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楼铁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doc
安全避险系统 方案设计 草楼铁矿紧急避险系统 建 设 方 案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3 第一章 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概况4 第二章 紧急避险系统4 1. 紧急避险系统介绍4 1.1 紧急避险系统的作用4 1.2 紧急避险系统的构成4 1.3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5 2.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需要5 2.2 紧急避险系统选址和规模6 3. 紧急避险设施设计7 3.1避灾硐室设置要求7 3.2避灾硐室面积设计8 3.3避灾硐室功能设计9 3.4避灾硐室性能参数10 3.5避灾硐室设施、设备及生活物资配备表10 3.6避灾硐室关键工程11 3.6.1防护系统11 3.6.2供氧系统13 3.6.3空气净化系统14 3.6.4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16 3.6.5供电系统18 3.6.6人员保障系统18 3.6.7排泄物处理系统18 3.6.8心理救援功能19 3.6.9六大系统接入19 4.逃生路线设计20 5.紧急避险系统维护与管理22 第三章 压风自救系统23 1.压风自救系统作用23 2.压风自救系统的构成24 3.压风自救系统建设要求24 3.系统设计25 4.压风自救系统安装25 5.系统布点26 6.压风自救装置26 6.1 压风自救装置功能27 6.2性能参数27 6.3技术参数28 7.压风自救系统材料28 8.压风自救系统管理与维护28 第四章 供水施救系统29 1.供水施救系统的作用29 2.2供水施救系统的构成29 3.供水施救系统建设要求30 4.系统设计30 7.供水施救系统管理与维护31 第五章系统工程量32 第六章 “ 六大系统”管理维护32 第七章 售后服务33 1.系统培训33 2.售后服务承诺33 3.售后服务形式34 3.1 电话咨询及追踪服务34 3.2 现场响应34 3.3 合约服务34 4.设备扩容34 5.软件升级35 前 言 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关于“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的要求,为确保安全生产、充分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 1 通过建立健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井下CO浓度、温度、风速的动态监控,完善紧急情况下及时断电撤人制度,为矿井安全管理和避险救援提供决策、调度和指挥依据; 2 建立健全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入井人员的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情况,加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及时有效避险; 3 建立救生舱、避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避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 4 通过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在井下发生灾变时,现场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窒息事故; 5 通过完善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害发生后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 6 通过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实现井上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联络,为防灾抗灾和快速抢险救灾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建设完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精神,为保证山东金鼎矿业有限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步伐,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草楼铁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章 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概况 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草楼铁矿位于安徽省霍邱县的范桥乡境内,面积4.679km2,矿床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8′45″,北纬3225′19″。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公路分别从矿床西侧约4.7km和3.5km通过,西部为十里长山北端的丘陵地,至霍邱县城约85km,北至淮河20km,阜阳65km,南至六安约120km,距马鞍山市约340km,交通较方便。矿山现已建成采选300万t/a生产能力。 第二章 紧急避险系统 1. 紧急避险系统介绍 1.1 紧急避险系统的作用 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火灾、水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时,在逃生路径被阻和逃生不能的情况下,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幸存)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紧急避险系统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水的侵入,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急救药品、废气处理等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紧急避险系统是突发紧急情况井下人员无法逃脱时的最后保护方式,为被困矿工提供维持生命环境,使其与救援人员联络获得逃生方式,或等待救护队到达,提高获救的成功率。 1.2 紧急避险系统的构成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在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避灾硐室、移动式救生舱)、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1.3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 (1)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少于30min的自救器,并按入井总人数的10配备备用自救器。 (2)所有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3)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或及时升井时,避灾人员应就近撤到紧急避险设施内。紧急避险设施的额定防护时间应不低于96h。 (4)每个矿井至少要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间距不小于30m;每个生产中段必须要有至少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通道,并要和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每个采区必须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 (5)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应遵守以下要求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或有透水风险的地下矿山,应至少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 ──生产中段在地面最低安全出口以下垂直距离超过300m的矿山,应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 ──距中段安全出口实际距离超过2000m的生产中段,应设置紧急避险设施; ──应优先选择避灾硐室。 2.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需要 近几年矿难伤亡有所减少,但在全球所占比例仍然最高。各类矿难事故时有发生,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的现代化亟待解决。 矿井突出动力灾害存在破坏力大、事故原因复杂和易引起继发性事故等特点,使得矿难发生后外界无法及时展开被动式救援,而事故所带来的中毒、窒息、溺水等构成危及生命的“头号杀手”。 在灾变发生后,井下人员无任何避险设施,被动的等待救援,而被动式救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往往是不计成本地进行。由于重大灾害发生之后需要对遇险人员及时抢救,潜在的次生灾害,给外界的抢险救灾又埋下了安全事故隐患。从事故的发生和应急救援的过程分析,显明矿山井下避险设施和自救设备的研究,在我国仍旧是非常薄弱,现实的需要也是非常迫切。 如何在“关键一小时”内逃离灾区或躲避在安全区域是最终决定矿工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矿井型大、井筒深、运距长,一般都有多个采区,采区走向较长,采矿工作面又较宽,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这些都给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在矿井里有隔离式自救器我国矿山普遍使用的自主救生装备,但其最大供氧时间为40分钟,一旦安全事故发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逃离险区、安全升井,困难是很大的,而且发生爆炸后运输系统遭到破坏, 绞车无法运转,人员需徒步升井更是困难,佩带自救器后, 40分钟的时间在水平巷道只能行走2000m,而在倾斜巷道中如沿井筒升井则更少。 因此,在发生灾变后仅凭自救器逃生困难。为了矿山井下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在作业面附近建设安全的避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用于井下发生灾变时为遇险人员提供一个安全避险的密闭空间。它能够抵御一定的外力冲击,隔绝高温、水、火、毒气、烟雾的入侵;提供了人员生存必需的氧气、水、食物、急救药品,配备废气处理等设施。 2.2 紧急避险系统选址和规模 井下生产中段距地面安全出口垂直距离大于300m,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灾系统建设规范必须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至少一个以上紧急避灾设施。根据井下作业人数和生产中段分布情况,选定在最低水平-410中段建设2个额定避险人数80人避险96小时避灾硐室,在-395中段建设一个额定人数80人避险96小时避灾硐室。 3. 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3.1避灾硐室设置要求 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规定,避灾硐室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应满足本中段最多同时作业人员避灾需要,单个避灾硐室的额定人数不大于100人。 2、紧急避险设施应设置在围岩稳固、支护良好、靠近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高于巷道底板0.5m以上,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非可燃性材料支护。 3、矿山井下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电系统的管道、线缆以及监测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设备应接入避灾硐室内,各种管线在接入避灾硐室时应采取密封等防护措施。 4、避灾硐室净高应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灾最多人数以及避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1.0m的有效使用面积。 5、避灾硐室进出口应有两道隔离门,隔离门应向外开启。 6、避灾硐室内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室内环境参数应满足人员生存要求。 7、避灾硐室内的配备应包括 (1)不少于额定人数的自救器; (2)CO、CO2、O2、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的检测报警装置; (3)额定使用时间不少于96h的备用电源; (4)额定人数生存不低于96h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 (5)逃生用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 (6)空气净化及制氧或供氧装置; (7)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8、紧急避险设施外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的位置和规格。 9、在井下通往紧急避险设施的入口处,应设有“紧急避险设施”的反光显示标志。 3.2避灾硐室面积设计 根据中段作业人数,确定避灾硐室额定人数为80人。 按照规定,生存室每人应有不低于1.0㎡的有效使用面积,则人员占有面积为1001.0100㎡。设备设施占地总面积为25㎡。硐室面积为(8025)*1.2126㎡。 则避灾硐室生存室设计尺寸长35米,宽3.5米,高3. 5米,为三心拱硐室。 根据规定避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米2,过渡室设计长2米、宽3.5米。避灾硐室进出口设置过渡室。过渡室由一道向外开启的Φ1000的水密圆门和一扇700*1600mm的气密方门组成。其中水密圆门能承受1.0Mpa的水压,抵御一定强度的爆炸冲击,能达到防水要求,有很好的气密性。 避灾硐室高于中段巷道巷道底板1m,避灾硐室联道倾斜坡度为15,联道长度为4m,如图 图-1 避灾硐室入口/过渡室/生存室剖面图 避灾硐室内从功能上可分为三个区域,过渡室、生存室、功能区,过渡室用于隔绝外界水、火、毒气、烟雾进入生存室;生存室为人员避灾休息区,设有休息座椅和卫生间;功能区安装生命维护系统,保证避灾硐室安全运行,还设有伤员救护站。 图-2 硐室平面布局 3.3避灾硐室功能设计 避灾硐室设计年限为5年以上,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方,服务于整个生产中段。具备耐压、抗冲击、防火、防毒、防透水功能。内设过渡室、生存室、医疗室、设备室,并配备满足人员生存96小时所需要的饮水、食品;供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通讯系统、照明电力系统、温压调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压风喷淋系统、环境参数监测系统、排泄物处理系统、急救药品和照明设备,以及直通地面调度室的电话,安装供风、供水管路并设置阀门。 图-3 避灾硐室设计效果 3.4避灾硐室性能参数 A. 防护性能耐压、抗冲击、防火、防毒、隔热。 B. 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能够对过渡室内的CO、O2进行监测,能够对室内外CO、 CO2、O2、温度、湿度、大气压强进行监测,并有自动报警提醒功能。 C. 氧气系统配备压风自救供氧系统和医用氧中心供氧系统,保持氧气含量在18.5~23.0之间。 D. 有毒有害气体处理保持环境CO小于24PPM,CO2小于1。 E. 温、湿度控制保持环境温度≤35度,湿度小于85。 F. 生命物资储备配备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的发热量食品,不少于1.5升/天人的饮用水。 G. 应急物资储备不少于额定人数的防护时间不低于45分钟的自救器和医疗药品、逃生用矿灯、工具箱、直通地面调度电话、排泄物处理设施。 H. 电力系统96小时UPS不间断供电。 I. 额定避险人数80人。 J. 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 3.5避灾硐室设施、设备及生活物资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水密门 ¢1000 套 1 承压1.0Mpa 2 气密门 700*1600 套 1 抗冲击、隔热 3 喷淋气幕装置 套 1 产生正压、阻隔有害气体 4 防护系统 BFH-1M 套 2 承压1.0Mpa 5 硐室墙面与地板装修 套 1 6 供氧系统 BGY-96/80 套 1 按80人96小时供氧计算 7 压风自救系统 BYF-01 套 1 8 供水施救系统 BGS-01 套 1 9 化学制氧空气净化系统与温压调控系统 BJH-96/80 套 1 80人96小时空气净化 10 二氧化碳吸附剂 批 1 80人96小时计算 11 一氧化碳催化剂 批 1 80人96小时计算 12 二氧化碳再生氧药剂 批 1 80人96小时计算 13 环境参数检测系统 BJK-01 套 1 硐室内外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14 通讯系统 BTX-01 套 1 与地面通讯 15 电力系统 BDL-01 套 1 断开外边电源,保障设备96小时供电保障 16 视频监控系统 BTX-01 套 1 硐室内视频语音监控 17 排泄物处理系统 BPX-01 套 1 80人96小时排泄物处理 18 排气系统 BPQ-01 套 1 维持硐室正压环境 19 排水系统 BPS-01 套 1 20 自救器 ZY45 个 80 21 急救箱 箱 2 22 休息座椅 不锈钢 位 80 23 医疗床 床 2 24 矿灯 盏 80 25 灭火器 个 2 3.6避灾硐室关键工程 3.6.1防护系统 A. 隔离门 避灾硐室进出口设置过渡室。过渡室由一道向外开启的Φ1000的水密圆门和一扇700*1600mm的气密方门组成。过渡室设置压风喷淋系统,开启压风喷淋系统可以阻挡外界的烟雾、毒气冲进生存室。 水密门采用船级社认证钢板,自主专利设计快开闭式水密门能承受1.0Mpa,直径为一米。设计、制造参照了船舶行业CB 547耐压水密圆门和国军标GJB 3190舰船用门通用规范的相关标准,并通过了船级社一级检验师检测。 检验结论 水密性在水压0~1.3Mpa时未见渗漏; 强度在加压、卸压过程中门盖、门框未发生塑性变形; 焊缝经外观和超声波探伤检测合格。 经试验表明,其制造精度、结构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参照标准要求,承压指标满足1.0Mpa的设计要求。 B. 防护墙 避灾硐室防护系统在整个施工中是最为重要的,它将隔离外界有害环境,给予安全的避灾环境,这就要求舱门具有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并能承受住一定的水压。为保证其结构稳定性,需进行周密计算设计。 避灾硐室整体提高100公分,水密门和墙体按承受大气压1.0MPa设计和施工。 根据采矿工程设计手册中第十二章安全设施硐室关于防水闸门硐室墙体长度计算设计。设计方案如下 1-1公式LHB4tana14r0rdrfHBPBH2fcc-1 B-闸门墙体前、后巷道净宽,m; A-凸缘基座支撑面与硐室中心线夹角,一般取a200~300; fcc-素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规定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fc值乘以系数0.95确定,N/mm2;取值参照表1-1 r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取1.1; rt-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3; rd-结构系数取,取1.20~1.75,硐室净断面大时取最大; P-防水闸门硐室设计承受的水压,N/mm2; H-闸门墙体前、后巷道净高,m; L-闸门墙体长度,m 宜用于承受的水压不大于1.6Mpa的防水闸门硐室 本次方案设计舱门能承受1.0Mpa的水压,选用C30强度混凝土作墙体灌浆。墙体净高为3米,墙体净宽为3米,计算闸门墙体长度L。根据公式 LHB4tana14r0rdrfHBPBH2fcc-1 计算墙体长度L扩展至0.5m,掏槽深0.5m。 硐室顶板完整,混凝土支护,混凝土支护厚度为300mm,强度不低于C30。 3.6.2供氧系统 医学研究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为10~11时,人则呈现醉态,会逐渐失去理智。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到8~10以下时,人便失去知觉。当氧含量为6时,人则产生抽搐、停止呼吸,几分钟便可死亡。这些呼吸生理参数都说明了低浓度氧的严重危害,也说明了居留于地下避灾硐室中必须有正常的通风或设置补氧装置。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硐室中氧含量的最低标准不应低于18.5~23 。而氧含量的危险限度为17。 为保证人员安全的避险,需要时刻给以足够的氧气,正常情况下通过井上压缩空气(压风自救)供给新鲜空气,避灾硐室可以无限得到外部供氧;若在供风管道受阻断时,避灾硐室内有限空气将不能长时间维持避灾人员的呼吸,为此供氧系统将及时启用供给氧气。 供氧系统由医用氧气瓶、汇流排、呼吸口鼻罩组成。供氧系统采用双组气瓶,双路控制,一组使用,另一组备用,人员使用椅子上方的氧气呼吸口鼻罩进行吸氧;当一组的氧气压力使用到低于设定的值时,由人工切换到另一组,系统可以连续供氧。 A. 供氧系统配置 供氧管道本工程供氧总管道采用φ14X1不锈钢管,进入氧气终端采用φ8X1不锈钢管。 管道连接采用球头帽加扩管的金属密封,焊接采用钎焊焊接、系统采用金属密封。要保证系统的气密性。其它配件截止阀、减压阀、快速接咀都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材料。 氧气瓶15MPa减压通过高压减压和中压减压二道减压,实现低气压在氧气终端供人体呼吸。 氧气终端采用自封式快速插座,每个终端流量不10l -4 b.20M3/h ; 输出压力 0.4Mpa可调; 氧气终端流量不低于0.5L/mim.人。 3.6.3空气净化系统 避灾硐室除了要考虑供氧的问题,需要解决空气净化、降温除湿等问题,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3时,人员就会丧失活动能力。在密闭空间内,人体要消化食物,就会产生各种异味、臭味,排出的气体一旦积聚到相当程度并弥漫开来,都会引起人体不适。 A. 空气净化系统配置 空气净化装置由特定的化学药品封装在不锈钢柜制成的反应堆。将经过特别配比制成的药盘, 组装在独立的专用箱内。废气经下部孔口进入箱体, 经药盘反应后, 由上部孔口排出。 当井上压风管受破坏或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二氧化碳”数值显红色报警(检测值高于9999ppm时)、“氧气”数值显红色报警(检测值低于18)时,需启动医用氧气供氧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来完成硐室的循环供风。接通反应柜旁边的轴流风机电源,即启动空气净化系统,同时谨记关闭门边的新风开关和泛风开关,否则风量将外泄,硐室所得不到供风。 B. 空气净化系统技术参数 根据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我们在反应堆前端安装管道式风机,风量为1600m3/h,并配备风量调节开关,以确保反应速度。装置可以产生氧气供给呼吸,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去除空中的异味,反应堆起到空气净化和内部供氧双重功能。系统达到对CO2的吸收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能力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的性能。 反应堆在反应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对避灾硐室起到除湿作用。反应产生的热量和因人体呼吸升温的空气都将送入地热冷凝装置,地热冷凝装置是由数根U型冷凝管深埋地底组成,热空气通入冷凝管流出后温度将降至20-24度,保证了避灾硐室温度低于30℃以下。 图-5 空气净化装置 3.6.4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 为保证硐室内氧气含量在20~24 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5,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硐室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pa-500pa的正压状态。需要一套环境参数检测系统,来时时监测各个参数是否正常,异常报警提示开启供风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等。 A. 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配置 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是由黑匣子(集成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大气压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于一体的信号采集设备)、监控系统和LED显示器组成。它将记录避灾硐室实时情景,包括视频、音频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并在LED显示屏上显示这些数据,同时通过光纤传输到井上调度中心。地面应急救援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到避灾硐室内人员状况,为地面救援提供了第一手现场资料。 图-6 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原理图 为了防止避灾硐室缺氧后供氧系统不能及时打开,而发生窒息中毒事件,我们设计的生存空间安全参数监测系统,能准确检测空气中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当检测到氧气浓度下降到18.5以下,系统发出报警,提示相关人员加大避灾硐室的供风量,或者启动相应的供氧系统以提升氧气浓度。当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过0.0024、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以上时,提示加大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量,以降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确保避险人员的生命安全。 图-7 生存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原理图 3.6.5供电系统 避灾硐室内各系统需要稳定的供电,我们与电池厂家合作研究,制定一套超长时间连续供电方案,选用矿用备用电池、本安直流稳压电源,在井下供电系统破坏后,独立供给安全参数监测系统设备和应急灯供电96小时,保证了避灾硐室内各类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各电气设备均达国家安全标准。 3.6.6人员保障系统 硐室内按额定避灾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按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kJ/d人,饮用水不少于1.5 L/d人计算。 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min。 3.6.7排泄物处理系统 为解决人体生理排泄问题,在避灾硐室的一端设置一面积2.4m(同时供2人使用)的卫生间,卫生间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磁力密封防臭节水厕所,其特点 0.8升有水压或无水压水冲刷都能将粪便冲离便器进入下水道,下水道内的其它污水将粪便冲走,水流无阻力,自清洗能力强,无腐物沉积。所有的废物将通过三级化粪池发酵,废物经过逐级处理有利于废物的排放,最终通过排污泵将化粪池的废物排至避灾硐室外水沟,进入矿区污水处理系统。 3.6.8心理救援功能 考虑到发生灾变时人员的恐惧、失望、不安等心理压力, 我们在设计室内涂层颜色时,休息座椅、天花板、四周墙壁都做了特别的研究。 休息座椅选用银色,五座连体,在人员疲倦时可以躺着休息;室内照明选用节能灯,能达到很好的照明强度;硐室顶部喷绘蓝天白云色营造一个使人安心的、明亮的、稳定的、干净的避灾环境。 图-7 蓝天白云温馨设计 考虑“精神救援”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工控主机来播放音乐,并可以通过光纤网络收看节目,配备直通地面调度电话,可以第一时间和地面取得联系,保证救援的及时准确的同时,让所困人员可以和家人语音和视频联络。 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min。 3.6.9六大系统接入 硐室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硐室供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供风量大于0.3立方米/分钟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避灾硐室,硐室内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硐室生存环境参数检测的气体。视频。语音等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传输至井上,便于地面人员了解硐室情况,同时,硐室内人员可以了解硐室外灾害情况。 4.逃生路线设计 各采场内均设有两条通风、行人天井与上中段回风巷相通,天井内装有梯子,可以作为采场的安全出口。 在发生灾情后,人员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的撤离危险区域,不能准确的选址逃生路线,因此需要对逃生路线做详细设计,以正确引导人员安全撤离和迅速寻找到避灾硐室、救生舱。 最佳的救避灾路线例,不仅要安全可靠,还要求路径最短。灾变时期的避灾路线选择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正确判定发生灾变的地点,并分析灾变可能影响的区域,迅速组织、指挥人员的安全撤离。 (2)正确确定人员所在的位置、人员撤退的目的地;当不能直接撤出地面时,应首先进入避灾设施内,等待外部救援。 (3)避灾路线应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行动路线; (4)对于可能发生灾变的地点,在危险源管理制度中,应相应提供明确的避灾路线,并让该区域的人员牢记于心。 (5)为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井下人员能够有效开展自救互救行动,必须分别规定各类事故的避灾路线,避灾路线体系由引导绳、指示牌、声光引导设施组成。水灾避灾路线人员要撤离至井下最高处,火、瓦斯灾害的避灾路线,人员从发生灾害相反方向撤退至进风流中,冒顶或塌方灾害沿离地面或避灾硐室最近的线路撤离。 (6)在巷道的出入口或交岔点处应标明避灾线路。 确定了避灾路线后,在事故发生时,应采取一切措施保持避灾路线的通畅,不能随意变更避灾路线。对井下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避灾知识的教育,使其熟悉所在工作区域的避灾系统及避灾路线。 n 标志牌或者声光导引装置 (1) 在矿井巷道与交叉路口设立醒目、可以反光的各类指示牌,标注人员现在所处的位置、最近的出口或者避灾设施以及距离; (2)在巷道壁上布设有自发光或者反光的方向指示标示牌、反光条。 图逃生路线指示牌 图 反光条挂于巷道 (3)在出口、避灾设施、电话机等关键位置设立相应的指示牌、声光定位设施。 图 避灾设施指示牌 图通讯工具指示牌 (4)引导绳工作面巷道一侧有一条绳索,在发生险情不能辨认方向的时候,可以摸着这条绳索到达避灾设施。绳索上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圆锥形扶手,大头方向就是安全区域的方向。 5.紧急避险系统维护与管理 (1)企业应建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紧急避灾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2)紧急避灾设施内应悬挂或张贴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指导避灾矿工正确使用。 (3)企业应定期对紧急避灾设施及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并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部件或设备。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每天应对紧急避灾设施进行1次巡检,设置巡检牌板,做好巡检记录。 每月对配备的高压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力低于额定压力的95时,应及时更换。每3年对高压气瓶进行1次强制性检测,每年对压力表进行1次强制性检验。 每10天应对设备电源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每年对紧急避灾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 (4)经检查发现紧急避灾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维护处理。采掘区域的紧急避灾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停止采掘作业。 (5)企业应将了解紧急避灾系统、正确使用紧急避灾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灾系统,掌握紧急避灾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灾基本知识。 对紧急避灾系统进行调整后,应及时对相关区域的入井人员进行再培训,确保所有入井人员准确掌握紧急避灾系统的实际状况。 (6)每年开展1次紧急避灾应急演练。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涉及国家秘密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7)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压风自救系统 1.压风自救系统作用 压风自救系统利用矿井的压风风源,在矿井发生灾变情况时,利用风压自救装备及时向灾区提供新鲜空气,使受灾害威胁的人员达到安全自救的目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主要适用于下列方面 1、当井下发生CO、炮烟中毒等事故,自救器失效或人员来不及使用自救器; 2、采掘工作面突然停风、停电,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浓度升高,巷道较长,人员不能迅速安全地撤出,充分利用压风系统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充分的氧气; 3、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且冒顶量大,冒落矿岩堵塞巷道全断面,风筒被压埋,冒顶区以内无风; 4、与自救器配合使用,作用相同,互为补充; 5、遇到其他事故或灾害时紧急自救使用。 2.压风自救系统的构成 压风自救系统主要是用于事故时遇险人员避灾自救的设施,该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井下压风管路(送气管路、三通及阀门、油水分离器等)、压风自救装置(包括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开关等部件及防护袋或面罩)等组成。一般要在地面建立压风机房。 3.压风自救系统建设要求 (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根据安全避险的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可以与生产压风系统共用。 (2 压风自救系统应进行设计,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建设。 (3 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应安装在地面,并能在10min内启动。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地面难以保证对井下作业地点有效供风时,可以安装在风源质量不受生产作业区域影响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的井下地点。 (4 压风管道应采用钢质材料或其他具有同等强度的阻燃材料。 (5 压风管道敷设应牢固平直,并延伸到井下采掘作业场所、紧急避险设施、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主要地点。 (6 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进风巷道的压风管道上每隔200~300m应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7 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的压风管道上应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向外每隔200~300m应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有毒有害气体涌出的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的压风管道上应安设压风自救装置。 (8 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的压风管道上应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9 压风管道应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内,并设置供气阀门,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应为0.1~0.3MPa,供风量每人不低于0.3m/min,连续噪声不大于70 dBA。 (10 压风自救装置、三通及阀门安装地点应宽敞、稳固,安装位置应便于避灾人员使用;阀门应开关灵活。 (11 主压风管道中应安装油水分离器。 (12 压风自救系统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13 压风自救系统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系统设计 (1)按要求选定在-179m、-230m、-290m、-350m、-395m、-410m中段建设“压风自救系统”。 (2)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地面,并能在10min内启动。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地面能保证对井下作业地点有效供风。压风管道采用钢质材料 并且已全部连接到作业点,按要求在每个安装点安装一个三通和阀门加一个“压风自救装置”就能够满足作业人员需求。 注甲方负责风管的敷设到位,及三通、阀门和压风自救装置的安装施工,我方选派项目经理现场指导施工,三通、阀门和压风自救装置等工程由乙方设计。 4.压风自救系统安装 风压自救系统及装置要安装在地点宽敞、支护良好的人行道侧。在井下要有明显的标志,个体自救设施色彩要明亮,便于遇险矿工在紧急情况下寻找。包括压风管路、硐室风门应为白色或黄色或黏贴荧光带,并设置指示牌。指示牌标明自救设施的位置、数量,便于避难人员做出决定。压风自救装置下面要便于人员站立、停靠,不得有水沟无盖板盖板不齐全的现象。接入避难硐室的装置,要考虑座椅及停靠地点的高度及位置,安装压风自救系统装置。压风自救装置阀门扳手要同一方向且平行于巷道,装置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自救装置上的矿尘要及时清理,装置下面或管路上不得堆放杂物。 根据建设要求,在人员疏散集中地、避险设施等主要地点应安设压风自救装置,有毒有害气体涌出的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的压风管道上应安设压风自救装置。 5.系统布点 生产中段 压风自救装置(ZYJ) -170m 7组 -230m 6组 -290m 5组 -350m 7组 -395m 9组 -410m 8组 总计 42组 6.压风自救装置 压风自救装置是一种火灾防护自救装备,安装在压风管道上,通过面罩向使用人员提供新鲜空气的装置。具有稳定调压、手动节流、四级过滤、二级消音、油水分离等六种功能,过滤空气中油污及超细颗粒物,去除有机气体及异味。使用卫生、无毒的医用口鼻面罩为用户提供D级品质的空气。 压风自救装置在矿山井下;公路隧道、铁路隧道路;高楼大厦等安装使用。在面对火灾带来的毒气、烟雾时,遇险人员可以迅速戴上口鼻罩进行自救。避免了中毒的危险,保证人生安全。 6.1 压风自救装置功能 井上高压风通过压风钢管输送至井下,经压风自救器减压、消音、过滤、油水分离、净化处理后输送给人员呼吸。安装在避灾硐室、救生舱或有人工作的场所。在井下发生灾变时,遇险人员可以迅速戴上口鼻罩进行自救。 6.2性能参数 方便快速扩展,能根据作业人员快速、灵活增加呼吸端口。 复合消音装置,消音效果好。 四层滤芯,过滤净化效果极佳。 稳定的调压装置、均速输送舒适、安全、卫生的空气。 具有稳定调节压力、手动流量调节、排水、防尘、干燥等多种功能。 6.3技术参数 A. 系统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