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模型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_胡海洋.pdf
第 47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7 No.3 2019 年 6 月 COAL GEOLOGY 2.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rporation Ltd.,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ssure drop funnel shapes on CBM well productivity, the change law of pressure and the shape of pressure drop funnel in different drainage stages of CBM wells were discuss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pressure drop funnel were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de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effec- tive desorption coefficient” for coal reservoir were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 study desorption effect of the coal res- ervoir. Taking a CBM well in the west of Guizhou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garithmic function model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radial flow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shape of pressure drop funnel at all stages.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pressure drop funnel models of logarithmic function, linear function, parabola function and elliptic func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under the same desorption radius, the gas de- sorption volume and recovery ratio of the elliptic function model was the highest, recovery ratio reached 38 . The gas desorption volume and recovery ratio of the logarithmic function model were the lowest,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less than 5 . Under the same drop funnels radius, the desorption radius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of logarithmic, linear, paraboloid and elliptic function models were expanded successively, the de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elliptic function model were the largest, when the pressure drop radius reached 140 m, the desorption radius of coal reservoir reached 135 m, the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reached 0.725, and the coal reservoir within the desorption radius was fully desorbed. By studying the change rule of productivity, recovery ratio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funnel shapes and different desorption ChaoXing 11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radius, it is beneficial to master the law of reservoir pressure re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BM well drainage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sorption control of CBM well. Keywords CBM; productivity; recovery ratio; drop funnel;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煤层气井通过“排水–降压”使煤储层压力降低, 促使煤层中吸附态气体解吸产出。在排采过程中, 由于煤基质存在弹性正、负效应[1-2],煤层气排采过 程中煤储层具有应力敏感性,对煤储层造成伤害, 渗透率降低对煤层压降漏斗的形成及扩展、煤层水 气产出造成影响。根据数值模拟软件及渗流理论得 出,在不同压降速率、不同排采时间条件下,煤储 层在井筒中心到压降漏斗边缘处的剖面上,压力连 线是向上凸出的,形态类似于对数函数曲线[3-6]。利 用 MATLAB 软件模拟压降漏斗的三维空间形态显 示,压降漏斗曲面顶部较为平缓,井筒附近骤然变 陡,底部成细长的锥状[7-9],其延井筒中心的二维剖 面的压降漏斗形态依旧类似于对数函数曲线。实际 排采过程中,煤储层受地应力、孔裂隙内流体流动 的启动压力、煤储层渗透率、地层非均质性等多因 素的影响,煤储层的压降漏斗会出现不同的形态。 为了研究不同压降漏斗形态对煤层气井有效解吸半 径、产能、采收率的影响,笔者根据等温吸附理 论及积分原理,针对不同函数模型,计算不同解 吸半径对应的煤层气产能及采收率,分析煤层压 降变化规律,为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的排采控 制提供指导。 1 径向流压降漏斗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煤层气直井、斜井穿过煤层的接触面积小,通 过射孔、压裂方式,沟通原生裂隙,形成新的裂隙 通道。煤储层降压产水过程中,储层流体沿裂隙通 道向井筒方向流动,在平面上流体向井筒汇聚,形 成径向流动。假设煤储层为均质、无限大的地层, 根据渗流原理的质量守恒定律,稳定渗流过程中, 储层中流入和流出的流体质量相等[10-11]。则三维空 间的压力分布可表示为 1 z y xz xy 1 式中 ρ 是煤体密度;υx、υy、υz为 x、y、z 三个方向 上流体的渗流速度。 平面径向流为二维流动,压力分布可简化为 22 1 pp xy 2 其极坐标形式为 2 2 d1 d 1 dd pp rrr 3 式中 p 为储层压力; r 为煤层某点距井筒中心距离。 通过积分、分离变量计算得出煤储层流体径向 流动过程中的压力分布 ewe e e w ln ln r ppr pp r r r 4 式中 pr为距井筒中心 r 处储层压力,MPa;pw为井 底流压,MPa;pe为原始储层压力,MPa;re为煤层 气井的压降半径,m;rw为井筒半径,m。 令 ew ew lnlnr a r pp , weew ew lnln lnln rr r pp r b 5 则煤储层流体径向流动过程中压力分布可简 化为 pralnrb 6 即储层压力分布符合对数函数关系。 根据式4进行压降漏斗形态分析,井筒中心至 井壁煤储层的平均距离定为 0.1 m, 计算原始储层压 力为 5 MPa、井底流压降至 0.5 MPa、最大径向流半 径为100 m时, 煤储层不同位置处的储层压力表1, 并绘制径向流储层压力分布示意图图 1。 表 1 煤储层径向流压力分布数据表 Table 1 Data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relation to logarithmic function of radial flow in coal reservoir 距井筒中 心距离/m 储层压 力/MPa 距井筒中 心距离/m 储层压 力/MPa 距井筒中 心距离/m 储层压力 /MPa 0.1 0.50010 3.500 92 4.945 1 2.00020 3.951 93 4.952 2 2.45130 4.215 94 4.959 3 2.71640 4.403 95 4.966 4 2.90350 4.548 96 4.973 5 3.04860 4.667 97 4.980 6 3.16770 4.767 98 4.987 7 3.26780 4.854 99 4.993 8 3.35490 4.931 100 5.000 9 3.43191 4.938 由表 1 和图 1 可以看出,煤储层压降主要集中 在井筒附近, 其中, 压降超过 60的煤储层在 01 m 范围内; 压降超过 50的煤储层在 02.2 m 范围内, 即 2.2100 m 煤储层的压降均小于 50;1050 m 范围煤储层的压降均小于 30;50 m 煤储层的压 降均小于 10。 假设煤储层的原始压力为 5 MPa,临界解吸 ChaoXing 第 3 期 胡海洋等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模型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111 图 1 径向流压力分布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radial flow pressure distribution 压力为 3.5 MPa,临储比为 0.7,根据式6径向流对 数函数关系得出,煤储层解吸半径小于 10 m,解吸 半径小,动用资源量少,可解吸量更少,难以满足 煤层气井高产稳产的产气需求,径向流对数函数关 系的压降漏斗模型难以准确反映煤层气井各排采阶 段的储层压力变化规律。基于径向流对数函数关系 的压降漏斗模型存在的问题,分析煤层气井各排采 阶段的压降漏斗形态,依据数学函数,建立压降漏 斗模型,分析不同形态压降漏斗对产能、采收率、 解吸半径的影响, 为煤层气井的排采控制提供参考。 2 煤储层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模型 煤层气井在排采过程中,随着煤层中水的不断 产出,煤储层各处压力会随时发生变化,但总体规 律表现为产水影响半径范围内,在井筒中心到产水 边缘的剖面连线上,离井筒中心距离越近,储层压 力越小。在整个变化过程中,随着压降半径的不断 扩展,煤储层压降漏斗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使 在同一时刻,由于煤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地层应力分 布差异性的影响[12-13],会在不同方向上呈现出不同 的压降漏斗形态。本文针对排采过程的压力变化及 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假设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储层 压力分布分别呈对数函数、线性函数、抛物线函数、 椭圆函数形态,分析 4 种压降漏斗形态对产能的影 响,其模型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a. 对数函数模型 在煤层气井排采初期,压裂 后井筒附近的储层渗透率较好, 压裂液会迅速返排, 造成井筒附近储层压力迅速下降,在产水影响半径 范围内,煤储层的压力连线呈现为上凸型,呈对数 函数曲线。 b. 线性函数模型 煤层气井在排采过程中, 随压裂液及煤层原始水分的产出, 压力降幅逐渐由 井筒附近向远端扩展, 煤储层压降半径范围内的储 层压力呈线性均衡下降, 此时储层压力连线线性关 系拟合度较高, 即煤储层的压降漏斗形态呈线性函 数模型。 c. 抛物线函数模型 煤层气井在排采中后期, 储层压力分布降低至线性函数模型之后,煤层继续 稳定产水,井筒附近煤储层在生产压差的作用下, 有效解吸半径图 2靠近井筒一侧的煤层开始大幅 度降压,最终煤储层的压力连线会呈现出抛物线关 系,即煤储层的压降漏斗形态呈抛物线函数模型。 d. 椭圆函数模型 在煤储层压力剖面连线类 似于抛物线关系之后,继续排采,煤储层压力继续 降低,而煤储层有效解吸半径靠近井筒一侧的煤层 在经历大幅度降压之后,其压力已接近井底流压, 继续降压的空间较小,此时,煤储层压降主要集中 在有效解吸半径远离井筒一侧的煤层之中,最终煤 储层压力连线类似于椭圆函数,即煤储层的压降漏 斗形态呈椭圆函数模型。 图 2 不同函数模型下的有效解吸半径 Fig.2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of different function models 4 种不同形态压降漏斗的函数模型可表示为 对数函数模型 ln r aprb 7 线性函数模型 r parb 8 抛物线函数模型 2 r parb 9 椭圆函数模型 22 22 1 r pr ab 10 根据边界条件反推计算模型系数,用于计算不 同形态压降漏斗条件下的产能。 3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对产能的影响 3.1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的产能计算 煤层气井通过排水降压扩大煤层解吸半径,但 相同解吸半径范围内,由于压降漏斗形态的差异, 其产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14]。根据压降漏斗函数 ChaoXing 11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模型,对煤储层解吸半径范围内的储层压力按 0.1 MPa 分段细化, 利用不同形态压降漏斗的函数模 型, 计算各压力分段对应的解吸半径。 煤储层解吸后, 解吸半径范围内任意一点处的含气量及含气量下降 率可以根据等温吸附曲线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求和计 算不同压降漏斗模型下的产能。 则不同压降漏斗函数 模型下的煤层气产能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cd d 22cdLL dL g0.1 Lc π i ii i p p VpV rrh ppp Q p p 11 式中 Qg为煤层气井井底流压降低至废弃压力时的 产能,m3;pcd为煤层临界解吸压力,MPa;pd为煤 层气井废弃压力,MPa;h为煤层厚度,m;pL为煤 储层的Langmuir压力,MPa;VL为煤储层的 Langmuir体积,m3/t;pi为煤层气井解吸半径范围 内任意一点处的压力,MPa;ri为煤层解吸半径范围 内压力为pi的点距井筒中心的距离,m;ri0.1为煤 层解吸半径范围内压力为pi0.1的点距井筒中心的 距离,m。 以黔西某煤层气井的地质参数为基础,计算不 同压降漏斗模型下的产能。 该井采取压裂单一煤层、 游梁式抽油机管式泵的方式进行排采,煤层埋深 508.34 m,开始抽采压力4.955 MPa,煤储层的 Langmuir体积为22.469 m3/t,Langmuir压力为2.786 MPa,含气量为12.96 m3/t,临界解吸压力为3.8 MPa。根据4种函数模型式7式10,分别计算 煤储层解吸半径为80 m、100 m、120 m、140 m, 井底流压降低至0.5 MPa时的产能。不同解吸半径 下4种函数模型的产能数据见表2。根据计算结果 绘制不同解吸半径、不同压降漏斗函数模型下的产 能变化曲线图图3。 从表2可以看出 ① 同一种压降漏斗函数模型、 不同解吸半径下 的模型系数a、b不同,即煤层气井在排采过程中, 煤储层任意一点处的储层压力均发生变化;不同解 吸半径条件下,对数函数模型计算的产能较低,当 解吸半径达到140 m时,产能依然低于10万m3, 且低于线性函数模型解吸半径80 m时的产能; 椭圆 函数模型解吸半径140 m的产能达到112.6万m3, 稳定排采3 a1 095 d的平均日产气量较高,达到 1 028 m3/d。 ② 相同解吸半径条件下, 对数、 线性、 抛物线、 椭圆函数模型的解吸气量依次增加。 从图3可以看出,煤层气井的产能随解吸半径 的扩大呈增加趋势,4种压降漏斗函数模型的产能 变化图呈放散状,即同等半径增加幅度情况下,不 表 2 不同压降漏斗函数模型及不同解吸半径下的 煤层气井产能 Table 2 The productivity of CBM wells with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funnel function models and different desorption radius 压降漏 斗模型 解吸 半径/m 系数 a/10-3 系数 b 产能/ 万 m3 80 493.7 1.636 6 3.507 100 477.7 1.600 1 5.321 120 465.4 1.571 9 7.486 对数函 数模型 140 455.5 1.549 1 9.998 80 41.3 0.5 17.005 100 33.0 0.5 26.570 120 27.5 0.5 38.261 线性函 数模型 140 23.6 0.5 52.077 80 0.515 6 0.5 28.543 100 0.330 0 0.5 44.596 120 0.229 2 0.5 64.217 抛物线 函数模 型 140 0.168 4 0.5 87.391 80 80 3.8 36.766 100 100 3.8 57.447 120 120 3.8 82.724 椭圆函 数模型 140 140 3.8 112.596 图 3 不同解吸半径下的产能变化曲线图 Fig.3 Gas production change under different desorption radius 同压降漏斗模型的产能增加幅度不同。在相同解吸 半径的增幅范围内,椭圆函数模型的产能增加幅度 最大,其次是抛物线函数模型,再其次是线性函数 模型,产能增加幅度最小的是对数函数模型。 3.2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的采收率计算 根据煤层解吸半径、厚度、密度、含气量等参 数,计算不同解吸半径下的地质资源量,并利用本 文计算的产能数据,计算不同压降漏斗模型的煤层 气采收率表3。 煤层气产能随解吸半径扩大而增加[15],但同一 压降漏斗函数模型、不同解吸半径的采收率基本一 致,相差很小;相同解吸半径条件下,不同压降漏 ChaoXing 第3期 胡海洋等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模型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113 表 3 不同压降漏斗模型及不同解吸半径的采收率数据表 Table 3 Recovery of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funnel model and desorption radius 采收率/ 解吸 半径/m 地质资 源量/ 104 m3 对数函 数模型 线性函 数模型 抛物线函 数模型 椭圆函 数模型 80 96.61 3.63 17.60 29.54 38.05 100 150.96 3.52 17.60 29.54 38.05 120 217.38 3.44 17.60 29.54 38.05 140 295.88 3.38 17.60 29.54 38.05 斗函数模型的采收率存在差异,且差异较大。在相 同解吸半径条件下,对数、线性、抛物线、椭圆函 数模型的采收率依次增加,与解吸气量的变化趋势 一致。从计算的采收率数据可以看出,对数、线性、 抛物线函数模型压降漏斗的采收率均较低,不超过 30,椭圆函数模型的采收率达到38.05。从采收 率、解吸气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提高煤储层解 吸半径范围内的采收率、解吸气量,必须尽可能降 低解吸半径范围内的储层压力,尤其要扩大井筒远 端的储层压力下降幅度,扩大有效解吸半径,这是 因为煤储层的地质资源量与煤层解吸半径平方成线 性相关,井筒近端半径小,控制的资源量小,降低 井筒附近储层压力引起的气体产出对解吸半径范围 内总资源量的采收率贡献较小, 而井筒远端半径大, 降低其储层压力,可解吸的气体量大,对提高总资 源量的采收率贡献较大,因此,要尽量促进煤层气 井筒远端储层的排水降压,扩大有效解吸半径。 3.3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有效解吸半径计算 根据压降漏斗模型可以看出, 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 程中,解吸半径范围内各点处的压力不同。根据等温吸 附曲线,不考虑非均质性对煤层不同剖面上压降漏斗形 态的影响,假设煤储层解吸半径范围内某点处的压力为 临界解吸压力的一半,对应的解吸半径为有效解吸半径 rf。根据煤储层的地质参数,储层压力5 MPa,临界解 吸压力3.8 MPa,则有效解吸半径对应的储层压力为 1.9 MPa,以煤层气井的储层压降漏斗半径100 m为例, 绘制4种模型下的有效解吸半径示意图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当煤储层排水降压形成的压降 漏斗半径均为100 m时,不同压降漏斗模型下,煤储 层的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均不同,且差别较大, 其中椭圆函数模型的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最大, 对数函数模型的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最小。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压降漏斗模型下的解吸效 果, 表征煤储层解吸程度, 提出煤储层解吸系数Kr、 有效解吸系数Kre,即 re i Kr r; refe Krr 12 式中 ri为煤储层的解吸半径,m;rf为煤储层的有 效解吸半径,m;re为煤储层的压降半径,m。 根据4种压降漏斗形态的函数模型公式及边界条件 rre时,ppe5 MPa;rrw0.1 m时,ppw0.5 MPa, 计算并绘制压降漏斗半径re扩大至80 m、100 m、 120 m、140 m,井底流压降至0.5 MPa时,4种压降 漏斗函数模型对应的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及关系 曲线,图4–图5表4。 表 4 不同压降漏斗模型的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 Table 4 Desorption radius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of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funnel models 压降漏斗模型 压降半径/m 系数 a 系数 b 解吸半径/m 有效解吸半径/m 解吸系数 有效解吸系数 80 0.673 2 2.05 13.46 0.80 0.168 0.010 100 0.651 4 2.00 15.85 0.86 0.158 0.009 120 0.634 7 1.96 18.12 0.91 0.151 0.008 对数函数 140 0.621 2 1.93 20.28 0.95 0.145 0.007 80 0.056 3 0.5 58.67 24.89 0.733 0.311 100 0.045 0 0.5 73.33 31.11 0.733 0.311 120 0.037 5 0.5 88.00 37.33 0.733 0.311 线性函数 140 0.032 1 0.5 102.67 43.56 0.733 0.311 80 0.000 70 0.5 68.51 44.62 0.856 0.558 100 0.000 45 0.5 85.63 55.78 0.856 0.558 120 0.000 31 0.5 102.76 66.93 0.856 0.558 抛物线函数 140 0.000 23 0.5 119.89 78.09 0.856 0.558 80 80 5 77.10 57.99 0.964 0.725 100 100 5 96.38 72.49 0.964 0.725 120 120 5 115.65 86.98 0.964 0.725 椭圆函数 140 140 5 134.93 101.48 0.964 0.725 ChaoXing 11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47卷 图 4 不同压降半径下的解吸半径、有效解吸半径变化曲线图 Fig.4 Desorption radius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radius at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radius 图 5 不同压降半径下的解吸系数、有效解吸系数变化曲线图 Fig.5 De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esorption coefficient at different pressure drop radius 由图4–图5可以看出① 随压降半径的扩大, 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均扩大,但对数函数形态 下的解吸半径增加很小, 且有效解吸半径几乎不变, 即对数函数形态下的煤层压降主要集中在井筒附 近,压降半径范围扩大对煤层气解吸半径的促进效 果很小;② 4种压降漏斗模型中,对数函数模型的 解吸系数、有效解吸系数随压降半径的扩大而逐渐 减小,即压降半径扩大,解吸半径、有效解吸半径 扩大的趋势逐渐减缓,此压降漏斗形态不利于煤层 气井的高产稳产,后期产气量很低;③ 线性、抛物 线、椭圆函数模型压降漏斗的解吸系数、有效解吸 系数随压降半径的扩大基本不变, 即压降半径扩大, 解吸半径、有效解吸半径也随之线性扩大;解吸半 径范围内的解吸气量与总资源量与解吸半径的平方 线性相关,导致解吸半径扩大,线性、抛物线、椭 圆型函数对应的煤层气采收率不变; ④ 椭圆函数模 型的解吸系数、有效解吸系数最大,其解吸系数接 近1,有效解吸系数超过0.7,即同等压降半径条件 下,椭圆函数模型煤储层的解吸半径、有效解吸半 径最大, 说明井筒远端煤储层的压力得到有效降低, 有利于延长煤层气井高产稳产时间,提高煤储层解 吸半径范围内的煤层气采收率。 综上可知,4种压降漏斗形态的函数模型中, 对数函数模型仅在井筒附近形成压降区域,有效解 吸半径小,排采过程中难以形成产气高峰;线性函 数模型在井筒远端存在压力传递,但煤储层整体降 压幅度小,煤层气解吸量有限,煤层气井排采过程 中能够形成产气高峰,但高产持续时间很短;抛物 线函数模型在井筒的压裂影响范围内持续降压,有 效解吸半径大,煤层气井排采能够出现高产,且高 产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椭圆函数模型的解吸半径接 近煤层压降漏斗半径,压降漏斗半径范围内的煤层 气几乎都开始解吸,且煤层的有效解吸半径较大, 煤层气井高产稳产持续时间较长。 对比不同压降漏斗模型下的解吸半径、有效解 吸半径变化规律及压降漏斗形态可以看出,对数函 数模型压降漏斗最不利于煤层气井高产稳产,而椭 圆函数模型的压降漏斗形态最有利于煤层气井的高 产稳产。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关键是增大煤储层 的气体解吸体积、提高解吸速率和效率[16],根据4 种模型的产气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提高煤层气井日 产气量,需要降低煤储层的整体压降幅度,提高煤 ChaoXing 第3期 胡海洋等 不同形态压降漏斗模型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115 层气井的总产气量,需持续降低煤储层整体的压降 幅度、扩大煤储层的有效解吸半径。 4 结 论 a.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随着压降漏斗半径的 扩大,在煤储层中会依次形成对数、线性、抛物线、 椭圆函数模型的压降漏斗,其中椭圆函数模型的压 降漏斗在相同解吸半径条件下的产气量最高。 b. 同一压降漏斗函数模型下,不同解吸半径的 煤层气采收率基本一致,但相同解吸半径条件下, 对数、线性、抛物线、椭圆函数模型的采收率依次 增加,不同压降漏斗函数模型的采收率差异较大。 c. 在相同压降漏斗半径条件下,不同压降漏斗 模型的煤储层解吸半径及有效解吸半径差异均较 大,椭圆、抛物线、线性、对数函数模型的解吸半 径及有效解吸半径依次减小,椭圆函数模型的解吸 系数、有效解吸系数最大;随压降半径的扩大,对 数函数模型的解吸系数、有效解吸系数逐渐减小, 而线性、抛物线、椭圆函数模型基本不变,即随压 降半径扩大,线性、抛物线、椭圆函数模型的解吸 半径、有效解吸半径也随之线性扩大。 d. 在相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控制应尽 量扩大煤储层的有效解吸半径,持续降低煤储层解 吸半径范围内的压降幅度,促进煤储层整体降压, 以实现煤层气井的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胡海洋,倪小明,朱阳稳,等. 煤层气井渗透率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及应用[J]. 特种油气藏,2016,235106–109. HU Haiyang,NI Xiaoming,ZHU Yangwen,et al. Spa- tial-temporal perme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BM well[J]. Special Oil Gas Reservoirs,2016,235106–109. [2] 张崇崇,王延斌,倪小明,等. 煤层气直井排采过程中渗 透率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3 520–525. ZHANG Chongchong,WANG Yanbin,NI Xiaoming,et al. Research on permeability variation law of coal reservoir in drainage process of CBM vertical well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5,443520–525. [3] 冯其红,舒成龙,张先敏,等. 煤层气井两相流阶段排采制度 实时优化[J]. 煤炭学报,2015,401142–148. FENG Qihong,SHU Chenglong,ZHANG Xianmin,et al. Real-time optimization of drainage schedule for coalbed methane wells at gas-water two-phase flow stag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401142–148. [4] 许小凯. 煤层气直井排采中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压降传播 规律[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5] 李金海,苏现波,林晓英,等. 煤层气井排采速率与产能的关 系[J]. 煤炭学报,2009,343376–380. LI Jinhai, SU Xianbo, LIN Xiaoyi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harge rate and productivity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9,343376–380. [6] 杜严飞,吴财芳,邹明俊,等.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储层压力 传播规律研究[J]. 煤炭工程,2011787–89. DU Yanfei, WU Caifang, ZOU Mingjun, et al. Study on reservoir pressure transmission law during gas mining and drainage proc- ess of coalbed methane well[J]. Coal Engineering,20117 87–89. [7] 王彩凤,邵先杰,孙玉波,等. 中高煤阶煤层气井产量递减类 型及控制因素以晋城和韩城矿区为例[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41323–28. WANG Caifeng,SHAO Xianjie,SUN Yubo,et al. Production decline types and their control factors in coalbed methane wells A case from Jincheng and Hancheng mining areas[J]. Coal Ge- ology Exploration,2013,41323–28. [8] 黄华州, 桑树勋, 苗耀, 等. 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控制方法[J]. 煤 炭学报,2014,39增刊 2422–431. HUANG Huazhou,SANG Shuxun,MIAO Yao,et al. Drainage control of single vertical well with multi-hydraulic fracturing layers fo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S2422–431. [9] 胡正田,万志杰,张东亮,等. 贵州官寨井田煤层气直井压裂 工艺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3446–50. HU Zhengtian, WAN Zhijie, ZHANG Dongliang, et al. Analysis of CBM well fracturing in Guanzhai min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5,43446–50. [10] 葛家理. 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81–89. [11] 梁冰,贾立锋,孙维吉,等. 解吸–渗流作用下煤体变形及渗 透规律试验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 475 935–941. LIANG Bing, JIA Lifeng, SUN Weiji, et al. Experimental on the law of coal deation and permeability under desorption and seepag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 ogy,2018,475935–941. [12] 李松,汤达祯,许浩,等. 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2016,23310–16. LI Song,TANG Dazhen,XU Hao,et al. Geological u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f coal reservoir dynamics dur- ing coalbed methane drainage[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6, 23310–16. [13] 金军. 黔西松河井田松参 1 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J]. 煤炭科学技术,2016,44227–32. JIN Jun.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n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