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与公共安全.pdf
应急救援与公共安全 徐滨 上海电力学院 , 上海市杨 浦区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公共安 全的重要性 , 应息救援的发展趋势 , 消防 应急救援体系的现 状 , 论述了危 险源监拉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关系 , 提出危险源辫识 、 监控是建立应急救援体 系的基拙和前提 , 并建议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应将危险源监控 、 土地使用安 全规划 、 社区安 全建设 、 应急救援规划等有机地统一起 来 , 加强安全科 学和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将 公共安 全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等 。 关锐词公共安全消防救援危源监控 公 共安全是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 我国每年 因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 死亡超过 万 人 , 伤残超过 万人 , 经济损失计∀ 亿元人民币 , 约 占∃ 总 量 的 ∀∋ 。 全面提高 公共安全水平已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 国家安全 、 建设小康社会所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 但是 , 山于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建立统一的社会公共安全救援机制 , 加之各种灾害具有突发性 、 连锁性等 特点 传统的 “ 分地区 、 分部 门 、 分灾种 ”的灾 害应 对机制暴露出的问题口益突出 , 已不能适应口渐增多的 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 。 特别是 年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 , 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 , 审议并原 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会议提出 “ 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 尽快形成 统一指挥 、 功能齐全 、 反应 灵敏 、 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 。 因此 ,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救援资源 , 建立 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 , 已成为全社会井追关心的热点问题 。 一 、 公共安全与消防应急救援 ∗一国际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 紧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显示国家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性工 程 。 许多工 业发达国家 , 如美国 、 俄罗斯 、 日本 、 澳大利亚等都建立了包括紧急救援法规 、 管理机构 、 指挥 系统 、应急 队伍 、 资源保障等方面 的紧急救援管理体制 , 消防部门的职能也向多功能化方向转化和发展 , 普遍承担了灭火 、救 护 、 防化 、 垮塌 、爆 炸 、 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救援等抢险救援任务 , 灭火出动平均占这 些 国家消 防 队年出动总数的 , ∋左右 其余 ∋左右都是应急救援 。 纵观国际社会 , 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 、 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伍 、 精良的应 急救援装备 、 完善的应急预案等 , 已成 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 。 实践证明 , 这种紧急救援机制 在减少和控制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为维持国家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 要 支撑体系之一 ,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二我国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的内容 ∀ 年 −月.日 ,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 防患于未然 ” 是 总体预 案的一个基本要求 。 “预 测和预 警 ”被 明确 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 。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 事件分为自然灾 , / 害 、 事故灾难 、 公共卫生事件 、 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 质 、 严 重程度 、 可控性和 影响范围等因素 , 总体预案将其分为四级 , 即 0级∗特别重大 、 1级∗重大 、 2级∗较大和3级∗一般 。 其中事故灾难主要涵盖危化品 、 工矿等安全生产事故 、 交通事故 、 火灾消防 、 公共场所事故 、 水电气城市 生命线事故 、 放射性辐射事故 、 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灾害 。 ∗三我国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4 中国城市化比率已由 , 年的 .∋提高到 年的 ∋ 。 但在这一轮 的城市开发进程中 , 我们在有重点和有步骤地进行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机制或体系的规划和建立 上 , 在遇到城市安全应急处理过程中 , 过分偏重 于使用临时行政措施来实施城 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的做法 , 这样会让整个城市消防的相关行政组织机构把大部分工作都放下来 , 去做一件事情 , 导致了过高的行政 成本 。 所以客观地说 , 虽然消防救援对我国城市化的进 程 和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有效支持 , 但是也隐藏着 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的管理职能缺失所带来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的现实 。 二 、 王大危险源辨识 、 监控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指工业活 动中危险物品或能量超过临 界量 的设备 、 设施或场所 。 世纪. 年代以来 , 预防 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各国社会 、 经济和技术 发展 的 重点研 究 对象之一 , 引起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重 视 。 欧盟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印度 、 泰国等国家和地试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法规和标 准 。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 的核心要求是辨识 、 评价和控制 重 大危险源或称重 大危害设施 , 建立重大事故应 急救援体系 。 ∗二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前提和基础 预防 重大工业事故的前提和基础 是辨识或确认重大危险源 。 政府主管部门和权 威机构在 物质毒 性 、 燃烧 、爆 炸特性和事故易发性等危险性基础 上 , 规定 出要重点监控的危险物质及其临 界量标准 。 即 首先应明确事故预防要防什么 、 安全管理管什么 、 应急救援的对象是什么 。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 4 各国应 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 。 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出当地急需解决 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 , 可能需要有一个特指的或是一般类别或是两者兼有的危险物质一览 表 , 并列 出每类物质的限额或允许的数量 , 设施现场的危险物质超过这个数量 , 就可以定为重 大危险源 。 任何标准一览表都必须是明确的和毫不含糊的 , 以便使雇主能迅速地鉴别出他控制下 的哪些设施是在 这个标准定义 的范围内 。 要把所有叮能会造成伤亡的工业过程都定为重 大危险源是不现实的 , 因为山 此得 出的一览表会太广泛 , 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要求 。 该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控制的危险物质 , 便于 根据新的 知识 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 。 三 、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坚持 “ 以人为本 ” , 重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 是现代政府管理新理念的重要内容 。 我国正处在社会 转型期 , 也是各类事故 、 灾害的多发期和社会矛盾的集中期 。 这一时期 ,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进一 步健全和完善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 、 协调机制 , 形成社会灾害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合力 , 是充 分体现 “ 三个代表 ”重 要思想 、 维护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内容 。 ∗一建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体制 城市安全科技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 依赖于安全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 。 现行的授子博士 、 硕士学位 , . 。 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 、 专业 目录中还没有设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方面的一级学科 , 仅在 “ 工学 ” 门类一 级学科 “ 矿业工程 ”之 下 设立了 “ 安全技术及工程 ”二级 学科 , 不能满足社会大安全观基础上的学科发展 需要 。 应该尽快设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 级学科 , 以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建立健全社会机制 政府必须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 建立固定的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中心 、 协调机构和专业化的抢险救援 队伍 , 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救援工作 中的职能 、权 限 、 责任和义务 , 把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纳人 法制 化轨道 , 切实树立 “ 以人为本 , 人命关天 , 安全第一 ”的思 想 。 同时 , 要在观念上变灾害的抢救为灾害的预 防 , 强化重点灾害源 的管理 , 加强 对网民的安全教育 ,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 , 增强抗灾救灾 的意识 。 ∗三构建以 消防为主干 的专业化社会紧急救援队伍 新形势下 ,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 , 从体制 、编 制 、 法律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打破我国现行的救援 体系 , 将消防部队建设作为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 要内容 , 加快消防部队职能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的进程 , 使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社会救援工作的拳头力量 。 ∗四理顺职能 , 整合资源 , 建立科学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一方面应当重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 积极对现有的各种紧急救援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 在 以消防部队为核心救援力量 的基础上 , 建立包括救援行动指挥 、管 理 、专 业救援机构 、 后勤支援与保障等 统一 的 、 强有力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和指挥体系 , 让整个社会的救援力量形成一股有效合力 , 这样才能 使人 力 、 物 力 、 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源得 到充分利用 。 另 一方面 , 应 充分利用集成的数字化 、 信息化 、 网络 化技术 , 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联动指挥 中心和特服号码 , 以快速的信息通信网络 、 完整的基础信息数据 、 先进的指挥系统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智囊团为基础 , 实现跨部门 、 跨地区 以及不同警种 、 救援力 量之间 的 “ 统一接警 , 统一指挥 , 协同作战 ”, 对特殊 、 突发 、 应急和重要事件傲出准确 、 快捷 、 有序 、 高效的 反应 , 促 使抢险救援工作进一步程序化 、 规范化 、 制度化 。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抢险救援预案 , 并加强演练与修仃 救援预案是提高抗御各类恶性灾害事故能力的有效途径 ,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4 应急救援的各种组 织 及其组成 、 职责 、 任务分工 、 行动要求 5 事故源点的位置 、 源性 、 危害方向 、应急 等级等 5 力量调派的具体要 求 5 抢险救援的基本程序 5通信联络的方式5 各种技术装备和物 质的配备要求及供给渠道等 5 与抢险救援 相关的其他资料 , 如救援力量的分布 、 执行力量情况 , 危害仄域内重点目标的分布 、 人员密度 、 道路情况 、 气象 、 水源等情况 。 同时 , 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相关人 员开展针对性地模拟训练和协同演习 , 及时发现 与实 际不符合的情况 , 进行修订和完善 。 ∗六进行跨行业研究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加大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力度 , 确立社会灾害管理总体目标 , 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 、 经 济 、 教育等手段 , 全面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 。 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是一门边缘和交叉的 学科 , 因此应跨部门 、跨 行业抽调专业研究人 员 , 成立灾害事故的研究中心 。 针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和规 律 , 结合全国 及各地试的实际 , 对紧急灾害事故进行深人科学的分析 , 预 测危害程度 , 做好各种灾害事故 的预防 , 提 出应对措施 , 在灾害发生后 , 指导救援行动 的实施 。 , 四 、 结束语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是重大工 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 健全安全应急联 动系 统 , 打破现有安全应急系统部门条块分割 , 通过优化整合 , 使我国基本安全 应急救援系统如消防 、 防爆 、 急救 、 交通安全以及防空 、地 震 、 水文 、气 象等资源能够共享 。 通过 先行试点 , 逐步吸收 、 应用社会其他资 源 , 不断完善应 急救援联动系统 。 大力开展 现代化安全科学研究 , 公共安全规划与应 急预案编制研 究 , 为政府部门建立安全规划和重 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5 灾害事故的成灾过程和机理研究 , 建 立描述灾害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 为预测灾害行为并发展灾害抑制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