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液压管路外观缺陷分析及改进要求.pdf
Hy d r a u l i c s P n e u ma t i c s S e a ls / No. 0 7. 2 0 1 6 d o i l O . 3 9 6 9 4 . i s s n . 1 0 0 8 0 8 1 3 . 2 0 1 6 . 0 7 . 0 1 4 工程机械液压管路外观缺陷分析及改进要求 李 国真 , 张丽琴, 陶 鹏 广西柳工股份有限公 司, 广西 柳州5 4 5 0 0 7 摘 要 针对客户液压管路外观质量问题的反馈 , 该文结合工程机械管路常见外观缺陷, 对液压管路外观缺陷进行分析, 提m改进要 求。主要从管路布局、 可靠性及美观等方面进行论述 , 解决用户尤其是欧美用户对整机管路外观质量不满的问题。 关键词 管路; 外观; 缺陷; 分析 ; 改进 中图分类号 T H1 3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0 8 1 3 2 0 1 6 0 7 0 0 4 3 0 5 Ana l ys i s a n d I mpr o v e me n t o f t he App e a r a nc e De f e c t f o r Co n s t r u c t i o n M a c hi n e r y Hyd r a u l i c Pi pe l i ne LIGuo - z h e n. ZHANG Li - qi n. T AO Pe ng G u a n g x i L i u g o n g Ma c h i n e r y Co . , L t d . , L i u z h o u 5 4 5 0 0 7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f e e d b a c k o f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q u a l i t y o f t h e h y d r a u l i c l i n e o f t h e c u s t o m e r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d e f e c t s o f t h e h y d r a u l i c p i p e l i n e wi t h t h e c o mmo n a p p e a r a n c e d e f e c t s o f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ma c h i n e r y p i p e l i n e , a n d o ffe r s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r e - q u i r e me n t s . Ma i n l y f r o m t h e p i p e l i n e l a y o u t , r e l i a b i l i ty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S O o n . T 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u s e r s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E u r o p e a n d t h e Un i t e d S t a t e s t o t h e o v e r a l l q u a l i ty o f t h e p i p e l i n e . K e y wo r d s p i p e l i n e ; a p p e a r a n c e ; d e f e c t s ; a n a l y s i s ; i mp r o v e me n t 0 引言 液压管路是液压系统中的重要部件 , 用户不仅仅 关注管路的漏油本身的问题 , 更看重的是产品给人的 第一印象 , 产品美观往往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但 在实际使用中, 液压管路布局 、 表面处理 、 表面防护落 等普遍存在外 观缺陷 , 管路 常见缺陷主要有 干涉 、 凌 乱 、 扭 曲 、 无固定或 固定不合理 、 无 防护或防护不合理 、 长度不适 、 软管在 接头出 口无 直线段 、 弯曲半径过小 、 弯曲变形 、 转角过多 、 零件选用不合理 、 表面脱漆、 表面 生锈 、 表面有油污 、 焊渣或残 留物等 , 这些缺 陷的存在 或发生, 大大降低了整机的外观质量水平, 影响产品竞 争力。 目前 国内外标准中暂无系统地对管路外观缺陷进 行分析 , 企业仅对存在的局部 问题进行分析及改进 , 形 收 稿 日期 2 0 1 6 0 3 1 5 作者简介 李国真 1 9 8 1 一 , 男 , 广西柳州人, 工程师 , 本科 , 研究方向为 流体管接件及密封件。 工作多年实践 、 并不断改进的体会和经验的分享 , 以期 对同行读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1 ] 吕少力. 磨合试验台液压系统 的改进【 J 】 . 液压与气动, 2 0 0 8 , 2 8 6 8 8 . 成一些专用 的装配 、 布局工艺或规范 , 不能从整机外观 角度进行全面考虑 , 大部分整机管路 布置不协调 、 不美 观。本文从整体布局角度考虑, 结合产品可靠性 、 安全 性 、 美观性概念 , 对管路布局缺陷进行全面分析 , 并 提 出改进要求 , 提升整机管路外观质量水平。 1 缺陷定义 1 干涉 1 管路 与周 围部件 在静止状态时产生碰撞 、 挤压 或相互阻碍的现象 ; 2 管路与周围部件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接触、 碰撞 、 挤压或相互阻碍的潜在风险。 2 凌乱 指管路 与管路 、 管路 与线束 形成交 叉 、 扎堆等杂 乱 、 无条理现象。 3 无固定或固定不合理 1 无固定 管路经过拐点、 锐边, 管路悬空布置, 管路长跨距布置等情况缺少 固定装置的现象 ; 2 固定不合理 固定装置或固定位置不合理 , 高压 [ 2 12 雷天觉. 新编液压工程手册【 M】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 05. [ 3 】 J J F 1 0 7 1 - 2 0 0 0 ,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s 】 . [ 4 】 G J B 5 3 4 8 - 2 0 0 4 , 国防科技工业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s 】 . [ 5 】 G J B 5 1 0 9 - 2 0 0 4 , 装备计量保障通用要求 检测和校准【 s ] . 4 3 液 压 气 动 与 密 t a /2 01 6年 第 0 7期 软管 与其 它部件 固定 在一起 , 造 成管路 布局 干涉 、 凌 乱、 扭曲或影响管路正常使用等现象。 4 无 防护或防护无效 管路经过线孔或与周围部件产生无法避免 的运动 接触或靠近热源时 , 缺乏 防护措施或防护不当的现象 。 5 长度不适 管路过长或过短而导致连接管路凸起 、 拉扯 、 缠绕 等现象。 6 扭曲 钢丝编 制或最小弯 曲半径较 大的软管 硬胶管如 2 s N , 4 S Ⅳ4 S H / Rl 2 / R1 3 / R1 5等 , 两端接 口中心线偏 移 角度过大 , 管路静止或运动发生严重扭转变形的现象 。 7 软管接头出 口附近无直线段 软管在 接头 出口端附近无直线段 , 在接 口处直接 弯曲、 拉扯 的现象 。 8 接头选用不合理 接头选用不合理 , 导致软管导致弯曲半径不合理、 扭曲、 凌乱、 干涉、 漏油等现象。 9 软管弯 曲半径过小 软管实际弯曲半径小于其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 , 导致管路弯 曲处开裂 、 褶皱等现象 , 降低管路使用 寿命 。 z o 钢管弯曲变形 需要弯 曲的钢管 , 弯 曲处截面呈 明显椭 圆状 、 表 面 开裂、 褶皱等现象 , , 降低管路使用寿命。 1 1 钢管急弯次数过多 钢管急弯曲次数过多、 弯曲角度过大等, 造成内部 压损增大 , 影响油路的最终输送。 1 2 钢管焊接表面不平整 钢管焊缝不平整 , 凹陷过大或不均匀 , 焊缝 强度不 足 , 表面不美观 。 l 3 钢管漆面不符合 钢管表面油漆有 以下缺陷 被刮伤 、 掉漆 、 亮斑 、 起 泡 、 流淌 、 流挂 、 橘皮 、 针孔 、 裂 纹 、 起皱 、 露底 、 锈蚀 、 损 伤 、 脏物等现象 。 1 4 金属表面生锈 主要是指钢管、 接头、 钢丝等表面有可见的锈蚀。 1 5 表 面有油液 管路密封 、 焊接 、 扣压或开裂产生的油液渗膈 现象 。 1 6 管路表面残留多余物料 管路捆绑多余的物料或其它多余的残留物, 如扎 带过长未裁剪 、 软管表面有油漆 、 钢管表面有焊渣等影 响外观的现象 。 4 4 2 缺陷产生的可能原 因 1 管路干涉 的原 因 1 设计原因 ①管路布局时, 未避开周围的干涉 物 ; ②未考虑管路运 动可 能与周 围物件造成 的潜 在干 涉 ; ③未对管路采取适当的固定或隔离措施 , 导致干 涉; ④总体设计未将管路布局同步考虑, 各系统或部件 之间间隙过小 , 导致管路无法避免与周围零部件干涉; ⑤管路长度设计不合理 过长或过短 , 管路过长会与 外围零部件干涉, 管路过短则会与内侧零部件干涉 ; ⑥ 接头装配方 向设置不合理 , 导致管路与其它零部件 干涉。 2 装配原因 ①装配人员错装、 漏装管夹或紧固 件 , 导致管路与其它零部件干涉; ②接头或管路角度装 配效果与设计要求不符 。 2 管路凌乱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未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 , 导致管 路走向随意; ②总体设计未将管路布局同步考虑 , 造成 各接口朝向无规律, 导致管路走向凌乱; ③管路长度设 计过长或过短 , 导致管路缠绕或拉扯; ④元器件布局不 合理, 如液压泵或阀的固定位置不合理 , 造成管路走向 凌乱。 2 装配原因 ①装配人员错装、 漏装管夹或紧固 件 , 导致管路布局凌乱 ; ②接头或管路角度装配效果与 设计要求不符。 3 无固定或固定不合理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管路装配图纸未设定固定要求 ; ② 固定装置选型不合理 , 未起到固定作用; ③固定位 置 、 方 向不合理 , 导致管路干涉或凌乱。 2 装配原因 ①装配过程未按要求进行固定 , 如 固定角度不对 、 紧固件未拧 紧等 ; ②装 配人员漏装 管夹 。 4 无 防护或防护无效 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设计图纸未设定防护要求; ②管 路保护套选 型不合理 , 包括护套类 型 、 尺寸 、 耐温性等 , 导致护套过松 、 过短或间距过大 、 不耐温 、 不耐磨等 , 未 起到保护作用。 2 制 造 原 因 未 按 设 计 要 求 选 择 匹 配 的护 套 规格 。 5 长度不适的原 因 1 设计原因 ①设计未预留足够的长度 , 造成软 管拉扯 ; ②设计预留长度过长 , 造成多余的缠绕 , 既浪 费成本又影响美观。 2 制造原因 制造长度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Hy d r a u l i c s P n e u ma t i c s S e a l s / No . 0 7 . 2 0 1 6 6 管路扭 曲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软管两端接头设置轴线偏离过 大 , 造成装配扭曲; ②软管接头设计选型不合理, 造成 扭曲; ③直接头未设计扳手位, 导致过程装配扭转。 2 装配原因 ①当直接头在最后装配时 , 未采取 定位措施 , 导致装配扭转 ; ②装配时接头角度安装不 对; ③未按规定布局路线弯曲, 导致软管走向扭曲。 7 软管接头 出口附近无直线段的原 因 1 设计原因 ①软管设计长度过短, 造成接头附 近无直线段; ②接头选型不合理 , 如接头角度和高度不 合适, 造成软管在接 口附近被迫弯曲; ③管夹或扎带位 置设置不正确 , 造成接头附近拉扯 、 无直线段 。 2 装配原 因 接头安装方 向不对 , 导致软管在接 口附近被迫弯曲。 8 接头选用不合理 的原 因 主要是设计原因 由于设计人员选择接不合适的 接头, 导致管路干涉、 扭曲、 凌乱、 密封不严、 弯曲不顺 畅等问题。 9 软管弯 曲半径过小 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接头选型不合适 , 导致装配时软 管弯曲半径过小; ②软管选型不合适 , 如在安装受限的 地方 , 选用最小弯曲半径较大的软管型号, 导致软管强 行弯曲; ③两端接口位置距离不合适 , 导致软管弯曲半 径过小; ④两端接口布置角度不合适 , 导致装配时软管 弯曲半径过小 。 2 装配原因 ①装配时接头角度安装不对 , 导致 装配时软管弯曲半径过小; ②未按规定布局路线弯曲, 导致弯曲半径过小。 l o 钢管弯曲变形的原因 1 设计原因 ①钢管弯曲半径过小 , 弯曲易变形 或开裂; ②钢管壁厚太薄, 弯曲易变形或开裂。 2 制造原因 弯曲过程未采取有效措施 , 控制钢 管弯曲变形程度 椭圆度 。 1 1 钢管急弯次数过多的原因 主要是设计原因 总体设计未将管路布局同步考 虑, 导致管路走向受限, 最终不得不采取多次弯曲来实 现布局, 造成系统内部噪音大 、 压力损失大 , 同时制作 难度加大、 成本高、 装配尺寸不易保证等问题。 1 2 钢管焊接表面不平整的原因 1 焊接坡口尺寸过大, 导致一次焊接未能填满; 2 焊接工艺不合理, 焊缝成型高度不符合要求。 1 3 钢管漆面不符合的原因 主要考虑过程控制不合理 1 流转过程未采取保护或保护不合理 , 钢管与钢 管或工位器具磕碰, 导致钢管漆面碰伤; 2 装配过程处理不当, 钢管与其他物件磕碰 , 导 致钢管漆面碰伤 ; 3 涂装工艺不合理, 未达到油漆表面质量要求。 1 4 接头、 钢丝表面生锈 1 表面处理不合格 ; 2 流转、 装配过程表面受损, 加速表面生锈。 l 5 管路表面有油液 1 密封件设计选型不合理 , 直接导致漏油 ; 2 沟槽、 密封面等制造精度不合格; 3 0 形圈尺寸、 外观及物理性能等不合格; 4 管路受力、 扭曲、 干涉等引起的开裂、 磨损。 1 6 管路表面残留多余物料 1 多余的扎带未剪平; 2 钢管表面的焊渣未清除 ; 3 软管表面有油漆; 4 管路表面有非设计要求的其它残留物。 3 改进要求 1 管路之间不可相互干涉 1 在无采取保护措施 的情况下 , 管路表面与周 围 部件 不能造成相互接 触 、 碰撞 、 挤压现象 合 理的靠 边 布局或支撑除外 , 若无法避免干涉必须增加防护或采 取隔离措施, 避免管路表面磨损。 2 运动的管路需根据缺陷情况配合整机运动来 判断是否干涉。判断方法 将整机做极限动作 , 如装载 机铲斗举升到最高或下降到最低位置、 左及右转至极 限位置 , 观察管路是否干涉, 此法对管路是否扭曲、 凌 乱及弯曲半径是否合理等也有适用。 注 低压软管和高压软管、 以及高压软管和高压软 管在装配时, 两软管间禁止接触, 并保证在高频振动时 的最小距离应在 1 5 m m以上 ; 低压软管之间无相对运动 时 , 可以接触。 2 管路布局应整齐有序, 不许凌乱 1 管路应接近平行或垂直排列, 层次分明, 高压软 管与其它软管之间间距应为 1 5 ra m以上, 布局时设置合 适的管夹能使管路排布更整齐、 美观; 2 布局路径相似, 且无相对运动时, 应采取适当 的固定或捆绑措施, 一般采用管夹固定或扎带捆绑 , 避 免导致管路散乱; 3 管路长度设计不宜过长或过短, 避免管路缠绕 或拉扯, 影响美观; 4 元器件的固定位置及方向, 如液压泵、 阀、 接头 等与管路直接相关的元器件, 应全盘考虑管路的走向, 液 压 气 动 与 密 J 1 “ / 20 1 6 0 7期 避免管路走向凌乱; 5 装配人员应按设计布局要求进行装配 , 明确每 一 个零部件的装配位置、 方向以及固定要求等 , 固化装 配工艺卡片 可视化卡片 , 每一个装配工步完工后 , 应 进行装配检查 , 避免装配错漏。 3 管路应采取必要的固定, 且固定方式适宜 1 经过拐点或锐边处必须设置固定装置, 直角拐 弯处 , 两边应各设置一个管夹; 2 悬空的钢管 如加油管 必须在悬空端设定固 定装置 , 如发动机振动频率较大, 中间需用软管过度 , 避免钢管 因振动而开裂 ; 3 长跨距管路 , 必须有 固定装置并按规定的间距 固定管夹间距如图 1 、 表1 所示 钢管软管均适用 ; 图 1长管管夹固定间距 表 1长管管夹固定间距 mm 管外径 间距 A间距 B 间距 C 4 钢管与软管连接 , 必须在钢管端设定 固定装 置, 避免整机工作时管路甩动; 5 不能在软管弯曲弧线区域设固定装置; 6 固定装 置选型应适宜并便 于维护 , 同时避免造 成管路布局干涉、 凌乱 、 扭曲、 弯曲变形或影响管路正 常使用等 ; 7 高压管路不能与其他部件固定或捆扎在一起; 8 装配过程应固化工艺文件 , 不可错装、 漏装固 定装置, 明确出厂检’贝 0 要求。 4 管路应采取必要的防护且防护有效 1 软管与机械接触和摩擦时, 应对管路相互接触 的范围采取防护措施 ①经过尖角应采用尼龙螺旋保 护套 , 且保证缠紧软管外表面; ②非尖角部位根据外观 需要可采用尼龙或钢丝护套; 如选用钢丝护套, 则钢丝 的截距≤ 2 倍钢丝直径 , 两端各有4 节并拢; 钢丝内径比 软管外径大0 .5 1 .5 m m。 2 属于高温作业机型或靠近发热装置的管路必 须采用耐高温材料防护, 如硅、 氟类纤维护套。 5 管路长度应适宜 软管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处于拉紧状态 1 布置直管时, 两固定点间至少有一个松弯来适 应热胀冷缩及受力变形等情况, 松弯部分应预留3 %一 5 %的长度 ; 2 运动部位的软管长度 运动最大伸展长度 3 % 一5 %的预 留长度 , 并避免与周 围物干涉 , 让其有足 够的运动适应性 ; 3 在满 足空 间布局 的情况 下 , 软 管 长度不 宜过 长 , 这样既不美观又浪费成本 。 6 装配后软管不可受扭曲 1 胶管的两端接头轴线 , 应尽量放置在运 动的同 一 平面内, 避免两端相互运动时胶管受扭 , 最大偏移角 度不超过 1 0 。 ; 2 胶管安装时应保证不发生扭曲变形 , 为便于识 别软管是否扭曲, 可沿管长涂色纹, 安装后色纹条不发 生扭转 ; 3 软管应按其自然弯曲方向弯曲; 4 软管两端尽量选用两端直接头或一端直接头 、 另一端弯接头, 避免两端都是弯接头; 5 直接头应设计扳手位 , 确保安装时接头得到定 位 、 不扭转 。 7 软管接头附近应预留直线段 1 软管长度应适 宜 , 保证在接头 出 口附近预 留的 直线段长度≥1 .5 倍软管外径; 2 软管两端接 口设置位置应适宜 , 避免软管在接 头附近被迫弯 曲, 无直线段 ; 3 管夹或扎带位 置设置应适宜 , 避免接头附近拉 扯 , 无直线段 ; 4 装配过程严格 按照布局要求装配 , 避免接 口位 置或角度安装不正确 , 导致软管在接头附近被迫弯 曲。 8 接头选用应适宜 所选接 头不能导致管路布局扭 曲 、 凌乱 、 干涉 、 密 封不严 、 弯曲不顺等。合理的选用弯接头, 可以避免以 上问题 。 9 软管不可过度弯曲 1 软管实际弯曲半径应大于规定的弯最小曲半 径 , 各种类型 的软管最小弯 曲半径均在标准 中明确 , 如 E N 8 5 3 、 E N8 5 6 、 S A E J 5 1 7 等 。 因此 , 不 同的位 置 、 空 间 ∞ ∞ ∞ ∞ ∞ 印 ∞ ∞ ∞ l 2 2 3 3 3 3 4 4 0 O 0 O O O O 0 ∞脚黜 咖咖 咖 9 l 1 2 2 3 3 4 4 , K K K M “ K 文 7 2 8 6 0 书 书 K Hy d r a u l i c s P n e u ma t i c s S e a l s / No . 0 7 . 2 01 6 或运动工况应选择合适的软管型号 , 确保满足弯曲半 径要求; 2 当软管无法满足弯曲要求时, 应通过改进两端 接头或周围结构 , 保证软管有足够的弯曲及活动空间。 l o 控制钢管弯曲变形程度 钢管弯曲处不应出现明显的变形 , 要求截面处椭 圆长轴与短轴之 比≤1 . 1 , 且不能出现折皱现象 1 钢管设计弯曲半径t 2 .5 倍钢管外径 , 管径越 大 , 尤其是薄壁管, 弯曲半径倍数应加大 ; 2 弯曲过程 , 借助工装 、 工具 如辅助芯棒 、 反变 形轮、 防皱块等 , 大大减轻钢管弯曲变形程度。 l 1 钢管不急弯、 弯曲次数不宜过多 在进行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时, 应考虑管路的布局 空 间 , 确保在钢管 布局 、 放样 时 , 内部油液流动平缓过 渡 , 避免管路“ 无路可走” 、 急弯 、 多次弯 曲等 , 尽可能减 少 内部压力损失 。 1 2 钢管焊接表面应平整美观 1 设计与工艺充分沟通, 焊接倒角 坡口 设计不 宜过大或过小 , 不同的焊接设备或工艺, 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有倒角或无倒角 , 例如不填丝工艺不需要倒 角 , 一般 的对接焊需要倒角 , 应根据钢管壁厚及焊接参 数确定倒角尺寸 。 2 钢管焊缝表面不允许超出表2 凹陷范围。 表2钢管焊缝内、 外表面凹陷范围 l 3 钢管漆面应符合要求 在距观测面0 .5 m的距离多角度观测 , 看不到以下 缺陷 损伤、 起泡 、 流挂、 橘皮 、 针孑 L 、 裂纹、 起皱 、 露底 、 锈蚀、 脏物等, 因此过程控制很关键。 1 钢管成品流转或装配过程中 , 所用工位器具应 采取保护措施 , 避免钢管与钢管或工位器具磕碰 , 可采 用 V型橡胶垫 、 尼龙 垫或气 泡膜支撑 , 避免 钢管漆 面 损伤 ; 2 油漆应 按规定 的比例配置 , 漆 面颜色 、 厚度满 足产品外观要求。喷漆前进行必要的处理 , 如抛丸、 脱 脂 、 磷化等 , 保证钢管表面干净且干燥 , 喷涂工艺尽可 能采用粉末静电喷涂 , 避免手工喷涂 。 1 4 接头 、 钢丝表面防锈处理 1 接头、 钢丝表面不允许有可见锈蚀 , 盐雾试验 要求 按 G B / T 1 0 1 2 5 的中性盐雾 试验方法试验 1 4 4 h , 按 G B / T 6 4 6 1 的评级方法达到 9 级及 以上 ; 2 流转、 装配过程做好防护 , 避免接头、 钢丝保护 套表面受损, 加快表面锈蚀。 1 5 管路表面及附近无油液 1 密封件与密封槽应匹配设计, 即密封件标准与 沟槽设计标准是同一标准或同一系列标准 , 例如 G B / T 3 4 5 2 . 1 的O形圈沟槽应按 G B / T 3 4 5 2 . 3 参数设计 , 否则 会存在漏油风险; 2 沟槽、 密封面等制造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各 表面粗糙度满足或优于表3 要求。 表3沟槽及配合面粗糙度要求 3 O形圈尺寸、 外观及物理性能等应符合要求 , 例 如 , 尺寸 要求 符合 G B / T 3 4 5 2 . 1 、 外 观要求 符合 G B / T 3 4 5 2 .2 、 物性要求符合H G / T 2 5 7 9 ; 4 管路布局时应避免管路受力、 扭曲、 干涉等, 以 免接头拔脱 、 管路开裂等原因而漏油 。 1 6 管路表面不应残留多余物料 1 管路捆扎后 , 多余的扎带应剪平; 2 钢管表面的焊渣必须在出喷漆前清除 ; 3 整机喷漆时 , 软管表面应做好保护 , 表面无漆 ; 4 管路表面不能有非设计要求的其它残 留物。 4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从设计 、 制造 、 装配等环节进行论 述, 考虑到产品的可靠性、 安全性及美观性, 并在一些 产品线 如装载机 、 挖掘机 、 叉车 、 平地机等 实施应用 , 对设 计文件 、 工艺文件进行 固化 , 建立管路布局规范 , 形成培训文件 , 同时加强外观质量检验 , 使液压管路走 向更顺 畅 、 美观 , 整机外观质量更好 , 顾 客对 整机的满 意度更高, 产品的竞争力更强, 值得在行业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HG / T 2 1 8 5 1 9 9 1 , 橡胶软管外观质量【 s 】 . [ 2 ]2 H B 7 3 5 3 . 5 9 6 , 弯管膜通用件 球头芯棒[ s ] . 【 3 】 G B / T 1 0 1 2 5 - 2 0 1 2 ,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s ] . [ 4 ] 闻邦春. 机械设计手册[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 0 1 0 . [ 5 ]5 G B / T 2 1 0 2 2 0 0 8 , 钢管的验收、 包装、 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S 】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