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2).pdf
I CS 7 3 .0 2 0 D 1 3 备案号1 1 1 9 -1 9 9 8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 Y/ T 6 2 8 9 - 性 9 9 7 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 T e c h n i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c o n t i n u o u s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p r o f i li n g m e t h o d 1 9 9 7 - 1 2 - 2 8 发布1 9 9 8 - 0 6 - 0 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 布 S Y/ T 6 2 8 9 -1 9 9 7 目次 前言 “ “ , ” “ “ , ” “ , “ “ ” ⋯⋯I V 1 范围 “ ” ” ” ” ” , “ ⋯⋯1 2 弓 } 用标准 . ⋯‘ . “ “ ” , , ” ⋯⋯1 3 定义和缩略语 , ” ” ” “ ⋯⋯1 4 地质任务与应用条件 .. ” .. ” ⋯⋯ 1 5 技术设计 , , ” . “ ⋯⋯2 6 野外工作 ” . . . “ , , ” ⋯⋯.2 7 室内资料处理 ” ” 。 “ ⋯⋯ 8 8 资 料解释 “ .;. ” “ ” ” 一1 0 9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 , “ , ⋯ ⋯“ ⋯⋯ 1 1 S 1/ T 6 2 9 9 - 1 9 9 7 n il吕 电磁阵列剖面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A r r a y P r o f i li n g , 简称 E MA P 法是 8 0 年代中期从大地电磁 MT 法中 衍生出来的一门电磁测探技术。它通过采用新的观测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信息采集量,克 服了MT法受静态效应影响弘、横向分辨率低等缺点我国物探工作者根据勘探实践,在 E MA P方 法的 基础上提出了 连续电磁剖面 C o n t i n u o u s E l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P r o f i l in g , 简称C E MP 法,随着该方 法的 广泛应用,迫切需要编制统一的 标准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第五地质调查处 本标准起草人刘宏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 T 6 2 8 9 -1 9 9 7 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f i c a t i o n s f o r c o n t i n u o u s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p r o f i li n g me t h o d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勘探中C E MP 法野外施工、室内资料处理、资 料解释等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勘探中C E MP法勘探。 2 引用标准 下列 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 用而构成为 本标准的 条文 本标准出 版时 ,所示版本 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 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 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S Y/T 5 8 2 0 -3 3 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定义和缩略语 3 . 1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 1 .1 固定远参考道法 在某地固定设置一个 MT单点或一个排列,其他按要求布置电极和磁棒,测点围绕参考点或排 列移动的方法。 3 . 1 .2 移动远参考道法;互远参考道法 在两地分别布置同样排列的电极和磁棒,两排列对应的电道或磁道分别互作参考,观测完毕后 两个排列同时移动的方法。 3 . 2 缩略语 CE M P 英文 全称C o n t i n u o u s E l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P r o f i l i n g Me t h o d , 简称C E MP ,中文称连续电磁剖面法 4 地质任务与应用条件 4 . 1 地质任务 4 . 1 .1 研究盆地区域地质结构、基底起伏、埋深、接触关系及划分盆地范围 4 . 1 . 2 研究局部构造形态、产状及断裂展布。 4 . 1 . 3 在高阻层 如火成岩、碳酸盐岩、砾岩、变质岩等覆盖区探测下伏构造。 4 . 1 . 4 预测目的层岩性分布及厚度。 4 . 2 应用条件 4 . 2 . 1 地层有明显的电性差异。 4 . 2 . 2 主要电性标志层有足够的厚度。 4 . 2 .3 适用于一维、二维及三维电性结构。 4 . 2 .4 探区内不受大的工业干扰和其他人文千扰影响。 4 . 2 .5 适用于平原、沙漠、沼泽、丘陵、山地等地区。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1 9 9 7 - 1 2 - 2 8 批准1 9 9 8 - 0 6 - 0 1 实施 1 S Y/ T 6 2 8 9 -1 9 9 7 5 技术设计 5 . 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5 . 1 . 1 为避免干扰,提高观测质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近磁参考或远参考道测点, 甚至布设磁基站。 5 . 1 . 2 其他基本要求按S Y / T 5 8 2 0 -9 3的3 . 1 执行。 5 . 2 测网设计 测网有剖面和面积两种方式,其勘探精度不同。 5 .2 . 1 采用剖面进行测量时。设计的CE MP测线点距规定见表 1 e 表 1 剖面测点密度表 比例尺 点距 k m 1 2 5 0 0 0。 2 5 -0 .5 0 . 5 5 . 2 . 2 采用面积进行测量时, 全区点、线距应基本一 致.设计的C E M P测线线距和测点点距规定见 表 2 . 表2 面积测网密度表 比 例 尺 线距 k m 点距 k m 1 2 5 0 0 0 0 . 0 5 - 0 . 2 5 1 5 0 0 0 0 0 . 2 5 - 0 .5 5 . 3 设计书的墓本内容 5 . 3 . 1 在新区应开展一些必要的试验,以验证该地区是否适合该方法。 5 .3 . 2 其他按S Y / T 5 8 2 0 -9 3的 3 . 3 执行。 5 . 4 设计书的审批、执行和修改 按 S Y / T 5 8 2 0 -93的 3 . 4执行 6 野外工作 6 . 1 测线和侧点布设 6 . 1 . 1 测线布设时应按设计书进行,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地形、地物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作适当调 整 6 . 1 . 2 沿测线选择的测点,其点距通常应按技术规定布设如果遇到不可避开的障碍物可适当进行 调整。 6 . 1 . 3 测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应实测。 6 . 1 . 4 电极应选在周围开阔、地形平坦处,避开山顶、狭窄的深沟底或岩石裸露处,且两极相对高 差与极距之比应小于 1 0 . 2 S Y/ T 6 2 8 9 -1 9 9 7 6 . 1 . 5 布设磁棒及磁基站时应选在周围开阔、地形平坦处,所布磁传感器附近应无明显的局部非均 匀体和较强的干扰源。 6 . 1 . 6 施工中 如所获资料表明原设计的测线长度不足以 完成地质任务时,应及时延长测线 6 . 1 . 7 测点应远离强干扰源,一般要求 一. 距 工厂、矿山、电站大于2 k m. .一 , 距广播电 台、雷达站大于l k m . 一一距高压电力线大于 5 0 0 m. 一 一 距繁忙的公路大于2 0 0 m. 6 . 1 . 8 磁装置应距强干扰源更远,一般是测点与对应的强干扰源之间距离的 1 . 5 倍以上 6 . 1 . 9 测点均应埋设木桩,并标明测线、测点编号和日期。 6 . 2 观测装置及布设 6 . 2 . 1 直线C E MP观测装置如图1 所示测线以 直线方式向前延伸,多 道观测 E 、 电极及H 、 水平 磁 棒 方 向 与 测 线 延 伸方向 一 致 ; E y 电 极 及H ,, 水 平 磁 棒 方 向 与 测 线 延 伸 方 向 垂 直 每 一 个 排 列 可 有 一 到 多个E 、 方向电 极,至少一个E , 方向电 极、一 组\ y 方向水平磁棒和一个z 方向垂直 磁棒。 6 . 2 . 2 折线C E MP观测装置如图2 所示二侧线以折线方式向前延伸,多道观侧。在一个排列中,乓 电 极 及H , 水 平 磁棒 方向 应 与 此 段排 列 方向 一 致 E , 电 极 及H y 水平 磁 棒方 向 应 与此 段 排 列 方向 垂 直每一个排列可 有一到多个具有同一 方向的E 、 方向电 极、至 少一个E y 方向电 极、一组x , y 方向水 平磁棒和一个 z 方向垂直磁棒 6 . 2 . 3 十字 C E MP观测装置如图3所示测线以直线方式向前延伸,多道观测。一个x方向排列和 一 个y 方向 排列 构 成 一 组 互 相 垂直 的 直 线 观 测 装置 。 E , E y 方 向 电 极 互 相 垂 直 , 各 具 有一 个 或 多 个 与 自己 测线方向 相垂直的垂直电道 一个十字观测装置至少有两组各自 独立且互相垂 直的x y 方向水平 磁棒和两个对应的z 方向垂直磁棒。 6 . 2 . 4 网格C E MP 观测装置如图4 所示测线以直线方式向 前延伸,多道观测。多个 具有相同电极 距的x , y 方 向 排列 构 成一 个 互 相 垂直 的网 格 观测 装 置 E x , E y 方向 电 极互 相 垂 直 一 个 网 格 观测 装 置 至少有两 组各自 独立且互相垂直的x , y 方向 水平磁 棒和两个对应的z 方向 垂直 磁棒 6 .2 . 5 单排列x 测线方向 有效测 点如 果超过5 个,至少应有两个E 、 方向电 极, 且均匀 分布 。 6 . 2 . 6 CE MP观测时工区内各排列的磁棒、近磁参考所用磁棒、远参考点所用磁棒及磁基站所用磁 棒应保证在同一排列中对应方向上的一致和 x , y方向间互相垂直 图 1直线CE MP观测装置 图 2 折线 C E MP观测装置 3 SY/ T 6 2 8 9 -1 9 9 7 图3 十字 C E MP观测装置 图4 网格 C E MP观测装置 6 . 2 . 7 在地形复杂区,剖面观测测点偏移距离不应超过设计规定点距的 2 0 ;面积观测侧点偏移距 离应不超过设计规定点距的 5 。 6 . 2 .8 各电极间的电极距实测,测距误差应小于 1 。如测点周围地表起伏不平,应按实测水平距离 布极。 6 . 2 . 9 y 方向电极距可根据观测信号的强弱和噪声强度来确定,为压制表层不均匀体的影响,E 、 方 向上尽可能使用较大电极距,一般在 1 0 0 - y 3 0 0 m之间选择 6 . 2 .1 0 电极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2 0 0 0 52 。在沙漠、戈壁和高阻岩石露头区,可采用多电极并联或电极 四周垫土、加水浇灌并压实等办法来降低电阻 , 6 . 2 .1 1 电极应埋人土中2 0 c m以下,保持与土壤接触良 好、稳定。电 极一般不应埋设在树根处,流 水旁,繁忙的公路边,村庄内和沟、坎边。电极的埋置条件最好基本相同。 6 . 2 . 1 2 各水平磁棒的方位及水平角度用经纬仪准确测定,各磁棒间的方位偏差应不大于 1 0 ,水平 度偏差应不大于 5 ,埋深不小于3 0 c m 。水平磁棒埋置后需用土压实,保证磁棒与土壤接触良好、稳 定垂直磁 棒人土深度应大于磁棒长度的2 / 3 ,露出地面部分用土压实。 6 . 2 . 1 3 电极连线、磁棒连线及其他电缆均不应悬空,应沿地压实,以防止晃动产生干扰 6 . 3 远参考道的设置 6 . 3 . 1 远参考道的设置分为固定远参考道法和移动远参考道法 互远参考道法两种。 6 . 3 . 2 采用固定远参考道法工作,参考点或排列应选在干扰背景小、地面开阔平坦、测区内较适中 的位 置。 6 . 3 . 3 采用互远参考道法工作,两个排列间的距离应根据测区的噪声强弱及相关程度,通过观测试 验确 定 6 . 3 . 4 远参考道法装置的敷设按 6 . 2执行. 6 .4 近磁参考与磁基站的设置 6 .4 . 1 近磁参考装置为在正常排列的磁棒 l 测点磁道1 0 - - 3 0 0 m范围内以相同的方式重新布设一 套磁棒 参考磁道 ,一个排列观测完毕后,两套磁棒同时移动。 6 .4 . 2 磁基站的装置为在测区某一或多个固定位置布设一套或多套与测点磁道相同方式的磁棒 基站磁道 ,一个排列观测完毕后,基站磁道不变,直接观测下一个排列;也可使用其他的基站磁 道,直接观测下一个排列 6 . 4 . 3 采用近磁参考或设定磁基站工作时,参考道或磁基站应选在干扰背景小、地面开阔平坦、测 4 SY/ T 6 2 8 9 -19 9 7 区内较适中的位置。 6 . 4 . 4 采用近磁参考法还是采用磁基站法工作,应通过观测试验确定。 6 . 5 数据采集记录 6 . 5 . 1 用于数据采集的仪器,施工前后应检测仪器的一致性或进行标定来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在同 一地区施工的多台仪器应在同一测点上进行一致性对比,一致性对比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一致性对 比或标定结果应保留待查。 6 . 5 . 2 使用的仪器应按期进行月检,月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生产。每次月检都应有书面记录。 6 . 5 . 3 测点布设完毕后,应检查布设是否正确,连线是否牢固、电极、磁棒、信号线的敷设和埋置 应符合设计及技术规程要求。 6 . 5 .4 仪器启动后应进行噪声测试、增益测试、电极比较、极性比较。各项指标符合设备要求后方 可观测. 6 . 5 .5 输人计算机记录头段的参数必须齐全、正确。 6 . 5 .6 在观测进程中,随时监视各道变化,如遇记录道饱和、严重干扰、信号微弱及观测时信号不 稳定等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6 . 5 .7 一个排列上的数据采集应连续进行,选择干扰背景比较平静的时间记录。 6 . 5 . 8 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应达到或高于设计规定的最大观测时间。 6 . 5 . 9 每一频点应有足够的叠加次数和精度,特别是低频段数据质量,如达不到要求,应延长观测 时间,增加叠加次数。 6 . 5 .1 0 在野外进行剖面观测时,至少每一条侧线上的所有测点及参考点应保证相同的频点数和频率 值;进行面积观测时,全区所有测点和参考点应保证相同的频点数和频率值。 6 . 5 .1 1 在观侧时应及时在屏幕 或打印机上显示曲线,对视电阻率、相位曲线的整体形态和质量 进行判断,确定是否有频点数据畸变, 及时进行调整。干扰较大时,应增加叠加次数,必要时要重测 相应频段。低频段有效叠加次数应不少于3 . 6 . 5 . 1 2 采用近磁参考法、磁基站法或远参考道法工作时,参考点与观测点、参考道与观测点有关测 道记录应同步。 6 . 5 .1 3 一个测点观测完成后,应转录两份数据到磁介质上。磁介质应贴上标签,注明工种、测区、 测线号、测点号、参考点号、文件、仪器、施工单位、施工日期、操作员姓名及序号等 6 . 5 . 1 4 测量员和操作员要认真填写工作班报 格式见表 3表4 ,要求字迹清楚,符号正确,没有涂 改现象。 6 . 5 . 1 5 采用远参考道法观测时,应关闭无线电通信,等到一个频段观测完毕后,再打开通信设备进 行联络若因地形等因素造成通信困难时,可增设通信中转站。 6 . 6 质量检查点 6 . 6 .1 检查点应是同一 排列中的测点 , 并 在不同日 期重新布极后进行的重复观测点。 6 . 6 .2 检查点总数不得少于全测区测点的3 ,且在时间上和测区内均匀分布在侧区视电阻率异常 部位必须有检查点。 6 . 6 . 3 检查点与被检查点相应的全频段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形态应一致,对应频点的数值接近,总 体相对均方误差按下式计算,应小于5 m 一 士 了 1 i2n j- , A一A A x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式中77 7-某一检查点的总体相对均方误差; 1 1 -7p , 示检查点的频率点数; 5 SY/ T 6 2 8 9 -1 9 9 7 i ,一 一 频点号 i 1 , 2 , 3 , “ “ “ ,n ; 式 一 -代 某测点第一次观测时第i 个频点的 视电 阻率或相位,S 2 . m或 。 ; A 丫- - 谋 测点第二次观测时第 i 个频点的视电阻率或相位,0.m或 “ A A . 了J 2 6 . 6 . 4 在某些强噪声区,检查点相对误差达不到上述要求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应对原施工设计提出修改意见。 表3 CE MP勘探测点布极班报 格式 测 区电信号通 道电极距接 地 电 阻方位角 9 线 号 测 点 号 E,_ , Ex一 2日期 单位 E , _ 3 布极员 E 卜礴 E , 一 5测 量 员 天气 E . , 备注 E 、 一 , 布极方式〔 观测装置图 测点周围地形描述 E Y_ , E y 一 2 E v - 3 E Y- 4 E Y _ 5 E3 , E Y_ 7 磁信号通 道类型方 向磁基站信号通 道类型方 向 测 点 磁 道 H, _ ,磁棒编号H , _ A磁棒编号 H , _ , 磁棒编号 H r _ A 磁棒编号 汉 明 点 磁 道 H, - _磁棒编号 H, _ B磁棒编号 Hr - z 磁棒编号 H, _ y 磁棒编号 6 . 7 仪器的检测和维护 仪器的检测和维护应按 S Y / T 5 8 2 0 -9 3的4 .6执行。 6 . 8 野外工作应提交的资料及要求 6 . 8 . 1 提交的原始资料如下二 一 H 寸 间 域原始数据及叠加功率谱数据软盘 一一 刊 桑 作员工作记录、测点布置记录 注 见 电阻率、相位原始记录曲线及数据。 点位侧量记录及数据软盘。 6 S Y/ T 6 2 8 9 - 1 9 9 7 一 一- 0X 器检测、维护及磁棒标定记录. 6 . 8 . 2 提交预处理数据软盘及相应的打印资料如下 一 -视电阻率和 相位曲 线及预 处理数 据软盘。 一 一诀 见 电阻率和相位断面图. 一- 德 其他信息资料。 6 . 8 . 3 提交的原始资料及预处理结果,必须与每个测点相对应,且配套齐全列出的清单及打印、 填写的数据必须清晰正确。 6 . 8 .4 点位测定记录所提供的数据应是每一个有效测点的坐标数据。 表4 C E MP 勘探 测点 操作员工 作班报 格式 汉 叮区主机编号 测 点 号 测线号 电 场 采 集 站 号 日期 单位 天气 操作员 工 作 时 [a ] 开始 结束 运行号频 段 扫 描 速 度 频带 电场采 主机各道增益 1234567891 01 11 21 31 4 呆 硕 m 血 1 2 3 4 5 6 备注 6 .9 野外工作质量评价 6 .9 . 1 全频段视电阻率和相位曲 线质量评价分为 I 级 优良 曲 线光滑,连续性好;8 5 以 上频点对应数据的 偏差不超 过2 0 , 能够严格内 插曲线. 11级 合格 曲线形态清楚,无明显脱节现象,无连续三个以上的畸变频点;7 5 以上频 点对应数据的偏差不超过 4 0 ;存在畸变的频点数不能超过总频点数的 1 0 ,经平滑后能满足解释 要求。 一一皿 级 不合格达不到II级的要求。 6 . 9 .2 每 个 测点 的 视 电阻 率 P x y . P 户 和 相位 曲 线 }P x y }P y . 应 分 别 评定 , 四 条曲 线 按 级 登 记, 对 班级曲线还应注明不合格原因。 7 SY/ T 6 2 8 9 -19 9 7 6 .9 . 3 物理点质量评价标准如下二 工 级 优良 一 个 测 点的 视 电 阻 率和 相 位 四 条曲 线 中P x y 和P . , 应 为 工 级 ,其 余两 条 曲 线 中无正级;起始高频不低于 2 0 0 Hz ,低频能保证满足设计要求;原始记录 班报、曲线及打印数 据清楚齐全. - -卫 级 合格 一个测点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四条曲线中有三条在II级以上 含II级 ;在最高 频点和最低频点范围内 ,曲 线完 整, 满足 设计要 求,原 始记录 班报、曲线及打印数据清楚齐全 m级 不合格 达不到且级要求。 6 .9 .4 禁止对原始数据进行人工删除和平滑等处理。 6 . 9 .5 递交验收的曲线应是旋转到极化主轴方向后的曲线。 6 . 1 0 野外资料的验收 6 . 1 0 . 1 质量监督应在现场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验收,并提供阶段验收意见。施工结束后,施工 单位应向甲方或上级申请工程验收,并向验收组详细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资料质量自检情况,编写野 外工作总结。 6 . 1 0 . 2 验收完毕后,验收组应写出书面验收意见.验收书应包括生产任务、资料质量等内容。 6 . 1 0 . 3 提交验收的资料除6 . 8 . 1 和6 . 8 .2项所有内容外,还应当有 一 - CE MP勘探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及物理点质量评定表 格式见表5 ; C E MP勘探检查点误差统计表 格式见表 6 ; 一 一 一 - C E MP勘探生产进度情况统计表 格式见表 7 7 室内资料处理 7 . 1 资料再处理 7 . 1 . 1 按S Y / T 5 8 2 0 -9 3的5 . 1 . 1 执行。 7 . 1 . 2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对对应排列进行再处理 伺方向电道与电道之间存在相干度小于0 .8现象的排列。 一 州卜 一维情况下,不同方向电道与电道之间存在相千度大于。 . 7 现象的排列。 - 互相交的电道与磁道之间存在相干度小于 0 .7现象的排列 在工业干扰严重或地形复杂区对上述指标放宽加。 7 . 1 .3 野外资料再处理时,可根据需要利用下述资料进行相应处理 - 一 刊 5 始时间序列数据 电磁场各分量的谱数据 . 劝 率谱数据 -. 一租 抗张量数据 表5 C E MP 勘探视电 阻率、相位曲 线及物理点质 量评定表 格式 线一点号 P . y 级别P 、 级别, P . ,. 级别w 。 级别 物理点级别 备注 I1 I班IIIm工且皿I且班IIIm 8 S Y / T 6 2 8 9 - 1 9 9 7 7 . 2 数据编辑与曲线平滑的原则 7 . 2 . 1 对极化方式识别有误的数据点应予以调整。 7 . 2 . 2 对测点中 偏离太大、明 显畸变、出现无规律扭曲现象的数 据应删除,但不能连续删除3 个频 点。用通用的数学算法,参照相邻测点的情况进行平滑插值。 7 .2 . 3 每个测点应在计算机上做自动平滑,不应做手工平滑。 表6 C E MP 勘探检查点误差统计表滩 式 第点 顺序频点 P . y切 . yP x y“职 x y . P . y中”P n9 m . 备注 { 表 7 CE MP勘探生产进度情况统计表 格式 施 工 单 位 地 区 仪 器 台 数 月 份 日 所 干 扮 生产天数 起止线 它点号 剖面物理点 备注 if t lkm ichzzkm { 一 坐 标 点 个fi4 } sI 点 / 日 个 州 7 . 2 . 4 数据点连续性差,标准偏差大的测点,应参照相邻测点的曲线进行平滑,做到客观,合理、 符合同一或相邻排列曲线变化的一般规律口 7 . 2 . 5 作剖面处理时,至少每一条测线上的所有测点应保证相同的频点数和频率值;作面积处理 时,全区所有测点应保证相同的频汽数和频率值。 7 . 3 静校正和地形校正 7 . 3 . 1 根据已知地质资料和原始断面等值线图 视电阻率、相位等断面图及地形起伏情况判断静 态位移的程度. 7 . 3 . 2 选择最佳静态位移校正方法,对数据进行静态位移校正。 7 .3 . 3 根据测区地形和地下电性情况进行数字模拟,确定是否应进行地形校正。 9 一 SY/ T 6 2 8 9 -9 9 7 8 资料解释 8 . 1 定性解释 8 . 1 . 1 对全区所测的C E MP曲线进行分析、对比,确定曲线类型。 8 . 1 . 2 将C E MP 曲线与相应钻孔的电测井视电阻 率曲线进行对比 ,并对井旁测深曲线进行正反演模 拟,研究电性层对应的地质层位,确定测区的地电关系. 8 . 1 . 3 对老地层出露区的 C E MP曲线高频段进行视电阻率统计,研究该地层的电性资料,确定测区 的地电关系 8 . 1 . 4 研究探区视电阻率和相位断面,初步了 解剖面电 性异常特征,并进行剖面 对比分 析。 8 . 1 . 5 研究探区总纵向电导异常,初步了 解探区 基底起伏形态。 8 . 1 . 6 根据地质解释需要可选择做下列定性解释图件 一甲视电阻率曲线类型图。 -- 注见 电阻率、相位断面图 急 纵向电导图. -- - X - 一频率的视电阻率平面图 一特征点 如 极大、极小视电阻率平面图。 . 一一其他有意义的图件. 8 . 2 定量解释 8 . 2 . 1 完 成定性解释的基础上开展定量解释工作 8 . 2 . 2 将 C E MP曲线进行一维直接反演,并综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每条测线的初始地 电模型。 8 .2 . 3 确定初始地电模型后,利用其他一维反演得到更准确、可靠的地电模型 8 . 2 . 4 定量解释尽量以二维解释为主,利用已知的钻井、地震及其他地质资料作约束 8 . 2 . 5 所有解释结果应拷贝存盘,作为成果报告的附件。 8 . 2 . 6 根 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可选做下列定量解释图件 一一深度一电阻率断面图 一一 主 要电性层埋藏深度 或海拔图。 一一主要电性层厚度图 一- 生 要电性层电阻率平面图. 一 - 代比 他有意义的图件。 8 . 3 综合解释 8 . 3 . 1 综合解释的内容结合地质、钻井及其他池球物理资料。 一一研究高阻基底埋深和起伏形态,划分探区构造单元和次级构造界限。 一一 呀佳 断电性层相应的地层变化。 - 一一 确定局部构造。 一 - 研究探区断裂展布特征。 一 一根据层电阻率变化推测岩性变化。 , 一一 预侧含油气远景区。 一一设计所规定的其它问题。 8 . 3 . 2 提交的主要地质成果 一,地 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图. 一 一 构造单元划分图。 一一溜裂展布图。 - 1 0 S Y/ T 6 2 8 9 -19 9 7 一一特殊情况下的岩性预测图。 一 一 浦由 气远景预测图。 -. 一 设计所规定的其他图件。 8 . 3 . 3 提交的主要数据 . 一一 完整的平滑后数据。 一,完整的静校正后数据。 ,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 按 S Y / T 5 8 2 0 -9 3 的第 7 章执行。 一 一