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煤矿下组煤水文地质分析与突水危险评价.pdf
2 0 0 7 年 第3 期 童堪晨 舛l故 5 9 南屯煤矿 下组 煤水文地质分 析与突水 危险评价 徐建国, 朱振雷, 侯艳萍 充矿集团南屯煤矿, 山东 济宁2 7 2 1 0 0 关键词 下组煤 阻水能力 突水系数法 突水危险性 南电煤矿 目前已转入配采 1 6 、 1 7煤阶段, 为了了解 1 6 、 1 7 煤底板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 2 O 0 4~2 0 0 5年, 进行了 一4 3 2 水平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和井下放水试验。 1 1 6 、 1 7 煤主要充水含水层及其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 1 . 1 主要充水含水层 1 第十下 层灰岩。厚 3 . 3 1 ~9 . 0 3 m, 平均 5 . 2 1 m, 灰至深 灰色, 单位涌水量为 0 . 0 0 4 7 3~O 0 2 6 9 Us m, 浅部为洞穴水, 深部为裂隙水, 井田西部富水性较好, 一 I- 7 灰是 l 6 煤开采 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 一2 9 0 m水平以上已基本被疏干。 2 第 十三层灰岩。厚度 0 . 5 ~1 } . 4 7 m, 平均厚度为 4 . 8 2 m。 3 第 十四层灰岩。厚 0 . 3 0~1 4 . 7 9 m, 平均 9 。 2 9 m, 富水性差, 单位 涌水量为 O . 0 0 0 0 8 3 0 . 0 3 7 L / s , 为下组煤开采时间接充水 含水层。 4 奥陶系灰岩。厚 4 5 0 ~7 5 0 m, 涌水量为0 0 3 9 7 ~ 3 . 3 4 9 us m, 浅部及断层附近为裂隙洞穴水 , 深部为裂隙水, 富水性较好, 现水压标高为2 8 . 9 ~3 0 . 1 m, 井田内水位变 化与区域水位变化趋势一致。 1 . 2 充水 因素分析 在富水性上, 1 6 『 _ 煤顶板中砂岩含水层 、 十下灰及十四 层灰岩三个含水层相对较低, 且由于厚度有限, 自身的含水 量相对较小, 以静储量为主。在无外界水源补给情况下, 这 三个含水层水一般不会形成较长时间的较大充水。而与其 相比, 奥灰厚度火 , 富水性强, 水压大 , 且水量较为丰富。 上部 3 煤采空区积水及第四系水也可能构成充水的补 给水源, 尤其是浅部开采。由于三灰与断层 勾通程度较好, 成为煤系地层的主要补给水源, 从水源角度考虑, 下组煤开 采不能忽视上部含水层的补给。因此, 南屯矿下组煤开采存 在上、 下丰富的水源补给的可能性, 其中, 奥灰水应是下组煤 充水硅评价 及防 治的 重点。 2 1 6 、 1 7 煤底板 阻水能 力评价 2 . 1 底板岩性特征 1 1 6煤底板。1 7煤 ~1 6 上煤间距一般为 1 2 1 4 m, 最 厚部位近2 0 m, 由厚层粉、 细砂岩问夹薄层泥质岩组成, 十一 灰和 1 6 F煤局部分布。1 7煤直接顶板多为深灰色泥质粉砂 岩, 局部与十一灰直接接触 , 1 煤的直接底板为灰色粘土 岩, 厚度 0 3 ~1 . 1 6 m 。 、 2 1 7 煤底板。根据部分钻孔揭露的地层资料, 1 7 煤至 奥灰顶部间距在井田范围变化较大, 中 、 西部一般在 7 0 m左 右, 而井田东部由于构造影响间距较小, 7 8号钻孔位置只有 2 8 m左右。1 7煤底板主要由泥质岩和灰岩组成 , 1 8煤局部分 布 。 1 7煤至十四灰顶隔水段厚 2 9 . 8 3 ~ 4 5 . 2 0 m, 平均3 6 . 2 8 m, 总体东部、 北部薄, 西南部厚 , 主要为灰色泥岩、 粉砂岩和少 量杂色泥岩, 正常地段对 1 7煤的开采具有较好的隔水作用。 十四灰底至奥 灰顶 隔水段厚 1 4 . 4 9~3 3 . 9 6 m, 平均 2 3 . 1 l m, 西部边界处薄, 井田西北部厚, 主要为杂色泥岩和铝 质泥岩, 正常地段可有效阻隔奥灰和十四灰的水力联系。 2 . 2 底板阻水能力分析 安全隔水厚度 t . / r 2 十 8 日一扎 一一一 ~一⋯ 一 9 6 第 2 . 3 . 4条要求“ 与主井井 口房、 翻车机房、 选矸楼、 筛 分楼、 原煤仓、 转载点等生产系统连接的输送机栈桥处” 应设 消防水幕, 但消防水幕如何设置, 特别是水幕喷头型号、 安装 位置、 水幕控制形式、 流量等重要设计参数均未明确。设计 时是否可以参考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 B 5 0 0 8 4 2 0 0 1 有关防火分隔水幕的设计要求, 也是设计中值得探讨 的问题 ,. 4 结语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充分理解瓶版 建筑设计防 火规 范 G B 5 0 0 1 62 O O 6 、 煤 炭 工业 矿 井 没计 规 范 G B 5 0 2 1 5 2 0 0 5 、 煤矿井下消防、 洒水设计规范 G B 5 0 3 8 3 2 0 0 6 的要求, 当不同规范对同一设计存在不同要求时, 应 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于新版规范的新增 要求也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熟悉, 深化理解。 作者简介左宏伟 男 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2 O 0 O年 毕业予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 位, 现在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 从事给水 排水工程设计。 维普资讯 东 谯j i 斜枝 2 0 0 7 年 第3 期 式中 三 一采掘工作面底板最大宽度 m ; y 一隔水层的容重 t , I n 3 ; 一 隔水层抗张强度 t , m 2 ; 一 隔水层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 t , m 2 。 根据下组煤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试 验结果, 综 合 N O , 一 。 孔、 丁 1 1 8 孔、 丁 1 9 2孔资料 , 取隔水层的容重 7为2 . 5 8 取不同岩层的厚度加权平均值 , 隔水层抗张强度 为2 4 5 t i m 2 , 奥灰水头压力 为4 5 0t , m 2 , 则依据上式计算, 下 组煤采掘工作面最大宽度 £ m 分别为 1 5 0 m, 1 0 0 m, 5 0 m 时, 安全隔水层厚度分别为9 6 m, 7 3 m和 4 2m。 1 7煤底板隔水层其厚度及其岩性组合对其阻水性能影 响很大, 岩性以泥岩、 泥质砂岩、 砂质泥岩和铝土质泥岩为 主, 占总厚度 3 0 % ~8 0 %, 且与粉砂岩、 细砂岩、 石灰岩互层 对底板抵抗奥灰水有利。在钻探过程中对 1 7 煤底板至奥灰 顶面隔水层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泥岩抗压强 1 . 9 8~ 3 7 . 6 M P a , 铝质泥岩 1 8 . 7~ 3 7 . 6 M P a , 砂岩 6 0 . 4~ 8 9 . 5 M P a , 灰 岩 3 9 . 4 1 ~1 0 3 . 2 M P a , 吸水后强度下降很大。泥岩的渗透率 较低, 最低为 一 的岩样, 达9 . 41 0 。达西, 但对于 1 4 0 1 孔 有裂隙的岩样, 渗透率增加到 5 . 6 21 0 达西, 说明裂隙对 隔水层渗透率的影响巨大, 本区地质构造比较发育, 将增加 隔水层的渗透性。 、 1 7 煤层底板断层和裂隙较发育, 成为奥灰水上涌的通. 道, 这些小型断层和裂隙会随采矿的进行 与奥灰含水层沟 通, 造成突水。据下组煤首采 区 范 围为十三采 区, 面积约 3 . 1 m 2 , 实测面积 4 . 5 m 2 三维地震探查结果, 其构造发育程 度比原先的精查结果要复杂得多。 根据相邻矿区下组煤顶底板采动影响的研究成果, 1 6 上 煤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在 1 5~1 7 m, 最大 1 9 m左右; 1 7 煤 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在 9 ~1 3 m; 在断层面倾向与工作推进方向 相同或交角较大情况下, 顶板变形导致的断层活化程度可达 1 0 m左右, 底板变形导致的断层活化范围为 4 ~8 m, 如果综合 考虑这种顶底板采动影响效应、 原始导高和断层活化效应 , 在 整个底板中岩层中将有 3 0 m左右的岩层起不到阻水作用。 3 突水 危险性评价 3 . 1 评价方法 奥灰承压水上开采小槽煤 , 最关注的是首采区煤层底板 是否会发生突水。根据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规定 突 水 系 数 缶 删 m 式中 P 一十四灰 含水层承压水作 用在隔水层上 的水压 Ⅷ a , 可根据十四灰水位和灰岩顶面标高求得; 肘一1 7 煤底板至十四灰顶面间隔水层厚度 m ; 煤层回采过程中, 采动应力对底板隔水层的破坏 深度 m ; d 一奥灰承压水原始导高, 根据井下钻孔承压水原始导 高的探查分析, 奥灰水的原始导高按 1 0 m计算。 3 . 2 底板采动导水破坏深度的确定 小槽煤采用长壁式采煤法, 全部垮落式管理顶板, 对拉 工作面长度按 2 1 0 m考虑。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C p 0 . 7 0 0 7 0 . 1 0 7 9 L , 其中L为对拉 工作面长度, 计算可得底板导水破坏深度为 2 3 . 4 m , 研究成 果表明, 底板破坏深度约 1 5 m。 上述公式是根据工作面的底板破坏深度总结的经验公 式, 随着回采工作面宽度的增加 , 破坏深度与工作面宽度不 会永远保持正比关系, 另外 1 7煤平均厚度只有 1 . 1 l m, 经验 证明煤层厚度越小, 上述公式与煤层厚度无关 , 所以该公式 的计算结果偏大。 3 . 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 , 对 1 1 个钻孔进行 了突水危险性进 行评价 , 突水系数在 0 . 0 5 6 2 5 4 ~0 . 0 9 9 7 6 3 。根据全国各矿区 突水资料的统计分析, 构造破坏块段的临界突水系数一般为 0 . 0 6 MP a / m 。因南屯煤矿的地质构造比较发育, 临界突水系 数取 0 . 0 6 MP a / m, 待带压开采一段时间后, 根据实际开采工 作面的突水系数的统计分析, 进一步确定井田的临界突水系 数。 本首采区构造比较发育, 对突水系数作了如下分区。 安全 区T0 . 1 0 M P a / m 。 南屯井田9 5 %范围为过渡区, 在井 田西北部为安全区。 井田一 4 3 2 水平以上突水系数超过0 . 0 6 M P a / m, 具有突水的可 能性。煤层底板的隐伏断层有可能直接沟通了底板各含水 层的水力联系, 是底板突水与否的决定因素。 4 结论 1 下组煤 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十下灰岩含水层, 富水性较差, 井下探测孔十下灰最大水量 0. 2 I n 3 / h , 十一灰 最大水量0 . 0 1 / h , 顶板水量会很小, 以静储量为主易于疏 干, 对开采不构成威胁。 2 下组煤底板的薄层灰岩包括十二灰、 十三灰、 十四 灰 , 井下揭露只有十四灰出水, 平均水量为0 . 2 4 / h , 放水试 验及水质化验证明十四灰和奥灰没有水力联系。 3 奥灰含水层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 , 1 7 煤底板至奥 灰顶面隔水层平均厚度为 7 8 . 3 6 m, 1 7煤开采的防治水对象 是奥灰水, 矿区 一 4 3 2 水平 1 7 煤底板奥灰含水层水压较大为 4 . 7 MP a , 井 田 9 0 %区域 突水系数大于临界突水 系数 0 . 0 6 M P a / m, 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发育, 奥灰突水的危险性较大。 4 对 1 7 煤层底板奥灰含水层防治水策略是带压开采, 由于 1 7 煤底板下灰岩厚度较大, 且水位在 2 8 m左右, 不具 备疏降条件, 只要分区查清 1 7 煤底板的水文地质条件, 带压 可采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徐建国 1 9 6 6 一 男, 山东高唐人 , 1 9 8 9 年毕业 于山东科技大学, 科长, 工程师, 从事矿井水文地质、 水害防 治方向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