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pdf
第3 7 卷第3 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 0 1 .3 7N o .3 2 0 0 8 年5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M a y2 0 0 8 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 吕大炜1 ,李增学1 ,房庆华1 , 吴立荣2 ,刘海燕1 ,李文涛3 ,刘晓丽3 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 6 6 5 1 0 ; 2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 6 6 5 i 0 , 3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 5 7 0 1 5 摘要为了研究济阳坳陷煤成气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运用沉积学、岩石学等方 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电镜、岩石薄片观察等实验手段,在详细研究测井、钻井资料的基础上,分 析了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空间展布特点.结果表明研 究区上石盒子组发育着以中、粗砂为主的河道充填相砂体,其成熟度较高、分布广泛,是煤成气的 主要储集层;砂岩储层孔隙度比较低,且随着埋深增加呈指数降低趋势,砂岩储层渗透率较差,总 体上属于特低孔低渗透率储层;砂岩储层填隙物以黏土杂基最为常见,含少量硅质、钙质、自生黏 土胶结物等;由于本区成岩作用强烈,砂岩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不发育,以次生为主;储层主要分 布在惠民凹陷、车镇凹陷东部、沾化凹陷西北部的孤北地区和东营凹陷部分地区. 关键词济阳坳陷;储层;孔隙度;渗透率 中图分类号T E1 2 2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0 - 1 9 6 4 2 0 0 8 0 3 0 3 8 9 - 0 7 C o a lG a sS a n d s t o n eR e s e r v o i ro f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o fP e r m i a n 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L VD a w e i l ,L IZ e n g x u e l ,F A N GQ i n g - h u a l ,W UL i - r o n 9 2 , L I UH a l y a n l ,L IW e n - t a 0 3 ,L I UX i a o l i 3 1 .C o l l e g eo f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2 6 6 5 1 0 ,C h i n a ;2 .C o l l e g e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2 6 6 5 1 0 ,C h i n a ; 3 .S h e n g l iO i l f i e l dC o .L t d ,S i n o p e c ,D o n g y i n g ,S h a n d o n g2 5 7 0 1 5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s t u d yt h ec o a lg a sr e s e r v o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s p a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o m p a c ts a n d s t o n e ,u s i n gt h es e d i m e n t a r ya n dl i t h o l o g ym e t h o d ,a n dt h es c a n n i n ge l e c t r i cm i c r o s c o p e ,t h er e s e r v o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t h o l o g ya n dm a t e r i a la n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c o m p a c t s a n d s t o n eo f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w e r ea n a l y z e di nd e t a i lb a s e do n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w e l la n dw e l l l o g g i n g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m a i nr e s e r v o i ra ret h er i v e r c h a n n e ls a n d s t o n e sw h i c ha r em a i n l yc o a r s es a n dt om e d i u ms a n d b o d y .T h es a n d s t o n ei so f h i g hm a t u r a t i o nd e g r e ea n dw i d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o fb u r i a ld e p t h ,t h ep o r o s i t y i sr e d u c e dw i t he x p o n e n t i a lf u n c t i o n ,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b e c o m ew o r s e ,w h i c hb e l o n g st ot h e r e s e r v o i ro ft h ew o r s tp o r o s i t ya n dw o r s ep e r m e a b i l i t y .T h ef i l l i n gi ns a n d s t o n er e s e r v o i ri s 收稿日期2 0 0 7 0 5 3 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项目 2 0 0 3 C B 2 1 4 6 0 8 作者简介吕大炜 1 9 8 0 一 ,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储层沉积学方面的研究. E .m a i l l v d a w e i 9 5 1 6 3 .C 0 1 T IT e l 0 5 3 2 8 6 0 5 7 9 3 9 万方数据 3 9 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7 卷 c l a yh e t e r o b a s e ,i n c l u d i n gal i t t l eo fs i l i c a ,c a l c a r e o u s ,a u t h i g e n i cc l a yc e m e n ta n dS Oo n .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t e n s i v es y n g e n e s i s ,t h ep o r es p a c ei sm a i n l ys e c o n d a r y .S a n d s t o n er e s e r v o i rd i s t r i b u t e si nH u i m i ns a g ,e a s to fC h e z h e ns a g ,G u b e ia r e ao fs o u t hZ h a n h u as a ga n dp a r to f D o n g y i n gs a g . K e yw o r d s 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r e s e r v o i r ;p o r o s i t y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煤成气已经具有相当长的研究实践,国内外研 究人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1 - 6 ] .近年来,随着研究 深入,致密砂岩作为一种特殊气藏储集层,已在常 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实际中发现并进行了一定 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王群 1 9 9 4 等针对于大 庆地区深部致密砂岩的岩性复杂、物性差等特点, 提出了一套气层测井判别方法[ 7 1 ;吴志均等 2 0 0 3 在研究川西砂岩气藏时,利用试井曲线特征及解释 结果,将压裂后的裂缝分为4 类,从裂缝长度和裂 缝导流能力等方面对压裂效果进行了评价[ 8 1 ;李增 学等 2 0 0 6 研究济阳坳上石盒子组陷奎山段、万山 段和孝妇河段煤成气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结 合层序地层学方法,最终得出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 成气储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河流相及湖泊滨岸相 砂岩沉积,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 6 ] .以上有关致密 砂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但煤成气成 藏机制不同于石油天然气气藏特征,特别是在致密 砂岩中成藏,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因此,深入研究 煤成气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机理,在理论上 和实践上获得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 值.目前,储集在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内的煤成气 藏很少见,其成藏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而且这类煤 成气藏的储集层位与源岩之间相隔了多个“砂组”. 这样,气的运移通道及其运移机理成为人们关注的 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其砂岩储集机理,查明煤成气 在致密层系中运、储、盖及成藏的特殊机制,分析致 密砂岩储层平面展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 意义. 1地质概况 渤海湾盆地组成部分的山东地区,占生界煤系 发育,尤其足上古生界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地层分布 范围广、厚度较稳定.同属渤海湾盆地的华北苏桥、 大港乌马营及中原文留地区均已发现以古生界煤 系地层为烃源岩的煤成气田[ 9 ] .济阳探区与这些地 区的地质背景相似,具备形成煤成气田 藏 的基本 条件.目前已在沾化凹陷渤9 3 、义1 5 5 井区、惠民 凹陷南坡曲古1 井和孤北区发现煤成气藏.该地区 煤成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以山东济阳地区 上石盒子组煤层气砂岩储层为例,分析了煤成气砂 岩储层沉积及岩石学特点,初探砂岩储层物特征和 其空问展布. 济阳坳陷位于山东东北部,是渤海湾盆地内为 埕宁隆起和鲁西隆起所挟持的向西收敛向东撒开 的、近东西走向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属于渤 海湾复式块断盆地的一部分,为一典型的新生代 “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盆地.其北部以埕宁隆起为 界,与黄骅盆地相邻;南部是鲁西隆起区;东临渤 海,西与临清块断盆地相连.坳陷内部发育有四排 凸起和三排凹陷.四排凸起依次为埕子口突起一 庆云凸起;义和庄凸起一无棣凸起一宁津凸起;陈 家庄凸起一滨县凸起;青城凸起一广饶凸起.凸起 之间三排凹陷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车镇凹陷、沾 化凹陷、惠民凹陷、东营凹陷[ 3 q J . 2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由一系列陆相沉积序列 构成,即足在大规模海退时间导致盆地性质发生根 本性改变后的陆相河流一湖泊沉积充填序列.由于 后期构造作用强烈,研究区内的二叠系尤其是上部 地层保存不全,呈零星分布.通过对其沉积相研究, 研究区石盒子组沉积相可划分为2 种类型河流 相、湖泊相.不同的沉积相又可以划分多种沉积亚 相,不同沉积亚相可以划分不同沉积微相哺j . 见表 1 、图1 . 表1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沉积相类型表 T a b l e1 D e p o s i tf a c i e st a b l eo fU p p e r S h i h e z i f o r m a t i o n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万方数据 第3 期吕大炜等;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 3 9 1 自然电位 岩心柱状电阻率 沉积微相沉积体系 蔓盎 /。f 泛滥湖泊 越岸相 泛滥平原 决口扇 决口扇 河道充填 泛滥平原 河 流 决口扇 堤岸 沉 决口扇 积 决口扇 体 一 , 泛滥平原 系 _ b ] 亡盈 二∑ I ~、、 、,、,.、,J ] 【j E Ⅲ 卒 一 ● l l ▲ ..1 一I 土 决口扇 泛滥平原 河道充填 .... / l ‘ j ⋯、 、 ●⋯●●●‘ 图1河流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特征 孤北古2 井、上石盒子组 . F i g .1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i v e rs e d i m e n t a r ya n dw e l l l o g i n g G B G 2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 田日囡口日 含砾砂岩含砂泥岩铝质泥岩泥质砂岩泥岩 3 储层岩石学及组成成分特征 3 .1 结构成熟度及粒度分析 碎屑岩的改造程度不但反映在成分上,也反映 在结构上.济阳坳陷地区上石盒子组砂岩主要是以 石英砂岩为主,含少量的长石砂岩、岩屑砂岩.通过 对济阳坳陷孤北古1 井、孤北古2 井等1 0 多口井 研究及前人分析[ 2 1 发现上石盒子组奎山段砂岩储 层以中砂、粗砂为主,砂岩的磨圆度绝大多数为次 棱角状,其次为次棱角一次圆状,结构成熟度比较 高. 平均粒径 M z 是粒度分析中反映粒度分布集 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参数,分选系数 S o 表示颗粒 析,可以认为湖泊三角洲平原相砂岩平均粒径比 较小,在0 .8 1 7 ~1 .4 1 3 之间,分选性系数在1 .6 1 0 ~1 .6 8 8 之间;其次为河道充填相沉积砂岩,平均 粒径在0 .9 9 8 ~1 .4 5 4 之间,分选性系数在1 .6 2 5 ~1 .8 4 1 之间;最大为决口扇与越岸相沉积,平均 粒径达到了2 .6 6 9 ,分选性系数达到了2 .6 6 6 .综上 所述,分选性好或差与沉积微相、粒度有关,粒度粗 的砂岩较粒度细的砂岩分选较好,总体分选性为 好一中等,其中河道充填,三角洲平原砂体砂岩较 决口扇与越岸砂体砂岩分选好.详细情况见表2 . 应用概率累积曲线图建立沉积环境的典型模 式,这一成果是维谢尔 V i s h e r ,1 9 6 5 ,1 9 6 9 提出来 的.不同沉积环境其砂质沉积物粒度概率图特征不 同,这对鉴定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的意义.在研究 区,河道充填沉积物为中粗砂岩,粒度概率图主要 特点是悬浮次总体比较发育,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 的交截点在2 .o ~3 .0 ≯之闷,跳跃组分的C .T .为 0 ~一1 .0 妒,跳跃组分的倾斜在6 0 。~6 5 。范围内, 具正的偏度和很尖锐的峰态 图2 a 中的孤北古2 井①,②,③ .泛滥平原沉积物粒度概率图跳跃 组分分2 段,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交截点在2 .0 ~ 3 .0 妒之间,跳跃组分C .T .为0 ~2 .0 妒,跳跃组分 的倾斜在4 5 。~6 5 。范围内,具正的偏度和尖锐峰态 图2 b 的孤北古3 井①,② .河道边滩沉积相组 合为中细砂岩,跳跃组分分两段,跳跃组分与悬浮 组分的交截点在2 .0 - - 3 .09 ,跳跃组分C .T .为0 ~O .5 妒,跳跃组分的倾斜在4 5 。~6 5 。范围内,具正 的偏度和很尖锐的峰态 图2 c 中的孤北古3 井③, ④ .决口扇沉积物含中细砂岩,跳跃组分分2 段, 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的交截点在0 ~2 .5 妒之间, 跳跃组分C .T .0 ~一1 .09 ,跳跃组分的倾斜在 4 5 。- - - 6 5 。范围内,具正的偏度和尖锐峰态 图2 d 中 大小的均匀程度.通过对上石盒子组奎山段砂岩分 的孤北古1 井①,②,③ . 表2 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砂岩粒度特征表 T a b l e2S a n d s t o n eg r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万方数据 3 9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7 卷 口 a 河道沉积 孤北古2 井 9妒伊 b 泛滥平原相 孤北古3 井 c 河道边滩沉积相组合 孤北古3 井 d 决口扇沉积 孤北古1 井 图2不同沉积相粒度概率曲线 孤北古1 ,2 ,3 井,上石盒子组 F i g .2P r o b o b a t i l i t yc r u v eo f d i f f e r e n td e p o s i tf a c i e s w e l lG B G l ,2 ,3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 3 .2 碎屑矿物 1 石英.本区石英含量比较高,最高达9 0 %, 碎屑石英主要为单晶石英,常见多晶石英,含少量 燧石.单晶石英大部分来自岩浆岩,少量来自沉积 岩和变质岩. 图3 a . 2 长石.砂岩中长石含量一般不太高,所见 长石多为钾长石类,如正长石、微斜长石和条纹长 石,斜长石主要为来自岩浆岩的中酸性长石.长石 常遭受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次生变 化,碳酸盐化强烈的斜长石可全部或大部分发生变 m m m 化,仅保留长石碎屑的假象 图3 b .长石受压实作 用的影响,常发生塑性和脆性变形,表现为双晶弯 曲、凹凸接触、破裂成碎粒状等. 3 岩屑.砂岩中岩屑组分较为复杂,在山西 组和下石盒子组,岩屑以燧石最为常见,上石盒子 组不常见,其次为泥岩岩屑. 图3 c 4 重矿物.重矿物碎屑少见,已鉴定出的有 绿帘石、磷灰石、电气石、十字石、石榴石等稳定矿 物,以绿帘石 主要来自于火山变质岩 较为常见. a 石英 b 长石 c 岩屑 图3碎屑矿物特征 F i g .3 C h a r a c t e ro fe l a s t i cm i n e r a l s 3 .3 填隙物 碎屑岩的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在研究 区,填隙物以黏土杂基最为常见,另有少量硅质、钙 质、自生黏土胶结物 见图1 .根据对研究区内石 a J 黏土杂基 炭一二叠系砂岩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的观察、岩石的 胶结程度比较高,尤其胶结物主要是铁方解石、铁 白云石、黏土矿物,硅质胶结次之.强烈的胶结作用 使砂岩的物性变的很差. b 砂基与方解石 c 自生绿泥石 d 自生高岭石 图4填隙物特征 F i g .4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i l l i n g 1 杂基.本区砂岩中杂基含量普遍在7 %左 右.杂基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细粉砂,黏土杂基多 发生重结晶,呈显微鳞片结构 图4 a ,环绕碎屑物 质或平行定向分布,属正杂基.在某些巨粒砂岩中 也可看到与主要碎屑颗粒粒度相差悬殊的细粒或 极细粒砂,从水动力特征看,也属杂基 图4 b . 舯彤“%如∞∞∞加2叭Ⅲ 哪螂g 9 9 7 5 3 , n n ∞ 万方数据 第3 期吕大炜等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 3 9 3 2 胶结物.胶结物成分以硅质、钙质和绿泥石 质较为常见.硅质胶结物主要呈次生加大、粒状自 生石英和微晶一隐晶质玉髓3 种形式产出;钙质胶 结物呈泥晶、细粒粒状和连生结构3 种形式产出; 自生绿泥石则常以薄膜状环绕碎屑颗粒分布,应属 成岩作用早期的产物 图4 c ;自生高岭石在扫描 电镜下常呈书册状、假六方片状晶体 图4 d . 3 .4 砂岩储集体微观孔隙结构 据铸体薄片、岩矿薄片和电镜资料,分析表明 其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本区储集空间类型主 要有以下3 种 1 粒问孔隙.研究区砂岩成岩作用强烈,原 生粒问孔保存较少,大部分的粒问孔隙是由于后期 溶蚀作用形成的.这种次生的粒间孑L 隙是由充填在 粒问孔隙之问的杂基或胶结物后期经溶蚀作用形 成.根据李增学[ 3 3 等人研究观点,研究区内砂岩原 生孔隙按孔径的大小可分为3 种 a .正常粒问溶孔,其孔隙分布于颗粒和颗粒 之间,由粒问充填物 杂基和胶结物 溶蚀而成,溶 蚀作用一般不涉及到颗粒,孔隙边缘较规则,孔隙 与孔隙之间的喉道较狭窄;正常粒间溶孔基本反映 出了沉积时空间大小和形状,与原生孔隙结构完全 相同. b .缩小的粒间溶孔,其结构如同缩小的原生 粒问孔隙,次生正常粒间孑L 隙和粒间孑L 隙在进一步 成岩过程中,发生了颗粒变形,颗粒接触处发生了 化学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使粒间溶孔较容易变 形缩小而造成的. c .扩大的粒问溶孔,该种孑L 隙主要分布于颗 粒之间,但其范围已扩大到颗粒,由粒问填隙物和 颗粒边缘部分溶蚀而成,孔隙和孔隙之问喉道较 宽,许多孔隙相连成片,这类孑L 隙是在上一类孔隙 的基础上进一步溶蚀演化而来的.按填隙物的不同 可分为3 种粒间方解石溶蚀孔、粒间白云石溶孔、 泥质杂基中的溶孔. 2 粒内孔隙.粒内孑L 隙全是次生成因,主要 由长石、云母、岩屑、菱铁矿等不稳定颗粒内部溶蚀 形成的,主要发育在长石碎屑中,是长石颗粒沿解 理面溶蚀产生的.若颗粒和晶体被完全或几乎完全 溶蚀则形成铸模孔,它保留了原来颗粒的外形特 征,铸模孔的外源保存了一层泥质包壳,孔隙中间 有时残留一些溶解残余物质. 3 微孑L 隙和裂隙.微孔隙指长石、伊利石、绢 云母被溶蚀后,所形成的高岭石之问的微孔隙,有 片状,管状、不规则状等形态.裂隙均为次生成因, 包括岩石内和颗粒内裂隙2 种,前者规模较大,后 者规模较小,多为微裂隙.二者皆可划分为岩石内 裂隙和粒内裂隙. 4 ’储层物性特征 据大量岩心物性资料分析 图5 ,研究区孔隙 度在1 .2 %~1 1 .6 %之间,平均5 .7 6 %,孔隙度大 部分小于6 %.渗透率在0 .0 1 1 0 _ 3 ~0 .6 7 5 1 0 _ 3 9 m 2 之间,平均0 .1 6 2 1 0 _ 3p m 2 ,综合以上研 究,该储层属于特低孔低渗透率型储层. 4 0 莲3 0 釜 鑫2 0 删 缸1 0 】 .7012345 6 7 8 91 0 1 1 1 20 0 .10 .20 .3 0 .4 0 .50 .6 0 孔隙度,%渗透率门0 - 3 岬‘2 图5济阳坳陷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孤北古1 ,2 ,3 井,上石盒子组 F i g .5 D i s t r i b u t i o nm a po fp o r i t y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i n 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G B G l ,2 ,3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 4 .1 孔隙度与埋深关系 地温与压力受到埋藏深度的控制,在不同温度 与压力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成岩产物.一般情况下, 埋藏在25 0 0 ~50 0 0m 之问,成岩度中等一强,储 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多形成低渗致密储层[ 1 州.研究 区内石盒子组砂岩普遍埋藏在36 0 0m 以下,根据 大量的岩心资料分析,孔隙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 低 图6 a ,在36 0 0m 以下的孑L 隙度与埋深呈指数 形式降低. 孔隙度/% 3 6 0 0 3 8 o 吕 越 嫩 糖4 0 0 0 到 童 , 莹 谆 熠 璐 O .7 0 .6 0 .5 O .4 O _ 3 0 .2 O .1 a 孔隙度与埋深关系 0 24681 0 1 2 孔隙度/% b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图6孔隙度与埋深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F i g .6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r o s i t ya n dd e p t h ,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r o s i t ya n dp e m e a b i l i t y 万方数据 3 9 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7 卷 4 .2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渗透率随着孔隙度增大,存在着增加的趋势. 在常规储层中,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关系,而在低孑L 低渗透率储层中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正相关关系不强[ 1 引.如图6 b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 由于本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非常强烈,大量孔隙 是由于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等溶解或部分溶解后形 成的,其孔隙小,呈分散状态,连通性差. 4 .3 砂体粒度中值与孔隙度、渗透率关系 反映粒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是砂体粒度中值 M z ,即碎屑物质的粒度分布一般是趋向于围绕 着一个平均数值,该数值就是粒度中值或平均粒 径.该指标受2 个因素控制1 沉积物介质的平均 动力能;2 来源物质的原始大小.而砂岩的孔隙度 取决于粒度组分、排列方式及胶结物的数量和成 分.砂一粉砂岩的有效孔隙度随粒度中值的增大而 升高.粒度中值和分选性对渗透性的影响更大.粒 度越细,分选越差,渗透性就越低.对于以残余原生 孔隙或粒间孔为主的储层来说,砂岩的粒度均值与 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度关系密切,随着砂岩颗粒的 粒度增大,分选性变好,孑L 隙度和渗透率逐渐增 高[ 1 引.统计表明 图7 ,该区孔隙度与粒度中值、渗 透率与粒度中值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1 0 ’8 善6 菇 酶2 00 .20 .40 .60 .8 粒度中值 0 0 渗透率 图7粒度中值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 F i g .7 R e l a t i o n so ft h eg r a n u l i t ym e d i u m a n dp o r o s i t y ,p e m e a b i l i t y 5 砂岩空间展布 由于后期剧烈构造变化造成二叠系上石盒子 组顶剥蚀严重,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砂岩平面分布 比较零星 图8 .其中,在惠民凹陷比较发育最好, 分布广泛,最厚达8 0 m 以上 高参1 井、曲古2 井 ,而在沾化凹陷、车镇凹陷、东营凹陷砂岩不太 发育,分布局限,仅分布在沾化凹陷东北部 孤北古 1 、2 、3 井 、车镇凹陷东部 沾1 3 井 以及东营凹陷 北部 王1 1 0 井 . 图8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砂岩平面分布 F i g .8 S a n d s t o n ep l a 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济阳坳陷内上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着湖泊三角 洲滨岸相砂体、河道充填相砂岩体、决口扇砂体,其 中,河道充填相砂体分布广泛,多为含砾砂岩.砂体 颗粒磨圆度差,分选性中等,分布于河道下切底部 不整合面处,底部具有明显的冲刷界面,呈现透镜 状展布 图9 ,砂体规模大,为较厚的煤成气储集 层.决口扇相砂体是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岩体形 态呈舌状,向河漫平原方向变薄、尖灭,剖面呈透镜 状,亦可为煤成气储集层.由于三角洲滨岸相沉积 砂体分布相对较小,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因此储集 性相对比较差. 图9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砂岩剖面分布 F i g .9 S a n d s t o n ec r o s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u p p e r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nJ i y a n gd e p r e s s i o n 6 结论 1 研究区内上石盒子组沉积体系为河流一湖 自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相为河流相和湖泊相,按照 沉积环境不同相应划出了沉积亚相及沉积微相; 2 研究区内砂岩以石英砂岩为主,含少量的 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主要为河道充填相砂岩,砂 万方数据 第3 期 吕大炜等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 3 9 5 岩的磨圆度主要为次棱角状,结构成熟度高;填隙 物主要为黏土杂基,少量钙质、硅质胶结物等; 3 砂岩储层中的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孔隙、 粒内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其中,原生孔隙不发育, 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及裂缝均以次生为主,储集空 间主要是以次生孔隙为主; 4 研究区内上石盒子组砂岩孔隙度较低、渗 透率较差,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与随埋深增加呈指 数降低趋势,而与渗透率正相关关系不强;孔隙度 与粒度中值、渗透率与粒度中值呈正相关关系.综 合评价该区储层为特低孑L 隙低渗透率储层; 5 济阳坳陷内上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着河道充 填相砂体、湖泊三角洲滨岸相砂体、决口扇砂体.从 岩性变化和砂岩平面分布来看,河道充填相砂体分 布广泛,易形成较厚的储集层,其次决口扇砂体也 可作为煤成气储层;平面上由于构造演化造成剥蚀 严重,砂岩呈现零星分布,惠民凹陷砂岩发育比较 好,而在沾化凹陷、车镇凹陷、东营凹陷砂岩不太发 育,只是个别区域发育比较好. 参考文献 。I ‘E I C H M U L L E RM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o a l l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i e st Og e o l o g y - - ar e v i e w1 1 J 3 .B u l l e t i nD e s C e n t r e sD eR e c h e r c h e sE x p l o r a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E L F 二 Aq u i t a i n e ,1 9 8 1 ,5 2 4 9 1 5 3 4 . W A I T E RB ,A Y E R SJ R .C o a l b e ds y s t e m s 。r e s o u r c e sa n dp r o d u c t i o na n dar e v i e wo fc o n t r a s t i n g c a s e sf r o mt h eS a nJ u a na n dp o w d e rr i v e rb a s i n s [ J ] .A A P G ,2 0 0 2 ,8 6 1 1 1 8 5 3 1 8 9 1 . 戴金星,戚厚发,王少昌,等.我国煤系的气油地球 化学特征、煤成气藏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F M ] .北 京石油地质出版社,2 0 0 1 .I 。 杨俊杰,胡朝元,石宝衍,等.煤成气地质研究1 1 M 3 . 北京石油地质出版社,1 9 8 7 . 张新民,庄军,张遂安.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 价1 1 M 3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 . 李增学,刘华,余继峰,等.山东济阳石炭一二叠系 煤成气储层沉积研究[ J ] .沉积学报,2 0 0 6 。2 4 4 5 0 5 - 5 1 0 . L IZ e n g - x u e ,L I UH u a ,Y UJ i - f e n g ,e ta 1 .S t u d yo f c o a l - f o r m e dg a sr e s e r v o i rs e d i m e n to fC a r b o n i c - P e r - m i a ns y s t e mi nJ i y a n gS h a n d o n g 口] .A c t aS e d i m e n t o l o g i c aS i n i e a 。2 0 0 6 。2 4 4 5 0 5 5 1 0 . r 7 3 王群,宋延杰,张淑梅.大庆地区深部致密砂岩气 层识别方法[ J 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 9 9 4 ,1 8 2 2 2 2 5 . W A N GQ u n ,S O N GY a n - j i e ,Z h A N GS h u - m e i .T h e s t u d yo nt h em e t h o d su s e dt od e l i n e a t et h ed e e pt i g h t g a sb e a r i n gs a n d si nD a q i n go i lf i e l d l l J 3 .J o u r n a lo f D a q i n gP e t r o l e u mI n s t i t u t e ,1 9 9 4 ,1 8 2 2 2 - 2 5 . 1 1 8 3 吴志均,唐红君。安风山.川南新场致密砂岩气藏层 理缝成因探讨1 1 J 3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3 ,3 0 2 1 0 9 1 1 1 . w UZ h i - j a n ,T A N GH o n g - j u n 。A NF e n g - s h a n . C a u s e s eo fb e d d i n gf r a c t u r e so ft i g h ts a n dg a s r e s e r - v o i ri nX i n c h a n g ,w e s tS i c h u a nr e g i o n l l J ]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2 0 0 3 ,3 0 2 1 0 9 - 1 1 1 . [ 9 ] 朱炎铭,秦勇,王猛,等.黄骅坳陷石炭一二叠纪 煤成烃演化的构造控制1 1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6 ,3 5 3 2 8 3 - 2 8 7 . Z H UY a n - m i n g ,Q I NY o n g 。W A N FM e n g ,e ta 1 . T e e t o n i ec o n t r o lo nt h eh y d r o c a r b o n - g e n e r a t i o ne v o - l u t i o no fp e r m o - e a r b o n i f e r o u sc o a li nH u a n g h u ad e - p r e s s i o nV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