形。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边坡的局部坍塌,但对矿床开采影响小。 (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及大冶组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T1jT1d34) 该岩类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厚度较稳定,岩体为层状构造, 岩体间结合较好,稳固性较好,岩体完整性较好。若分布地形较陡,软弱结构面及岩石锯切过程中节理裂隙的存在而形成贯通,可能引起岩石的崩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从上至下采用台阶式分层锯切开采。 2、工程地质条件现状 本次现场勘查,矿区已形成1个采空区,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开采区的总面积7277平方米。目前矿山修建有上山公路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形成有多级台阶,台阶高3-5米,开采坡面角近60。矿山开采至今除小范围的落石、掉块外,未见其他地质灾害现象发生,矿山现状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3、工程地质条件预测 随着采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山体采空面积增大,开采坡面角相对原始地形坡度变陡,开采后产生的陡边坡上松散岩块仍是主要的危险源,边坡以岩质边坡为主,表层覆盖第四系松散土厚度薄,边坡自然状态下不具备变形破坏条件,矿山边坡稳定性较好,在开采过程中已超前剥离,经本次调查,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与采矿工艺的特点(锯切)分析,产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岩石锯切过程中节理裂隙的存在若形成贯通,可能引起岩石的崩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从上至下采用台阶式分层锯切开采,及时清危撬毛,多加防范与监测,严格按规范采矿,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预测矿区工程地质属以碳酸盐岩边坡垮塌为主的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类型(Ⅱ-2)。 (五)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层)特征 经本次核实,圈定矿体长208m,宽100~113m,矿体呈层状与围岩整合产出,矿层产状与围岩一致,倾向10~13,倾角18~22。矿层底板为大冶组三段((T1d3)灰岩,顶板为嘉陵江组(T1j)灰色薄~厚层状灰岩,矿层部分出露情况良好,适宜于露天开采。 2、矿石特征 (1)矿石质量 矿石呈泥-细晶结构,层状构造,本次核实未取样分析,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力学强度较高,颜色纯正,均匀,色调较稳定。外观质纯,色泽玉润,抛光后呈珍珠光泽,光泽度高,其板材是高级建筑物墙体内外饰面板、地面砖、广场用柱等较好材料,装饰性良好。 (2)矿石类型与品级 饰面用灰岩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浅灰、浅红色块状细晶灰岩。工业类型为饰面石材用灰岩。矿石无任何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危害,质地坚硬,底色偏红,纹路较整齐,具有耐磨性良好,不易老化,同时易翻新,属中高档饰面石材,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等级要求高的建筑物, 如宾馆、影剧院、商场、图书馆、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墙面、柱面、地面、楼梯 踏步等处的饰面材料,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其装饰效果显具高贵典雅气息。 3、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通过对矿山地质调查,饰面石材用灰岩矿层分布于三叠系下统嘉大冶组四段上中部,岩性变化较小,厚度较大,矿体顶板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其岩性为为浅灰、灰、深灰色薄~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生物屑灰岩,底板为三叠系下统嘉大冶组三段,其岩性为浅灰色薄层微晶~泥晶灰岩。本区未见夹石。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区内以农业为主,当地村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薯类、土豆等农作物,基本无工业,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位置较低的槽谷地带,经济基础较薄弱,无名胜古迹,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报告根据查询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H49G050010),并结合项目实地踏勘情况,编制了该矿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规划共占用总面积2.5921 hm2,其中现占用总面积0.972hm2,占用原地类为旱地、乔木林地、裸土地;拟占用面积1.6201hm2,占用原地类为旱地、乔木林地、裸土地,详见表2-1。 表2-1 项目区土地利用汇总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hm2) 备注 占总面积比例 01 耕地 0103 旱地 0.0712 已毁损 5.2 0.0649 拟毁损 小计 0.1361 03 林地 0301 乔木林地 0.8303 已毁损 84.4 1.3573 拟毁损 小计 2.1876 12 其他用地 1206 裸土地 0.0705 已毁损 10.4 0.1979 拟毁损 小计 0.2684 合计 2.5921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区位于利川市城中心220方位直线距离约62km、文斗乡政府直线距离约3.8km处,行政区划属文斗乡管辖。矿区距宜万铁路利川火车站60km,乡村水泥公路已达矿区边缘,交通较便利。 矿山地处荒山区,周边无其他采矿权设置,无其它重要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无较重要水源地,无较重要交通设施。居民稀疏,当地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大多数以务农为生,农业耕作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 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据本次调查,该矿山周边目前暂无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先例,故在此不予案例分析。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经过本次现状调查,矿区已造成生态损毁,区内地类主要为旱地、乔木林地及裸土地,未产生明显的污染源,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良好。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1、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区范围的划定是依据采矿权范围,以及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 根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有关技术要求及矿山现状,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估范围。由于该矿区内矿业活动范围较小,采矿活动仅限于采矿权范围内且水文地质边界简单,因而本次评估范围是在矿区范围基础上适当扩展,面积约66223m2。评估区包括了矿山采矿区、矿山公路及堆放场。 2、评估级别的确定 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中附录A的规定,评估级别由3方面因素决定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评估区处于较偏远的山地,无重要交通要道和建筑设施,无重要或较重要的水源地,远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预测采矿活动会破坏旱地、乔木林地、裸土地面积25921m2(2.5921公顷)。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B的规定,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 (2)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山目前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较单一,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较小;地貌类型简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排水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中等,降水较集中;矿体全部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上,拟采区汇水面积较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矿床围岩以灰岩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边坡岩石较完整,边坡较稳定;矿山地质构造简单,断裂构造不发育,对拟采区几乎无充水影响;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拟采区采场面积较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矿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一般15~45,相对高差一般。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C中表C.2的规定,该矿山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的矿山。 (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依据采矿许可证,矿山年生产规模2.65万吨/年。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D的规定,该矿为小型规模矿山。综合考虑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对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附录A,确定其评估级别为二级。 3、评估方法的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二级评估主要采用定量为主的方法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本次在现场调查和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山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定性分析。 (二)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据现场调查结果,暂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无特殊岩土分布,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未发现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稳定,该矿山属已建矿山,现已形成的开采区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形成岩石崩落灾害,对施工人员形成威胁,现状开采区为地质灾害较严重区,评估区内余下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轻,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现状评估总体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总体为较严重。 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对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 开采形成的边坡顶部覆盖的第四系浮土及碎石,可能在集中强降雨、地震作用产生局部垮塌、掉块等现象,将对下方采矿人员及机械设备造成一定威胁。其形成的边坡会较长,危险性较大,影响程度较严重。在未来开采过程中,控制边坡角度,及时清理上方危岩,可防止岩块崩落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测矿山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 (三)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现状评估 本矿山处于包气带内,无地表水体,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排泄,现状未破坏含水层。 2、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1)矿业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矿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覆盖面积少,地表浅层自然保水、蓄水条件差,矿山内未见泉眼出露,没有常流地表水体,可采工业矿体位于基准侵蚀面以上,高于地下水位,根据实地勘查,矿区内该层中只含极少的裂隙水,没有地下水流,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因此预测矿业活动对地下水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轻微,防治难度小。 (2)矿业活动对水质的变化及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①地表水水质 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范围小,生产规模小,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少,主要是遇强降雨混合剥离物使地表水变浑浊,因此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轻微,生活废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职工人数不多,污染源不大,所以生活废水只是在极小范围内有轻微污染;矿体(层)无有害物质,矿碴也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其淋滤水对地表水水质影响轻微,地表水防污染的防治难度小。 ②地下水水质 矿山采矿活动在地下水位线之上进行,在降雨之后矿渣内小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通过裂隙发育地段入渗至地下水中,可能对地下水构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矿区采矿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可能存在较小的影响。 总体上预测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轻微,污染防治难度小。 (四)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矿床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现状露天采场、荒料临时堆放场及蓄水池等已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露天采坑与周边环境有较大反差。 2、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矿区位于中山地区,植被较发育,矿山开采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活动会改变了山体的本来形态,损毁地表植被,原有的山头和山坡将变成一个深切的采坑,预测采矿活动对拟采区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 (五)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但矿区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排泄,现状未造成水土环境污染。 2、矿区水土环境污染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采区面积加上堆放场以及矿山公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预计采矿活动将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5921m2(2.5921公顷)。 矿山未来开采剥离的废石土将堆放于矿区西侧排土堆渣场,随着矿山开采的日益进行,废弃渣石也会随着增多,废渣淋滤水对地表及周边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对水土资源破坏及矿山型水土流失亦将有所扩大。 总体来说,矿山采矿活动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69 表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影响程度分级 地质灾害 含水层 地形地貌景观 土地资源 严重 1.地质灾害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 2.影响到城市、乡镇、重要行政村、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各类保护区安全;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大于100人。 1.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结构破坏,产生导水通道; 2.矿井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 m3/d; 3.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 4.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大幅下降,或呈疏干状态,地表水体漏失严重; 5.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 6.影响集中水源地供水,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困难。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 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1.占用破坏基本农田; 2.占用破坏耕地大于2公顷; 3.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大于4公顷; 4.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大于20公顷。 较严重 1.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影响到村庄、居民聚居区、一般交通线和较重要工程设施安全;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10~100人。 1.矿井正常涌水量300010000 m3/d; 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 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较严重; 4.影响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 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重。 1.占用破坏耕地小于等于2公顷; 2.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24公顷; 3.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20公顷。 较轻 1.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 2.影响到分散性居民、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 1.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 m3/d; 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 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 4.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 2. 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 1.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小于等于2公顷; 2.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小于等于10公顷。 注评估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定为该级别。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1、项目区内土地破坏形式 (1)压占 压占主要指工业场地、矿石、废渣对土地的压占,其场地主要分布在矿区范围外,因固体数量庞大,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矿区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址及濒危野生动物,因占地造成的土地减少不会对本区生态系统造成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壤层的破坏和植被消失。 (2)挖损 挖损破坏主要表现在露天采场的挖损,其分布在矿区范围内,对本区域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表地貌的严重破坏、土壤层被破坏、植被消失。矿区范围内其他地方(除露天采场外)未压占、挖损。 2、项目区内土地破坏时序 (1) 生产工艺流程及方案 矿区为山坡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开采技术条件简单,适合露天开采。露天开采生产安全、生产成本低、投资少、生产能力较大。因此,矿床的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宜采用“从上往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采矿方法,开拓方式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 设计台阶要素矿体分台阶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台阶高度设计为10m,其安全平台宽度大于3m。 (2) 项目区土地损毁时序 a)损毁土地的时序划分 根据矿山开采损毁土地资源、矿山土地损毁时序与矿山开采顺序一致的特点,将损毁土地的时段分为工程基建期、矿山开采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 工程基建期工业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拓公路的修建,拟采区的剥离、爆破工作。 矿山生产期矿山开采期是土地损毁的高峰期,本矿山为山坡露天开采,这个时期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