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轴流透平通流三维气动优化研究-.pdf
第 4 3卷第 1期 2 0 1 4年 3月 Vo 1 . 4 3 No . 1 Mar . 2 0 1 4 多级 轴流透平通流三维号 动优 化砜 究 韩 悦, 林智荣, 袁 新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8 4 摘要燃气轮机单机功率的增大使得透平级负荷不断增加, 从而对通流部分的气动造型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包括弯叶片和非轴对称端壁的三维通流造型 系统对某两级高压透平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优化结果表明, 使用弯叶片或非轴对称端壁造型, 能够改善流道内部压力分布, 抑制二次流的发展 , 提高透平效率, 分别使透平 整机绝热效率提高0 . 3 7 %和0 . 1 7 %; 而同时采用二者进行联合优化时, 整机绝热效率提高了0 . 4 8 %。 关键词 非轴对称端壁 ;弯叶 片; 优化设 计 ; 轴流 透平 中图分类号 T K 4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5 4 9 2 0 1 4 0 1 . 0 0 1 7 0 6 S t ud y o f Th r e e . Di m e n s i o na l Ae r o d y n a mi c Opt i mi z a t i o n o f M ul t i . . S t a g e Ax i a 1 . . Fl o w Tur bi ne Fl o w Pa t h HAN Y u e,L I N Zh i - r o n g,YUAN X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T h e r ma l S c i e n c e a n d P o w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o f Mi n i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o n T s i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t y ,B e ij i n g 1 0 0 0 8 4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g a s t u r b i n e p o we r l o a d,a b e t t e r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 e t u r b i n e i s s u p p o s e d t o b e d e e p l y s t u d i e d .An o p t i mi z a t i o n s y s t e m,u s i n g a 3 -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h a s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f o r a t wo s t a g e h i g h p r e s s u r e t u r b i n e .T h r e e c a s e s h a v e b e e n s t u d i e db o w e d b l a d e,n o n a x i s y mme t r i c e n d w Ml a n d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b o t h .I t i s 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a t t h e o p t i ma l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fi r s t t wo c a s e s c a n ma k e t h e i s e n t r o p i c c e f fi c i e n c y i n c r e a s e b y 0 . 3 7 % a n d 0 . 1 7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t h e t h i r d c a s e c o mb i n i n g t h e t w o m e t h o d s i m p r o v e s 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b y 0. 4 8 % ,wh i c h s h o ws o u r o p t i mi z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e rfo r ma n c e w e l l i n t h e t u r b i n e d e s i g n,for i t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p r e s s u r e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l c h a n n e l a n d i n h i b i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e c o n d a r y f l o w,t h u s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t u r b i n e e f fi c i e n c y . Ke y wo r d s n o n a x i s y mme t r i c e n d w a l l ;b o w e d b l a d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d e s i g n;a x i a l fl o w t u r b i n e 随着压气机压比的不断增加, 燃气透平进 口 温度的不断提高 , 对燃气透平的设计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为了提高燃气透平的做功能力、 降低流 动损失 , 需要对通流部分的三维气动造 型进行更 细致 的优化设计。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 了 深入研究 , 通过合理匹配不同形式 的积叠线和构 造非轴对称端壁造 型来 降低通道涡损失 , 抑制叶 栅通道中二次流涡系的发展 , 在 叶顶 间隙流和通 道涡的相互作用下减小 叶栅 的周 向压差 , 降低沿 整个叶栅流道内的总压损失系数, 以提高叶栅出 E l 流场的均匀性 , 减小二次流损失 。 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在参数化几何造型及三维 气动优化等方 面也进行 了大量有 益 的尝试 剖。 本文重点针对某两级高压燃气透平中的两排静叶 栅进行了三维通流造型气动优化设计研究 , 结果 表明, 透平进行非轴对称端壁与弯叶片联合优化, 可以改善流道中压力分布, 减小二次流损失, 改善 涡结构 , 提高透平性能。 1 三维粘性气动优化设计 平台简介 基于商业软件 i S I G H T构建 的三维粘性 气动 优化设计平台系统参见图 1 。其 中主要包括以下 三部分 三维 叶栅通 流参 数 化几 何 造 型系 统 利 用 N U R B S等参数化几何造型方法 , 提取出能够描述 收稿 日期 2 0 1 3 1 0 1 1 修订 日期 2 0 1 4 0 1 0 7 作者简介 韩悦 1 9 8 9 一 , 女, 清华大学硕士生, 主要从事燃气透平通流部分优化设计。本论文获得 2 0 1 3年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委会 学 术研讨 会优秀论文奖。 I II I 固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1 期 多级轴流透平通流三维气动优化研究 叶片和端壁的设计变量。 叶栅通流造 型气动性能评价系统 利用 C F D 软件 N U ME C A的 I G G网格 自动生成模块生成对 应 网格 , 并使用 F I N E计算模块 对流场进行 数值 模拟 , 获得气动性能参量 以作 为优化设计 的 目标 函数 。 优化策略 选择合适 的算法对设计空间进行 搜索 , 得到具有最优气动性能的燃气透平通流部 分的几何造型 。 ‘ 设计 变量 刚 片 优 参 化 数 策 化 略 造 型 约束条件 ■■ ■ 日标 图 1 优化设计平 台示意 图 三维叶栅通流参数化几何造型系统主要针对 透平静叶栅弯叶片和非轴对称端壁两个部分进行 造型 , 在弯叶片积叠规律控制方面 , 采用了如 图 2 所示 的7点三次 B 6 z i e r 样条曲线用于控制叶片截 面周向位移沿叶片径 向的分布 , 从而实现了弯叶 片的造型。非轴对称端壁造型的基本方式是在原 有 回转面端壁上增加半径扰动 △r, 通过构造不同 形式的△ r 分布, 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非轴对称端 壁形状 , 文中采用如式 1所示的基 于双一维函数 法构造的 △ r 分布 。 A r A X C O S f 2 S 一 y 7 r 一2 S x , 1 、 \ 2 S X 7 rs x 式 中 、 l , 分别为轴 向和周 向坐标 ; A X为端 壁造型的幅值 ; S X为余 弦函数零点位置 也称 为侧偏系数 , 通过调整 S , 可对端壁造型的 变化形式进行微调。 、 S 均为轴 向位置 的函数 , 其具体形式分别为图3中的两条 6点三 次 B 6 z i e r 样条曲线 。综 上所述 , 三维参数化通流 造型系统中包含的设计变量} [ 总于表 1中。由于 需要同时对两排静叶栅通流部分进行三维气动造 型优化 , 因此共有设计变量 1 9 x 2 3 8个。 _I ll s F [V I J E 一 8 O 。 6 0 L , g D 骂 c - 恒 一 2 0 ,B 吉 I . - . A . n . I . I 一1 0 制 磊 酗 { l兰 f 厦 匿 一 5 0 5 1 O 叶片截面周 向偏移/ m m 图2 弯叶片造型示意图 _- . -径 向扰 动 -_ , _ 、 .. _一侧偏 控 制 . , 轴向位置 图3 端壁造型参数沿轴向的分布曲线 表 1 三维参数化通流造型 系统设计 变量 汇总表 变量名 几何 意义 Xl、 X2 、x3 、 X4 Rc 、RD SB 、S c 、S D 、 SF Ht 、 H2 、 H3、H4 D8 、Dc 、 DD 、DE 、 DF 端壁轴向控制点位 置比例 系数 端壁造型幅值 控制 端壁基函数侧偏量 控制 叶片截面周向位移控制点径向 位置 比例系数 叶片截面周向位移量控制 在对叶栅通流造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时, 给定 如下边界条件 进 口总压、 总温 、 气 流角 、 出 口静压 按径向平衡方程设置 ; 所有壁面均采用 了绝热无 滑移边界条件 ; 由于优化时只进行定常计算, 故在 动/ 静叶栅交界面上采用了混合平面边界条件。考 虑到 S p al a r t . A l l m a r a s 湍流模型计算量较小 , 故在叶 栅通流造型气动性能评价系统中选用了该湍流模 型。为了提高优化效率, 优化过程中使用了网格数 为 8 9万的计算网格 ; 在对最优设计点进行流动机理 分析时,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流场细节 , 使用了网格数 为 1 7 2万的计算 网格。在 目标函数的选取上, 暂时 只考虑了绝热效率这一主要的气动性能指标。针对 此多设计变量单 目标优化问题 , 选择 自适应的模拟 退火算法 A S A, A d a p t e d S i m u l a t i n g A n n e a l i n g 来对 6 4 2 O 2 4 石 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1期 多级 轴流透平 通流三维气动优化研究 高处的绝热效率是按照网格线计算的, 即假定网 格线就是流线 , 此 时得 出的特定叶高处 的绝热效 率仅供参考 , 不具有确切 的物理意义。从 图中可 以看出, 气动优化主要集中于第一级静叶, 因此对 第一级的影响比较显著。参看图 6 a , 仅考虑端 壁造型时, 虽然第一级的主流部分效率得到了明 显的提高 , 但靠 近端壁处存 在较大 的高损 失 区。 这是 由于非轴对称端壁的引入虽然抑制 了二次流 的生成 , 减小了主流的损失, 但 同时也导致了近端 壁处局部流动的混乱 , 使得近壁 区损失大大增加 。 如图 6 b 所示 , 相较 于透平第一 级, 优化造型对 整机效率的影响有所减弱, 但趋势相同。与端壁 造型类似, 弯叶片造型亦能提高主流部分效率, 并且对近端壁处流动影 响较 小 。当同时使用两 种造 型方法时 , 二者各 自的优缺点得 到了平衡 , 能提升主 流区气 动效 率 , 同时对 近壁 区流 动影 响较小 扭 匡 量 ‘藤 罩 a 第一级 效 % b 整机 图6 透平整机绝热效率沿叶高分布 图 7进一步给出了每排叶片的损失系数沿叶 高的分布情况。静叶片排的损失系数定义为 c P 一P /P , 其中 P 、 P 。 分别为静叶片排 进 、 出口总压 ; 在动叶片排 , 损失系数定义为 一 / , 其 中 、 分别 为动 叶片排 进 、 出口相对总压。从 图 7 a 中可 以看到 , 在第 一 级静叶靠近上下端壁处 , 弯叶片造型使得局部 ■曩I il l 损失系数有所降低, 但主流区的损失却略有增加; 非轴对称端 壁造 型叶高以下 区域 的损 失增加 了 2 0 %, 但主流的损失略有减小, 这是由于非轴对称 端壁在二次流的产生及发展区域 以牺牲局部流动 为代价抑制了二次流。图7 b 显示 , 虽然未对一 级动叶进行几何造型优化 , 但其损失曲线变化 比 较显著。这说明一级动叶对一级静叶中产生的二 次流比较敏感 , 当优化造型抑制 了一级静叶 中的 二次流时 , 其气动效率得到 了较大 的提 高。与图 5所示的几何造型相对应 , 图 7 c 、 d 显示透平 第二级气动效率变化不显著。 挺 古 靛 总压损失系数/ % a 一级静 叶 惺 古 窝 惶 古 ‘嚣 总压损失系数/ % b 一级动叶 总压损失系数 C 二级静叶 总压损失系数/ % d 二级 动叶 图7 叶片损失系数沿叶高分布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多级轴流透平通流三维气动优化研究 热力透平 2 . 2流场 分 析 在进行详细流动分析前 , 首先对 比了原始设 计 、 端壁造型、 弯叶片造型、 联合造型四种设计方 案下的流动形 态。在高压透平级中, 二次流损失 是主要的损失来源之一 。为对二次流动进行定量 分析 , 采用当地速度减去主流平均速度 的方式来 定义二次流。通过比较图 8中各优化方案的二次 流图谱可以发现, 在第一级动叶 3 0 %轴向弦长 处 , 上下端壁附近有 2个相反旋 向的通道涡 , 这是 由于端壁附面层内低能流体在横向压力梯度作用 下 , 由压力面向吸力面堆积。有 2个高损失 区, 分 别为上下通道涡核心。在进行优化之后 , 可 明显 看出涡核向端壁靠近 , 向吸力面靠近。上端涡分 为 2 个小涡, 并且弯叶片与端壁联合优化效果明 显好于只进行弯叶片造型优化 。 a 原始 b 端壁 C 弯 d 联合 图 8 一级动叶3 0 %轴向弦长处 s 3流面二次流图谱 2 . 3 叶片表面静压分布 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影响了流道近壁区域 的流 动 , 改变了叶片表面静压分布。由图 9 a 可 以看 到 , 在一级静叶 5 %叶高截面上, 非轴对称端壁造 型使得 吸力 面在 3 0 % ~8 0 %轴 向弦长处 的压力 大大提高, 从而降低了吸/ 压力面之 间的压差 , 进 而有效削弱 了近下端壁处 的横 向流动 ; 对于 图 9 b 、 C 所示的 9 5 % 、 5 0 %叶高 , 非轴对称端壁带 来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弯叶片造型对叶片表面 压差分布也会有 所影 响, 但在下端壁处 的影响并 不显著 , 在上端壁处的影响要稍大一些。另外 , 从 原始设计的静压分布特征来看 , 一级静叶是典型 的后加载叶型 , 在二次流动的起始位置 , 通常是距 前缘 5 % ~1 0 %轴 向弦长 的位置 附近 , 较 低 的气 动负载有利于抑制二次流动的生成 。 在二级静叶通道 中, 由于二次流业 已成形 , 因 此 , 从图 1 0中可 以看到 , 在三种优化方案中, 最终 的优化结果均未对静压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 参 看图 5可知 , 优化后二级静 叶几何造型未发生显 著变化 , 只是 由于第一级 流动参数 的变 化而造 成了静压曲线的整体移动。 轴 向坐标/ % a 5 % 叶高 轴 向坐标/ % b 9 5 %叶高 轴 向坐标/ % c 5 0 %叶高 图 9 一级静叶表面静压分布 轴向坐标/ % b 9 5 % 叶高 mi l l囡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1期 多级轴流透平通流三维气动优化研究 轴 向坐标/ % c 5 0 % 叶高 图 1 O 二级静叶表面静压分布 在本文采用的造型方案中 , 动叶片的几何造 型始终保持原始设计 , 并未参与优化设计。因此 , 从图 1 1 所示的两排动叶 5 0 %叶高截面上的压力 分布曲线来看 , 动叶的负荷情况未发生显著变化。 轴向坐标/ % a 第一级动叶 5 0 %叶高 轴 向坐标, % b 第二级动叶 5 0 %叶高 图 l 1 动 叶表面静压分布 2 . 4 气流角变化 图 1 2所示为各动/ 静交界面及出口处的气流 角沿叶高分布 。从 图 1 2 a 中可看 出, 端壁造型 对气流角的影响仅限于 5 0 % 叶高以下 ; 弯叶片的 影响主要集 中在靠近端壁 1 5 % 叶高范 围内。图 1 2 c 所示 , 在 二级静 叶出 口处 , 与原始设 计相 比, 优化后气流角分布均更加合理。而在动叶中, 优化后出口气流落后角均有所减小 , 这显示动叶 的负载得到了优化 。 囡I l l/ 1 . O O.8 惶 O 6 三 0.4 再0 .2 O.0 1 . 0 O.8 扭 叵0 .6 最o .4 0-2 O.0 6 5 7 0 7 5 出口气流角 a 一级静叶出 口 一 4 0 3 0 2 O 一1 0 0 1 O 2 0 出口气流角 b 一级动 叶出口 1 .O O . 8 艄0 .6 羡0 .4 O . 2 0 . O 1 . 0 O . 8 l旧 0 . 6 蚤o .4 0 . 2 0 . 0 6 5 7 0 7 5 出口 气流角 C 二级静 叶出口 O 2 0 4 0 6 0 8 0 l 0 0 出 口气流角 d 二级动 叶出口 1 图 1 2 各交 界面及出 口气流角 3 结 论 本文采用包括弯叶片和非轴对称端壁的三维 通流造型系统对某两级高压透平 中的两排静叶栅 进行了气 动优化试验与分析研 究。优 化结果表 明, 使用弯叶片造型、 非轴对称端壁造型、 弯叶片/ 非轴对称端壁联合优化造型分别能够使透平整机 绝热效率提高 0 . 3 7 % 、 0 . 1 7 %和 0 . 4 8 %。流场分析 下转第2 7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考虑部分进汽影响的调节级变工况特性研究 热力透平 4 5 % ~ 8 0 %额定负荷时 , 由于部分进汽 的存在 , 较 高的重叠度也能保证经 济性, 本文处于 0 . 6 4 3左 右 。 3 结 论 1 以某 6 0 0 MW 汽轮机机组为例 , 基 于量纲 分析理论 , 提出一种适用 于喷嘴配汽调节级 的变 工况计算模 型, 对常规调节级变工况热力计算作 了进一步完善 。 2 应用提出的模型 , 探讨 了考虑部分进 汽对 级 内压 比影 响下 的调节级变工况特性 , 并通过对 机组热经济性 的影响分析 , 实现了阀门重叠度 的 寻优 , 为喷嘴配汽方式汽轮机机组运行优化研究 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1 ] F RI D H J . E x p e ri m e n t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P e r f o r ma n c e ,F l o w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n d Ro t o r F o r c i n g i n Ax i a l P a r t i al Ad mi s s i o n T u r b i n e s[ D] .[ s . 1 . ] K T H, 2 0 1 2 1 - 8 9 . [ 2 ]T O U S I A M.E x p e ri me n t a l a n d N u m e ri c a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D e s i g n O p t i mi z a t i o n o f a P a r t i a l A d m i t t e d S u p e r s o n i c T u r b i n e[ J] . P r o p u l s i o n a n d P o w e r R e s e a r c h , 2 0 1 3 1 7 0 -83 . [ 3 ]S U T T O N R F .D e s i g n a n d E x p e ri me n t a l P e rf o r ma n c e o f a T w o S t a g e P a rt i a l Ad mi s s i o n T u r b in e[R] . O h i o R o c k w e l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a n o g a P a r k Ca r o c k e t d y n e Di v,1 9 9 2. [ 4 ]V A RM A A K,S OU N D R A N AY A G A M S .E x p e r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f a S mall Pa r t i al Ad mi s s i o n Ax i a l Tu r b i n e wi t h Lo w As p e c t Ra t i o B l a d e [ J]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o f M e c h a n i c al En g i n e e r s ,P a rt GJ o u rna l o f Ae r o s p a c e En g i n e e rin g, 2 01 2,1 2 1 1 - 1 5 . [ 5 ]曹祖庆. 汽轮 机变 工况 特 性 [ M] . 北 京 水利 电力 出版社 , 1 9 912 8 - 5 3. [ 6 ]R A F A L M L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f t h e B u c k i n g h a m n T h e o r e m t o Mo d e l i n g Hi g h p r e s s u r e Re g e n e r a t i v e He a t E x c h a n g e rs i n Of f - d e s i g n O p e r a t i o n [ J ] .J o u r n al o f P o w e r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2 0 1 l , 9 1 4 1 9 8 - 2 0 5 . [ 7 ]李维特 , 黄保 海. 汽轮机 变工况 热力计算 [ M] . 北京 中 国电 力出版社 , 2 0 0 1 6 5 1 4 7 . ⋯】⋯】⋯】 ⋯】 ⋯⋯】 一, ⋯,⋯⋯⋯, ⋯】H ⋯⋯ ⋯】⋯,一, 上接第 2 2页 显示, 非轴对称端壁和弯叶片造型都不会改变原 始 叶型的主要气动特征 , 但能够改善局部 流动从 而使整体气动效率得到提高。非轴对称端壁造型 能够降低近下端壁处的横 向压力梯度 , 影 响流道 近壁区域的流动 , 在二次流 的生成阶段对二次流 进行有效抑制 。弯叶片对近端壁处的流动影响较 小 , 但能够优化叶片负荷沿叶高的分布, 减小二次 流对主流的影 响, 从 而提 高主流部分效率。采用 非轴对称端壁与弯 叶片造型联合优化 的方案 , 既 能通过改善近壁区流动而在二次流的生成阶段对 其进行抑制 , 同时也能通过控制径向流动来减小 二次流在其发展 阶段对主流的影 响, 从 而获得优 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参 考文献 [ 1 ]G RE G O R Y S MI T H D G,I NG R A M G,J A Y A RA MA N P,e t a1 N o n A x i s y m me t r i c T u r b i n e E n d Wa l l P r o f i l i n g [ J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f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of Me c h a n i c al En g i n e e r s ,Pa rt AJ o u mal o f P o w e r a n d E n e r g y , 2 0 0 1 , 2 1 5 6 7 2 1 - 7 3 4 . [ 2 ]S N E D D E N G, DU N N D, I N G R AM G, e t a 1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o n Ax i s y mme t r i c En d w a l l Co n t o u rin g i n a S i n g l e S t a g e, R o t a t i n g T u r b i n e[ C] / / Or l a n d o ,F L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A me ri c a n S o c ie t y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n g i n e e r s ,2 0 0 98 3l - 8 4 0. [ 3 ]安柏涛 , 韩万金 ,王松涛 ,等.子午 扩张流道 中叶片积叠 线 形式对损失的影响 [ J ] .推进技术 , 2 0 0 2 , 2 3 2 1 0 0 - 1 0 4 . [ 4 ]郑金, 李国君, 李军, 等. 一种新非轴对称端壁成型方法的 数值研究 [ J ] .航空动力学报 , 2 0 0 7 , 2 2 9 1 4 8 7 - 1 4 9 1 . [ 5 ] 孙皓, 李军, 李国君, 等. 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技术在透平中 的应用和发展[ J ] .热力透平 , 2 0 1 2 , 4 1 1 1 8 - 2 5 . [ 6 ]陈志鹏, 袁新. 透平级通流部分全设计变量多目标优化设计 [ J ] .航空动力学报 , 2 0 0 9 , 2 4 5 l 1 0 8 - 1 1 1 3 . [ 7 ]陈波 ,高学林 ,袁新.采用 N U R B S的某级 透平 叶片全 三维 气动最优化设计[ J ] .动力工程 , 2 0 0 6 , 2 6 2 2 0 1 - 2 0 6 . [ 8 ]高增殉, 高学林, 袁新. 透平叶栅非轴对称端壁的气动最优 化设计[ J ] .工程热物理学报 , 2 0 0 7 , 2 8 4 5 8 9 - 5 9 1 . [ 9 ] 李国君, 马晓永, 李军. 非轴对称端壁成型及其对叶栅损失影 响的数值研究[ J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2 0 0 5, 3 9 1 1 9 1 2 . mi l l■曩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