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核科学技术术语核物理与核化学.pdf
I C S2 7 .1 2 0 F4 0 蝠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4 9 6 0 .1 2 01 0 代替G B /T4 9 6 0 .1 1 9 9 6 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1 部分核物理与核化学 G l o s s a r yo fn u c l e a r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t e r m s P a r t1 N u c l e a rp h y s i c sa n dn u c l e a rc h e m i s t r y 2 0 1 0 - 11 - 1 0 发布 2 0 11 0 5 0 1 实施 丰瞀鹳紫瓣警襻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微1 ” 前言⋯⋯⋯⋯⋯⋯⋯⋯1 范围⋯⋯⋯⋯⋯⋯2 基本术语⋯⋯⋯⋯⋯3 核衰变及其基本规律⋯4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 核反应⋯⋯⋯⋯⋯⋯⋯6 核裂变⋯⋯⋯⋯⋯⋯⋯7 核化学⋯⋯⋯⋯⋯⋯⋯8 加速器⋯⋯⋯⋯⋯汉语拼音索引⋯⋯⋯⋯英文索引⋯⋯⋯⋯⋯⋯目次G B /T4 9 6 0 .1 2 0 1 0Ⅲ●●M 毖盯如踮蛆蛆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刖吾G B /T4 9 6 0 .1 2 0 1 0G B /T4 9 6 0 核科学技术术语分为8 个部分第1 部分核物理与核化学;第2 部分裂变反应堆;第3 部分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第4 部分放射性核素;第5 部分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第6 部分核仪器仪表;第7 部分核材料管制与核保障;第8 部分放射性废物管理。本部分是G B /T4 9 6 0 的第1 部分。本部分代替G B /T4 9 6 0 .11 9 9 6 核科学技术术语核物理与核化学,与G B /T4 9 6 0 .11 9 9 6 相比的主要变化如下增加部分术语;删掉部分术语;对原版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本部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连哲莉、郭建新。本部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 B /T4 9 6 0 1 9 8 5 ,G B /T4 9 6 0 .1 1 9 9 6 。Ⅲ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核科学技术术语第1 部分核物理与核化学G B /T4 9 6 0 .卜一2 0 1 01 范围G B /T4 9 6 0 的本部分规定了核物理与核化学领域基础术语及其定义。本部分适用于核物理与核化学领域内编写标准和技术文件、翻译文献及国内、国际技术交流等。2 基本术语Z .1原子a t o m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单元。通常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它的电子组成,其电子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2 .2原子核a t o m i cn u c l e u s原子中带正电的核心,通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集中于此。2 .3原子质量a t o m i cm a s s一个中性原子处于基态的静止质量。2 .42 .52 .62 .72 .82 .9原子质量单位na t o m i cm a s su n i t ,n一个1 2 C 中性原子处于基态的静止质量的1 /1 2 。原子质量常数a t o m i cm a s sc o n s t a n tm “一个”C 原子质量的1 /1 2 这一量的名称,其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U 。原子量a t o m i cm a s s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C 原子质量的1 /1 2 之比,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a t o m i cn u m b e r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质量数m a s sn u m b e r原子核中的核子数目。核半径n u c l e a rr a d i u s通常有下列几种意义a 表征核电荷分布的半径;b 表征核内核子分布的半径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c 表征原子核内自洽场的半径。它们均可近似地表示为R 一“A “3 。式中A 为质量数,r 。的值在 1 .1 ~1 .5 1 0 _ 1 5m 范围内。2 .1 0核矩n u c l e a rm o m e n t原子核所固有的各种矩的统称,主要包括核自旋、核磁偶极矩和电四极矩。2 .1 1核自旋n u c l e a rs p i n原子核的总角动量,是核内所有核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耦合的结果。常用I 表示核的自旋量子数,以 为单位,自是普朗克常数 除以2 “。2 .1 2核同位旋n u c l e a ri s o s p i n原子核的一个内秉自由度,具有与角动量相同的耦合性质。2 .1 3核电矩e l e c t r i cm o m e n to fn u c l e u s表征原子核内电荷分布特征的量。2 .1 4核磁矩m a g n e t i cm o m e n to fn u c l e u s核内所有核子的固有磁矩和轨道磁矩的总矢量和。2 .1 5核势n u c l e a rp o t e n t i a l原子核内核子所受到的核内其他核子所产生的核势场或入射粒子 质子,中子,a 粒子,轻、重离子在反应或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靶核的核力势场。2 .1 6核跃迁n u c l e a rt r a n s i t i o n核系统从一种量子能态转变为另一种量子能态的过程。例如通过a 或口衰变,由一种核素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或通过吸收 或放出 光子、轨道电子或电子对使系统的核能级发生变化的过程。2 .1 7核能级n u c l e a re n e r g yl e v e l由能量、自旋和宇称确定的核态,包括单粒子能级和集体运动能级。2 .1 8激发态e x c i t e ds t a t e原子或原子核的能量比基态高的状态。2 .1 9核力n u c l e a rf o r c e核子之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 .2 0相互作用i n t e r a c t i o n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影响或场源耦合。相互作用有4 种类型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2 .2 1强相互作用s t r o n gi n t e r a c t i o n强相互作用发生在带色荷的粒子 如夸克和胶子 之间,是一种短程相互作用,力程约为1 0 。5m 。,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2 2电磁相互作用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i n t e r a c t i o n电磁相互作用发生在带电荷的粒子之间,是一种长程力。2 .2 3弱相互作用w e a ki n t e r a c t i o n弱相互作用发生在各种粒子之间,是一种短程相互作用,在改变粒子种类和造成对称性破缺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2 .2 4电子e l e c t r o n一种稳定的基本粒子。其电荷量为1 .6 0 21 8 92 1 0 _ 19 C ,静止质量为9 .1 0 94 1 0 _ 3 1k g 。不加说明时,指带负电荷的电子,也叫负电子。它的反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电子,称为正电子。2 .2 5负电子n e g a t r o n参见电子 2 .2 4 。2 .2 6正电子p o s i t r o n参见电子 2 .2 4 。2 .2 7n 粒子a l p h ap a r t i c l e核转变时放出的4 H e 核,a 粒子也泛指任何4 H e 核。2 .2 8B 粒子b e t ap a r t i c l e原子核或中子在核转变过程中放出的正电子或负电子。2 .2 9反粒子a n t i p a r t i c l e反粒子与相应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平均寿命和自旋以及数值相等、符号相反的重子和轻子数。反粒子和粒子成电中性或带正负相反的等量电荷。2 .3 0核子n u c l e o n原子核内组成粒子的通称,目前指质子和中子。2 .3 1质子p r o t o n一种不带电的、自旋为1 /2 的粒子,原子核的基本成分之一。正电荷量为1 .6 0 21 8 92 1 0 _ 1 9C ,静止质量为1 .6 7 26 4 85 1 0 _ 2 7k g 。质子是氢的最轻同位素的原子核。2 .3 2中子n e u t r o n一种不带电的、自旋为1 /2 的粒子,原子核的基本成分之一,静止质量为1 .6 7 49 5 43 1 0 _ 2 7k g ,中子在自由状态下是不稳定的。2 .3 3中微子n e u t r i n o中微子是不带电荷的轻子,静止质量几乎为零,是参与弱相互作用的粒子。2 .3 4强子h a d r o n可以发生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分为重子和介子。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3 5重子b a r y o n重子数为1 的基本粒子,包括中子、质子、超子。2 .3 6介子m e s o n重子数为零的强子。2 .3 7渺子m y o n一种平均半衰期为2 .2 1 0s 、静止能量为1 0 5 .6 5 8M e V 的带电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其静止能量是电子的2 0 6 .7 8 6 倍。2 .3 8轻子l e p t o n与夸克家族属于同一层次,可以用点粒子的模型来描述的一类基本粒子。轻子可参与电磁、弱、引力相互作用,但不参与强相互作用。2 .3 9胶子g l u o n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中假设的传递强相互作用的一种粒子。胶子不带电荷,质量为零。2 .4 0夸克q u a r k与轻子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基本粒子,是构成强子的基本组分。2 .4 1超子h y p e r o n短寿命基本粒子的总称,其质量大于中子。2 .4 2介子原子m e s o n i ca t o m有若干电子被负电荷介子取代的原子。含某种介子的原子称某介原子。2 .4 3核内的夸克自由度q u a r kd e g r e eo ff r e e d o mi nn u c l e i如果核内强子的夸克结构与自由强子的夸克结构不同,则称存在核内夸克自由度。2 .4 4基本电荷e l e m e n t a r yc h a r g e最小的荷电单位 1 .6 0 21 1 0 _ 1 9 c 。电荷仅以此单位的整数倍存在。2 .4 5荷质比s p e c i f i cc h a r g e带电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2 .4 6电磁辐射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r a d i a t i o n电磁同步系统和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产生的辐射。电磁辐射也可在真空中传播。2 .4 7电离辐射i o n i z i n gr a d i a t i o n致使产生直接或间接电离的辐射,如a 、0 、7 和中子辐射。2 .4 8Y 辐射g a m m ar a d i a t i o n核跃迁或粒子湮灭过程中发射的电磁辐射。4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4 9x 辐射Xr a d i a t i o n在原子的核外部分产生的一种波长比可见光小得多的贯穿性电磁辐射,它不包括湮灭辐射。注该术语经常用于电子的轫致辐射,这种辐射是由于电子被靶材料中原子的库仑场改变速度而产生的 连续谱x辐射 。也常用于伴随原于轨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发射的分立能量辐射 特征x 射线 。2 .5 0光子p h o t o n电磁辐射的能量子。光子不带电,静止质量为零。2 .5 1■子q u a n t u m原子或核系统从一个离散能态跃迁至另一离散能态所需的最小离散能量 或动量 。2 .5 2Y 量子g a m m aq u a n t u m7 辐射的能量量子。2 .5 3核素n u c l i d e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平均寿命长得可以被观察到的一类原子。2 .5 4放射性核素r a d i o n u c l i d e具有放射性的核素。2 .5 5原生放射性核素p r i m o r d i a lr a d i o n n c l i d e地球形成时和由于其半衰期长还没有完全衰变的初始放射性核素,包括相关的原始放射性核素”8 U2 3 5 U 和”2 T h 产生的放射性核素。2 .5 6宇生放射性核素c o s m o g e n i cr a d i o n u c l i d e宇宙辐射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放射性核素。2 .5 7人工放射性核素a r t i f i c i a lr a d i o n u c l i d e ;a r t i f i c i a lr a d i o a c t i v en u c l i d e由人工产生的放射性核素。2 .5 8受屏 蔽 核素s h i e l d e dn u c l i d e一种原子序数为z 的核素,当其z 1 和z l 的同量异位素皆为稳定核素时,该核素称为受屏 蔽 核素。2 .5 9B 稳定线p - s t a b l el i n eB 稳定带6 - s t a b l ev a l l e y在以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为直角坐标的图中,由不发生口衰变的所有核素构成的带状区。2 .6 0缺中子核素n e u t r o n - d e f i c i e n tn u c l i d e中子与质子比值低于8 稳定带上同位素的中子与质子比值的核素。2 .6 1丰中子核素n e u t r o n r i c hn u c l i d e中子与质子比值高于8 稳定带上同位素的中子与质子比值的核素。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6 2同位素i s o t o p e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2 .6 3稳定同位素s t a b l ei s o t o p e不发生放射性衰变或自发裂变的同位素。2 .6 4放射性同位素r a d i o i s o t o p e某种元素中发生衰变或自发裂变,并伴随有辐射的不稳定同位素。2 .6 5同位素丰度i s o t o p i ca b u n d a n c e一种元素的同位素混合物中,某特定同位素的原子数与该元素的总原子数之比。2 .6 6天然丰度n a t u r a la b u n d a n c e在一种元素中特定同位素天然存在的丰度。2 .6 7丰度比a b u n d a n c er a t i o在给定样品中,同一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数与另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数之比。2 .6 8富集因子e n r i c h m e n tf a c t o r某种特定同位素在同位素混合物中的相对组分与这种同位素在天然同位素混合物中的相对组分之比。2 .6 9富集度d e g r e eo fe n r i c h m e n t富集因子减去1 。2 .7 0同位素组分i s o t o p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用原子百分数表示的某元素中各同位素的含量。2 .7 1同素异重体a l l o b a r由于同位素的组分不同而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元素形态。2 .7 2同中子异位素i s o t o n e具有相同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的核素。2 .7 3同量异位素n u c l e a ri s o b a r具有相同质量数、不同原子序数的核素。2 .7 4同差豢i s o d i a p h e r e中子与质子数目的差相同的核素。2 .7 5同质异能态i s o m e r i cs t a t e核的某种平均寿命长得可以被观察到的亚稳激发态。6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7 6同质异能素n u c l e a ri s o m e r具有相同中子和质子数但能态不同的核素。‘2 .7 7同质异能跃迁i s o m e r i ct r a n s i t i o n核由同质异能态 亚稳态 跃迁到更低的能态 通常为核的基态 ,同时发出7 射线的过程。2 .7 8同质异能 态 分离i s o m e r i cs e p a r a t i o n在同质异能跃迁过程中,由于原子或分子受激发生的化学变化使某核素与它的同质异能前体核分离。2 .7 9放射性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7 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 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2 .8 0天然放射性n a t u r a l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天然存在的核素具有的放射性。2 .8 1人工放射性a r t i f i c i a l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人工放射性核素具有的放射性。2 .8 2感生放射性i n d u c e d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由辐照产生的放射性。2 .8 3簇团放射性c l u s t e r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某些重核通过自发发射“c 、”O 、2 2 N e 等退激的一种衰变方式。2 .8 4放射性元素r a d i o a c t i v ee l e m e n t其所有的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的元素。2 .8 5天然放射性元素n a t u r a lr a d i o a c t i v ee l e m e n t其所有的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的天然元素。2 .8 6超铀元素t r a n s o r a n i u me l e m e n t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9 2 的元素的总称。2 .8 7锕系元素a c t i n i d ee l e m e n t ;a c t i n i d e ;a c t i n o i d元素周期表中,从8 9 号元素锕到1 0 3 号元素铹的总称。2 .8 8电子伏e l e c t r o n - v o l t一种能量单位。其值等于一个电子通过1 伏电势差时能量的改变量。1e V 1 .6 0 21 8 92 1 0 _ 1 9J 。7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2 .8 9镜像核m i r r o rn u c l e i两个原子核具有相同的核子数,而其中一个的质子数等于另一个的中子数,则这两个原子核互为镜像核。2 .9 0核物质n u c l e a rm a t t e r一种假想的由大量核子组成的均匀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核子间具有完全的核相互作用而忽略其可能存在的电磁相互作用。2 .9 1核物质相变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o fn u c l e a rm a t t e r随着核物质的温度或 和 密度的不断变化,理论预言核物质可能出现两次相变,即液相向气相和强子气体向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转变。2 .9 2反物质a n t i m a t t e r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2 .9 3结合能b i n d i n ge n e r g y通常包括以下两种定义a 把一个粒子从一个系统中取出所需的净能量,有时也称分离能;b 把一个系统分解为它的组成粒子所需的净能量。2 .9 4分离能s e p a r a t i o ne n e r g y参见结合能 2 .9 3 a 。2 .9 5质量过剩m a s se x c e s s核素的原子质量减去它的质量数与原子质量常数的乘积所得之差。2 .9 6质量亏损m a s sd e f e c t构成原子核的各个核子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2 .9 7质量减量m a s sd e c r e m e n t核素的质量过剩除以的原子质量常数所得的商,也等于核素的原子量与其质量数之差。2 。9 8能级密度l e v e ld e n s i t y原子核单位能量间隔内的能级数目。用于描述核能级分布的疏密程度。2 .9 9能级宽度l e v e lw i d t h原子系统或原子核系统能级能量的展宽。它与该能态的平均寿命成反比。在单能级的布赖特一维格纳公式中,它近似地等于该共振峰的半高宽,通常用r 来表示。注布赖特一维格纳公式描述一个或多个共振能级附近核反应截面随能量变化的情况。2 .1 0 0能级分宽度p a r t i a ll e v e lw i d t h对能以若干不同方式进行衰变的共振能级的每种衰变方式所赋予的物理量。每个能级分宽度与其8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T4 9 6 0 .1 2 0 1 0相应的衰变方式的几率成正比,各个能级分宽度之和等于该共振能级的总宽度。2 .1 0 1平均能级间距m e a nl e v e ls p a c i n g核能级密度的倒数。2 .1 0 2幻数m a g i cn u m b e r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 、8 、2 0 、2 8 、5 0 、8 2 以及中子数为1 2 6 时,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些数被称为幻数。中子数或质子数等于幻数的核称为幻核,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等于幻数的核称为双幻核。2 .1 0 3滴线d r i p l i n e中子分离能S 。一O 和质子分离能S ,一0 的原子核在核素图上形成的连线。滴线是对原子核稳定性边界的一种描写。2 .1 0 4辐射宽度r a d i a t i o nw i d t h相应于发射光子的能级分宽度。2 .1 0 5核磁共振n u c l e a rm a g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 N M R 射频辐射被处于磁场中的物质吸收时所观察到的共振现象。原子核的磁矩在磁场中旋进 进动 ,只有某些确定的磁矩方向是允许的,它们之间的能量差值与磁场有关。当射频量子的能量刚巧等于这些能量差时,就会引起能级跃迁使磁矩取向改变,发生共振吸收。2 .1 0 6核能n u c l e a re n e r g y核反应 通常指裂变和聚变 或放射性衰变释放出的能量。2 .1 0 7核聚变n u c l e a rf u s i o n两个轻核结合成一个较重核并释放能量的核反应。2 .1 0 8等离子体p l a s m a离子、电子和电中性粒子的电中性气体混合物。2 .1 0 9箍缩效应p i n c he f f e c t受控聚变试验中电流经过等离子体柱受到压缩从而使等离子体加热的效应。2 .1 1 0辐射纯度r a d i a t i o np u r i t y某种辐射中特定辐射的百分含量。2 .1 1 1能谱e n e r g ys p e c t r u m某一辐射量或反应量的值随着出射能量的分布。例如粒子发射率随能量的分布、Y 能谱、中子能谱等。2 .1 1 2超精细相互作用h y p e r f i n ei n t e r a c t i o n核外电磁场与核矩的相互作用。核磁偶极矩在磁场中或核电四极矩在不均匀电场中受到力偶的作用而使原子核的总角动量旋进 进动 并导致能级劈裂。测量跃迁能量或旋进 进动 频率可以获得有关9 G B /T4 9 6 0 .1 2 0 1 0原子核矩或核外电磁场等信息。2 .1 1 3字称p a r i t y微观客体存在于空间的一种特性,通常用波函数在空间反射 即坐标值变号 下的变换性质表示,若波函数保持不变,则称为偶 宇称,若波函数变号,则称为奇 宇称。2 .1 1 4歧离s t r a g g l i n g由通过物质时能量损失的随机特性引起的带电粒子某一物理量 如能量或射程 的涨落。2 .1 1 5核结构模型n u c l e a rs t r u c t u r em o d e l研究原子核内部核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以及原子核的集体运动,并能够反映原子核基本性质的理论。2 .1 1 6液滴模型l i q u i d d r o pm o d e l将原子核看成带电的液滴、核内的核子当作液滴分子的一种核模型。2 .1 1 7核的壳层模型n u c l e a rs h e l lm o d e l一种类似于原子壳层结构的核结构模型,也叫独立粒子模型。2 .1 1 8集体模型c o l l e c t i v em o d e l又称综合模型。把核的集体运动和单粒子运动结合起来的结构模型。它认为原子核除了核内核子的单粒子运动外,还存在着由大量核子参加的集体运动,即集体转动和集体振动。3 核衰变及其基本规律3 .1放射性衰变r a d i o a c t i v ed e c a y核从一种能态转变为较低的能态,通常包括放出质子、中子、a 粒子、口粒子或7 射线。3 .2衰变常数d e c a yc o n s t a n t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问内进行自发衰变的几率。衰变常数 由下式给出.1d N“一一丙面式中 衰变常数;N 在时间t 时存在的该核素核的数目。3 .3部分衰变常数p a r t i a ld e c a yc o n s t a n t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以特定方式自发衰变的几率。3 .4衰变能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e n e r g y给定的核衰变所释放的能量。3 .5衰变曲线d e c a yc u r v e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1 0 G B /T4 9 6 0 .1 2 0 1 03 .6指数衰变e x p o n e n t i a ld e c a y放射性核素衰变的活度按下式规律变化A £ 一A 。e 一“式中A f £时刻的放射性活度;A 。零时刻的放射性活度; 衰变常数。3 .7衰变热d e c a yh e a t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所产生的热量。3 .8衰变产物d e c a yp r o d u c t由放射性衰变生成的稳定的或放射性的核素。3 .9衰变纲图d e c a ys c h e m e详细标明能级、辐射类型和半衰期等核数据的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图式。3 .1 0半衰期h a l f - I i f e在单一的放射性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3 .1 1总半衰期t o t a lh a l H i f e当核素具有两种 或两种以上 衰变途径时,其原子数降至原来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3 .1 2有效半衰期e f f e c t i v eh a l f _ l i f e由于放射性衰变和生物过程的排泄使生物系统中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减少至一半的时间。3 .1 3生物半衰期b i o l o g i c a lh a l H i f e生物系统中的人或动物将身体或具体器官中所吸收的物质数量自然排泄至一半所需的时间。3 .1 4平均寿命m e a nl i f e在某特定状态下,原子或原子核系统的平均存活时间。对于按指数规律衰变的体系,平均寿命是在该特定状态下原子或原子核数减少到原来的1 /e 的时间。3 .1 5分支衰变b r a n c h i n gd e c a y一种核素能以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式进行的放射性衰变。3 .1 6分支份额b r a n c h i n gf r a c t i o n在分支衰变中,原子核以某种特定方式衰变的份额。3 .1 7分支比b r a n c h i n gr a t i o两种 或两种以上 特定方式衰变的分支份额之比。1 1 G B /T4 9 6 0 .1 2 0 1 03 .1 8衰变链d e c a yc h a i n一个包含若干核素的系列,该系列中,每一种核素通过放射性衰变 不包含自发裂变 转变为下一种核素,直至形成一种稳定核素。3 .1 9放射系r a d i o a c t i v es e r i e s4 个放射性核素衰变系列的总称。每一系列由一个原始核素及其后的核衰变核素构成,最后的产物为稳定核素。3 .2 0铀系u r a n i u ms e r i e s从2 ”u 到2 ”P b ,质量数按4 n 2 n 为正整数 规律变化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系。3 .2 1钍系t h o r i u ms e r i e s从“2 T h 到2 ”P b ,质量按4 n n 为正整数 规律变化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系。3 .2 2锕铀系a c t i n i u mu r a n i a n ls e r i e s从”5 u 到2 ”P b ,质量数按4 n 3 n 为正整数 规律变化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系。3 .2 3镎系n e p t u n i u ms e r i e s从2 ”N p 到2 ”B i ,质量数按4 n l n 为正整数 规律变化的人工放射性衰变系。3 .2 4前驱核素p r e c u r s o r位于衰变链中某一核素前面的任何放射性核素均称为该核素的前驱核素。这一术语常限于专指紧接在其前面的核素。3 .2 5母体核素p a r e n tn u c l i d e在一个衰变链中,衰变时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特定核素 子体 的任何放射性核素。3 .2 6子体核素d a u g h t e rn u c l i d e衰变链中某一特定放射性核素后面的任何核素。3 .2 7氡子体r a d o nd a u g h t e r2 ”R n 衰变产物中的短寿命子体,主要为2 ”P o R a A 、2 “P b R a B 、2 “B i R a C 和“4 P o R a C7 。3 .2 8氡子体a 潜能r a d o nd a u g h t e r Ⅱp o t e n t i a le n e r g y氡子体完全衰变为“o P b R a D 时所放出的a 粒子能量的总和。3 .2 9放射性平衡r a d i o a c t i v ee q u i l i b r i u m.某一衰变链中,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均按该链前驱核素的半衰期随时问作指数衰减的状态。这种放射性平衡只有在前驱核素的半衰期比该衰变链中其他任何一代子体核素的半衰期长时才是可能的。如果前驱核素的半衰期很长,以致在我们考察期间,前驱核素总体平衡上的变化可以忽略,那么所有的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将几乎相等,这种平衡称为长期平衡。否则,就称为暂时平衡。12 G B /T4 9 6 0 .1 ~2 0 1 03 .3 0长期平衡s e c u l a re q u i l i b r i u m参见放射性平衡 3 .2 9 。3 .3 1暂时平衡t r a n s i e n te q u i l i b r i u m参见放射性平衡 3 .2 9 。3 .3 2放射性平衡系数c o e f f i c i e n to fr a d i o a c t i v ee q u i l i b r i u m放射性系列中任何两种核素在矿 岩 石中的质量比值对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质量比值之比叫做这两种核素的放射性平衡系数。3 .3 3a 衰变a l p h ad e c a y原子核放射a 粒子的放射性衰变的过程,一次a 衰变后该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减少2 ,质量数减少4 。3 .3 4P 衰变b e t ad e c a y原子核通过弱相互作用放射正p 粒子、负p 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放射性衰变过程的总称。负p衰变使该核的原子序数增加1 ,正口衰变或轨道电子俘获使该核的原子序数减小1 ,但均不改变其原子核的质量。3 .3 5负P 衰变b e t a - m i n u sd e c a y参见P 衰变 3 .3 4 。3 .3 6正P 衰变b e t a - p l u sd e c a y参见P 衰变 3 .3 4 。3 .3 7轨道电子俘获o r b i t a le l e c t r o nc a p t u r e参见P 衰变 3 .3 4 。3 .3 8重离子放射性h e a v yi o n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重离子的现象,亦称集团放射性或集团衰变等。3 .3 9质子放射性p r o t o nr a d i o a c t i v i t y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质子的现象。叉称质子衰变。3 .4 0K 俘获K - c a p t u r e原子核俘获一个K 层电子的过程。3 .4 1K 辐射K - r a d i a t i o nK 俘获后再次填充K 层时发生的特征x 辐射。填充内层也可能没有辐射,释放的能量随后传递给外层电子使其离开原子外层。3 .4 2Y 跃迁Yt r a n s i t i o n又称7 退激或7 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通过发射7 射线或内转换电子到较低能态或基态的过13 G B /T4 9 6 0 .1 2 0 1 0程。y 跃迁前后,母核、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保持不变,即不产生新的核素。原子核的激发能也可直接交给原子核所处原子的壳层电子实现退激,同时发射壳层电子 内转换电子 ,这个过程称为内转换。3 .4 3内转换i n n e rc o n v e r s i o n参见Y 跃迁 3 .4 2 。3 .4 4Y 衰变Yd e c a y参见7 跃迁 3 .4 2 。3 .4 6Y 退激Td e e x c i t a t i o n参见T 跃迁 3 .4 2 。3 .4 6t Y 角关联t Ya n g u l a rc o r r e l a t i o n某一原子核接连地放出两个7 光子的概率与这两个7 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的现象。3 .4 7Y 衰变角分布a n g u l a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Yd e c a y原子核发生7 射线时,当7 射线方向与核自旋方向夹角不同时其发射概率也不同,即发射7 射线相对于原子核自旋方向是各向异性的。3 .4 9Y 跃迁多极性m u l t i p o l a r i t yo fYt r a n s i t i o n原子核7 跃迁的电或磁辐射及跃迁的多极级。3 .4 97 跃迁选择定则s e l e c t i o nr u l eo fTt r a n s i t i o n对给定的原子核始、末态的自旋和宇称,7 跃迁的多极性所遵从的规则。3 .6 0内转换电子i n n e rc o n v e r s i o ne l e c t r o n通过向其转移核内发射出的7 量子能量从而使其从核外壳上释放出的电子。转换电子的动能等于7 量子与电子的结合能的能量差。3 .6 1内转换系数i n n e rc o n v e r s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发射内转换电子的几率与直接发射7 射线的几率之比。3 .5 2俄歇效应A u g e re f f e c t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