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pdf
第1 2 卷第4 期 2 0 0 5 年8 月 特种油气藏 S p e c i a l0 i la n dG a sR e s e r v o i r s V o I .1 2N o .4 A u g .2 0 0 5 文章编号l 0 0 6 6 5 3 5 2 0 0 5 0 4 一o 0 0 1 一0 4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 饶孟余1 ,杨陆武1 ,冯三利2 ,叶建平2 1 .奥瑞安能源国际有限公司,北京1 0 0 1 6 ;2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 0 0 0 1 1 摘要中国煤层气藏具有低渗、低压、低饱和、构造煤发育、非均质性强烈以及高的构造应力场 环境等地质特征,在对煤层气3 种开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用常规垂 直井开采煤层气具有很大的地质局限性,指出煤、气一体化开采是中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 开发的最佳技术选择,它包括在采动影响区进行地面井开采和较为成熟的井下抽放2 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煤层气;煤、气一体化;产业化开发;采动影响区 中图分类号聊1 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及对开发的影响 开发利用煤层气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保护大 气环境,改善煤矿安全条件,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瓦 斯灾害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煤层气资源 丰富,陆上煤田埋深3 0 0 ~20 0 0m 范围内拥有的煤 层气资源量为3 1 1 0 1 2m 3 ,居世界第2 位,与我国 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 3 0 1 0 1 2m 3 相当1 1J ,且主 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因此,在我 国发展煤层气产业既是客观需要,也具有雄厚的物 质基础。 利用地面垂直钻井技术进行煤层气的勘探和 生产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取得了成功,我国从 1 9 9 2 年开始地面开发煤层气试验以来,目前已钻 煤层气勘探开发井2 0 0 多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相同的开发技术在美国S a nJ u a n 盆地可以获得最 高2 8 1 0 4m 3 /d ,平均2 1 0 4 矗/d 的单井产量,在 B 1 a c kw a r r i o r 盆地也获得了平均稳产60 0 0 ~80 0 0 m 3 /d 的单井产量,而在我国,即使是记录最好的沁 水煤层气田也仅获得短期稳产30 0 0m 3 /d 的单井 产能怛]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成功开发的 商业性煤层气田。这说明中国的煤层气地质具有 其自身的特殊性,美国的煤层气成功开发技术不是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最好选择,因此寻求适合 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的开发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煤储层具有与北美大陆完全不同的成煤 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煤盆地变形演化历史复杂, 地壳运动多期叠加、构造活动复杂多样,多阶段演 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明显,使得中国的煤层气 藏的地质条件和储层物性表现出自身固有的特殊 性。 1 低渗、低压、低饱和等“三低”现象突出,有 些地区表现为特低渗、特低压和特低饱和。我国煤 储层渗透率最高的抚顺煤田渗透率也只有0 .5 1 0 ~~3 .8 1 0 。3 府,水城、丰城、鹤岗、开滦、柳林 等矿区高渗透煤层渗透率只有o .1 1 0 一~1 .8 1 0 。甜,其它地区绝大多数实测的渗透率值都在 0 .0 l 1 0 。肚m 2 以下,比美国S a nJ u a J l 和B l a c kW a r 一 赫盆地低3 ~4 个数量级。低渗无法形成以抽放 井为半径的大范围的解吸一扩散一渗流圈。低压 使气流驱动能力不足,低饱和是温度、压力、围岩条 件、煤的等温吸附性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图1 可以看出,在废弃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压力高的饱 和煤层比低压欠饱和的煤层可以解吸更多的气体, 即△y , △%。如果煤层气藏压力过低,欠饱和严 重,气体解吸量就会很少甚至不能解吸。因此,煤 储层普遍的“三低”现象是制约我国煤层气规模化、 产业化开发的瓶颈。 收稿日期2 0 ∞一0 5 0 8 ;改回日期2 0 晒一0 5 一】2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课题编号2 0 0 1 B A 6 0 5 A 0 7 作者简介饶孟余 1 9 6 7 ~ ,男,博士,2 0 0 5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主要从事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2 特种油气藏第1 2 卷 2 成煤期后构造破坏严重,造成有些地区构 造煤发育,如淮南煤田的构造煤发育区占整个含煤 面积的4 0 %左右。构造煤是由于煤层受到强烈的 挤压和揉皱作用,使得煤的孔壁变薄、煤的骨架强 度降低、疏松易碎,使煤中的裂隙 割理 被压缩、扭 曲、变形以致不复存在,加之煤粉和岩粉不同程度 对裂隙 割理 的堵塞,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煤层的渗 透性,甚至使煤储层失去导流能力。同时由于煤体 结构疏松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压裂裂缝网络,增加了 完井工艺的复杂性,甚至使得煤层气产能激励措施 失败。因此,构造煤是目前技术水平下开发煤层气 未能够逾越的鸿沟。 图l 不同压力状态下煤层气含量和解吸量的对比 n g .1 C o n 打a s to fg a sc o n t e n ta I l dd e s o r p t i o nv o l u I I l e 岫d e r 衄j r e mp l 侵刚岭 3 我国大部分中阶煤储层具有强烈的非均 质性,因此,用常规的地面垂直井开发煤层气时井 筒影响范围特别小,从而使井网整体降压的互动作 用难以发挥,限制了煤层气井的产能。 4 突破了传统的煤层气成藏理论,在高阶煤 中获得了工业气流,这说明高阶煤并非全都是煤层 气开发的禁区,在具备良好沉积、构造和地热作用 历史配置的无烟煤中也可以形成商业性的煤层气 藏[ 3 ] ,如沁水盆地的无烟煤。但是高阶煤本身的低 渗条件和强吸附性使得用常规的地面垂直井开发 煤层气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5 绝大多数煤田具有高应力构造环境。我 国煤矿区的地应力值主要集中在8 。1 7M P a ,最大 可达2 2 .7M P a 大城地区 H J ,而高产的美国B l a c k W £I r r i o r 盆地的地应力值为1 ~6M P a ,这说明中国 煤储层所承受的原地应力比美国的B 1 a c kw 商o r 盆地要大得多。高应力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使煤储 层中的割理系统处于封闭状态,极大地降低了煤储 层的渗透率 图2 口1 ,加剧了煤一水一气三相物质 的不平衡耦合。 “呈 毫 蘑 璐 1 0 0 O1 02 03 0 原地应力,M P a 图2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与原地应力的关系 F i g .2 C o a lb e dn l e t h a n er e s e r v o i rp e H n e a 蛐i t yv s i n s i ms Ⅱe s si nC I l i m 6 在煤层气开发最具优势的3 0 0 一6 0 0m 埋 深层段,煤矿开采活动集中。煤矿采动区一方面破 坏了储层的完整性和压力系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 又为流体动力场、流体化学场、地应力场和地热场 的互动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空间,非常有利于改善煤 储层的渗透性。 2 煤层气开发的主要技术及其特点 当前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有3 种,即地面垂直 井开采、井下抽放以及废弃矿井开采。这3 种煤层 气的开采方式各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 2 .1 地面垂直井开采 这种开采方式是在地面打钻井进入煤层,通过 排水降压使煤层中的吸附气解吸出来,由井筒流到 地面,或者利用自然压差或瓦斯泵通过井筒抽取聚 集和残留在受采动影响区的岩石、未开采的煤层之 中以及采空区内的煤层气。根据煤储层是否受到 开采活动的影响可分为常规垂直井开采和采动影 响区地面井开采。前者要求有厚度较大的煤层或 煤层群,煤储层的渗透性要较好,以及较有利的地 形条件,由于中国煤储层普遍渗透性很低,因此在 钻井中还需要对煤层进行压裂和造穴等激励措施 以提高产气量。后者要求在主采煤层之上赋存多 个煤层,由于采动区煤层气井严格受采煤活动的控 万方数据 第4 期饶孟余等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 3 制,因此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要紧密结合、相互 协调、统一规划,当然也需要有较有利的地形条件, 但不需要实施技术难度较大的压裂工程。地面垂 直井开采煤层气,产气量大、资源回收率高、机动性 强,可形成规模效益。 2 .2 井下抽放 井下抽放煤层气是从煤矿井下采掘巷道中打 钻孔,在地面通过瓦斯泵造成负压来抽取煤层中的 气体。中国的煤矿井下煤层气抽放始于2 0 世纪5 0 年代,1 9 5 2 年在辽宁的抚顺矿务局龙凤煤矿进行 了井下煤层气抽放试验并获得成功,随后逐步推广 到全国高瓦斯矿区,瓦斯抽放矿井、瓦斯抽放量和 利用率逐年增加。截至1 9 9 9 年,全国共有4 4 个矿 务局 矿业集团 1 4 6 对矿井进行井下煤层气的抽 放工作。矿井煤层气抽放总量为8 .2 4 4 1 0 8 0 ,利 用量约3 .6 4 7 1 0 8 矗,利用率为4 4 .2 4 %[ 7 ] 。抽放 技术主要有本煤层钻孔抽放、临近层钻孔卸压抽 放、采空区钻孑L 抽放、穿层钻孔抽放和开掘专用瓦 斯巷道密闭抽放等技术和方法。 井下抽放煤层气受制于煤矿采掘生产的进程, 作业难度也较大,抽放产量小、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但它适应范围广泛,技术和投 资要求不是很高。目前井下煤层气抽放是减少矿 井和采空区瓦斯涌出量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煤与 瓦斯突出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唯一正在产生着实 际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开发方式。 2 .3 废弃矿井开采 利用废弃矿井开采煤层气就是从已报废 停 采 的煤矿井中抽取残留、聚集在地下岩层和煤层 中的煤层气并加以利用[ 7 ] 。这是一种新的煤层气 开发方式,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开发技术还在探索、 改进和完善之中。目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 院与铜川矿务局一起在该局已报废的王家河煤矿 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和抽放试验,对废弃矿井煤层 气技术进行攻关研究。 废弃矿井开采煤层气无需施工新钻井,无需进 行储层压裂改造等措施,因此所需费用低廉,同时 也不存在与煤矿生产发生矛盾等问题。但是由于 其资源量的限制,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3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技术策略 3 .1 常规垂直压裂井开采煤层气的地质局限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采用地面垂直井开采技 术,才有可能实现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开发。但 是由于中国的煤层气藏的地质条件和储层物性的 特殊性,用常规垂直井开采存在地质上的局限性, 难以见效。这是因为常规垂直井开采是以井筒所 在“点”为对象的,而以井筒点为中心的储层激励措 施在我国的煤层气地质条件下往往很难引导整个 气藏范围内流体动力场、地应力场、地热场以及流 体化学场的互动影响来改善气藏本身的地质缺陷, 使得气源补充量小,产量低且衰减快。同时任何一 种完井、激励措施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煤储层的伤 害,导致原本就低渗的煤储层的渗透率进一步降 低,使产气困难甚至不产气。 3 .2 煤、气一体化开采是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最 佳技术选择 煤、气一体化开采方法体系作者2 0 0 2 年曾进 行过探讨[ 2 ] ,其基本思想是煤和气共采,煤层的开 采会使得其上部和下部的煤层和岩层产生变形或 断裂并出现卸压 图3 ,而煤层气的开采充分利用 ①垮落带②断裂带③整体弯曲下沉带 图3 煤层开采对上覆煤层和岩层的影响 F i g .3 触e rc o a lb e de x p l o i t e d 瑚u e n c eo nu p p e rc o a lb e d 锄d I o c ks t I a 【咖 了采煤活动导致的应力场释放,结果在煤系地层中 产生“卸压增透增流”效应,形成煤层气“解吸一扩 散一渗流”的活化流动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煤储层 的渗透性和气体的采收率。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 孑L 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煤层 万方数据 4 特种油气藏 第1 2 卷 气的规模化、产业化开发。 严格地说,煤、气一体化开采应包括采动影响 区地面井开采和井下抽放2 个方面。 3 .2 .1 采动影响区地面井开采是煤层气产业化开 发的主要技术选择 煤层气的产气潜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储 层的导流能力,而提高煤层导流能力的一个重要途 径在于应力释放。针对我国煤储层的地质特点,可 以通过“搬运煤体”制造应力缓释空间,使煤层的割 理裂隙系统重新得到沟通和扩张,煤一水一气三相 物质的不平衡耦合得到自我约束和重整。常规的 垂直井地面开发煤层气用水力压裂法来提高产能 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造缝和填砂不仅无 法沟通煤层中本来就很少的割理裂隙系统,而且由 于造缝和填砂本身形成的应力集中更加剧了煤层 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而煤矿开采可以为储煤层 制造大规模的应力释放场,采煤巷道的部署、采空 区的塌陷使邻近煤层和本煤层都获得了应力解放, 割理裂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沟通。这种动态的应 力释放场为煤层气产出提供了足够的通道和驱动 能量,对储层的改造效果是任何其它激励措施都无 法比拟的HJ 。 因此,采动影响区地面井开采煤层气可以避免 常规开发的地质局限性,非常适合我国的煤层气资 源开发,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煤层原始渗透率高低没有什么要求,因 为卸压,可改变温压场,改善渗透性,因此对低渗煤 储层效果更为明显。 2 常规垂直井开发煤层气的作业程序包括 钻井、完井、射孔、压裂、排水、采气过程,与其相对 比采动影响区地面井开采煤层气则不需要进行压 裂、射孔、排水等程序,不仅技术难度较小,工艺较 简单,投资成本较低,而且降低了煤粉堵塞的影响, 减少了对煤储层的伤害。 3 ’煤层气生产、销售、利用成为煤矿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变煤矿长期以来单一产煤的生 产方式。 4 单井产量高,可以在短期内采出气藏内大 部分 7 0 %以上 的煤层气资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 了煤矿瓦斯安全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常规技术采气 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问题。 5 美国煤盆地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游离气体, 否则每天几十万立方米的高产是难以用“解吸一扩 散一渗流”的理论来解释的,因此,从产业化和规模 化的角度来讲,也应该重视煤系地层中非吸附气的 开采。采动影响区地面井开采就能很好地解决这 一问题,不仅开采了吸附气,煤系地层中的其它游 离气体也得到了开采。 我国于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在铁法、淮北矿区 进行了试验,并获得成功。在铁法矿区,施工的3 口 采动区井,单孔最高产量 纯c H l 达89 2 8o /d ;在 2 1 0 个产气日中,从3 口井中共产出纯甲烷2 9 8 .5 5 1 0 4m 3 ,平均单井产量为34 3 0m 3 ,d 。因此,只要 与煤炭开采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合理部署,就可以 打开我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大门。 3 .2 .2 井下抽放是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组成 部分 我国的煤矿井下抽放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相关 的技术和经验已经比较成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许多煤矿区 如辽宁的抚顺和铁法、山西的大同和 阳泉、安徽的淮南和淮北、陕西渭北、河北峰峰、贵 州的盘江、四川的松藻等 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井下 抽放系统,因此井下抽放应该成为煤层气规模化、 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国的井下煤层气抽放已经从单纯的 “安全”型抽放转向了“安全一能源一环保”型抽 放,并于“十五”设立了攻关项目煤层气井下 抽放成套工艺技术研究的专题,取得了显著的 进展。该项目以晋城矿区寺河煤矿为研究基地, 建立了回采面煤层气涌出分源预测模型,预测准 确率达到8 3 .6 6 %~9 7 .2 %,顺煤层长钻孔成孔工 艺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钻孔长度已达5 0 0m , 已建成寺河煤矿井下煤层气开发抽放系统,实际 的抽放量已达6 0 矗/I I l i n 的纯甲烷旧J 。 作为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井下煤层气 抽放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综合抽放技术,把井下抽 放和采动区地面开发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进一步提 高和完善井下抽放设备,包括长孔定向钻机、强力 钻机、钻具以及抽放瓦斯安全监控等。 4 结论 1 煤层气是绿色环保能源,中 下转第1 4 页 万方数据 1 4特种油气藏第1 2 卷 参数,也是发挥油气层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 键。室内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岩石的毛管压 力曲线来获取岩石的孑L 隙结构参数,虽然获取的参 数较多,但是实验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利用电阻 率测井资料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突破了室内 实验只能对有限数量的岩心进行分析的局限,为研 究区域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打下了基础,但电阻 率测井获取的岩石孑L 隙结构参数还较少。核磁共 振测井资料的乃分布能够区分可动流体体积和 毛管束缚流体体积,因此与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对比 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 1 ] 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6 . [ 2 ] 何更生.油层物理[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 9 9 4 . [ 3 ] 张绍槐,罗平亚.保护储集层技术[ M ] .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 9 9 3 . [ 4 ] 李玉彬,等.利用计算机层析 C I ’ 确定岩心的基本物 理参数[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1 9 9 9 ,2 6 6 . [ 5 ] 毛志强,等.孔隙结构与含油岩石电阻率性质理论模 拟研究[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0 ,2 7 2 . [ 6 ] 杨锦林,等.测井解释储集层孔隙结构与含油气性[ J ] . 天然气工业,1 9 9 8 ,1 8 5 . [ 7 ] 李秋实,等.阿尔奇公式与储层孔隙结构的关系[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 0 0 2 ,2 3 4 . [ 8 ] 高敏,等.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的孔隙结构 [ J ] .测井技术,2 0 0 0 ,2 4 3 1 8 8 1 9 3 . [ 9 ] 运华云,等.利用乃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 J ] . 测井技术,2 0 0 2 ,2 6 1 1 8 2 1 . [ 1 0 ] 赵杰,等.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岩石孔隙结构的实验 研究[ J ] .测井技术,2 0 0 3 ,2 7 3 1 8 5 ~1 8 8 . 编辑刘兆芝 垒£旦£曼£刍£刍£刍£刍匣曼£刍£望望刍£篁塑曼匣墼刍£曼£刍£刍£望望刍£刍£刍£旦£刍£望望篁望垒£刍£刍£刍£刍£刍£刍£刍£曼£刍£刍£刍£刍£刍£刍£ 上接第4 页 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且主要分布在中 东部地区,下游市场好,因此,完全有必要进行煤层 气产业化开发。 2 中国的煤层气藏具有6 个方面的特殊性, 对开发影响较为突出的是低渗、低压、低饱和、构造 煤发育、煤储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以及高应力构 造环境。 3 根据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及煤层气开发 的技术要求,可以利用煤、气一体化开采技术来实 现中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包括采动影响 区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两种方式,其中采动影响区 地面开发是主要技术方式,井下抽放则是重要补 充。 只要根据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科学地选择开 发方式,相信中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春 天将会很快到来,作为油气地质工作者,我们企盼 着这个春天,呼唤着这个春天 参考文献 [ 1 ]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等.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 的开发技术[ J ] .石油学报,2 0 0 2 ,2 3 4 4 6 5 0 . [ 2 ]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 [ J ] .中国煤田地质,2 0 0 2 ,1 4 1 2 0 2 2 . [ 3 ] 饶孟余,钟建华,杨陆武,等.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 气机理研究[ J ] .石油学报,2 0 0 4 ,2 5 4 2 3 2 8 . [ 4 ] 叶建平,秦勇,林大扬.中国煤层气资源[ M ]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 9 9 9 . [ 5 ] 张群,冯三利,杨锡禄.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 点及开发策略[ J ] .煤炭学报,2 0 0 l ,2 6 3 2 3 0 ~2 3 5 . [ 6 ] 饶孟余.中国煤矿区井下煤层气抽放及利用[ J ] .煤炭 科学技术,2 0 0 2 ,3 0 1 6 l ~6 3 . [ 7 ] 张新民,解光新.我国煤层气开发面临的主要科学技 术问题及对策[ J ] .煤田地质与勘探,2 0 0 2 ,3 0 2 1 9 ~ 2 2 . [ 8 ] 冯三利,叶建平.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 J ] .中国煤田地质,2 0 0 3 ,1 5 6 1 9 ~2 3 . 编辑刘兆芝 万方数据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 作者饶孟余, 杨陆武, 冯三利, 叶建平, RAO Meng-yu, YANG Lu-wu, FENG San-li, YE Jian-ping 作者单位饶孟余,杨陆武,RAO Meng-yu,YANG Lu-wu奥瑞安能源国际有限公司,北京,10016, 冯三利 ,叶建平,FENG San-li,YE Jian-ping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 刊名 特种油气藏 英文刊名SPECIAL OIL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已经实现小规模商 业开发,处于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前夕.为了适应大规模商业开发的需要,中国政府需要对中国煤层气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煤层气企业也需要对其在煤层气产业中的投资进行准确的评价,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借鉴世界煤层气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煤层气 开发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筛选出有利煤层气目标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并且考虑到世界主要煤层气生产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对于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建立了“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 分析-中国煤层气资源区划-开发方案概念设计-产量模拟-市场需求预测-概念开发方案比选-煤层气目标区经济评价-煤层气目标区综合分级优选排序-煤 层气开发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主线.本研究在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技术开发经验和分析中国煤层气资源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煤层气 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煤层气目标区概念开发方案,并据此对全国85个目标区作出产量模拟预测,剔除了24个明显不具备经济效益的目标区.本 研究设计了煤层气目标区市场需求预测、经济评价、参数估算和综合优选排序等方法,在比选出的概念开发方案下,对剩余61个目标区进行了净现值指标 的计算和敏感性分析,并作出综合优选排序.本研究对煤层气开发在煤矿安全生产、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得出开发利用 1m3煤层气的综合社会效益为0.28元,并以此为财政补贴上限,选出提高补贴标准后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边际目标区,同时提出了增加财政支持的措施建议. 本研究的成果主要针对中国政府和那些对开发中国煤层气感兴趣的企业,在宏观规划、引导煤层气产业发展和微观投资决策两方面发挥参考作用,从 而促进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8.期刊论文 姜晓华.柴立满.罗文静.Hang Xiao-hua.Chai Li-man.Luo Wen-jing 国外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对中国煤 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8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6.8110m3万亿m3,但在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上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介绍了国外部分国家煤层气勘探开发 现状,结合我国主要含煤区的分布分析了我国煤层气资源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应该通过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及技术革新来加快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 9.期刊论文 车遥.黄文辉.刘大锰.名取尚久 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性问题及前景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281 讨论了煤层气开发的关键地质控制因素和煤层气开发新技术,分析了煤层气地质研究面临的问题.认为煤层气成藏的地质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煤层气 储集系统与聚散机制、煤层气藏经济高效开发的场效应是当今煤层气资源地质研究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10.会议论文 王红岩.张建博.刘洪林 中国煤层气勘探现状及对策 2000 中国煤炭、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近几年来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大部分试验区未获工业性气流 ,该文对全国各主要施工单位、各主要试验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煤层气有利探区预测方法及下一步勘 探对策。 引证文献5条引证文献5条 1.杜春志.茅献彪.王美芬 我国煤层气抽采方法及在晋城矿区的应用[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 2.杜春志.茅献彪.卜万奎 水力压裂时煤层缝裂的扩展分析[期刊论文]-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2 3.张先敏.同登科 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的煤层气三孔双渗模型[期刊论文]-特种油气藏 20082 4.饶孟余.杨陆武.张遂安.梁乙伟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77 5.饶孟余.张遂安.商昌盛 提高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层气 20072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长江大学cjdx,授权号2f9c973b-e6c2-4bff-977e-9e2900a30278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