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_朱赛楠.pdf
第 44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4 No.2 2016 年 4 月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Apr. 2016 收稿日期 2014-09-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246) Foundation ite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302246) 作者简介 朱赛楠(1984),男,宁夏银川人,博士,从事边坡稳定性研究. E-mailzsn105 引用格式 朱赛楠,曹广祝,李滨.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2)66-72. ZHU Sainan, CAO Guangzhu, LI Bin. Dynamic stability model test of soil slop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16, 44(2) 66-72.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6)02-0066-07 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朱赛楠 1,曹广祝2,李 滨3 (1.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2.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 以云贵高原某典型土质边坡为原型,采用了 4 种加速度震动波输入模式,设计完成了比例 为 16 的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结合 FLAC3D数值模拟对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和边坡变形破坏规律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输入加速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整个坡体的加速度响应基本保持一致,各 部位放大效应增加不明显,当输入加速度逐渐增加,高于临界值时,坡体的卓越频率得到充分激 励,各部位加速度响应大幅增加,此时边坡最易发生变形破坏,且加速度响应沿着坡高方向有显 著的放大效应;剪应变增量时程曲线反映出在边坡震动破坏过程中,滑体后缘以张拉为主,中部 及下部以剪切为主,而且剪出口剪应变增量的变化尤为关键,其增幅速度直接导致该部位抗剪强 度降低速度增快;边坡震动变形破坏模式为崩塌-剪切滑移破坏,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 4 个阶段。 关 键 词土质边坡;振动台试验;加速度动力响应;剪应变增量;剪切滑移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6.02.013 Dynamic stability model test of soil slope ZHU Sainan1, CAO Guangzhu2, LI Bin3 (1. School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Chang′an Uniν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2.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Kunming Uniν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a typical soil slopes prototype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designed and completed test on a small vibrostand at scale of 16 by using four kinds of acceleration vibration wave mode. The slope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deation and failure law of slope were analyzed by FLAC3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cceleration is below certain threshol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whole slope is basic consistent in the same way, and amplification effect at each place does not increase obviously, when the acceler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ans is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slope is fully stimulated an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each place increases, the slope is the most prone to deation and damage. An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has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effec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lope height. The shear strain increment time course curve reflects the fac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vibration failure,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landslide mass is mainly effected by tensioning, the middle and the bottom of the slope are mainly ef- fected by shear, and the variation of shear strain increment at the shear outlet particularly critical, its growth speed directly results in rapid decrease of shear strength. The slope de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the failure mode is collapse-shear sliding. Key words soil slope; vicrostand test; acceleration response; shear strain increment; shear sliding 地震是诱发边坡滑动和坍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就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进行了多方 面的研究[1-3]。随着振动台模型的推广改进,应用振 动台模型试验模拟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和斜坡变形 破坏规律成为研究边坡失稳机理的重要手段[4-7]。徐 光兴[8]设计了土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考虑了不 同地震波的类型、幅值和频率作用下土质边坡的动 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ChaoXing 第 2 期 朱赛楠等 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67 陈新民等[9-10]运用大型土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 验,主要从边坡外在的宏观变形以及内在的边坡动 力反应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型 土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模式。许强等[11-12] 利用振动台模型,研究边坡在强震作用下诱发次生 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理,探讨了强震作用下边坡失 稳破坏的过程。由于边坡岩土体结构和动力问题的 复杂性,利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边坡动力问题的研 究还需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运用 FLAC3D[13]数值模 拟方法则突破了模型试验中的诸多限制,为研究岩 土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手段。殷 跃平[14]以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通过地质条件、采 矿扰动等分析,运用 FLAC3D模拟,研究在重力、 岩溶、 底部采矿活动等因素下山体的变形破坏特征, 认为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具备 5 个条件。郑 颖人等[15]利用 FLAC3D研究了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 破坏机制,认为土坡破裂面的形成是上部拉破坏和 下部剪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是在一定时间过 程内完成的。祁生文等[16]利用 FLAC3D通过大量数 值模拟,绘制了边坡动力反应的位移、速度、加速 度三量在边坡剖面上分布的一般规律,发现了两种 不同的边坡动力反应规律。 通过自行设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 震动加速度下土质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了在 震动作用下边坡加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结 合 FLAC3D模拟,得出不同加速度下,潜在滑动面 剪切带的剪切应变增量的时程关系曲线,探讨了边 坡在震动过程中剪切带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对 不同加速度下边坡破坏模式和潜在滑动面的产生位 置进行了分析。 1 振动台模型试验 1.1 模型设计 本次振动台模型试验根据云贵高原某典型土质 边坡,按缩尺比例 16 制作模型。振动台模型箱为 长方体,尺寸为 1 200 mm800 mm1 000 mm。土 坡模型高 925 mm,坡体顶部和底部宽度分别为 429 mm 和 833 mm,坡面长 1 009 mm,坡比为 1∶ 0.4 (坡角 66.4)。 坡面无支护措施, 在斜坡坡脚前固 定一高度为 83 mm,底面长度为 467 mm 的砼块, 并在其上部覆盖 125 mm 试验用土,以固定土坡使 土坡整体在震动过程中不脱离振动箱发生向坡外的 位移。 在模型边坡中间的纵剖面相应位置上布置加速 度计、激光位移计,如图 1。监测点的选择依据 首先,加速度和位移等监测点应该选择在潜在滑动 面上部的滑体中,这样才能用来对坡体的临界状态 进行判断;其次,剪应力、剪应变等监测点应该选 择在潜在滑动面剪切带附近,这样才能有效监测潜 在滑动面形成过程中剪应力、剪应变的变化。因此 在试验开始前先利用 FLAC3D模拟边坡原型在设计 的几种输入加速度下的动力响应过程,分别确定各 工况下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在下文中介绍),然后选 择监测点。根据模拟结果,选择 M2、M3 两点作为 加速度、位移监测点,在潜在滑动面剪切带的顶部、 中部和剪出口分别选取 M6、M7 和 M4 三点作为剪应 力、剪应变监测点,最后选择 M1、M5 作为基准点。 图 1 模型剖面尺寸及监测仪器布置图 Fig.1 Dimension of model cross-section and layout of monitoring instrument 本次模型试验土体按质量配比如下砂粒含量 为 30.8%(其中粗砂 0.1%,中砂 2.2%,细砂 28.5%), 细粒含量为 69.2%(其中粉粒 25.6%,黏土 43.6%), 为粉砂质黏土。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1。 1.2 试验过程设计 本次试验地震波采用单向水平加速度正弦波输 入,为模拟不同震动加速度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 特性,在整个过程中不改变模型其他参数,分别采 用不同的震动输入加速度进行试验。振动台的输入 加速度依次设定为 100 gal、200 gal、400 gal 和 表 1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oil 类别 密度/(kgm-3) 弹性模量/MPa 泊松比 黏聚力/kPa 内摩擦角/() 体积模量/MPa 剪切模量/MPa 粉砂质黏土 1 900 32.3 0.3 18.3 25 36.9 98 ChaoXing 6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600 gal。每次动力加载时间设定为主震 20 s,前震 和后震分别为 5 s。 模型的震动卓越频率采用如下方法测定对振 动台输入 100 gal 加速度, 震动频率设为 5~25 Hz 自 动增加,取坡顶监测点 M2 的 PGA 放大系数达到最 大值时的频率作为模型的震动固有频率。由图 2 可 知,当频率为 10.5 Hz 时,监测点 2 的 PGA 放大系 数达到最大为 1.873;当频率大于 15 Hz 时,放大系 数大幅增加,此时由于振动台响应率过大导致振动 台不能正常工作,因此 10.5 Hz 为模型试验的卓越 频率,并采用此频率作为模型试验的输入频率。 图 2 震动频率与 PGA 放大系数关系曲线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PGA 2 模型试验动力响应分析 2.1 加速度变化规律分析 振动台按设定值输入加速度时,土坡模型内部 各点的动力响应特性是根据振动台的实际响应加速 度发生变化的,监测点 M1 记录了振动台的实际响 应加速度,见表 2。 表 2 振动台设定加速度与实际响应加速度的关系 Table 2 Pre- acceleration and real acceleration 设定输入加速度/gal 100 200 400600 实际加速度响应值/gal 92 185 399642 振动台模型在不同加速度地震波的激励下,坡 体各部位均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见图 3、图 4。 图 3 为各监测点加速度峰值的 PGA 放大系数, 结果表明,当输入加速度从 92 gal 增加到 642 gal 时, 坡体各监测点加速度的 PGA 放大系数总体与输 入加速度呈正比增加趋势。坡面监测点 M2、M3 以 及坡体监测点 M6 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增幅较大,在 加速度达到 642 gal 时,放大系数达到 2.72。而坡面 监测点 M4、M5 和坡体监测点 M7 放大系数增幅较 小。通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边坡在动力加载过程 中,当输入加速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整个坡体的 加速度响应基本保持一致,各部位放大系数增加不 是很明显,但当输入加速度逐渐增加,高于临界值 时,坡体的卓越频率得到充分激励,各部位加速度 响应大幅增加,尤其坡顶部响应率增幅最大,此时 最易导致边坡发生变形破坏。 图 3 各监测点加速度峰值 PGA 放大系数 Fig.3 Peak acceleration PGA at different monitoring points 图 4 坡面各监测点加速度响应峰值曲线 Fig.4 Peak curve of acceleration response peaks at different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w slope 图 4 是坡面各监测点加速度响应峰值曲线,基 准点 M1 记录的是边坡模型底部的响应加速度, 从 M1 到 M2 为沿坡面高程增加方向。结果表明,在加 载动力过程中,坡体的响应加速度峰值随着坡高逐 渐增大,峰值曲线表现出线性特征,且在坡顶监测 点 M2 最大。当输入加速度为 642 gal 时,M2 响应 加速度峰值大幅增加,达到 1 747 gal。 2.2 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分析 运用 FLAC3D对本文边坡原型在各工况下进行 动力模拟分析。下面给出了剪切带上监测点 M6、 M7、M4 剪应变增量 γd时程变化曲线,如图 5。可 以看出,在不同输入加速度下,3 个点的剪应变增 量 γd总体随着加速度增加而增大, 且 M7 增速最快, M6 增速最慢。在震动的前震 5 s 和后震 5 s 内,3 个点 γd保持恒定,且在前震中基本相等。 ChaoXing 第 2 期 朱赛楠等 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69 图 5 不同输入加速度时剪应变增量时程曲线 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strain increments and different acceleration 在震动的主震期内,γd时程曲线随震动时间增 加有些微小的波动,但整体近似呈线性增长。将各 曲线看作线性关系, 得出主震期内 γd时程曲线斜率, 见图 6。 在不同加速度下, 剪切带中部 M7 位置斜率 最大,γd增速最大;上部 M6 位置斜率最小,γd增 速最小。当输入加速度由 92 gal 增加到 185 gal 时, 下部 M4 的 γd曲线增幅为 20.01%,曲线延展贴近 M6,斜率差为 0.02,增速略大于 M6,随着加速度 增加,曲线斜率不断增加,逐渐远离 M6 而向 M7 靠近,当加速度增加到 642 gal 时,增幅达到 791.02%,两条曲线几乎重合,斜率相差 0.101,γd 增速近似相等。这种现象侧面反映出边坡在震动变 形破坏过程中,滑体后缘主要以张拉为主,中部及 下部则以剪切为主,而且剪出口剪应变增量的变化 尤为关键,其增幅速度直接导致该部位的抗剪强度 降低速度增快。 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M7 在输入加速度为 642 gal 时剪应力-剪应变曲线, 分析该点剪应力-剪应变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 考虑 到曲线的清晰易读性,选择了每 300 时步记录一组 数据, 如图 7。 剪应力-剪应变曲线表现出了非线性, 且出现了滞回圈,但是差异不大。滞回圈反映了剪 应变对剪应力的滞后性, 总体上是随着动荷载作用周 数的增加,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且变形愈来愈大。 图 6 主震期内 γd时程曲线斜率 Fig.6 The slope of time distance curve γd in main vibration period 2.3 位移变化规律 动力加载过程中,当输入加速度为 92~399 gal 时,坡体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形,顶部出现了数条 竖向拉裂纹,坡面中上部形成了向外的鼓胀变形; 当输入加速度增加到 642 gal 时,边坡发生失稳破 坏,见图 8。 ChaoXing 7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图 7 输入加速度 642 gal 时 M7 剪应力-剪应变关系曲线 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stress and shear strain 图 8 642 gal 边坡失稳破坏 Fig.8 Buckling failure of soil slope by 642 gal 图 9 为输入加速度 92~399 gal 时坡面各部位最 大位移量的变化曲线。正值表示向坡体内侧的位 移,负值表示向坡面外侧的位移。可以看出随着加 速度增加,坡面各部位的最大位移总体呈增加趋 势。坡面上部位移值始终为负增加,表现为向坡外 侧的鼓胀变形,且当输入加速度小于 185 gal 时, 最大位移变化量较小,一直小于 0.06 cm,当输入 加速度增加到 399 gal 时,最大位移量才发生较明 显的变化,达到 0.14 cm;坡面中部最大位移量总 体虽然保持了增加的趋势,但是在输入加速度为 92~185 gal 时为正增长,坡面形变表现为由向外侧 的鼓胀变形转为向内侧的压缩变形, 在输入加速度 为 185~399 gal 时最大位移量为正增长,最大值达 到 0.08 cm;坡脚最大位移变化量较小,变化过程 正好与中部相反。 试验过程中,当输入加速度为 642 gal 时,边坡 发生了失稳破坏。此时,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达到 最大,在震动过程中强度剧减,能量不断向坡体前 缘积蓄,当超过极限值时,突然被剪断,坡体前缘 部分土体由于惯性能的作用, 在 13.6 s 时刻被抛出, 之后仍有部分土体在震动持续过程中从坡面中下部 形成剪出口缓慢滑出。需要说明的是,在 13.6 s 时 刻上部部分土体脱离坡体后,位移计记录的数值突 然陡增到了 27.2 cm, 该时刻以后位移计记录的数值 并不是该部位土体的位移变化值,而是坡体形状的 变化量,见图 10。 图 9 输入加速度与最大位移的关系 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leration and displacement 图 10 642 gal 时位移变化量 Fig.10 Displacement variation by 642 gal 2.4 边坡震动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构成土坡的岩土体为粉砂质黏土,在输入震动 波作用的过程中, 沿边坡的顶部后缘纵向出现裂缝, 发生拉裂崩塌破坏,沿边坡中部横向形成剪切滑移 面,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剪切滑移面平面形状近似 为“L”形。据此分析,边坡震动破坏的发展演化过程 可分为 4 个阶段(图 11)。 2.4.1 边坡后缘拉裂隙产生阶段 土坡为粉砂质黏土陡坡,受震动力控制,沿坡 内向坡外方向,水平响应加速度逐渐增大。随着震 动发生,土坡响应加速度较高的临空部位土体对响 应加速度较低的坡内土体产生挤压-拉张作用, 且张 拉力不断增大,逐渐在边坡顶部后缘位置出现数条 纵向裂纹(图 11a)。 ChaoXing 第 2 期 朱赛楠等 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71 图 11 土坡崩塌-滑移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示意图 Fig.11 Evolution process of collapse-sliding deation and failure of soil slope 2.4.2 边坡后缘拉裂缝贯通阶段 随着震动时间增长, 坡体响应加速度逐渐增大, 加速了拉裂隙形成。此时,由于震动作用,裂隙周 围土颗粒孔隙逐渐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发 生调整,坡体上部的细颗粒逐渐向下运动,填充下 部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拉裂隙随之进一步向下拓展 为拉裂缝(图 11b)。 2.4.3 剪出口鼓胀变形-剪切滑移面形成阶段 随着振动台周期性往复运动,坡体上部裂缝逐 渐扩大,并在裂缝底部出现应力集中,在拉应力作 用下,临空部位土体从裂缝底部向坡外形成几近贯通 的横向滑移面,使坡面中部发生鼓胀变形(图 11c)。 2.4.4 边坡发生崩塌-滑移破坏阶段 上部临空部位土体沿后缘裂缝脱离坡体后,该 部分土体失去了部分支撑,内部裂缝不断增多,随 之发生解体,加之重力作用,从顶部开始发生崩塌。 同时,边坡后缘拉裂缝与剪切滑移面连通,土体剩 余下滑力不断增大,最终克服阻滑力,沿剪切面发 生剪切破坏,滑出坡体(图 11d)。 3 结 论 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 结合 FLAC3D, 模拟了土 质边坡在不同震动加速度加载情况下,边坡的动力 响应特性和边坡变形破坏规律。 a. 当输入加速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整个坡体 的加速度响应基本保持一致,各部位放大效应增加 不明显,当输入加速度逐渐增加,高于临界值时, 坡体的卓越频率得到充分激励,各部位加速度响应 大幅增加,此时边坡最易发生变形破坏,且加速度 响应沿着坡高方向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b. 剪应变增量时程曲线反映出,在边坡震动破 坏过程中,滑体后缘主要以张拉为主,中部及下部 以剪切为主,而且剪出口剪应变增量的变化尤为关 键,其增幅速度直接导致该部位抗剪强度降低速度 增快;剪应力-剪应变关系曲线表现出了非线性,且 都出现了滞回圈,滞回圈随着动荷载增加朝着一个 方向移动,且变形愈来愈大。 c. 边坡震动变形破坏为“崩塌-剪切滑移”失稳 破坏模式,可将其变形破坏过程分为 4 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谢定义. 土动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阳卫红, 刘伟平, 扶名福. 南昌地区红土的动强度特性试验研 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3(6)84-86. YANG Weihong, LIU Weiping, FU Mingfu. Experimental re- search on dynamic strength of laterite in Nanchang[J]. Coal Ge- ology Exploration, 2015,43(6)84-86. [3] 叶红星.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红柳林煤矿采空区解释[J]. 煤 田地质与勘探,2014,42(3)87-91. YE Hongx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ob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attribute in Hongliulin coal min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 2014,42(3)87-91. [4] WANG S J, ZHANG J M. On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block sliding on rock slopes[C]//Procc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 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 Louis[s. n], 1987431-434. [5] QIANG Yi, LI F, Toshikazu-Ikemoto. Experiment on dynamic stability of soil filling slope protected by concrete slab. The 2nd ISRM 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s Symposium on Rock Me- chanics Achievements and Ambitions, Beijing, USA Taylor and Francis Inc., 2011819-824. [6] LIN M L,WANG K L. Seismic slope behavior in a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6, 86(2/3) 118-133. [7] SEED H B, CLOUGH R W.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sloping core dam[J].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 vision, ASCE, 1963,89(1)209-242. [8]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等. 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 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27(3)624-632. XU Guangxing, YAO Lingkan, GAO Zhaoning, et al.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study on dynamic charac- teristic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slop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27(3)624-632. [9] 陈新民,沈建,魏平,等. 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 台试验研究()Ⅰ 模型试验设计[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0,30(5)497-502. CHEN Xinmin, SHEN Jian, WEI Ping, et al. Large-scale shaking ChaoXing 7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table test of seismic stability of Xiashu loess slopes(I) design of model test[J].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 gineering, 2010,30(5)497-502. [10] 陈新民,沈建,魏平,等. 下蜀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大型振动 台试验研究()Ⅱ 试验结果及分析[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0,30(6)587-594. CHEN Xinmin, SHEN Jian, WEI Ping, et al.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 of seismic stability of Xiashu loess slopes () analysis Ⅱ of test results[J].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10,30(6)587-594. [11] 许强,刘汉香,邹威,等. 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 台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2)2420-2428. XU Qiang, LIU Hanxiang, ZOU Wei, et al. Study on slope dy- namic responses of accelerations by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0,29(12)2420-2428. [12] 许强, 陈建君, 冯文凯. 斜坡地震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1(3)266-272. XU Qiang, CHEN Jianjun, FENG Wenkai, et al. Study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lopes by physical modeling[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9, 41(3) 266-272. [13]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FLAC-3D (Fast Lagrangian Analy- 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s) Version 2.00 Users Manual (Volume)[R]. USA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1997. [14] 殷跃平.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以重庆武隆 鸡尾山滑坡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19(2) 217-226. YIN Yueping. Mechanism of apparent dip slide of inclined bed- ding rockslide-a case study of Jiweishan rockslide in Wulong, Chongq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 neering,2010,19(2)217-226. [15] 郑颖人, 叶海林, 黄润秋. 地震边坡破坏机理及其破裂面的分 析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8)1714-1723. ZHENG Yingren, YE Hailin, HUANG Runqiu.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failure mechanism and fracture surface of slope under earthquak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8)1714-1723. [16] 祁生文, 伍法权. 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 中国科学 E 辑, 2003,33(增刊 1)28-40. QI Shengwen, WU Faquan. Study on dynamic responses of slope[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2003,33(S1)28-40. (责任编辑 张宏) (上接第 65 页) [2] 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 三峡库区危岩群发性机理与防治以 万州太白岩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2008,31(10)1178-1184. CHEN Hongkai, XIAN Xuefu, TANG Hongmei. A massive de- velopment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erilous rock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P. R. ChinaThe example of the Taibaiyan cliff at Wanzhou[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 sity,2008,31(10)1178-1184. [3] 陈洪凯. 三峡库区危岩链式规律的地貌学解译[J]. 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91-95. CHEN Hongkai. Geomorphology research on chained regularity of perilous rock in the area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 tion),2008,27(1)91-95. [4] 刘红帅,杨俊波,薄景山,等.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对岩质滑 坡稳定性的影响[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36(1)37-40. LIU Hongshuai,YANG Junbo, BO Jingshan, et al. Influenc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geo-material[J]. Coal Ge- ology Exploration,2008,36(1)37-40. [5] 胡厚田. 崩塌与落石[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6] 刘传正, 张明霞.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J].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524-528. LIU Chuanzheng, ZHANG Mingxia. Research on controlling projection engineering on The Lianziya dangerous roekmass in the area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99,18(5)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