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pdf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发布稿) i 目 录 前 言........................................................................................................1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2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3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6 (三)发展目标................................................................................7 三、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9 (一)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9 (二)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13 (三)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15 (四)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16 (五)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18 (六)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19 四、促进存储消纳,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20 (一)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20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22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纳..................................................23 ii (四)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24 (五)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26 (六)扩大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26 五、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28 (一)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 28 (二)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30 (三)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32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32 六、健全体制机制,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33 (一)深化可再生能源行业“放管服”改革..................................33 (二)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34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机制..................................... 35 (四)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36 七、坚持开放融入,深化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37 (一)持续参与全球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37 (二)深化推进国际技术与产能合作..........................................37 (三)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国际标准体系建设.........................38 八、保障措施........................................................................................38 (一)完善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和服务体系............................. 38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土地和环境支持保障............................. 39 (三)加强可再生能源财政政策支持..........................................40 iii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金融体系..........................................40 九、规划实施........................................................................................40 (一)加强规划衔接......................................................................40 (二)细化任务落实......................................................................40 (三)加强国家统筹......................................................................41 (四)加强监测评估......................................................................41 十、环境影响分析................................................................................41 1 前 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度演变、方兴未艾,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 大战略方向和一致宏大行动。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 源替代行动,是推进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 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应对气 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 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 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我国可再生 能源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 制订本规划。 2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装机规模、 利用水平、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为可再生能源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 机达到 9.34 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 42.5,风电、光伏发电、水 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 2.8、2.5、3.4、0.3 亿千瓦,连续多 年稳居世界第一。 利用水平显著提升。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 6.8 亿 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3.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 量 2.2 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 29.1,主要流域水电、风电、 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 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量约 5000 万吨标准煤。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水电具备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 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世界领先。陆上低风 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光 伏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量产单晶硅、 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 22.8和 20.8。 产业优势持续增强。水电产业优势明显,我国已成为全球水电 建设的中坚力量。风电产业链完整,7 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 球前十。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 3 件分别占全球产量的 76、96、83和 76。全产业链集成制造 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 增强。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可再生能源发电 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稳步 实施,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有序推进,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完善,事中 事后监管进一步加强,稳定了市场预期,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 极性。 但也应该看到,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较快,但在能源消费 增量中的比重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和高效 消纳利用的矛盾仍然突出,新型电力系统亟待加快构建;制造成本 下降较快,但非技术成本仍相对较高;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发展相 对滞后;保障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 善。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全球能 源将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长为支撑经 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 我国将坚决落实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处于大有可 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 变化的主导方向和一致行动。 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明显加快, 以风电、 4 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呈现性能快速提高、经济性持续提升、应 用规模加速扩张态势,形成了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世界潮流。 过去五年,全球新增发电装机中可再生能源约占 70,全球新增发 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约占 60。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提高应对气候 变化自主贡献力度,进一步催生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阶跃式发展新动 能,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主导方向,预计 2050 年全球 80左右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高度活跃,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可再生能源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储能技术、精准天气预测技术、柔性输电技术、可中断工业负 荷技术等持续进步,可再生能源与信息、交通、建筑等领域交叉融 合,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能源系统形态加速 迭代演进,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传统 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逐步打破,为可再生能源营造了更加开 放多元的发展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机遇前所 未有,高质量跃升发展任重道远。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能源需求仍 将持续增长,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逐步 实现能源独立的必然选择。按照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 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 2030 年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对可再生能源 5 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我国可再生 能源将加快步入跃升发展新阶段,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成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导力量。我国风电 和光伏发电技术持续进步、竞争力不断提升,正处于平价上网的历 史性拐点,迎来成本优势凸显的重大机遇,将全面进入无补贴平价 甚至低价市场化发展新时期。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既要 大规模开发、又要高水平消纳、更要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等多重 挑战,必须加大力度解决高比例消纳、关键技术创新、稳定性可靠 性等关键问题,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综合判断, “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高质量跃升 发展新阶段,呈现新特征一是大规模发展, 在跨越式发展基础上, 进一步加快提高发电装机占比;二是高比例发展,由能源电力消费 增量补充转为增量主体,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三是 市场化发展,由补贴支撑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 转为市场驱动发展;四是高质量发展,既大规模开发、也高水平消 纳、更保障电力稳定可靠供应。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引领能源 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力支撑。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6 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锚定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以高质量跃升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 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不动摇,以区 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 行动计划落实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 纳和存储能力,巩固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新 型电力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 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 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体制完善,加快 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产 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力和竞争 力。 坚持多元迭代。优化发展方式,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 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 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构建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因 地制宜、多元迭代发展新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电源与电网、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的关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可再 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安全可靠供应相 统一。 7 坚持市场主导。落实“放管服”改革,健全市场机制,破除市场 壁垒,营造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全社会开发利用可 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自我发展、 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 态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全过 程,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生态治理效益,推动可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协同融合。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国土、环保、水利、财税、 金融等政策协同,形成促进新时代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 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兴技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 等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新领域、新场景。 (三)发展目标。 1. 2035 年远景目标 展望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 后稳中有降,在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25左右和风电、 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 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取得实 质性成效,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 2035 年远景目标,按照 2025 年非化石 8 能源消费占比 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 用, 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 “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是 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2025 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0 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 量中占比超过 50。 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2025 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 万亿千瓦时左右。 “十四五”期间,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 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目标。2025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 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 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 权重达到 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目标。2025 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 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 6000 万吨 标准煤以上。 专栏 12025 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要目标 类别单位2020 年2025 年属性 1 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 1.1 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 纳责任权重 28.833预期性 1.2 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 消纳责任权重 11.418预期性 1.3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亿千瓦时2.213.3预期性 2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万吨6000预期性 3 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亿吨标准煤6.810预期性 9 三、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在“三北”地区优化 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 光综合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 发,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步推动生物 质能多元化开发,积极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稳妥推进海洋能示 范化开发。 (一)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规模 化开发条件的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重点建 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 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发挥区域市场优势, 主要依托省级和区域电网消纳能力提升,创新开发利用方式,推进 松辽、冀北、黄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纳为主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 地建设。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依托既有和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 道、火电“点对网”外送通道,推动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和 多能互补开发,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 等新能源基地。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太阳能发 电基地。以风光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电网为支撑、以输电通道为牵 引、以高效消纳为目标,统筹优化风电光伏布局和支撑调节电源, 10 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 设一批生态友好、经济优越、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大型风电 光伏基地项目。依托已建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火电“点对网”输电通 道,重点提升存量输电通道输电能力和新能源电量占比,多措并举 增配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的重 点输电通道,按照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 50的要 求,配套建设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研究论证输电通 道,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基地。创新发展方式和应用模式,建设一批 就地消纳的风电光伏项目。发挥区域电网内资源时空互济能力,统 筹区域电网调峰资源, 打破省际电网消纳边界, 加强送受两端协调, 保障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消纳。 专栏 2“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1 新疆新能源基地 结合哈密-郑州、 准东-皖南特高压通道输电能力提升和哈密-重庆新规划外送 通道建设, 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消纳, 在北疆以风电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 新能源基地; 在南疆以光伏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探索光伏治 沙等新发展方式;在东疆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相结合,建设千万千瓦 级新能源基地。 02 黄河上游新能源基地 发挥黄河上游水电调节优势, 重点在青海海西州、 海南州等地区统筹推进光 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开发。 在甘肃庆阳、 白银等地区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光 伏基地。 11 专栏 2“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3 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 依托甘肃省内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提升,有序 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后续风电项目建设, 重点在河西地区新增布局若干个 百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04 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基地 依托宁夏-浙江、宁东-山东、上海庙-山东、蒙西-天津南、陕北-湖北等跨省 跨区输电通道,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有序推进配套新能源 基地开发建设, 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综合绿色能源基地转型, 形成辐射地域 广阔的新能源基地集群。重点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 包头,陕西榆林、延安、渭南,山西大同、忻州、朔州、运城,宁夏北部和 东部地区布局建设新能源基地。 05 冀北新能源基地 切实提高锡盟-山东、锡盟-泰州、张北-雄安等既有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新能 源电量占比,加快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张家口、承 德、乌兰察布、锡盟等地区布局一批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十四五”期 间,重点推进河北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风电基地三期建设; 推进内蒙古锡盟特高压通道和火电“点对网”通道增配新能源基地建设,继 续推进乌兰察布风电基地建设。 06 松辽新能源基地 推进黑龙江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和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区 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吉林结合本地负荷增长、扎鲁特-青州特高压通道外送 能力提升等,推动白城、松原、四平新能源基地(陆上风光三峡)开发建设; 在辽西北铁岭、朝阳、阜新等地区结合工矿废弃土地修复、乡村振兴及光伏 治沙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 在蒙东地区结合通辽、 赤峰本地负荷增长以及扎 鲁特-青州输电通道外送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 07 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 在河南、山东的黄河下游干支流及周边区域,集中规划实施一批风电、光伏 12 专栏 2“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发电规模化应用工程。在河南洛阳、新乡、商丘、平顶山等地区重点推进风 电开发; 在山东滨州、 潍坊等鲁北地区利用丰富的盐碱滩涂地等未利用土地 资源,推动新能源与储能等融合发展。 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开展省级海上风电规划制修订, 同步开展规划环评,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支 持政策,积极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 规划,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 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深远 海海上风电降本增效,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探索推进具 有海上能源资源供给转换枢纽特征的海上能源岛建设示范,建设海 洋能、储能、制氢、 海水淡化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 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 闽南、 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专栏 3“十四五”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 01 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等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 发建设, 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的重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发, 结合基地开发建设 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和海上能源岛示范工程。 02 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 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 远海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力争“十 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我国首个漂浮式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在广东、广西、 福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资源和建设条件好的区域,结合基地项目 建设,推动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2025 年前 力争建成一至两个平价海上风电场工程。 13 专栏 3“十四五”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 03 海上能源岛示范 结合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等重点风电基地开发,融合区 域储能、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发展需求,在基地内或附近配套建设 12 个海上能源岛示范工程。 04 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 统筹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开发, 形成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区域电力系统互补供电 模式,逐步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产业融合发展。 (二)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积极推动风电分布式就近开发。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油 气矿区及周边地区,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重点推广应用低风 速风电技术,合理利用荒山丘陵、沿海滩涂等土地资源,在符合区 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中东南部风电就地就 近开发。创新风电投资建设模式和土地利用机制,实施“千乡万村 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发。积极推进资源优质地区老旧 风电机组升级改造,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开 发,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开发利 用行动,在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实 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规范有序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 开发, 建设光伏新村。 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 鼓励农 (牧) 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推动光伏发电与 5G 基站、大 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光伏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 14 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应用,因地制宜开 展光伏廊道示范。推进光伏电站开发建设,优先利用采煤沉陷区、 矿山排土场等工矿废弃土地及油气矿区建设光伏电站。积极推动老 旧光伏电站技改升级行动,提升发电效益。 专栏 4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01 城镇屋顶光伏行动 重点推动可利用屋顶面积充裕、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好的政府大楼、交通枢 纽、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建筑屋顶,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 光伏发电, 提高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率。 “十四五”期间, 新建工业园区、 新增大型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安装率达到 50以上。 02 “光伏”综合利用行动 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高速 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领域和 5G 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产 业领域推动“光伏”综合利用。 03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以县域为单元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推动 100 个左右的县、10000 个左右 的行政村乡村风电开发。 04 千家万户沐光行动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统筹农村具备条件的屋顶或统筹安排村集体集中场地开 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建成 1000 个左右光伏示范村。 05 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 在风光资源禀赋优越区域, 推进已达或临近寿命期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退 役改造,提升装机容量、发电效率和电站经济性。因地制宜推进受环保约束 与经济性提升要求需提早退役的风电机组和光伏电站升级改造, 理顺相关政 策与管理机制,推动有序发展。 06 光伏廊道示范 重点利用铁路边坡、高速公路、主干渠道、园区道路和农村道路两侧用地范 围外的空闲土地资源,推进分布式光伏或小型集中式光伏开发建设,拓展光 15 专栏 4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伏应用场景,推进光伏发电与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相结合。 (三)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推进前期工作,实施雅鲁藏 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做好金沙江中上游等主要河流战略性工程和控 制性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按照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 确保底线原则,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积极推动金沙江岗托、 奔子栏、龙盘,雅砻江牙根二级,大渡河丹巴等水电站前期工作。 推动工程建设,实现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两河口等水电 站按期投产;推进金沙江拉哇、大渡河双江口等水电站建设;重点 开工建设金沙江旭龙、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等水电站。落实网 源衔接,推进白鹤滩送电江苏、浙江输电通道建成投产,推进金沙 江上游送电湖北等水电基地外送输电通道开工建设。加强四川等地 的电网网架结构, 提升丰水期通道输电能力, 保障水电丰水期送出。 积极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发挥水电调节潜力。充分发挥 水电既有调峰潜力,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水电灵活调 节能力,支撑风电和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在中东部及西部地区, 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对已建、在建水电机组进行增容改造。 科学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红水河、黄河上游等主 要水电基地扩机。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移民安置。继续做好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 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加强保护措施效果跟踪监测,推进环境影 16 响跟踪评价,持续改进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运行效果。建 立健全移民、地方、企业共享水电开发利益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 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库区发展、移民收益与电站 效益结合,增强库区发展动力,构筑水电开发共建、共享、共赢的 新局面。 依托西南水电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做好主 要流域周边风能、太阳能资源勘查,依托已建成水电、“十四五”期 间新投产水电调节能力和水电外送通道,推进“十四五”期间水风光 综合基地统筹开发。针对前期和规划水电项目,按照建设水风光综 合基地为导向,统筹进行水风光综合开发前期工作。统筹水电和新 能源开发时序,做好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及电网接入,明确风电和 光伏发电消纳市场,完善水风光综合基地的资源开发、市场交易和 调度运行机制,推进川滇黔桂、藏东南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 专栏 5“十四五”水风光综合基地 01 川滇黔桂水风光综合基地 依托水电调节能力及外送通道,重点推进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四川侧)和川 滇段、金沙江中下游、大渡河、雅砻江、乌江、红水河等水风光基地综合开 发。 02 藏东南水风光综合基地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金沙江上游川藏段(西藏侧) 、雅鲁藏布江下游 等水风光基地综合开发。 中长期依托西藏地区水电大规模开发, 持续推进西 藏主要流域水风光综合基地规划论证和统筹建设。 (四)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17 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优化生物质发电开发布局,稳步发展城 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探索 生物质发电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结合的发展潜力和示范研究。 有序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 型升级,为具备资源条件的县城、人口集中的乡村提供民用供暖, 为中小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开展生物质发电市场化示范,完善区域 垃圾焚烧处理收费制度,还原生物质发电环境价值。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合理发展以农林生物质、生物质 成型燃料等为主的生物质锅炉供暖,鼓励采用大中型锅炉,在城镇 等人口聚集区进行集中供暖,开展农林生物质供暖供热示范。在大 气污染防治非重点地区乡村,可按照就地取材原则,因地制宜推广 户用成型燃料炉具供暖。 加快发展生物天然气。在粮食主产区、林业三剩物富集区、畜 禽养殖集中区等种植养殖大县,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产业体系,积极 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统筹规划建设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的生物天然 气工程,形成并入城市燃气管网以及车辆用气、锅炉燃料、发电等 多元应用模式。 大力发展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积极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 醇,鼓励开展醇、电、气、肥等多联产示范。支持生物柴油、生物 航空煤油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使用。 专栏 6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01 生物天然气示范 18 专栏 6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内蒙古、吉林、新疆等有机废弃物丰富、禽畜 粪污处理紧迫、用气需求量大的区域,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县建设,每县推 进 13 个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的生物天然气工程,带动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 有机肥生产和消费、清洁燃气利用的循环产业体系建立。 02 生物质发电市场化示范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垃圾处理收费基础好的地区优先试点,开展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化运行示范,示范区内新核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网 电价参考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实行竞争性电价机制。 03 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示范 在华北、东北、华中等乡村地区开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试点示范,坚持因地 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户用炉具”、集中式生物质锅炉供暖等不同类 型应用。 (五)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 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结合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 在北方地区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 水、完全同层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换热”技术,最大程度减少 对地下土壤、岩层和水体的干扰。探索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 式,鼓励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方式,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 供暖形式。推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集中规划、统一开发,鼓励开展 地热能与旅游业、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的综合利用。加强中深层 地热能制冷研究,积极探索东南沿海中深层地热能制冷技术应用。 全面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重点在具有供暖制冷双需求的华北 平原、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优先发展土壤源热泵,积极发展再生水 19 源热泵,适度发展地表水源热泵,扩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 满足南方地区不断增长的供暖需求,大力推进云贵等高寒地区地热 能开发利用。 有序推动地热能发电发展。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推动高 温地热能发电发展,支持干热岩与增强型地热能发电等先进技术示 范。在东中部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推进中低温地 热能发电。支持地热能发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发展。 专栏 7地热能规模化开发重点 01 中深层地热能开发 大力推进华北平原、汾渭平原、松辽平原、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水热型地 热供暖开发,重点推动河南千万平方米级中深层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鼓 励利用不同地热资源品位,开展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利用模式和应用范围示 范,探索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 02 浅层地热能开发 在满足土壤热平衡情况下, 积极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供冷; 在确保 100 回灌的前提下, 积极稳妥推广地下水源热泵供暖供冷; 对地表水资源丰富的 长江中下游区域, 积极发展地表水源热泵供暖供冷; 大力推进云贵高寒地区 地热能利用。在京津冀晋鲁豫以及长江流域地区,结合供暖(制冷)需求因 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推进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 (六)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 稳步发展潮汐能发电。优先支持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站址优良 的潮汐能电站建设,推动万千瓦级潮汐能示范电站建设。开展潟湖 式、动态潮汐能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新型潮汐能技术示范,开展具备 综合利用前景的潮汐能综合开发工程示范。 20 开展潮流能和波浪能示范。继续实施潮流能示范工程,积极推 进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应用,开展潮流能独立供电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