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液压夹具设计的方法.pdf
Hy d r a u l i c s P n e u ma t i c s S e a l s / No . 0 8 . 2 0 1 5 d o i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0 8 1 3 . 2 0 1 5 . O 8 . 0 0 5 浅谈液压夹具设计的方法 范芳洪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车机学院, 湖南 株洲 4 1 2 0 0 1 摘 要 通过介绍一种典型的液压夹紧缸, 根据其工作状态分析了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并总结出在液压夹具设计过程中 需要遵循步骤及设计过程中的要求。 关键词 单活塞; 液压元件; 原理图; 系统参数 中图分类号 T H1 3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0 8 1 3 2 0 1 5 0 8 0 0 1 5 0 3 De s i g n M e t ho d o f Hy d r a u l i c Cl a mp F AN Fa n g - h o n g H u n a n Ra i l wa y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Ma c h i n e r y E l e c t r i c De p a r t me n t , Z h u z h o u 4 1 2 0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a t y p i c a l h y d r a u l i c c l a mp i n g c y l i n d e r , a c c o r d i n g t o i t s wo r k i n g s t a t e a n a l y s i s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h o d o f h y dra u l i c e l e me n t s , an d s u mm e d u p th e n e e d t o f o l l o w t h e s t e p s in t h e d e s i g n p r o c e s s r e q u i r e me n t s i n h y dra u l i c fi x t u r e d e s i gn pr oc e s s . Ke y wo r d s s i n g l e p i s t o n ; the h y dra u l i c e l e me n t ; p r i n c i p l e d i a g r a m; s y s t e m p a r am e t e r s 0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 , 对制造技术的要求也 在不断提高 , 在批量化生产过程 中, 液压夹具得到了广 泛 的应用 , 它很好地满 足了生产商对生产节拍及质量 控制的需要 , 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 是实现生产自动化 的重要保证。 1 液压夹具设计步骤 根据 结构需要选择液压缸 的结 构形 式 , 常见的液 压缸有双作用单活塞杆夹紧液压缸, 单作用单活塞杆 弹簧复位液压夹紧缸 , 单作用单活塞杆带弹簧液压夹 紧缸 , 双作用双活塞杆液压夹紧缸等。 图1 是单作用活塞杆弹簧复位液压夹紧缸, 当高压 油液P 进入A 面积腔推动活塞杆右移并压缩弹簧后压 紧工件 , 当没有高压油液作用时, 被压弹簧在弹簧力的 作用下 向左移动而复位。 基金项 目 2 0 1 4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 目 1 4 C 0 7 5 3 收稿 日期 2 0 1 5 一 O 卜o 4 作者简介 范芳洪 1 9 7 5 - , 男 , 湖南邵阳人, 工程师 , 学士, 研究方向 机 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F w 位 图 1单 作用单活塞杆弹簧 复位 液压 夹紧缸 根据 工 况确 定液 压 系统 的主要参 数 压 力 和流 量 , 液压系统的压力由外部负载决定 , 流量主要由液 压回路的运动速度和液压执行元件的结构尺寸决定。 1 液压系统载荷的组成和计算 作用在活塞杆 的外力 有 导轨摩擦 载荷 、 重力 G 、 夹紧力E、 弹簧力 、 惯性载荷 。 图2 所示的立式工况 , 工件的夹紧力靠弹簧力夹 紧, 即 , 当需要松开工件时, , 并且凡会随返 回距离逐渐增大。 2 初选系统工作压力 根 据载荷大小和设备类型选定工作压力n , 如表 1 所示 。 表 1 载荷与工作压力 的关 系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1 , 5 4 4 9 9 2 9 9 7 . [ 6 】 侯波, 栾振辉. 复合式外齿轮泵流量特性的理论分析[ J 】 . 华 中科技大学学报, 2 0 0 1 ,2 9 1 2 , 1 8 2 0 . 【 7 】 张军, 许贤 良, 章晓飞. 低速大扭矩I 型复合齿轮转子马达的 机理研究[ J 】 . 农业机械学报, 2 0 0 4 , 3 5 2 4 4 - 4 7 . 【 8 】 闻德生, 张勇, 王志力, 等. 三作用多泵多马达输出转速和转 矩的理论分析[ J J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 0 1 1 , 4 5 3 8 1 8 4 . 【 9 】 We n D e s h e n g , Wa n g Z h i l i , L v S h i j u n , e t a 1 . S i n g l e a c t i n g D o u b l e s t a t o r Mu l t i p u mp s a n d Mu l t i mo t o r s[ J 】 . J o u rn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E n g l i s h E d i t i o n , 2 0 1 0 , 9 4 , 2 0 8 2 1 4 . [ 1 0 ]闻德生, 高俊, 王志力, 等. 双作用多泵多马达传动中马达输 出转矩分析[ J 】 . 中国机械工程, 2 0 1 0 , 2 1 2 3 2 8 3 6~ 2 8 3 8 . 1 5 液 压 气 动 与 密 t 1 “ / 2o l 5年 第 0 8期 图 2 立 式 工 况 3 计算液压缸 的主要结构尺寸[ 2 ] 对于图2的受压情况可得 F F 1 7 1 m plAl 式中 A 无杆腔活塞有效作用面积, A ,tr D / 4 ; p m 液压缸工作腔压力 P a ; 活塞直径 m 。 4 计算液压缸的流量 液压缸工作时所需流量 由下面公式计算 Q A 式中 A 液压缸有效工作面积 m ; 1 2 活塞杆与液压缸体的相对运动速度 n Y s 。 2 设计基本方案和绘制液压系统图 2 . 1 设计调速方案 当选好液压系统的液压元件之后, 可通过换向阀, 流量控制阀对其运动方 向和运动速度进行调整控制。 2 _ 2 设计液压 系统的压力控制方案 液压系统工作时 , 要求 系统保持一定 的工作压力 , 通过调整溢流阀得到适合的压力, 利用减压阀使系统各 回路中的压力不同, 分别驱动不同的负载。 2 . 3 设计顺序 动作方案 液压系统为了工作可靠, 前后动作要设置互锁 , 只 有前一个动作执行到位后才能启动后一个动作, 液压 回路 中一般用压力继 电器来检测 的压力 , 当某一动作 执行完成时 , 回路 中的压力到达一定 的数值 , 压力继 电 器动作发出电信号接通液压执行元件启动下一个 动作。 2 . 4 选择液压动力源 液压系统的动力源由液压泵、 温控装置、 过滤装置 和蓄能装置等部分组成 。根据液压系统的最大压力 和 流量选择液压泵 , 液压泵选择过大 , 效率低能源浪费 大, 过小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 , 所以液压泵所提供的流 量尽量要和系统所需的流量相匹配 。液压系统的工作 介质是液压油, 系统对液压油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的, 油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压力, 液压回路中要设 计温控装置 加热或冷却 来保证油温在正常范围内。 1 6 为 了防止系统工作 中的杂质流 回油箱 , 在泵 的人 口和 回油 口要设置过滤装置。当系统需要的流量大于油泵 所提供的流量时可增设蓄能器做辅助油泵和液压泵共 同组成液压系统 的总能源 。 3 绘制液压系统原理图 液压 系统的动力 源 、 控制 回路及执行 元件确定好 后 , 要绘制出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以便液压系统的安 装 、 调试、 检测和维修等。绘制原理图时要注意 液压 元件 图形符号必须规范且符号 国家标准 , 液压系统原 图是按 系统 的静 止状态 画出的 , 如果有循环动作应在 相应的元件旁边画出循环动作图, 要画出液压控制电 气元 件 例如 电磁铁 的动作顺 序表 , 要详细标 出液压 元件 的规格型号及参数等[4 1 。 4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专用件设计 4 . 1 液压泵的选择 液压泵 的选择要考虑压力 和流量 两个 因素 , 液压 泵的最大工作压P 由下式来计算 P ∑却 式中 p l 液压系统 中执行元件 的最大工作压力 ; ∑△ p 液压回路总的管路压力损失。 压力确定后再确定液压泵的流量Q , 液压泵输出 的最大流量要大于系统所需 的最大流量 , 液压泵输 出 流量 Q由下式计算 Q ≥K∑Q 式 中K 一液压系统整个管理的泄漏系数 ; ∑Q ⋯系统工作所需的最大流量 。 4 . 2 选择液压泵的规格 根据p 和Q 值选取液压泵 , 额定压力要比最大工作 压力大 2 5 %一6 0 %。 4 . 3确定液压泵电机功率 在液压系统 中, 确定 了液压泵的压力和流量 , 那 么 液压泵电机的功率P P p / l p 式中 p 液压泵 的最大输出压力 P a ; Q 液 压泵的最大输 出流量 m / s ; 液压泵工作时的总效率。 4 . 4 管道的选择 1 管道种类的选择 液 压传动 系统常见 的管道有 钢管 、 铜 管 、 橡皮 软 管、 尼龙管等。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压力 、 工作环境 和液压夹紧装置的总体布局等, 视具体工作条件而定。 2 管道内径的确定 Hy d r a u l i c s P n e u m a t i c s S e a l s / No .0 8 . 2 01 5 管道 内径一般 根据 所通 过 的最 大流量 和允许 流 速 , 按下式计算 式 中p 通过管道内的流量 m。 / s ; l , 管道允许流速 m / s 。 3 管接头的选择 管接头的形式有焊接式、 卡套式、 扩口式、 快换。 4 液压系统油箱容量的确定 根据泵的流量总和计算油箱的容量, 在保证散热 满足前提下 , 油箱 的容量取 系统工作 的最大 流量 总和 的 3 倍左右 , 实际情况还要酣 隋而定。 在确定油箱容量时 , 除了要考虑满足系统供油的 要求外 , 还要考虑系统最大排油时, 油箱不能溢出, 以 及系统 中执行元件全部工作充油 时 , 油箱 的油不 能低 于泵工作时所需的最低油位 】 。 5 液压油及滤油器的选用 根据工作压力 的高低 、 工作环境温度的高低 、 工作 部件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液压泵对液压油粘度的要求来 选择液压油, 并根据过滤精度、 通油能力、 工作压力、 允 许压降来选择滤油器 。 5 液压系统性能验收 液压系统设计、 组装后进行调试, 来检验系统设计 中的参数是否符合实际使用的情况 , 主要对液压系统 以下性能进行验算和分析。 5 . 1 液压 系统压力损失 压力损失包括管路的沿程损失△ p 。 , 管路的局部压力 损失 和阀类元件的局部损失 总的压力损失为 △ p △ p - 卸z △ p , 5 .2计算液压系统工作时的发热功率 Ph r P 一P。 式中P r液压泵的总输入功率; P 一 是液压系统输出的有功功率。 5 . 3 计算液压 系统的散热功率 P h 。 KA AT 式中 卜油箱散热系数; A 油箱的散热面积 m ; △ 卜油温与环境温度之差 ℃ ; 若液压系统发热的功率等于散热的功率就达到了 热平衡, 即p 此时液压系统中油温不再升高, 油温 与环境温度的最大温差为 △ 尸I , 如果环境温度为死, 则液压系统中油温为 7 r_ 10 △7 ’ 如果计算 出的液压系统 中油温超过该液压元件允 许 的最高温度 , 就要设法增大散热面积 , 或装设冷 却器 。 其他注意事项 1 确定通过阀的实际流量要注意通过管路的流 量与油路 串、 并联的关系 ; 2 控制阀的使用压力, 流量不要超过额定值; 3 注意单向阀开启压力值; 4 注意合理选用液控单 向阀的泄压方式 , 注意电 磁换 向阀和电液换向阀的应用场合 ; 5 要注意先导式减压 阀的泄漏量 比其他控制 阀 大 的情况 ; 6 注意节流 阀、 调速阀的最小稳定量要符合 要求 ; 7 注意蓄能器的总容积 , 由于补偿 系统泄漏的工 作过程较长 , 可以近似认为蓄能器 中的油温是不变的 , 总容积 V o A V l [ p o 1 /p , 一 l l p 】 式 中 p 。 、 蓄能器蓄油前 的气体压力和气体容积 ; P 、 蓄能器蓄油后最 高压力和最高压力下 的气体体积; P 、 蓄能器维持 的最低 工作 压力 和最低工 作压力下的气体体积。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液压夹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归纳出 液压夹具设计 的方法 步骤及 注意事项 , 希望能对 同行 起 到抛砖 引玉 的作用 , 各个设计步骤之 间没有先后顺 序可 以穿插进行 , 在设计 中要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制 造业的不断发展, 液压夹具将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降 低劳动强度, 更好地保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1 ] 廖友军, 余金伟.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M] . 北京 北京邮电大 学出版社, 2 0 1 2 . [ 2 】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 第 四卷 【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2 . [ 3 】 石金艳, 董小金. 液压与气压传动【 M 】 .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 2 0 1 4 . [ 4 ] 姜继海. 液压与气体传动[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6 . [ 5 】 杨亚东, 高文柱, 刘刚. 节流调速回路应用与分析[ J ] . 液压气动 与密封, 2 0 1 3 , 9 5 卜5 2 . [ 6 ] 范存德. 液压气动技术手册[ M] .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0 4.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