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pdf
7 4 童 媳晨 舛技 2 0 0 7 年 第5 期 煤 if- 安 全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的 研 究 开 发 汝刚 , 王 佰 顺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淮南2 3 2 0 0 1 摘要采用 B / S 模式开发, 只需将原始信息数据由客户浏览器端录入, 便可 自动上传至服务器, 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并能通过局域网络互连达到信息资源及时有效的传递, 在任何浏览器客户端都能查询、 修改、 添加、 删除 需要相应权限 多种 信息及打印出各种报表。 关键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B / S 模式 子系统软件设计 煤矿安全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安 全信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煤矿安全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 C / S 客户/ 服务器 和 B / S 浏览器/ 服务 器 两种开发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B / S 模式对于充 分利用煤矿企业内部网络资源以及将网络扩展到 ] n t e me t 上 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中小型煤矿而言, 采用 该模式可以随着企业 自身的发展将其功能不断扩充以至最终 形成类似门户网站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采 用 B / S模式开发, 只需将原始信息数据由客户浏览器端录入, 便可自动上传至服务器, 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并能通过 局域网络互连达到信息资源及时有效的传递, 在任何浏览器 客户端都能查询、 修改、 添加、 删除 需要相应权限 多种信息 及打印出各种报表, 可以大幅度提高煤矿的现代化生产管理 水平, 并能为煤矿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1 系统的分类及其功能 1 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对登陆系统用户进行身份确 认, 并给予用户恰当的使用权限。 2 工作人员信息管理子系统。提供对新员工资料的输 入, 人事变动的详细记录, 包括岗位和部门的调整。以及员 工信息的查询和修改, 包括员工个人信息和密码等。 3 运行设备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对煤矿设备的维 护、 检查、 考核等情况的查询功能。 4 一通三防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通风管理、 瓦斯防 治管理、 煤尘防治管理、 有害气体防治管理、 报表管理。 5 工伤事故信息管理子系统。存储历年以来发生的各 类事故资料, 实现了对历次事故的录入、 查询、 统计、 输出档 案管理工作, 提供各种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 事故 处理情况资料。 6 安全培训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安全培训计划的建 立、 培训、 考核、 存档、 上报的全过程。以及职工的岗位、 工种 的变化情况, 生成对该职工的培训计划,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调整 。 7 安全通报信息管理子系统。具备对安全隐患、 违章、 违规等问题的处理情况及奖惩情况的录入、 维护、 查询、 输出 报表、 综合分析等功能。 8 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子系统。用于安全监察人员记录 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及隐患、 “ 三违” 人员、 挂 停止作业牌、 伤亡事故、 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 2 系统的主要特点 1 系统基于 B / S体系结构 图 1 所示 开发 , 操作界面使 用简单方便, 对使用该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没有特殊要 求, 系统的可扩充性能较强。 客户浏览器 表示层 胄 j 于接受客户输入信息.向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并显示出结果 应用服务器 业务逻辑层 执行业务逻辑 ,向鼓据库 这里采用 S Q L 2 O O O 发出请求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存储层 执行数据逻辑,运行存储过程或 S Q L 图1 B / S体系结构示意图 2 系统通过 WI N 2 0 S q L 2 0 0 0服务器通过交换机可以 将各独立部门的计算机通过局域网络相互连接达到资源共 享, 并能及时、 有效地提供包括各种安全生产在内的企业内 部重要信息, 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一个准确的数据依据 , 其系统硬件构成如图2 所示。 图 2 系统硬件构成 3 提供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两种模式, 可以使具有权限 的人员方便快捷地从系统中查询各种信息。 4 不仅具有安全信息管理功能, 还能够进行生产事故 分析 、 生产安全预测。 5 通过适当的调整, 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与外 部网络相连, 实现信息互动, 方便企业领导在任何时间地点 都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企业内部信息。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 H T M L 超文本标记语言C S S 层叠样式表 单 J a v a S c r i p t 脚本语言 编写客户端脚本, 因为采用 B / S 模 式, 客户端脚本文件无须编译, 便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运行, 对于浏览器类型无要求 , 客户端索引页面采用 A S P 动态服 务器主页 V B S e r i p t 脚本语言 编写服务器端脚本, 数据库 采用 S Q L 2 0 0 0系统。服务器端脚本程序编写对编译工具无 具体要求, 使用 Wi n d o w s中自带的记事本 即可进行程序开 发, 通过在服务器端环境运行, 可以产生和执行动态、 交互 式、 高效率的服务器应用程序。 维普资讯 2 0 0 7 年 第5 期 东 瞧j i ; 科技 7 5 图3 设计流程 图 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3 所示 用户登陆验证页面 L o o n . h t m 经过服务器端程序检测, 身份错误返回至错误页面 E r f o r . h t m , 身份正确后进入索引页面 We l c o m e . h t m , 当用户进 入某个子系统时再次进行身份验证, 如果不是具有特定权限 的人员, 只将其引导至具有浏览功能的页面 V i e w . a s p 。否 则, 将用户引导至具有特定功能如查询 C h e c k . asp 、 添加 A d d . as p 、 删除 D e l e t e . asp 、 修改 C h a n g e . asp [ J 页面当中。 4 结束语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 降 低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劳动强度, 及时有效的沟通各部门之 间信息的联系,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水平。 通过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并最终得出一定的科学预测、 评价,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 供 了及时、 准确的决 策依据。 作者简介汝刚 1 9 7 8一 男, 安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 安 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上接第7 3页 降低。其中燃烧产物中 N O 的含量最大值也 非常低,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由此可知, 该燃烧器性能比较稳定, 燃烧效果比较理想, 即煤气与助燃空气充分均匀混合, 为完全燃烧奠定了一定的 基础; 同时在燃烧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 N O x的排放量。 2 . 2 温度场分析 在工况 1 的情况下, 燃烧过程中的氧燃比为 6 . 3 , 该工况 是东烧嘴单独工作时进行的, 燃烧过程测得火焰附近温度最 大值为 1 0 1 2 C, 其平均为 9 8 0 C, 而远离火焰的位置温度相对 较低, 平均温度大约为 8 4 0 C。由此说明, 在烧嘴附近的位置 温度相对较高, 炉膛内烧嘴对面的耐火炉墙的辐射能力强于 烧嘴安装墙的辐射能力, 主要是由于正对火焰的喷射方向, 从而导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使炉墙的辐射能力加强。炉膛 内的温度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在燃烧器的上部, 炉温分布更 均匀, 即炉膛的主要工作区域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由各工况的温度分布情况可知, 炉膛内温度的高低与氧 燃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图3 。图4反映的是炉膛内温度与 氧燃比的变化关系。 1 。 Q 0 9 0 0 I霎 5 ∞ 一 l d 一 I 一 .3 t‘ 匕 ; ⋯⋯ ~ ; 一J 8 . 4 1 一 . .4 } 一 l 一 - 、 . I ● l 三 一 一 l ’ 1 0 2 0 3 0 4 0 P o s i t 【 o n / c m 图3 不同氧燃比时炉内典型测点的温度检测结果 图3中的温度变化折线是在不同氧燃比的工况下, 距炉 底 1 4 c m面上、 距炉膛后墙 2 0 c m线上的温度分布。当氧燃比 为6 . 3 、 8 . 4 1 时, 两条温度分布线的变化趋势是完全相同的, 但具有一定的温差, 约为2 0 ℃。当氧燃比为2 2 . 4 、 3 3 . 3时, 两 条温度分布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前两条变化线是一致的, 但温差较大, 约为6 C。而后两条温度线与前两条温度线的 \1’ ;⋯ I v o s . n 1 ⋯ ’⋯ ; \ 一一 ⋯ 。 。。 ’ ’ 二 。 、 \ i ~~ ~ \ l ● . 、 l ⋯ ⋯。 l 1 .. 、, l _ _ ⋯ ⋯ 一 一 ⋯ \1\一 。 i 。 一 、L~~ 。 i 。 ~~ \ ⋯ I - I 图4 温度与氧燃比关系图 温差更大, 约为 1 5 0 C, 但在不同氧燃比的工况下, 温度变化 趋势基本是相 同的。而图4是炉膛内温度与氧燃比的变化 关系, P o s i ti o n 1 P osi t i o n 2 是测温点 1 、 测温点 2 处的温度与氧 燃比的变化关系。温度随着氧燃比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实 际燃烧过程中氧燃比稍大于理论氧燃 比5 . 3时, 燃料完全燃 烧, 燃烧温度达到最大值, 再增大氧燃比, 燃烧温度就开始不 断下降。图4中温度与氧燃 比的变化关系与已得出的结论 是相一致 的。 3 结论 1 实验表明, 新型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燃烧性能稳定, 同 时燃烧过程燃料基本完全燃烧, 炉膛内温度分布相对均匀, 烟气中N O x的含量远远低于国家 N O x排放标准, 有利于降 低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2 氧燃比对燃烧过程有较大影响, 实际燃烧过程中氧 燃比达到当量氧燃比时, 燃料完全燃烧 , 燃烧温度达到最大 值, 随着氧燃 比增大, 燃烧温度将逐渐下降。 作者简介马志鸿 1 9 7 9一 男 , 大学本科, 毕业于上海电 力学院, 现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南屯电厂生产技术部 , 锅 炉专工, 助理工程师。 西 蛐 咖 啪 啪 p、 2三暑。 旨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