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系统分压供气与局部增压技术.pdf
2 0 1 0年 5月 第3 8卷 第 9期 机床与液压 MACHI NE TOOL HYDRAUL I CS Ma v 2 01 0 V0 1 . 3 8 N o . 9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3 8 8 1 . 2 0 1 0 . 0 9 . o 1 8 气动系统分压供气与局部增压技术 石岩 ,蔡茂林 ,王高平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 0 0 0 8 3 ; 2 . 佰联无油压缩机有限公司,安徽安庆 2 4 6 0 0 5 摘要分压供气 、降低供给压力是气动系统节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气源气压每升高0 . 1 M P a ,空压机增加耗能5 % 一 1 0 %,气动系统多耗气 1 4 %。介绍了气动系统分压供气的特点及应用,并就分压供气方式及其核心技术气动系统局部 增压技术进行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气动系统;节能;增压技术 ; 、 分压供气;局部增压 中图分类号T HI 3 8 .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1 3 8 8 1 2 0 1 0 l 9 0 5 73 S t u d y o n Ai r - s u pp l i e d wi t h Di ffe r e n t Pr e s s u r e a nd Lo c a l l y Pr e s s ur e - bo o s t i ng Te c h no l o g y o f Pne u ma t i c Sy s t e m S HI Ya n . CAI Ma o l i n , W ANG Ga o pi n g 1 . S c h o o l o f A u t o m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 B a i L i a n O i l - f r e e C o m p r e s s o r C o . ,L t d . ,A n q i n g A n h u i 2 4 6 0 0 5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i r -- s u p p l i e d wi t h d i ff e r e n t p s s u ro a n d r e d u c i n g t h e p r e s s u r e o f a i r s u p p l i e d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w a y f o r e n e r g y - s a v i n g o f p n e u ma t i c s y s t e m,t h e p r e s s u r e o f a i r s o u r c e i s d e c l i n e d b y 0 . 1 MP a,a n d e n e r g y c o n s u mp ti o n o f c o mp r e s s o r i n c r e a s e d b y 5 % 一 1 0 % .a i r e x h a u s t e d o f p n e u ma t i c s y s t e m e n h a n c e d b y 1 4%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i 卜s u p p l i e d w i t h d i ff e r e n t p r e s s u r e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an d t h e me t h o d as we l l a s i t s c o r e t e c h n o l o gy ,l o c a l l y p r e s s u r e - b o o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y o f p n e u ma ti c s y s t e m wa s a n a l y z e d a n d p r o s p e c t e d . Ke y wo r d s Pn e u ma t i c s y s t e m; E n e r gy - s a v i n g ; P r e s s u r e b o o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y ; Ai r - s u p p l i e d wi t h d i ff e r e n t p r e s s u r e ; L o c a l l y p r e s s u r e - b o o s t i n g 气动系统由于成本低 、无污染、易维护等优点 在工业 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原油 价格 日益高涨,能源问题突出的今天 ,气动系统效 率偏低、能量浪费严重等问题逐渐引起 了人们的关 注,气动系统的节能在我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节能 减排课题。随着气动系统节能技术的研究 ,业内人 士达成共识,认为 “ 分压供气 ,降低供给压力”是 气动系统节能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I 2 。气动系统的 局部增压技术是分压供气 ,降低供给压力的关键技 术 , 目前 通常采用 的有 气 动增压 与 电动增 压 两种方 法。作者首先对气动系统分压供气技术进行介绍 , 阐述了其对气动系统节能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 3 种常用增压方式的,通过 比较说明各种增压技术 的 优缺点,指出现代气动增压技术 亟待提高。最后, 对气动系统的分压供气与局部增压技术的应用前景 进行展望,为气动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依据 。 1 气动 系统分压供气技术 1 . 1 气动 系统分压供气的意义 分压供气是根据气动系统所需压力分别进行供气 的一种方式。现代工厂中通常使用一组空压机为全厂 提供压缩空气,由于各处所需压缩空气的压力不同, 所以供气压力须为气动系统所需的最高压力,对于需 要低压的场合,则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如此会造成巨 大的能量损失,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供气压力每增加0 . 1 M P a ,空压机耗能将增 加 5 % ~ 1 0 %,气动系统增加耗气 1 4 %” - 2 ] ; 2 提高供给压力将会增加输气管路的泄漏。 在我国,2 0 0 7年压缩机用电量 2 0 0 0 k W h ,供 给压力每降低 0 . 1 MP a每年就可节约 9 0亿 一1 9 0亿 k W h电,折合人民币 7 2 亿 一1 5 2 亿元。工业现场供 气压力一般在 0 . 8 1 , 0 M P a之间,实际上 9 5 %的气 动执行元件所需最大压力为 0 . 7 M P a 。压力 由 0 . 8 MP a 降低为0 . 7 M P a ,可以减少由泄漏造成的损失的 收稿日期2 0 0 9- 0 5 2 1 作者简介石岩 1 9 8 1 一 ,男,山东省鄄城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动系统节能技术。电话1 5 8 1 0 8 3 4 1 7 7 , E ma i l y e s o y o u 1 6 3 . c o m。 5 8 机床与液压 第 3 8卷 1 5 . 8 8 %左右,在两种供力压力下,不 同孔径的泄漏 点每年的泄漏量及功率损失如表 1 所示。 表 1 在两种供力压力下泄漏点年泄漏量及功率损失 1 . 2 气动 系统分压供 气的方 法 目前工业现场实施 “ 分压供气、降低供给压力” 进行节能改造主要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1 空压机 分组供气,即将一个空压机组分为几组 ,每组根据用 气设备的需求提供不同压力的压缩空气; 2 局部 增压,即气源提供低压空气 ,局部采用增压设备进行 增压为需要高压空气的设备供气。这两种方法的优缺 点如下 1 空压机分组供气 此方法可以提供大流量压缩空气,压力可调范围 器、干燥器、后冷却器等装置 ,如果将空压机放置在 空压机房则需要重复敷设输气管道,投资高,施工复 杂,实施难度大;如将空压机放置工业现场 ,但其体 积大、维护 、保养及管理不方便。所以此种技术受到 严重制 约。 2 局部增压 此方法可以灵活地为局部提供高压空气,局部增 压又可分为气动增压 、电动增压两种方式。在工业现 场,一般气动系统需要高压 大于 0 . 7 1 M P a 空气 的量约占空气总需求量的5 %左右,采用局部增压技 大,但是各组空压机都需配备独立 的排水器、过滤 术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表 2 各种节能措施效果 比较表 2 气动系统局部增压技术 随着气动节能技术的发展 ,空气增压技术的作用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H ] 。目前气动系统增压技术 主要有如下两种 1 电动增压。利用电力为压缩空气增压提供 所需能量,如各种电动空气增压机。此类增压机大都 是由压缩机改进而成 ,其输出流量大,压力高,大多 用于对特种气体 例如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 氦气、氩气、天然气等进行增压。 图 1 增压机结构简图 电动增压机对低压空气进行压缩时,原低压空气 的有效能一部分 即传送能未被有效利用,压缩 空气的传送能所 占总有效能的比例随着空气压力的降 低而升高 ,空气在压力为0 . 4 2 MP a G 时传送能所 占比例高达 5 0 % 。另外,普通的空气增压机缺少 控制器 ,频繁起停 ,对工厂的电网、气路冲击以及对 设备本身的损坏很大,因此 ,该技术有待改进。目前 对该技术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但产品较多,我国有 多家空压机制造厂生产该类增压机,其中二级增压式 增压机结构原理如图 1 所示 。 为 了克服 以上缺点 ,安庆市某无油压缩机有限公 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正在积极研发智能控制节 能空气增压机,图2为该公司研制的无油电动空气增 压机 。 图2 无油电动空气增压机图 第9期 石岩 等气动系统分压供气与局部增压技术 5 9 减压 阀 增压腔A 活 塞 图3 V B A气动增压阀的结构简图 2 气动增压。通 过改变压缩 空气 回路 , 利用活塞对空气进行压 缩 ,达 到 增 压 的 目 的。 市场上此类产 品较 多, 比如 S MC公 司生 产 的 V B A系 列 的气 动增 压 阀、C K D公 司的 A B P空 气增压器 、欧境企业股 份有 限公 司生 产 的 P W 系列的气动增 压泵等。 图4 V B A气动增压阀 的流量特性图 S MC公司生产的 V B A气动增压阀的结构简图及流量 特性曲线图如图3 、4 所示。 大连海事大学熊伟教授对气驱气体增压器的静态 特性及其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增压器的工作 过程,研究了此过程中增压器的动作特性 ,推导出了 增压器静态性能参数如吸排气压力、吸排气体积和耗 气量的计算公式和停机压力公式及其在集气过程中的 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公式,得出了增压器的压缩比 和容积效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余隙容积对增压器各 项工作性能的重要影响;建立该增压器工作过程的数 学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并分析了该增 压器供气压力 、输出气体压力与流量对其工作特性的 影响;对加深了解增压器的工作性能以及增压器的选 型、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西北工业大学的董飞、何国强等提出一种新的气 动增压泵的设计如图 5所示 ,其工作原理为当气 缸活塞移动到死点时顶开阀 1 ,由A 1口进人的低压 空气通过阀 1进入 N腔,气体作用在主阀大端的力 大于作用于主阀小端的力,推动主阀活塞向右移动, 最后由 A l口进来的低压气通过主阀心部的通路进入 R腔,推动气缸活塞向下移动,同时将 T腔中的低空 气压缩至高压,通过阀4从 B口排出,此时阀 3关 阀。当气缸活塞移动至下死点时,顶开阀2 ,N腔通 过阀2与大气相通,主阀活塞在 M腔低压空气作用 下向左移动 ,使 R腔通过 C 1口与大气相通,此时阀 4己关阀,T腔剩余气体膨胀后阀 3打开,低压气通 过 A 2 E l 进入 T腔,气缸活塞向上移动,开始第二个 吸气压缩循环 。 主 阀大 轴 N腔 阀1 阀2 C l 主 阀小轴 M腔 R腔 S 腔 T 腔 阀4 图 5增压泵 原理 图 此类增压器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 ,不需电源 、结构 简单、体积小、易于使用 ,在一些需要少量 、局部高 压空气的场合得到广泛的推广。该增压器工作时,驱 动腔内低压空气驱动活塞对增压腔 内空气进行压缩, 当活塞抵达终端时,驱动腔内压缩空气排出,此时低 压空气只有传送能被利用 ,膨胀能完全损失掉,另外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上讲 ,气动系统的效率仅为 2 0 %, 远远低于电力系统的效率 8 0 %及液压系统的效 率 4 0 % ,因此,该增压装置效率低,另外,该 装置增压比固定、排气量小,当工业现场空气需求量 大时,需增加多台增压装置,如此便提高了设备的投 入 ,限制 了它在工业现场 的应用 。 3 结论及展望 生产压缩空气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耗能作业 之一,气动系统的节能改造可以降低能耗 ,气动系统 分压供气作为气动系统节能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其效 果显著,实施方便 ,随着我国节能工作的推展,该方 法定会得到推广、实施。 ’ 局部增压技术是一种方便并行之有效的气动系统 节能方法,该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将会使用户获得十分 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重要的社会效益。随着气动系统 节能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代气动系统局部增压技术 的局限性日益显著;同时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也极 大地促进了气动系统局部增压技术的发展 ,新的增压 及其控制方式将会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出现。 参考文献 【 1 】李军, 王祖温 , 包钢. 气动系统节能研究简介[ J ] . 机床 与液压, 2 0 0 1 5 78 , 2 4 . 【 2 】秦宏波, 黄军徽, 胡寿根. 基于系统测试的工业压缩空气 系统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J ] . 上海节能, 2 0 0 6 4 2 8 3 1 . 下转第 3 9页 第9期 孙涛 等轮廓误差补偿方法研究 3 9 态之后 ,轮廓误差的变化很小,图 显示轮廓误差 。 基 目 9 9l ; 酱 目 暑 甓 0 0 . 2 0 . 4 0 . 6 0 . 8 1 时 间/ s a 从t 0 开始记录 0 . 2 0 . 4 0 . 6 0 . 8 1 时间, s b A t e 0 。 1 妍 始 记录 图 5 各轴独立控制时 轮廓误差曲线 b 能更精确地 4结论 时间, B 一 a 5 k t 0 开始记录 时 间/ s b 从卢O . 1 s 开始 记录 图 6 5 0 , 2 0 时轮廓误差曲线 由图5 、6可以看出,通过加入各单轴误差补偿 环节来减小跟踪误差从而提高轮廓跟踪精度的方法是 行之有效的。而且系统的响应时间没有变化。 加入 P I D交叉耦合控制,经过反复调整 ,选取控 制器参数 8 , 0 . 0 3 ,K D 0 . 0 2 。图7 、8分别 给出了传统的 P I D交叉耦合控制器和作者设计的复合 式交叉耦合控制器的仿真对 比图。其中图7为仅有 P I D控制器的轮廓误差曲线。按上述专家控制的设计 思想对控制器输出进行限定 ,取比例、积分、微分的 学习速率分别为 叼 1 ,叩 。 1 0 ,7 / 。 0 . 1 ,并结合 误差增益补偿环节后得到采用复合式交叉耦合控制器 的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基 茸 删 龌 辑 昌 目 j I}Ij 赞 辑 时间/ s a 从卢O 开始记录 时 间, s b 从, | O . 1 。 开始记录 图 7 传统交叉耦 合控制器 冒 2 昌 l 一 0 埘 l} 咄 一 l {醢 一2 时问, s a 从卢0 开始记录 f b 从卢O . 1 s 开 始 记录 图 8 复合式交叉 耦合控制器 由仿真结果可知,加入 P I D交叉耦合控制器后 , 有效地减小 了轮廓误差,并缩短了响应时间至少一倍 以上。而综合采取上述两种补偿措施之后,不但轮廓 精度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大大缩短。 通过改善单轴的跟踪性能以及采用新型的交叉 耦合控制器的综合方法实现了系统响应时间短、控 制精度高的要求 ,而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实 现了轮廓加工的高速高精度控制 ,具有 良好的应用 前景 。 参考文献 【 1 】P o o A, B o l l i n g e r J , Y o u n k i n G . D y n a m i c e l T O rs i n t y p e c o n t o u ri n g s y s t e m s [ J ] . I E E E T r a n s . I n d . A p p l i e a t . , 1 9 7 2 , I A 一 8 4 774 8 4. 【 2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M] . 14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1 . 【 3 】 K o r e n Y . C r o s s - c o u p l e d b i a x i a l c o m p u t e r f o r m a n u f a c t u ri n g s y e ms [ J ] . A S ME T r a n s . J . D y n . S y s t . , Me a s .C o n t r . , 1 9 8 0 , 1 0 2 4 2 6 5 2 7 2 . 【 4 】 刘金琨. 先进 P I D控制及其 M A T L A B仿真[ M]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 0 0 3 . 【 5 】 K o r e n Y , L o C C . V a r i a b l e g a i n C r o s s c o u p l i n g c o n t r o l l e r f o r c o n t o u ri n g[C] / / C I R P P r o c . - Ma n ufa c t u ri n g S y s t e ms , 1 9 91 , 4 0 3 7 13 7 4 . 上接 第5 9页 【 3 】蔡茂林, 香川利春. 气动系统的能量消耗评价体系及能 量损失分析[ J ] . 机械工程学报, 2 0 0 7 , 4 3 9 6 9 7 4 . 【 4 】蔡茂林. 压力调节阀[ J ] . 液压气动与密封, 2 0 0 8 1 5 3 5 8 . 【 5 】李春 富, 王祖温 , 梁立军. 压缩空气 的局部增压技术 [ J ] . 液压与气动, 1 9 9 5 1 4 3 4 5 . 【 6 】 小根山尚武. 空氖庄 一力一l 省工木, 一} 一 、 上弓 斌 老 L 允加 [ J ] . 油庄 匕空氮庄, 1 9 9 6, 2 7 3 4 4 4 9 . 【 7 】 熊伟, 王海涛, 王旭. 气驱气体增压器静态特性研究 [ c ] . 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 2 0 0 8年 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 , 北京 2 0 0 8 2 3 9 2 4 4. 【 8 】 王海涛, 熊伟 , 李中华. 气体增压器充气过程动态仿真研 究[ c ] . 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 2 0 0 8 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 北京 2 0 0 8 3 6 2 3 6 6 . 【 9 】X u Wang , H a i - t a o Wang , we i X i o n g . S t u d y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i r d r i v e n g a s b o o s t e r b a s e d o n e x per i me n t s [ C]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s e v e n t h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F l u i d P o w e r T r a n s mi s s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 Hang z h o u, C h i n a , 2 0 0 9 6 0 86 1 1 . 【 1 0 】 董飞, 何国强, 张志恒 , 等. 气动增压泵的设计 [ J ] . 机 械科学与技术, 2 0 0 8 , 2 7 1 2 3 2 7 . 【 1 1 】M i t s u o k a T . R e c e n t tr e n d of p o w e r d r i v e r s s y s t e m[ J ] . J o u r n a l of the J a p an Hy d r a u l i c s and P n e u ma t i c s S o c i e t y , 1 9 8 8 , 1 9 6 4 3 6 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