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矿区开采沉陷分析与损害评价.pdf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目录 I 目 录 1 绪论 ......................................................................................................................................... 1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的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2 1.2.1 开采沉陷预计研究动态 ............................................................................................ 2 1.2.2 开采沉陷损害评价研究现状 .................................................................................... 3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4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1.3.2 技术路线 .................................................................................................................... 4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 5 2.1 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 5 2.1.1 概率积分法计算公式 ................................................................................................ 5 2.1.2 最小二乘法求取预计参数 ........................................................................................ 6 2.2 开采沉陷预计软件简介 .................................................................................................. 8 2.3 沉陷区开采损害评价依据 .............................................................................................. 9 2.3.1 评价因子 .................................................................................................................... 9 2.3.2 评价指标 .................................................................................................................... 9 2.4 本章小结 ....................................................................................................................... 12 3 下沟煤矿开采沉陷及损害评价 ........................................................................................... 13 3.1 矿区概况 ........................................................................................................................ 13 3.1.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13 3.1.2 井田地质条件 .......................................................................................................... 14 3.1.3 观测站布设 .............................................................................................................. 14 3.2 规则网格点设计 ............................................................................................................ 15 3.2.1 设计原理 .................................................................................................................. 15 3.2.2 部分代码 .................................................................................................................. 16 3.3 预计点位的选取 ............................................................................................................ 17 3.4 沉陷区开采沉陷分析与损害评价 ................................................................................ 19 3.4.1 单一工作面开采时地面建筑物移动变形分析 ...................................................... 19 万方数据 目录 II 3.4.2 多工作面开采时地面建筑物移动变形分析 .......................................................... 27 3.5 不同推进距离下对高速公路的影响研究 ................................................................... 35 3.6 开采沉陷区地形特征演变分析 .................................................................................... 38 3.7 本章小结 ....................................................................................................................... 40 4 研究区沉陷损害治理途径 ................................................................................................... 41 4.1 沉陷区土地的整治 ........................................................................................................ 41 4.2 地表建(构)筑物的维护方案 .................................................................................... 42 4.2.1 铁路线的维护 .......................................................................................................... 42 4.2.2 公路的维护 .............................................................................................................. 44 4.2.3 公路桥涵的维护 ...................................................................................................... 45 4.2.4 采动建筑物的维护 .................................................................................................. 45 4.3 本章小结 ....................................................................................................................... 46 5 结论与展望 ........................................................................................................................... 47 5.1 结论 ................................................................................................................................ 47 5.2 展望 ................................................................................................................................ 47 致 谢 ........................................................................................................................................ 48 参考文献 .................................................................................................................................. 49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54 万方数据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我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在世界上名列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产煤大国,在国内一次性 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超过了 70。因此,在人类社会活动以及社会高速发展中,煤炭 资源的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后期至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 资源的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 需对沉陷区的稳定性进行预计,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开采沉陷 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灾难。西部矿区的开发对矿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矿区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的危害,开采损害已成为西部矿区,或者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需解决的 重大问题。因此,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提髙矿井经济收益的同时,对沉陷区内 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生态恢复,最大程度的减小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显得尤 为重要。 西部的黄土矿区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区地貌特征,地形地貌相当复杂,垂直节理发 育,水资源极度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年来,因地下开采引起的 一系列环境破坏问题,已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和我国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陕西省 2009 年矿山地质调查报告显示,神府矿区开采煤矿造成的采空区达 289.7km2,已引发地面塌陷共计 48 处,塌陷面积达到 40.3km2,其主要分布在神木县的 尔林兔、麻家塔、店塔等乡镇,府谷县主要分布在府谷、木瓜、三道沟、庙门沟等镇。 据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彬县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彬长矿区在 2009 年以前因为煤 炭开采引起地面塌陷 9 处,塌陷的面积达到 1.94km2。近年来,随着大佛寺、亭南等大 型煤矿的生产,所引起的塌陷面积也随之增加,塌陷区内的建筑物、土地、公路,铁路 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于西部黄土沟壑区, 地下开采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比平原地区更为严重, 通过对带有特殊性的黄土矿区的开采沉陷研究,不仅丰富了开采沉陷学的理论体系,更 是对工程实践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研究出的成果对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的 引导,可使地下开采所引起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对沉陷区的开采损害评价及分 析,显得尤为重要,对人类工程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方数据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1.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来推进社会的 发展,但留下的采空区无人整治,产生的地表移动变形对当地的生态坏境造成了很大破 坏,甚至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威胁。近几年来,矿产资源大量的开采所引发的地表移 动变形,不仅对沉陷区内的生态坏境,建筑物、道路和铁路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这 些企业也将面临巨额的赔偿款。 更重要的是整个矿区的人民生产活动也会受到开采沉陷 的影响。 随着煤矿大量开采,当采空区不及时得到处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大范围 坍塌,这不仅会造成沉陷区内土地农作物的破坏、地下水污染、房屋产生裂缝、生态环 境的严重破坏,还会给采空区影响范围内的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以及地表的稳定 性带来极大威胁。煤炭的采出直接造成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发生移动变形,对影响半径范 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破坏[1],给人类带来众多危害,开采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亟待 解决。 以上分析表明,开采沉陷可以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危害,因此,建立开采沉陷区 的不同地物开采损害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开采损害指标体系来评价地表建(构)筑物的 损害等级,并制定安全开采方案,为安全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最大程度上减小对 沉陷区的不同地物造成损害。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及矿井安全,针对沉陷区的不同地 物,利用开采损害指标评价体系对沉陷区的损害等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推广价值。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开采沉陷预计研究动态 随着人们加强对灾害意识的防范, 沉陷区移动变形的预计理论及方式渐渐获得重视, 大量的新理论已经开始应用在开采沉陷的研究中[2]。国内外学者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 以及沉陷区的地表实地观测数据,揭开了开采沉陷的一般规律,比如早期的前苏联学者 柯洛特科夫等对开采沉陷的相关问题展开大量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三带理论” ;1954 年,波兰著名学者李特维尼申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著名的随机介质理论。 开采沉陷理论在我国取得快速的发展, 比如我国学者在大量研究中提出的岩层二次压缩 理论、条带开采覆岩破坏托板理论等[3-5]。为了让资料处理自动化,数据可视化,西安科 技大学张健等学者针对黄土矿区开发了开采沉陷预计系统[6]。张凯南、杨志强等利用 D-InSAR 技术准确有效的监测黄土矿区的地表形变[7]。姚顽强、马飞等利用差分雷达干 涉测量能够监测沉陷区内的形变, 具有成本低, 精度高, 可连续监测等特点[8]; 汤伏全、 万方数据 1 绪论 3 贺国伟等针对黄土矿区的特殊地貌,研究山区地形对开采沉陷预计的影响[9];汤伏全、 白峰等以渭北黄土覆盖矿区条件为模型,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曲面特征分析了采动饱和黄 土层失水固结的土力学机理, 提出了采动黄土层压缩量的计算方法[10];王玲、吴侃、 奚新丽等基于 ArcGIS Engine 开发出开采沉陷预计系统[11];李永树,王金庄等对曲面式 分布的煤层开采,预计地表移动变形值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12];陈勇、郭文兵等提出基 于 MATLAB 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函数求取预计参数的方法[13];鉴于最小二乘不能 抵抗粗差, 有许多专家利用抗差理论创建了概率积分法求参的抗差模型以及其它诸多成 果[14-16]。 我国西部黄土矿区存在特殊性的开采沉陷规律, 其开采沉陷规律与常规条件下开采 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如传播速度快、移动角小、下沉系数大等[17-21]。许多国内学者通 过对黄土矿区的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对厚黄土矿区 的移动变形规律进行探究 [22-27]。对开采沉陷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28-31]。 1.2.2 开采沉陷损害评价研究现状 开采沉陷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从时间上来说,开采沉陷是“动态的” ;从 空间上来说,开采沉陷的形成,它会由岩层内部逐渐波及到地表,对地表稳定性产生巨 大破坏[32-33]。开采沉陷损害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因此 各国学者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来,开采沉陷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 括开采沉陷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研究[34];地下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 与恢复研究[35-40]; 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分析与沉陷区环境资源风险评价及恢复研究 [41-45];矿区建筑物损害评价及损坏防治研究[46-47];露天开采景观改造及开采沉陷区土地 复垦研究[48-49];基于 GIS 的开采沉陷预计及损害评价研究[50-51]。 我国学者在开采沉陷损害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如张鹏等基于 ArcGIS 平台将 沉陷区的损害等级可视化的表达,并开发出开采损害评价系统[52-54];王京卫、丁宁等给 出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详细设计方案, 并就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给出具体的技术方 法,提出基于 ArcIMS 开发出开采损害评价系统[55];江浩针对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破坏程 度,建立建筑物开采损害评价模型 [56];程国锋等通过开采沉陷对高速公路影响的特点 及允许条件,建立开采沉陷对高速公路损害评价模型[57];张雪芹等针对地下开采对建筑 物的破坏,以 Visual Basic 语言开发出建筑物开采损害评价可视化系统 [58]。 万方数据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4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以现有开采沉陷理论为基础,利用开采沉陷预计系统进行预计,结合 ArcGIS 强大 的空间分析功能来进行研究[59]。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依托 VS 平台, 借助 C语言开发出可自动生成规则网格点坐标文档 (.txt 格式) 的功能模块,并将该模块嵌入到 VS 环境中去。通过开采损害预计系统,预计出规则网 格点的移动变形值。 (2)将规则网格点导入 ArcGIS 中,通过规则网格点的移动变形值创建 TIN,并将 TIN 转为栅格,再根据地表稳定性和土地破坏的评价指标,对各移动变形值的栅格进行 重分类, 最后进行叠加分析。 将沉陷区的地表稳定性和土地破坏等级可视化的表达出来。 (3)以沉陷区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和开采沉陷的预计结果为基础数据,通过 ArcGIS 平台对沉陷区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坡度和坡向,研究开采沉陷前、后坡度和 坡向的变化规律。 1.3.2 技术路线 根据本文研究方案及主要内容,设计技术路线见图 1.1。 收集分析资料 概率积分模型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工作面数据 预计点数据 预计参数 开采沉陷预计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结果 评价因子 评价指标 开采损害评价体系 ArcGIS平台 开采损害可视 化表达 工程实例 地 形 特 征 分 析 图 1.1 技术路线 万方数据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5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2.1 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2.1.1 概率积分法计算公式 常见的开采沉陷预测方法有经验法、影响函数法和理论模型法[60]。经验法是依据 研究沉陷区对观测站的实测资料进行预计,获得走向和倾向主断面的变形曲线,通过分 析移动变形曲线的变化规律,建立经验模型,但该模型仅适用于该沉陷区。通过大量实 验证明,该预测方法还是比较可靠的。相比较而言,概率积分法在对沉陷区开采后的沉 陷预计方面较为准确,因而在国内外矿山开采沉陷预计方面,广泛采用概率积分法来进 行预计,也正是因为如此,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61]。 概率积分法的原理是指由于工作面到地表之间的岩层受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影响, 将岩体视为若干随机的非常小的颗粒介质,各个颗粒之间保持相互不干涉。随着工作面 的开采,引发颗粒介质随机变动,而用概率积分法可将每个颗粒介质的位置变化表示出 来,每个颗粒位置变化之后,原来的位置必然会被其他颗粒介质所占用,因为不同颗粒 的变化是随机的,所以各个介质颗粒具有同等的概率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颗粒的 位置变化情况叠加起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整个沉陷区的变化情况。 对沉陷区任意点下沉和水平移动的预计公式为 (1)任意点下沉的预计公式 X、Y 主断面方向下沉预计公式 w0αwα-wα-l 2.1 wα wmax 2 [1erf√π α r ] 2.2 wα-l wmax 2 [1erf√π α-1 r ] 2.3 以上式中 α 为 X、Y 主断面方向上的投影,wα为开采的边界在 s0 处,且 s0 的 半无限开采情况,r为主要影响半径。沉陷区影响范围内任意点的下沉值计算采用如下 公式 wx,ywxwy/wmax 2.4 公式2.4中wx,y为任意点的下沉量,wx为 X 主断面方向的下沉量,wy为 Y 主 断面方向的下沉量,wmax为最大下沉量。 (2)水平移动的预计公式 水平移动值相比下沉值的预计要复杂一些, 水平移动在X、 Y主断面方向预计公式 万方数据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6 Uαbwmax[e-π α2 r2-e-π α-l2 r2] 2.5 公式2.5中α为 X、 Y 主断面方向上的坐标投影, wmax表示沉陷区内的最大下沉量, b为水平移动系数。 2.1.2 最小二乘法求取预计参数 根据沉陷区大量的实地测量数据来拟合求取概率积分法的预计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由我国学者刘宝琛、廖国华等提出的概率积分预计法已经在大量的矿区开采沉陷 预计中广泛应用。本文利用概率积分法求取研究区的预计参数[62]。 (1)概率积分法拟合求参 概率积分法求参数主要有下沉系数 (q) 、 主要影响角正切 (tanβ ) 、 拐点偏移距 (d) 、 水平移动系数(b) 。利用概率积分法求取预计参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实地测量沉 陷区观测站数据资料反演、拟合求取预计参数;二是在没有沉陷区实地测量数据的条件 下,参考附近矿区或者相关规程上的参数,然后取经验值,该方法偏差较大。采用实测 数据资料拟合反演、求取参数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利用特征点求参 根据预计参数的定义,利用特征点的实地测量数据来求取预计参数。利用特征点求 参只适合沉陷区充分采动或者超充分采动的条件下,而且计算误差比较大。 ② 正交实验法求参 所谓的正交实验法就是运用正交原理和数理统计学, 从大量的实测数据资料中筛选 少量特征点,建立“正交表”来求取预计参数。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任何形状工 作面,任意点的实地测量值来计算预计参数;其缺点是计算量太大,求参速度缓慢。 ③ 曲线拟合求参 利用剖面上观测站实地测量的所有数据的下沉值和水平移动值来拟合求取参数。 运 用该方法求参数的前提是拟合的函数形式必须是已知的,并且对各参数求偏导数。因 此曲线拟合求参比较适合矩形的工作面, 利用沉陷区上方布置的观测站实测数据来进行 求参。曲线拟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台劳级数展开法,即高斯-牛顿法;另一种是麦 夸尔特法。 (2)基于 MATLAB 的最小二乘拟合函数 其实利用曲线拟合法来求参的本质是最优化问题。可借助 MATLAB 中现有的非线 性最小二乘拟合函数来求参。采用 MATLAB 软件中的 lsqcurvefit、nlinfit 或 lsqcurvefit 可以解决曲线拟合的问题,并且可以建立用户交互界面。 利用 MATLAB 软件中的曲线拟合求参有两种方法一是多项式函数拟合;二是非 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参。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函数在 MATLAB 软件中有以下三种调 万方数据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7 用形式。 ① 函数 lsqcurvefit 的调用形式 clsqcurvefit (fun, x0, x, y) 2.6 公式2.6中fun需要拟合的非线性函数; x0参数初始值; (x,y)所需拟合点的数据,函数最终返回拟合模型的系数矩阵。 ② 函数 nlinfit 的调用形式为 betanlinfit (x, y, fun, beta0) 2.7 公式2.7中 (x,y)所拟合点数据; fun需要拟合的非线性函数; beta0参数初始值。 ③ 函数 lsqnonlin 的调用形式为 clsqnonlin (fun, x0) 2.8 公式2.8中fun需要拟合的非线性函数; x0初始解向量。 (3)参数的确定 本文选择调用 lsqcurvefit 函数,因为此函数能够在最小二乘原理下找到最佳的拟合 系数,使非线性曲线拟合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参数根据倾向线 XC 的下沉值实测数据 拟合确定。 利用 MATLAB 调用 lsqcurvefit 对倾向线 XC 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见图 2.1 图 2.1 下沉数据拟合的结果图 在充分采动的条件下,水平移动值与下沉值的最大值比值为水平移动系数,即 b Umax Wmax 2.9 公式2.9中Umax为地表水平移动的最大值;Wmax为地表沉降的最大值。 根据倾向观测线 XC 的实地观测数据,计算结果见表 2.1 所示。 -250-200-150-100-50050100150 -200 -150 -100 -50 距开切眼距离/m 下 沉 值 mm 实测数据 拟合数据 万方数据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8 表表 2.1 水平移动系数预览表水平移动系数预览表 观测线 XC 线 最大下沉值 W 223mm 最大水平移动值 U 67mm 水平移动系数 b 0.3 利用 MATLAB 软件对倾向线 XC 观测线的实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求参,其结 果见表 2.2。 表表 2.2 观测数据拟合的参数值观测数据拟合的参数值 预计参数 参数值 下沉系数 q 0.7 主要影响角正切 tanβ 1.8 拐点偏移距 s 30m 综上所述,求取得预计参数下沉系数 q 为 0.7,水平移动系数 b 为 0.3,主要影响角 正切为 tanβ1.8,倾向拐点偏移距 s 为 30m。 2.2 开采沉陷预计软件简介 本文采用的开采沉陷预计系统软件,只适用于预计矩形工作面完全采动情况下,沉 陷区表面任一点沿各个方向的移动变形值。 该系统的启动界面如图2.2, 主界面如图2.3。 图 2.2 预计系统的启动界面 将工作面左下角处的大地坐标、工作面走向方位角、工作面的长宽以及相关预计参 数输入到该系统中, 便可以进行预计, 其主要的预计功能界面如图 2.4 所示。 主要包括 (1)绘制沉陷区走向线和倾向线主断面的移动变形曲线; (2)绘制沉陷区各移动变形值的等值线; (3)将沉陷区稳定后的三维图形可视化表达; (4)查询任一点的移动变形值; (5)批量预计多个点(*.dat 格式文件)的移动变形值,并且为了方便编辑查看, 万方数据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9 将预计的结果输出到*.csv 格式。 图 2.3 开采沉陷预计系统主界面 图 2.4 预计系统功能界面 本文利用该系统中批量处理功能模块对预计点进行批量预计,批量处理界面如图 2.5。按照规定的格式将预计点数据编辑为.dat 格式文件,运行批量处理功能模块,选 择.dat 文件后,点击开始预算按钮。计算完成后,查看预算结果文件。 图 2.5 批量处理界面 2.3 沉陷区开采损害评价依据 2.3.1 评价因子 根据国内煤矿行业的实际情况,在计算移动变形值时,可以选用经验法、理论模型 法、影响函数法等方法。我国最常用方法为概率积分法,该方法是利用正态分布函数的 积分式来表示地表移动变形的方法,已成为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比较成熟的一种预 计方法。本文采用概率积分法来预计研究区的移动变形值。所选取的评价因子主要包括 五个衡量指标下沉值、倾斜值、曲率值、水平变形值和水平移动值[63]。 2.3.2 评价指标 (1)地表稳定性 万方数据 西安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0 煤矿开采过程中,地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沉和水平变形,单一的下沉量或者单一 的水平变形值或其他量值并不能确定其稳定程度或者危险等级。因此,在利用地表移动 变形值评价其稳定性时应综合考虑其他量值的变化情况。 为了有效的评价地表移动沉陷 危险性,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地表移动变形值的等级划分界限值来判定沉陷区地表的稳 定程度,即地表稳定性。地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见表 2.3[63]。 表表 2.3 地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地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稳定等级 地表移动变形值 下沉值 mm 倾斜值 mm/m 曲率值 mm/m 水平移动 mm 水平变形 mm/m 稳定 ≤150 ≤3.0 ≤0.2 ≤100 ≤2.0 基本稳定 150-250 3.0-6.0 0.2-0.4 100-200 2.0-4.0 欠稳定 250-450 6.0-10.0 0.4-0.6 200-400 4.0-6.0 不稳定 ≥450 ≥10.0 ≥0.6 ≥400 ≥6.0 (2)土地破坏等级 开采沉陷将会引起土地的沉陷和变形,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会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 影响;沉陷区的不均匀下沉会导致农田的局部凹陷,尤其是在高潜水位地区,将会产生 区域排水不畅,一些区域地下水的水位甚至高于地表,变成长期的积水区,使大片耕地 受到严重破坏,成为一片沼泽地。在黄土沟壑区,地下开采造成地面的倾斜和拉伸变形 对土地的破坏最大。土地的持水力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重要因素,而开采沉陷造成的拉 伸变形会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的很快,造成土地的持水力急剧下降,产生大量的裂缝孔 隙,在遇到降雨或灌溉时,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和土壤的侵蚀加剧。查阅相关资料,结合 沉陷区地表移动变形对土地生态坏境的影响,获得土地破坏等级[64],见表 2.4 表表 2.4 沉陷区土地破坏程度等级沉陷区土地破坏程度等级 破坏等级 破坏分类 地表下沉变形值 下沉值mm 水平变形 mm/m 倾斜值 mm/m I 轻微破坏 ≤500 ≤2 ≤3 II 轻度破坏 ≤2000 ≤6 ≤20 III 中度破坏 ≤2500 ≤10 ≤40 IV 重度破坏 2500 10 40 (3)建筑物损坏等级 建筑物的损害等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移动变形值,主要有倾斜值、曲率 值和水平变形值;二是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抗变能力。 本文研究区内的建筑物均为砖石结构, 根据开采规程将砖混结构建筑物破坏分为四个等 级[65],见表 2.5。 万方数据 2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评价依据 11 表表 2.5 砖石结构建筑物的损害等级砖石结构建筑物的损害等级 损坏等级 损坏程度 地表移动变形值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